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通用9篇)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3690 24002 55080 3690 56000 5545 43228 4(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9页例8。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与解答: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

428 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3,回顾与反思:

师:以上两种解答都合理吗?为什么?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少?比80元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发言

三、练习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3)分析数量关系。(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3)精确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四、小结

学生举手发言,说说今天学习的估算方法

五、作业

六、板书

估算

267÷3≈100(元)↓ 267÷3≈90(元)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篇2

一、培养估算能力, 发展数学思维

从数学理论研究可以知道, 估算过程就是学生在理解数、估算数值和把握数的大致范围的基础上, 根据具体的数学活动情境,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致推断。学生的估算能力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具体生动的情境, 让学生选择多种、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估算,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拓宽估算思路, 选择各种各样的估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解释自己或他人采用什么估算方法, 又是怎么估算的, 体验估算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例如,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在学生学习运用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后,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训练, 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当教师出示运用估算能简便解答的问题“比较11/14和23/51的大小”时,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了讨论交流, 有的认为:“我先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然后再比较大小, 就可以知道哪个分数比哪个大了。”有的认为:“我认为应该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先把这两个分数化成近似小数后, 再比较大小。”教师先肯定大家的解法, 然后适时启发学生:“但这两种方法比较麻烦, 能不能寻找较为简便的方法, 一眼就能判断这两个分数哪个较大?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了探讨, 教师则巡视点拨, 一个学生提出:“我们能不能找一个数作为参数, 利用这个参数就能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了。”有学生赞成这种思路:“对, 我们可以以1/2为参数, 因为11/14>1/2、23/51<1/2, 所以11/14>23/51, 这种借助估算比较的方法较方便。”教师出示“比较4/11和11/15的大小”后, 学生会立即借助2/5进行比较, 很快得出4/11<11/15, 学生在运用估算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激发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强化了估算意识, 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不断拓宽, 数学思维获得培养。

二、灵活应用知识, 体验估算过程, 培养估算意识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 而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所占的比例很大, 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懂得估算在计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充分利用估算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根据数据的特点及问题情境合理地分析是否需要进行估算, 应该选择哪一种估算策略, 估算是否合理, 着重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体验估算知识的形成, 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例如,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例5时, 课件展示了问题背景:“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 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出49×104=___ (元) , 教师提出 :“谁能比较快的速度估算四年级的同学应该准备多少钱? ”学生在自己已有的估算经验基础上独自估算49×104≈? 并写出估算过程, 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各自估算方法和结果, 并说明理由, 而后总结出本小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 各组又派出代表上台展示本组估算情况, 大家展示了①49≈50, 104≈100, 50×100=5000, 应该准备5000元;②49≈50, 104≈110, 50×110=5500, 应该准备5500元。大家针对这两种估算方法进行探讨:“哪种估算比较好? 为什么? ”经过一番讨论、评价, 大家认为将49估成50没有疑义, 而将104估成100还是估成110更符合实际呢? 最后认为此题的估算只能估大不能估小, 因为估小了钱不够, 所以应将104估成110, 因此 , 学生达成共识 , 认为第②种估算方法是正确的, 同时也明确了估算的基本方法: 接近准确值 (符合实际) ;计算方便 (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这种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数学活动, 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体验整个估算过程, 促进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动态生成。

三、发展数学数感, 生成估算意识

在数学理论中, 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感好的学生更能将数学与实际相联系, 运用数学的方式思考并解决现实问题, 数感好的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较强。反过来, 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了, 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活动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 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 内化成为学习策略, 形成数学认知能力。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自觉进行估算, 强化对数据的认知, 既培养良好的数感, 又促进估算意识的生成。

“解决问题(估算)”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买两件商品,500元够吗”这个问题提出了估算的问题。

学情分析:对于估算学生已经学过,但数字大了,可能估不准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学会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估数

师: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数卡,现在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游戏。这儿有7个数,你能找到手中卡片上数的近似数吗?找到了就请你站在数的旁边,好吗?谁想玩这个游戏?

(出示: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358 358 218 499 502。)

师:玩游戏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找近似数的理由。如果我的数是218,218的近似数是200,比200多一些所以我站在200的右边。

师:其他同学也和你周围的伙伴或老师说一说你手中卡片上数的近似数吧。刚才同学们都利用前边的知识找到了每个数的近似数,利用这些近似数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板书: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超市看一看。

二、探究新知,学习估算

(播放一位学生和妈妈去超市的视频。)

1.师:同学们,看了这个小短片,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已知条件是一部电话机358元,一个电吹风218元,数学问题是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

(师板书:问题。粘贴电话机,电吹风。)

2.师:500元够吗?是什么意思?

生:把电话机和电吹风的钱数加一块,然后和500元比一比。比500元小就够了,否则就不够。

3.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老师这儿有2个小提示,(1)先确认500元够不够用。(2)小明实际应该付多少钱。哪种情况利用近似数解决问题更合适一些呢?

4.师:用钱数的近似数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判断带500元钱够不够。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估算”,这节课我们就用估算解决问题。(板书:估算。)

5.师:500元买这两种商品够不够呢?我们要找到每件物品钱数的近似数,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解决方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开始。

(生汇报。)

预设1:我把358看成300,把218看成200,300+ 200=500。把钱数估少了都已经是500元了,如果原来的钱数相加肯定超过500元,所以不够。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还有谁是这样想的?也来讲一讲你的估算方法。(指名2个学生。)

师小结:我们刚才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都把钱数估小了,把358看成300,把218看成200,再口算出结果是500,估小了的情况下都已经得500了,那原来的钱数肯定超过了500。(边说边板书。)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400+300=700。(400+300=700,把两个数都估大了,结果是700,实际的结果肯定是小于700,小于700的数有很多,这个范围很大,而500也在小于700的范围之内,所以不好确定。)

预设2:400+200=600。(给的钱数是500,比较少,而400比358多很多,200比218少很多,结果不能确定是接近500还是接近600,所以不能确定答案。)

预设3:360+220=580。在你的心目中,一定有一个找近似数的小标准,你能讲一讲你的想法吗?(也是估大了。)

预设4:358+218=576。(你已经掌握了我们后面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方法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标准,大家看,准确结果是576大于500,与我们刚才的结论是一致的,好,谢谢你。)

师:同学们,现在有这么多的估算方法,你想说点什么呢?(把前三种预设与黑板上的方法进行比较。)

生1:1和3都把钱数估大了,不好确定。

生2:方法2一个估大了,一个估小了,也不好确定。

(最后学生总结提出方法一能正确解决问题。)

6.师:这道题解答正确吗?谁来检验一下?

预设1:500元买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的钱不到200元了,而电吹风是218元,所以不够买电吹风。事实证明带500元不够。解答正确。

师:好,你是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检验的。

预设2:把电话机的钱数看成300元,500-300=200,

剩下的钱也不够买电吹风,所以带500元不够,解答正确。

师:对,你是用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的。

预设3:500减300才得200,500减300多,得数一定比200小,不够买电吹风的,所以解答正确。

7.师:既然带500元不够,那现在妈妈说带700元够不够呢?同桌讨论一下。

生:400+300=700,把钱数都估大了,估大了的情况下都没超过700,那原来的钱数肯定也没超过700,所以700元够了。

师:还有谁的想法和他一样?你来检验一下这种做法对不对。

生:700-400=300,300元够买一个吹风机了,所以解答正确。

师:同学们,为什么带500元时把钱数估小了,而带700元时要把钱数估大呢?

生:因为给的钱数少,所以把钱数估小,300多加200多接近500。给的钱数多,就要把钱数估大,400多加300多接近700。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用估算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以及数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估计方法,并且须要判断一下能不能解决问题才行。

三、巩固练习,灵活估算

师:好,我们继续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哈尔滨青年宫礼堂有2000个座位,道里区的3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学生。如果这3所小学的学生同时来看话剧,能坐下吗?)

师:请同学们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怎样解决呢?

生:800+800+800=2400,估少了,2000个座位肯定坐不下。

师:为什么把800多看成800?

师:看来,青年宫坐不下3所学校的学生,老师们决定换个礼堂,这回大家快来看看同学们能坐下吗?

(课件出示:某学院大礼堂有3000个座位,道里区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学生,来这看话剧,能坐下吗?)

生:900+900+900=2700,估大了都坐得下,那800多肯定坐得下。

师:(指着副板书两个算式中的数。)大家看,都是800多名学生,你们为什么每次人数的近似数选取的不同呢?

四、全课总结,拓展估算

师:这节数学课我们初步学会了用加、减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继续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下课。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阳明小学)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篇4

讲课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湖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李筱莹 学习者:谢子长红军小学

贺明明

今天,我观看并学习了广西南宁市南湖小学高级教师李筱莹老师讲的《用估算解决问题》,该课是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例4,课堂流程如下:

一、引入

射击游戏:

1、超过500分,过第一关;两次射击得分:239+347

2、超过800分,过第二关;两次射击得分:424+481

3、超过1000分,过第三关;两次射击得分:488+465

学生通过估算就可以快算得出结论。

二、新授

1、回顾解决问题的三步骤(知道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2、学习例4

(1)、知道了什么(阅读理解)

221+239

41(2)、怎样解答(分析与解答)

221 + 239 > 450 > 4

41生1:220 + 230 =450(简洁)

生2:200 + 200 = 400 20 + 30 = 50 400 + 50 = 450 生3:200 + 200 = 400 20 + 30 = 50 1 + 9 = 10 1 400 + 50 + 10 = 460 反问:小精灵认为200+200=400<441坐得下,对吗?

小结:要看成几百几十,不能只看整百。

(3)、解答正确吗(回顾与反思)

生1:精确结果

生2:原来的算法

生3:重新算一遍

三、检测

P15做一做 如果俩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电影院441个座位坐得下吗?

生1:196+226<430<441 200+230=430 生2:196+226<430 190+220=410 生3:生2的算法不能判断够不够,因为没有算个位。

师:本题的估算与例题的估算有什么不同?

小结:估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大或估小(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四、练习

P17

练习三

第6题 小猫钓鱼

第8题 购物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

通过学习李筱莹老师的授课模式使我受益颇多,同时也给我今后的执教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简单无序的谈谈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一、注重数学的本质(来源于是生活,回归于生活)。李老师一开始就引入生活中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射击游戏,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为从切实的游戏中可以感受到学习估算的价值及现实意义。这正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所忽略的地方,虽然我明确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但我并没有整整的把这一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课题中,也没有体会到数学思想对数学教学的巨大帮助。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紧扣数学思想,让同学们感觉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简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同时注重解决问题(计算)的多样化。

解决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也是学习数学的显示意义的直接反映,李老师的教学中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知识的水平能力既教会了本节知识,又很好的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和策略。比如:一开始她就带领学生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又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逐一分析本节例题。较好的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李老师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对各种方法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注重对各种算法的评价与对比,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时候也学会了新的方法。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为学生塔建交流的平台。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社会教学所必需的、迫在眉睫的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关乎一节课成败的前提,在李老师的教学中,充分彰显了这一环节。如在例题教学中李老师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李老师借用小精灵的话提出反问时,又让学生互相寻找原因,总结原因。在检测题中李老师又让同学互相检查学习效果,并指出对错优劣,自己总结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大估小)。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作为一个组织者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学习环境,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过程遇到的“疑难杂症”搭建交流的平台,使学生的学习顺风顺水。

四、注重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同时也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涉及的内容,特别是在学科整合、社会飞速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当今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李老师的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下,不仅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学,还注重学生表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到的。是学生的学习更真实,更有现实意义,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数学学习价值,数学(数感)的培养。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篇5

淮安市淮阴区码头中学 王国武 223345 【摘要】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教学,而FLASH作为专门的优秀动画制作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操作上复杂了些,但是功能强大、效果显著,适当的运用FLASH不仅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更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拓展学生的科普知识,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理念、教材改进、多媒体教学等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动画原理 计算机显示屏的原理反思 Flash三维坐标 透视原理

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教学,在众多制作课件的软件当中,FLASH作为专门的优秀动画制作软件,不仅可以用来制作网页动画,而且可以专门用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和PowerPoint等其他的课件制作软件比较起来,操作上复杂了些,但是功能和效果上要好得多,配合软件本身的脚本语言ActionScript可以让课件具有更好的交互性,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教学中的相关内容。

1、动画原理

动画是通过视觉暂留原理,快速地播放连续、具有细微差距的图象内容,让原本固定不动的图象变得生动起来。更明确地说,人眼所看到的影象大约可以暂存在脑海中1/16秒,如果在暂存的影象消失之前,观看另一张连续动作的影象,便能产生活动画面的幻觉,因此我们可以从一连串静态图片观赏到生动的画面。这也是电影画面为什么是连续活动的原理。

对于物理八年级上册【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中相关内容,我们完全可以用FLASH制作一系列简单的而播放速度上稍有差别的小动画,并结合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计算机显示屏的原理

目前的显示器,不管是CRT显示器还是LCD显示器,大都采用了RGB颜色标准,即在显示器屏幕上通过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来产生丰富的色彩。

对于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色彩 颜色】关于光的三原色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简单介绍计算机显示屏的发光原理,再利用FLASH制作一个关于色光混合的小课件,来让学生知道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颜色的光,进而得出红绿蓝这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这样利用课件不仅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趣味性,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懂得了更多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体现素质

3、Flash三维坐标和透视原理

有人说Flash是制作二维动画的软件,没有处理三维的能力,但实际上任何计算机软件都不能真正地处理三维,因为电脑屏幕是两维的。所有的三维电脑图片都只不过是视觉效果罢了。尽管Flash和没有多少功能能用来创建三维视觉,但是创建一些特效还是可以的。迄今为止,三维坐标表示几乎是所有数学领域内的标准。然而它和二维直角坐标系有很大区别。在三维坐标系中,x轴方向左到右;y轴竖起;z轴向屏幕外突出。在Flash里,z轴代表一个物体距离屏幕的远近。当物体的z轴位置增加时,物体朝远离屏幕的方向运动,当物体的z值减小 教育的精髓。时,物体朝接近屏幕的方向运动。

透视无所不在,它有助于区分二维和三维,它是视觉对物体的弯曲,根据物体的距离远近决定其位置。如果你站在马路中央,顺着路方向尽可能朝远处看去,你将看到马路的两条边缘重合到一起。你看得越远,两条边就在越远的地方越来越近,直到汇聚成一点。透视也会影响人对运动的感知。例如,物体在前景和后景上,以同样的速度运动,位于前景的物体看上去运动速度更快。

简单抽象一下透视问题。已知一个点的三元有序组(x,y,z),你希望在没有z方向位置的情况下,确定该点将在屏幕上什么地方。因为计算机屏幕没有z轴,所以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有序三元组转化为有序对,这种转化必须考虑到物体z方向位置。一种简单方法是,丢弃z值。但是如果这样做,马路边缘将永远不会汇聚。相反,当道路向远方延伸时,它们始终保持平行。

我们可以运用简单的几何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在我们讨论如何映射三维点到二维计算机屏幕之前,需要了解一些量化数学公式。

右图显示了空间(x,y,z)上的一点。设它映射到计算机屏幕上的点(x’,y’)。用撇号是为了区别点在空间中的x和y位置与在屏幕上的x和y位置。因为图象是二维的,必须省去一维。在这中情况下,省去x。标志d的数值为观众眼睛到屏幕的距离。该值是决定3D环境效果的关键成分。点在空间的z位置从计算机屏幕量度,因为原点在屏幕上。我们可以说观众的z方向位置为-d,因为z轴负方向朝向屏幕。

现在让我们用这个图解决透视问题。已知d、y、z,求解y’。图中包含两个相似三角形。根据简单的几何定律,两个三角形的边对应成比例:

推出:

这就得到了关于透视的重要方程。同理:

对于透视公式,可以在计算透视有序对之前,提取因子d/(d+z),将其设为一个单独的变量perspective_ratio该变量在确定电影剪辑大小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避免了额外的数学操作。

现在我们可以写出透视公式的最终形式: perspective_ratio=d/d+z x’= x * perspective_ratio y’= y * perspective_ratio 于是x’,y’和perspective_ratio有关,也就是和z值(点在空间z轴上的位置)有关,d不变,z值越大,点离计算机屏幕越远,perspective_ratio值越小,x’和y’就越小,所以你站在马路中央,顺着路方向尽可能朝远处看去,你将看到马路的两条边缘重合到一起。你看得越远,两条边就在越远的地方越来越近。除此之外,远的物体看上去色调很淡,形状变小等等都是与上述原理有关。

那么对于物理八年级上册光学部分,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可以运用三维坐标知识结合透视原理,制作FLASH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照相机成像近大远小等物理问题呢?

要做好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就要求教师在思想理念、教材改进、多媒体教学等方面有所突破。只要我们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领会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内涵,使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roc E.Dolecki,Torben

Nielsen,Michael

Grundvig ,Max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篇6

财政11-1 曾洁

摘要: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它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养老压力,老年人也面临着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税收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觉得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意义。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可以筹集养老保障基金,鼓励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的积极性,促进与老年人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税收政策 税收优惠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其衡量标准是看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否超过10%,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否超过7%。早在200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就达到1.45亿人,占总人口的11%,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45亿,占总人口的7.69%,这标志着从那时起我国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1.人口老龄化直接带来的,就是巨大的养老压力。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制度的推行,家庭结构逐渐走向“4+2+1”型,即一个家庭由两对老人,一对年轻夫妇和一个孩子构成。人口老龄化必然形成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及保险福利费需求的不断增长,这样的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无疑是给年轻的一代增加了沉重的养老压力。

2.人口老龄化也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老年人由于身体质量的下降,生活不便自理,而子女有时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伴在老人身边照顾,“空巢”现象增加,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人由于收入水平下降,其消费倾向也偏向低价物品。而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厂家倾向生产利润更高的商品,因此老年消费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品种较少,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较好满足,影响其生活质量。

二、运用税收杠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不可缺

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税收政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老年事业的发展,是必不可缺且意义重大的。

首先,税收政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系列政策的组成部分。相关税收政策的出台可以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为老年事业的发展带来机

遇。国家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如对老年事业行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促进老年事业行业的发展,从而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利用税收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国际上也有使用。德国拟征“年龄税”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拟向25岁以上有收入的人群征收“年龄税”,让这些年轻的工作者帮助国家减轻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群带来的负担。这笔税收不会被直接用于支付养老金,而是用于预防将来人口老龄化加剧造成国家无力负担迅速膨胀的社会保障支出。可以看出,税收政策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我国现行的与养老相关的税收政策

我国与养老相关的税收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养育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公会疗养院可视为“其他医疗机构免征营业税”。下岗职工从事的社区居民服务业中从事养老服务3年内免征营业税。保险公司开展的1年期以上返还性养老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及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

3.纳税人为全体雇员按照规定向税务机关、社会劳动保障部门或指定部门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金,可以在税前扣除。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不计入个人当期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4.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离退休工资以及取得商业养老保险金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5.国务院《国发[2000]第42号文件》规定:企业可以提取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4%的资金购买企业年金,并享受税前列支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对策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用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但还有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就面临诸多问题:城乡分割统筹层次低,不同群体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突出,基金可持续性

堪忧等。另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层次体系建立步伐还不是很快,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针对通过国家税收政策来推动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开征新税种,筹集养老保障基金。

税收作为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可以用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主要可以开征社会保障税,将现行的各项社会保障费改为税,纳入税收体系。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增强为养老保障基金筹资的强制性,二是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有利于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机制。此外,德国拟向25岁以上有工作人群征收“年龄税”,用于应对将来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形成的压力,也不失为一种借鉴。虽然这有可能会引发年轻纳税人的不满情绪,但是从长远来看,纳税人也是受益人。

2.对供养老人的独生子女予以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提高赡养积极性。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给青年独生子女造成了沉重了养老负担,对独生子女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减轻他们的税收负担,能够鼓励他们对老人的赡养行为。国家可以根据当期的物价水平及家庭中赡养的老人数对独生子女纳税人实行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税收优惠,其实我们也可将这项税收优惠看作是讲子女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再分配给老年人。不过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现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这项对所有赡养老年人的独生子女实行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要全面推行的可行性不大,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但是可以针对特殊人群实行该项政策,例如对农村人口中的独生子女给予税收优惠则比较合理且可行。因为农村人口的收入较少,赡养负担则增大,而农村户口中独生子女家庭较少,实施压力较小。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篇7

一、善用迁移, 化新为旧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正迁移, 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 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其中, 从复习旧知识过渡到学习新知识, 引起学生的学习迁移, 往往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多好的想法啊!这样的学习迁移已出乎教师的意料, 却比预设更出色。这样的学习迁移不在局限于知识层面, 更多的在于一种学习技巧的变通, 因此, 教师在教会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同时, 更要注视学习方法的迁移, 使学生能真正运用迁移解决问题,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构建起新的知识网络, 为后续学习及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欲进先退, 化繁为简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善于‘退’, 足够地‘退’, ‘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 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这里的“退”是减少问题难度的战略退却, 它包括了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复杂退到简单的情形, 进而看透问题的本质, 发现规律,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中, 为了凸显合理使用计算器的辩证思想, 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习题:111111111?×?111111111=, 结果大家发现计算器无法显示出正确的答案, 正一筹莫展之时, 教师的一句“欲进则退”给了一个学生灵感, 可以先从1×1=1开始, 接着计算11×11=121;然后计算111×111=12321;再计算1111×1111=1234321;……;观察这些答案的规律, 从而写出111111111?×?111111111的正确结果。

是啊, 像这样数目较大, 直接解答非常繁杂甚至无从下手的数学问题, 我们不妨教会学生换种思维方式, 以退为进, 化繁为简, 将问题按适当方向后撤, 从最简单情况开始考虑, 然后理清关系, 探索规律, 悟出解法, 顺利获解。

三、渗透转化, 化正为反

转化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 就是要在解题过程中, 不断转化解题方向,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探讨问题的解法、寻找最佳的方法。

在整个小学阶段, 我们几乎能在每一册的数学教材中看到“转化”这一策略的身影, 例如, 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过通分转化成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将其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就连计算简单的减法时也是转化成加法的思考方式。

转化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 也是数学解题的一个重要技巧, 教师要教会学生这一技巧, 就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求异思维, 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数形结合, 化隐为显

华罗庚曾说:“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 几何代数统一体, 永远联系莫分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 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或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在小学阶段, 我们通常会采用线段图、直观图来解决一些数量关系复杂的实际问题, 然后“按图索骥”, 发现解题的线索, 使问题得到解决。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不仅把枯燥的数 (算式) 转化成了规则的图形, 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形结合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有效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

五、巧妙设数, 化虚为实

在人类科学史上, 很多重大的发现创造都是从“假设”开始的。因此, 当学生在数学练习中遇到一些看似缺少条件, 按常规思路似乎无法解决的题目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妨适当渗透一下“假设”思想, 教会学生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 假设一个具体数值代入 (假设的数值要尽量方便计算) , 然后进行解答。

例如,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 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这个题目的条件非常简单, 初看似乎无从下手。但是, 如果我们教会学生采用“假设法”, 赋予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具体值”, 就能很快解决难题。即假设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 宽是4厘米 (这两个数值便于计算) , 那么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6×4=24 (平方厘米) 。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 长=6+6×=9 (厘米) , 宽=4+4×=6 (厘米) , 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就是9×6=54 (平方厘米) 。最后计算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列式为54÷24=。当然,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让学生再假定几个数值进行计算, 得出正确的答案。运用假设的方法思考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 变“未知”为“已知”, 化“抽象”为“具体”, 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篇8

一、创设择优方案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使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购物中的数学”“旅游中的数学”“体育中的数学”等题材,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后,笔者设计了去参观王安石纪念馆的数学活动,学生490人,租大客车每辆车乘坐40人租金100元,租小客车每辆乘坐25人,租金每辆75元,问怎样租车省钱?这个活动方案的结果是要得出,哪组方案最省钱老师就采纳哪组的设计方案。

第一步: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方案一,490÷40=12辆……10人,租金为100×(12+1)=1300元;方案二,490÷25=19辆……15人,租金为75×(19+1)=1500元;方案三,490÷40=12辆……10人,租金为100×12+75×1=1275元;方案四,490÷40=11辆……50人,50÷25=2辆,租金为100×11+75×2=1250元。还有很多同学采用列表的方法同样求到租11辆大客车,租2辆小客车省钱。

第二步:与学生共同评议这些方案,并都给予鼓励,同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

第三步:由学生交流选择最欣赏的租车方案,并问为什么?同学们都说,方案四没有空座位,也就是没有多浪费钱,都选择方案四,公认方案四最省钱。

二、设计生活练习

把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上有困难可以拨打咨询电话,不过得先猜出电话号码,从高位起,依次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3);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9);最小的自然数(0);10以内最大的质数(7);比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大1(9);最小合数(4);比两个相邻质数的积大1(7);比最小的质数小1的数(1);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8);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8)。笔者刚写完,就有同学回答道:“我知道,我知道,这还用猜吗?这肯定是我们数学老师的电话号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课后,让学生用“质数与合数”说说自家的电话号码,让同桌猜猜,看谁猜得对又快。

三、设计开放性结论

开放性的结论特点是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满足条件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解题时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仔细全面分析思考,才能探索出不同的答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六年级(2)班46人去“汤显祖纪念馆”游览,门口“购票须知”上写着:门票每人5元,50人以上可以享受团体8折优惠。你认为怎样购票花钱最少,最少要用多少钱?

生甲:全班中有46人,不足50人,不能享受团体8折优惠,所以要买46张票,需用5×46=230元。生乙:如果买50张,可以享受8折优惠,只有5×50×80%=200(元),比买46张少花钱30元。生丙:打8折后,买50张票的钱与不打折买40张票花的钱相等,即5×40=200元。生丁:我认为可以把买50张票中多余的4张票,以每张4元的价格卖给其他游人,这样只用200-4×4=184元。生戊:如果把多余的4张票以每张5元的价格卖给游人,所花的钱更少,只要花200-5×4=180元。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生活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从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加强学生生活实践的体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之在脑海中印象深刻。如教“利息和利率”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教学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所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篇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概念,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方向及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而前提就是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这样既是做好工作,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更能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及两者间的相互联系。“法治思维”,顾名思义,是一种运用法治价值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法治价值在人们头脑的思维形态中形成思维定势,并由此产生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与“法治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法通常可界定为“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则是指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运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规则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执行法律规范、依法强化法治监督的实践过程。

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保障。没有法治思维就没有法治方式,如果满脑子都是人治思维、专制思维、特权思维,其行为方式必然会出现以言代法的家长制、以权压法的官僚主义、徇私枉法的贪污腐败等现象。没有法治思维,依法治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则难以保障。如果在一个缺乏依法治国的方式、机制和体制的环境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多数人就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即使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较高思想觉悟的人,可能由于缺少专门的法治思维训练或者法治环境约束,也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在基本概念上就有不少人分不清“法治与法制”、分不清“法人与法定代表人”“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等等常识性概念,因而在行为方式上出现重长官意志而轻法治规范;重上级指示而轻法治原则;重行政效率而轻法治程序;重个人威望而轻法律尊严;重政绩外显而轻群众权益;重上级服从而轻法律约束;重文件圈阅而轻法律学习;重权力行使轻法律尊严等现象。因此,法治思维习惯的养成,除了依靠法律知识的教育与灌

输,依靠法治文化的积淀与培育外,关键还在于依靠法治方式的落实与规制,在于法治原则、法治规范、法制体制和法治程序等法治方式的强化运用与刚性权威,在于人们自觉增强法治的敬畏感。

二、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方式上存在的误区。

在实践中,一些地区或部门的干部虽然认识到法治思维对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深远意义,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并没有自觉选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8个方面的误区。

一是迷信人治思维“根深蒂固”,认为法治思维不适应中国国情。有的人认为,法治虽是个好东西,但终究是“舶来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人治”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至今仍有巨大惯性。他们认为,简单的法治思维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深奥的儒家道家哲学和礼治传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二是迷信权利集中“一家之言”,认为法治思维在于分权,不利于管理。有的人认为,法治思维是西方“三权分立”的东西,与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不符。他们认为,权利的集中行使,才能解决政府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法治思维的分权意识,不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迷信“政策治国”,认为法治思维呆板滞缓。有的人认为,要保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中国速度”,仍要依靠“政策治国”。“文山会海”虽令人难以招架,但因政策制定方向正确、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责任落实、约束力大,故为最佳选择。法治思维要求严格按照繁琐的法定程序、权限议事办事,缺乏灵活和变通,工作实效会大打折扣。

四是迷信上级权威“决断立行”,认为法治思维效率低下。有的人认为,在中国办事,成功与否取决于上级机关和领导的意志和决策。下级热衷于向上级请示汇报,主要是争取实际利益,又躲避决策风险;上级机关要求下级加强汇报,主要是维护权威、提高效率。而法治思维追求平等,打破等级和权威,执行力会减弱,效率会降低。

五是迷信社会维稳“土方偏方”,法治思维解困乏力。有的人认为,在维护稳定的刚性高压下,由于社会普遍不信法,法治思维和方法无用武之地,只能依靠各种游离于法律边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甚至明知可能涉及违法的措施,只要“管用”,就可一试。

六是迷信权力行使“利大于责”,认为法治思维责重于利。不少社会精英热衷于跻身公务员序列,除了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环境外,还有公权力附带的个人隐性利益,工作风险较小。如按法治思维“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切都在法治阳光下运行,公务人员除了不高的工资,“灰色利益”则将被严重削减。

七是迷信真假民意“顺昌逆亡”,法治思维难抚众怒。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问题会被瞬间集中放大,在“仇官仇富”的舆论引导下,网络会形成“暴力”,而党政机关及官员往往会成为牺牲品,稀里糊涂被问责丢官。

八是迷信政绩考核“发展第一”,担心法治思维阻碍经济。虽然主流舆论强调不要片面追求GDP增长,但在当前政绩考核机制面前,只能用经济思维和政治思维看待发展与稳定。法治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追求公平正义,当发展与稳定发生冲突时,运用法治思维则本地区、本部门会吃亏。

法治思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理想主义;而非法治思维则是现实中国写照,是实用主义。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再沿袭既往解决问题的各种“非法治思维”和“非法治方式”的老路根本行不通,必须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有效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上述重大问题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遵守两个方面质的规定性:一是要通过不断学习,逐渐养成“法治思维”。二是要在形成“法治思维”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的能力。

三、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在“法治思维”的支配和影响下,运用具体的“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既不能畏缩不前、灰心丧气,也不能盲目自大、胡冲乱撞。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坚持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的重要论断,通过贯彻落实宪法实施工作,保障宪法的“生命”,维护宪法的 “权威”。要高举社会主义人权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要以宪法为核心,以现代宪法所

倡导的 “人民主权”、“民主政治”、“限权政府”、“人权保障”、“公正司法”、“法制统一”等等基本法治价值,统率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通过崇尚法治价值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传统,提升法治价值的影响力,逐渐削减各种“非法治价值”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依法办事”、“唯法是从”、“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等等具体的政策和规范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各项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打造一个与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相适应的“法治小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直指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我国的治国基本方略,并成为国家与公民的政治常识。我国已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整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阻碍法治进程的主要问题是法律的遵守和执行,核心是必须增强各级领导和司法人员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形成,不能依靠几个文件和会议,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实践,在“倒逼”机制下,培育和形成法治思维。就我区而言,应重点抓好6个重要环节:

第一,要真抓实干,做到说实话、办实事。

习近平同志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要求我们要避免说空话,说大话,否则就会像赵括一样,只能是纸上谈兵,最终兵败而亡,误己误国。我们抓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做到说实话、办实事。在法律的框架下,在法治的轨道上,在创新社会管理上真抓实干,努力化解全区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亲情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努力建设“平安颍州”、“幸福颍州”的目标。

第二,要制定“法治颍州”建设基本规划,在顶层设计中贯穿法治思维。

区委要统筹安排,尽快出台《“法治颍州”建设基本规划》,《规划》精神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符合宪法和法律法规要求,重点包括依法执政、依法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经

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均应纳入法治轨道。让全区的各项工作步入到正常、有序的法治化道路上来。

第三,要规范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治区理政体现法治思维。

党委依法执政,要求政策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要求,加大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的支持力度,从而更好地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司法机关公正独立行使职权。在自身建设上,要看工作运行机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的要求,任何组织和干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触犯法律底线者必须受到法律制裁。政府依法行政,要求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切实依法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还政于民;要有“作茧自缚”的精神,针对部门实际,制定《行政程序规定》,按章办事,规矩自我;要尊重司法权威,坚持行政不干预司法原则,并依法参与诉讼,自觉履行生效判决。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倡导公平交易,优化辖区内企业外部环境。

第四,要维护司法的公正、独立和权威,以司法力量保障法治思维。全区各级人大、党委、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都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严禁以各种名义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给司法机关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要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按照刑事诉讼程序,独立办理刑事案件;法院、检察院严格按照法院、检察院《组织法》规定,规范上下级监督关系和领导关系;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生效判决强制执行力度,提升司法权威和公信力,形成以党委、人大、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依托,司法机关为主导的社会法治模式。

第五,要创新法治教育、法治文化宣传方式,力促社会崇尚法治思维。

要加强全区中小学校的法治教育,从小学至中学,都应开设有一定课时的法治教育课;要加强全区国家公职人员法治教育培训,鼓励参加在职大学或研究生法学课程学习,接受系统法律思维训练;要加强普法宣传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到广大的农村,要创作法治文化精品,树立法治建设典型。

第六,要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业绩考核机制,倒逼运用法治思维。要建立法治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法治建设目标、任务、程序、责任;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将法治指标作为

干部考核和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对有法不依、滥用职权,造成严重损失后果者,依法问责处理,绝不姑息;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各级各部门法治建设考核结果,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上一篇:厂内物流工作总结下一篇:工业园区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