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选8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1

滁州市凤阳县红心镇中心小学 万金锋

对于新教材中“假设”的策略我是这样理解的:“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换”是为了实现“假设”的一种手段。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本课,我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1.比较式渗透,自然过渡导入

课始我由易渐难,让学生抢答:(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紧接着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继续抢答,当学生迟迟不举手、面露为难之色时,我忙上前关切地问:“怎么了?”生道:“有点儿难?”我顺势同时出示这3道题,说:“这题和前两题比,难在何处?”有了比较,学生立即反映出:“这题有两种杯子,两个未知量,而前两题只有一个杯子,一个未知量。”我顺势利导,装作恍然大悟:“噢,是呀,如果这一题也能像前两题一样只有„„学生接过话茬说:“要是也只有一种杯子就简单了。”我开玩笑地说:“你们想得可真美!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抓住学生这一迫切地心理需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

2.步步逼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未知量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分析逐步逼近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近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根据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假设,是通过“换”来“找”出答案。当学生分析完题中的条件时,我话锋一转:“还记得刚刚咱们许下的愿望吗?”“你想假设都是什么杯子?你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怎么实现你的愿望?依据是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在展示交流学生的解题过程时,我让学生互相提问,并对提问作出明确要求:“通过你的提问一步步逼出他说出具体的想法。” 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

有学生这样列方程:3X+X=720,立即有学生反对,我忙引导:“你来问他,通过你的提问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那学生立即问:“你是怎么设的?”答:“我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大杯是3X毫升。”问:“那你方程中3X表示什么?”答:“大杯的容量。”问:“X是什么?”答:“小杯的容量。”问:“X表示几个小杯的容量?”答:“1个小杯的容量。”问:“大杯的容量加1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吗?”生傻眼„„ 3.及时归纳提炼,形成策略。

虽然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回顾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解决例1 时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和前两题的比较有了什么想法,怎样解决困难的,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4.由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整节课,我由扶到放,出示例题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画一画体现“换”的过程,这样更形象,更简单易懂。画图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所以当学生对“假设”的思想初步感悟后,在练习时我先是引领学生分析关键句,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完成,最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向指名汇报叙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2

一、读题从预读、阅读开始

在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板块中, 从阅读开始关注读题的方法, 有计划地开展训练学生怎样读题可以将题读得通顺, 读得简洁明了, 不同的题型要用不同的读题方法。在读题前, 教会学生预读是会读题的必备环节。预读是指在开始读题前, 不管题目是以图画或者以图文参半或者以纯文字呈现, 都要从整体上纵观问题的大意, 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简短的短句概括整道题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核心问题。这样的预读准备, 恰恰让学生在预读中浏览题意, 大概意会核心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支点, 让思考有依托, 盘活数学思维, 避免解题伊始就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 使学生体验到预读可以找到数学思考的切入点, 为后面顺畅的解决问题埋下伏笔。读题的过程有大概预读作伏笔, 有细节阅读作延伸, 这样的读题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就形成了细心读题, 通过鲜活事例帮助领悟题意的审题意识。

二、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式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一步一脚印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五步骤, 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这个思考模式是有别于机械的解题步骤的。这个思考模式是学生在细心读题后, 在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程序, 这个过程中的五步骤不是机械固定的, 而是在客观的数学问题前, 进行数学思维的一个秩序。体现数学思考的有序性和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这个五步骤的思考模式分别是一读题, 二找信息, 三写算式, 四答题, 五对了吗。其中的第五个步骤“对了吗”, 我敢于创新, 敢于打破传统程序, 在学生解决完问题后,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质疑, 相互解疑, 不仅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 还在学生的交流中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介入, 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学习能力, 真正的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由于比较注重检验, 反思这一环节得到很好的深化提升, 现阶段并没有出现传统教学中学生见题分类, 找出类别后对号入座机械解题的现象。反而是学生在检验中养成了学会思考、判断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品质。

三、数图

在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 学生的审题意识得到了培养, 并形成了问题解决的有序思考模式。因此, 到了在二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 我把如何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设定为本阶段的训练目标, 数图的训练便是提高理解题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一、二年级, 由于学生只学习了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因此解决问题的类型有一年级的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和二年级的用乘法解决问题, 都比较简单, 而在一年级的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中, 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比较少, 教材中都用画图的方式呈现题目, 所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通过直观看图、数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目意思。从一年级的一个一个的点数到二年级的一个几、2个几这样一份一份的数, 这个数图方法的转变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训练细节, 在数图训练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用乘法解决问题与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这两种题型的直观图特点。例如, 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直观图特点是分为两部分, 再由两部分合成一部分, 这样的图需要点数的方法去数图中数量。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直观图特点是由若干个每份数整齐规律的排列, 数图中数量时可以整行地数或者整列地数。只要数出图中有几个几, 便可列出相关的乘法算式进行解答。

四、画图

“画图”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直观手段, 学生在阅读完文字题后, 用画图的方式, 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这种重要的替换数学思想, 在画图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了渗透, 帮助学生体验替换策略的重要价值。例如:有6条小船, 每条小船坐了4个人, 一共坐了多少个人?去情景后, 引导学生用有序排列的一行行小圆点或其他图形呈现题意, 突出了符号化的思想, 并让学生主动用图描述出文字中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6条小船, 每条小船坐了4个人, ) 将题意画成直观图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逐步使数学建模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尝试在用乘法解决问题中体现“建构”—“解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审题的意识和理解题意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从一年级的加减法问题到二年级的用乘法解决问题, 题型多了, 一道题的内容容量大了, 用图的方式呈现题目就有了局限性。因此, 二年级的教材中, 一些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也逐步由直观图转变成了文字。那么从会看图到会看懂文字, 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坎, 学生由看懂图到脱离直观的图去理解文字的意思, 这种变化是需要我们老师搭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平台的。因此, 在教学中, 注重从细节入手, 为学生搭建理解题意的阶梯, 从怎样数图到怎样说图再到怎样画图, 都要实实在在地引领学生走好每一步。

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58-0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足见解题对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新课标对解决问题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学会阅读,理解题意

1、初读感知,探究中了解题意。学生独立认真地阅读题目,读通题目,画出要求的问题,找出已知条件。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再请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及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归纳,引导学生精读领悟。

2、精读领悟,弄清题意。从教学经验来看,一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

二、巧用信息技术,可视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中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图文结合,把问题的情境再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如:(一年级下册教科书59页的习题6),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读了题目之后一般对“付给、找回”不能理解,但是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把买卖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再配上对话,学生很快就能被问题的情境吸引住。观看之前,老师抛出问题: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认真主动地观看,看完请学生讨论后回答,他们就会明白“付给”就是拿给的意思,“找回”是阿姨还给小朋友的钱。最后转译成数学算式就简单了。信息技术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创造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数学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借助图解法,理清思路

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思维是由于遇到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线段图可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如(一年级下册教科书25页的习题6):松鼠妈妈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小松鼠说:“哥哥采得多,我只采了5个。”哥哥采了多少个?经过分析可以把已知的数量用线段画出来,剩下的用“?”表示。这样就把文字应用题转化成图形应用题,学生“按图索骥”就能寻找到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图解法,除了画线段图,还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简单的图形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地表示出来。如二年级下册指导丛书25面的跳一跳:自行车和三轮车共有8辆,共有19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通过分析要求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就要知道它们各自的轮子共有几个?而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按照常规思路求解很困难。如果用 当车身,用○当轮子,先画8个小,在每个下面画2个轮子,这样一共画了16个轮子。比题目中的19个少3个。再把3个轮子一个一个(三轮车有3个轮子)地补上去,从图中可以看出自行车有5辆,三轮车有3辆。

四、立足生活,拓展延伸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一,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有经典的、应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用这些题来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解法,潜在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开发。这些离开生活实际的题目虽然能引起学生短时间的好奇,却难以维持学习热情,更不会产生学习需要。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需要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把果汁倒入大杯与小杯、在公园租用大船和小船、布置展板、储钱罐里的硬币、乒乓球比赛时的单打和双打„„利用情境的趣味性,唤起积极性;利用问题的挑战性,调动主动性;利用素材的现实性,激活已有经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材在“你知道吗”里介绍古代名题,让学生了解我国很早就有替换思想。现代与古代的题目合理配置,使本单元教学更有价值。

第二,着眼于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用替换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大纲教材里教学的应用题稍复杂些,解答那些题目很少应用替换方法。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因此,两道例题只指点思路和方向,不出现题目的解法。两次“练一练”都提示可以怎样想,应该做些什么。练习十七的题量不多,控制了难度。尤其是例1里“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例2里“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都是着眼于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一)、直观的情境——引发替换。

例1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例题画出6个小杯和1个大杯,学生就能在图画里看到,如果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9个小杯;如果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3个大杯。这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1

(二)、用多种形式解决问题——突出替换策略。

例2里42人一共乘坐10只船,其中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是要解决的问题。“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求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和步骤,而是鼓励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形式,正如“猴子”卡通用画图的方法,“兔子”卡通用列表的方法,丰富思考问题的手段。画图和列表都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前几册教材里已多次教学,这里只要稍加启发,学生能够想到。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替换和假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和列表的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2、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替换和假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和列表的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2、难点: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五、课时安排:共3课时

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替换”的意义,知道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替换。教具、学具准备:大、小杯子,清水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1)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2)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个就是几个小盒?你还想到些什么?

(4)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

(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七第1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第二课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出不同的“假设”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讨论策略

1、出示例2,读题。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策略?

3、你准备怎样假设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出示提问: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大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50人与42人比较,多出了几人?为什么会多出8人呢?

(3)有一只小船被当成大船会多出几人?

(4)一共多出8人,说明有几只小船被当成大船?

2、列式计算:

3、你还可以怎样假设呢?你能根据以上的提问,用你的假设方法解决问题吗?(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一):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30人与42人比较,少了几人?为什么会少12人呢?

(3)有一只大船被当成小船会少出几人?

(4)一共少12人,说明有几只大船被当成小船?

(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

(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1、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5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2.南方果店运进苹果和雪梨一共1626千克,每箱苹果有18千克,每箱雪梨有24千克,苹果比雪梨多11箱,运进的苹果和雪梨各是多少箱?

3.1个西瓜的重量是1个苹果的12倍,小王买了2个西瓜和36个苹果,共重18千克。1个苹果重多少千克?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

4.学校买来4个篮球和6个排球,共付228元,已知每个篮球比每个排球贵12元,两种球的单价各多少元?

5.6只小猪和5只小羊共重112千克,已知2只小猪的重量等于3只小羊的重量,求每只小猪和每只小羊的重量?

6.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一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1.某人徒步旅行,平路每天走25千米,山路每天走15千米,他15天共走了295千米。这期间他走了多少天山路?

2.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3.小芳家养了鸡和兔共100只,如果鸡和兔共有248条腿,那么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4.学校买了50本笔记本,其中一部分价格是每本1.5元,另一部分价格是每本2元,买这些本子共用了88元,两种笔记本各买了多少本?

5.一次数学竞赛共20题,规定做对一题得5分,做错一题倒扣3分,不做的题不得分。小红在这次竞赛中全部题都做了,总分是84分,她做错了几题?

6.甲地到乙地的车票每张33元,甲地到丙地的车票每张52元。某单位买了这两种车票共10张,用去406元。两种车票各买了多少张?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6

安化中心小学

郭丽娜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93页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求稍复杂的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另一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教学中采用迁移类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求稍复杂的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另一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出下列句中的单位“1” ①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75%。②科技书的本数是连环画的50% ③全校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98% ④桃树的棵数比梨树少25%。⑤科技书的本数比连环画多50% ⑥全校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少2%。

2、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25。

3、提问:根据给出的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提示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二、新授

1、教学“例3”。(板书课题)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2)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3)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把“1400册”看作单位“1”)

(4)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 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 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5)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第一种: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第二种:1400×(1+12%)

=1400×112%

=1568(册)

答:现在图书室有1568册图书。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的解题方法。(板书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学生做完题后,汇报交流算法。

2、完成P93“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解决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某校六(1)班有男生20人,女生比男生少10%,六(1)班一共有多少人?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九题。

板书设计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三)1、找准单位“1”;

2、确定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4、检验作答。

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农村六年级学生,现存问题,解决策略

一、农村六年级学生青春期基本认知

青春期指的是个体由童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阶段, 其年龄在10~20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特征表现主要集中于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发育并渐趋于成熟。六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阶段, 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 均存在着突变性。生理上, 六年级学生逐渐表现出第二性征, 生殖器官发育形成;心理上, 其对性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兴趣, 对异性的内在关注倾向增加, 容易被异性所吸引。

开展青春期教育, 即以青春阶段的少年实际存在的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为依据, 具体包括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与性审美等整体性的教育, 培养并树立学生健康正确的性心理与性观念, 引导其构建自我概念, 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为健全人格的实现提供基础。然而在农村, 人们思想比较保守, 很少甚至不会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 本文以农村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探究其青春期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以农村六年级学生为对象的青春期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农村六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法, 对区域内多所学校的340名农村六年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相关问题调查, 同时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访谈, 调查学生对开展青春期教育问题的认识。调查问卷设计采取自编式, 问卷不要求填写姓名, 且承诺对其问卷内容保密, 问卷问题设计围绕学生对青春期的教育态度、性知识、性观念、获取性知识途径与青春期教育情况等展开。问卷共发放340份, 回收340份, 有效率为100%。

以部分调查数据为例, 探讨农村六年级学生青春期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讲授青春期相关知识课程情况的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涉及青春期的内容进行教学时, 多采取学生自学方式为主, 或直接回避不进行讲解, 或讲解模糊。在研究中发现, 农村学生中留守学生的比例较高, 相当部分学生的父母不在其身边, 监护人多受传统道德与伦理的束缚, 很少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的青春期教育。农村留守学生在进入到青春期时缺乏相关的引导, 多表现出迷惑, 陷入一种尴尬的状态, 致使其青春期心理无法获得有效的健康发展。开展青春期教育, 应在保障学生掌握相关青春期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对爱情、家庭与婚姻的义务感, 和谐交往。

三、农村六年级学生青春期教育现存问题的认知

农村六年级学生青春期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课程安排不合理。在农村六年级教学中, 多将基础教育视为升学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且课程安排上, 涉及青春期教育的课程较少, 学校与教师均缺乏对青春期教育相关内容的重视, 多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进行认知。第二, 教学观念滞后。农村长期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 其传统伦理约束性较强, 在开展性教育上, 在认知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农村家长多认为不必进行性教育,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自然就会知道, 甚至认为进行性教育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性刺激, 其获得一定性知识后会导致青少年出现一定的性犯罪倾向, 认为不懂才是最保险的。然而学生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青春期教育知识的过程中, 如果缺乏正确引导, 容易受一些错误与不健康的知识影响。第三, 缺乏专业师资。当前, 在农村学校教学中, 缺乏专业的青春期教育教师, 相关学科教师对学生青春期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特征难以有效把握, 无法确保青春期教育工作安排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其青春期教育效果难以有效实现。此外, 在教学安排中, 缺乏与之相配的教材, 为顺利开展青春期教育带来了现实困难。

四、农村六年级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现存问题的突破性路径研究

(一) 开展青春期教育的现实性意义认知

农村六年级学生, 其年龄已进入到青春期, 伴随着性发育出现了较多的生理现象, 例如青春期男学生出现遗精, 青春期女学生出现月经初潮, 其性意识逐渐觉醒, 出现了性冲动, 要是不好好对其进行青春期教育, 该阶段的学生就无法正确对待其存在的性生理问题与心理问题, 难以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可能会引发性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对农村六年级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 其存在的现实性意义如下:第一, 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对性的神秘感。在农村六年级教学过程中, 缺乏对青春期课程的重视与安排, 导致学生所具备的相关青春期知识十分匮乏。学生第二特征发生明显变化, 受社会及网络等不良信息的影响, 其对异性存在着十分强烈的好奇心, 如不能及时进行引导, 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性知识, 则可能会致使其尝试性偷窥或性游戏, 一味禁锢只能增加其对性的神秘感与内在好奇心, 只有积极进行引导教育, 方可消除其对性所存在的神秘感。只有准确认识到相关青春期知识, 学生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第二, 有利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预防青春期疾病。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 加上其生理与心理变化较快, 会特别关注自身的变化, 对他人评价十分敏感与在意, 随着其生理成熟加上对异性的好感, 难免会出现手淫等问题, 需要对其进行引导, 纠正其不良习惯。第三, 有助于培养并树立良好的性道德。在网络社会及文化大幅普及的状态下, 大量信息泛滥, 影响学生纯洁的心理, 加强青春期教育, 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与分辨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控制能力。

(二) 开展青春期教育的现实性策略

1. 三位一体, 综合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作用

农村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很深, 人们往往认为性是肮脏的, 无法言谈的, 很少会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且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 父母并没有承担起相关教育义务, 大部分青春期教育由学校来承担。为提高青春期教育效果, 应坚持三位一体,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 家庭教育为必要补充, 社会教育发挥导向作用, 多层次全面地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 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只有综合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的综合影响力, 在各个层面对学生的青春期发展进行影响与引导, 三者有机整合, 方能达到青春期教育的效果。

2.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结合青春期教育

自我教育, 即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对接受教育的内容进行自觉选择与控制, 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性与自我计划性。学生能够自我确定教育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计划与自我调节, 做出自我评价及相关总结。农村六年级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外出务工, 与孩子见面的机会本来就少, 而进行家庭教育就更少了, 在一些地区,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基本不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方面的沟通, 无法解决其内在的困惑。将自我教育与青春期教育相结合, 其现实意义重大, 能够有效弥补个体之间存在的性教育差异,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 加强学校领导重视,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在农村六年级教学中, 学校领导层大都过于重视升学率, 对于性教育或相关青春期教育在课程时间安排上, 无法给与理解与有效支持。在农村六年级开展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工作, 应将领导层思想工作作为首位, 让其足够重视并提供有力支持, 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此外, 还应综合考虑六年级教学的实际情况, 研究与学校实际相符合的教材。发挥社会导向作用, 通过社会大环境的科学普及与教育, 开展性道德教育, 积极消除认知与偏见, 为开展农村六年级学生性教育提供必要的大环境依托。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55-01

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发生了许多的改变,以前的单独偏写、集中教学的“应用题”改成了现在分散于数学各个领域的“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中不再直接出现专门的解决问题教学例题,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鲜活的、生动的、生活化的主题图和情景图,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学习变得有趣了、有用了。课堂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展开了,练习的安排就削弱了,时间不够用了,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兼顾,不知所措。面对这些教学中的困惑,尤其在低年级段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现就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立足实际,借助教材,培养解读信息能力

“解决问题”例题多以情景图或者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学生首先要会阅读教材,收集、解读教材中所隐含的数学信息,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学生有效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些大量的情景图和图文结合的例题资源,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开展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

1.借助教材情境,指导解读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依赖兴趣和直观形象,因此情境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随处可见的情景图为培养学生的解读信息能力提供了充分的素材资源,所以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指导学会阅读教材,学会解读情景中的信息,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2.借助交流互动,训练解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解读信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基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去解读数学教育专家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信息。教师除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教材外,还可积极创造学生相互交流的氛围,训练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自主开放,活用教材,体验解决问题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努力让学生实际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在开放的课堂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1.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虽然教师的示范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对学生的发展不利,所以,老师应该灵活使用教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体验,将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自然生成的过程。让每个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思考,主动地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9加几”,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自主探究解题策略。

(1)从情景图中引出问题:利用“运动场”情景图的饮料教学,箱中有9盒,箱外有4盒,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2)自主合作:这道题谁会解答?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吗?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一名同学负责整理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展示结果

生1:一个一个数完的,1、2、3、……13盒

生2:箱中9盒,接着数10、11、12、13

生3:9+1=10,10+3=13

学生每汇报一种解决方法,教师都要鼓励,并给以及时评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学得积极主动热情,既能探究出多样的解题策略,又能较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沟通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也提高了思维能力,自主探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开放练习,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呈现的数学问题大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条件、问题、答案、数量关系等一目了然,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不尽如此,有的一个问题所配备的条件是五花八门的,需要我们去辨别,有的问题答案也可能不唯一。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适当增加教学的开放性,努力贴近现实生活,灵活的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教材中的众多的数学信息,可以一齐呈现出来,让学生选择其中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教材中大量的情景图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训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

另外还有一题多解等训练形式,旨在拓展学生思维,更好地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2024年贵定特校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六年级散文 :春天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