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的几点认识(通用11篇)
六合区竹镇中心小学 陈安云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课程的整合就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整合学科之间的优势,让学科之间可以互补。
关键字:农村;语文课堂;课程整合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试着从当前的探索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一些想法。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年有幸参加了一次《现代与经典》全国性的语文观摩学习活动,在观摩学习期间,有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校长执教的一节语文课《卢沟桥的狮子》,整堂课精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一个细节的处理让我记忆深刻:老师用投影出示了一组卢沟桥狮子的图片,这时配上一段温馨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认真观察狮子们的动作,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同学们畅所欲言,一幅幅温馨感人的画面出现在每个人的眼前,卢沟桥的狮子也仿佛鲜活了起来。这时候窦老师换掉了刚才那段抒情的音乐,配上的是一段战场上的一片枪炮声,喊杀声,课堂上暂时安静了下来,同样的那组图片在同学们的眼里传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受到震撼的不仅仅是学生们,也包括在座的所有听课老师们,这其实就是音乐带给大家的震撼。原先我以为用好多媒体一定要制作精美的课件,一定要上的美轮美奂,这时我有所悟:课程的整合就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整合学科之间的优势,让学科之间可以互补。还给学生一个原本的课堂,一个纯粹的课堂,一个注重听说读写的课堂。而不是变成老师展示个人课件制作水平的一个平台。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
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二、立足自身,谋求进步。
我们学校地处较为偏远的山区,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学习资源的匮乏,让原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变得一片沉寂,学生听得少,见的少,而新的教材又侧重拓宽学生的视野,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一种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出现,拉近了学生与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距离,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弥补见识上的不足,拓宽自己的视野。把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动静结合,视听相兼,能更充分地发挥各种媒体深刻的表现力和良好的重现力,这不但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根据自己从教这10多年的体会来看,在农村学校这样一类教学设施尚不够完善的的地方,语文课堂中实际运用较多的就是利用多媒体,营造情境。多媒体教学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具优势。它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我们平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文与画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的,但借助于图像把作品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年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这样的课例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显得颇具成效。
另外,由于条件的相对落后,农村的孩子不能向其他的孩子那样能够利用假期到处走走看看,去拓宽视野。现在的教材中有大量介绍祖国山水风光的课文,这样的课文文字固然优美传神,但光凭老师的一张嘴,这样的描述也是显得苍白无力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准备充分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这样对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我在上四年级的一片课文《雾凇》是就是这样,学生,包括老师在内,都无缘亲眼一见雾凇的真面目,又如何去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课前我通过网络搜索到了大量充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恰当的整合,制作成上课的课件,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再构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
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
2.理顺整合的途径——过程整合。
“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这一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是:
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教学方案,进入学习: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的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
课后拓展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
3.明确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整合需从一点一滴做起 “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精髓与内涵。“整合”水平的高低,关键在观念的转变。
4.整合要注意实用性
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因此在进行整合实验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将教学质量搞上去,这样的“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才有生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对于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型语文教育,对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语文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随着“教育区域现代化装备”工程的推进, 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是教学的必然。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已成为今后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重点。在这里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谈谈自己的想法。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各自特点
信息技术的特点: (1) 多样性。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2) 丰富性。网络中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 可以用知识爆炸来形容。 (3) 交互性。师与生的互动、生与生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等。 (4) 主动性。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1) 基础性。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对学生的今后发展和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2) 人文性。小学语文学科特别关注、重视学生的人文情怀。 (3) 工具性。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体现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将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使语文教学的资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 变得有声有色, 将静止的图画变为生动活泼的动画。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整合要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中, 信息技术仅仅是作为教学工具, 服务于语文学科教学, 教师和学生分别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各自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教师根据大纲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 决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 然后设置情境主题, 通过课件或学习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其次, 学生接受了主题学习任务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者通过网络查找信息, 进行自主、小组合作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展示、评价、反馈、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这样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 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 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有利点
1.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主参与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 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 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 又增强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草船借箭》这一节课时,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课件, 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借箭的路线”,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画出不同的“借箭路线”, 得到各种借箭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教师的指导, 终于画出借箭最多的路线。就这样, 在游戏中, 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 经过多次尝试, 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知识。
2. 丰富的信息
在课堂, 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资料,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网络环境下, 我们只要使用超级链接, 通过网络就可以将这些资料从教学资料中传输过来, 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 拓宽了知识面,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BBS讨论交流
课堂讲授与适当组织讨论相结合,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这种讨论中, 更好地认识自我, 促进其开拓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更有效地组织讨论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教师在《草船借箭》教学中, 把“你如果是诸葛亮怎样去借箭?”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组、BBS, 在论坛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 甚至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意见
农村中小学对信息化教学还处于落后状态,在信息素养方面也较落后,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起给农村孩子提供了有利的信息素养条件,信息技术课的进入,也为农村孩子素质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当然,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还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有关的问题,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下面就如何开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意见:
一、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积极研究教学设计
(1)建立先进的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广义上的课程整合是将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有机联系起来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简单的理解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的关键就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工具。这就要求在构建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积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而对课程整合的目的和实质的正确理解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大要点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已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打破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思想,给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引来了源头活水。但是面广量大的农村初中由于观念、设备、师资、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教师对运用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观念现状令人担忧,“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超市”仍旧如火如荼,不科学、不规范的情况屡有发生,影响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鉴于这一现状,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构建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
(2)理顺整合的途径——过程整合。“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这一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是:
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情况,针对相关问题,在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学会整理、分析和加工。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教学方案,进入学习: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充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3)明确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的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这种能力的整合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分享、应用的能力和传输、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但要在农材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全面推广,要使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课程整合在教学应用中做到人人参与,得心应手,我认为还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
(1)农村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还不够熟练,不能完全胜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硬件操作。尽管计算机的应用近几年在农村中小学有了全面的应用推广,大多数学校有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没有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和操作基础,个人自学有较大难度,学校供给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教师实践上机操作也受时间限制,另一方面,校本计算机教师培训没有强制性进行,所以教师可学可不学,没有足够的学习激情,再者由于水平层次不一,培训内容周期较长,使得在现有条件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局限于部分教师和个别课目,有时上课还需要信息课教师进行专门操作,就谈不上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合理实施。
(2)农村中小学没有专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研究机构,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及其作用理解不透,再加上这方面的培训机会少,认识模糊,所以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淡薄,仍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教育管理者在常规教学中对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没有更深更科学的评价,教师也懒于钻研,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先进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缺乏在教师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来就是一次教育思想的伟大革命,随着国家对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大量资金投入,我相信教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应用也会有所提高,通过更进一步的实践,会迎来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4]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摘要]: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农村中小学也有了多媒体教室,接收下载了不少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教师也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引起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积极意义、整合方式、创新能力、创造思维
我是农村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也是学校远程教育管理员。作为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课堂教具的贫乏,课前往往绞尽脑汁自制一些简陋的教具。加上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身为数学教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而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的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下面本人就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一、 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代数计算,数据处理,几何作图,视频、音频及媒体流播放等多种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如:翰林汇多媒体课堂)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诸如:情景导入、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显示工具和演示工具,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二、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方式
1、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它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或补充由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征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一个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
①、显示工具,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如大量的板书内容,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课堂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这时候,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课时教师必须要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而这是非常费时间的,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一点时间去讲解函数的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很快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这种应用中,教师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它信息技术设备接在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②、分层显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③、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④、控制模拟,体现数形结合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结合效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①、情景导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呈轴对称的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下面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图片,看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了,这时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的范围。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今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借助电脑教学,自然有趣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②、动画模拟,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和自学能力等为前提的。在中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动”的特长,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创造,认识新知识。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轴对称条件的一个或两个不同色彩的轴对称图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轴对称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再如:学习“角”,投影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
在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中,以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对边相等”这一特点。而“对角相等”这一特点,可启发学生自学中创造。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行探索能力和创造力。
③、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这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照以往方法,让学生用纸剪拼一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这节课学生的探索一般到此,接下来就是对公式的应用。这样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紧框在课本上,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束缚。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刚开始,老师可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求出梯形的面积?”这节课可采用电脑里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对图形可切割、移动、旋转等特点,可探索出多种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电脑中图可多次使用,有的学生自己能探索出八种推导方法。通过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④、辅助练习,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作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根据教师所给的课目,章节,题型,难度灵活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练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要有必要的问题求解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会对相应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计算机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应用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和消除了教师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浅谈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体》: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4、《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数学教育交流站
5、《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数学教育交流站
——《矛与盾》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节选自《韩非子》。全文共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让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对。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文字简练形象,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短小有趣,道理明了深刻,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让他们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
二、设计理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使故事中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引领学生们去感受,去体会,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所绽放的魅力。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矛与盾》一文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学生在第十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学生借助译文已经对语言有一定的理解。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四、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2、感情朗读,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3、背诵古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4、利用“自相矛盾”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六、教学准备
配套的学习软件、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过寓言,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2、现在我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上,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板书:矛与盾。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的写法。
3、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点击学习软件,动漫视频显示矛与盾的图片。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刺),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用来防守(挡),作战时遮挡刀箭。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文言文的体裁,并通过回忆寓言故事,加深理解,积累词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让我们来看动画片(点击“请看动画”)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
3、师范读。(点击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幻灯片划出节奏
4、教学“鬻”字。“鬻”读“yù”,意思是“卖”。
5、学习生字并体会课文内容:A、本课要学的生字有:誉、吾、陷;B、幻灯放大生字逐字识记,并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C、书写这些生字
6、文言文的朗读还要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听录音吧!(点击多媒体课件,欣赏配乐范读)
7、再试着练一练,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先求读准,再求读懂。并通过听录音初步感知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包含其中的韵味。)
(三)、借助译文,自学课文。
1.文言文比较深奥,请同学们运用上学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课后译文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环节,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译文或工具书,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四)、汇报交流,悟情诵读
1.同学们读懂了古文,真好。那老师想问问大家,这个楚人是怎么夸他的盾与矛的?课件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①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②这面盾坚固吗?夸得还不够!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他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请生读(播放动漫视频,情景配音。)
2、(小结过渡)我们读懂了第一句,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请看第2句话。
①课件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②谁再来读这句,好好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真是锐不可挡。
③(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充满自信。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语言有什么不同。
(夸盾时他用了个否定词“莫”,想把他的盾卖出去;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④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卖力。
3、楚人的一番夸耀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图上有哪些人?课件出示图片(有年迈的老者,有年轻的小伙子、有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围观的人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有什么反应?
不同的人物问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模仿不同的人物读出不同的语气。)
4、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表现呢?观察图上那个人的表情,可以用那个词语来形容?(那个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目瞪口呆等。)齐读书上的句子。(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你能读读这句话吗?(读出楚人的可笑、尴尬的样子。)
5、刚才我们结合课后译文读懂了每一句话的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矛与盾》这个故事?自由练习。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小结,然后再提示“请认真看和听动画片”注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及表情还有当时的环境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利用课文插图,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明理,强化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讲述故事,落实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的训练。)
(五)、深入体会,明理诵读。1.假如这个楚人真的就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演示给大家看,会出现什么结果?(用事实证明楚人的话不攻自破、自相矛盾。)
2.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学习了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有什么启发?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3.幻灯出示句子,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如:墙上写着四个字:“不准任何人在此写字。”(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并通过生活实例,体情悟道水到渠成,自然无痕,)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以凝练的语言,又一次把我们带进了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熟练背诵课文。
3、幻灯出示练习题:
寓言是通过虚构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就是()。《矛与盾》是一篇古代()故 事,故 事 中 包 含 的 成 语 是 :()。这则寓言的寓意:()。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
多媒体的介入,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计算机多媒体很容易满足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需要,它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些都说明整合是社会推进的必然结果。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理论学习,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改变教学方式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进入角色快,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样式。
二、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课标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为了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我们在选取数学学习材料时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但教材和现有的资料很难满足学生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而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于生活,传达给学生“学有所用”的信息,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1世纪的教师角色已经发生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知识创建的协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伙伴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出的课件,具有图、文、声、貌交互式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弥补了传统数学的不足,使数学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抽象化,而这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节的练习环节中涉及到这样一个提高题,一所学校要在颁奖典礼当天,在主席台的楼梯上铺上红地毯,已知楼梯的级数、每一级的宽和高,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红地毯?这道题如果不借助课件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楼梯画下来,再把楼梯上的地毯利用动态手段展平,这样学生就十分容易理解,而且通过这道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以多媒体形式存入电脑。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段,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扭转中学习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大容量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出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资源探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公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发掘其创造潜能。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仅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传授的知识极其有限,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在将来工作中直接应用的微乎其微,起作用的只是教师传授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的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这样就要求我们除了自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要让学生自己利用现代化手段学习知识技能,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自主合作,促进数学交流
在实践中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在通过合理使用计算机,学生的收获比只由老师讲解所得到的知识要多得多,而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离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明、推广,甚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新境界,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目前,多媒体教学尚处在尝试阶段,教学软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还不能做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此外,我们对这些软件的了解还很不深透,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琢磨,去研究,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们的教学,才能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 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 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 时间一长, 学生非常容易感到疲倦, 导致注意力下降, 精力分散, 影响听课效率。 经教师精心编制的课件具有内容丰富、排版精美、切合教学环节等特点, 如此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 学生的注意力会观看课件比较集中, 因为有很多新颖的图片、视频或者音乐, 让孩子不容易视觉疲劳, 效果非常好。
2.识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文字是读写的凭借, 也是文化的化石。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识字不仅是阅读写作的基础, 而且是文化习得的途径;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项任务, 而且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个阶梯。 儿童的识字过程, 从根本上说, 是儿童把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建立心理联系的过程。 儿童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 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使识字教学具体形象, 让儿童易于接受。 要想让儿童在整个识字过程中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要不断变换识字的形式, 并且这些形式要新鲜有趣, 为儿童喜闻乐见。识字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契合点是什么呢?我认为, 充满童趣的识字教学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播放动画视频演示字形和设计各种与认识生字相关的游戏。 这两个方面都能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有效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例如, 教学“月”字,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张月亮的图片, 再以动画演示实物变成象形文字, 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个象形文字像什么, 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想到这是“月”字, 这样就能够将枯燥的笔画和生动的表象结合起来学习。 再例如, 设计游戏环节“摘水果识字”, 电子屏幕上出现了五张不同水果的图片, 不同的水果图片上注有不同的生字, 教师让学生依次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并读出水果上显示的生字。 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新鲜感, 孜孜不倦地学习识字。
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后, 向师生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丰富的、广阔的教学世界。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3.1拓展阅读内容, 培养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 用来搜集信息、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 有着极大的优势。 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 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 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 又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同时, 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文本语言, 还有大量的外文语言、图像、图片等。 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 因此, 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 与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快速浏览, 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 以节省时间, 等等。
3.2多维阅读交流, 促进协作互补。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在学习中的协作和交流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学生创设了多元和多维交流的空间, 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互补和共享, 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
4.丰富课堂容量, 增强节奏, 提高效率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操作方便快捷、 用屏幕呈现的特点, 可以为语文课堂节省大量的有效教学时间, 丰富课堂容量, 增强课堂教学的节奏, 提高效率。 首先,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快捷。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 在语文学习中会涉及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 要想让学生清楚、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有时需要老师的相关介绍。 如果单凭老师的讲解或利用实物操作进行就会耗时费力, 但使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就会非常方便快捷, 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小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提高效率, 丰富内容。 其次,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是靠屏幕显示所学内容的。 屏幕的切换大大缩短了信息呈现的时间, 让学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连续性地看到所学的知识内容。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 要想让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生活与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单凭这一篇文章中所介绍的内容是完全不够的, 要有许多周总理生活的年代、当时的身体状况, 以及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等背景资料做补充。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周总理为了人民百姓, 为了祖国命运是如何辛劳的。 当然, 这些背景资料的繁多、庞杂不是老师一句两句、一时半会就能介绍完的, 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 利用屏幕呈现这些知识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大大地缩减了语文课堂时间,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信这种新方式必将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但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 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要让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强化效果。 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必须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不能把多媒体教学变成知识的大量灌输, 也不能每堂课都完全应用信息技术, 否则可能会影响教学效率, 适得其反。
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和资源获取、计算工具、视觉显示、改善学习手段等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但是我们知道,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信息技术不加以选择地使用,则会导致数学课堂效率的降低。下面谈谈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整合过程要找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点和切入点
目前,计算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有没有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似乎迅速成为评选优秀课例及讲课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条件。但是很多多媒体教学课件都只不过是将书本内容搬到电脑屏幕上去,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简单的“课本搬家”或者“电子教案”。整节课教师只需动动鼠标,原来的讲解变成了计算机的播放。这虽然增强了演示的效果,也节省了教师的体力。但是却没有借助信息技术来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这种滥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很难体现学科整合的优越性。
二、整合过程中不能忽略板书的作用
优秀的板书设计可以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和持久性等特点,而且板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记忆。假如板书能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使用,便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件的演示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但是这种机械的演示是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的功能,信息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难以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重点、难点以更为形象生动的方式演示给学生。但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追求课件的速度,使得画面停留的时间短暂,往往造成学生的记忆疲劳,对于概念性、定理性的内容的理解将不准确。
板书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示范,包括书写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等。由于学生的作业和考试都是在纸上完成的,作图都是用尺规作图,所以我认为简单几何图形的作图应该在黑板上用圆规和直尺示范出来。通过画图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图形之间关系,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
三、整合课件须反映数学的本质,切勿华而不实
心理学认为: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适时的变换方式才是最为有效的。多媒体课件使用音频、视频、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处于兴奋的状态。但是这种兴奋的状态持续过长的话,容易产生思维的疲惫。
课件的外在形式和教学内容要有机结合,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往往陷入形式化的误区。有些老师总喜欢在课件加上一些凌乱吵杂的声音,特意找一些很漂亮的gif动画,画面五颜六色,这些都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似乎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殊不知这样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了媒体的外在形式:声音与动画效果,而对其表达的数学内容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和体会,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四、整合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永远不能替换的。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为课件的使用,教师就沦为点击鼠标的机器,或是课件的讲解员。一些老师为了展示其课件制作的精彩,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是来开发软件的,他们的精力要放在研究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基于课堂的传统教育是一个学术氛围和学习氛围很浓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语言的交流和非语言的展示,培养着处于这个环境中各个学生的道德、情感、交际等方面的素质,教师的示范更是为了塑造学生的人格。
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当然是好事,但忽略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而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信息技术真正整合到数学教学中去。南京师大的陶维林老师在利用几何画板教学中发现:同学们用几何画板去发现、探索、总结数学规律,俨然成为一个“研究者”,他们利用几何画板作数学实验,发现了令老师也吃惊的新结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成功,找到了自信,更找到了乐趣。几何画板的运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开发了他们的智力,也促进了素质教育。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学校都已寻找到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好多老师现已尝试用电子白板教学或者电子黑板教学,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但是信息技术一定要服务于我们的数学教学,用来解决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俗话说得好“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防止步入以上几个误区,一定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变的更容易!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我们要努力探求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经过一段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谈几点体会:
一、现代信息技术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在具
体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深有体会:
(1)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运动变化过程
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抛物线与x轴、y轴交点及函数值y随x值而变化的情况等,使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就使的教学过程焕然一新,替代了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图形画在一个画面上,死板、2杂乱、抽象的状况,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3x+2x-
5的图象。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3,2,-5。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操作类动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3到-2”,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主要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利用计算机展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
例如,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可以采用几何画板软件,创造实验平台。实践操作如下:
1、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如右图),2、度量两组对边AB、CD的长度,BC、AD的长度,3、度量两组对角∠A、∠C的大小,∠B、∠D的大小,4、用鼠标拖动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观察平行四边形ABCD的形态、结构和度量值的变化。这样动手实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学生能动态地认识四边形各个量(元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为后面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避免了枯燥的讲解,节省了时间,为学生的独立思考留下了空间。
(3)利用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 例如: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下《50年的变化》:研究我国
50年全国运输线路长度统计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要求:观察统计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对统计表进行CA分析,并能小组合作绘制出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下表反映了我国50年来交通运输线路长度的变化情况。
全国运输线路长度统计表(单位:万千米)
提问:
(1)在铁路、公路、内河航运、民用航空这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用一个图说明自己的观点吗?
(2)哪种运输方式发展最为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你能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绘制各种统计图,在交流展示中使学生体会有选择地使用统计图,感受各种统计图的优缺点,提高学生对统计图的选择能力
实际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电脑、相关的软件(Excel)对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并得到了相应的统计图,并对统计图做出合理的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相应的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等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对统计知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学习的平台。展示学生制作的统计图如下:
(4)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概率》的教学中,有一个探究活动:“用模拟方法估计圆周率的近似值”,方法是:向一个正方形中随意地撒芝麻,数出落在圆内的芝麻数和落在正方形内的芝麻数,用芝麻落在圆内的频率来估计圆与正方形的面积之比(),由此得出的近
4似值。如果用原始的实验方法既费时费力,而且不精确。我引导学生在《电子表格》中,用随机函数每次产生两个随机数x,y[0,1],把点(x,y)看成是正方形内的一粒芝麻,再用逻辑函数判断x2y21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该点在圆的内部(四分之一圆)。将上一行复制到下一行就产生了新的一点,如要想撒一千粒芝麻,只要将第一行选定后,拉着“复制柄”到1000行即可。在此表格中只要修改其中任意一个随机数,其他随机数也会随机修改,相当于重新做了1000次实验。最后用统计函数计算落在圆内的点的次数,求出的近似值。
二、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使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与各个学科的有效整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进步,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容易犯很多形式主义的错误。不少教师为了时髦,不断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全面否定了传统教育模式,违背了教育规律。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自己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依赖自身来完成,不适宜采用信息技术
代替完成.
(2)由于信息技术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增加,但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学生无法把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
(3)不应让 “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应用自己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能一味的依赖机器。
(4)不应忽视传统教具的价值。
课堂学习的主题、知识点及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应该通过黑板这种传统教具来展示,并随着教学进程的开展逐渐完善。这既体现思维的过程,也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不能只追求外在美,忽视教具的内在价值。
过多的多媒体教具的外在美,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失去教具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误区分析孙 众余胜泉
3、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李雪华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践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超传统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超传统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让学生在一个超大空间思考,通过利用便利的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
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学校的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应将信息素养的精神、意识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培养。
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将就业,现实的社会需要他们具备多种技能。各种岗位采用信息技术已非常普遍,如人员档案的管理、专业软件的应用、工作流程的设计与管理、日常文字的处理、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等等;信息技术能力的具备与应运,已成为衡量学生素质的要素之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只有教师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并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创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三、财会学科的专业特点需要信息技术的平台
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呈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电算化会计,通俗的理解就是在电脑上进行会计核算,现已是财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电算化会计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财务软件,如果单靠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开发教学通用财务软件,将电算化会计学科中的账务处理系统、报表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材料核算系统等子项目制作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课件,讲授电算化会计的一般原理及主要流程。既符合教学的要求,也可为学生日后操作应用型财务软件打下良好基础。在课件中,核算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标有操作向导,并举例示范,这样直观、具体,学生听课时易于明白,容易掌握。而且,软件的交互性强,导航清晰,学生自己可以在软件上进行填制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等模拟训练,促使电算化会计教学实现实践性的目的。
财会教学带有专业特点的技能技巧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应注重这种实践性。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恰好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逼真模拟,达到以小变大,化宏观为微观,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效果,最终结果是较快实现了受教育的学生向财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四、财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高素养人才
近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出现一个明显特点:一些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至于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四门课程存在着差异化,为了教学的便利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人为进行了一种逻辑递进关系的安排。但是在实践中可不能这样泾渭分明,他们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这种融合变得十分便捷,在实践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会计实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顺应这种趋势,传承、调整、创新财会教育教学是每一位财会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兴趣,优化,能力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 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 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课堂气氛沉闷, “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缩小, 缺乏活力, 何来“兴趣”可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正是要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 以学生为中心, 以参与为中心,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生机互动, 师机生互动多种合作方式,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其课余知识, 而且激发学生课内课外学语文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融于一体, 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二维、三维空间中, 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 使学习内容更充实、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机会, 营造氛围, 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始终活动在积极作用之中。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后虽对“鸟的天堂”就是指大榕树有一定的文字感悟, 但大榕树如何繁茂, 如何独树成林, 为何成为“鸟的天堂”就不甚了解了, 教师此时通过信息技术把“大榕树”展示出来, 那繁茂的形象、那碧绿的色彩、那啾啾的鸟声让学生一下子神情振奋, 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的综合作用,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引导学生“渐入胜境”学习, 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但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他们渴望参与, 信息技术能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 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 结构复杂, 类似性大, 多音多义字不少, 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 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 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 (打字) 的训练, 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二) 朗读训练方面。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如现行小语教学大纲中的多数课文都有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光盘, 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 它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还为非普通话地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朗读能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准确;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这些资料的使用, 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
《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朗读, 体悟作者的感情。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 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 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 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 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 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 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 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 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实践证明, 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 许多学生在首次听到自己的录音后, 都十分惊讶地说:“啊!我的声音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提出改进的方案, 再反复录音, 反复比较, 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 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录音;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跟读, 读好语气语调;然后, 不看课文跟录音机同步朗读, 最后摆脱录音机独立朗读课文, 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老师发现问题, 纠正问题, 指导朗读。用这种方法训练后, 让学生上台分角色朗读表演, 学生的情绪高涨, 各个角色朗读得十分逼真, 特别是老牛粗声粗气语调, 引起同学的一片欢笑。表演结束后, 其余同学争着上台表演, 把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 阅读教学方面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包括网上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实践等环节, 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即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教学软件, 把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学科内容融入一起, 让学习者阅读、评议、分析、讨论;同时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数字化工具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 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地再创造。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启发学生进行交互学习, 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以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 获得新知识, 并利用相关的资源开拓视野, 自主探究, 不断发展的教学效果。
(1) 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动, 为学习者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在此方面的优势尤其适于体现在文辞兼美、内容生动、蕴意深刻的课文中。与网络相连的图、文、声、像、动所创设的情境让学习者如鱼得水, 畅游其中, 得其神韵, 悟其精髓, 感受祖国文字的感染力, 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海上日出》、《可爱的草塘》、等。
(2) 运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化抽象为具体, 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 运用这一特有功能,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动态为静态, 化枯燥为生动, 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专门设计的课件及网络提供的知识自主学习, 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 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 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 理解难点, 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 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很难理解, 而在教学中白板课件辅助教学, 可以展示爬山虎的脚的形、色、爬的过程, 解决了学生理解的困难, 演示长大的叶子一顺朝下, 密密的满墙都是, 一阵风拂过叶子时的美丽的样子, 从学生在大脑中产生了形象, 感悟出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脑海中就会放映出其形象。
(四) 作文教学方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收成什么文章。”因此, 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越丰富, 写作的内容也就越充实;离开生活, 即使写作方法再多再好, 也是写不出内容充实的文章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的电教媒体, 通过再现生活画面, 既可以把学生引入情景, 激发写作热情, 提高写作能力, 又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实践的差距, 把缤纷的社会生活融会于五彩的画面之中, 使学生短时间里能够对某种事物有详细的了解, 从而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更密切, 有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指导学生写景秋天, 向学生展示配乐的秋天景色和人们喜获丰收的录像片段。引导学生欣赏观察, 用口头描述秋天各种景物的特征, 学生在鲜艳画面和优美音乐的刺激下, 情绪高涨纷纷发言, 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田野的美景。在这浓郁的气氛下, 教师提出作文要求, 并指导作文方法, 学生乐于接受,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了写作水平。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教学生习作的同时要交给学生修改方法。在讲评中, 我利用白板的投影指导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 学生看得清楚, 学得明白。自然修改起来有的放矢, 得心应手, 深刻有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 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 在运用中发现, 在运用中创造,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安排的每一项活动, 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 删繁就简, 集中精力, 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言语能力, 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 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 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 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 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 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 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 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 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其次, 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 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如片段写作能力的训练, 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动的视频, 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后, 即兴写作。对于写得好的, 通过实物平台马上投在大屏幕上, 便于点评, 真实直观。此外, 在局域网内开展网上聊天, 学生互发E-mail及开展基于BBS论坛的专题讨论, 都是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训练的有效方式。
实践证明: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不仅激发学生语文兴趣, 培养观察、思维、表达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 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提高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
[2]《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3]叶金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9月。
[4]《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中国和平出版社。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的几点认识】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06-21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10-14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09-09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09-16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06-12
《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11-07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1-01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初探10-17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