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中的计算机教学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对信息的使用能力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考核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信息化的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提高了,以前计算机教学的理念和思路,甚至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求。本文在分析信息社会和高校计算机教学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些关于信息社会下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信息社会中的计算机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信息社会中的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1:

信息社会中的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

[摘要]信息社会以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为基本特征,正在逐渐成为取代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正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也对计算机教学形成了挑战,表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信息化人才形成了高标准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老化、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力量与基本设备不足等方面。应当通过树立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理念,深刻变革教学内容与形式,实现对计算机师资力量的专项培育和知识更新等路径来回应信息社会对计算机教学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社会信息素质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

[作者简介]孟强(1975- ),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安全。(河南郑州450044)郭宁(1975- ),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电子技术。(河南郑州450008)

[

一、理解信息社会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进行,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化社会跨入后工业化的时代。这一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量的猛增而被称为“信息社会”。对于何谓信息社会,当前并没有一个普适而为众学科所接受的标准概念,但是信息社会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其他社会文明形态。信息社会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信息生产与传播规模的巨量性

顾名思义,信息社会的首要特征就是各种丰富的信息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大量生产与迅速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拓展,计算机计算能力不断加强,消费型信息产品的不断普及,特别是以方便易用的个人电脑终端为基础的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过去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来单向受众传播信息的方式完全被颠覆。信息时代,每个人都会成为信息制造者和生产者,都在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各类信息通信工具来散播各种信息,这使得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含量以几何级的倍增速度扩张,人类由过去信息闭塞和稀缺的传统社会跃进信息充盈和丰富的新型社会,信息充裕使得人获取信息的注意力本身成为稀缺。

(二)信息社会对经济和科技基础的高度依赖性

信息社会的来临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也并非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同时步入这一新型社会形态。事实上,信息社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两个重要基础。

1.经济发展。只有经历工业化阶段,经济基础雄厚,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才能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普及信息技术和设备,该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才能购买丰富的通信和信息产品,因此,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会出现“数字鸿沟”。这种数字鸿沟意味着处于前现代化条件的社会并不能跨越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逻辑而直接进入信息化社会。事实上,工业社会中现代生产要素的集聚,自由交换的市场经济制度的扩展,物质财富和城市建设的繁荣,以及人们在此基础上信息需求的增长都是信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国家内部的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也会呈现出这种“数字鸿沟”,成为地区之间差距加大的一个重要信号。

2.技术进步。当今世界,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首的后工业化社会迎来了信息化社会扩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西方国家近年来纷纷制定以加强高科技创新,尤其是高科技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创新战略,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获取并保持在信息社会中的充分竞争优势。这是因为,信息社会的到来意味着知识和科技竞争的激烈化。信息社会的核心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在信息技术上获得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才能在信息社会占据主动地位并获得话语优势。因此,信息社会的发展必然迎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对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形成强烈需求。

(三)信息社会与高等教育间的互动影响性

信息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之间呈现出复杂的交互影响。信息社会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变迁必将引起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变革,多媒体的信息化资料、多元性的教育理念和多渠道的知识传播都会对传统高等教育形成挑战,甚至重塑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而高等教育是生产知识型人才的基地,高等院校能否有能力培育出具有信息素质的高级信息化人才,能否为信息科技的激烈竞争提供优质的智力资源,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相关问题。

二、信息社会对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强劲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社会的到来也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中的计算机教学形成了冲击和挑战。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能否培养出具有优良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培养质量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而高等院校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在于计算机教学的改进。信息社会对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冲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信息化人才提出了高要求

信息社会意味着社会发展中的各类专业和行业领域都被吸纳到信息技术环境系统中去,这就要求高校中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都需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没有信息能力、缺乏信息素质的个体必然将会遭遇知识瓶颈和发展障碍。但是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薄弱状况亟待改善:各个专业教学中单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充分重视;很多专业的大学生缺乏恰当的方法和熟练的技能通过各类信息提取终端来获取、加工和提炼信息,对复杂信息的感知、理解、评价、加工和处理能力较差;还有个别学生对使用信息的道德规范普遍缺乏把握,对于负面信息内容的辨识能力不足,使得信息社会的负面因素影响到其健康成长与发展。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出计算机教学对信息社会高标准需求的不适应。

(二)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老化

计算机教学是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提升和信息技能提高的重要机会。然而,当前计算机教育中内含着老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使其已经难以胜任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任务。在诸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大学生假设为计算机知识水平相同的群体,不注重区分大学生在计算机水平方面的差别,这样的教学千篇一律,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公共计算机教学的兴趣;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以完成硬性教学任务为导向,片面注重向学生灌输技术性、程序性知识,而忽略了对计算机技术所内含的信息素养的培育,使得计算机教学沦为技术性的学习工具,而技术性知识常常存在短期记忆的特征,难以对学生真正发挥其提升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作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变迁速度极快,而很多院校对于信息技术变迁的敏感度较低,计算机教学的教材和内容陈旧老化,这都使得计算机教学形成了一种固化、老化的特征,难以通过及时调整来适应信息社会的迅疾变化。

(三)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力量与基本设备不足

不同高校的发展程度、学科特色不同,其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问题。一些发展资源不足的院校,常常出现信息设备硬件不足的问题,使得学生使用这些设备的机会被严重限制;一些学校的信息设备老化、损坏问题比较严重,在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和修缮方面缺乏投入,这些问题都使得公共计算机教学面临根本性的物质资源障碍。而对于另外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较为充足的院校而言,又同时存在师资力量的问题。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变迁,使其课程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势必要求师资力量的更新及老师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持续发展。但是计算机教学在师资更新方面缺乏投入,导致师资力量逐渐远离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使计算机教学陷入被动状态。

三、改善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途径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形成了迫切要求,高等院校承担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社会培养各类信息化人才的艰巨使命。只有不断加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才能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文章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

(一)必须树立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理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教育不仅着眼于个性的信息智慧、信息潜能的开拓,而且注重其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及信息心理的培养,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全面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适应信息社会迅疾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然而,信息素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教学平台,公共计算机课程正是合适的载体。计算机课程向各个专业普及,具有广泛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潜力。然而,由于过去对计算机课程认识上的狭隘以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计算机教学被局限于各类技术性应用程序的教授之中,既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难以与迅速变化的信息技术发展接轨。高等院校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深刻认识到信息化环境的紧迫压力,深刻理解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潜在功能,使计算机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平台。

(二)深刻变革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技能

信息提取、认识、加工和使用能力是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需的信息技能,也是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计算机教学应当基于信息素质和信息技能的教育理念,设计更适合学生特点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信息教学教材,各地区可以尝试组织同一地区的高校整合优质教学力量,编写统一的计算机教学教材,积极探索尝试计算机教学的内容革新。教学形式也应当及时加以创新,基于激发学习兴趣的考虑而给予重新设计。信息时代出现的多媒体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的声图并茂和寓教于乐。

(三)实现对计算机师资力量的专项培育和知识更新

优良的师资力量是计算机教学得以强化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优质的教师队伍与硬件技术条件相匹配,那么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必将受到极大的损害。计算机教学队伍的发展需要高校投入资金进行专项培育,因为信息社会的迅疾变革会使得计算机教学知识的革新速度加快,这是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学的重要特征。因此,高校应当充分重视计算机师资力量的培育,建立专门的培育计划,投入专项培育资金,加速计算机教师队伍的知识和技能更新,为计算机教学与信息科技的发展保持同步而奠定基础。

总之,信息社会是一种以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为基本特征的,正在逐渐成为取代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正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计算机教学应当作为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载体和平台发挥作用,为高校培养富有竞争力的信息化人才提供条件,为在信息社会来临时迎接激烈的国际信息技术竞争与调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淑娟.论高校图书馆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2003(2).

[2]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7(1).

[3]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

作者:孟强 郭宁

信息社会中的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2:

浅析信息社会中的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

【摘要】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对信息的使用能力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考核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信息化的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提高了,以前计算机教学的理念和思路,甚至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求。本文在分析信息社会和高校计算机教学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些关于信息社会下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信息社会;计算机教育;方法

一、信息社会的解析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网络的出现普及使得信息量和信息技术猛增,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开始发挥主导作用。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人类社会也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了信息起主要作用的后工业化时代。这就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信息的生产量和传播规模剧增。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能力不断加强,信息的处理变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过去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为媒介单项传播信息的方式被完全打破。在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个人终端电脑的应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的普及使信息传播方式大增,并且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无论是信息的生产量还是信息的传播量都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2.信息社会对科技与经济有高度的依赖性。信息社会的支撑点是信息,个人终端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普及是信息大量产生和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而个人终端电脑的产生和互联网的构建产生却是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就算是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的现在,若无技术支持,电脑网络或者手机网络会瘫痪,信息传播会中断。因此,信息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就要依靠技术。

现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工具多是数码产品,只有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和地区才有能力普及,只有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人才能买得起这些设备。因此,信息社会的发展也要依靠经济。

3.信息社会和高校教育之间相互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变化,社会发生了变化,高校的教育必然也要随之改变。在信息社会中高校教育的教学方式、授课内容、教学技术都会发生变化。资料的信息化、多媒体的应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多渠道的传播方式都对传统教学方式形成挑战。面对信息社会,高校就要教育出教育出适合信息社会,能够发展信息社会的人才,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

二、信息社会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实用性的人才。计算机课程又在信息技术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社会中的实用性人才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我国现在的计算机教育有几个很不好的缺点:1.受地域和经济的影响,计算机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已经普及了计算机教育,而偏远落后地区则比较滞后;教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2.现代社会的技术更新速度太快,毕业生们普遍的反映学校学到的知识太落后,在具体的项目中根本使用不了,前沿的技术学校里又涉及不到。学生为学到的东西到企业用不到而担心,企业为找不到会实际操作的人而发愁。3.学校在计算机教育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方面准备不足。一些资源不足的学校,经常会出现信息硬件设备不足,设备老化损坏等问题。计算机和信息设备的快速更新又要求师资力量和教师计算机类知识的同步发展,多数的学校难以做到这一点。信息社会无视学校的状况对计算机的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使命,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社会中完成使命就要采取一切可行方法,克服困难。

三、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1.树立以信息素质为方向的教学理念。信息素质指的是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使问题得以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备。由于过去对于计算机教学认识的不足和条件的限制,计算机教学多局限在技术性应用程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既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必须要改变一下教学的理念,认识到信息化环境下的紧迫压力,把计算机的教学真正变成能够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平台。

2.改变教学方式,开展校企合作教学。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早就广泛的应用于办公与生产的各项事务中。只有企业才最了解企业想要员工具备什么能力。为解决学而难以致用的问题,高校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合作制定教学科目,最大限度的将教学内容靠近实际应用,并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项目,全真模拟企业环境与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直接进入基地实习。同时,还可以培养既了解企业又能够进行计算机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

3.对师资力量进行更新与培训。计算机教学和其它学科不同,它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支持。不管是计算机设备的更新还是教学队伍的发展都需要学校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学校若有条件就要立即制定专门计划加以实施。如果学校经济条件达不到,则可以申请专项资金,或考虑实行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支持,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学校既能获得资金设备又可以解决就业,企业则可以得到最适合的人才,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一个双赢的方法。

四、结语

信息社会对高校的计算机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计算机教学应该利用当前信息社会的便利性,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为迎接更激烈的社会发展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强,郭宁.信息社会中的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17).

作者:张峻

信息社会中的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3:

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同样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该文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院校建设等多个层面,阐述了高校计算机课程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探索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of the High School Calculator Course

HU Pin-ai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0018, China)

Key words: high school; calculator teaching; reform and investigate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引起了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让现在的教育体制面临严峻挑战。高校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学观念和要求、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等,这一切已无法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如今信息化进程快马加鞭,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为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中引入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环境、新的模式、新的实践环节等提供了可能。

1 更新教学观念,增强应用意识

教育改革最迫切的还是教学观念的改革,否则教育技术的应用技术不仅不会提高效益,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因为,仅仅技术的介入不会使学校发生真正的变化,即使学校更大规模地购买计算机、光盘,甚至与卫星相联,也不会自动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教育改革者所预想的变化。因此,要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获胜,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而言,首先,应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学校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识到计算机教学是一种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是所有专业的必修课,不要误认为它只为专业服务。其次,不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关键是要提高实践能力与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具有在信息化社会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素质。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增强应用意识,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认为对于高校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只涉及计算机实际操作和日常维护工作,很少有从事软件和开发方面的工作,因此,只需立足操作,不必学什么理论;二是认为既然是基础课,唯恐理论讲少了会降低课程的水平。事实上,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必要的理论会使学生只见树木,削弱他们使用计算机综合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但任何理论都应根据需要,从深度到内容均应以满足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切忌贪多求全。在计算机应用范围广、学时短的矛盾下,应该找到“必需”与“可能”之间的平衡点,紧紧抓住“基础”不放,注重培养学生敢用、会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主动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地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做到以实践为基础,以必要的理论为台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应用能力。

2 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新意

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以目前常用的技术为主,因为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基本上涉及的都是计算机实际操作和日常维护工作,较少有从事软件和开发方面的工作,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但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而且更需要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应结合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情况,对原教学计划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计算机的变化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教育往往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教材难免会出现“陈旧过时”的内容。为保证学生具有的适应性和应用开发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尽量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开放性和一定的先进性”。密切关注计算机的发展现状与动态,有目的的收集有关资料,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内容,在打好计算机操作基础的前提下,重视讲解一些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把一些重要且必要的新概念、新知识和应用模式交給学生。同时,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体现新意。

“突出重点”是尽人皆知的教学原则,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突出重点呢?

1) 吃透教材,掌握重点章节。只有教学内容烂熟于胸才能象解牛的庖丁一样眼中无完牛,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本完整的书,而是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知识。其中哪个是重点自然心中有数了。要做到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必需反复地阅读教材和大纲。并且不只看这一本教材,还要参考其它的书籍,即使不是新课也还是要熟读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按照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基础安排教学计划。如在学习Office套件时着重讲清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大核心组件为主,其它部分就以上机练习、综合应用操作为主。

2) 例题要典型,要突出暴露重点。一方面例题要典型,要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例题要简单,重点内容突出暴露出来,与重点内容无关的知识难点越少越好。

3) 重点因人而异。亦即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如对于第一次学计算机的学生和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讲解知识时的重点就不一样。

计算机教学中体现“新”意同样重要。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只有充满“新”意,才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感召他们用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务部门根据时代发展需要,适时地改变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教师更是要积极学习新知识,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当然,学校也要从硬件上改善计算机房的设施,满足新软件的运行环境。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应用性非常广的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教好计算机学科,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开始时,学生对计算机课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计算机,有的学生还认为学电脑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也增大,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还要做大量的题目,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地降下来了。这时,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计算机学科教学实践中,以下几种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3.1 解决问题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来解决。如在教幻灯片制作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界面美观、简单实用的自我介绍演示文稿,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才能来制作实现,并告诉学生这个演示文稿制作一点也不难,只要学习以下几步操作即每个学生都可自己完成。又如在学习数据库时,可问学生“如何将全班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家庭地址、家庭电话等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放起来,供查询等使用”,然后引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让学生在上机时建立这个数据库,并在以后学习中经常引用这个数据库。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引出教学内容,会使教师授课的内容吸引住学生。

3.2 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硬件上应能保证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的硬件保证。在这些场所,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采用演示法,使学生能看到教学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余能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上课时,还要将其它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力求讲话风趣,有感染力,讲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并要讲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与方法,在一部分内容演示完后,最好能让学生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习的内容得到巩固。

3.3 成绩促进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在一定时间搞一些计算机竞赛如文字录入比赛、文字编辑排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程序设计比赛等等,让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全体学生参加成果展示,如自己设计的程序展示、幻灯片展示,图形图像处理(如用Photoshop制作贺卡、风景画等)展示,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真正做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从体验成就感和满足感中激发学习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好的方法如形象比喻法、利用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法等等,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 改进教学模式,培养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其含义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方面。显然,信息素质是围绕个体学习者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或者学习化社会而提出的。今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素质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美国已有60%以上的工作或多或少要运用资源,需要懂得计算机并具备信息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进入信息化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必须调整,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努力做到在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中开展计算机教学,依托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与开放的实验室,采用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教育手段,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整理”为教育方式。

2) 为提高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知识含量,对一些界面操作性的内容,做成视频教程或CAI课件,放到服务器上实现共享,供学生自学。

3) 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卷面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代之以机试为主,卷面考试为辅的新形式,从而使学生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打交道的时间增加,提高应用能力。

4) 课堂上充当一个平等的信息传播者,彻底改变传统的做“学答”为现在的做“学问”。放弃那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脱离的传统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变过去的“一言堂”为形式活泼的“群言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构建起“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5 加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5.1 加强硬件建设,对计算机教学训练基地建设的投入和更新

根据各院校发展及生源变化情况,有计划地投入机器数量、型号和配置。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化,适时补充新机器,降档使用旧机器,淘汰一些废机器,以满足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各院校要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投资和自筹自建、以机养机等不同模式的投入方法,逐年收回成本、退还投入,增添机器数量,改善软硬件配置,适时更新换代,实现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减轻学校负担,缓解学校经费不足的暂时困难,切实做好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和更新换代问题。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信息时代呼唤高信息素质的高校计算机教师,而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师队伍中,因种种原因,信息素质相对较弱,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方面还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应该是抓紧抓好在职计算机教师的信息素质继续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好校园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能仅仅将其用于文件的传输上,将校园网与Internet互连互通,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二是进一步提高并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师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技能,可以通过进行专题培训等形式提高其信息素质;三是加强继续教育,鼓励并选送有一定基础的人才到地方院校进行深造,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养骨干力量,回来后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高。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注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不断“刷新自我”,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而学校在加强计算机教师队伍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给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教师学习与提高。

经过实践表明,上述各项改革的时代性与教学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操作意识、学习兴趣、信息素质、应用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都有了長足的提高。同时还形成了一个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这无疑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与改进。为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其进一步的工作有待于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孙占锋,李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

[2] 翟建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

[3] 姜红,刘福德.基于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09(1).

[4] 王佳莉,谢芳.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及探讨[J].信息技术,2008(6).

[5] 赵慧.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8).

作者:胡品爱

上一篇:安全管理下基层医院护理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基础教学高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