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精选11篇)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爆炸时期,作为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教授的执行者,首先应该摒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新时代提供的一系列有利因素,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大胆探究出一套符合中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让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触新技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果。
一、以兴趣为导向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
兴趣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就指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他们的特长,然后进行适时地引导。因此,作为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并通过适当的引导方式,让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一种兴趣被满足的愉悦的状态之下,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觉和自愿地去接受新知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比如信息技术教授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他们喜欢的事物的时候,同时也接触到新的知识,这样,他们就不会本能地对新知识产生排斥的心理。毕竟,“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懈怠,心理上开始排斥[1]。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去开展自己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愿意去学,才会去肯学,才会去乐意学我们所讲授的内容,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寻找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契合点
信息技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由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对其的接触也不尽相同。因为,作为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展开交流沟通,通过交流掌握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和运用水平。然后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了解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根据各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课堂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在某个小组完成任务之后,对他们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学生在自我成就中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2]。”这样,教师既可以保证自己课程教学中所设立的任务得以完成,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个性特长。作为初中的信息技术的教授者,我们要掌握“因材”这个前提,把控好“施教”这个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息和兴趣,提高信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提倡合作探究,在参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探究式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方式的开展一定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在营造好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周围人的带领下,形成一种“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合作探究氛围。每个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都可以自作主张,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在与他人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同时,探究中他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启迪周围的其他人,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而且,组织有效的合作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充分利用新技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当中
面对信息技术这个与当前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的课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课程教学效果。比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困惑,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问题展开知识的传授,这样,教师不仅帮学生解答了他的困惑,而且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在信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采取类比教学法、作品展示法等各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3]。
五、以网络为准基,进行互联网大背景下的学科整合
互联网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数据库,可以为各个学科的教学提供信息资料上的支撑。而“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基于互联网而展开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育[4]。”因此,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资源数据库,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展开交互性的课程资源整合,可以在备课环节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不断充实和优化自己的交叉性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以多媒体教学学科网站为依托,建立一种大容量、开放性的授课环节的整合等等。这样,在建立学科之间有效联系的前提之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将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整合,可以降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陌生度,从心理上打消学生的胆怯感,很好地拉近学生与这门学科之间的距离。
六、结束语
一、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 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单向向学生灌输计算机基础知识, 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的练习, 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 这种被动、单一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个性被压制, 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而且逐渐觉得信息技术学习起来枯燥无味, 进而逐渐丧失兴趣, 难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点。”因此, 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应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以此使学生树立主体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 在学习《编辑音频素材》这一课时, 我在向学生初步介绍了本课内容之后, 我设计了“自学成才”环节:要求学生上网搜索一段自己感兴趣主题相关的文字 (100字左右) , 利用Goldwave软件录制朗读音频, 保存录制好的音频, 并思考:音频的文件有哪些?而后, 让学生听自己的录音, 让学生找出自己录音中的不足, 并尝试找出解决的办法。 这样, 我没有采取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 而是设置了自学成才环节让学生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并找出其中问题自行解决, 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式, 做到因材施教, 使每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都能获得提高
身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教学事实是, 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是不相同的, 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 具有不同的智力因素、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学习态度等, 所以, 如果我们一贯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 安排同样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那么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状况。《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因此, 身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应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采取分层式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比如, 在学习《走进Flash》这一课时, 我就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 将学生进行了分层, 各项能力处于上等水平的, 为A层次学生, 各项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 为B层次学生, 各项能力处于低等水平的, 为C层次学生, 然后依据本节内容, 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如C层次学生, 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通过Flash软件界面的熟悉和Flash文档属性的设置, 进一步熟悉Flash软件及其基本功能;B层次学生在达到C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还要通过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作品, 学会与时间轴、库、关键帧等有关的操作;A层次学生在达到B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还要完成一个简单逐帧动画的制作, 体验制作逐帧动画的全过程。这样, 我通过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 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来信息技术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三、采取兴趣性教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处于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巩固学生学习兴趣并发现特长”, 因此,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通过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处于一种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如此, 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高效, 进而在日后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改变学习态度。
比如, 在学习《超链接的应用》这一课时, 一上课, 我就让学生观看了视频“2014网络流行语大盘点”, 然后向学生问道:“2015年, 你知道哪些经典的网络流行语?”“Duang”“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城会玩”“明明能靠脸吃饭, 偏偏要靠才华”“主要看气质”……学生一个个兴奋地说道, “那么, 你们知道他们到底什么意思吗, 出自哪里, 该用在什么场合?”接着, 我打开了电子杂志“2015网络流行语解密”, 快速找到“Duang”的解答并造句, 然后, 我交代了课堂任务:实现电子杂志的目录跳转。这样, 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组织学生讨论网络流行语, 因为与学生生活极为接近, 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我所交代的课堂任务, 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去参与、去完成。
总之, 面对新课改在我国的大力盛行, 我们一定要树立新思路、新理念, 并以此为标准去研究和探索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使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改变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无趣的印象, 促使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获得高效化的教学效果。
摘要:如今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固定单一的, 即向学生讲解微机的使用方法, 学生进行电脑技术的练习, 这一教学方式虽然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但是却缺乏学习的兴趣, 所以, 树立新理念和新思路, 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是身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目前应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多样化,探究式,分层,兴趣
参考文献
[1]段艳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 2012-12-03
一、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采用微型主观题
知识与技能主要是指: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概念与工作原理,以及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往的考查,用得最多的题型是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以选择题为主,有较多的记忆成分,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观题虽好,但阅卷耗时较多,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微型主观题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它是主观题,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其次,它是“微型”的,能覆盖较多的知识点,微型主观题一般以填空题为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能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但这些又都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二、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解决实际案例
过程与方法指的是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部分能力的考查要重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关于结果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有分析、有思考、有操作,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值得鼓励的,当然,老师也要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学生参考。
例如:学校将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活动的起点为学校,终点为狼山,现在请你为此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线,并总结解决同类问题的步骤。
分析:信息的获取属于“课标”里的技能性目标,其在信息技术内容体系里是有具体操作流程的。获取路线有很多种方式,如,电话114、纸质地图、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实地考察路况等,从中选择一种方式,获取信息。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可以再通过与其他途径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再调整方案,以获得最为合适的路线。在这道题中,信息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真正反映的是学生的行动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决策能力等,这些与信息素养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关系。
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创作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这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被低学段的学生所掌握。那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辩证地去认识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地去使用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网络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其次,要求学生规范地使用网络,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教学中还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如,文字处理技术的演变,从手写、刻字、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机械式打字机、计算机文字处理,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帮助,也可以是教学素材所表现出来的,如,在多媒体信息加工的相关教学中,可以加入图片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
对这一目标的评价难度较大,因为要体现的是学生的思想,只有融入了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品才能是一个好作品。我们在布置作品任务时,要有明确的主题、具体的要求、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学生完成的作品,我们要积极地进行评价,基本达到要求的就要给中上的成绩。当然,教师要对优秀作品进行范本式的师评,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并且要帮助学生修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利用word绘制学校博学楼的紧急疏散线路图,集合场地为楼前操场,可上网搜索相关素材。
分析:学生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只有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作品的创作当中。首先,要上网搜索“紧急疏散线路图”的模板;其次,去博学楼实地考察楼层的分布情况,然后设计合理的疏散路线;最后利用word进行绘制。操作过程中,可以检验学生对word操作的认知水平、技能掌握程度,并且对线路设计的合理程度也能综合反映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软件只是工具,是为了运用而存在的,不能陷入“惟工具”的泥潭。
不管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如何变化,也不管评价题目的设计多么完美,这些都是为了了解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千万不能让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的结果要能够反作用于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很多,以上不过是一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不足以涵盖所有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开设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过程性评价的研究也还处于探究摸索阶段。不过,伴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必将是一片新的天地,让我们一起在这片新的天地中大展拳脚,共同开创信息技术教育的美好明天。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能力相对较低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大部分学生没有信息技术基础,又加上初中教学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明确的要求,很多学生都是凭借着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去参与学习,这便造成在开始阶段学生们的水平差距很大,这也导致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一听就明白,但基础不牢固的学生长时间跟不上课程的进度,再加之内心的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下降的同时跟其它学生逐渐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二)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它与我们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所学的知识都来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大多数学校都在初中便开始实行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很短,老师并没有真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领悟新型教学理念,也无法拟定出一套适合我校当前教学的计划,导致信息技术新课程无法顺利开展。
(三)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多数校园依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很难在一定时间内接纳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另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老师并没有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对主题探究模式的了解不是很高,欠缺教学的经验。可见,将主题探究教学引到教学中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都缺少正确的认识。这些存在的原因都不利于主题探究模式在信息技术中顺利进行开展。
二、主题探究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于性格形成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注意力并不那么容易集中。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灵活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才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实行主题探究模式教学,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动态。例如:在学习《网络相册》这章节课中,教师将学生在平常生活中的照片收集起来进行编辑,制作出“我的初中日常生活”电子相册,使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对于精彩的画面特效,使学生全神贯注的看着制作出的`电子相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活跃教学气氛过后,学生想要制作出精美的电子相册,又在主题教学任务的驱使下,对课堂有了基础上的了解。因此根据任务进行研究,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谈,找出了多种制作电子相册的方案。有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主题探究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老师是组织者,学生为参与对象。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到学生过程中,这就要证明主题探究模式的教学新颖方法是否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主要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采取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制作电子相册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中指出问题的存在,让学生主动总结在前后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将现有的资源利用起来,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教师在一旁加以指点,让学生在迷茫中发现问题而能更好的找出问题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自主学习设计
因为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发现新的操作技巧。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对方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精心设计自主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实现做学习中的主人时又能调控好自己的学习方向。例如:在学习Excel编辑操作时,编辑操作是信息技术加工、处理信息时的最基本的技能,学习编辑操作时,在完成文字处理软件、音频加工软件、图像加工软件,还是视频加工软件,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编辑操作,包括有删除、移动、复制、粘贴等技术,传统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述编辑操作中这些技术的重要性,运用这些技术进行信息加工极为重要,会降低软件操作的难度,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加工。
三、结语
[摘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后进生学习方式 整合一、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1、信息技术环境的特性
信息技术环境具有与人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超文体性及网络特性等特性。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B、形成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后进后的学习方式
后进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个单纯的方式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后进生的家庭、班级环境、学习动机、态度、习惯、兴趣、情感、性格爱好和自我意识等,故在研究后进生的学习方式并寻求改变方法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3、整合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信心的媒体技术与教育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育是将信息技术与后进生学习方式整合的主要途径,整合方法形式多种多样,诸如通过信息技术将讨论、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取代后进生原有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后进生的问题是个热点问题。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其实从根本讲主要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方法经验也很多,但因为各地差异及学生个性不同,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有效。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尝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学校通过设计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希望通过科学有益的探索研究,走出一条后进生转化之路。
如今,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至生存方式。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所要构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以其交互性而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以其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而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以其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其网络特性而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促进高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以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给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现代的学习是浏览、查阅、超文本的网络方式。
小学生以无意的注意为主,作为后进生更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当中。信息技术以直观性
及趣味性见长,它能有力抓住后进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首先是实现了观念的转化,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实际也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后进生学习中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让后进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根本原因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信息网络技术以其巨大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基于两者特点,设计出这一教学研究课题,就是想努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后进生转化搭建一个研究平台,通过专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后进生转化之路,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关于后进生研究现状述评
从十九世纪初至今,国外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外科医生对脑损伤病人的学习能力与表现的研究,研究报告多来自于医学临床病例。此期的研究者重视的是病因上的讨论,论题集中于对语言障碍和阅读障碍的研究。
1963年,柯克(samual.kirk)发表了主张采用“学习障碍”的著名演说,标志后进生研究转化的开始。研究重点由过去的大脑解剖转变到以补救教学和训练为主,有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投入到后进生的研究。他们更多关注那些多数心理能力表现正常却同时表现出干扰常规课堂学习的种种认知局限的儿童。
1980年以来,后进生的研究呈多元化、个别化趋势。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育后,研究者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并开始重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关于后进生学习研究状况
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历史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在“文革”后教育全面恢复时期,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法,研究对象包括后进生。
其后,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后,有关科研机构和人员开始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设立了专门研究课题,并及时介绍国外有关理论,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后进生的现状和特点。
自从发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至今,后进生的研究在指导思想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研究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的学生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求大面积义务教育质量,同时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完善综合素质。
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形态展现并成为冲击各个领域的潮流,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后进生的研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信息技术下的后进生的研究。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的最新进展表明,该院运用反聚类分析方法已将后进生划分出四个主要类型,既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整体型困难。他们分别占18.4%、5.7%、57.8%、12.2%。
(三)总之,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
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与应用信息等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用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努力创造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指出:实现教育信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4、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是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利用网络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聚合思维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主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六、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后进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考试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2、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尚待解决的问题
隆湖四站小学
徐昌 2012.8.19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文章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学素养的载体,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的同时,也悄然地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变革
一、从传统课堂走到现代课堂。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已步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教学环境和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际, 从传统课堂走到现代课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是教育的必然趋式。
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光盘播放室,以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教学的选择。我们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所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 2
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
二、依托信息技术,逐步改善教学方式。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和教育信息化论坛上发表专题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国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讲话,他指出:信息化极大地加快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大家都能感觉到,从整个世界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首先使教育的基础设施、传播手段走上信息化,以前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利用黑板和粉笔直接来讲授,而现在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甚至移动通信系统搞教学,导致教学模式的变革。
1.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样,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多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为老师们的备课、授课提供了便利,例如:同一个知识点我们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讲授,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更直观的理解、掌握新知。而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直观地呈现的教学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互作用的体现,更为学生提 3
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增加感知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2.使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在备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面对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是不是每个资源都可以被应用到课上,都有利于课堂教学呢?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研究和设计,这样经过反复地推敲,认真地研究,使已有的教学原则,认知规律,教育教学的经验和理论最大限度地贯穿其中,从而优化了课堂资源,使学生能在有限的40分钟之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例如数学《简易方程》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方程的图片和资料,运用Frontpage 和Fcash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成网页或电子动画。使学生感受到方程的意义,不但为今后学习的解方程铺平了道路,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之美丽、智慧之迷人。由于天平的平衡被破坏,一边变得重一边变得轻……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深深感受到天平平衡的原理,从而优化了教学。
3.使教师更有效的控制课堂上知识点的讲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对于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 4
讲授的情况,有效控制课程进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资源中的试题、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为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
三、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方式也单一。教师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当前,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各种信息日新月异,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单一的教学培养学生局限的思维,这将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加会学习。
2.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自身的动态发展特性,给探究式学习带来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之应用于探究式学习,其选题广,实用性强启发性大。网络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在浩瀚的“资源海”中探究、发现。
3.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为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竞争、协同等模式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在做商务实训的服 5
装买卖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组, 分别负责产品介绍、机场接机、酒店入住及合同的签订,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最后环环相扣,完成实训题目,这种相互协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式,欠自主,缺探索, 少合作,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日常教学实践活动,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美术学习方式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单志艳定义)。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接受和挑战学习任务,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运用虚拟网络,创建自主学习空间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大量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制作成适合学生操作的虚拟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学习难度。例如,在讲授《多彩的民族纹样》一课前,笔者先创建了虚拟网站的学习环境,并设置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单独纹样?2可以用哪些图案内容来设计装饰单独纹样?3发现了哪些图案规律及设计方法?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讨如何根据单独纹样的特点与设计要素绘制民族纹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借助网络查找到了大量有关民族纹样的资料,并得出结论:设计图案可为动物形、人物形、 植物形、几何形等,形式有均衡式、均齐式、合适形和不规则形等,通过截取纹样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和合理的色彩搭配,便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单独纹样。在学生了解了单独纹样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感受民族纹样的文化魅力,体会创意生活的乐趣。 网络学习活动改变了学生作业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死板化。
2.运用微视频及课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自行车和摩托车》一课的重点是认识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并会用线描法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构造较复杂,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求其独立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各部分构造细节特征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制作了一段题为“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画法”的微视频,使学生可以对基本画法中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后重复观看,帮助他们突破难点,促进其自主学习。
网络课件学习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构思,组织教学所需的各类文本、声像素材并制成课件发布在局域网上实现共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感受作为学习主人的快乐。例如,笔者根据《唱大戏》一课的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提供了说唱脸谱、脸色篇、脸形篇、脸谱故事、人物篇、动作篇、装饰篇、场景篇和优秀作品欣赏等一系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内容,并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在网络课件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实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合作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安排适合学生合作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协商、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务。例如,教授《亚洲大陆之旅》的内容中,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板报时,可先向学生提出本课的总任务是: 通过信息技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完成一幅亚洲旅行长卷图。布置总任务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亚洲建筑的艺术风格和雕刻作品的装饰风格,了解制作旅行图长卷的基本方法,并对总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制定出子任务。子任务有:1选图,搜集有代表性的亚洲建筑和雕刻作品。2搜集、确定展板的形式。3探索版面编排的设计和线路图的设计。4研究文字的内容和字体设计。 5使用Word或Power Point对前面资料进行整合,编制完成亚洲旅行图的电子板报。这样的任务分配,小组成员不但能明确任务分工,又可依据自己的能力分解成更小的“子任务”,使任务逐步细化,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根据子任务“选图”,小组长可以让每位组员负责一个国家的资料搜集,还可以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将其制成演示文稿。因此,在网络学习中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更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能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协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 团结协作、学习兴趣及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性学习特别适合在网络中进行,因为网络能提供探究所需的大量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教师布置的研究课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分工协作、展开探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促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的因素有:1新颖有趣、充满感情因素的学习内容;2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3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与教学手段。多媒体在展现这三个因素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我们的小超市》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将网上搜集到的超市展示视频和笔者自拍的录像带进行剪辑加工,并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视频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展台、展架、展柜定格,有时将有明显特征的部分放大,还对动物形、几何形、植物形等展具进行局部特写,这样的展示,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对超市原有的印象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运用不同材料制作出了不同造型的展柜和展架,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超市”活动。多媒体的介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任务,体验乐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问题和任务紧密结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研究获取新知的方法来驱动、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围绕问题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3.发布成果,促进交流
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共享性的特点,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创作意图、体会收获及需要探究性的问题及时放到校园网中,通过网络的优势扩大交流的范围,使学生跨越班级以至年级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展现自己的才能,学习他人的艺术实践经验, 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为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搭建平台。
结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193-03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式,欠自主,缺探索,少合作,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日常教学实践活动,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美术学习方式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单志艳定义)。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接受和挑战学习任务,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运用虚拟网络,创建自主学习空间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大量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制作成适合学生操作的虚拟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学习难度。例如,在讲授《多彩的民族纹样》一课前,笔者先创建了虚拟网站的学习环境,并设置了三个问题:①什么是单独纹样?②可以用哪些图案内容来设计装饰单独纹样?③发现了哪些图案规律及设计方法?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讨如何根据单独纹样的特点与设计要素绘制民族纹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借助网络查找到了大量有关民族纹样的资料,并得出结论:设计图案可为动物形、人物形、植物形、几何形等,形式有均衡式、均齐式、合适形和不规则形等,通过截取纹样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和合理的色彩搭配,便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单独纹样。在学生了解了单独纹样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感受民族纹样的文化魅力,体会创意生活的乐趣。网络学习活动改变了学生作业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死板化。
2.运用微视频及课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自行车和摩托车》一课的重点是认识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并会用线描法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构造较复杂,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求其独立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各部分构造细节特征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制作了一段题为“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画法”的微视频,使学生可以对基本画法中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后重复观看,帮助他们突破难点,促进其自主学习。
网络课件学习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构思,组织教学所需的各类文本、声像素材并制成课件发布在局域网上实现共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感受作为学习主人的快乐。例如,笔者根据《唱大戏》一课的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提供了说唱脸谱、脸色篇、脸形篇、脸谱故事、人物篇、动作篇、装饰篇、场景篇和优秀作品欣赏等一系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内容,并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在网络课件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实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合作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安排适合学生合作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协商、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务。例如,教授《亚洲大陆之旅》的内容中,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板报时,可先向学生提出本课的总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完成一幅亚洲旅行长卷图。布置总任务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亚洲建筑的艺术风格和雕刻作品的装饰风格,了解制作旅行图长卷的基本方法,并对总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制定出子任务。子任务有:①选图,搜集有代表性的亚洲建筑和雕刻作品。②搜集、确定展板的形式。③探索版面编排的设计和线路图的设计。④研究文字的内容和字体设计。⑤使用Word或PowerPoint对前面资料进行整合,编制完成亚洲旅行图的电子板报。这样的任务分配,小组成员不但能明确任务分工,又可依据自己的能力分解成更小的“子任务”,使任务逐步细化,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根据子任务“选图”,小组长可以让每位组员负责一个国家的资料搜集,还可以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将其制成演示文稿。因此,在网络学习中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更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能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协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团结协作、学习兴趣及科学探究精神。探究性学习特别适合在网络中进行,因为网络能提供探究所需的大量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教师布置的研究课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分工协作、展开探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促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的因素有:①新颖有趣、充满感情因素的学习内容;②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③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与教学手段。多媒体在展现这三个因素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我们的小超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网上搜集到的超市展示视频和笔者自拍的录像带进行剪辑加工,并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视频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展台、展架、展柜定格,有时将有明显特征的部分放大,还对动物形、几何形、植物形等展具进行局部特写,这样的展示,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对超市原有的印象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运用不同材料制作出了不同造型的展柜和展架,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超市”活动。多媒体的介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任务,体验乐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问题和任务紧密结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研究获取新知的方法来驱动、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围绕问题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3.发布成果,促进交流
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共享性的特点,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创作意图、体会收获及需要探究性的问题及时放到校园网中,通过网络的优势扩大交流的范围,使学生跨越班级以至年级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展现自己的才能,学习他人的艺术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为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搭建平台。
结论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策略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从课题结题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有91.5%的学生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微视频、课件、虚拟网络的有效运用,化难为易,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有86%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78%的学生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有93%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有85%的学生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资源的拥有者和选择者,成为教学活动积极的合作者和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则由原来的主宰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与管理者,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也是学习者与研究者。师生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在平等交互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蔡静波,王佳丽.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程的有效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
[2]王峰松.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美术课教与学的思考和实践[J].少儿美术,2005(9).
[3]甘艳.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6).
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动手操作实践课,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时代性,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接轨,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真正实现现代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部专门成立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办公室,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高端推动正在悄然进行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现在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分化为二个分支: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也正步入信息化社会。
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距今已经整整12 年,在过去的这十几年中,我们的信息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而言,大多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教育部,2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教育部,)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的出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通俗地讲就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组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等的手段,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作、展示等活动。
未来的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对于信息技术的作用,她做了如下的诠释:
1、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延伸了我们的教育手段。
3、信息技术扩大了教育资源。
4、信息技术拓展了教育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和范围。(多媒体、网络)
5、信息技术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教育环境。
6、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动力。
7、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二点:
(1)“基础性”,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 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2)“迁移性”,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操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所以,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
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是开课,开设信息技术课。2000 年我们就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已经普及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其次是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到中、高考中,很多的地区已经在做,并且做的非常成功了。未来的发展,未来的推动作用,王馆长提了两点,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化应用;二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统计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统计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一些数据,为教师与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可以更好的进行个性化教育与学习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评价。还请大家注意的一点是“融合”一词,与多年前一直提的“整合”一词相比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整合仅仅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和手段,而融合则包含着学科间互不分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体化的过程,强调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无缝连接。
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仅仅依靠信息技术学科来完成,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完善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信息的获取、加工,知识的构建与表达,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数学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加强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我试图改变“教材”指挥“教师”的被动局面,切实发挥教师作为教学决策者的作用,将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平等互动的关系,有目的地对教材部分内容及呈现形式进行调整,加强体验性学习内容,弱化一些经验性的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一张的年历,然后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等等,接着让学生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随后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平年和闰年的判定”,最后教学“用拳头来记认天数是31或30的月份”,用歌诀记住有31天的月份“以及”计算平,闰年一年的天数。这样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使得学生学习认知的心理机制只能是“同化”,无论在教学方法上怎样变化,都难以引起学生主动的思考。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我运用PowerPoint重新整合了教材资源,上课一开始,一幅“生日快乐”的精彩画面随着旋律优美的乐曲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亲切地说:“同学们,你喜欢过生日吗? 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吗 ?让我们同唱一曲《生日快乐》歌,共享快乐的时光,让我们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自己生日这一幸福而美好的日子。”这样,把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快乐的数学园地。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当学生说出一年有365天或366天后,教师问:“真的吗? 同是一年还会有不同的天数 我不大相信,你能不能举例证明给老师看看! ”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拿出自己从网上搜集下载或从杂志中剪出的不同的年历及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他们在收集信息,观察计算,相互交流中,已经感受到一年有12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2月份有28或29天。实质上已经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新知。在课的最后,教师又这样问:“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天,明年有多少天吗?平年和闰年有没有规律, 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根据课上收集的数据进行讨论,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规律。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探究等活动凸显出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数学教学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把从19到的年历全部放入这个课件中,教学时能根据学生提出的哪一年的年份,直接用文本输入法,调出这一年的年历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红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1天的这几个月,用黄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0天的这几个月,并加以闪烁。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不管是哪一年,这一年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每月都有31天是大月,每年有7个大月;而4月,6月,9月和11月,每月都有30天是小月,每年中有4个小月。但2月份比较特殊,有时有28天,有时又有29天,我再把从1989年到20的2月份全部放在一个屏幕上,加以比较,启发学生找出2月份是29天的分别是哪几年,说明2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也用红色的背景加以显示并加以闪烁,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同样在教学“每四百年又一闰”时,又分别把1100年,1200年,1300年,1400年,1500年,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的2月份加以比较,学生才能真正清楚地加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化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探求自学,交流的新形式,改善接受性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要加强探究性学习,还应改善接受性学习,探索接受性学习的新形式。然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它蕴藏的教学资源是浩如烟海。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听百家言语,看百家思想。例如,在教学一些概念性的新内容之前,我采用放手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再上网查找一些与该内容有关的数据或课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下载一些相关题目考同学,考老师。这样,学生带着“任务”主动,积极地进行自学,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弥补因阅读学习可能造成的内容缺失,最后通过全班的学习整理,勾勒出知识的线条。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初中计算机信息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对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建议,希望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做好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一、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新的知识。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当然这儿所说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让学生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制作完的成品。比如:讲解WORD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应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春”、“海滨仲夏夜”、“高智商的青年如何拥有健康人格”、“父亲节贺卡”、以“环保”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二、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初中课程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初中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对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建议,希望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做好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三、演示、实践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多巡视指导,做到所学知识能够随学、随练、随巩固,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学生示范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示范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都会借助“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在中学生中间开展计算机教学早已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初中计算机信息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进一步说,掌握娴熟的计算机知识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如果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没有打牢,将难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对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建议,希望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做好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五、分组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协助解决。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六、适时表扬
课堂上老师多表扬,多评比。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则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的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还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物理探究教学的有效融合论文07-15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论文07-16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09-22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11-1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习方式07-09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点评12-19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度融合探究12-16
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论文10-20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