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科及学生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问题解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问题解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1:

问题解决策略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意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获得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现阶段的教学重点之一。在本文中,编者将从现阶段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结合本人具体的教学实践,简要探析问题解决策略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措施;情境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师一般会采用问题教学法训练学生应对问题的反映,而高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对于学生个人数学学习力的提升也是极其有效的。此外,当学生具备高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时,学生能够快速地将课本知识真正转换为自身能力,以较短的时间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或者是社会问题。然而,由于问题解决策略推出时间尚短,一些教学弊端开始涌现,使得问题解决策略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远低于预期目标。在本文中,编者将从问题解决策略下出现的错误状况出发,提出自己关于改善问题解决策略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建议。

一、问题解决策略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出现的错误状况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解决策略下的教学时,错误地将指导变成了主导。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學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因此教师会习惯性主导问题解决策略,导致学生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无法获得及时的提升。其次,学生对于问题解决策略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兴趣不高。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受到兴趣的推动,而问题解决策略下小学数学由于课堂缺乏新意及活力,导致部分对于课堂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最后,教师为及时帮助学生巩固问题解决策略。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通过问题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教学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很好地转移到学生身上。

二、问题解决策略下小学数学教学措施

1.创设合理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堂不应成为教师一人的舞台,而学生也不能一直被教师主导完成课程学习,所以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在问题解决策略下,教师可通过挖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倾向,创设合理的情境展开教学,通过情境的相似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

2.通过积极的指引,鼓励学生自行提问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经之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给予学生一点方向指引,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师指引提出相应问题,以有效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制定课后问题实践,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问题解决策略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解决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自行参与具体的问题实践,让学生综合运用自身所学解决学习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制定问题实践时,需要考虑小学年级学生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不能制定难度过大的问题实践。当然,教师可以借助集体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问题实践,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夏建红.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

[2]田秀梅.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研究[J].中华少年,2018(34).

作者:李芳

问题解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科及学生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对问题解决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解决;小学数学

引 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有一些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难以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一味地灌输知识,影响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基于问题解决,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问题解决的内涵

问题解决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在思考、类比、假设的过程中进行反思,逐步提升学习能力。总体而言,问题解决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过程,以提升学生思维和能力为目标,有助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将问题解决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时,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引导学生,发挥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突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问题解决注重的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基于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讨,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则进一步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关于生本地位的相关要求,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问题衍生而来的。以问题为载体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可以真正地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信息技术是辅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和手段,能在无形中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主要是围绕数学课本中的相关问题,遵循发展学生个性的原则,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巧妙设疑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基于微课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探究兴趣

微课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方式,通过简短的视频开展教学,深受师生喜爱。教师可以将微课和课前预习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并根据学习内容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制作微课,在微课中展示生活中和角相关的各种事物,如五角星、桌子等,让学生思考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引出角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经历发现角和认识角的过程,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角的概念。教师基于微课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和角相关的知识,在无形中提升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基于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贵有疑。每位学生都要做生活和学习中的观察者,及时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教授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只有学会提问,学生才能培养数学学习的思维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导入,并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在学习该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的加减法,认识了分数,也会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感受小数的含义、大小及加减法运算规则。比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超市里作业本的价格是1.2元,钢笔的价格是3.6元,文具盒的价格是4.5元,小红买了两种文具,共花了4.8元。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1.2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数和数之间有个点?”,有的学生提出“小红究竟买了哪两种文具?”。學生提出的问题主要围绕何为小数及小数的加减法。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Flash动画对问题进行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除了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均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基于Flash动画对问题进行分解,能够降低问题难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图形的运动(三)”需要学生了解旋转的三要素,识别在旋转过程中旋转图形所对应的点、线段和角,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抽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该节课时,有很多学生不了解何为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此时,教师就可以Flash动画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旋转的部分,从而解决问题。比如,钟面上时针从12走到1,这就是一种旋转。在Flash动画中,学生可以看到旋转是围绕中心点,且是顺时针旋转的,旋转角度是30度。接着,教师可以用Flash播放汽车雨刷器刮水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到:旋转无处不在,且都有旋转点、方向和角度。通过Flash动画的方式,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旋转的三要素,逐步培养了数学学习思维。

(四)基于信息技术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由一个个问题逐步累积而成的。教师可以将一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过程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记录下来,便于学生后期复习,以达到回顾知识及提升能力的目的。

例如,对“圆”这个知识点,教师在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解决了圆心、半径及直径这几个关键问题。为了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寻找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过程记录下来。比如,教师可以在视频中将一个圆对折、再对折,然后折痕相交于一点,即为圆心;针对折痕,通过用尺子测量发现,只要以圆心为中心进行折叠,折痕的长度均是相等的,且在对折之后圆心两边的折痕的长度也相等,从而得出半径、直径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如若没有较好地理解该知识点,课后就可以根据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进行巩固。

结 语

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符合数学学科的特征,能够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融入问题解决策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许国华.将信息技术融入“解決问题”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9(14):159,161.

作者简介:葛兆婧(1977.12-),女,江苏宝应人, 小学一级教师。

作者:葛兆婧

问题解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3:

对话视域下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流失与重构

对话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的视角设计教学流程,强调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活动。本文试结合日常的数学课堂,从当前数学课堂上问题流失后教学面临的僵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价值意义、实践重构及实施建议来谈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一、现状分析:问题意识的“前世今生”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流失的现状

什么是问题?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将“问题”解释为“有意识地寻求某一适当的行动,以便达到一个被清楚地意识到但又不能立即达到的目的”。周玉仁教授说:所谓问题,是指被意识到的一种矛盾,一种空缺。张奠宙教授认为,问题比习题的范围要大些。马云鹏教授认为,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问题,也包括来自实际的问题;不仅包括常规的问题,也包括非常规的问题;不仅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问题。

综上所述,所谓“问题”,意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或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日常的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笔者发现,课堂上问题意识流失的现象比较普遍。常见的有:

1.学生漠然状态下的“无”问题。无问题是指课堂上没有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预设问题。学生在学习时,不会发现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或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言堂”,教师一味地传授、灌输、告诉。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学习,学习效果差。

2.师源本位下的“硬”问题。硬问题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站在自己教的角度设计的缺少思维含量的问题,没有考虑学情,似乎是硬塞给学生的,不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不能积极投入其中。

3.众生应和下的“假”问题。假问题是指教师预设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轻易就能得到答案,不需要深入思考,缺少思维含量,或指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4.压力任务下的“佯”问题。佯问题是指课堂上虽然有问题,但这些问题提出后没有组织实施,学生没有探究的机会,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便搁置起来了,课后也没有组织相关的探索,权作为教学流程中的“过客”。其实,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了最大的“问题”,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表面的流畅与完美,仅仅是作秀而已。

5.直接指向结果的“碎”问题。碎问题(特指无法展开的)是指教师设计了较多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比较琐碎,根本无法展开。真实的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之间一种既有确定“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对话”的真实生活,而所有的这些碎问题,既然无法展开,那教师也就无法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呢?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流失的动因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起点,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缘何流失?笔者以为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1.从理念到行动的缺衡。很多数学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这样的理念尚未真正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于是,理念在天平的这一头,教学行为在天平的那一头,一旦行动与理念不相吻合,直接导致的就是天平的失衡。教师更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设计教学流程,主宰了课堂,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就忽视了。

2.课堂教学情境的缺乏。部分教师关注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也会关注教学情境,但缺乏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呈现的情境中,无关信息比较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面对这些情境,学生不会提出与主题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不会产生疑问,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师生对话意识的缺失。弗莱雷指出,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融的过程,对话的维持需要对话参与者投入自己的情感,而不仅仅把对话视为一种共同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笔者以为,课堂上倘若有对话发生,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然有话题存在,而高质量的话题是以问题为前提的。对话意识的缺失,无疑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学习”的缺位。真正的学习,是基于学生自身生发的,积极主动的。教师的思维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决不能代替学生的认知,间接经验也不可能代替直接经验,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经历中体验,在交流中分享,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课堂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发生,显然,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无从说起。

基于此,笔者以为,对话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将以“对话式教学”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形态、教学方式,是一种以师生和谐共长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

二、价值探寻:问题意识的“价值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解决问题”调整为“问题解决”,作为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并列的四项具体目标之一,这一调整突出了数学教学要从问题出发的理念。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对话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以问题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板块清晰,教学内容明朗,以达到师生的视界融合。笔者以为,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所在。

(一)有利于发现和收集信息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要搜寻、收集、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因此,当教师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就会帮助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来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而用怎样的方法来梳理、统计、整理信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断优化认识的过程。在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甄别,激活后继分析问题的“思路点”,从而主动地发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好的数学教学不是在课堂上消除学生的心中所问,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从未知到已知,再由已知到未知……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对话视域下的数学课堂,尤其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本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感受新知识的丰富背景和知识间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经验和直觉猜测进行描述、交流和思考。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数学意识,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等等。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力,同时走向多样、开放、多元的探索未知的学习意识,这种学习意识会慢慢积淀,变成学生的一种数学素养。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在于洞察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状况,激励学生学习和思考,获得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指向了学生的发展。

三、实践重构:问题意识的“应然追求”

数学课堂应该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新问题出课堂,真正让高质量的“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生长点和学生创新思维的触发点,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重构。

(一)遴选“问题点”,提高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很多,教师要遴选少量高质量的问题返给学生。高质量意味着这些问题凝炼着众多问题的闪光点,我们可以称为“问题点”。

比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师围绕“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优势”“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三个问题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预习活动单”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如:衣服上的商标、食品包装袋上的有关信息等等),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理解用百分数表示的优势。练习设计中,充分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异同,沟通百分数、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整体把握数概念提供学习经验。

(二)巧串“问题链”,构建知识脉络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将文本知识转化为层次鲜明且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如教学“方程的复习”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方程的意义、方程的形式、如何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链。通过学生对“方程”这一单元相关知识的自我回顾与梳理,灵活掌握方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方程,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正确解答方程,并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较好地构建知识网络。

(三)开启“问题云”, 提升思维品质

信息时代,“云计算”“云技术”“云服务”等等新名词扑面而来。笔者提出“问题云”的概念,即指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整体性,突出重点、注意变式、由浅入深,既要能体现问题的完整性、合理性、开放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讲究循序渐进,又要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发展思维,提升品质。

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课前,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已知甲是60(先补充甲与乙之间的关系),求乙是多少?让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出甲与乙之间的关系。看似复习旧知,实际上就是新课将要教学的知识。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有补充甲与乙相差关系,有补充倍数关系,还有的既补充了倍数关系又补充了相差关系(本节课新的知识点)。这样,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学资源。整节课通过学生个体间的对话、个体与群体的对话,在梳理甲与乙的“关系网”中,掌握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学得轻松、自然。

四、教育怀想:问题意识的“教学建议”

毫无疑问,数学课程目标从“两能”扩展为“四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人,他不仅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主动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真正的学习是从“?”到“。”再由“。”到“?”的过程。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环境,营造发问“气场”

对话视域下的数学课堂,倡导一种更加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生态环境,使教学在一种自然、自由、安全、愉悦的环境氛围中进行,营造一种发问的“气场”。这样的教学环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勇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与观点,学生的心灵和感官真正走向开放、变得敏锐和智慧。当学生经常带着自己的见解来对话教材,尝试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新的问题时,自然就萌生了一定的问题意识。

(二)提供展示平台,激活灵感火花

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分享新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创造和提供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境、环境、时间和空间,尤其要将“原本教师想问的问题”改为“提供给学生提出问题、疑虑和质疑”。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分享数学思考,激活灵感火花。学生经过生疑、质疑、释疑、排疑、存疑……生生之间的争辩、补充、修正、完善等充盈其间,新知识得以自然而然地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由“主播”变成了“主持”,由“台前”转为“幕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仅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不断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建立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累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了问题解决能力。

(三)重视自我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自我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也称为自我对话。就是指师生对自我的见解、个体经验、观点等进行的反思性理解。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堂学习的回顾与整理,自我反思对预习中提出问题的解决过程,及时追问课堂学习中即时生成的新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内化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课内知识得以有效地拓展和延伸。师生在反思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保持活跃的思维,加深理解问题的内涵,成为与教师完全平等、相互开放精神的对话者,不断碰撞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师生的“思想”被打开,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对话视域下的数学课堂,问题作为学习的桥梁,作为对话源与对话点,驱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不是教师,也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学生自己。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强调了对话互动过程,不仅生成学习认知的结果,也生成师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生成师生互尊、互爱、互相信任的品质。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过程中一段愉快的精神之旅!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215600)

作者:陈惠芳

上一篇:百日誓师教师发言稿范文2下一篇:区计生工作交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