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实录.doc(精选11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
学具:每组1块小黑板,1枝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学习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
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咱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
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1.观察小旗。
2.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评析: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提出课后建议 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教师:留一个课下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个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好吗?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页第二单元的“用数学”。本课是在学习了前面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上学期所学的“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用数学”内容,教科书上呈现的足一幅公园的大情境图,图中提供了许多资源信息,其中,有13个小朋友捉迷藏,6个小朋友是我人,求藏起来几人?还有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玩“丢手绢”的游戏和“16人踢球,来
了9人”的语言交流场面,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再计算。我认为这幅主题图设计得非常好,它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和活动场面,画面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1.学习新知阶段: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多次学习过有关“用数学”的知识,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我把主题图中“藏起来几人?”这个问题去掉了。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主题图制作成课件,采用邀请小客人的形式引出活动情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搜集信息,试着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并列出算式。最后通过小组汇报、交流、提问等形式讲明:解答问题时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2.巩固练习阶段:这一阶段分三个层次:首先,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教科书上“做一做”中提供的是一幅信息量大,开放性强的情境图(快乐的小河边)。其中包括15只小鹿,15只小鸟,13条小鱼等信息,而且小鹿有站着不动的,有飞快奔跑的;小鸟有落在树上休息的,有在天空飞翔的;小鱼有集中在一起觅食的,有向远处游走的。这一些素材都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背景和空间。但是我认为这幅情境图中,有的信息处理得不是太好。例如:小鸟中“飞走了8只”这个信息,出现得太生硬,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我认为这个信息不如不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图意自己搜集信息得出,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所以我在处理这幅主题图时,就把“飞走了8只”这个信息去掉了。只给学生两个信息:“有15只小鹿和15只小鸟”。这样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更大了。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再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进行同学互评、订正。其次,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都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室内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可以观察小旗(按颜色来分),观察其中两个组的学生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也可以观察听课老师的人数„„这时才真正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的目的。最后再通过课下作业: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个数学问题,来进一步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课堂总结阶段: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教师随机引出课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专家评析
《标准》中指出: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
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教师灵活地运用了教科书上所创设的情境图,图上的资源信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富有童趣,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书上的“做一做”,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解决问题,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评价能力。整堂课,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执
教: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五路中学 鹿美
指导教师: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 董惠平
评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分析,常用题型
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 对于抽象的东西, 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做对。有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碰到学过的还能熟练地做出来, 但只要稍微变化一点点, 他们就会束手无策, 容易出现不敢答、胡乱答的现象。所以, 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反复强调、深入浅出、抓住要点, 学生还是能慢慢接受且解答无误的。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老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1. 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常言说, 习惯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能养成自己读题、找问题的习惯, 就不怕学不会如何去解决问题。一年级的问题都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 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 要教会学生看图、读题, 弄懂题目传达的意思, 让学生学会列算式解答。刚开始他们会有点不适应, 但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反复讲解、刻苦操练, 学生会发现其实一点也不难。解题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题意, 读懂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已经做出了一半。因此, 审题必须认真, 绝不能敷衍了事。
2. 要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和熟悉常用题型的思路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会碰到迷惑我们的数据 (对我们解决问题无用的数据) , 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 通过计算算出答案。所以笔者觉得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分析工作。举个例子, 农场里养了13只小鸡和15只小鸭, 卖掉5只小鸭。现在农场里还有多少只小鸭?这里问的是现在农场里还有多少只小鸭, 那么题中的已知13只小鸡就是无关数据, 可以不看。剩下的已知数量是原来的15只小鸭, 还有卖掉的5只小鸭, 因为原来的15只小鸭卖掉了5只后, 比原来就少了5只, 所以要用减法去计算。列算式:15-5=10 (只) 。答:现在农场里还有10只小鸭。一年级的问题是最基础的, 下面笔者着重介绍一些常用题型的解决方法, 可以帮学生在解决问题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要解决的问题中有“一共”或者“一起”这些字眼, 都用加法计算, 但是要提醒学生看清楚问题问的具体是哪些“一共”或者“一起”多少个, 因为有些数据对解决问题无帮助。例如, 王奶奶家养了11只小鸡、7只小鸭和6只小狗。王奶奶家养的小鸭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读题后发现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里有“一共”, 可以确定使用加法计算, 然后认清是问小鸭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 那么题目中的已知11只小鸡是可以忽略的, 对我们解决问题完全无帮助, 剩下的已知数量就只有7只小鸭和6只小狗了, 正好是解决问题要用到的, 所以应该这样列算式:7+6=13 (只) 。答:王奶奶家养的小鸭和小狗一共有13只。
在遇到问题求哪个比哪个多几个, 哪个比哪个少几个时, 用减法计算。找到这两样在题目中的已知数量, 用大数减掉小数, 列好算式计算出结果即可。例如, 学校里有17个足球, 9个篮球, 足球比篮球少几个?很明显要用减法, 可以列算式:17-9=8 (个) 。答:足球比篮球少8个。再如, 白兔拔了3个萝卜, 灰兔拔了15个萝卜, 灰兔比白兔多拔多少个萝卜?15-3=12 (个) 。答:灰兔比白兔多拔12个萝卜。
若读完题后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多少或者还有多少, 一般都是用减法计算。例如, 原来有15个鸡蛋, 小红吃了9个, 还剩下多少个鸡蛋?15-9=6 (个) 。答:还剩下6个鸡蛋。再如, 盒子里有12支铅笔, 小明拿走了7支, 现在盒子里还有多少支铅笔?12-7=5 (支) 。答:现在盒子里还有5支铅笔。
如果题目里有“上车下车”“飞来飞走”这样的字眼, 记住列算式时“上车”“飞来”就用加法, “下车”“飞走”用减法。例如, 公交车上原来有13人, 后来有5人上车, 又有9人下车。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13+5-9=9 (人) 。答:现在公交车上有9人。再如, 树上原来有9只小鸟, 飞来6只, 又飞走7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9+6-7=8 (只) 。答:现在树上有8只小鸟。
3. 培养学生时常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马虎, 经常会看错题目、算错答案、忘记作答, 所以老师平常要多叮嘱他们列好算式, 算好答案以后再认真检查一遍, 然后才可以作答。在作答的时候, 笔者会这样跟学生说, 要解决的问题照样子抄写, 但里面的“几”或者“多少”要改成所求问题的答案, 最后把问号改成句号, 才算大功告成。
侯照小学 杨小元
摘要: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如何做好这第一学段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时,我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教学,也在这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一年级 解决问题审题 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为落实上述理念,新教材改变了传统应用题单独编写、集中教学的做法,把 “解决问题”教学融汇于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教学过程之中,并将数学问题置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情景之中,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改革后,没有了关于 “解决问题”的专门的系统的讲解与练习,只是通过让学生在不断感悟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情景,有实物照片或图片,有卡通漫画或对话等。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学生愿意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以图画形式呈现,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次序。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
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需要学生掌握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往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题。而一年级学生,不善于从上下文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对题目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的反应特别强烈。如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还剩”就用减法。用个别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教学中的困惑引发了教者的思考,下面就结合教学中的反思和积累的心得体会,对解决困惑的一般策略,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要教会学生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会看图、看题、审题。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的情节 小学一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图文叙述,对一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一)学会观察 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一年级的“解决问题”大多都是以图画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因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一年级的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会读题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初步了解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学中,尤其是识字量不多的一年级,学生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三)学会表达 再生动具体的情境图,即便学生都能会意,但要了解在学生的心里真正的解决思路,必要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着手,也只有通过学生表述题意,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意图。因此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正确、流利、完整地读出,是相对比较困难,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在呈现情境图时,即便学生只言片语地阐述出大概意思,也要即时给予肯定,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同一道题的意思,不要担心什么无意识的思维浪费时间,往往这种思维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在教学应用题时,主要是让学生多说条件和问题,多让学生创造性的“重复”某一题意,如仅“去掉”的意思,学生可以有“送去”、“拿掉”、“奖给”、“吃掉”、“藏起来”、“遮住”、“坏了”、“削好”等二十余个表达词语。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题意定会事半功倍。(四)学会思考 其实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打开自己的脑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通过自己创造 性的思维明白题意,已“知其然”,但学习数学并非仅此而已,而是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一年级应用题分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应用题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减法应用题,让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并不难,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为是“合并”还是“去掉”,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选择恰当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一年级教学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在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主要涉及加法与减法运算,主要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相差关系的问题。针对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解决问题,究竟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解决,往往是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地方,也就是教师需要着力帮助学生理解的地方。
(一)借助图解法,理清数量关系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年级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两个部分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就剩下另一部分。求整体(总数),就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求部分数,从整体中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算。用结构图呈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题意,更能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
(1)树上一共有10只鸟,飞走了4只,还剩几只? 飞走了4只 ? 10只 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2)树上一共有10只鸟,飞走了一些后还剩6只,飞走了几只? 飞走了?只 6只 10只 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3)树上飞走了4只小鸟后,还剩6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小鸟? 飞走了4只 还剩6只 ?只 求总数,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这种直观的结构图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二)通过实践操作,理清数量关系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或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摆出13个红花片,再摆出8个蓝花片。有的学生将红花片和蓝花片随意摆放,有的学生则有意识地一一对齐摆放,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直观的操作将问题的数量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红花比蓝花多,那么红花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蓝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蓝花多的部分,从红花里去掉和蓝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蓝花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重视理解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就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就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标教材中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没有呈现现成的条件和问题,有的需要搜集隐含的条件,有的需要调整叙述顺序。这种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淡化了对基本结构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明确简单的解决问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习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注意三个层次练习安排: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已知一个信息和一个问题,补充另一个信息”、“已知问题选择信息”、“ 已知算式选择题目”等,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掌握和强化正确的解题步骤 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地为学生提出解答的一般步骤,让学生有“法”可依。
(1)审题;(2)分析数量关系;(3)确定解题步骤;(4)列式计算;(5)写答案;(6)检查错误。
有了这样的步骤,可以帮助数学学困生清晰自己的思维,在步骤地引导下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定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 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授课人:梁嘉豪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梳理进一步加深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在梳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加减混合运算与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回顾整理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领回顾
谈话:同学们,课前我们预习了我们所要复习的内容,你们都完成预习单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预习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梳理归网 主体内化
(一)小组交流,台前汇报
谈话:下面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的预习单?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修改你的预习单。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单? 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选择一个小组进行汇报,投影他们小组的作品。
预设:我们组写出了4个算式7+6=13 6+7=13 13-7=6 13-6=7。谈话:派个代表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好吗?
预设:6+7=13 用左部分加右部分等于总数。同样6+7=13,用右部分加左部分等于总数。减法就是用总数减去做部分等于右边部分,用总数减去右边部分等于左边部分。
谈话:哦,你说的可真清楚,你们都听明白了吗?那通过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看看学生能说到什么程度,然后做简单引导:7+6=13这个算式中的7和6是部分,总数是13,放在减法算式中,就用这个总数去减掉7这部分就等于6这部分。)追问:你们听明白了吗? 总结:同学们,你们真棒,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合作,不仅说出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列算式,而且还研究出来了这些算式之间的关系,你们真有探究精神,太了不起了!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能够让所有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通过观察发现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注意到重点难点之所在,并把梳理的知识网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谈话: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几个题看看你们的掌握情况吧。
(一)梳理解决问题中有关加法的内容 1.白兔和黑兔一共多少枚?。
谈话:你会算吗?在你的题纸上试一试吧。预设:8+2=10(只)
追问: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那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求一共有多少就是要把白兔和黑兔合起来。
总结:哦,白兔是一部分,黑兔也是一部分,求总数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你 说的真清楚。
追问: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 谈话:我们来看第二题 2.谈话:谁能来读一读题?
找一名学生读题:我已经吃了2块,原来有几个? 谈话;你会做吗?试一试吧。谈话: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列算式。谈话: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已经吃了2个,还剩下7个,原来的就是把他们合起来。
总结:哦,我们这些蛋糕一共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吃了的,另一部分是还剩下 的,求原来的就是让我们求(总数)。我们要用加法。谈话:看来这个也难不倒你们,我们继续看。3.谈话:这个你会吗?试试吧。(毽子)
追问:说能说说你是则么做的?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谈话:那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我们问题,让我们求总数,我们就要把这3部分合起来,用加法。
4、总结解决问题的加法类型。
总结: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做的这几个题目,(板贴这几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原来有几块蛋糕)这些都是让我们求的(总数)。谁能说说求总数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 预设:把各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贴:总数=部分+部分+……
(二)梳理解决问题中有关减法的内容。
谈话: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做题梳理出了加法的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继续往下看,敢于挑战吗?
1.谈话:你会做吗?谁能口答? 预设:10-4=6只
谈话:你们同意他这种做法吗?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问题让我们求的是部分,我们要用总共的减去右边部分。谈话:你说的可真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
2.谈话:哪位同学能读一读题?你会了吗?试一试吧。
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为什么用减法? 预设:因为是让我们求藏着的熊?
谈话:哦,藏着的是这些熊(一部分),那这些熊还有哪些部分?(外面的五只熊)这部分我们叫做已知部分。那我们要求藏着的部分,就要用总数-已经知道的部分,就是不知道的部分。3.谈话:谁来读题?你会做吗?试一试吧。
谈话: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预设:求捞走部分就是要用原来的-下面的鱼。
谈话:这里的鱼都分为哪些部分?(能看见的部分和捞走的部分)。求捞走的就是要用总数减掉能看见的鱼。
4.总结解决问题的减法类型。
总结: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做的这几个题目,(板贴这几个问题:藏起来几只熊;捞走了几条鱼;这些都是让我们求的(部分)。
谁能说说求部分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 预设:用总数-已知部分。板贴:部分=总数-已知部分
(三)综合练习。1.谈话:仔细观察这幅信息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找那个找信息最快的同学起来说信息,如果说对了就问你怎么数的这么快?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如果不对就问同意吗?在找同学起来数,说出好的方法:找树干。)预设:左边有4棵树,右边有4棵树。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一共有多少棵树? 学生口头列算式:4+4=8(棵)..............方法(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加减混合运算与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1.谈话:谁来读题?你会做吗?做在你的答题纸上。(1)7-2+3=8(人)
(2)7+3-2=8(人)先看第一种,找同学说怎么想的?
预设:原来车上有7人,下去了2人,又上来了3人。
谈话:(演示数形结合图)原来车上有7人,下去了2人,那这部分就是车上剩下的部分,我们用7-2表示,又上来了3人,我们要把车上剩下的部分,与这部分合起来,求总数,因此最终我们要用加法计算。7-2+3.第二种,那这种方法,我们最终要求的是什么呢?使部分还是总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车上有7人,上来了3个人,这些就是所有人的总数,用7+3表示,又下去了2人,我们要从总数中去掉下去的部分,就是求剩下的部分。所以最终我们要用减法计算。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三部分进行,在于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加法、减法这两种类型的题目如何解决,然后进一步提升加减混合运算与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一边练习一边提升,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谈收获
谈话:同学们,你们真是了不起,在练习中,我们梳理出了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板贴)你们都学会了吗?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看黑板回顾。
xiaoxue.xuekeedu.com
我在学校上了一节《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公开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的对教材进行了研读,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材对这节课的编写是按三个层次来安排的: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提出问题后,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课一开始,我设计了小精灵邀请大家做游戏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中我根据“男生有6人,女生有8人”设计了猜一猜小精灵会给大家提什么问题,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对做一做的引入也设计了到动物园参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后,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组合作中,大部分孩子都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从而对根据已知条件条件提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学生解决了三个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后,通过媒体显示相关数学信息,再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画面,选择有用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情景,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整个探究阶段,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和活动场面,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茂,静观和动态结合的情境中,呈现公园情景图,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则,依照“整
xiaoxue.xuekeedu.com
体——局部——整体”的观察顺序,让学生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感知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内容(用数学)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计算来解答,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感受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2.经历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例3主题图、“做一做”插图)、练习卡纸、评价用的“智慧星”等。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公园可美了,老师想带同学们去公园玩,大家愿意吗?
(评析: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由教师谈话导入新课的情景图。这样安排既利于学生立即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又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为下面的学习创设更有利的时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把握重点,整体感知。
(1)课件显示。电脑出示“公园图。”
(2)观察提问。
师:瞧,多漂亮,多热闹的公园呀!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发言。
生1:我发现公园里有高大的树木、绿油油的草地还有许多小朋友在做游戏。
生2: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捉迷藏,有的小朋友在丢手绢,还有的小朋友在踢足球。„„
(4)师小结:大家观察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公园里真热闹,让我们先来看看这边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2.分步引导,循序渐进。
(1)解决“捉迷藏”图中的问题
①出示“捉迷藏”图
②引导观察提问。
师:仔细观察一下,玩捉迷藏的有几个人?(13个人)
你们平时是怎样玩捉迷藏的?(有的找,有的藏)
找的有几个?(6个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藏起来有几人?)谁能把这道题中的数学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课件显示并板贴)
③引导列式、说算理。
师:应该怎样列算式?为什么用减法?怎样算?
④小结:像刚才这道题,只要知道两个条件,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了。同学们,我们已经参观了捉迷藏的游戏,又为他们解决了一个问题,真厉害!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呢?大家想知道吗?
(评析:第一个图采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情景图,边观察边提问边补充的方式,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题,让学生列式、理解算式的意义以及算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2)解决“丢手绢”图中的问题
①出示“丢手绢”图
②观察: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丢手绢)谁也来了?(小精灵),他说:“哇!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③比较:从小精灵的话,我们知道了两个条件,跟刚才的那道题比少了一个什么?(问题)
④讨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讨论时要注意:一个人在说,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等他说完了,再发表你的意见。)。
⑤汇报交流评价。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说一说,你们提出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组1:一共有几个同学?列式是:8+6=14(个)。还可以列成:6+8=14(人)。
师:其他小组有什么要问的吗?
组2: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组1:因为要求一共有几个同学,只要把男同学的人数和女同学的人数合起来就行了,所以用加法计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不但能自己提出问题,并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还能帮助其他小组解决疑难问题。真了不起!还有什么不同问题的吗?
组3:我们组提的问题是: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个?列式是:8-6=2(人)。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组4:那男同学比女同学少几人又该怎样列式呀?
组3: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样的。列式都是:8-6=2(人)
师:你们认为第三小组回答得好不好?(好!掌声热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老师真佩服你们!
⑥改编题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共有14个小朋友在玩“丢手绢”的游戏,其中男同学有6人,女同学有8人,你能选择其中的两个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生1:14个同学丢手绢,女同学8个,男同学几个?
师:这个问题谁来列式?
生2:14-8=6(个)
生3:我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4个同学丢手绢,男同学有6个,女同学有几个?列式是:14-6=8(个)。
⑦小结:同学们真行!既参观了游戏,又学到了数学知识。“丢手绢”的游戏很有趣,踢足球的活动更有意思。一起去看看吧!
(评析:第二个图采用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应具备的条件,初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3)解决“踢足球”图中的数学问题
①课件出示“踢足球”图
电脑播音:“有16人来踢球,可现在人还没到齐呢,我们等会儿再开始吧!”
②启发引导,提出问题。师:听了小男孩的话,我们知道球赛还不能开始,为什么?(人还没到齐)到的有几人?(9人),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个数学问题吗?(还要再来几个人?)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
③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④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来公园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而且都解决了,老师真佩服你们!通过刚才几道题的解答,我们已经知道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评析:第三个图采用教师适当提醒,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4)出示整幅图,综合感知,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整幅图,除了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外,谁还能根据图中的数字,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地充分地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真多,也解决了不少问题。有的问题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还不能正确迅速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以后再解决,好吗?
(评析:在学生解决了三个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后,通过媒体显示相关数学信息,再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画面,选择有用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情景,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整个探究阶段,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和活动场面,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茂,静观和动态结合的情境中,呈现公园情景图,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则,依照“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顺序,让学生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感知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书上“做一做”。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帮小朋友解决了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动物园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愿意去解决吗?
边说边演示“做一做”的插图。
(2)提出问题。
师:动物园的动物真多呀,都有哪些小动物呀?
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点击出示有17只小鸟,点击飞走8只,再出示有15只小鹿,有15条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图中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咱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
(3)小组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汇报交流。师:老师刚才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组1:17只小鸟飞走了8只,树上有几只小鸟?
组2:15只小鹿,有6只在休息,跑了几只?
组3:15只小鹿,跑了9只,还有几只没跑?
组4: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有几条鱼?
组5:左边有6条鱼在游玩,右边游着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
组6:飞走了8只小鸟,树上还有9只,一共有几只小鸟?
(5)评价、解决问题。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呀,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一下子解决不了这么多问题,老师从中挑出几道,印在练习卡上,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好吗?请拿出练习卡纸自己完成。(你喜欢哪一题就解答哪题,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6)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2.小结导入。
小朋友们真棒,又发现并解决了动物园里的许多数学问题。接下来,老师想出几道题考考大家,敢试一试吗?(敢)请看书P21、1、2,做在书上。
学生独立做,展示台汇报,师生共同订正。
(评析:本环节安排了两个层次:一是教科书上“做一做”,二是教科书练习中的1、2两题。重点放在第一层次上。“做一做”中提供的是一幅信息量大,开放性强的情境图。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水平不同,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层次和爱好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学时,继续利用计算机演示小鸟动态图,先逐步呈现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15只小鹿”等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选择合适的条件提出问题。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搜集画面上的数学信息,主动去探索,以此来体现两个教学层次:一是有指导地提问题,二是创造性地提问题。接下来,老师进行评价,并适当“收拢”,挑出其中的几道,让学生喜欢解决哪题就解决那题,还可以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做,“收”“放”得当,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又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第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四、课堂总结
完善认知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确实不小。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题“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发现它解决它,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回去也能跟爸爸妈妈提几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它。
(评析: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随机引出课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评:
教学目标:
1.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课前准备:课件,涂色卡,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课!生齐:老师下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王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做一个小小的游戏,什么游戏呢?《猜颜色》的游戏,咱们看大屏幕,一会儿在大屏幕的右边会有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的圆,这些圆都有不同的颜色,都认识什么颜色?你看出什么颜色就大声地读出来,看谁看得准,读得快,好不好?
生齐:好!
课件出示下图(这样不行)拉长音了,声音要特别有力量 生齐读:红、黄、蓝、绿、红、黄„„ 师:下个个是什么颜色? 生1:蓝色。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对不对?(继续播放课件)真是蓝色呀!下一个呢?
生2:绿色。师:再下一个呢? 生3:红色。
师:一(4)班的同学真棒!猜一个对一个,真了不起!再来一个行不行?
生齐:行!
师:再给大家一些圆,也带着颜色,玩这一回呀!带颜色的圆重新出现,大家猜,准备!象刚才一样,开始!
课件出示下图
生齐:红、黄、蓝、绿„„
师:下一个你们猜是会是什么颜色?((继续播放课件)生:红色。
师:呀!没猜对吧!刚夸你们棒,结果又猜不对了,再猜下一。(学同们各有说法),看来这些圆有点奇怪,都是带颜色的圆,都是红、黄、蓝、绿,为什么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猜得那么准,猜一个对一个,可是第二次再出现的时候,怎么猜也不容易猜对呢?什么原因啊?
能说说吗?
生1:因为第一次出现只有一个,第二次出现有两个„„ 生2:因为第二次出现变化很大。生3:因为第二次搞乱了。师:有点道理,那第一行乱不乱? 生3:不乱。
师:那我们就把不乱的这种变化情况用一个词来说明,这个词叫做“规律”,“规律”很重要,正是因为第一次出现的圆是有“规律”的,所以一猜就准,而第二次出现时很乱,是没有“规律”的,所以总是猜不准,你们说“规律”重要吗?
生齐:重要。
师:所以今天王老师就和同学们来上一节课,叫“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师:你们会找规律规律吗?我们先到幼儿园找一找,看你们能不能找到规律,(课件出示主题图)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举行联欢会呢!他们用彩旗、彩花、彩灯精心地打扮了教室,高兴地围成圆圈又唱又跳,仔细观察这幅图,有规律吗?
问:有规律吗? 生齐:有。
1、彩旗
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1:红旗、黄旗、红旗、黄旗、、、、、生2:先是红旗、黄旗(又有)红旗、黄旗„„(师:谁能再说简炼点,它有什么样的规律?)
师:很好!我特别喜欢生2说的一个词,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说红旗、黄旗以后(又有)红旗、黄旗。“又有”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样(一模一样)的意思。师:谁与谁一样(一模一样)啊? 生:后面跟前面的一样。
师:后面的什么和前面的什么一样(一模一样)啊?
生:后面出现的红旗、黄旗和前面出现的红旗、黄旗一样(一模一样)。
师:说得很好,那我们就把前面第一次出现的一面红旗和一面黄旗叫做“一组”。看屏幕,我用圆圈圈出来表示他们是“一组”。板书:一组。
后面也是一组一组地,那么第二组和第一组一样吗?第三组、、、师:我们把后面出现的图形跟前面图形一模一样的这种方式叫做“重复现出现”。(板书:重复出现),齐读:(板书:重复出现)
2、彩花
师:来,我们再看看漂亮的花有什么规律? 生:绿花、紫花、绿花、紫花„„
师:绿花、紫花叫一什么来?看屏幕,王老师把他俩圈起来表示他俩是一组。
师:谁能说说这行花,谁在重复出现呢? 生1:绿花、紫花重复出现。师:说得真好
我们试试把规律读出来(屏幕出示下图)边出现学生边读。生齐读:绿花、紫花、绿花、紫花、师:停,这样读声音太平,不容易听出谁与谁是一组的,有什么办法让人一听就能听出绿花和紫花是一组的呢?看谁有什么创意?
1生:绿花、紫花(停)绿花、紫花(停)„„
师:听出来了吗?他在“一组”和“一组”之间干什么呀? 生:停顿一下。
(师:王老师出个建议,咱们读完一组,稍停一下,再读下一组好不好,)预备,开始!
生齐读:绿花、紫花(停)绿花、紫花(停)„„ 师:这样规律就听地很清楚了,真棒!
3、花灯
师:花灯有什么规律呢?把规律读出来
生齐读:紫灯笼、黄灯笼、紫灯笼、黄灯笼、、、、、、师:谁和谁是一组,谁在“重复现出现”?
紫灯笼、黄灯笼是一组,紫灯笼、黄灯笼重复现出现,也可以简单地说:紫灯笼、黄灯笼是一组,在重复现出现。
4、小朋友
师:下一个是谁?我们把他读出来吧。把规律读对了她就出现了
生齐读:女孩、男孩、女孩、男孩、、、、、、、再往后呢? 师:同学们把规律读对了,我们把它请出来把(点)。师:谁和谁是一组,谁在“重复现出现”? 生:女孩、男孩、是一组,在重复出现。
师:好了,很好!找规律还没有完呢!我们刚才找到的是比较简单的容易看出来的,现在找难的了,请看屏幕。(屏幕出示下图)屏幕出示下图)
生:3个图形是一组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做坐好 师:读一读
生齐读:蛋糕、汉堡包、冰琪林(停)蛋糕、汉堡包、冰琪林(停)„„ 师:王老师有个问题,谁在重复出现呢?(看屏幕)果然是(屏幕出示下图)
生1:红、红、蓝重复出现。
师:说得真好,咱们一起读一读,开始!(可以越来越快)生齐读:红、红、蓝(停)红、红、蓝(停)„„师:要还有呢?、、、、、、、师:谁是一组的?谁是重复出现的?
小结:同学们,会找规律了吗?咱班的同学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学会了找规律,找规律时,我们都是首先发现一组,特别是第一组,第一组看清楚了,后面都是重复出现的,对不对?但是我还想说,同学们,人们找规律都不是为了找规律而找规律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找到规律以后利用规律去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找规律的目的是为了用
规律,(板书:用规律)看谁能用学到的规律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请看屏幕,(屏幕出示下图)
1、接着往下摆
师:上面有什么呀?把汉堡、冰激凌圈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汉堡、冰激凌是一组,会重复出现。师:同学们真棒都会猜了,那第二组是:(一二)
2、这一行中有猪八戒、西瓜还有“?”,请同学们好好观察“?”号的后面应该藏着什么?
师:我说一、二,大家一齐说“打开”,我就把问号“打开”看看“?”号后面藏着的究竟是什么图形,准备,一、二。
师:请说说你找到什么样的规律,才可以正确地找到“?”号后面藏的是什么图形?
生:两块西瓜
师:观察这一组时“?”号后面藏的是什么图形?他会观察前面,观察前面就是观察第一组或第二组。真棒!
3、(课件)这一行有猴子、香蕉、梨;猴子、“?”、梨;“?”、香蕉、梨,请同学们好好观察,好好想一想第1个“?”号的后面应该藏着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各有各的说法。
师:我说一、二,大家一齐说“打开”,我就把问号“打开”看看“?”
号后面藏着的究竟是什么图形,准备,一、二。
生齐:打开。(屏幕出示下图)师:第2个“?”呢?
师:我说一、二,大家一齐说“打开”,是什么?(猴子)师:哎?为什么第一个“?”是香蕉,第2个“?”却是猴子呢? 生:看前面的。
师:说说看前面的哪几个图形?
生:猴子、香蕉、梨是一组的。它们重复出现 师:好,说得好
(二)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动作中的规律
师:大家刚才学习找规律,用规律都很积极认真,现在有点累了吧!我们来做个律动吧,动作:拍手(两次慢三次快)„„从刚才的动作中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动作中有规律。
师:你发现哪些动作有规律?能做一做给大家看吗?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拍手(两次慢三次快)为一组,后面重复出现.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真了不起!
2、声音中的规律
王老师说一些词,你能不能发现王老师词的规律,如果发现规律就跟着读读下去:(1)白天、黑夜、白天、黑夜、、、、谁在重复出现?
(2)口号:1234
3、看来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很多,你发现了吗?(1)图片:斑马,你怎么知道是斑马?热带鱼(2)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哪些?说一说(3)请看王老师搜集的有规律的图片
师: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规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美的图片,那大家想不想也用规律创造出漂亮的图画呢?
(三)创造规律
1、师:老师这儿有一排花(发练习纸),大家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按你们喜欢的规律涂色,看谁设计的最飘亮!
2、学生认真设计并涂色,师巡视观察,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3、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其他生找出规律并叙述规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开心吗?为什么? 生:我学会了找规律。生:我知道怎样用规律。
“逆向”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手段就是画图。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题意,不仅对关键词进行了解释,还采用课件演示的手段,重点突出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亲手画、亲身体验画图的直观效果,从而让学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想要)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了,你们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2.师生活动。(准备7块橡皮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
师:谁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橡皮?
教师请学生在这个魔盒里抓橡皮。根据学生抓出的橡皮数,教师告诉学生魔盒里还剩多少块橡皮。
师:现在你知道魔盒里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吗?能说出理由吗?
3.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魔盒里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抓出来的橡皮放回魔盒里,再将所有的都拿出来,数橡皮的块数)
4.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二)]
⊙探究新知
1.教学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98页例6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把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1)请学生把整理好的信息在课本上填一填。
师:要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原来”是什么意思?(原来:以前固有的、本来的,没有经过改变的,在这里指哨子被取走前有多少个)
(2)请学生把了解到的信息用圆片摆一摆,或在纸上画一画。
取走的:○○○○○○○
剩下的:○○○○○
师:观察圆片图,你想到解题的方法了吗?
①师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求原来的,就应该把取走的再放回来,和剩下的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②请学生说算式,师板书:7+5=12(个)。
③说一说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教材板书画图)
2.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
(1)为了弄清题意,我们是怎样做的?
(2)看看题中的文字和我们画的图,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3)以后再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画图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使用画图这个手段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做一做”。
(1)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列式解答。
2.教材100页5题。(学生独立分析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画图策略,并愿意应用画图策略。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能和大家说一说吗?(学生畅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6、8题。解决问题(二)
(二)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小朋友们也拿出自己笔盒里的铅笔,学着老师的样子试一试。师:一共有几枝铅笔? 生:有5枝铅笔。师:你们是怎样算出5枝铅笔的? 生:这只手有2枝铅笔,那只手有3枝铅笔,合起来就是5枝。师:对了,这合起来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2+3=5(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师:把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们想一想,这2+3=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
2.摆圆片。
(1)书上是摆桃子,我们可用圆片代替桃子,先摆1个,再摆3个,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摆。师: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们会做这道题吗? 生:1+3=4。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书上的第2,3题,把2+□=□,□+□=□补充完整。(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根据身边事物提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在我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几枝笔?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是几张画? „„(师表扬学生善于发现。)
4.试一试,运用加法含义。(教材第22页的“试一试”。)(1)引导学生看图,要把同类的车子合起来,与警察没关系。
教学内容:31-33页例1—例3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B、使学生直观的感知计数单位“个”“十”“百”,并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C、通过对100以内各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2、数学思考目标:
A、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培养学生估数的意识。
B、通过独立操作,使学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
A、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合作精神。
B、引导学生观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诱发发现与探究的学习需求。C、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数的组成。教学难点:几十九的下一数的接数。教具准备:多媒体,小棒,数位桶。学具准备:小棒,数位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看,在绿色的大草原上,一群群小羊正在吃草,多么美丽的图画呀!
估一估,一共有多少只羊呢? 给你们提供3个备选答案:20只,98只,100只。
学生猜测。
为什么都不猜是20只呢? 使学生说出:比20多多了。
师:到底是98只还是100只呢?我们还是来数一数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1页,认真的数一数图中有多少只小羊?
2、学生活动。
指名说一说数的结果。
师:其实,这是一幅百羊图,正好是100只,谁数对了?
怎么数不容易出错?
总结:在数数的时候,同学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边指边数,指的和数的一样快,就不容易出错了。
3、导课: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0~20这些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要用到比2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
二、认识100以内各数。
1、教师示范数铅笔。
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铅笔,我们一起来数数看有多少枝,好吗?
师生一起数出:1、2、3…….40。
师:原来这是40枝铅笔呀!谁能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数的?
生1:我们是一根一根的数的。生2:数到10根就捆起来。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满十根打一捆,那这一捆就表示一个——? 生齐答:十
得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
(板书)
那40是几个十呢?
(生:40是4个十)出示: 40里面有4个十。
2、自己数小棒。
师:刚才大家看了老师数铅笔的过程,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数数你的小棒吗?
老师有3个要求,请看大屏幕: ① 边拿边数,拿的和数的要一样快。② 满10根捆起来。③ 数完放进数位桶里。师:明白了吗?现在开始吧。学生活动。
指名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你的小棒是多少根呀?你是怎么放的?(生:整捆的放在十位桶里,单根的放进个位桶里。)也就是说,整捆的表示几个十,单根的表示几个一,是吗? 好,我们来看看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总结: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呢?(35)再指名展示:
师:这次我们来猜猜他有多少根小棒,好吗?
怎么猜呢?小朋友可以向他提问题,根据他的回答来猜。生生互动。
我们来看看他的小棒是不是48根?(师生一起数)48是几个十几个一呢?
师:下面,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你的小棒的组成。
3、数两个人的小棒。
师:想不想知道,你们同桌两个人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下面,把两个人的小棒合到一个数位桶里去。两个人先商量一下怎么放。好,看那族同桌动作最快?
生活动,指名展示: 你们两个的合起来是多少根?你们是怎么放的?
(生:整捆的都放进十位桶,单根的都放进个位桶)
你们都是这样放的吗? 师生一起数,验证。
再指名展示:
你们的合起来是多少根? 90 师生一起数,发现:只有8捆,个位桶里有10根没有打捆。师:这样对吗?应该怎么办?(把10根捆起来,放进十位桶。)强调:满十根要打成捆。没有打捆的改正以下。
4、数出100根小棒。
指名展示:我们来数数他们两个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师生一起数:1个十,2个十,…….9个十。91、92、93、94、95. 合起来是?(95),9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呀? 师:好,再添一根呢?(96)一直添到99。师:如果再加一根呢?(100)
现在个位桶里有几个一呢?(10个)怎么办呢?(捆起来放进十位桶里)那现在是几个十了?(10个)
我们可以把这10捆合成一大捆,放进十位左边的百位桶里,就表示一个百。
也就是说10个十就是一百。(板书)
这样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数数的单位——百。
5、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数出了100根小棒,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数的过程: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就是十。
10个10个的数,10个十就是一百。
三、巩固与练习。
1、接数全班人数。
师:数数的用处可大了,比如要知道我们1.1班的人数,就可以来数一数。下面我们用排火车的方法来数数咱班有多少名同学,好吗?
全班接数出人数。
师:刚才数的过程中,我发现数到39的时候,后面的同学接得有点慢,我们来帮帮他。
教师出示39根小棒,问: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再加上一根,就是几个一?(10)怎么办?(打成捆)
再加上一捆,就是几个十?(4)所以39的后面是40。
问:那49的后面呢?69呢?89呢 ?99呢?
生齐答。
2、猜学号。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号,请你来猜猜他们的学号是多少? 课件出示,指名读题,指名来猜。
3、按顺序填数。
课件出示,指名说一说:这组数是怎么数的?并填数。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你能用这些数说句话吗?我先来示范一下:我今年29岁,家住堤口路41号,我每天乘坐85路公交车来上班。谁来试试?
指名说一说。
2.操场上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在打乒乓球,进行单打的有多少人?双打的有多少人?
3.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吃4个,小和尚每4人吃1个。大和尚与小和尚各多少人?
4.小陈从 地翻过山顶到 地,共行了30.5千米,用了7小时。他上山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下山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如果上山、下山速度不变,由 地返回 地要多少时间?
5.小军买了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共用去8.4元,小华买了6支钢笔和5支圆珠笔共用去48元。求钢笔和圆珠笔的单价。
6. 某运输队为某商店运水瓶500箱,每箱6个水瓶同。已知每10个水瓶的运输费为5.5元,如果损坏一个水瓶,要赔偿成本11.5元(这个水瓶的运输费得不到)。结果运输队共得到1553.6元。共损坏了多少个水瓶?
7.一只小松鼠采松子。晴天每天可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如果一连几天共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这几天中有几天是晴天?有几天是雨天?
8. 鸡和兔共有40只,兔比鸡多10条腿,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9、小红用13元6角正好买了50分和80分邮票共计20张,求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10、解放军进行野营拉练。晴天每天走 35千米,雨天每天走 28千米,11天一共走了 350千米。求这期间晴天和雨天各有多少天?
11、某剧院前排票价比后排票价要贵15元,张叔叔买了8张前排票和12张后排票,一共花了1320元,前排票价和后排票价各是多少元?
12、一个大人一餐吃2个面包,两个孩子一餐吃1个面包,现在有大人和孩子共99人,一餐刚好吃了99个面包。问:大人和孩子各几人?
13、松鼠妈妈采松籽,晴天每天可以采20个,雨天每天只能采12个。它一连8天共采了112个松籽,这八天有几天晴天几天雨天?
14、某旅游团一共64个人,有一次买门票共花了520元。成人票每张10元,儿童票每张5元,这个旅游团中成人和儿童各有多少人?
15、在一个停车场上,停了小轿车和摩托车一共32辆,这些车一共108个轮子。求小轿车和摩托车各有多少辆?
16、100名师生共栽100棵树,老师每人栽3棵,学生每2人栽1棵,求老师 和学生各有多少人?
17、8、6个小箱和2个大箱。新运进300双运动鞋. 2个小纸箱个1个大纸箱装的运动鞋一样多.每个大纸箱装多少双运动鞋?每个小纸箱呢?
18、体育馆的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在打球,其中正在进行单打的乒乓球台有几张?双打的乒乓球台有几张?
19、10元钱买4分一张和8分一张的邮票共200张,应买4分和8分邮票各多少张?
20、一个饲养组一共养鸡、兔78只,共有200只脚,求饲养组养鸡和兔各多少只?
21、三年一班30人共向北京奥运会捐款205元,同学每人了捐了5元或10元,你知道捐5元和10元的同学各有多少人吗?
22、六(1)班同学的绿化小队有15名同学,一共植树102棵,男同学平均每人植树8棵,女同学平均每人植树5棵,绿化小队的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23、盒子里有大小两种钢珠共30个,共重266克,已知大钢珠每个11克,小钢珠每个7克。问:盒中大、小钢珠各多少个?
24、一队强盗一队狗,二队拼作一队走,数头一共三百六,数腿一共八百九,问有多少强盗多少狗?
25、一次数学竞赛共有20道题。做对一道题得8分,做错一题倒扣4分,小民考了112分,你知道刘冬做对了几道题?
26、某运输队为商店运输暖瓶500箱,每箱6个暖瓶。已知每10个暖瓶的运费为5.5元,如果损坏一个暖瓶,要赔偿成本11.5元(这只暖瓶的运费当然得不到),结果运输队共得到1553.6元。问:共损坏了多少个暖瓶? 奶奶买水瓶和茶杯共花了160元,每只水瓶25元,每只茶杯6元,买的茶杯比水瓶多6只,买水瓶和茶杯各多少只?(8分)
27、六年级同学制作的同样大小的数学小报共165张,正好贴满了15块展板,每块小展板贴5张,每块大展板贴20张。大、小展板各有多少块?(8分)
28、南京红山动物园里有一群鸵鸟和长颈鹿,它们共有30只眼睛和44条腿问鸵鸟和长颈鹿各有多少只?(7分)
29、小轿车和三轮摩托车共24辆,这些车共有86个轮子。三轮摩托车比小轿车多多少辆?(8分)
30.(1)五(1)班48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1只船,每只大船可乘6人,每只小船可乘3人。一共租的大船和小船各多少只?
(2)五(1)班48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5只大船,6只小船。2只小船乘的人数和1只大船乘的人数相等。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能坐几人?
(3)五(1)班48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5只大船,6只小船。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乘3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能坐几人?
31.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现在蜘蛛和蜻蜓一共有12只,一共能数出80条腿。蜘蛛和蜻蜓各有多少只?
32、六年级参加植树活动,42个同学植树104棵。男生平均每人植3棵,女生平均每人植2棵。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33、李叔叔买了12张邮票,一共用了128元,成人每张12远儿童每张8元.李叔叔买了大人小孩多少票?
34、王老师买奶糖和奶酪一共10千克,用去118元。如果奶糖每千克9.8元,奶酪每千克14.8元,王老师买奶糖和奶酪各多少千克?
35、一个比赛用的足球价格比一个训练用的足球价格贵76元,并且比赛用的足球的价格是训练用的足球的3倍。训练用的足球的价格是多少元?
【2024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实录.doc】推荐阅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7解决问题12-04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第5课时 解决问题07-28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6-01
二年级数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04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人教版12-17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10-22
解决问题数学六年级下01-0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解决问题07-27
2024七年级数学平移教案.doc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