传统文化传承论文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传承论文(精选11篇)

传统文化传承论文 篇1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世代生活在这广袤的土地上。我们拥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该做的。

中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早在二百多万年以前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就已经出现北方,中原,南方三种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我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广阔,富饶的土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众多。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发展,也同样需要思想文化,民族素质等软实力的提高。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由此形成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中华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我们民族统一,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五千多年灿烂文化始终蕴含着一股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品格,是发展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相当于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历史宣言。中华民族具有不畏强暴,百折不饶,愈挫愈奋的自强自立精神。历史上有许多遭遇艰辛而奋发有为的仁人志士,为后代子孙所传颂。中华民族信奉“士可杀不可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刚建奋发,矢志不渝,多难兴邦的阳刚之气。

传统文化传承论文 篇2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包括民族精神、价值主义和社会实践。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 价值主义和社会实践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我国文化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传统文化推行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以“仁”为本, 崇尚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除了儒家文化外, 道家文化重视责任与义务, 佛家文化则讲求众生平等。这些道德理论经过了无数时间的考验, 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我国的文化也在经受其他文化的碰撞, 并因此出现了一些混乱, 某些外来的腐朽思想影响着我国国民的道德观念, 使得一部分人的道德状况出现了问题。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建设, 对我国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不论是儒家提出的“和而不同”, 还是道家提出的“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等理论, 这些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的推崇。经过数千年的沉淀, 和谐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以和为贵”变成了我国人民的处世之道。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扬和谐的思想, 将其变为我国人民的相处之道, 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从而提高现代人才的综合素质,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次,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我国现代文化的建设, 在全球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 它能有效抵挡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观念都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信”“义”等价值观念, 以及“忠”“孝”等道德观念, 都是现代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因此,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是最普遍的文化传承方式。民间传承的主体是大众, 在这种传承方式的初期, 由于大众的自觉性不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统治者的教化以及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对大众产生影响。在影响的过程中, 大众逐渐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产生了认同感, 然后他们便在现实生活中将理论变为实践, 并形成约定俗成的社会理念。

1.统治者的教化。统治者对大众的教化主要是靠政策的推行。例如, 在汉代, 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推行儒家文化的“仁”和“孝”。在政策方面, 他推行仁政, 以“仁”治天下;对于孝道的推行, 他采用《孝经》等经典作品进行大众教育, 将孝道纳入官员选拔的标准中, 并对敬老爱老的人士给予一定的奖励, 通过仁政和孝道的推行教化民众,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2.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知识分子对大众的思想启蒙主要是以知识为文化的载体, 并将其传授给大众。这种启蒙方式重视口耳相传, 即使是撰写典籍, 也多采用记述体或语录体, 并引经据典, 将经典通俗化, 以便大众理解和记忆。这种思想的启蒙是民间传承文化的基础, 决定了大众思想传承的方向。

3.家庭教育。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在于将文化中的伦理规范用于实践。具体来讲, 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理念和伦理规范转化为乡规民约, 并运用于日常实践中。这种传承方式落脚于家庭教育,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家训, 例如《诫子书》《训子》等。这些家训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规范, 并以世代的践行证明了家庭教育对大众的影响。

4.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在当今社会, 我国民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采用的就是以上三种方式。但是从现状来看, 这三者的结合并不严密。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政府和知识分子一直都在呼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众也在自发践行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规范。不过由于三者的目标各不相同, 因此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政府呼吁传承传统文化是为了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知识分子呼吁传承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各有不同, 有的是出于后现代性的思考, 有的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考量, 有的仅是喜欢传统文化;民众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有的看重仪式的传承, 有的看重精神文明的传承。这三者的目标不一致导致现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方向不明确, 传承的内容也不明了, 无法形成合力实现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

由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方向不明确, 内容也不清晰, 无法达到好的传承效果, 因此, 加强校园传承有利于补充民间传承的不足, 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系统的教育得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的主要形式是校园教育。具体实施时, 要以课堂教育为主体, 以教育活动为手段, 可以采用各种文化活动例如演讲、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

1.将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时,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 寻找出各学科中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因素, 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各科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如名著典籍、传统美德等, 加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接受并践行其中的传统美德。尤其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 教师要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扩散, 引入传统美德和伦理思想, 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引导他们学习并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校园中, 学校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吸引学生了解并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例如, 学校可以举办以“传统美德”为名的主题班会, 让他们对传统美德进行讨论, 增进他们对传统美德的了解。学校也可以举办古诗词的诵读会, 鼓励学生加强古诗词的学习, 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节日到来时, 教师还可以加大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并运用于实践, 既可以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时, 可以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 学校可以增加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 例如宣传栏、黑板报的制作等。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最大的宣传平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在校园网站中增设大量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版块等。

校园作为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场所,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教育体系的完善,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实现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

综上所述,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练, 在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是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进行探索, 加强校园传统文化传承, 可以解决民间传承内容和方向不明的现状, 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参考文献

[1]李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3.

[2]李洋.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韩宝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施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 2016, (13) :27-29+4.

感受传统 传承闽南文化 篇3

关键词:民间文化;中职美术;教学

我的家乡地处九龙江畔,历史悠久、地广物博、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繁育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艺术是“美术课程”的宝贵资源。例如,漳浦剪纸、漳州木版年画、木偶戏剧、端午赛龙舟、水仙花雕刻艺术……多彩多姿的闽南民间艺术,它是家乡的一朵艺术奇花,值得我们下一代去认识、学习、发扬,积极挖掘本地民间艺术很有艺术价值,因为在这里孕育了独特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之美,值得我们用崇敬的眼光去欣赏,更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

如何充分利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有效渗透并充分运用闽南民间美术资源呢?具体措施如下:

1 将美术教学与丰富的校外民俗活动相结合

在美术活动中,结合各种不同的传统节日,立足于闽南民间节日风俗,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例如,端午节教师根据节日特点,结合中职学生专业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美术专业教学要充分利用高教版教材《广告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让学生设计带有闽南风情、能体现闽南传统体育项目——端午节赛龙舟公益广告竞赛。食品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开展了设计“巧手制作端午节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同学们拿着自己心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欣赏,感受闽南民间文化的气氛。

2 以闽南土楼文化为美术教学资源

将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南靖土楼文化引入美术课堂,带学生到南靖土楼进行实地写生,并举办土楼文化写生作品展,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校园文化。收集与土楼有关的资料,客家土楼历史故事、土楼建筑特色、突出土楼乡土、土楼乡情、土楼风景。

(1)结合高教版教材《色彩》课本第五章《风景写生》课,渗透闽南土楼文化,给同学们介绍美丽神奇的土楼,如南靖土楼的风景,土楼田螺坑、土楼群、怀远楼、塔下土楼群等。它们有圆形、半圆形、方形等建筑结构,并巧妙地向学生提问“这些土楼风景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自然就会讲到家乡土楼美丽的风景。这会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领悟土楼建筑艺术与自然之美,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家乡。这加深了学生接触当地闽南传统文化资源的印象。

(2)为加深学生对土楼文化的了解,学校文化艺术学部在南靖土楼曲江河坑自然村设立写生基地点。艺術学部每年都带学生到土楼实地写生,开展“土楼色彩风景写生”“土楼风景速写”“土楼风景素描”等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践、观察,亲身感受土楼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沉积。学校充分利用当地闽南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3 将闽南漳浦剪纸艺术等引入美术教学

福建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漳浦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镂空艺术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漳浦剪纸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1)同学们利用课余收集漳浦剪纸艺术的信息资料,寻找方法不限,可以应用网络、电视、课外书籍等。到上课时学生先讲自己了解的漳浦剪纸艺术知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根据自己介绍的兴趣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小组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向同学们介绍了漳浦剪纸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有的小组介绍了各式各样动物、花卉的剪纸艺术,以及各种剪纸的装饰用途和寓意。有的小组介绍了闽南民间与泉州传统的剪纸艺术的形式风格,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漳浦剪纸艺术知识从知之甚少到具有一定的了解了。

(2)在高教版教材《图案》第一章第四节——“图案的继承与借鉴”,它把漳浦剪纸艺术引进学校课堂,欣赏漳浦剪纸艺术作品,分析它的表现内容、表现题材,作品中充分关注闽南的乡土人情、自然风光、传说、民俗活动、历史景观等,动态地反映当下闽南人民的生活状态。

(3)介绍漳浦剪纸的表现方法,阳刻剪纸、阴刻剪纸、剪纸的制作步骤、剪纸的符号语言,圆形、月牙形、锯齿形、柳叶形等。在图案单独纹样这一课,引导学生以闽南惠安女为形象,以闽南民间故事等为题材来表现和创作,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表现出了强烈的动手愿望。根据漳浦剪纸制作方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上民间剪纸美术课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四人一组,用小小的剪刀,色彩斑斓的彩纸,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示他们的心灵手巧。他们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民间艺术,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为同学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美术课堂鲜亮了起来。

4 欣赏和创作富有闽南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

学生通过欣赏闽南民间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领略闽南的历史文化。例如,通过视频欣赏《漳州水仙花雕刻》,学生从中了解水仙花雕刻艺术,需准备钢制的刻刀、刻片、刻钳、刻剪、修叶刀和刻针等工具对水仙花茎球进行八个流程的雕刻。雕刻后的水仙花茎球经过浸洗、盖棉、定根、管理和控温。一勺清水,叶花具佳,花开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百赏不厌;视频欣赏《漳州棉花画》棉花画是漳州别具一格的棉花画工艺品。视频介绍了棉花画的艺术发展史,曾经有过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停止制作,最近才开始复苏。通过欣赏和了解民间工艺品,激发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拉近自身与民间美术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形式,增加他们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民间劳动大众的距离。

民间艺术文化进课堂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交流的渠道也日渐增多。中职学生是当前最易接受外来文化的群体,他们喜欢日本动漫、韩国网络游戏等舶来品。频繁登陆花样繁多的外来文化使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不断受到冲击,甚至处于濒临危险的处境,不少中职生甚至认为民间文化已经过时。对外来文化,中职学生的高手就是酷炫,自然对本土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现行教育理念上对培养中职学生民间文化意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年青一代对闽南民间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普遍的认识和认同感。这在无形中使我们的中职学生淡化了对民间文化的关注,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民间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自然更谈不上对其实行宣传、保护、发展和创新了。其实,闽南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既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也是民族凝聚力所在。因此,弘扬和宣传闽南民间文化,让更多的中职生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魅力,为本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 篇4

唐代有诗仙李白,在酒后那潇洒的一句,便为中华文化添上了美丽的一笔;宋代王安石那有力的诗句,就书写了中华文化美丽的篇章;李清照一句句柔美婉转的词吹拂着我们的心灵;苏轼那一句句鞥强有力的话语震撼我们的内心。他们共同为中华文化抹了一层绿,添了一层彩。也许你还没有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许你还没有认识文化的伟大力量。这不要紧,从现在起,我们应追催历史的脚步,传承中华文化,让它洗礼子子代代的心灵,让它发挥更好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你可能崇尚日本的和服,喜爱日本的漫画;你可能喜欢韩国的温恭礼仪,喜爱他们的文庙礼乐;但你不要忘记,我们有自己的中山装,有自己的文艺作品,同样也有礼贤让士的传统美德,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精神,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孔子学院那充满哲理的地方也有鲁迅传记那遍遍洗礼精神的文字。不要崇洋媚外,传统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运用它,仔细了解它,进而去传承它。

现如今,文化底蕴已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没有文化,就如同行尸走肉,难以立足在这个发展的世界,没有文化,就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鱼儿失去了水,人们失去了阳光,失去了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有人曾说:“没有高考,怎么拼得过官二代富二代。”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唯一能让你出彩的,就是你心中的文化底蕴,其实高考也是文化的一个检测,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为了留住中国魂,留住中国梦,提高你的精神境界,我们也应恢复文化底色,打造中国文化人,传承下我们的中国魂。

中华文化虽博大精深,但有时也有不当,我们应鄙弃社会中的低俗文化,传承高尚文化,加强文化底蕴,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目吸取,也不可不吸取。要批判的吸收。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范文 篇5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很容易想到礼仪廉耻孝等一些内容。纵观中国五年前的华夏文明进程,文化之博大精深为我们所折服。在这样包罗万象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中,祭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在原始时代,人们认为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

同时,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人有时也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因此有血血祭的。

祭祀,总要在某些地点举行。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

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树下,或在水边,或在杆下。后来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便修建了神庙或祭坛。祭祀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地。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2)坛《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3)平坑 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

(4)宫庙 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但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5)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6

我曾经就见过一个“糖画陈”,他做的糖画,吃了一口就停不下来,你可别不信!没吃过的不会信,吃过的恐怕魂儿都勾去了呢!

我每次路过小街,就要买“糖画陈”的糖画。我走上前转动木盘上的竹签,停——“哦!是凤凰!”,我兴奋不已,这可是我第一次抽到凤凰呢!糖画陈笑着夸道:“小姑娘,运气不错啊!”话音刚落,糖画陈将糖浆舀起一勺,画出了凤凰的动态。

他神色泰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流下的糖稀,手起起落落,一会左,一会右,一会儿轻,一会儿重,滴、点、戳、压,这些技法是如此熟练。我看呆了,手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上下左右地挥动起来。风头、凤爪、凤身,“刷刷”两下就完成了,那可真是不费吹灰之力。凤凰的身子完成了,接下来就轮到重头戏了——凤尾。他挥毫泼墨地画了几十条线,它们互相交错着。糖画陈的脸上流露出享受的神情,手上下起伏,挥洒自如,如同一位隐居的艺术家,情趣横生。不经意间金灿灿的凤凰羽毛丰满了,展翅欲飞。这“凤凰”如此活灵活现,真担心他会从我手上飞走,忍不住紧紧攥住竹签,一手还挡在上方。抿了抿,真甜!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篇7

(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和文化两个不同层面来解读, 传统指的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人类创造的, 而且经过了历史和人民的考验的一个整体。传统并不意味着失去了活力, 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文化按照我们普遍的理解即是分为精神层面的和物质层面的。学界对于文化许多人都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广义上来说的文化包括很多内容, 包括意识、艺术等等。[1]我国传统文化从古代一直传承到现在, 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它的形成有赖于我国古代独特的政治、经济等环境, 对于研究古代人民的生活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现代人的精神也有重要的作用。840年以前都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可惜的是鸦片战争阻断了这一过程, 自此我国进入近现代历史。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指中原地区人民所创造的文化, 还包括在我国境内的所有少数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2]我国传统文化包括了很多的内容, 有着丰富的内涵, 我们在继承和发展的时候需要不断地进行解读。

(二) 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精神的体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必要的。

首先,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可以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 一同建设社会主义。因为我国公民对中华民族精神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上升到国家层面, 激发人民维护国家的荣誉, 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其次, 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一些道德观念、价值观。比如说《三字经》中所说的“子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关于教育的, 还有孟子所说的舍身取义的价值观等等。都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以及行为。

第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有规范指导作用。古代文学中就记载了不少商人进行商业活动的事例, 他们身上体现的从商之道, 对我们现代人发展市场经济有不少启示。远的不说, 就说离我们年代较近的清代著名的徽商、晋商, 从他们身上体现的仁义、守信用等良好的品质都值得现代商人学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确实可以带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与计划经济相比, 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但是不可避免地也有很多的缺点,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仁”“义”“礼”“信”等能够帮助建立市场秩序。

第四, 对于个人来说, 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的学识, 培养健全人格, 陶冶情操。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留给后世一种民族精神, 而且留下了丰富的知识宝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医学的著作, 例如《本草纲目》, 对于后世医学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后世学医的人可以读它丰富自己的知识。关于水利、天文的著作也有很多, 这些也都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被很好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还留下了许多的诸如唐诗、宋词之类的丰富的文学, 这些对于个人情操的培养也大有益处。现代人虽然有着高度的物质文明, 但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却是相当的匮乏, 那么怎样让现代人精神方面不再那么虚无,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其中有着普世的价值, 不仅仅是对于中国人民即便对于世界人民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要正确看待, 其实在我国有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持有相当不同的态度, 有些人不屑一顾, 甚至盲目地认为传统文化都是不好的, 而外国文化都是好的, 还有一些人是固执地坚持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 一味地去传承, 这样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正确对待。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在当代的特征

(一) 通过具体化的事件传承

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在不断加深, 现代人也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 多用各种各样事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3]比如说一些学者提倡将传统的节日作为法定休息, 而提出倡议的不久之后, 国家就通过法律加以确立。而中央电视台近些年来也将一些学者请上了电视, 比如说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 就邀请了各个大学的教授对传统文化加以讲解, 如我们所熟知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先生讲《三字经》, 还有易中天先生所讲的《品三国》等都深受大众喜爱。中央电视台的这个节目连续请了很多的大学知名教授讲解传统文化, 而节目也受到了持续广泛的关注。许多电视节目也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比如说《汉字拼写大会》, 这些节目确实让人们重新拾起了好久不翻阅的字典, 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再是学生们的事情了, 许多已经工作的人们也参与到其中。

但是, 在一些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形式中, 存在着不少作秀的成分, 这种现象确实是让一些人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玷污。认为对于传统文化不应该采取这种形式来传承。不过, 其实放在当下的大环境之下, 这些宣传形式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本身因具有神圣的特征, 所以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吸引力就更大了。因此不可避免有些商业集团借助传统文化进行宣传, 有些人利用传统文化炒作自己等等。我们虽然明白在当今的文化、经济的发展之下, 以各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是可以解释的, 但是这样是否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呢?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文化分为表层的文化以及深层的文化, 更重要的当然是文化的深层意蕴, 只有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才可以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但是从当代的传统文化热的各种形式的争夺战来看, 这样是无意识地放大了人们心中对于表层文化的追求, 但是却弱化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 只是一味的追求表面。这将会使得传统文化的继承流于形式, 按照这样的事态发展下去,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长期继承发展。以后在人们的印象中,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会变成就是单纯地读一读诗歌, 而不是去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 而不是真正地去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所谓有知识有学问的评价标准, 难道也要变成背得出某某名著吗?所以我认为还是要让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地回归神秘, 寻找一种更好的方式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 呈现出了割裂性的特征

1. 只做表面功夫

文化体系的外在特点是由文化符号所体现出来的, 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以及对待其他文化的态度都会影响这个文化体系的存在以及未来的发展程度。因此, 基于这样一种认知,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就说过“文质彬彬”这个词, 但是现代一部分国人将认知重心倾向于文化符号应该在整个文化体系呈现出谦和压抑的状态, 只做表面功夫。这种比较极端的认知长期延伸下去, 就会让文化体系的内在内容以及精髓不断被忽视、弱化, 最终将会本末倒置, 造成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混乱。我国传统文化在经过近几千年的岁月的不断发展、丰富以后, 呈现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 拥有极为深刻和广阔的内涵。比如说茶文化、旗袍服饰、中国功夫、陶瓷丝绸、龙的象征文化等, 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为微小的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文化符号。进一步传播、弘扬文化符号, 让世界人以及国人都能够深刻体会和掌握到文化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这本是一件无伤大雅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当代文化符号的宣扬过程中, 文化符号本身却被大肆包装, 以文化符号为核心不断被放大到社会中, 而完全偏离了文化体系本身真正具有的内涵和核心精髓, 蒙蔽了人们对于整体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掌握。

文字符号的表面炫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就是文化符号对于感官部位的占据与轰炸。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对人造成影响以及被认知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各种感官为途径而实现的, 比如说视觉、听觉等主要的感官方式。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将文化符号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过程当中, 都秉着一种谦逊、柔和的原则, 从不以一种被掠夺性的方式和姿态来实现对人们的吸引和传播。其次就是在当今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当中, 文化符号呈现出一种极为明显的无逻辑的特征, 这种无逻辑是由于文化符号无法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精髓而引起的, 文化符号直接被外在的物质欲望所左右, 是对人们的感官需要直接体现出来的迎合甚至是讨好。比如说被国人不断称赞甚至是创造了我国票房神话的《功夫熊猫》影片, 虽然这部影片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甚至是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 但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内涵角度而言, 这部影片无疑是文化符号极度感官化的表现, 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割裂之后, 这部影片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深刻体现, 并没有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合作、德行以及其他核心文化体现出来。

2. 传统文化缺乏内涵

在上述文中提到, 中华传统文化只做表面功夫, 注重文化符号的感官性以及猎奇性。而引起这种感官性以及猎奇性的主要原因还有待发掘。其实, 这种文化符号过度外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迎合市场的需求而极度追求文化体系的外在形象, 注重外在形象的同时也随之将文化体系真正所想要体现和表达的内容和精髓所隔断, 降低了真正体会并了解文化体系的可能, 这种可能性的降低也直接使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外强中干”的显著特点。这也实际上说明了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符号不断市场化的背景下, 内涵和精髓不断被消耗和淡忘, 逐渐呈现出一种退化或者是扭曲的趋势。当然, 也可以出现另外一种情况, 就是原本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敛深沉的本质被消费时代的文化快餐主题所掩盖, 遮挡。而文化体系的主题被掩盖或者是改变, 会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一个更快的速度消磨, 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 被置换后的文化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情感泛滥主义的文化主题。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是以大观园这个主要背景被依托, 写的是晚清官宦人物的情感纠葛和纷争, 主要体现了在晚清即将覆灭的社会环境下, 存活依附于专制主义封建制度下的封建官宦孤苦流离的状态, 并与晚清一起逐渐走向灭亡衰败的悲剧故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以正面角度描写历史的变迁, 而是从“感情”这个极为微小却极为生动的角度来将人生感悟以及社会变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也正是《红楼梦》位居四大名著这样一个位置的主要原因。而在当代对《红楼梦》的传承过程以及重新挖掘文化价值的过程中, 比如说将《红楼梦》拍摄成电视剧抑或是话剧等各种形式, 在对《红楼梦》文化主题进行定位时, 都是以“情爱”为主线来完成创作, 却忽视了在情爱背后所真正体现出来的历史年轮的改变和前行, 甚至是观众也会在内心形成这样一个误区定位。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当代人将《红楼梦》所体现出的情感世界自觉投射成为自身的情感想法, 而这种自主化的趋势也让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趋向于情感泛滥这个文化主题。

其次就是深刻体现出娱乐至上的文化主题。这里就又不得不提上述文中已经提到的收视传奇《功夫熊猫》, 这部西方国家的动画片一经国内上映, 便引起了一片收视狂潮, 赢得了国人的大加赞誉, 成为了影视界一个明显的标杆性作品。但是, 并不能因此说明这部作品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功夫就真正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反这部影片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进行制作的, 从文化角度而言, 这部影片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是极为空洞和单薄的, 是文化娱乐化的一种深刻体现。

中华文化传统在传承方式上所呈现出的割裂样式的特征, 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并及时以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那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陷入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

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体系不断发展的最为根本的形式, 但是如果是畸形、割裂样式的传承模式, 只会逐渐将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不断消费、消磨, 让文化走向衰败。真正正确的文化传承方式是从文化体系内部的内涵出发, 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多元化传承方式, 由内而外, 整体性、全方位地传承。

在如今的消费时代, 由于人们不断追求外在的感官欲望, 也逐渐淡漠甚至忽视对于历史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基于这种社会背景,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应该更加体现出多元化的方式。最为迫切的一点就是, 需要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不再是忽视淡漠, 而是尊敬和传承。只有在思想上转变, 才会在行动上付诸实践, 扭转割裂式的传承方式。其次宣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应更加丰富, 从学生的教育着手, 使学生这个继承文化的主体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主动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扭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 已经刻不容缓。

摘要:中华民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历史, 才沉淀出了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具有强烈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并且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更制约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但是, 当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判断力却比较缺失, 尤其是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很多人忽略传统文化能为我国现代的发展带来的益处。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融合的世界, 各种价值观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不断进行反思, 从其基本内涵入手, 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能给当代世界的发展带来的价值,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是延续传统文化, 更要将传统文化进行转换, 在继承的基础上, 再进行创造, 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 对于仅仅从民族情结和利益的得失出发而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想法一定要摒弃, 而应该全面而理性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 立足于中国的国情, 开创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立足于科学发展观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渊源和历史借鉴, 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平等。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相关阐述, 并叙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特征, 最后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相关阐述, 力求为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内涵,价值

参考文献

[1]耿波.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应是一个整体工程[J].社会科学评论, 2008 (03) :19-24.

[2]窦坤, 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115-119.

组建戏曲社团,传承传统文化 篇8

关键词: 戏曲社团 传统文化 社团建设

一些音乐教师错误地认为,音乐课其实就是教学生唱唱歌,听听音乐,其实不然,在音乐课上引入戏曲元素,是一条途径。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戏曲是一朵奇葩,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戏曲引入教学之中,那么必然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别出心裁,自助式社团建设

如果社团的组建全部靠教师操办,那么学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所以我在进行戏曲社团组建的时候,总是让学生自己组建戏曲社团,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相关帮助而已。

中国戏曲其实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讲究唱念做打,融入了音乐、美术等多种学科。如果要更好地组建社团,那么了解戏曲的内容必不可少,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尝试自助式学习,通过多媒体等方法自主学习戏曲内容。在组建戏曲社团之后,社团的环境布置和所选择的戏曲视频的效果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于戏曲的兴趣。由于学生进行自助式社团管理,因此他们所选择欣赏的戏曲内容都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我只是在旁边进行一定的提点而已。例如我会建议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欣赏一些节奏较快、内容较为丰富的戏曲节目,如京剧《四郎探母》的唱段《坐宫》,演唱的节奏就比较快,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而《杨门女将》的片段由于场面较为热闹,因此也经常引发学生注意。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戏曲学习之中。

另外,对戏曲的兴趣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对唱段的内容不了解,那么很难激发兴趣,所以在学生自主管理社团的时候,我总是提醒学生先了解一下戏曲唱段的内容,通过“今天我主讲”的形式,让社团成员自己讲述一些和戏曲有关的故事,如从包公如何铁面无私、屡断奇案讲起,再继续欣赏《铡美案》的片段等。有时候学生还会自主地将大段唱词朗诵出来,对唱词的特殊音韵美有所了解。

兴趣是学习一切的源泉,为了能够让戏曲社团中的学生对戏曲产生兴趣,我让学生尝试自己管理社团,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想要欣赏的戏曲片段,进行自主性学习。

二、促进创造,原创新戏曲节目

对于戏曲社团的学生来说,仅仅欣赏的话,很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戏曲的表演之中,从简单的内容学起,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中领略戏曲的特殊魅力。

一些戏曲社团在辅导学生学习戏曲的时候往往形式较为单一,无非就是教师在台上做示范,然后学生在下面模仿。但是我在组建戏曲社团的时候听从学生建议,用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方法安排社团的活动。例如在学习京剧的不同手势和不同台步的时候,我在社团成员的建议下,将课堂布置成了T型台,让学生模仿时装模特那样,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学到的手势、步法等内容。除此之外,在学习唱腔的时候,我也展开了社团内部的PK活动,搞了一个“社团好声音”活动,让学生各展其能,展示自己学到的唱段,看看谁唱得最具有神韵。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唱腔和身段之后,我还尝试让学生自主原创一些戏曲类节目。节目的内容可以相对多样化一点,可以根据学过的戏曲片段,重新组合之后,来一个大串烧;也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进行改编,编写戏曲片段的续集或者是系列剧;还可以完全新编,以有趣的历史故事或者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为题材,自己原创故事。有了这样多种多样的形式之后,学生学习戏曲的动力更加足了,他们甚至会为了编排新戏而尝试学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学习过的戏曲片段或者是戏曲动作,学习更有劲头了。

在组织戏曲社团的时候,改变单一的学习模式,让学习变得更加富有创意,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也更加自由。对于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这样能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社团活动之中。

三、社会活动,戏曲社团进社会

社团活动要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的话,不能够只在校园之中进行,还应该尽可能地融入社会,所以我在组建戏曲社团的时候经常会考虑安排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参加。

为了让学生了解到高水平的戏曲表演是什么样子的,我让学生和戏校或者是戏曲团结成对子,让他们观看名家现场的精彩演出,从中达到内化,领悟戏曲方面的精髓,不仅如此,还可以让他们和戏曲演员亲密接触,从戏曲演员身上学到更多东西。对于学生来说,言传身教是学习戏曲最好的方法,所以安排戏曲社团的学生和专业的戏曲演员亲密接触的话,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戏曲演员身上扎实的基本功,并了解到戏曲演员舞台表演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对于端正社团成员对于戏曲的态度很有好处。

为了提高社团成员的临场表现能力,我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表演,例如安排学生在社区的迎新活动中表演编排好的戏曲节目,或者是让他们去敬老院给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并且听取他人提的意见,让他们能够根据各种意见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在参与这样的活动之后,学生所学到的戏曲会变得更加生动,他们也能够在学以致用之中感受到快乐,他们对于戏曲的兴趣能够得到再一次激发。

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戏曲社团中学到更多东西,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让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一定提高。

在高中音乐课中组织戏曲社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美妙之处,让他们从戏曲中学习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采用各种方法让戏曲社团的活动更为多样化,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戏曲曲目,更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韩小怡.传承戏曲文化之我见[J].戏剧之家(上半月)[J],2011(12).

传承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9

小记者们陆续来到了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在人民小记者教师们的带领下,见到了工作室的王金山大师。首先我们参观了工作室里摆放的一幅幅精美的缂丝作品,然后王金山大师给我们做了讲解,给我们介绍了苏州缂丝的历史,大家都认真的记了笔记。使我明白了缂丝最早产生于唐代,据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缂丝的织造工艺十分特殊,它以通经断纬的手法表现出不一样的花纹和繁复的颜色。之后小记者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缂丝技艺,我先在缂丝机上用梭子穿了线,又用拔子把线缕紧,我感觉缂丝技艺繁琐而趣味。

先是欣赏了优美的缂丝作品,然后王大师向我们介绍缂丝和他的故事。王大师讲得引人入胜,我听入了迷。

小记者们都好奇缂丝的生产过程,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来到了作坊。只见两位王大师的徒弟一梭子一梭子地制作缂丝,我认真的看,不一会儿就跃跃欲试。

一个大哥哥教我们做缂丝。我看着大哥哥认真的背影,心中若有所悟:耐心,才能制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呀!

采访环节开始了。大家面带微笑,有礼貌的问候,王大师也极力配合,每一个人都很欢乐。

最终我们对王金山大师进行了采访,我也准备了一个问题进行了提问,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王金山大师告诉我们织一副好的作品大概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绣一朵牡丹花都需要六个月的时间,可想而知,缂丝的工艺流程是多么的复杂。

今日,我们明白了很多,懂得了许多,体验了更多。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篇10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一切。怀着这份感激,我们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长期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声明: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0xx多年前的中国孔学习智慧;20世纪70年代,伟大的英国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过: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需要孔孟学说。世界上这些顶尖人物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文化,是定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道路,我们要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去欣赏我们的祖先,重视我们的地球和家园。

念及善良,无非是父母的善良。《大爱无国界》、《大道至简》、《大恩不谢》;孝顺是认识真理、践行感恩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人不能孝顺父母,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没有真诚就没有信用。子曰:“乐在《诗》,立于礼,乐在其中。”就是告诉人们从真诚出发,在社会上自立,做到和谐,践行人性为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孝道需要一个完整的观念,知道孝道就是知道感恩,把完整的观念融入生活,言行举止就是孝道。我们开始孝顺父母,然后传播开来。我们对我们的兄弟姐妹和我们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对老师和同学,对领导同事,对大众,无论走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对待所有的人。宇宙万物与我合一。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孝顺是感恩,孝顺是善良。真正懂得孝道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才会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也爱未来的大众。我们要照顾未来,不要因为现在的享受而浪费子孙后代未来的资源。如果为了眼前和暂时的利益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那么将来吞下这些苦果的将是我们的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想长期发展,就要对大自然充满敬意和感激。

传统文化传承论文 篇11

传承企业是为了传承血脉,传承血脉是为了让自己后代过好日子。所以,传承中最核心的是传承文明,是传承“贵族”的基因和传统。而因为有了这些,即使后代当不了企业家也会过上好日子。

重传承文明

人们常说,产生一个富翁一代就够了,而培养一个贵族最少需要三代人。

从我爷爷到我侄儿的后代,我的家族已历经五代。回忆前半生,我对此深信不疑。特别是1950年代,我随父母到内蒙古支边,父母担任内蒙古医学院领导二十多年,使我在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环境中真正看到了传承文明的痛苦。“贵族”基因在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不屈,以及其中的成功传承和失败。

那个年代,我国有一位和毛泽东、周恩来共过事的著名民主人士。据说他有一幅王羲之的手迹,毛主席借去看了一个月,他就派人去要了回来。毛主席称他不够朋友够英雄。他的大女儿、女婿1957年双双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内蒙古医学院。他们俩的大女儿和我大姐是小学、中学的同班同学,又是校乒乓球队的好朋友。考高中,成绩非常优秀,但却不许她入学,因为她的出身不好。为此她精神受到巨大创伤,差点病死。

文革时我大姐去看她,回来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她依然在努力学习英语、代数。那个年代,她用不屈的方式在传承文明,是因为从她外公到她父母到她,家庭三代人的“贵族”基因在起作用。她们的家庭挣扎着不入俗套,拼争着有尊严地活下去。改革开放后,这位大姐成功留美,现在在哈佛已成著名学者。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即使生不逢时,可以熬,可以等,只要有了机会,就会出人头地,这是血脉传承中最本质、最核心之处。

养贵族气质

企业家的后代,接不接企业,当不当企业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你的后代在人文基因上有“贵族”气质——崇尚科学和文化。他们当不了企业家,他们可以做艺术家、文学家,做一个普通但生活幸福的人。只要我们将这种基因留给他们,他们中间(也许是三代以后)若有人具备企业家的天分,不用你的帮助也能脱颖而出,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只有这样的传承才叫顺势而为。

“贵族”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子女的学习,还体现在做人、做事上。

现在许多企业家都是一代就富了,但是若不能在财富增加时使下一代步入“贵族”之门槛,你能传承优质的血脉吗?没有优质的血脉相传,你又怎样传承企业?我们特别要注重血脉传承中“贵族”气质的积淀,在传承中积淀这样的气质对后代极为有利,即使他们对经营企业没有兴趣,干别的也会出类拔萃。

在这种传承中,首先传承的是文化,传承的是一种自强自信的“贵族”意识:我一定要好,为什么会比你差?

很多企业家对这种传承没有认识。人们通常很在意让子女成为富人,然后就逼迫他们经商,接掌企业。然而,有的富人自己一身市侩,他们的子女在富裕的环境中成长,越是接受教育,反而越是讨厌长辈的商务事业,他们宁可另觅其他的人生道路,结果致使企业的传承失败。

所以,血脉传承与企业传承,血脉传承是最重要的,其核心是文化理性和“贵族”精神。

(本文作者系慧聪国际董事局主席)

上一篇:人生路遥读后感下一篇: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