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篇1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社会工作在当前中国还是新事物,需要一个社会逐步了解和接受的过程。目前,人们对社会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有的人把社会工作者当成打杂的帮工或是志愿者,对社会工作不重视。

社区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居委会对辖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社会稳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目前,居委会肩负着宣传、监督、帮扶、管理、服务等涉及居民利益的各项重要工作,同时政府和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因此对社区工作者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在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法治意识增强的新形势下,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满足新形势下社区居民日

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和解决不断涌现出来的社区社会问题。

一、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运用

在现代化社会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学习和利用社区、小组和个案三种社会工作方法处理邻里纠纷、家庭纠纷、信访、拆迁、残疾人康复、养老、青少年教育、社区矫正、流动人口、治安等各个方面的社会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一)新华社区书画协会成立和运作。社区在“四千走访”和“三民走访”工作中,深入居民群众,掌握一线社情民意,了解到我社区中有一群书画爱好者,他们有相互交流和展示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使他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社区居委会在掌握这一情况后,根据社区实际条件,运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决定于2012年6月成立了新华社区书画协会,邀请社区书画爱好者参加协会,民主推选协会会长,并制定活动计划。至今已开展交流活动4次,并组织参加书画比赛1次。在满足书画爱好者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发展了社区文化教育。下阶段准备通过书画协会为社区青少年开设免费书画学习班,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金婚庆典活动。新华社区属于老城区,老年人多,有很多达到金婚婚龄的老夫妻。社区通过老年需求调研,发现居民中呼吁开展金婚庆典的呼声很高,社区结合街道邻里节开幕式,精心策划,开展金婚庆典活动。前期通过居民骨干的宣传发动,共有77对夫妻来

社区登记报名参加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街道、兄弟社区和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各单位、社区纷纷为老人们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并为行动不便的金婚老人送去金婚蛋糕及贺卡。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进了社区关注老年群体生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倡导建立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及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

(三)妥善处理矛盾纠纷。2010年至今社区共处理矛盾纠纷100余起,矛盾纠纷逐年上升,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复杂。有些问题并不是靠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就能预防或解决的,而是需要运用各种社会工作的方法及相关部门配合。例如2012年4月一起因卫生间改造引起渗水造成较大损失的纠纷。社区工作人员接到居民反映问题后,运用个案工作方法,首先稳定居民情绪,引导其采取正确合法途径解决纠纷。然后分别与当事人双方沟通,了解事件情况及双方意见,并上门查看拍照取证。经过调解发现双方不能就损失和补救措施达成一致意见。后社区联系法律顾问为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最后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和平解决这一矛盾纠纷。社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社区资源帮助受害者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顺利的化解了这次矛盾纠纷,稳定了社区和谐。

二、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问题

(一)行政化现象十分突出。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组法》规定其工作职责为宣传教育,办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事务以及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社区居委会实际

履行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城管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区党建等八大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都是与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一对应设置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职能部门把本不属社区工作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放到社区;把原本只是“协助”的工作任务被当成硬指标压到社区完成;一些部门工作遇到难题就将责任强加于社区头上,视社区为自己的“腿”,增加了社区额外负担。特别是市、街道两级轮番考核社区,使得社区对各项行政性事务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形成了一种丢掉“主业”抓“副业”的局面。使社区不仅承担了许多政府事务,而且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事务。

(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社区需要的工作经费按目前社区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社区户籍人数分配,仅各种迎检的资料宣传、材料打印费都是不小的开销,基本每月都有大的活动开展,且每次活动花费都较大。但现在财政给每个社区的工作经费较少。因此社区在搞服务活动时缩手缩脚怕经费不够。

(三)社区服务工作弱化。导致社区服务工作弱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行政事务缠身。社区工作人员成年累月忙于政府的各类行政性事务工作,实在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投入社区服务。二是服务观点不强。有的社区工作者,被动处理日常事务,缺乏主动开拓创新精神。有些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观点不强,政策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低,居民意见大。三是服务能力不够。在某些项目和活动中,社区则既无钱、又无权,无能为力满足居民们的要求。强调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实际上是弱化了社区的专业化职能,这与现代城市管理的分工与专业化趋势

相矛盾,而社区的职能却被忽略了。

虽然开展系统的社会工作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许多工作都在摸索中开展,但要尽快找到适合于社区的社会工作模式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必然的选择。由于居委会的工作每天要接触到大量的具体事务,通过社会工作,将原来就事论事,就事解决事的工作方法转为能用系统的理论结合实际工作,去分析、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篇2

1 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优势

1.1 中医护理的理论依据

1.1.1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起主要作用。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局部病变,同时要注意相关脏腑的变化。另外,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淫”。 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病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这与目前提倡的整体护理的思想不谋而合。

1.1.2 辨证施护

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这与护理程序的思想是统一的。

1.1.3 “治未病”理论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还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治未病”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其实质就是“人人享有健康”。

1.2 独特的中医护理操作

中医护理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为维系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针灸、拔罐、推拿、刮痧、中药熏洗等20余种传统的护理操作在社区慢性病、残疾人、老年人等的居家康复护理中应用广泛。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通过对人体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明显,适用范围广泛。这些技术操作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见效快的特点。目前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使用。在西方发达国家,针灸已被逐步纳入医疗体系中,成为现代治疗学的重要内容[2]。另外,推拿按摩、拔罐法,因其简便易行、贴近生活,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非常容易在社区中进行推广普及。

1.3 中医养生保健特色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动静合一”是中医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根据“医食同源”的理论,开发食疗,达到祛病强身、调节机制等功能,针对老年人、慢性病病人及亚健康人群采取气功、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提出重视养生、调节精气、防御邪气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3]。中医护理中的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在预防保健方面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一些群众喜爱的中医保健运动,也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社区护士传授给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掌握正规的保健方式,掌握中医保健的要点所在。这些对于社区群众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都是大有裨益的。

1.4 国家政策的支持

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中提出: 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编写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说明中医历来高度重视护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突出强调了护理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护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

2 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缺乏

长期以来,由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高新技术和高水平人才大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护士缺乏,社区护医比例为0.5∶1,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社区2︰1或4︰1的护医比例相差甚远[4],造成目前我国社区护理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中医护理专业的人员更少,所学的中医护理往往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所以实施中西医结合的社区护理难度较大。因此,应改革体制,加大社区的资金投入,引进高学历的中医护理人员,实施中医护理的基本操作。

2.2 知识水平偏低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国内外护理界对中医护理的期望不断增高。中医护理教育层次的提高是当务之急。中医护理教育起步晚,尤其高等护理教育,教师来源主要是中医院校的医生和西医护理学院的老师,教授中医护理对他们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教材虽几经修改,仍严重滞后于临床。因此,急需一批中医高等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经临床严格训练后,再进入教学水平高的院校或送到国外护理学院进修,作为中医教育、科研的主力[5]。

2.3 辨证施护流于形式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6]。需要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集思广益,将过去出版的各种关于中医护理的书籍、论文汇集,编写成适合护士临床应用,容易掌握且实用的、规范的、标准化的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性文件。

2.4 过分追求国外的模式

在我国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直注重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忽略了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是我国特有的国情[7]。我们在开展社区护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医特色,充分利用中医优势,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8]。

总之,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西医结合是发展社区护理的必然趋势,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中医护理运用到社区中,如何才能完善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仍需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2l-723.

[2]伊艳杰,李容,刘杰.社区健康保健中中医护理的应用与优势[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10):75-76.

[3]金燕丽.社区护理应突出中医护理特色[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4):封3.

[4]章冬瑛,陈雪萍,许亮文.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89(3):164-165.

[5]刘文红.中医护理的发展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6):96-97.

[6]马秋平.中医护理教材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2):69.

[7]徐筱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18.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 三农问题 农业科技进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44-01

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统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直接导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共享,人们的认知程度严重制约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 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1.1 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供销体制不顺畅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对解决农业问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结构调整等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3 农民问题

现阶段农民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问题。真正有效地解决农民问题,需要政府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发展绿色产业,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建设民主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农民增收减负。

1.4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和举措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给予农民平等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这一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合理配置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存在数量多、素质低、分布不平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等特点。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分析,由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存在向城市滚动的自然倾向,从而工业部门的扩张可以获得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过这种模型当中显然忽略了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这一不可避免的问题。

实际表明,农业内部发展是可以消化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也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已经制订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培训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等,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因此,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将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3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近年来,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日益兴起。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基层农技推广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足、留得住、用得上而且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由政府出面统筹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各方面,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社区内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的作用,联合社区内基础教育和相应的教育资源更好的教育部门发展社区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联合办学。广泛利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办学,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坚持区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及时总结新经验,切实加强理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生永明.江苏省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江阴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杨立杰.如何发展农村社区教育[OL].中国吉林网,2010.

[3]王志明.当前我国农村和谐社区教育发展:问题与出路[J].成人教育,2011(5).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篇4

摘要: 随着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坚持为党和政府落实各种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群众性服务工作,社区档案为社区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提供服务。本文通过对街道社区档案工作的发展必要,详细分析了街道社区档案对各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社区档案发展趋势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关键词:必要性存在问题措施

街道社区工作,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如何真实展示社区工作的成果,让更多的人们理解社区工作,支持社区工作,就必须借助社区档案这一真实的记实库。

1、社区档案工作的必要性

1.1加强社区建档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档案法》的需要。

加强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区居委会档案中尤其是涉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低收入群体的救济、再就业和犯罪预防等方面的档案,是社区居委会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为民排忧解难、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依据。

加强居委会档案是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原始记录和重要依据,对于反映社区历史面貌,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促进社区居委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建档是一项涉及面比较广的工作,需要社区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因此,开展社区档案工作首要的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档案宣传,提高社区干部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特别是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开展档案工作不仅是《档案法》的要求,《档案法》明确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拒绝归档或者将档案材料据为己有,更是社区建设自身的需要,从而争取他们对档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只要认识一致了,事情就会好办得多。

1.2社区建档工作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

社区档案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社区档案工作,对于加强城市基层组织建设,规范社区管理,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区建设、发展、运行过程中形成社区档案,积累了大量的反映社区建设、管理和居民基本状况的档案信息资源,这些档案是维护社区及社区内单位、居民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凭据;另一方面,社区档案工作是社区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社区各项工作都离不开档案和档案工作。做好社区档案工作,提高社区档案管理水平,有利于落实社会保障,处理经济纠纷,搞好司法调解,化解邻里矛盾,繁荣社区文化生活,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区建设的健康、持久、稳步地发展。

1.3社区档案工作是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有效途径。

社区档案是国家全部档案的组成部分,它最生动、最忠实地记录了社区建设的发展进程。社区档案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做好社区档案工作,让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档案的效益,是档案事业面向社会,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最具体、最直接的行动。

2、目前街道社区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街道社区档案往往记载和反映了社区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信息,这是社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逐步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我街社区档案工作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

1、档案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管理必需的人、财、物条件较差。多数社区居民委员会没有明确管理档案

1的人员,没有保存档案的场所。

2、不少社区文件材料未能及时收集、归档,档案散失较为严重。社区建设涉及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区服务等方方面面,内容非常广泛,形成的文件材料也不少,但目前这些材料基本上处于谁形成、谁保管的状态,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没有实现。一些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已经散失。而且大多社区居委会的档案资料主要是一些事物性的记录,或一些通知,或很少一部分市、区等上级机关文件,而声像档案、科技档案等处于很多都是一片空白,更没有突出社区居委会工作自身特点,将其社会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历史特色等资料加以收集和整理。

3、文件材料缺乏系统整理,档案管理不够规范。有的社区把几年来形成的文件材料或装袋,或凭经验装订后存放在木柜里面。档案管理既无章也无序,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4、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少,工作多且杂,没有人员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一些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不理解,认为社区居委会搞建档又多了一项工作,还不如依靠脑袋这个“活档案”方便,对社区居委会建档认识不高,责任感和紧迫感还不强烈。

3、加强社区建档工作的主要措施建议。

3.1创造条件,同步发展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

社区居委档案工作是一个新领域,各级领导、各个单位、社会各方面都应增强开展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使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与社区居委会整体建设的步伐同步,而不能滞后;要创造必要的条件,逐步解决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所涉及的人员、经费、库房、装具等问题,使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逐年有所进步,逐年有所提高。

3.2齐抓共管,合力抓好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

区档案部门要密切配合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文明办等部门开展社区档案工作。同时,这些部门在制定街道社区建设工作发展规划和检查指导工作时,也应把社区档案工作一并考虑进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但必须要坚持社区档案工作只能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有关法规来规范行为,杜绝在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中政出多门的现象。

3.3健全制度,扎实规范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

区档案部门要与区相关部门一道,迅速制定《街道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办法》,就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文件材料的归档与整理、档案的保管和利用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全区社区居委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加以认真贯彻落实。各社区居委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适合本社区特点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从社区建立的开始,就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今后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提供保证。

3.4服务重点,稳妥推进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

要围绕社区党建、再就业、社保、优抚、救助、人口登记、计划生育、居民健康、社区维修等方面强化建档,开展服务,特别要抓好社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档案、群众健康档案、孤寡老人档案、特殊需求户档案的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这些档案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眼前和长远利益,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社区档案工作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3.5强化培训,全力保障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

区档案管理部门以及社区居委会要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工作,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多种方式,一方面增加全体社区干部档案法等有关知识,提高大家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强化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并参与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

持续提升乡镇(街道)档案工作水平

近年来,三明市高度重视乡镇(街道)档案工作,紧紧围绕省档案局的工作部署,加强督查,完善制度,有力促进了乡镇档案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领导重视,保障有力。近年来,全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及档案部门重视做好档案工作。建宁、尤溪县委、县政府将档案工作列入乡镇(街道)绩效考评内容。建宁县档案局修订了《建宁县2011年农村档案工作考评细则》,并列入《建宁县2011乡(镇)和部门工作考评办法》,为开展乡镇(街道)档案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尤溪县委办、县政府办制发了《关于迎接省、市档案局档案执法检查的通知》,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林荣尧还对乡镇档案工作作出批示。建宁县副县长吴碧英亲自陪同市检查组到溪口镇、溪源乡检查乡镇(街道)档案工作。宁化县档案局与县人大教科文卫委联合组成乡镇档案执法检查组,深入各乡镇开展执法检查,推进乡镇档案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二)健全制度,完善设施。各乡镇(街道)为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完善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制订了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借阅利用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室职责、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等,使档案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部分乡镇(街道)都有专门的档案库房、配备了档案管理所需的基本设备。建宁县溪源、宁化县翠江、沙县虬江等乡镇(街道)还实行了库房、办公、阅览三分开。建宁县溪口镇党委、政府先后投入3万元改善档案基础设施,镇综合档案室配备了铁皮档案柜、灭火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达到了“五有六防一达标”的要求。同时各村也建有固定的档案室,配备了标准装具,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加强宣传,提高意识。市、县两级档案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五五”档案普法规划,以纪念《档案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档案法》和《福建省档案条例》等法律法规,召开纪念《档案法》颁布实施20周年座谈会,市、县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将乐、尤溪县将《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福建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分别列入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和县委党校的培训内容。近年来,全市先后有643人参加省级档案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将乐、泰宁县乡镇(街道)档案员培训率分别达100%、89%。建宁县溪口镇每年专门举办一期

村级干部档案业务培训班,使村(居)档案人员系统地掌握文件材料收集、整理和档案保管、利用的方法。各县(市、区)档案局还结合乡镇(街道)机构改革,认真开展《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沙县、永安、尤溪、明溪、三元、泰宁、将乐、梅列等8个县(市、区)已全面完成,大田、清流、宁化、建宁等县部分完成编制和审批工作。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篇5

中国水电集团路桥公司审计监察部 聂俊华

[摘要] “三重一大”制度,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规范用权行为、减少经营决策失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现象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企业“三重一大”制度的重要作用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业企反腐倡廉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防范国有企业决策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推进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就国有企业实行“三重一大”制度的必然性、重要作用、“三重一大”在实施过程中存的问题及解决之道进行探析。

一、国有企业实行“三重一大”必然性

进入新时期,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壮大国有经济,更好地引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素质,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臵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同时在法人治理结构下,就如何加强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监管,出台了配套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三重一大”是其中一项为实现国有企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重大制度。国有企业实行“三重一大”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从国有企业的产权看

国有企业经营的资产是全国人民的,国家是代表,国家又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然后层层分解,由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架构去实施。产权属于谁,谁就是真正的决策者,承担决策的责任和结果。与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产权的全民性、公有性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坚持集体决策这一基本原则,必须按照国资委的要求行事,涉及“三重一大”问题的事情要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要坚持重大问题由班子民主讨论决定。国有企业的每个领导成员只能在集体决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开展工作。如果集体领导制度不健全,就会形成个人权力过分集中,不受集体的约束,就会为腐败行为的发生造成可乘之机。

(二)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的属性看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工人和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都是无产队级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中党员数量占的比例较大,构成了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组织原则,国有企业中高层领导大部分是党的干部,他们作为党的成员,必然要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因此,在经营管理中,在涉及“三重一大”问题时,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党的组织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国有企业决策中的重要体现。“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仅能够集中各方智慧,避免决策失误,而且能够规范企业主要负责人决策行为,防止独断专行。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决策中的主导作用,统一思想,提高决策执行力。因此,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既是企业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体现。

由以上可以看出,坚持“三重一大”制度是由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也是企业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

二、“三重一大”对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三重一大”制度在国有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决策水平,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明确规定国有企业重大事项必须由企业领导集体决定,这个制度不仅是科学履职、充分运用集体智慧的内在要求,更是防范决策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保证。“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都关系到企业科学健康发展,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如果一旦造成决策失误,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涉及“三重一大”的问题,决策前区别不同内容做好充分调查研究。如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事先充分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重要人事任免,事先征求国有企业和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机构的纪检监察机构的意见;应当研究决定企业改制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广泛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仅有利于使决策科学切合实际,合法合规,又能化解矛盾,促进企业和谐。决策时,严格按照程序规定,集体讨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后,根据形势变化,对于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错。把握好以上三个环节,就能够有效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有效防范多种风险的发生。

(二)有利制约、平衡权力,预防和遏制腐败发生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客观上存在诱发腐败的多方面因素,从目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来看,权力是腐败的轴心,体制机制的缺陷、制度管理的漏洞是腐败的主要根源。“三重一大”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在国有企业中的实施对于制约、平衡权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造就腐败的温床。近年来,国企腐败案件频发,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特别是涉及“三重一大”问题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权力运行不透明、行为不规范,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和监督。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经营过程中,一些企业由于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党建工作想政治教育弱化,反腐倡廉建设中监督流于形式,制度形同虚设,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权力失控。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缺乏透明度,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失去监控,给暗箱操作等行为提供了空间。从而,一些企业领导利用职权,通过多种形式大肆转移、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

“三重一大”要求集体决策,事前要进行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和建设,然后集体决策,事后结果有人负责,对重大问题进行追究。这项制度的实施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权力透明。就能有效防止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发生,防断权力寻租的途径,对于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促进领导人员廉洁从业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三)有利于集思广益,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企业改革如何改革,如何发展,能否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关系到企业改革的成败。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措施等的决策正确与否,仅靠企业某个领导个人或少数人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充分发挥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聪明才智,更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研究作出正确决策,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改革决策的失误,确保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在“三重一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广泛征求和有效采纳员工的正确意见和建议,发挥企业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既能实现集体决策、科学决策,群策群力,又能焕发起企业员工主人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企业提高决策水平和决策质量,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科学发展。

三、“三重一大”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资委高度重视“三重一大”制度在国有企业的贯彻落实,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一些企业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措施制定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在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工作中,许多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意见和办法,但是过于原则化,缺少详细内容和具体标准,以至于集体决策、民主议事仍然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二是调查研究不充分,操作形式化。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三重一大”事项研究决策反正是上会集体讨论作出,造成决策失误也是集体承担责任,加之有的领导干部责任意识不强,不愿做过细的前期准备、酝酿、沟通工作,而是简单准备一个方案就仓促上会进行决策,大大影响了决策的质量。三是领导人员民主意识不够,独断专行。一些领导干部民主集中制原则意识淡化、滥用手中权力、逃避监督,“三重一大”规定对他们往往形同虚设。花钱、用人、上项目、搞工程,都是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导致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四是责任追究不力。对决策失误造成的问题和后果,企业虽然有相关处罚规定和责任追究制度,但追究和力度不够。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序上重制约着“三重一大”作用的有效发挥,如果不及时加强探索和研究,势必影响整个国有企业发展的大局。针对以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措施必须细化量化内容和程序。就“三重一大”这一制度而言,既要对实体性问题,即哪些问题属于“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也要对程序问题,即如何进行集体讨论作出详细规定。对于实体性问题,要结合本系统、本单位的特点,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对于什么影响为“重大”、什么程度为“重要”、什么数量为“大额”,要根据工作职责、部门权限、单位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客观界定,在一定范围将“重要”细化分解,在一定限度将“大额”量化分档。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级别要有所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项目要有其特点。既要有实质性内容,又要有实用性标准;既要有检查考核细则,又要有责任追究办法。使各级领导班子议事有规则、决策有依据、开支有标准,这样才能确保权力沿着民主、公开、规范的轨道正常运行。

规范的程序是实体性问题落实的必要保障,要细化“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流程,把定性的制度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要对集体讨论的方式、步骤、议程、时限等尽可能地细化,增强可操作性。

第二,决策前必须深入调查论证,实现科学决策。决策前的调查论证是落实“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实现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是落实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程序,是保证决策正确性的基础。只有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减少失误。因此,在讨论决定“三重一大”前,必须由主管人向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进行通报,讲清要讨论研究的问题,给大家一个足够的充分酝酿和思考的时间。在重大问题决策前,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管领导,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进行详细的科学论证,事先拿出可行性方案,再与有关人员进行科学论证,尽可能地掌握真实的实际情况,使准备工作充分、有效。决策中的集思广益是落实“三重一大”议事规则、确保决策质量的关键所在,在“三重一大”决策中,必须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研究办法,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民主决策的质量和水平。通过“议”使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了解和掌握每项议题的实际情况,为最终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必须加强考核监督,强化领导人员责任意识。一个单位不管拥有多么完备的执行程序,在领导班子集体决定“三重一大”问题后,必须把坚持党委领导、严格依法按章办事、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照重大事项决策权力的归属,确定参与决策的主体。在落实上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行责任追究。一要明确责任抓落实。在落实“三重一大”决策中,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不留死角,按照各自分工抓好决策的贯彻落实。二要相互配合抓落实。在“三重一大”问题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有分工,又要相互配合,正确处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做到讲大局,讲团结,讲党性,本着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将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实施都落实到人。

第四,加大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在完善“三重一大”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以确保“三重一大”制度得以彻底贯彻落实。

要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事项,作为民主生活会、企业领导人员述职述廉、厂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对未经集体讨论、个人或少数人擅自决定“三重一大”问题的,对虽经集体讨论但作出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上级要求的错误决定的,对未经领导班子复议、个人或少数人擅自改变原决定的,对集体决策出现失误以及党委发现决策失误不能有效制止、造成经济损失或政治影响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后果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责任追究,不断促进班子能力建设,促进企业真正实现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推动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监督主体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审核监督和执行监督。首先,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或上级机构,要加强审核监督,对国有企业制定的“三重一大”事项范围是否全面科学、决策程序是否严密、责任追究措施是否有效进行严格审查,保证实施办法切实可行、有效管用。其次,要强化执行监督抓落实。一是强化组织监督,建立必要的监督考核机制,对决策实施不力和出现问题的要追究相应的责任;二是强化群众监督,让群众对班子成员进行评议考核,重点体现对“三重一大”问题的态度和行动上;三是强化自我监督,把“三重一大”问题的落实情况列为民主生活会和自我述职的主要内容,班子成员间开展自查互查,进行自我监督。四是强化纪检监察和人事监督。上级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必须加强对下属单位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除了督促下属单位定期自查外,上级部门要通过列席下属单位班子会议、听取专题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会议记录等形式,深入检查“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及时提出并帮助纠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对于国有企业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控制各类案件发生,减少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保证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几年来,国有企业推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已经收到明显效果,但仍存在各种问题“。三重一大”的深入推行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要共同努力,才能使该项制度日趋完善,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

2、中央纪委研究室:《省部主要领导同志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5月。

3、本书编写组:《反腐倡廉建设学习读本》,华文出版社,2011年2月。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7/15/c_111958679.htm

5、陆文静:《企业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今日南国》,2020年第1期。

6、中纪委就国企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答问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10-07/19/c_12347840.htm

7、郝金明(监察部副部长):《认真贯彻落实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中国监察》,2010年17期。

8、霍小力(中央纪委法规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意见〉解读》,中国监察2010年第16期。

9、李占福:《落实“三重一大”在强化监督检查》,《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11月25日第3版。

10、张石:《我市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0年第2期。

11、《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访集团公司“三重一大”民主决策程序暂行规定》,中水电总[2003]2号。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篇6

一、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

(一)“美丽阳台”开展

xxxx年,遵循连点成片、集中呈现的原则,围绕茶店子东西正街及其延伸线确定点位院落点位共计xx个。其中x社区、x社区各打造x个,x社区、x社区各打造xx个。在x个社区择优确定了x个院落为重点打造点位(五里墩路xx号院、营康西路xx号院、长城小区、蜀汉路xxx号、xx路x号院、x路xx号院)。街道全面宣传发动,对x个重点院落完成落实资金和重点保障打造,x个院落揽获区级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x个,二等x个,三等x个,完成效果良好。

(二)“百千万”工程

xxxx年进行了x个微幸福院落打造,xx支微队伍培育,xxx个微项目实施。目前微幸福院落正在进行氛围营造,xx月底将进行区级评选。xx支微队伍培力正在按计划培力。xxx个微项目在按计划开展实施。

(三)社会组织三级平台建设

按要求已完成对街道级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建立和运行,对社区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正在完善,对院落级社会组织互助平台进行完善。同时建立x类数据库,辖区社会组织数据库、社区营造项目数据库、自组织数据库。

(四)社区基金

xxxx年新成立x社区x社区基金。截止目前,我街道x个社区实现社区基金全部建立,完成目标任务。

(五)社区提案工作

xxxx年以x社区被区上确定为试点社区,结合民政局xxxx年社区营造项目,选聘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提案机制工作,目前社区提案机构已成立,提案机制已建立,提案工作有序开展。

(六)社区发展治理保障资金项目管理实施

根据区审计局要求,已完成xxxx年x个社区项目审计资料填报和x个社区抽查。x月完成xxxx年项目街道备案,已按期对xxxx年项目进行督导。

二、xxxx年工作计划

(一)切实开展xxxx年美丽阳台市民行动。一是要根据街道xxxx年各项工作计划,结合街区美化等工作,全盘谋划选点。计划xxxx年在xx个院落中开展,其中确定x个重点院落,非重点院落院落同步推进。二是要发挥好xxxx年获奖院落在xxxx年行动中的典范引领作用,并在获奖院落建立呈效维护持续机制。

(二)充分挖掘院落特色、院落文化、院落特点。引导居民使用好xxxx年社区发展保障资金,每个社区挖掘至少一位院落手艺能人并搭建兴趣平台,形成院落特色。其次,结合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和文化工作,每个社区挖掘培力一支收集、梳理院落历史故事的自组织,帮助居民找回共同的记忆。

(三)做好社区建设机制保障。一是制定社区发展人才保障机制。利用街道级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制定社区社工、院落骨干、单元楼栋长培育、培力方案。二是做好辖区社会组织服务机制,定期更新社会组织资源库,定期进行需求对接。三是强化保障资金监管,努力打破社区基金零使用的僵局,建立院落自筹资金、社会资本参与机制,提供社区治理充裕保障。

(四)以引入市场逻辑做好社区营造项目。以重点院落试点,建立两张清单:一是院落资源清单,梳理院落具有的空间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潜在的商业市场潜力。二是院落需求清单,梳理清楚院落居住人群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引入社会企业,或在院落内建立资源换服务等模式,以达到盘活资源、满足需求、创造院落造血功能。

(五)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高品质创建x个微幸福院落,提升培育微队伍自我管理和造血能力,落实好以社区发展保障资金项目以及所包含的各个微项目。加强社区基金的募集和使用力度,加速社区基金运行。

(六)进一步完善社区提案机制试点工作。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篇7

目前,全国95%以上的地级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2万个,创建了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正在大、中型城市逐步形成。近年来,各地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取得积极进展,发展势头良好。实践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在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居民健康,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中医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内容丰富、方法简单、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和疗效肯定等特点,易于被社区居民所接受,这与当前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医学模式和思维理念相吻合。中医学强调预防保健,因病施治,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法为人民健康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并进一步将中医药推广和发展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

1 中医的优势

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具有完整、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它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中医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有机结合,注重精神心理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强调情志致病;同时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认为人要适应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将此种关系称为“天人合一”;在治疗上,遵循“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个性化治疗原则,治病求本,临床擅长整体调整,不单治病,更注重治“人”、“治未病”和重预防,这显然与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模式和思维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相吻合,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将十分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学术框架的建设。

1.1 中医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民间自古就有采用中医治病疗伤、强身健体的习惯,共同的文化背景,使得我国老百姓对中医药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如“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和“西医千人一面,中医强调个体差异”等观念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而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另外,中医的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中医“治未病”理论基本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体系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起源于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该书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思想是中医诊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突出根据疾病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早期、有预见性地合理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转变。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方法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精华,它既是中医学传统的经典理论,又是现代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新理念,与我国医药卫生“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一脉相承。由于社区卫生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重在预防和健康宣教,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对身体健康的投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医“治未病”的全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方法,其优势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1.3 中医简易有效的诊疗手段方便群众

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诊疗手段丰富多彩、简便易行且疗效确凿。既有药物的内服、外用,也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除此以外,针刺、艾灸、导引、吐纳、按摩、推拿、正骨、割治、刮痧、熨法和洗浴等等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这些手段的应用无需昂贵的设备、精密的仪器或其他严格的诊疗条件,器具随身携带,具体操作简单,易于快速使用,投入人员较少,临床疗效明显。所以,中医的诊疗手段十分适宜在社区内开展,同时也将大大地丰富全科医生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对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开展大有益处。

1.4 低廉的中医药可加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中医药价格低廉,取材方便,加之经过近2 000多年的摸索和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肯定,有利于我国推行当今“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城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全面进行,也有助于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行社区(乡镇)卫生服务的需要,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促进人民健康素质的改善,提高人民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由于中医药经济适用,疗效明显,满足了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经济、方便和实惠的医疗服务,势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也非常符合当前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内涵和方向。中医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2 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发展

基于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在我国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进程中也突显出了其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中,已明确提出中医进社区的指示。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由此可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在2010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已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据介绍,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央财政投入大幅增加。201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47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多的一年。由此可见,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进入社区,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发展应该趁热打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2.1 重视中医药社区科普宣传工作

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能否振兴关键在于群众,所以,要积极开展中医药社区科普宣传工作,让群众对于中医药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寻找适合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新形式下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可以组织开展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有关中医药知识的集体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和广播媒体办好中医药节目,推广中医药健康教育。要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社区中医药文化氛围,可以采用建立中医药文化广场和中药园圃、养生馆等办法,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2.2 加大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覆盖面,加强中医药的人才培养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覆盖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使用了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和热熨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推拿这一康复治疗应用最为广泛。然而中医适宜技术还不能完全覆盖全社区:在设备上,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医医疗器械装备齐全,而中医医疗器械十分简单,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脉枕、针灸针和火罐等简单设备,这与社区居民的需求尚有很大差距;在项目上,许多社区服务中心仅设立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特色门诊、特色专科偏少,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有待挖掘。

在保证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引进,以充实人力资源,改善中医药人才结构。要抓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让社区全科医师得到中医药基础知识与适宜技术的技能培训,让社区中医师得到规范化培训,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可与上级中医医院结对子,让上级中医医院的名老中医定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巡诊、带教,加强中医药传承工作。要鼓励中医药人员参加各种中医药学术交流。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培养一批中医理论扎实、临床技术相对精湛、医德医风高尚的新一代中医大夫,解决当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继承和发展问题。

2.3 健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明确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系列保健、护理和康复指导服务,特别是运用中医药优势开展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症及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尽快疏通中医药综合型优秀人才、知名专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的渠道,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专家到社区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逐步规范中医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尽快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

加强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和费用低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制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问卷调查等工作,完善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质控体系。

在政府现有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经费,完善社区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增加对中医医疗器械的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中医药医护人员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方便、快捷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3 展望

加速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当前中医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全面开展中医工作,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医疗、保健的需求,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让中华民族的这块瑰宝更好地服务于城乡居民。

参考文献

[1]倪赛男.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6(9):358.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篇8

关键词:中国社区发展;社区发展问题;社区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40-02

一、引言

社区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互动关系及相同利益为纽带且彼此间具有认同感的相对稳定的人群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费孝通先生首先将“社区”这一概念引入到社会学中。随着社区作用的日益凸显,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中国的社区从单位制社区到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社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单位制社区中,具有成套服务,社区是国家与个人的连接纽带,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很强,而现代城市社区个人对社区缺少归属感,其经济、文化、安全等功能虽然依旧存在,在却不同于以往所讲的社区。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试图探索中国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二、中国的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村社区充满了活力,在社区发展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功能。

(一)社区结构系统由封闭化趋于开放化。

改革开放前,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社会结构简单,社会化与阶层区分和分化的程度低,社会组织单位间的结构关系较为松散,而不同于城市社区社会化与阶层区分和分化的程度高、阶层复杂多样,次级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主流。

农村经济改革后,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千百年来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小农经济为根基的社会关系,传统的封闭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田园农耕式村落社区的结构开始分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形成了独特的与城市不同的工业、农业、商业、建筑、运输、服务业齐全的产业结构,以及特有的开放化的社区结构。

(二)劳动人口群体由同质化趋向异质化。

改革开放前,农村社区居民无论从内在心理或外在表现上,均趋向于同质化,而城市居民则趋于异质化。加之农村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社区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受教育上存在着机会的不平等,致使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于城市居民。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农村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带来了社区劳动组织方式、农民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劳动产品分配方式,社区居民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家庭功能,以及产业结构的大变化,由此农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多样化的职业类型。长期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村社区同质性的劳动人口逐渐分化为异质性的各行各业的劳动人口。劳动人口群体的流动与分化,众多农民成为相对自由的,不必固守土地的社会流动群体,从而改变了原先僵化的社会关系结构,使乡村社会具有了多元性、复杂性的特质,有利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

(三)社区经济活动由简单化趋于复杂化。

农村改革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一个是农村社区生产力的大发展,具体表现为粮、棉、油等农产品的大量增长;一个是农村社区人口摆脱了千百年来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农业劳动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具体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现,相对自由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加快了农民向城乡二、三产业的转移。商品经济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由此带来农村经济的非农化趋势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突破了旧有的农村经济的封闭式的生产格局。市场经济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每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由专门的部门来完成,劳动分工越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产品的规模效益越能体现,社区内外的经济联系也日益频繁。城市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业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载体,由此农民从单纯的种植业这一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走向更加广阔的农、工、商、贸多种经营的生产与生活空间。

(四)社区组织由行政归属型趋于利益归属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计划经济下的经济、政治、社会组织,在利益的驱动下,其功能日趋分化、专门化,开始与行政组织进行结构关系重组,包括乡村组织的变迁,即初级关系(如血缘的或地缘的群体)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次级关系(如具有共同利益的正式组织、政府机构和商业公司)的重要性在逐步提高。社区组织已不完全依附于行政部门,由于利益分化、具体化,形成不同组织和层次间的利益关系网络。村民自治在农村社区管理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关系由乡村取向趋于城市取向,社会组织形式也从简单的行政依附型向复杂的利益归属型的运动成为农村社区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

三、中国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

我国《宪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村委会是中国社会基层民众的自治组织,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至于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去做与居民 (村民) 相关的部分工作必须以不影响居民 (村民) 自治为前提。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居委会 (村委会) 的治理章程、组织功能、工作制度,还是其人事决定、经费收支、运行方式、考核机制都深深打着行政的烙印。

(二)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和社区认同度不高。

社区建设的核心是促进民众参与和培育社区认同。晚年的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社会建设硬件是必要的,但软件更重要,要使社区真正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还得依靠居民的共识。”然而,目前中国社区建设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在参与主体、参与方式还是在参与内容上,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和社区认同度不高。

(三)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尚须大力加强。

从严格意义上说,社区工作者人才指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专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社区工作者在我国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在社区建设第一线工作的人员专业度不高,技能不够娴熟。

(四)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尚不完善、成熟。

社区民间组织是指社区居民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以本社区成员为主体、本社区区域为主要场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娱乐为主要活动目的而自发形成的非营利性、公益性 (或互益性)的群众团体或组织。

(五)城乡社区建设存在较大差距。

从中国社会转型长期进程看,我国已经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就城乡社区建设具体现实情况来看,二者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员构成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四、应对中国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社区管理体制的去行政化。

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体制的法制建设,将社区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防范失当行为,确保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应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制定和完善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鼓舞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民众社区认同度。

社区是民众的,因而只有不断鼓舞民众的参与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当前社区中存在着对社会的依赖性不高,社区认同度不高的现象,只有让民众真正的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成为社区的主人,才能使其真正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中国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年长者较之年轻者多,专业素质低者较之专业人员者多,加强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年轻化、专业化,是社区工作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举措。

(四)完善社区民间组织。

上一篇:黄岩是什么散文下一篇: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说课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