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计划(精选8篇)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篇1

绣惠中学黄增安

此次授课内容是初初三复习内容,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复习课时2《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经过对教材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将教材“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为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

现在,我就所讲授的《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1、我认为“导入和小结”是课堂的点晴之笔,即使准备的时间紧张,但在“导入”环节的设计,还是费了不少的时间。由“计算机能做什么”——一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回答的问题,“谁是计算机之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没有难度,感觉轻松,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引入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自然的思维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2、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有序。由学生看到的自己面前的计算机,说到外部设备;由神秘的主机箱说到主机的组成,又由设备说到设备是怎样工作的,这种“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的循序渐时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易于接受。

3、重、难点突破有“法”。“主机的硬件组成及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了将配件发给学生,学生可参照网站或课本自己研究的学习方式;“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难点,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再结合“工作原理”图,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工作原理。

4、注重细节设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用丰富的语言奖励表现好的同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篇2

一、信息技术基础分级教学

近年来高校扩招, 给更多学生带来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人口繁密不均, 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 高校生源对信息技术基础的了解和掌握水平也参差不齐, 因此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很有必要。信息技术基础分级教学就是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 根据学生实际实践水平及其接受理解知识能力分级别。

1.将学生分级。在课前开展信息技术基础考试, 根据学生考试的成绩和操作计算机的灵活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级别。制定分级标准, 开展分级考试, 选择不同教材, 制定评分制度, 完善晋级降级制度。

2.培养目标分级。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同, 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也不同, 因此应依情况确定不同级别的培养目标, 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操作系统、办公室自动化、图形图像处理等章节的课时安排。制定培养目标时可参考计算机国家一级考试大纲、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大纲。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展课堂教学,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适时个体指导, 设置难易相宜的练习案例和适当分配讲练时间等。例如,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主要以讲授为主, 可有效利用图片、音像等教学资源讲解计算机发展、组成和工作原理等教学内容。Office办公室自动化部分则需要引入大量生产生活中综合案例, 再将案例分解, 提倡精讲多练,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熟练软件使用, 提高操作速度, 开展过程考核。网络基础部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合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4.考试考核标准分级。制定不同的考试考核标准, 因学习内容不同, 最终达到的实践水平和操作能力也不同。

分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分级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因材施教, 方法得当, 每个级别的学生成绩和能力都会明显提高。分级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使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充分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方法并用。

1.开展“翻转课堂”。把学生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自由, 教师把握总体进度, 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程。

2.讲练结合。使用最简明、最精确的语言阐述说明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讲授演示的实践操作必需组织安排学生上机实战, 合理分配讲练时间。鼓励学生勇于解决遇到的困难,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 比如:讲课过程中要多举专业上用到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使他们觉得所学知识有所用,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任务/案例教学。教师在每次课或每节课的学习之前都要向学生明确本阶段或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并且将学习任务明确化、具体化、通俗化, 同时注意要将任务简化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 便于学生形成本门课程的认知结构。

4.个体指导。学生实践练习过程中必会遇到诸多困难, 个体指导必不可少, 应将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加以更正总结, 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帮助。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关注, 从而更积极地表现自己, 有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5.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 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 促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建构与理解, 养成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如何促进学?这就要求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只是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是教学的终点。

三、结语

“授之以渔”,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以致用, 使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更要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因此, 无论以何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都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努力学习中获得快乐, 完善自我, 不断提高, 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从心理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郭玉芝.民办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分级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 2015 (3) .

[2]姜波, 包娟, 谢元贞.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硅谷, 2009 (10) .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篇3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现就以《图片的获取》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去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关思考。

一、学生的认知基础,要通过研究才能发现

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通常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可这门课程与其它文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往往由于兴趣原因,教材上相当一部分知识学生在此之前都已经掌握了,而且有的学生还掌握得比较熟练。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直接去实施教学,就会出现许多麻烦。那学生的这些认知基础怎样才能被发现呢?笔者的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那么这个研究如何展开呢?

一是要教授某个知识之前,先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就以本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需要运用图形的照片,让学生产生获取图片的动机,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哪些学生能够帮大家找到这些照片的?”这个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会去思考并提出用数码相机拍摄,或者到网上查找相关的图片,也有学生提出用扫描仪(这类学生一般极少,同时也说明他们有相关的扫描仪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另一个问题如“怎样通过大家所说的手段来获取这些图片呢”等,将课堂引向具体知识的学习。

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现在的教学方式一般都非常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而自主性也就是学生在未经老师的详细讲授或只经教师的简要提示下进行的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性、知识建构能力等原因,他们总会在学习中表现出一些不同。教师通过观察到的这些不同,可以发现不同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比如说对于图片的获取而言,就有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如何从数码相机中提取照片(这说明这类学生对数码相机比较熟悉),而有的学生由于与数码相机没有过多的接触,因而表达起来就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互通有无中完成合作学习。

三是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发现。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原因,教师不大可能对班上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都能有及时的认知,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反馈来获得有益的信息,在后续的教学中予以弥补。比如说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曾经注意到一个小组有两个学生对从网页上下载图片还有困难,具体表现为他们右键获取了图片之后不知道找到一个合适的存储路径。而这显然与前面知识学习不扎实有一定的关系,其也属于认知基础的一部分,这种问题一般发现后即可有效解决。

二、信息知识的价值,要通过研究才能浮现

“图片的获取”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小的一个环节,但教学往往就是这样,窥一斑往往就能知全豹,信息技术的价值,往往就是在对教学的研究中能够逐步浮现。那么,信息技术的价值一般又是如何体现呢?笔者此处结合图片的获取进行阐述。

“图片的获取”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虽然细微,但却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图片与语言和文字一样,是表达和交流信息的三种工具之一;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图片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中专门的搜索来寻找到;可以让学生发现图片可以分成电子式与非电子式;还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获取中认识其它一些事物。比如说笔者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主题,通过获取图片的活动,去设计完成一个图片集。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图片获取的过程,而从学生的精神成长角度来看,这又是一个帮学生认识公益的过程。学生在寻找图片的过程中,要对图片的性质进行判断,要对公益的主题进行不断深化的认识。这一活动的过程学生的目标往往是形成一个与内心思想吻合的物质结果,即图片集。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谓是信息技术与精神成长双丰收。笔者以为,这也是信息技术价值的一种体现,也应当成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追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称之为内涵价值。这种价值是通过信息技术本身来实现的;二是附着于信息技术之上的价值,可以称之为外延价值。这种价值依托于信息技术但又超越了信息技术本身,是社会价值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实现的一种方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同时注重这两种价值,同时为这两种价值的实现而努力。

三、信息课程的认识,要通过研究才能实现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还有一个根本性的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认识都是为师生们所忽视的。在初中信息技术中,要引导学生形成哪些认识呢?

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其潜台词是不要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打游戏的课(而客观实际中往往正是如此)。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研究教学策略,自由散漫式的课堂,学生一定会下意识地滑向网络游戏。根据笔者的实践,其最有效的策略是帮学生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给学生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目标下来。

此外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以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图片的获取中涉及到图片格式的认识问题,现在网络上流行多种图片的格式,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的格式(文件的后缀名)来认识不同的图片,来引导学生在不同需要下选择不同的图片,可以有效地拓展本课的教学视野。到那个时候,学生关注的就不只是图片的画面了,还包括图片格式的深层含义。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超越知识传授的层面,要引导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去认识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的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篇4

这是一篇切入点很小很实的文章,我也曾经关注过这个问题,但从来不曾想到这也可以写成一篇论文,而且能登上《中国信息技术》这样级别的杂志。这给了我一些启示:

1、本文虽然切入点很小很实,但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

2、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个教师、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水平,往往也能在学生的这些学习细节中得以体现。如学生的执笔姿势以及写字水平。

3、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能切实重视学生的学习细节。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庭里,我们都会看到许多中小学生在使用电脑键盘时不是十指并用,而是“一指飞渡”。虽然有些学生的这种“一指禅”有时也玩得出神入化,在键盘上飞舞得让人眼花缭乱,但无论如何还是比不上十指并用速度快,且难以做到不看键盘“盲打”,最终还落得个“旁门左道”之名,登不了大雅之堂。事实上,这些不同形式的不规范指法,其危害还是不小的。

首先,这种不规范的指法,其输入速度一般来说比规范的十指并用法要慢许多,而在信息时代,速度的缓慢有时就意味着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这种说法可能对中小学生有些危言耸听,但当他们长大成人,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后,严峻的现实就将摆在他们的面前。 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www.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其次,“一指禅”输入难以实现“盲打”。目前通用的键盘,虽然并非尽善尽美,但直到今天为止,标准键盘还是我们的`首选。在标准键盘上,专为十指定位设计了两个定位键,只要找到这两个定位键,整个键盘的空间位置就被锁定,眼睛不用看键盘也可以飞速完成输入任务,这就为“盲打”提供了可能。能否在目前通用的标准键盘上实现“盲打”,是能否提高输入速度的关键。

第三,“一指禅”影响身体健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由于“一指禅”难以实现“盲打”,输入时需要眼睛在屏幕和键盘之间不断转换,不断地“低头一抬头一低头一抬头”,而且为了避免出错还需要死盯键盘和屏幕,这就十分容易眼睛疲劳和颈椎疲劳,从而影响正处于长身体时期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第四,“一指禅”干扰正常的思维活动。“一指禅”不仅难以做到“盲打”,而且更难以做到“下意识输入”,需要人们通过感觉甚至思维不断在键盘上寻找所要输入字符的位置,这就必然干扰正常思维活动,甚至造成思维中断,灵感消失,创意失败。无论对于写作还是对于编程,这都是非常严重的损失。

第五,危害长远。有的人长大后,想戒除如“一指禅”之类的不规范指法,却由于久成习惯,难以改掉,因而十分痛苦。为此,有人在网上求助说:“我现在打字,键盘基本都是一只食指完成的,现在想正确敲打键盘,却怎么也习惯不了。怎么办?求助。好别扭啊,这样打字也不快。”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篇5

空间信息网络是以空间平台(如同步卫星或中、低轨道卫星/星座、平流层浮空器或无人机等)为载体,实时获取、传输和处理空间信息的网络系统。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在服务远洋航行、应急救援、导航定位、航空运输、航天测控等重大应用同时,还可支持对地观测高动态、宽带实时传输,以及深空探测的超远程、大时延可靠传输,从而将人类科学、文化、生产活动拓展至空间、远洋、乃至深空,是全球范围的研究热点。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受频谱和轨道等资源的限制,难以简单地通过增加空间节点数量或提高节点能力来扩大时空覆盖范围。为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全域覆盖能力有限、网络扩展和协同应用能力弱的问题,亟需开展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新理论、新方法探索,有力支持空间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是:瞄准信息网络科学的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空间信息网络大时空跨度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环境下的高速信息传输、稀疏观测数据的连续反演与高时效应用等基础性重大挑战,研究大尺度时空约束下空间网络及空间信息传输处理等机理,重点突破动态网络容量优化、高速信息传输及多维数据融合应用等技术难题,通过传输网络化、处理智能化和应用体系化等方法,将网络资源动态聚合到局部时空区域,解决空间信息网络在大覆盖范围、高动态条件下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性支持问题,为提升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快速响应和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支撑能力,实现我国空间网络理论与技术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并有效支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培养空间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及优秀科研群体。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网络理论与空间信息科学发展前沿,瞄准空间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表征与时空融合处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理论,围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发展需求,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

(一)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与高效组网机理。

空间节点高动态运动、网络时空行为复杂,业务类型差异大,要求空间网络可重构,能力可伸缩。其难点在于常规网络使用的分析模型与优化理论难以直接用于异构动态空间信息网络,需要重点研究:大时空尺度下的网络结构模型、可扩展的异质异构组网关键技术、空间动态网络容量优化理论,实现空间节点高效组网,涉及数学、宇航与通信等学科。

(二)空间动态网络高速传输理论与方法。

空间节点和链路动态变化且稀疏分布,导致多点到多点的信息传输容量随网络拓扑的时变空变而发生变化,高动态时变网络给传统信息传输理论带来巨大的挑战,致使大时空跨度下实时端到端传输容量优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成为突出难题。需重点研究:时变网络的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网络资源感知与优化调度、高动态时变网络的智能协同方法等,涉及通信、数学与空间物理等学科。

(三)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

多维、多尺度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网络化共享与应用服务的核心问题是链路传输与处理瓶颈,一方面涉及空间信息的特征提取与稀疏表征;另一方面,由于多维信息尺度不同、时空基准存在差异,离散时空采样的融合处理将面临信息时空特性深层次精准表征等基础问题。为此需重点研究:空间信息网络的时空基准与统一表征、多维信息的时空同化与融合处理、空间信息的快速提取与知识发现等,涉及遥感/地学、信息、计算机等学科。

三、2018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2018围绕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在前期天地一体网络体系架构与空间信息网络理论研究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安排支撑集成演示实施的有关课题,加强网络化场景下空间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的应用研究。以“集成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本资助研究方向如下:

(一)集成项目。

1.面向空间平台的激光传输系统。

围绕建立空间立体化信息网络的需求,开展空间信息网络中多节点激光高速信息传输问题研究,完成总体方案论证,突破激光通信系统环境适应性、小型化、低功耗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试验样机,基于前期安排的集成演示项目,开展外场高速激光组网传输演示试验,为空间信息网络构建奠定基础。

考核目标(可根据具体演示背景扩展细化):传输速率300Mbps-5Gbps(分档可调)@50公里,误码率优于10-7,空间平台单套终端(含伺服)重量不超过20公斤,功耗小于50W,提供终端数支持空间平台节点与空间、地面等两个节点进行双向激光通信。

2.遥感影像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综合集成演示验证。

针对海量遥感信息获取和应用终端遥感信息实时精准智能服务面临的高精度在轨实时处理、目标和变化信息的智能提取以及面向任务的高倍率智能压缩等瓶颈难题,开展轻小型星载相机超高精度姿态确定、动态目标实时智能检测与变化信息提取、基于影像稀疏表征面向任务的高倍影像智能压缩关键技术研究,并基于前期安排的集成演示项目开展试验验证,为面向空间信息网络有限带宽条件下海量遥感影像“快”、“准”、“灵”的智能终端实时服务提供支撑。

考核目标:姿态确定精度优于0.3角秒;典型目标在轨检测率优于95%,静态影像压缩倍率优于30倍,动态影像压缩倍率优于200倍,峰值信噪比不低于35dB,算法具备在轨动态部署与近实时处理能力。

(二)重点支持项目。

面向空间信息网络的分布式水声信号协同处理机理与方法研究。

面向天临空地海一体化空间信息网络全域保障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需求,围绕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国家战略,针对水下通信传输、目标探测、导航定位等难题,提出基于天临空海一体化组网的海上浮标网络体系架构,开展水声复杂环境和传播信道特性研究,利用水声传播信道时空衰落相关特性,探索基于广域分布式信号处理的水声协作通信传输、目标探测、导航定位方法,突破水下复杂环境的空间时间衰落声学传播信道建模、水声分布式协作探测、水声协作导航定位以及海上浮标网络水声协作传输理论和关键技术,在典型海域开展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水下新型通信、探测、导航定位系统研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考核目标:建立匹配浅海、深海等典型复杂环境的水声传播信道模型,提出具有显著处理增益的水声协作通信传输、目标探测、导航定位方法,完成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演示验证。

四、2018资助计划

2018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1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240万元/项;集成项目约2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380万元/项。重点支持项目和集成项目资助期限均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五、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规定。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除外]。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限项。

2.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上一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本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8年7月16日-7月20日16时。

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在分析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创新思路,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的合作单位不得超过4个。集成项目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重大研究计划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人应当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首先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

项目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申请书的目标和内容应瞄准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创新点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须知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并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8)申请人应及时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

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18年7月20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提交电子版申请书时,应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

(3)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申请,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

4.申请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如下: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

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5.本重大研究计划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一处

联系电话:010-62327927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信息技术基础论文 篇6

信息技术基础论文

1、项目学习的研究方法

1.1行动研究法

该方法适用于范围不大的环境下进行探究性的教育改革,它不能够构建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但可以对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逐渐的探索研究和改善,从而解决现实问题。其主要有:

1)将教改行动作用于教学之中;

2)对学科非大规模的教改研究;

3)给教师提供灵活的思维和策略;

4)确立积极有效的考评系统;

5)对已经存在问题实施的措施。在运用行动研究法时的特征一是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项目的学习的探究,二是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归纳思考。

1.2内容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针对文献进行客观定量的解析。旨在探究出文献内在的情况和形态;使其隐藏的情报暴露出来从而判断发展的趋势。内容分析法本质上是一种非完全定量的研究策略,即通过对目标的文字、各种有沟通价值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定量的数据,再根据具体的目录分析这些内容,从而判断出信息的具体特性。内容分析法自发明以来就被用于诸如趋势、比较等众多的研究领域。

1.3问卷调查法

该方法又名问卷法,主要是通过调查者提前准备好的问卷,对随机抽取的对象进行详细的信息了解或者是建议征求。这种方法通常是把要研究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写在纸张上,然后通过走访、寄送、或者实时发放等方式收集信息,该方法要求被调查对象如实填写,并根据这些问卷内容了解所需要的信息。依据调查目的所提出的问题,选择的被调查对象,以及最后对全部信息的汇总处理,是该方法的关键所在。

2、项目学习的研究意义

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研究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形成信息技术知识的自我学习意识,对信息技术有相当的处理收集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个学科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所在。而项目教学就是一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积累,多领域的持续高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自我学习生活过程中对老师所教授的项目实现中的内容进行深度实践,从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并养成共同学习的意识,从而实现知识的高效学习。项目教学具体的意义体现如下。

2.1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趣味性

项目教学中项目的选择取自实际生活,又运用与实际生活。通过设立高效而又赋予趣味的情景学习,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积极主动的深入进去,从而高效的掌握学习内容。

2.2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度掌握信息技术内容,学生可以据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工具独立完成之后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内容的深度掌握,学生就可以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从而高效的提升学生关于其他课程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性和实践中创新的能力,使他们搜集、处理、判断、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3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性

学生应当作为学习的主体,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这样规定,学生还必须可以充分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掌握自我高效学习的能力。由过去非主动式的教学向主动性的自我学习转变。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项目学习的方法,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自我搜集、自我处理、自我应用的能力,还可以便于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还能有助于学对于所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充分掌握,在实践中自我体会,真正做到学为所用。

2.4使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高效结合

项目的学习首先要创建出行得通的、有趣味性的、跨学科知识的项目,然后使学生在项目完成中使用各种方法和内容,通过与他人合作、相互探讨的方式完成项目内容。在进行项目学习整个过程中,师生都要有结合其他各种学科知识的能力,否则就无法完成有真实价值的项目内容,无法达到项目学习的`目的。

3、项目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项目教学的运用中,有一些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说明:第一,项目学习的关键所在是项目的选择,在选择项目的时要将所教授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所在、实践生活三者紧密结合。教师还必须明白项目学习中项目本身并不是脱离教学之外的,相反它其实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项目教学的时要为学生完成项目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帮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对项目进度进行实时观察,提供学生必要的建议并进行考评等。第二,项目教学本身就要求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力求在项目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项目的完成。为此,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进行详细的归集,对于哪些内容是需要其他学科的内容,哪些又是课程的重点,全部事先做好充足准备。第三,项目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想目必须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选择项目时最好是可以参考学生的意见,教师也最好分配给学生他们喜欢的项目。项目的设计还必须使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在项目之后教师应该进行相关的考查和评价。第四,项目的教学对教师在于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教学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要角色,教师做的应该是辅导帮助,当学生遇到各种问题时,教师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帮助,使学生顺利的完成项目。

4、结束语

项目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得到了师生们一致的肯定,也获得了很好地效果。项目教学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它既可以根据各种教学内容设立一定的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出学生传统课堂上培养不出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更高效的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信息技术,护理专业

1 概述

护理人才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紧缺人才,其社会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和尊重。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已从传统的程序繁琐、任务繁重、效率低下的时代,步入到护理信息化时代,即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对护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处理,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整合护理资源,提高护理质量[1]。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的护士,除了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2 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面向所有一年级新生,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文字数据资源的整合、多媒体作品的编辑与制作以及英特网应用。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操作性强、学科发展快。如何利用有限时间,让不同层次学生高效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是先讲后做,即前一节课教师授课演示,后一节课学生上机验证。除部分计算机程度较好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反映操练时间不足,部分学生甚至完不成课堂练习任务。因此,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室系统边讲边练,即由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学内容,虽然课堂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种手把手式的教学,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缺乏独立思考与见解,能力培养仍然有限。

近年来,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教学,这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来建构知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2]。从教学反馈来看,案例教学法受学生欢迎。从每年学生参加市级计算机统考的统计数字来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学生通过率和优秀率都明显提高。

2.1 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型的教学方法,不像传统教学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混混欲睡,它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使学生学习知识、形成问题意识、养成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淡化理论,强化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最终达到会用善用的目的。

2.2 案例教学的步骤

2.2.1 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过程是在问题引领下的对话与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教师不是将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平等的商榷中提出建设性意见[3]。这要求教师在课前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要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到案例设计当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设计相应难度系数的案例;案例设计还需兼顾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案例选择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Word章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制作红丝带小报”帮助学生掌握插入图形、编辑图形及图文混排的基本方法,同时还培养学生对艾滋病患者这一社会群体的关心与关注;案例“设计上海迪士尼乐园门票”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艺术字编辑、表格应用及版面设置的技巧,并锻炼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进而了解上海热爱上海。

2.2.2 案例布置与完成

利用多媒体教室多元化展示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教育理论认为,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创设问题情境可吸引学习者。在布置“设计上海迪士尼乐园门票”案例时,可以先通过视频了解国外迪士尼乐园大致情况,再介绍上海迪士尼乐园建造背景及建设进度,待学生对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有了充分了解,再提出本节课的案例设计要求。

案例任务布置完毕,随机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以了解各小组讨论情况和进展。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头脑风暴,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可能给出的各种答案有预判,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朝案例设定目标方向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

2.2.3 评价与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通过多媒体教室系统将作品提交给教师,教师应对每件作品中的优缺点进行点评,也可以请学生给出评价。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案例点评,及时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一系统总结,对于操作重点和难点有必要做教学演示。点评结束,学生对作品再次修改和完善,如有疑问可进行个别辅导,以确保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2.3 案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确保案例真实、生动、多样、有趣至关重要。案例设计尽量做到:

2.3.1 与教学内容结合

案例设计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要将新旧知识点巧妙融合在案例之中;难易程度应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每个案例还应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有一定的梯度;对于内容较多的章节,可以通过多个案例来完成。

2.3.2 与学习生活结合

案例可以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例如,配合学校一年一度召开的艺术节活动,设计案例“艺术节宣传海报”;利用PowerPoint制作“主题班会”的演示文稿;利用Excel软件进行“信息技术基础期中考试分析”等。

案例也可以来自于学生生活的城市与环境。案例“空气质量分析”即利用近期城市空气污染物参数为数据,构造数据表、创建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演示文稿案例“城市一日游”通过展示城市著名景点,学会如何利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布局合理的幻灯片文件。

2.3.3 与专业结合

“健康知识小报”,“幼儿护理知多少”、“国际无烟日”、“口腔护理与保健”等主题的案例多与医护专业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相关计算机操作的同时,又对本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4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反思。包括案例设计是否恰当,知识面覆盖是否到位,教师的组织是否合理、学生参与度怎样,辅导是否及时,重点难点是否解决,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等等。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与提高。

3 结束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案例教学法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符合知识建构的内在规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从而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 课程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

引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人才,才能成为终身的独立学习者,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的办公自动化的需求和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一、课程定位及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其功能在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技能,具有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要求的是培养具备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能够快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办公自动化的要求的人才。因而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项目教学,但同时也应覆盖课程的所有内容。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 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能力的理解,除了基本职业技能外,现代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还更加重视从业者的态度与价值观、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内容协调发展 并在教学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2)理论实践一体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融合,通过一个个项目任务的实施,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何沟通技能。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起指导、咨询作用,对实施项目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可由教师先进行讲授,再由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进行深化学习,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行处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

2.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对小学英语教师等典型工作岗位的分析,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电子表格Excel 2003、演示文稿PowerPoint 2003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具有Office办公处理能力,具体表现为:具有日常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处理办公文件的制作及管理能力;具有分析及统计数据的能力;具有制作课件、制作PowerPoint放映文档的能力;具有网上收集信息及处理信息、共享信息的能力。

(2)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基础在日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具体的项目工作过程中体验到办公工作的系统性,养成良好的专业作风和工作习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3)知识目标。知识目标的确定是以能力和素质目标的需求为依据并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日常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必须掌握计算机的构成,操作系统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上网等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所以对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必须掌握。

2.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设计

项目化教学的核心是“项目”,选择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项目的设计要考虑职业的岗位需求,同时也要考虑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及技能操作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项目处理能力。项目设定难度过大,学生不易完成,容易使他们产生挫败感而影响学习的信心。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应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学生未来面临的职业岗位,分析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相应专业的课程项目设计。以我院的英语教育专业为例:高职院校的五年制“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英语教学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小学英语教师。该专业学生面临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各地小学的英语教师以及各类语言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高职院校的五年制“英语教育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视听说、英语语音、英语口语、英语写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能力。

根据以上的专业岗位分析及课程的实操技能要求,设计以下项目:

Word操作部分:英语试卷制作、英语版报设计。要求学生:1.掌握文件管理的基本操作;2. word文档的创建;3. 文档的排版。包括字符格式、段格格式、插入对象、项目符号编号,页尾页脚;4. 表格的制作及格式化;5. 文档的显示与打印。

Excel操作部分:制作“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报告。要求学生:1. 掌握文件管理的基本操作;2. 电子表格的创建;3. 工作表的编辑;4. 公式和函数的使用;5. 图表的创建;6. 数据排序及筛选,数据汇总;7. word文档的创建及排版;8. 电子邮件的收发。

PowerPoint:制作小学英语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掌握:1. 使用IE浏览器搜索信息;2. 演示文稿的编辑;3. 应用设计模板;幻灯片配色方案;4. 演示文稿的动态效果;5. 演示文稿的播放。

【参考文献】

[1]单丹. 电工电子技术. 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技术物理教学,2010(04):46.

[2]胡英杰,侯文顺.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确立方法的探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5.

上一篇:无边的回忆的阅读答案下一篇:公诉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