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推荐8篇)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篇1

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构建的区域性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政法(综治)、维稳、公安、司法、信访、应急、安监、民政、人社等十多个职能部门的资源和条块力量;及时收集并管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热点、难点信息和舆情;及早防控和化解各类源头性、苗头性、突发性社会问题和矛盾;快速应急和处置重大紧急事件,规范和监督社会管理行为,实现资源共享、联管联动、动态跟踪、全面覆盖、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应用领域

省、市及区县政法委

解决的关键问题

构建“五位一体”信息化平台,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实行“一个中心、两大整合、三个流程、四个统一、五级管理服务”,为市、县(区)、镇、村各级各部提供“一体化”工作平台,实现社会管理网络化、常态化的新格局。健全“五大”运行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诉求防控机制创新,从源头上控制基层出现的苗头性社会问题;

风险评估机制创新,预防重大事件发生;

快速反应机制创新,实时联动互动,快速处置;

监督管理机制创新,全程跟踪提高效能;

责任追踪机制创新,倒逼时效、倒查问责。

实行“四个统一”,规范管理手段。

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报表流程,统一管理服务;避免重复投资,可延伸开发新功能模块,逐步实现“大社会、大平台、大管理”的目标要求。

提升“三大”管理效能,解决传统工作弊端。

提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扎口管理能力;提升快速反应、动态掌控、监督管理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行政服务效能。

如何获取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篇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农村人口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积累的养老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以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为宗旨,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政策和政府的重要职能。

我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10年开始实施,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同步启动,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2 系统原理及组成

2.1 系统业务流程

新型农村社会保险系统的参保对象经历上报材料、参保、缴费、计息、享受待遇,终止参保关系流程,其业务流程如下:

2.2 系统总体设计

新型农村社会保险系统同时使用B/S结构和C/S结构,采用分层设计原则,结合系统设计的原则,增加组件的复用度以减少开发,在接口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数据库,影响范围可控,共设计5个功能层次。

(1)界面视图层:B/S结构下的视图层主要采用JSP技术实现,平台对外提供了一套用于快速JSP UI开发的标签库;C/S结构下的视图层为传统的Win32客户端程序,系统只提供接口动态库,支持各种主流语言和开发工具进行界面二次开发。

(2)控制层:控制层由核心平台框架提供,用于控制程序的控制流转,新农保系统不作扩展。

(3)请求处理层:本层调用与之相对应的视图服务接口层的方法进行逻辑组态。当客户端使用浏览器时,本层处理浏览器的请求,并为客户端返回本次请求所要求的数据,指定返回客户端的页面;当使用传统客户端时,本层处理客户端请求,并为客户端返回请求所要求的数据,将客户端请求的Soap数据对象转换为业务参数Javabean对象,将业务返回的数据转换为Soap对象返回给客户端。

(4)视图服务层:本层负责调用业务组件层的组件完成交互请求所需要的业务逻辑操作,可分为视图服务接口子层和视图服务实现子层:视图服务接口子层只提供纯业务接口,不依赖于任何组件技术;视图服务实现层实现了具体的组件技术,如EJB,该层不实现具体业务逻辑,通过组装业务组件的服务完成视图层的要求。

(5)业务组件层:可分为业务组件接口子层、业务处理子层和数据访问子层,业务组件接口子层为所有业务组件对外提供一个一致的接口;业务处理子层实现具体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子层用于完成对多种数据库的访问支持。

2.3 开发平台及特点

新农保系统框架遵循标准J2EE特征,整个开发过程在Tomcat服务器上进行,具有良好的应用服务器无关性。

(1)通用业务回退机制:业务回退只指业务人员在成功提交业务后,后来发现操作有错误,希望取消已经提交的业务,业务回退基本原理是根据相应日志,将数据库中该业务相关数据恢复到业务提交前的状态,新农保系统框架设计了通用业务回退机制。

(2)组件多态发布:虽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了POJO技术,但系统框架充分考虑了对EJB技术的支持,定义了视图服务接口层,屏蔽技术实现细节,并支持通过一定工具将视图服务接口的POJO实现自动平滑的发布为EJB模式。

(3)支持多渠道接入:客户端可以直接使用浏览器如IE,或传统的Win32客户程序访问服务端,后台业务逻辑层经过简单封装也可以直接对外提供服务。

(4)隐式传参:从业务接口的业务清晰性考虑,所有业务对象接口只传递与业务相关的业务参数,其他支撑系统的技术参数均通过隐式传参的方式传递。

2.4 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按管理、业务分开的理念进行设计,分为系统管理模块和业务模块。

(1)管理模块包括系统参数管理配置和机构权限管理两大功能,参数管理主要用于相关银行信息配置维护(如图1所示),养老金执行方案,征缴规则费率及特殊人群设置等功能;机构权限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建立组织机构关系,各部门权限设定等相关功能(如图2所示)。

(2)业务模块是中间业务逻辑层的前台具体展现,它完成了从参保缴费到待遇领取,从基础信息管理到宏观报表的全过程,从业务系统到财务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基础信息管理、参保登记、缴费管理、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参保关系转移、财务管理、统计扎帐和综合查询等子模块。

3 视图服务层的实现

视图服务层可分为视图服务接口子层和视图服务实现子层,视图服务接口子层接口定义如:

视图服务实现子层类定义:

视图服务实现子层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功能点:

3.1 事务控制

有以下两种方式:

(1)AOP方式,把需要事务控制的代码单独放到一个方法名以TA结尾的Protected方法中:

(2)API方式,这个事务控制方式使用性广,如果有特殊业务不能在Templete VSImpl类中控制事务,必须将事务控制放到业务组件层的时候,即可使用该种控制方式:

3.2 通用回退控制

有AOP和API两种控制方式:

使用AOP方式可以同时支持事务控制和通用回退控制,只需要使用原方法名加ROLTA作为新的方法名。

API方式在数据库数据发生修改时,存在两种情况,单条修改和批量修改,单条修改使用Bizlogger.ro Log(ICommand biz,String bizid)方法来保持记录业务日志与数据摘要信息,重写execute()方法,在execute()中保存业务日志,保持数据摘要信息,保持修改的业务;当批量修改时,对于提交的Collection类型数据进行循环,单条记录业务日志与数据摘要。

3.3 调用业务组件中Fa ade类中的业务方法

将业务组装成能够完成一次用户请求的业务处理。

3.4 视图服务层的异常处理

在视图服务层不拦截处理异常,视图服务层的业务组件方法只抛出自己的异常信息,如下代码示意:

4 结语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J2EE平台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同时兼容B/S和C/S两种应用体系的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在Windows平台+Tomcat服务环境下,使用Rational Software Architect和Jbuilder进行开发,原则上支持一切遵循J2EE标准的应用服务器。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农村人口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积累的养老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以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为宗旨,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政策和政府的重要职能。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篇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演变,作为社会平稳发展保障的社会保险体系,已广泛覆盖社会各阶层,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利益紧密结合。社会保险机构逐步健全、从业人员大幅增加、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保险法规、政策不断调整,体系更加完整,工作更加细化,日常工作更是大幅增加。工作人员每天处理的业务,接收、维护的信息成倍增长,工作负荷繁重。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各种社会保险均有相应的工作程序系统,信息采集、业务操作、审核批准都在系统中完成。社保政策变化,系统随之升级。但各系统相互独立,不相兼容,基础信息不能通用。在各项保险具体社会服务工作上,未能建立信息化体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通过信息手段予以解决。使管理人员工作量增加,也占用当事人的时间、精力。加快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下结合工作中的体会,简要论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情况,在具体工作中的建设、推广。

一、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发展

1、社保管理工作由手工台账到网络程序

在微机普及、电算推广之前,社会保险一直是依靠手工填写的档案、卡片、台账、报表,工作量大、准确性差,数据容易改动。随着电脑的配置,部分报表依靠办公软件编辑、打印,不再使用印刷的表格,但数据编辑仍靠人工录入。为了提高效率、上级部门组织人员编写了一些工作小程序。解决部分工作环节繁重的统计、计算问题,如年终对账、养老金调整等。随着电脑应用的发展,社保范围的扩大,及社会化发展,出现了养老保险单机版程序,只要录入基本信息,相关数据均由程序自动生成,彻底摆脱了人工操作,02年开发成功医保网络程序,其他社保网络随之出现,使社会保险真正进入信息系统管理阶段。

2、各种程序不断完善、各项数据逐步充实

网络程序管理系统的应用,要求基本数据的准确,详尽,为此专门进行了社保账户数据的维护、更新、补充、调整,如身份证号码由15位,变更为18位。人员变化、增减,及时处理维护审核信息。并定期核对,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3、工作程序随政策法规调整、不断升级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加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为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待遇,平衡社会差距,确保社会稳定,相关部门多次调节社会保险政策,政策的调整使社保工作程序发生相应变化,操作系统随之升级,并保证信息、数据,完整、准确的在新系统中顺利运行。系统的维护、管理,是系统正常运行、使用的重要保证。

4、各社保系统逐步相互兼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基本信息实现共享,至此不仅人员流动时,在新的管理单位,信息无需重新录入,减少了工作程序,也避免了前后录入时可能发生的偏差。各社保系统的数据实现共享,也保证了各系统中,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的一致,不因在不同的管理系统中,由不同的管理人员操作,而出现相互冲突、矛盾的数据。

二、社保业务信息化管理、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1、确保调动人员社保账户的衔接,人员流动在系统化管理之前,需打印相关报表、转移记录单等资料,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再由接收单位将相关信息逐条录入,在系统信息运行之后,调转人员携带相关资料,交调入单位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在系统内审核即可,无需上级部门审批,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确保数据的准确。并且实现跨系统、跨行业的对接。

2、不同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之间实现相互兼容,基础数据可以相互导入、导出,参保人员基本信息可以共享。大大减少系统维护的重复工作,保证各系统中基本信息的一致。社保政策调整时,只需程序升级,相关变动数据,即可自动生成,减少了大量繁重的劳动。

3、月度报表、审核批准等资料的提交趋向无纸化办公,录入数据、操作计算,打印报表,送交审核是初期的工作流程,不仅消耗纸张、办公耗材,还要专人传送,交通往来。在单机系统中,可提交u盘,,直至网络版程序出现,只需维护变更的数据,系统自动完成后续结果,保存后,上级主管部门审核人员登录系统,即可进行审批,既节约、环保,又高效、迅速。同时在系统中可以审查,操作全规程,报表生成的各环节,对错误数据,可以快速发现原因,不用对照台账分析排查,加快审核进度。

4、账户核对,基数核查,是每年进行一次的,复杂、繁重的对账工作,参保人员众多,覆盖面广,情况复杂。对账是核对账户数额,查找,修正错误的重要工作环节。不但每个人员账户准确无误,还要求各账户数据合计,与账户总额一致。出现数额不一致,查找差额的工作,更是反复繁杂,在网络版程序运行之后,各操作环节,均在监控之下,分项数据与总额的差异,即时就可以发现,发生的偏差,随时即可纠正。

5、系统中设置的许多数据平衡功能,实现了数据自动平衡、控制,无需录入时,人为进行数据比对、控制,只需录入基本数据即可,既快速,又准确。在系统中数据可以方便的导入、导出,便捷的查询比较。

6、全面准确的数据,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简易的统计操作,可以对系统中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对比,从多种角度分析、测算,退休人员变化情况,各项费用收支,提前做好各项测算,为上级部门的管理、预算,提供便捷的手段。由于在系统中的操作人员,都有专用的账号,主管机关不仅可以监控业务人员,按规定操作,还可以通过系统,监督各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文件执行情况。

三、社保信息化管理深入发展的建议。

信息、电算技术手段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险工作的发展,使迅速扩大覆盖面的社会保险,得到有效的维护、管理。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演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保保险必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深入普及,与人们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整个社保系统的稳健运行,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参保人员,必将跟依赖于信息技术、程序管理更广泛的应用。作为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人员,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信息系统管理,应在以下方面,深入的推广、应用。

1.增加社保网络程序的兼容性,不同社保程序的基本信息,要互相兼容,能相互导入、导出。社保数据统计口径已基本一致,程序间相互兼容,可共享基数核定,避免重复工作。不同单位之间,地方与企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社保程序,应在设置权限的条件下,实现相互访问,数据共享,直接查询。

2、社保程序的功能,应随着社会保险的功能的强化而逐步扩充,不断的完善、更新,使数据查询、业务办理、分析评估、管理监控等更加便捷、高效、科学、合理。

社会保障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介绍 篇4

1.1 社保卡数据采集整理子系统

数据是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的基础,确保卡内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唯一性是保证整个项目成功的关键。

1.1.1 个人化数据采集

制卡数据采集功能指通过信息系统的接口或通过人工采集方式收集制卡所需的数据。根据四川省的现状,应该先由各市、区县人社局根据四川省社会保障卡制卡数据规范及当地的实际情况采集符合制卡要求的个人化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特定的接口提交给省人保厅,由省人保厅进行汇总,与公安部门人口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后存入数据库供制卡之用。

制卡数据采集功能要求如下:

 采集制卡所需的用户基础信息数据和业务系统中的业务数据;  对社会保障卡系统原有用户基础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核对,采用人工参与方式在制卡数据生成前完成;  比对数据由卡系统通过接口反馈给业务系统。 为省人保厅提交制卡所需个人化数据文件时。

 四川省可通过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指导中心进行数据的采集、核对、录入等。数据采集流程如图所示:

1.1.2 个人化数据生成

制卡数据生成功能是指系统根据系统所采集的制卡所需数据,依据社会保障卡系统规范中定义的参数,生成用于与卡片相关的全部数据,包括基本应用数据、公共应用数据、业务应用数据等。在此基础上生成用于卡商/制卡中心所需的制卡数据文件。

制卡数据生成功能要求如下:

按照社会保障卡规范统一要求的数据格式,生成制卡数据。管理员可设定数据生成规则,生成用于制卡的其他所有参数。

对生成的制卡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核对,确保其与转换前的个人化数据的一致性。

1.2 社保卡生产子系统 1.2.1 制卡方式的选择

卡管理中心可以根据经费预算、制卡数量、制卡速度等需求,选购1-2台中型制卡机和20-30余台小型机制卡机,每台制卡机均需通过控制PC机连接到系统网络。

中型制卡机,其制卡效率较高,速度快,适用于省级卡中心大批量制卡,且在集中发卡后也可进行批量的补、换卡工作;小型制卡机可适用于地市零星补、换卡工作的进行。

考虑数据安全性及制卡成本、印相效果、工作量等多方面因素,可先由制卡厂商统一印制社会保障卡的裸卡,包括卡面公共信息和图案,再由卡中心完成卡面个性信息的印制和卡内信息的写入工作,并最终完成信封封装和下发。

如需要在短期内大量发卡,也可以考虑将批量制发卡工作外包给卡商完成。

1.2.2 制卡与卡发放流程设计

为充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四川省在进行社会保障卡制卡过程中拟采用先印刷卡面再向卡内写入数据的流程。城镇居民、离退休人员申领的社会保障卡,由四川省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卡的制作,各市、区(县)社会保障局根据省厅统一规定,将卡下发至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指导中心,再发放到各申领人手中;单位从业人员申领的社会保障卡,由四川省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卡的制作,由用人单位发放到各申领人手中。

制卡与卡发放流程如图所示:

1.2.3 卡片初始化

该过程实现对卡片出厂初始化操作。卡片经过封装后,卡芯片此时并不能进行创建卡结构及灌注密钥等操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写入卡片历史字节等要素,完成卡片从封装过程到卡片个人化过程的过渡。

该过程还将完成卡片传输密钥的灌注操作,以保证卡片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1.2.4 卡片个人化

通常个人化内容包括:UG(平面印刷)、彩照印刷(如有相片)、烫色、IC个人化、写磁等。

IC卡个人化主要是IC卡从个人化设备接受个人化指令和相关数据,并依照个人化指令创建相关的应用、必须的文件结构以及部分数据,以便为下一步的个人化做好准备。

1.2.5 卡片包装出货

产品保安人员负责卡片的包装发货保安检查。卡片运输商必须是通过公司的安全资格审查并共同签订《安全运输合同》,要求其安全运输并对运输过程/内容保密。

1.2.6 制卡统计

四川省人社厅信息中心应对每次制卡情况予以详细的记录,并保存归档,以便日后能根据统计分析情况改进制卡的质量和效率。记录的对象应针对制卡设备、制卡数量、用卡地区情况而进行。记录的内容可分批次保存。

记录制卡设备的使用情况:应统计每个制卡设备的已制卡数量、出错日志,以便日后分析设备的性能、利用效率、磨损程度等指标,并根据指标对制卡设备及时做出维护或调整。

制卡数量统计:应统计出每次制卡量。

用卡情况统计:应统计出制卡批次、COS厂商信息、制卡开始日期、制卡完成日期等信息,发卡类型。

1.3 社保卡发放子系统

发卡系统主要完成社会保障卡的发放、注销以及业务指标扩充、数据结构修改等功能。由于四川省发卡人数多,为了统一管理,采取以下步骤:

 由各服务网点通过人工采集和公共基础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 由省人保厅按照社会保障卡要求生成制卡数据文件。

 制卡数据文件生成后,导入中央发卡系统,并由发卡系统将数据加载到卡片当中。

1.3.1 卡系统网络结构

在发卡过程中,发卡系统通过网络IP地址授权、操作员网络授权、实现发卡系统对加密机或PSAM卡的访问和从而完成四川省社保卡个人化发卡。

基本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发卡流程

1.4 社保卡应用子系统

整个社会保障卡系统的具体使用及经办需通过应用系统进行,应用系统须满足制卡、卡的发放、卡系统数据维护、卡信息管理和日常卡业务管理等功能,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示意如下

社会保障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子系统应用子系统制卡管理密钥管理应用服务卡片维护终端管理添加数据采集卡片初始化卡片个人化印卡面制卡统计密钥PSAM卡管理鉴别认证服务异常卡处理黑名单管理异地用卡管理PI维N护补卡换卡卡片挂失与解挂 1.4.1 应用系统建设内容

(1)应用服务

卡片应用前,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性识别,有效性识别包括以下内容:  卡片是否是社会保障卡。

 卡片是否支持该初始化机构编号,即判断该卡是否是本地卡;  卡片是否支持“卡的类别”所代表的卡类型;  卡片是否支持“规范版本”所代表的应用版本;  卡是否在有效期内;  卡片是否支持终端的应用;

 卡片是否支持从IC卡回送的应用版本号所代表的应用版本;  该卡是否在终端存储的黑名单卡之列;

如果以上任一条件不满足,交易将不能开始。此外交易执行过程中还必须提供外部认证、MAC认证及交易结束后的TAC认证等服务,以保证交易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不可抵赖性及不可被伪造。

(2)异常卡处理 交易过程中若用户卡内数据与数据库数据不一致,则表明该卡出现了异常,此时业务端应停止交易,并将该异常卡送往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进行处理。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应从数据中心提取数据与异常卡的卡内数据进行比对,以确定卡片出错的原因。

(3)黑名单管理

省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必须对卡黑名单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以保证用卡时的校验需求。黑名单管理主要是指对黑名单的收集、分发、存储、检索和更新等的处理。

收集:各市业务经办网点将其每天产生的黑名单汇总到省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的过程。

(4)异地用卡管理

异地用卡采用 “异地申请联网应用”的方式来处理。

1.4.2 卡片维护

(1)用户个人密码(PIN)维护

 PIN修改。用户输入旧PIN及新PIN,在旧PIN认证通过后将其替换为新PIN。

 PIN重装。当用户忘记了个人密码后,管理人员在受权的情况下可重装PIN,即将用户卡内原有密码替换为用户指定的新密码。

 PIN解锁。当用户认证PIN多次出错误后,IC卡内的PIN会被置为锁定状态,不允许用户再次认证,此时管理人员在授权的情况下可以解锁PIN,即将卡内PIN从锁定状态变为允许认证状态,使客户可以再次执行PIN认证。(2)卡片挂失/解挂

持卡人丢失卡片,需要及时向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挂失,系统接受口头(电话)挂失和当面挂失。但口头挂失后,需持有效证件在7天内办理当面挂失,否则系统自动解挂。持卡人找到已挂失的卡片,要到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办理解挂失手续。

(3)补卡 持卡人将卡片丢失后,需持相关证件到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办理补卡业务。业务经办人员核对持卡人相关证件,若合法,则将持卡人原卡号放入黑名单并补发新卡。补卡时系统从数据中心读取持卡人个人信息、单位信息及其他基本信息,同时将持卡人的当前账户余额写入卡片内。补卡不补交易明细记录。

(4)换卡

卡片发生损坏或其他原因卡片不能使用,需持坏卡及相关证件到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办理换卡业务。业务经办人员需先将坏卡收回,之后另换新卡。换卡时,系统从数据中心读取持卡人个人信息、单位信息及其他基本信息,同时将持卡人的当前账户余额写入卡片内。换卡不补交易明细记录。

换卡完成后,收回的坏卡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销毁,防止密钥外泄。

1.4.3 终端管理

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应对所有的IC卡读写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备案。为保证卡片的全国通用,所有用于社会保障卡业务处理的读写器,应符合《社会保障(个人)卡规范》——终端规范的要求。读写器的权限由PSAM卡决定,PSAM卡由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统一发放。PSAM卡与终端读写机具一一对应,不可互换。

1.4.4 与其他业务系统应用接口

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接口软件是社会保障卡应用管理系统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各类接口软件,实现社会保障卡、卡片应用管理系统、制卡系统与社会保障业务系统以及与民政,财政,卫生,金融,公安等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包括与社会保险系统、劳动就业系统、人事人才系统,社区服务系统,定点医疗机构系统以及民政系统,财政系统,卫生系统,公安系统,银行金融应用等接口软件。

方式一:数据库接口

数据库接口方式主要应用与社会保障内部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与社会保险系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劳动就业系统,人事人才系统以及12333系统等的数据交换。

(1)接口完成功能

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通过接口从社会保障业务系统采集制卡所需要的用户基础信息数据和用户业务数据。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通过接口将核对后的用户基础信息数据反馈给社会保障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2)接口实现方式

接口可采用TCP/IP、FTP、Socket 等协议作为底层承载协议和通信协议。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间接口实现方式如下:

 在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间建立数据库表单对应关系。 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建设系统调试完毕后,将制卡所需的业务系统用户基础信息数据一次性导入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

 制卡前,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通过其它采集方式(如人工采集,或者公安系统对比)对用户基础信息数据进行核对,将核对结果通过接口反馈给业务系统。

 系统间的少量数据交互更新,如卡用户基础资料更新(由卡管理系统完成)、卡用户业务资料更新(由业务系统完成)通过数据库表单对应表进行同步。

 数据更新内容生成后,数据采集根据两个系统间接口约定,可采用等待对方系统自己来采集,也可采用送到对方系统中,由对方系统接收的方式。方式一:Socket 接口

Socket接口主要应用于与指定银行业务软件的联接,实现社会保障卡的金融查询、支付等功能。社会保障卡与银行业务结合,通过卡面印刷银行暗磁条,将银行的磁条信息印刷在社会保障卡卡面的下面,磁条内即为持卡人在银行开立账户的信息。根据业务需要,可将银行卡号信息存放于社会保障卡芯片中。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卡与银行卡合二为一。

首先在后台对社会保障卡和银行帐户进行绑定,形成一一的映射关系。通过银行对该后台授以相应的权限,可使用该帐户进行金融应用,银行方面提供pos功能的动态库。社会保障数据中心的业务应用软件与银行提供的pos动态库进行衔接。当需要通过银行卡进行费用支付时,比如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通过医保定点端的费用结算系统将银行pos动态库嵌入进来,这样当需要个人支付费用且个人同意后,系统通过社会保障卡判定绑定的银行账户以及是哪家银行,然后将该请求分发调用已有的银行pos动态库,从而实现银行卡消费支付。

以上阐述可以看出,事实上在终端并没有真正的pos机存在,但是通过软pos的机制,实现了社会保障卡与银行二者之间的业务一体化,对服务对象而言,方便、快捷。

方式二:WebService 接口

WebService接口基于异构系统的应用集成,应用支撑平台设计采用封装成WebService接口的形式进行功能服务的集成与整合。主要应用于财政,民政,卫生,公安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交易请求。

在卡中心建立集中的WebService服务,分析各种业务可能,根据实际需求定义WebService交易请求,并将交易请求整理后统一对外发布。外部门需要使用卡中心业务的,可以通过审批后通过自身的业务系统发起交易请求,卡中心针对交易请求提供服务。

以上是卡中心应用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三种模式,针对具体的业务或部门要求可提供组合服务。比如针对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可以提供数据库接口和WebService接口服务;针对金融功能需要,可提供Socket接口和WebService接口服务;针对财政,民政,卫生等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提供多种接口服务。

1.5 社保卡接口子系统 1.5.1 基本要求

 IC卡接口应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个人)卡规范》和《安全要求》。

 IC卡接口的设计和工程质量应符合国家、地方政府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行业的标准、规范或者行业内部的惯例。 卡基本信息(SSSE.EF05,SSSE.EF06)的读取时间及SAM卡鉴权的总时间不超过0.5秒。

 配合全密钥的社会保障SAM卡,16K卡片的社会保障基本应用(SSSE,DF01/2/3/4)全部数据写入时间应小于12秒。

 配合全密钥的社会保障SAM卡,16K卡片的社会保障基本应用(SSSE,DF01/2/3/4)全部数据读出时间应小于6秒。

 IC卡接口每次从卡片取出的字节数,一次取出数据域的最大可达到256字节;并支持循环取出后续的数据,支持对大文件的分块快速读出。

1.5.2 卡读写总体架构

IC卡读写接口总体架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1.5.3 读卡设备与业务系统的接口

 卡前端应用接口是以卡厂商提供Driver、底层接口函数、应用读写接口为底层基础进行开发的,向业务系统/查询终端提供标准的接口函数。业务系统/查询终端根据标准接口函数进行基础应用和高级应用编程,实行业务系统/查询终端与卡终端/卡的交互。

 接口函数定义应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社会保障卡(个人)卡规范》所描述的,由社会保障卡系统卡厂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卡系统开发商共同约定及定义。

 前端应用接口模块应用由业务系统开发商提出需求,卡厂商配合完成开发、对接测试。为了便于业务系统的快速开发, 卡商应提供以下应用读写接口函数: 1)打开设备 2)关闭设备 3)卡片上电

4)卡基本命令(便于后期扩展)5)读卡基本信息(读卡片社会保障基本信息)6)验证个人密码(持卡人输入密码验证合法性)7)验证卡合法性(卡与SAM卡交互验证)8)卡养老保险数据操作 9)卡失业保险数据操作 10)11)12)13)14)15)16)卡劳动就业数据操作 卡工伤保险数据操作 卡生育保险数据操作 卡医疗保险数据操作 获取设备状态 获取SAM卡信息 获取版本等

 接口函数适用于几乎所有Windows的语言开发软件调用。包括VC,VB,JAVASCRIPT,PB,DELPHI,C++ builder等等,业务系统开发商通过调用接口函数,读取卡片信息到本地业务系统,实现卡与业务系统的对接。1.5.4 数据交换平台

省级数据中心纵联中央、地市数据中心,横联财政、民政、卫生、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系统结构复杂、涉及的单位多、地域广。

交换平台按照“立足应用、高于应用、投入应用”的思路,以解决当前人保与其他部门数据共享、应用协同的难题。

以人保数据为基础,搭建数据交换平台,建立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数据接口,将各个部门的系统联系起来,实现各部门的数据交换、比对。实现社保卡“一卡通用”。

数据交换平台示意图如下:

1.6 社保卡安全子系统 1.6.1 卡系统中心的安全

(1)网络平台安全

网络平台安全主要是防范非法的网络路由接入,阻止非法者窃听、窃取、篡改网络数据,防范通过远程访问非法接入。

(2)数据库安全 数据库安全主要是防范数据库中数据泄密、意外损坏造成数据丢失等。(3)应用系统安全

应用系统安全主要是防范内部人员的误操作、泄密、伪造交易等行为。

1.6.2 卡数据的安全

卡数据安全主要是利用智能卡本身硬件和软件(COS)的安全保护机制来实现的。社会保障卡的密钥采用全国统一的管理体系,按照分级进行管理。其中密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密钥生成、密钥传输和PSAM卡管理。

(1)密钥管理

四川省密钥系统应由国家级密钥、规范规定的省(市)级密钥、新增业务密钥组成。密钥加载完成后应将其备份并妥善保存。备份的密钥应以密文存储,存储密钥时应登记密钥使用清单,记录密钥的索引、类型、名称、用途、适用范围等信息。

(2)PSAM卡管理

社会保障PSAM卡统一设计、开发,委托专门机构进行生产和发放。四川省社会保障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在收到发卡网点的PSAM卡申请资料后,应进行认真审查,在批复通过后,应登记该发卡网点的基本信息、PSAM卡使用数量、PSAM卡用途,并保存PSAM卡密钥加载清单。

PSAM卡密钥加载清单应针对各级密钥的使用情况分别进行统计,清单中至少应记录密钥的功能、名称、级别等信息。

PSAM卡在社会保障卡系统的安全运行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卡管理中心(专门管理机构)有责任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每次从部里领取的PSAM卡数量、时间、类型等应记录到数据库以便查询管理。PSAM卡的丢失、损坏等均需立刻上报国家人保部处理。

1.6.3 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的一般原则:职责分割、专人负责;多人控制、相互制约;严格执行、定期检查。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篇5

一、目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的目的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巩固和扩大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达到如下目的:

1、了解专业,定位角色: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有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业务活动内容,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业务范围内的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管理过程及技术方法。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意义和特点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在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中应该学什么和如何学。

2、消化理论,提高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补充和巩固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工作及重要作用,熟悉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特点和意义。

3、了解社会,学会工作: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实际工作中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具体工作流程及不同模式。训练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内容

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教学过程。其基本内容是:

1、了解实习单位的概况及组织机构,绘制组织结构图。

2、了解实习单位的主要业务。

3、了解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4、参与实习单位的信息处理过程,了解实习单位的信息处理流程。

5、分析评价实习单位在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应用工作中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化改进意见。

6、实习生应尽量多参与实习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如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维护等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参与实习单位的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活动。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系统安装与网络建设以及系统培训和使用指导等工作。

三、要求

1、要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观念,必须服从实习单位安排。

2、学生在实习中,要注意安全。

3、严格保守实习单位的商业秘密。借阅实习单位提供的各类文件、数据等资料,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妥善保管,用毕完整归还。

4、虚心学习,勤奋探索,认真求教;善于总结并尊重实践工作经验,尊重实习单位员工。

5、学生必须认真参加实习,不得弄虚作假。

6、学生记实习周记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应将每周观察研究的结果,收集的资料以及所思所想的内容记入实习周记中;实习周记是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 1

要依据。实习4周,共4篇周记,每篇周记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7、学生写实习报告

在实习结束时,学生撰写书面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实习单位所在行业及行业中的地位、主营业务等;

(2)实习单位组织机构,并绘制组织结构图;

(3)调查业务流程的结果,选择一个业务,用文字描述该业务流程。

(4)实习心得

(5)给学校的建议:通过实习,对本专业的认识及对学校在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方面提出建议等。

实习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实习报告要求实事求是,简明扼要,能反映出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所有资料真实可靠;有自己的见解,独立完成;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书写工整。

8、学生填写实习总结表

实习结束时,由学生填写实习总结表的有关内容;实习单位填写鉴定;实习总结表上的成绩由学校指导教师在实习结束后综合各方面的表现给出。特别提醒:实习总结表一定要实习单位盖章。

四、组织形式及时间安排

1、实习单位由学生本人自行联系,所联系的实习单位尽量与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关系。

2、实习时间共4周,安排在第4学期之后暑假进行。

3、下学期(第5学期)开学第1周内,由学生本人将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电子稿发送到学校指导教师邮箱中。各班学习委员将实习总结表及实习报告打印稿收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过期不交,视为放弃,以零分记载。

五、考核标准

1、成绩的构成成绩由实习表现(实习单位鉴定)、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三部分构成,所占比重分别为20%、40%和40%。校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以及实习单位盖章的实习表现情况,计算学生的实习成绩。如在实习过程中有弄虚作假或违反其它校纪校规者,除取消实习成绩评定外,将按学校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2、学分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特点及架构设计 篇6

一、建设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各项社会保障行政法规的陆续出台,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猛,信息量急剧增加。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也在急剧增长。到2004年底,我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已达120万人,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7.7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量和信息量,仅靠手工操作和低水平的单机管理已经难以为继。无论是对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跨地区转移,还是对养老金异地领取和社会化发放,以及对参保人员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全过程管理与服务,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支撑,这些工作根本无法完成。特别是养老保险资金财政补贴逐年上升,传统的管理手段和常规统计制度已不能满足需要测算对数据的需要,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亟待提高。同时,随着济南市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建立一套与定点医院、药店互联的电子化医疗保险系统。

济南市全市由7个城区、5个县组成,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7个。旧系统中数据库分布在各个经办机构,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因此建立一套统一标准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的系统势在必行。为此,市劳动保障局领导决定加速建立《济南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

二、系统的建设特点

1.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统一资源、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

按照全国总体规划要求和设计方案开展本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执行全国统一标准,严格遵循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各项规范和标准。建设统一的信息系统--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险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了统一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实现了济南市市属范围内的社会保险业务数据共享,解决了征集数据与养老、工伤、失业、生育等支付数据的共享和一致性问题;同时,也为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网络互联、系统共享、信息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2.遵循层次化、构件化、标准化开发原则

该系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设计了不同的业务功能,部署在不同的业务层面,实现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业务需要,不同层次上的构件既可以位于相同的节点上,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分布式事务处理,保证系统负载均衡、高效运行。由于该系统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对不同的业务进行了模块化的划分,对程序进行了构件化的设计,增强了程序的可复用性,提高了系统稳定性,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该系统采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法、标准化的开发规范、标准化的对外接口规范、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安全标准、统一的网络接口标准,这些都保证了系统的质量,降低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和运营成本。

3.一体化应用总体架构设计

采用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实现劳动保障核心业务(劳动业务、社会保险业务、社区业务)、社会保障卡交易、公共服务、综合管理业务(含局机关政务)、宏观决策与监测的一体化;以劳动保障部社保核心平台二版的应用平台为基础,并与劳动保障部社保核心平台二版的应用平台完全兼容;严格遵循国际典型电子政务系统的架构模型,实现了外部系统、外部设备、服务渠道的统一接入;全面支撑劳动业务、社会保险业务、社区业务一体化、核心经办业务与综合管理业务一体化、整体业务与服务一体化的业务运作需求;支持“业务柜台办理模式与通过电子化服务渠道办理”两种不同渠道的业务处理模式;支持“市局--区县局--街道与社区”的多级柜台业务办理模式。

4.经济性与适用性

避免重复建设和力争节约,对现有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要充分利用、发挥效益,对新建

系统要科学论证,硬件设备通过政府采购形式购置。按照经济实用、成熟先进、持续稳定的要求,确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和软硬件档次。

5.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设计时充分考虑劳动保障业务在未来若干年内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考虑系统升级、扩容、扩充和维护的可行性;针对该系统涉及用户多、数据量大的特点,充分考虑如何大幅度提高业务处理的响应速度以及统计汇总的速度和精度。

6.安全性和保密性

系统设计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也考虑信息的保护和隔离系;在各个层次对访问进行控制,设置严格的操作权限并充分利用日志系统、健全的备份和恢复策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三、系统的体系结构

1.一体化的业务体系结构

该系统是以建立在对参保单位、参保人基本信息以及定点机构管理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基于组件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业务管理系统、宏观决策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其中,业务管理系统为整个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总体的基础服务,实现了对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劝过程,包括:社会保险登记、参保人员登记/变更、基金征集、养老待遇审核支付、医疗待遇审核支付、工伤待遇审核支付、失业待遇审核支付、生育待遇审核支付以及财务接口等。

宏观决策系统方面,通过常规统计分析、深层决策支持、精算支持等方式,为领导提供劳动保障的各项指标分析数据,并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进行测算。公共服务系统将为广大参保人提供更多、更好、更贴近生活的服务功能,目前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在筹划中。

在该系统的研究中,深入分析和把握

社会保险关系产生、变动、转换、续存、中断、终止及其条件内在的联系,形成公共业务与专项业务相结合、征集与支付相隔离、待遇与缴费挂钩、公平与效率结合的机制。直接管理社会保险关系的业务系统,同时又与基金财务信息系统相衔接;建立了以社保关系管理系统为中心,并与财务系统(从资金上制约社保关系的管理)、多媒体系统(从原始合法依据制约社保关系的管理)即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框架。使社保关系、社保基金管理的准确、安全、完整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2.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劳动保障系统业务专网的安全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规范,并结合业务应用实际情况进行建设。

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社会保险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与省广域网进行连接,与定点医疗机构互联,建成与21个社保经办机构、72个定点医院和36个药店的市域网。以太网技术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多种,目前多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从本质上来说,以太网包括两种基本元素:交换设备(如交换机或集线器)和终端设备(如服务器和用户机)。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的连接采用双绞线。

局域网络采用分层结构,以高性能以太交换机作为网络主干节点,下联二级网络节点。并对网络进行VLAN划分,不同VLAN间的通信通过支持第三层交换的交换机和路由器完成,方便了网络管理。

3.数据系统体系结构

按照中央—省—市三级、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本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数据分布。为了保障系统的效率和安全,各级系统的业务数据、交换数据与宏观分析数据应分区设立,分别设立在生产区、交换区、宏观决策区几个逻辑工作区中。通过对社会保险的业务

进行分析,理清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映社会保险业务数据全貌的数据模型,然后按照合理的分布策略将这些数据分布到不同的物理地点上去,并且保证数据之间的一致性。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数据的物理存在形式主要有数据库和数据文件两种。数据库存放支持社会保险管理和服务的日常事务共服务的数据;数据文件主要存放与相关业务部门间的接口数据。

4.安全系统体系结构

应用安全方面采用安全的应用体系结构(B/S/S):所有客户机只能访问虚拟服务器安全的应用架构,即统一接入的方式

Action Servlet/SOAP Servlet),统一的组件调用方式(Command交易容器)。采用安全的A2A实现方式:采用Web Services实现与定点机构之间的电子化业务协作。采用身份认证技术:登录认证、功能操作认证、组件使用认证。采用数据加密(RSA算法):用户登录口令加密,IC卡数据加密,传输数据加密。访问时间控制:除DBA、SA之外,非作业时间禁止所有客户机访问。网络安全方面采用防火墙(地址转换、入侵检测、IP过滤、端口限制、协议限制)用以防病毒(病毒扫描、病毒隔离、病毒防火墙、VPN、划分VLAN、拨号访问控制)。数据库安全方面:安全的访问方式(所有客户机只能通过应用流量控制器、Web应用服务器才能访问数据库)、安全的访问用户(除DBA、SA之外,数据库的访问用户仅为Web应用服务器)。

四、系统的主要功能

主要包括基金征集子系统、养老待遇支付子系统、医疗保险结算子系统、失业待遇支付子系统、工伤支付子系统、生育支付子系统、辅助查询子系统、财务接口数查询子系统以及系统运行子系统等。

征集子系统分为核心端部分和单位端部分。核心端部分是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按照单位申报的社会保险登记表在系统中建立缴费单位的档案信息并进行审核,同时打印相应的单据。具体模块有社会保险登记管理、缴费申报管理、基金征集、退休人员管理、养老个人帐户管理和医疗帐户管理等。单位端部分为各参保单位使用的上报软件。分为缴费申报、增员处理、减员处理、个人资料维护、破产清算处理、身份证修改、批量导入人员、数据查询及系统管理等。通过该系统可生成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的五个险种的申报情况、增减员情况以及单位分立和破产等情况。

医疗保险结算子系统该分为核心端部分和医院端部分。核心端部分分为就医信息采集、医疗消费审定、医疗消费结算、医保支付核计、定点机构管理、三大目录管理和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医院端部分为各定点医院和药店进行医疗费用结算的软件。分为挂号、门诊消费、门规消费、住院管理、药店收费管理和辅助管理。

养老待遇支付子系统基本养老保险业

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

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审核;养老保险待遇金额计算;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的养老金。进行复核;根据政策规定进行养老金调整;养老金和其他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补支。付或减支付;确定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方式和时间;委托社会服务机构发放养老金。

失业待遇支付子系统失业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失业保险登记;失业保险待遇资格审核;失业保险待遇期限及金额计算;医疗补助金、失业人员家属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审核与计算、职业介绍补助金和职业培训补助金计算;一次性生活补助金的计算;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补支付或减支付。

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子系统工伤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工伤保险登记;工伤行业费率与浮动费率计算;工伤等级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护理依赖程度鉴定;工伤保险待遇资格审核;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医疗补助费、因工致残退休易地安家待遇、工伤保险医疗待遇、定期伤残护理费审核与计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费、供养亲属定期抚

恤金审核与计算;工伤待遇调整;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补支付或减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支付子系统生育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生育保险登记;生育保险待遇资格审核;生育津贴、医疗待遇、补助和其他费用审核与计算;生育保险待遇调整;生育保险待遇的支付、补支付或减支付。

辅助查询子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功能:对各子系统处理的业务提供综合和专项查询;按不同业务、不同处理条件、不同统计要求进行分组统计和查询。

财务数据查询提供了五个险种的相关财务数据包括基金收入、支出等数据的查询。系统运行管理包括对部门、用户、权限、密码等的设置维护等。

五、系统的组织实施和应用效果

该系统执行规范的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的控制,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项目中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和各分项目经理对项目中的各项任务和子任务进行严格的考核。在开发的各个阶段制定周密详细的开发计划,按照规范化的开发流程进行管理;使用先进的配置管理工具,对软件执行严格的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并聘请相关的监理单位开发的过程进行全过程监控。

该系统经过两年多的应用,实现了业务经办的全程信息化,实现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个险种)登记、缴费、审核、支付等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实现本地业务处理全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并为异地领取养老金、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异地就医等社会保险业务异地办理创造条件。该系统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社会保险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与省广域网进行连接,与定点医疗机构互联,建成与21个社保经办机构、78个定点医院和30个药店的市域网,建立了多媒体查询系统,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非现场监督,为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篇7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史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遍应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形成进程也得到了显著的加快。该专业形成的背景充分说明了其与信息化建设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 一些信息技术发达国家为推动IT行业快速发展, 扩大IT技术应用范围, 提高IT技术科技水平, 而开始迫切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满足这一需求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教育应运而生, 并开始在各国家、各高校逐渐建立起来。

70年代后期, 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我国开始正式获得发展的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之后, 教育部对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科技信息与管理专业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等整合成一个全新的专业, 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截止到2007年, 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约有400多所。从这一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该专业发展十分迅速, 发展规模也正在不断的扩大, 这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社会发展对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大量渴求, 也体现出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人们对信息及信息化认识的不断深入, 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的日益普遍, 该专业在我国教育事业领域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当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2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现状

2.1专业无特色

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当前培养情况来看, 它没有专门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行业, 更没有针对某个具体的岗位, 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缺少针对性的指导, 导致该专业培养目标抽象化、人才需求定位模糊化, 专业特长不清晰, 专业形象不突出, 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这一问题在我国众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它的存在给人才就业增加了一定难度,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的质量。

2.2学生能力不突出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三者之间无法取得有效的平衡, 且缺少对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整合的主线, 使得专业化的素养、思维与能力得不到系统的、有效的培养, 致使学生专业能力不突出。据有关某年毕业生调查统计, 有58%的学生认为该专业虽然涉及知识面广, 但课程深度不够;有2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无一技之长。

2.3专业定位不清晰

专业定位不清晰, 主要表现在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文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形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且较为宽泛。这使得很多教师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由于对专业理解的模糊而导致方案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偏差, 不仅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难以达成培养目标, 而且使该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就业方向充满了迷茫。

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 很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 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对该学科交叉性特点认识不充分, 缺乏有效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手段。第二,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不科学, 没有严格按照知识获取行为习惯和逐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来合理安排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第三, 专业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衔接, 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从而给学生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如何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3.1专业需求

3.1.1专业定位

目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深度, 并被定位在研究计算机技术等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伴随各国研究者对该专业研究的日趋成熟, 国际上已达到一个共识, 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类专业。由于不同院校该专业的发展历史不同, 且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其对专业范围和专业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 从而导致各院校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 难以满足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3.1.2专业课程体系定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 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能力, 掌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科技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明确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定位, 就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采取可行有效、 适用的教学方法, 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我国颁布的有关文件中规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算机网路、信息管理学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从该专业包含课程之多、类型之杂中可以看出, 多而杂是其具有的一个最为显著的专业课程特点。它与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不同, 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 通过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对于这类专业, 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 即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 就很可能会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

3.1.3专业人才定位

根据教育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规定来看, 其主要以培养两类人才为主, 其一是高级系统分析员, 要求能够熟练掌握信息资源开发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等的分析、设计、运行与评估, 能够从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开发出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 协调企业内外环境, 改进与完善企业系统和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其二是从事信息管理行业的人才, 主要负责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 根据工作流程和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企业战略进行重组优化。

3.2如何发展

专业定位的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或一个信息组织, 其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它注重的是信息的管理与组织, 强调的是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性作用。虽然该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多而杂的特点, 但这正体现了它的生命力与独特之处。另外, 它在实践中的迅速发展, 是其与社会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在变化快速的当今社会, 各种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必须要依赖于实践之上。因此,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进行理论研究, 并结合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情况和各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特点, 采用先进、科学、适用的分析方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

专业课程体系定位的实现。首先,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与渠道,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 帮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 突出专业特色。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 采用科学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 构建彰显本校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最后, 更新专业课程内容, 确保内容实用。为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伴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和计算机网络等发展速度的日新月异, 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也随之不断的更新与丰富。面对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和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这一趋势, 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当中, 只有高校不断的将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研究的新信息技术和新信息管理理论, 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建设中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时、全面吸收到其中, 以确保课程内容可以得到不断的更新与完善, 最终才能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良好定位。

专业人才定位的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像会计、外语、 计算机等专业那样培养能够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对社会需求进行及时、准确的了解与掌握, 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门专业有所充分、全面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通过加强与市场企业的沟通, 了解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 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计划。

基于社会需要, 通过文章对专业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定位与专业人才定位的论述, 及其具体实现方法的分析, 本人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是课程多元化、方法高效化的形式。总之,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高校教学所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文章从专业定位、 专业课程体系定位与专业人才定位对这一专业的需求进行了说明, 并具体说明了该如何实现这三个定位。在以后的研究当中, 文章应结合相关实例来弥补现在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蒋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04:40.

信息社会的企业管理创新 篇8

关键词:信息社会;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企业形象塑造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出现,一个以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接收和显示为主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开始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并正在彻底地改变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西方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这种新的发展形态成为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又称为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信息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使人们感到应接不暇。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寻找对策,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的界定,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所谓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管理者借助于系统的观点,面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利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综合效益的目的的具有动态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彼得·德鲁克也曾指出“企业管理不是一种官僚性的行政工作,它必须是创新性的,而不是适应性的工作。”可见,管理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需不断维持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卓越的管理必须实现维持与创新的最优组合。”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了论述。

一、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观念更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是一把锁,观念更新则是一把开锁的钥匙。企业管理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实现管理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的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 “信息至上”观念。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管理信息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 才能适时适路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 “能本管理”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映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在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应发生历史性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面对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的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方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3. 从重视经济性转向重视企业伦理。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许多企业对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攫取,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地掠夺自然资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伦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一是要把企业看成准公共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对保持社会公平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二是作为担负企业经营责任的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私利,还应对出资者的财产负责,保证生产者收入增加、福利改善。三是个体私利的最大化与整体的社会责任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没有无责任的自由。总之,必须把个人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 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 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为自我管理的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和谐管理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外协调、调和、融洽、谐和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界各系统及其本身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密切联系的,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组织整体的和谐的目的,以达到效率最大化。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其三,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日本的企业界十分强调和谐管理,日本劳工运动评论家森田实对松下公司的这一制度的特点评论说:“日本的企业就象父亲,劳工组织就象母亲。公司的中层干部就象亲兄弟,而企业的劳动者便是子女。”日本企业所培养的是亲情味的大家庭式的和谐。

要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调试企业与客户、市场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我国台湾体育用品巨豪、光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男在讲述他在调试企业外部环境和谐方面的经验时说:“高质量的产品是实现主动调试客户,使自己与客户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最根本条件。”其次,在和谐管理中还必须处理好“和”与“争”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和”与“争”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不可偏废。

3. 组织运作的虚拟化。任何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虚拟运作的类型主要有:(1)人员虚拟。打破传统的组织界限,通过多种方式“借脑”和“集智”,使外部人力资源与自身的资源相结合,以弥补自身的智力资源的不足。(2)功能虚拟。借助于外部的具有优势的某一方面功能资源与自身资源相结合,以弥补自身某一方面功能的不足。(3)企业虚拟。彼此实施合作竞争战略的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企业间结成战略联盟,为共同创造产品或服务,共同开创市场而实施全方位的合作。

4. 营销方式网络化。企业在传统营销中,一般分销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企业与消费者不能做到“一对一营销”,造成费用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Internet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条件,使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和虚拟化运作模式能得以实施,使企业能与顾客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企业通过建立网络营销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不仅从网上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在网上进行,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参加网上经营的新战场。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信息社会中,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

第一,要对原有的建立在精细分工的基础上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的制度、系统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

第二,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

第三,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员工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受教育积蓄,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第四,开辟企业与信息群或信息系统的新的有效的联系方式和途径,建立一种紧密的、渗透式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要提高企业对信息的依赖和开发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企业对信息做出反映的灵敏程度。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对新信息的反映程度和利用率是企业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

第五,在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对于获得的信息必须充分的消化、吸收、为我所用,面对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

第六, 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帮助员工树立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要改进分配方式,从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向按知识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分配制度激励人学习,用竞争的办法来调节收益分配制度,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进程。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而构成的企业内外的成长协调系统,其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进行。

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

1. 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

企业通过发现、挖掘、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两种方法:演化法和孵化法。(1)演化法。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的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涉及多种组织活动的事实和调整。(2)孵化法。指企业专门抽调人员,组成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小组,负责在两年到三年内,建立核心能力。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营造一种培育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让核心能力成长起来。

2. 通过知识联盟获得核心能力。知识联盟是企业间战略联盟的一种形式,它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一个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可以帮助公司扩展和改善它的基本能力,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核心竞争力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不论其特定的行业,正在结成联盟以得到象技术这样关键领域中的外部专门知识。制药业和软件业就属于那些带头从其他行业借用技术以提升其自身竞争力的行业。如通过与Human Genome Sciences公司的合作,SKB公司极大地扩展了其研制新药的能力。

3. 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模、快速加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说,竞争力是不能移植的。但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把外界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并入企业内部,经过资产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可以将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专长整合成企业自身的专长和核心能力。许多大企业都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兼并获得相关的能力。如美国的哈里斯公司,通过一系列谨慎的并购和消化吸收工作,从一家传统的机械打印出版公司发展成一家电子巨头。

五、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形象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主体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在无限的空间和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传递自身的理念、标识、品牌、风气、制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在诚信方面实现与顾客或公众之间最大限度的“零距离”沟通,塑造并实现管理主体最佳形象的过程。

塑造理想的企业形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有形形象的塑造。有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指企业形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设计;包括路灯、路牌、灯箱等平面广告设计,包括环境的点缀、建筑物造型、色彩选用、装潢情调等方面的设计。这些可视要素让公众一看便知企业的形象要么高雅无华,要么富丽堂皇,要么洁净舒适,要么管理平庸等。

2. 无形形象塑造。无形形象的塑造主要从非视觉方面,即从感觉、行为、意识、观念等角度来塑造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环境氛围。无形形象的塑造比有形形象的塑造更为复杂且重要。它将企业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等因素融入企业行为、员工行为和管理者行为之中。无形形象塑造实际上就是感觉形象的塑造。当前企业形象塑造主要是诚信形象、道德形象、管理者和员工形象的塑造。

六、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引导企业,而市场信息是千变万化、非常活跃的,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不断调整,创新管理。因此,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就难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动荡年代的管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2.韦吉锋,莫勇波.关于新世纪管理创新的理性透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3.王伟. 管理创新原理与实务.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邢宝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洪侠,管理学与法学双学士学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XX年村第一书记述职报告下一篇:控烟工作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