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精选11篇)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2至5的乘法口诀”,“看图列出乘法算式”,但对于从画面中收集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信息和问题,以及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路。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9页例

6、做一做,第60页练习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实际问题。

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且知道为什 么用乘法计算。

难点:怎样把乘法意义和解决问题连接起来。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口算卡片。

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口诀背得特别好,我想考考大家,好吗?看卡片,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卡片出示6道乘法算式:(4×3= 2×2= 5×3= 3×2= 2×4= 5×4=(2请几个同学来算,其他人在下面当小老师,用手势来判断对和错。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课件出示:5+5+5+5=(×(2+2+2=(×((2学生说出式子后,再说一说改的理由。

师:同学说得真好,以后遇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用乘法来计算更简便。这一节课老师就和大家用我们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了乘法口算和改写算式的基本训练,为学生在后面的学习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喜欢大象吗?看老师把谁带来了。(电脑出示情境图

1、观察情景图,收集信息。

谁能把这幅图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呢?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收集数学信息:有3头大象,每头运2根木头。(如果学生说得好可表扬:你的语文学得太好了!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运多少根木头? 师:真是个爱开动脑筋的孩子,问题提得特别好。请同学们把这道题连起来读一读。

手势:要求一共运多少根木头,就是把这些木头——合起来。

3、引导思考,解决问题。(1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试试看,把你的想法写下来。(2谁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告诉大家。

(假设A、加法:你用加法把所有的木头合起来,可以。但 是谁还有更简便的算法?

B、乘法:说一说你为什么用乘法呢?师引导说出 每头大象运2根,3头就运了3个2根

(3这“3个2根”真的太重要了,它是我们解题的关键。还 记得我们是怎样数出来的吗?再跟老师在黑板上数一次。一边板书,学生一边数。把算式写完整。

小结:像刚才这样,求几个几多少,用乘法计算更简便。明白了吗?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0页的第1题

1、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把他们浇的树算出来吗?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汇报交流,说想法。

四、课间小游戏,调节学生的疲劳度。做相反的动作。

五、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9页的“做一做”(1图上都有哪些小动物?(漂亮的白天鹅,可爱的梅花鹿,聪明的猴子

(2这么多的小动物,我们先来看小猴子好不好?一共有多少 只猴子?谁会算? 学生说出列式的理由。

(3这幅图里,还有其他的小动物,你们能先提出问题,再把 他们算出来吗?(用同样的方法算出白天鹅、梅花鹿的只数

2、买商品。

(1出示实物,让学生买自己喜欢的东西。(2算出所买商品的价钱。

(可以让多几个人上来买,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更加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课后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

七、扩展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3下,拍2次,一共拍了几下?(6下怎么列式?拍3次呢?(9下师:为什么?如果我想用3×4呢,要拍几次?(4次师:好一起拍?全体起立拍手,下课。〔设计意图:再次从生活中找出问题,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我觉得每上一次示范课,自己受益匪浅。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自己在历练中不断的成长。对这节课我有几点反思:

1、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用乘法计算的问题,乘法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乘法意义。

2、备课时我谨记辅导员的意见:备课一定要围绕重点设计,为突破难点做铺垫。所以设计时,我遵循低年级的特点,采用形象直观的课件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2

一、用整式乘法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

问题1图1是小李家住房的平面图,小李打算在卧室和客厅里铺上木地板,请你帮他算一算,他需要买的木地板的面积至少是多少?

【解析】参照平面图形对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的分布,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相加,即S=2x·4y+(4x-2x)·2y=8xy+8xy-4xy=12xy;另外,也可以把平面图补成一个长为4y,宽为4x的大长方形,如下图所示,然后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不需要铺木地板的面积,即S=4x·4y-4xy=12xy.

【方法总结】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可视图形的特征而定,既可直接计算,也可采用补形法间接计算,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计算单项式乘单项式时,要注意数字与数字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然后合并同类项.

二、用整式乘法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

问题2如图2,是一段T形钢材,试根据图中给出的尺寸计算其体积.

【解析】这段T形钢材是一立体图形,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上下两个长方体,分别计算其体积然后相加.

【方法总结】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要找准图形的特征,尽量把其分割成我们熟悉的几何体进行计算.

三、用乘法公式简化计算

问题3某社区拟组织广场舞活动,若跳舞者排成一个每行每列均为97人的方阵,你能快速算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吗?

【方法总结】当计算一些和整百整千接近的数的平方时,既可以采用一加一减的方法凑成平方差公式,也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 灵活运用乘法公式,往往会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

问题4某小区前面建了一个边长为51.5米的正方形花园,为了方便大家行走,决定在花园中修建两条互相垂直的小路.如图3,小路的宽均为1.5米,求剩余的绿地的面积.

【解析】绿地的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两条小路的面积,但两条小路重合部分的正方形被多减了一次,需要再加上,用此方法列出的代数式如果直接计算,则计算量偏大,而且容易出错,若巧用因式分解就能大大降低运算量.

当然,也可以把两条小路向两边平移到如图4的位置,可以概括为“纵横交错,先移后做”,所以绿地的面积就直接等于剩余的正方形的面积.

【方法总结】当所列算式出现三项,且首尾两项均为某数的平方,中间一项是它们积的2倍或积的2倍的相反数时(具备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应注意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运用.

用乘法解数字搭配问题 篇3

例1 用1、3、5、7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分析与解】这是一个较简单的数字搭配问题,它与数字的排列顺序有关,属于排列问题(组合问题与顺序无关)。为了防止重复或遗漏,一般通过有序地分析找答案。可以按从大到小,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通过分类列举求解。

(1)百位上是7的三位数,通过逐一列举可以得到:753、751、735、731、715、713,共6个。

(2)百位上是5的三位数有:573、571、537、531、517、513,共6个。

(3)百位上是3的三位数也有6个,分别是375、371、357、351、317、315。

(4)百位上是1的三位数也有6个,分别是175、173、157、153、137、135。

所以,用1、3、5、7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6=24(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像这种数字搭配问题,也可以用乘法原理巧解。乘法原理:用几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要分三步,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有m1种不同的方法;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有m2种不同的方法;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有m3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可以组成的不同三位数一共有m1譵2譵3个。

回头看上题,用4个数字组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分三步:(1)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可以从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有4种选法;(2)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可以从剩下的3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有3种选法;(3)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从剩下的2个数字中选一个,有2种选法。所以,一共能组成4??=24(个)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与前面的分类列举结果相同。很明显,用乘法解较复杂的数字搭配问题比较简便。

例2 用 0 、 2 、 4 、 6 、 8 这五张卡片,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不同的四位数呢?

【分析与解】用数字卡片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要分三步:(1)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可以从0除外的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有4种选法;(2)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可以从剩下的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有4种选法;(3)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从剩下的3个数字中选一个,有3种选法。所以,一共能组成4??=48(个)不同的三位数。

用数字卡片组成不同的四位数,相当于在组三位数的基础上再增加第四步:从剩下的2个数字中选一个,有2种选法。所以,一共能组成4???=96(个)不同的四位数。

聪明的小读者,用乘法解数字搭配问题你学会了吗?下面请你来试试吧。

《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教案 篇4

(一)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

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竖式练习本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铺垫助学)

1、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左右两组,进行口算比赛,看哪组读题准确,计算正确,声音整齐洪亮。(课件出示口算题)

第一组题:

5×3= 4×4= 1×6= 2×3= 6+2= 5+5= 第二组题:

2×4= 6×2= 1×3= 5×5= 3+6= 4+4= 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

2、课件出示两道算术题(显示两道题的占格方法),学生在竖式练习本上根据算术题画图。要求占格正确,画面清晰、工整。

5×3 6+2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教学例7(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例7中第一个问题:(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教师:仔细读题,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问题是什么?

2、教师出示例7中第二个问题:(1)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教师:再认真读第二道题,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问题是什么?

3、比较这两道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两道题都是说桌子的事情,问题都是求一共多少张桌子,两道题的条件都有4和5。

4、让学生说一说第一题的数学信息是什么?(教师板书:数学信息:)学生:4排,每排5张

教师:从这道题中,同学们找到了两个数学信息,我们现在把这两个数学信息,分别圈起来。

(教师板书: 4排 每排5张)

5、让学生说一说第二题的数学信息是什么? 学生:一排5张,一排4张

教师:我们再把第二道题的数学信息圈起来。(教师板书: 一排5张 一排4张)

教师:大家仔细观察两道题中的数学信息有什么不同,请你在算术练习本上利用画图的形式把这两道题表示出来,看谁能快速、工整的表示出来。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画图,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6、展示学生作品,请同学说明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教师:第一题中,同学们画图的形状不同,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这些图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第二题中,同学们画图的形状不同,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这些图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7、课件展示两道题的直观图。(顺思导学)

教师:两道题中都有4和5,你能结合图,说一说在这两道题中,4和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教师:在这两道题中,4和5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这两道题该怎样列式,请你把它写出来。学生念一念自己的算式,注意单位名称。课件出示两道题的算式。

教师:两道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但题目给的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8、教师:我们做题最后关键的一步是什么?是检查,我们不仅要检查图画的对不对,还要看看算式能不能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最后算算得数是否正确。大家现在就认真的检查一下你的算式是否正确。

(三)小结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四点:

1、认真读题,弄清知道什么,把数学信息找出来。(找)

2、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还能帮助我们思考。(画)

3、利用所画的图,列出算式解答。(列)

4、我们还要检查列式、答案是否正确。(查)学生读,教师板书:解决问题过程: 找——数学信息; 画——根据数学信息画图; 列——列算式解答;

查——检查列式、答案。

(四)巩固练习:(应用促学)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1)教师:按照圈、画、列、查的方法在书上写这道题,可以在书的空白地方画图。

(2)让学生说出圈的文字信息是什么?课件演示圈的文字。(3)课件出示画的图,让学生说一说那幅图符合题意,并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计算。

图1

教师:为什么用乘法?

2、练习

图2 教师:请你从6×4、6+4、6-4三个算式中任选其中一个,讲一个生活小故事。

(五)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完善小结。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数学信息:(1)4排

每排5张(2)一排5张

一排4张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6×45×32×75×4

3×42×84×27×4

5×75×82×82×1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第78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个玩具盒()元,买()个,这里有()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8+8+8=248×3=24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

2.能力迁移

如果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A、买5支铅笔多少钱?

B、买8本日记本多少钱?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九第4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总结: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6

表内乘法(二)

第3节

9的乘法口诀

【第四课时】

乘法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求数量够不够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感知和理解求数量够不够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感知和理解求数量够不够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情境:出示84页主题图。

■■■■■■■■

■■■■■■■■

■■■■■■■■

■■■■■■■■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审题: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

名教师和30

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2.观察:这幅图中有什么?

试着思考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课件出示下图。

问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

知道有2名老师和30名学生……

3.思考: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我们怎样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

4.解答:请同学上台说说解答办法有哪些?

方法一:4×7=28(个)

28+5=33(个)

方法二:2×7=14(个)

2×7=14(个)

14+14+5=33(个)

方法三:4×8=32(个)

32+1=33(个)

方法四:2×8=16(个)

2×8=16(个)

16+16+1=33(个)

5.验证:解答正确吗?

学生和老师一共32人,客车有33个座位,坐得下。

课件出示下图

6.小结:当遇到这样需要比一比多少的问题时,要先算清人数和座位数,然后比一比多少,就能知道座位够不够了,遇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你们会了吗?

(二)巩固新知

教学84页做一做

幼儿园35

个小朋友每人吃1

个鸡蛋,这些鸡蛋够吗?

师说:这回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小组可以讨论1分钟,通过观察——思考——解答——验证,来解决这道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说方法。

学生解答:

5×6=30(个)

30+4=34(个)

34〈35

答:这些鸡蛋不够。

小结:这里只有34个鸡蛋,35名同学不够每人一个。

(三)拓展延伸

李叔叔运来30

盆鲜花,他想摆出像右面这样的一个花坛,这些花够吗?

○○○○○

○○○○○

○○○○○

○○○○○

○○○○○

○○

学生独立审题,独立思考列算式解答。

订正:5×5=25(个)

25+2=27(个)

27〈30

答:这些花够。

(四)全课总结

3.2用穷举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穷举法设计程序的基本思想。

②学会使用穷举法解决现实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大量的尝试性、探索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②体验穷举策略在穷举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选择适当的穷举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穷举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②培养学生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

2.正确表达“符合条件”的判断。

【教学难点】

1.穷举法适合的范围。

2.评价穷举效率的高低。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演示法、练习实践法

【教学手段】

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导学】

一、创设情境

情境导入:平时我发现学生对腾讯软件十分感兴趣,因此我用腾讯软件的界面做了一个VB小程序:“猜猜密码”并且附有提示:“密码为1位数!”。(学生测试,尝试得出密码。)

二、导学探究

在学生猜对密码后,我又及时提出:“你知道你刚才运用的是什么算法吗?” 最终提出穷举算法及其基本思想:

穷举法:穷举法也叫枚举法、列举法,它是将求解对象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逐一加以分析、处理,并验证结果是否满足给定的条件,穷举完所有对象,问题将最终得以解决。

基本思想: 把问题所有可能的解,逐一罗列出来并加以验证,若是问题的真正解,予以采纳,否则就舍弃,尝试下一个。

注意点: 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关键点:

⑴确定范围:列举该问题所有可能的解

⑵验证条件:检验每个可能解是不是问题的真正解

【点拨】

以下面这个简单的问题做为课堂实例:

例:某同学用自己的QQ号登录,可他记不清密码了,你能帮他找回密码吗?他的密码是一个5位数,67□□8,其中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他不记得了,但他还记得该数能够被78整除,也能被67整除。你能帮他设计一个算法求出该密码吗?

问题分析:

穷举的对象:

确定范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确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程序代码:

Dim a As Integer Dim b As Integer For a = For b = n = If And Then Text1.Text = a Text2.Text = b End If Next b Next a(教师演示,验证结果。学生上机验证。)

【讨论】为什么很多系统要限制输入密码的次数?我们应该如何设置自己的密码,为什么?

(讲述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要求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与法规。)

【课堂练习】(编程解决问题)

1.公元前5世纪,我国数学家张丘建在《算经》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百钱买百鸡问题”。问题如下:鸡翁一值钱3,鸡母一值钱2,鸡雏三值钱1。百钱买百鸡,问鸡翁、鸡母和鸡雏各几何?(公鸡三文钱一只,母鸡两文钱一只,小鸡一文钱三只。)现在,请你编一程序,帮他计划一下,怎么样买法,才能刚好用一百块钱买一百只鸡?

代码一: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x As Integer Dim y As Integer Dim z As Integer For x = 0 To 100 For y = 0 To 100 For z = 0 To 100 2

If(x + y + z = 100)And(x * 3 + y * 2 + z / 3 = 100)Then Print “公鸡:”;x;“只” Print “母鸡:”;y;“只” Print “小鸡:”;z;“只” End If Next z Next y Next x End Sub 代码二(核心语句): For x = 0 To 33 For y = 0 To 50 z = 100-x – y If(x * 3 + y * 2 + z / 3 = 100)And(z Mod 3 = 0)Then Print “公鸡:”;x;“只” Print “母鸡:”;y;“只” Print “小鸡:”;z;“只” End If Next y Next x 【讨论】

(1).对比以上两段代码,你觉得哪种更好,为什么?如何提高算法的效率? ①减少循环的次数,通过缩小穷举范围。②减少循环嵌套的层数。

对于穷举算法,加强约束条件,缩小穷举的范围,是程序优化的主要考虑方向。(2).穷举法的特点及优劣。

优点:算法简单 缺点:运行时所花费的时间长。

2.“水仙花数问题”:水仙花数是指这样的一种三位数,它的个位、十位、百位的立方和等于它本身。如153=1+5+3 333 ,求解出所有的“水仙花数”。

板书设计

用穷举法解决问题

一、穷举法: 注意点: 关键点: 例:问题一:范围 条件

问题二: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学了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次方程组,上述内容都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就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指数方式,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能力目标: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一元二次方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做为起始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化成一般形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概念背得很熟,但在准确和熟练应用方面较差,缺乏应变能力,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节课突出对教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采用探索发现的方法研究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类比发现并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最后达到问题解决。

四、教学手段

采用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铺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并引例打基础)

课本引例(如图)由教师提出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来源于客观需要的)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一节第四小节《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部分,属于信息加工的内容。在第一节前三个小节中分别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计算机的基本特征、计算机并非无所不能三个内容,使学生对计算机这个信息处理工具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第四小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第四小节在教材中呈现内容的篇幅较少,但是所蕴含的知识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算法和编程的相关知识。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在求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活动中感受计算机求解的优势,体验从分析问题到最终用计算机求得结果这一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无论是人工解题还是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都需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人工解题在分析问题后,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简化问题,用解析的方法求解,最后通过手工计算得出答案。而用计算机解题时.在分析问题后,需要设计出算法,并将算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最终通过计算机执行程序来得出结果。要认清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学习的关键。因此本节从人工解题着手.在学生体会到人工解题的繁琐和复杂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计算机这个好帮手,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兴趣,为选修科目《算法与程序设计》做一个铺垫。

二、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几种常见的工具软件比较熟悉,但对于计算机程序没有太多的了解,带有好奇心,也带有畏惧感。加之,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相对枯燥。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矛盾的心理,利用学生在数学(必修三)已经学习了《算法》的相关知识,创设好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程序所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将来的选修课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目标分析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泡热茶叶时间分配活动了解什么是算法;通过人和用计算机编程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能描述人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通过类比分析能说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交流与VB演示操作实践的过程,学生通过手工计算和利用vb程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体验和感悟,探究出人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互评,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对算法与程序设计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能代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思辨,引导学生对人工智能所带来影响、伦理道德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3)人与计算机解题的异同

难点:(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2)人与计算机解题的差异

五、教法和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为目的,强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支架式”教学策略: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本节课教学中采取“支架式”教学策略,具体操作为“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人机竞赛、深化理解→人机类比,寻找差异→正反思辨、情感升华”。

2.小组合作策略:在探讨泡热茶时间分配活动过程中,将每四个学生分成一组来展开小组讨论,并将小组讨论结果以框图的方式进行展示以供师生进行评价。

3.角色扮演策略: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能代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案例思辨环节,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扮演正反方角色,通过双方陈述各自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对人工智能所带来影响、伦理道德的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

教师活动:活动一:泡热茶时间分配:

学生活动:听讲并思考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取抛锚式教学为策略,将生活中的“泡茶时间分配”这一问题,作为本节教学的“锚”。利用这个实际问题先引导学生去思考人如何去解决问题,从而为后面讲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作个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0分钟)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四人一组,选定组长、记录员、操作员、陈述员各1名),归纳小结:

算 法: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明确任务、共同讨论、成果汇报

(1)组 长:负责组织全组学生进行讨论

(2)记录员:将本组讨论的过程进行记录(填写到学案上)

(3)操作员:将本组讨论的结果以流程图的方式进行呈现

(4)陈述员;将本组成果进行汇报陈述和展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并通过设计学案做为学生分析探索的学习支架。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梳理出人如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引出算法的概念。

3、人机竞赛、深化理解(12分钟)

教师活动:活动二:人机竞赛

求(1)x2+4x-221=0 的解(2)37x2 +119x+103=0 的解

演示利用VB程序求解过程

归纳小结

计算机程序语言:人和电脑沟通的桥梁

学生活动:

(1)先让学生在纸上算出答案,并记录时间,然后利用VB程序算出答案,比较二者的用时。

(2)再把学生分成AB两组,A组:学生出题,自己求解,B组:学生根据A组出题,利用利用教师下发的VB程序进行求解。深化理解计算机解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人机竞赛让学生感悟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差异,对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过程有所了解,概括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理解人和电脑进行沟通需借助程序设计语言

4.类比分析、寻找差异(3分钟)

教师活动:以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为例剖析人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差异

归纳小结: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寻找人机解决问题之间相同点与主要不同点,并完成学案中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人机类比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过程体验让学生归纳出两者的差异。

5.案例思辨、情感升华(10分钟)

教师活动:先播放视频:教学人机大战。

学生活动:分正反方辩论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能代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正反双方的案例思辨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工智能所带来影响及对信息伦理道德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提炼要点、课堂总结(3分钟)

分别从算法的概念、人解决问题过程、用计算机问题过程、人与计算机解题的差异进行概括总结。

本节课共我六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七、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三种教学评价方式: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操作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完成自我评价;三、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互评过程。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某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回答。

2、某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回答。

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1)的条件:

例 1: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2)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答(3)学生独立完成例1(2)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P86的“做一做”第1、2题

2、练习二十的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3、4题。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11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材49页-5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能够快速、准确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类推能力,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片、练习本。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的形式,进行2组比赛) 6÷3= 8×9= 3×6= 16÷4= 9×3= 8×3= 5×7= 8÷4= 12÷3= 36÷6= 12÷6= 6×4= 7×8= 20÷4= 18÷3= 2、抽出2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求出商的? 3、背7、8、9的乘法口诀.(形式:单独背、男女生接背、齐背并引出课题) 二、新授 1、由下周图书博览会布置会场的情境引出:让学生观察教材48页图画。 (1)、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醒学生有序观察,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2、分析第1个问题 (1)全班读题 (2)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问:这道题需要几步计算?用什么方法? (3)列出算式:56÷8 (教师板书) (4)师问:你们是怎么求出这道题的商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找多个孩子说) (5)师问:观察这个算式,56、8和7分别表示什么? (6)答句 3、第1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变,把第2个已知条件改成“挂了7行”,你能解决吗? (1)列算式,求商,并说说是怎样求出商的? (2)在这道题中56、7和8分别表示什么?然后写答句。 (3)观察这2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是一样的,用的是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等) 4、解决另外2个问题 要求学生从中选1道自己喜欢的写在练习本上,并找2名学生板演。 5、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同学们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了。 三、练习 1、送卡片游戏(学生抽取卡片,读出乘法口诀并说出除法算式) 游戏结束后教师小结:一句乘法口诀不仅能写出乘法算式,还能写出除法算 式,看来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好朋友,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学习。 2、智力大挑战 ( )÷( )=7 ( )÷( )=8 ( )÷( )=9 3、处理教材上面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来教学的,因此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在复习之后,用学校下周开展图书博览会布置展台这一情境引出新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完新课处理练习的时候,采取送卡片的形式,让学生抽出一张卡片,读出上面的乘法口诀并说出除法算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这节新课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效果。 感觉不足的地方: 1、提数学问题依然是学生薄弱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多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最后的练习中送卡片的游戏没有充分利用,比如:九九八十一、七七四十九这两句口诀,在学生说完除法算式之后,如果能再问一问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写一句除法算式,或者让学生说一说都哪些乘法口诀只能写出一道除法算式效果会更好,而当时在课堂上处理的时候我只是用一句话带过了,感觉这个地方处理的不太好。 3、在小结的时候语言组织的还不是十分严密,在以后的课堂中要注意这一点,形成好的习惯,这样在讲公开课的时候就不会出现纰漏了。

上一篇: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下一篇:实践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