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篇1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在讲述澳门问题的时候,我播放了《七子之歌》,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课文知识掌握也更加深刻,参与度也就越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学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历史。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信息技术可以强化德育渗透功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大纲要求的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我在讲授《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播放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地道战》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英雄形象再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与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再如讲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这些感人事例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信息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四、信息技术可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工具。

网络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得到尽情地发挥,课堂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环境和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必将融合在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中。

可见,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组织学生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首先,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师生合作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再次,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但这也给从事历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我们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知识广度和理论素养。我们相信,随着新课改的理念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中,溶入到我们的教学思想中,落实到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我们会看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陈新著:《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朱孝远著:《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篇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深刻地阐述了兴趣的重要。的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任何事情都不会成为负担。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激励自己积极探索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生动的画面面前, 在直观的可操作的电脑软件面前, 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 语文学习不仅不是负担, 反而成了一种乐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就在于, 它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上述必要的形象、鲜明、有趣的条件。

1. 创设情境, 将说识结合。

大家都知道, 识字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最重要、最难的教学任务。为了让他们从枯燥无味的机械认字过程中解脱出来, 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 把汉字的音、形、义和孩子身边比较熟悉的人、事、物联系起来, 以便于识记。

比如我在上《四个太阳》一文时, 我就把生字全部做在课件上, 以摘苹果的方式, 认对一个字, 就摘掉一个苹果, 并且给点缀上好听的音乐, 孩子们还可以一边识字, 一边分析字型, 并给这个字组词。抢认, 看谁的字认得多, 谁得到的苹果就多。多么有趣的识字课啊, 一节枯燥无趣的语文课就这样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变得生机勃勃。它把单纯的识字, 层层推进, 把识字与认识事物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达到识字的目的。

2.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爱好, 而被迫进行的学习, 会扼杀学生把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 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 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学生, 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画面与场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 而其针对学习中的难点再现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3. 创设情境, 将课文内容延伸。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是把课文以外的内容延伸出来, 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其眼界, 增强课外的各种知识。

二、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媒体以听或讲的单方面传递信息, 导致学生学习枯燥, 思维方式单一, 课业负担过重,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如果运用更加直观的电教媒体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田忌赛马》述说的是一个著名历史故事, 我们紧紧围绕课文中的两句话组织课堂教学。第一句话是孙膑对田忌的“从刚才的情形看, 大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第二句话是“还是原来的马, 只是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功能, 把三次赛马的过程采用动画的形式再现于屏幕。同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把每一匹马跑完的时间用具体数字标出。三场比赛结束后, 电脑将六匹马按速度快慢一字排开, 学生就非常直观地了解到齐咸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这样就为理解第二句话打下了基础。为了使教学环境更加逼真, 我们还给动画配上了现场音响效果, 如马的嘶叫声、马蹄声、人的喧闹声等。最后, 还把课后练习中的那张表格同时再现于屏幕上, 让学生边看边想边说边填表,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正是因为电教设计有着变静为动的特点, 使知识的教学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充分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 活跃了课堂气氛, 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所需的情境。

三、创设情境, 使抽象变具体, 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出现一些抽象性的知识文章, 这一类课文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使用电脑软件则可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 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 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课件, 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着教师讲解, 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 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 又经过分析、比较, 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信息技术对优化语文教学的作用 篇3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构建有形有声有色的立体语文课堂,激活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积极观察、思考、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故而必然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启自主学习这扇大门的金钥匙。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授课形式单调,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精神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枯燥的词语、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都市精灵》一文时,我先播放了《动物世界》的一期节目——《大街上的猛兽》,同学们在妙趣横生中开怀大笑,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动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二、呈现画面,激情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课本中一些文章在实际生活中与学生的认识相脱离,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情景,给教学带来极大的阻碍。多媒体如一缕春风,抚平缺陷,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例如《幽径悲剧》一文,字字有情,饱含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但是文中描绘的情景,离学生较为远,再加上学生对作者季羡林了解太少,学生很难入情入境。但当我把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藤萝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为之震惊,为之感叹。我再适时引导,学生无不对这样美丽的藤萝被毁感到惋惜和愤怒,这样就很自然地理解了作者,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这样利用多媒体呈现画面,可谓自然妥帖,与课文教学融合为一体,无斧凿之迹,却鲜活地让学习个体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得到情感的共鸣。

三、化静为动,激悟语感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实际操作中和活动中获得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肤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软件直观、具体地展示课文内容,把抽象的静态的语言文字描述转化为形象生动、直观的动画,图象可以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字内容,充分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从而激起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时,由于诗歌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和凝练性,学生一时无法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我就把对诗歌的分析先放下,用flash播放了一个展示西湖春天美景的动态视频,学生们无不对西湖水光潋滟、草长莺飞的美丽春景赞叹不已。观后,我就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写下来,于是有了像“小草们也按捺不住,纷纷冒出脑袋来凑个热闹”“转头又看见几只燕子正在衔泥筑巢,为一家今年的幸福生活奋斗着”“瞧,白沙堤上的杨柳正在照着‘镜子’,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呢”等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在这里,学生不仅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文字生动贴切地呈现出来,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而且锻炼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展示过程,激活思维

传统课堂教学,只讲知识,只讲现成结论,不讲方法和获得结论的过程,只要求学生学会,而轻视会学。多媒体应用在提供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教学信息的同时,使学生通过多种感知获取有关信息,提高认识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用平常教学手段说不清的含义,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展示过程,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增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活板》一文中,我为了揭示“活板”的“活”这一重点时,采用①用幻灯片将每个“准备工作”的画面逐一显示出来,让学生清楚每份准备工作的相关联系②通过视频显示活字印刷的具体过程,让学生清楚看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等一系列的现象③再用多媒体展示雕版印刷的过程。以上在提供丰富感性材料的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维环境。在此基础上真正给学生创造一个反思的平台,如“活字印刷有几道程序”“活板和雕版相比,到底有哪些优点?”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真正进入知识探究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篇4

因特网上有许许多多收费或免费的资源,为教师及时获得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资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例如,对于那一道题的答案或解法有疑问可以把该题通过网络搜索,获得许多人的解法或看法,开拓了自己的思路非常方便。再如,利用我校订购的教学资源网站,可以获得大量的教案、习题、和高考信息,为我们的备考、组卷和及时获得最新的高考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还有,对于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老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文章进行下载学习或在线学习和培训,像我们现在进行的网络在线培训在传统的教学时代是无法想象的。总之,通过网络这个海量的信息来源使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平均化,它尤其使偏远落后地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2.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ppt、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加快了课堂的推进效率,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活动更多是信息。例如,在高三复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题的图展示在白板上,进行讲解或讨论,这样清楚规范的装置图比学生看着自己的试卷或老师画在黑板上效果要好的多。再如,在物质结构的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图像或三维动画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特征,要比看着课本讲解效果好许多。还有利用ppt虽然不能完全替代板书,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写量,节省了时间,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还有,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特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保留自己在教学中的各种资料。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篇5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一种新兴教育手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和作用。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直观、生动、科学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且通过声音、图像、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了课堂的学习效果。本文就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有效的影响和作用做几方面探讨。

1 利于打破传统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兴趣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积极好动,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表现欲。因此,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的文本转换成图形、图像、视频或者动画,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升级为今天丰富而具有新意的学习内容,无形中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初一Unit 9“Do you like bananas”一课时,笔者首先告诉学生: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准备带着大家去野餐,那么,我们准备哪些食物呢?“What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bananas?”教师边引导边播放动画音乐Let’s have a picnic today,学生跟着欢快的节奏一起感受野餐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音乐和问题创设的情境中充满兴趣。接下来笔者利用网上的Flash课件,将食品类的单词直观地呈现给他们,进一步引导学生听、读新单词,并区分食物单、复数,然后练习句型“Do you like...”。在这里不得不说,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沉浸在期待的心情中,在愉悦的享受中完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 创设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学习必须要有赖以生存的环境,任何一种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保证学习的高效性。因此,外语教学往往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实现高效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单词、短语、句型设计成情境模式,把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搬入课堂之中,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让学生在角色中进行情感体验学习,降低了课堂学习的难度。在一个或者多个“兴奋点”的刺激之下,学生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初二下册Unit 1“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教师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Repeat the words above in Chinese. Tell them my obligations in Chinese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use target phrase ‘have to’.”(昨天,我收到一封来自同学的邀请函,她请我去参加万圣节聚会,可是我有些重要事情要做,不得不学习,我怎么跟她说呢?如果你们是我的话,会怎么解释呢?)笔者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同学的邀请函,然后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了西方万圣节的场面,学生兴趣盎然,开始学习如何回答,有的帮助解释,有的.干脆爽快地答应……学生在积极的交流讨论中,学会了如何邀请别人和如何回复邀请,而且对西方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有了深入的了解。

3 调动多种感官,提高记忆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都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视觉获得知识效率占83%,听觉占13%,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于触觉;如果几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活动,那么会明显地提高记忆力。而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音、形”结合,通过多媒体与网络结合,可以将无声的教材变成有声、有形、有动画的集各种试听信息于一体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加接近学生的接受水平,易于接受信息并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记忆力,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初一上册Unit 3“What color is it?”对于颜色的学习,因为本节内容简单,学生并不“感冒”,没有什么积极性。怎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奥运五环制作成课件,请学生说一说五环标志的含义。而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对于五环并不陌生,但是对每一环、每一个颜色的含义还真不是很了解。于是笔者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五环的内涵:奥运五环是国际奥委会的官方专用标志,其中五环代表五个大洲,蓝色代表欧洲、黑色代表非洲、红色代表美洲、黄色代表亚洲、绿色代表大洋洲,而五种颜色又为各国国旗的常用颜色,五环聚集到一起,表示聚集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在朴素的白色背景上和平友好。学生跟随着课件了解了体育知识,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于是在练习“What color is it?”的时候水到渠成,学生看着五环很快掌握了。由此可见,视听结合的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记忆力,扎实掌握知识。

4 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语言素养

在英语课堂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动画、色彩等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可以全身心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审美能力,促进英语听力、口语水平的不断发展。同时,学生通过感受教师操作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学习一些实用的技巧技能,在操作水平和信息素养上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第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电脑设计一个生日邀请卡:“1.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invitation in 3a. Then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ey are very easy to them. 2. Get the students know how to write an invitation to the party, and make their own invitations to the birthday parties. 3. Then, show it to the classmates.”学生本来就对计算机操作感兴趣,小组合作的形式下更是踊跃,于是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有的搜索材料,有的整理句型,有的制作卡片。最后,笔者将他们制作的卡片放到大屏幕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于是兴高采烈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作品。这样,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达成了教学目标。

5 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交际能力

今天的“网络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关注中国,中外文化的交流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初中英语的学习正是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外国的一些风俗习惯、交际特色需要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则为这一需求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随着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领略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对语言文化内涵的认识。

例如,通过观看两个美国人打电话的视频,学生便可以了解西方国家打电话的习惯;给出一组对比Flash动画,可以鲜明地看出中英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的不同;透过圣诞节的影视作品,可以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论文 篇6

关键词:微课;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实际操作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为了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要突显微课的重要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特点入手,有针对性地设定微课内容,才能够将微课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微课概述

(一)含义。微课能够为不同基础和理解能力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教师必须从学生特点入手,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确定每一个微课内容的重点和主题,微课视频内容应保持在5~8min,努力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知识[1]。在对微课视频进行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应用视频、音频、文字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有针对性地观看微课视频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新媒体得以产生,新媒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微课。就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特点来讲,利用微课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缺陷,通过直观的方式促使学生对抽象性较强的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极大地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微课能够将知识内容融入具体的情境当中,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多种途径将信息技术知识展现出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2]。通过微课,能够反复展现教师的操作演示动作,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从自身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展开自我训练。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探索和挖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进行全面培养。由此可见,利用微课展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我国人才的全面成长。

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主题以高中信息技术知识重点和难点为主。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在5~8min的微课视频中,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才能够将微课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VB穷举法知识教学中,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将知识难点确定为循环嵌套,仅凭课堂讲解,学生是无法对知识产生深刻理解和牢固记忆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一知识难点录制成微课视频,将循环嵌套原理和结构通过高中生喜爱的动画形式展示出来,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二)实施策略。第一,利用微课进行实践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必须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上。然而,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仅凭教师的讲解,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完全记住具体的操作方法。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将具体操作步骤、方法录制下来,为学生课后复习、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合理选择微课资源类型。录屏、3D动画和视频等都是重要的微课资源,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出发,合理选择微课资源类型。例如,部分理论性课题如“什么是算法”等信息技术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PPT+视频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这样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对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的刺激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在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Flash遮罩动画的制作”等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将操作步骤录制下来,为学生自主观察、练习和复习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实践性、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合理利用微课,能够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自主练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南南,周茜,帅建英.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同课异构中探寻微课的价值[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15(3):33-34.

[2]郁选民.浅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以教科版选修教材“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2):17-18.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篇7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 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保护空气”时, 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的废气;演示3.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 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 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 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化工厂考察, 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 并用了一周时间撰写事实充分、立意新颖的论文。

二、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 创设情境, 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 激励学生探究实践, 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 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 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 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 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 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 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常见的碱》的性质时, 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Na OH的潮解以及CO2和Na OH的反应, 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常见的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这些动态模拟所吸引, 讨论热烈, 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类比, 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保持良好地学习注意力, 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互动信息, 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在上《酸与碱的反应》一课时, 学生活动总结出酸和碱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分析酸和碱反应可能生成什么?利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1.酸与碱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一个什么反应?2.生成物是哪类物质?3.其实质是什么?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了教学效率, 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 特别是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四、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使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深深体会到了其在引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增加教学密度, 加大教学信息量, 短时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 促使我更好精编教案, 精选素材, 有力提高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也进一步促进观念的转变。我校上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 这些条件又为我们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方便, 为推广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

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单一, 教学软件的设计尽可能从辅助教学这一角度来考虑, 不断提高制作能力。信息手段必须服务学生, 服从于教学的需要, 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不脱离自己的教学, 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 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 同一知识内容, 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 可以促进记忆。

但要注意, 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 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 要从不同角度, 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教学, 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 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 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3. 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 就在于能够模拟, 可以这样说, 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 正因为如此, 许多课件在开发时, 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 表面上其效果是既节省大量教学时间, 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 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但忽略了学生实验, 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 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综上所述, 在化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对提高课堂实效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促使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 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让学生不至于因为枯燥的上课方式而降低学习兴趣, 更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来控制学习。同时, 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并能实景模拟, 把知识与现实连接起来。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究意识;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技术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使富于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丰富化、动态化、发展化,使它们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整合对于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直接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体、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而好多网络资源正是可以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下唤起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以及道德情操的升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网络资源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和学习目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动物过冬》一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接着播放深秋黄叶满地,枯枝风中摆动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呢?”以动画形式显现情境,随后演示课题,引入学习目标中,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意识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网络资源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进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目的。“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你知道太阳光有哪些颜色?通过哪些物体能折射出什么颜色?于是,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纷纷发言,“我知道了太阳光有赤、橙、红、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它可以通过水、玻璃等物体折射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从而轻松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中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在如执教《颐和园》一课时,我请学生为美丽的颐和园设计一个旅游广告。于是孩子们先在网上查阅了颐和园的相关图像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大家写的写、画的画,忙得不亦乐乎。此外我又趁热打铁,提供了颐和园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三、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任务。有创新的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活动。同样,有创新的学习,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语文教学还应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引入知识的海洋,利用网络资源使有限的课内资源和无限的课外信息完美结合。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篇9

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致使当今的网络时代已经演变成为了“微时代”,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店、微客、微营销等等为代表的各种“微”方式。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口手相传的传统教学越来越远。一张口一支粉笔,简单的教具进行教学的状态,在今天可以说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微课”作为这场微革命中的一部分也就水到渠成的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开始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细细想来,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之前就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微课程的雏形,生活中,电视频道里教授剪纸的简短视频;教育上,名师通过网络对学科的重难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工作上,利用电子设备召开一些重要跨国会议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微课程最初的来源。那么针对教育,针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2)资源组结构更丰富: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重难点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同行同事的观摩点评等相关电子化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类型丰富、主题鲜明的“主题单元资源包”,为师生的教与学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3)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4)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5)反馈及时、针对性强。通过学生在微课之上的讨论或提问,及时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情况,能及时反馈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攻克薄弱环节。同时由于可以进行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三、微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微课程之所以独特,是在于“微”字,有针对性,时间短,对知识点一一突破。而在微时代特色的引领下,信息资源形态的开放化、主体化、碎片化等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不断凸显,以教育资源移动化、教学设计微型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为特征的微课模式应运而生。那么在信息技术植入课堂教学的今天,要逐步优化传统课堂教学,微课程的引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原因有三:

(一)、微课将引发了教与学的模式的转变,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老师虽然都秉承着“学生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但要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往往就没办法按正常秩序推进教学进度,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途径、自学时间十分有限,最后还是需要老师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升,课后,还必须透过练习和作业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微课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多媒体素材作品进行课前的学习,针对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课件、课例等做到了先学。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在移动设备上进行讨论和检查,克服了“一师多生”的不对等帮扶困难。老师可以简单利用电子设备在学生遇到难题或疑惑时适当点拨和提醒,真正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微课将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时间、地域、速度、层次的限制 通过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知识的教与学,微课程势在时间内就讲解一个知识点,从而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学生易于学习或复习。对于学习速度较慢,知识层次稍微欠缺的同学,也可以于课后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复习和巩固,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学习,从而也便于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层次情况。同样,对于不懂的重难点,也可以在课后、家中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讨论或询问,未来微课下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从课内到课外,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微课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评价模式 随着微课在教育行业的发展,相关的软件和网站会相继开发和建立。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授方式也将被改变,之后在课堂上将真正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丰富了教学内容,多种方法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和突破,知识点的拓展范围也将无限宽泛,甚至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从微课程网站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自学,从而能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兴趣与乐趣中跟乐意也跟自主地去学习。老师也将转变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评价模式,可以利用微课设备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评价。

(四)、微课将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校办学水平

微课程在课堂上的出现让教师多了一种实用方便的教学方式,由于微课形式多样,简单便捷,教师只需根据自己教授的知识,就可制成一个简短的视频,课件等相关多媒体作品,让学生自己观看学习,然后再一起探讨学习中的疑惑,就可以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对于学困生的关注以及帮助。同时,也让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更加个性化和自由化。教师之间还可以观看同事的相关视频,来了解别人的教学技巧,同时互相探讨教学中的重难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微课程的出现,还极大程度地方便了学校对课程教学的管理,能够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通过移动设备了解师生课堂上的互动情况,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直至当今教育现状之下,新教育模式的兴起必然对传统教育带来相应的挑战,要改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沉淀下来的较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微课模式的兴起并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已然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更好的把握微课的核心理念,从而利用全新的概念与方法来潜移默化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传统课堂教育向微课模式平稳地过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现在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微课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也是双刃的,那么如何将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应用到这一场势必要到来的变革之中来呢,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利用微课模式的资源整合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微课模式很大程度上以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在网络信息技术等各类硬件的支撑下能够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综合性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进而构成一个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结构紧凑的微型“主题单元资源包”。因此,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要抓住微课视频制作途径具有多样化特点,包括动画视频软件制作式、拍摄设备外拍式、录屏软件内录式及多种途径混合式等,形成一个开放性、网页化、情景化的资源动态和教学交互应用环境,从而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致使微课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理,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利用微课模式的多元化,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系统、枯燥的口头讲解,课后练习,反复测验来向学生传输掌握大量知识,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极大地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微课是基于学科特有的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微型课程资源,在微课模式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图表、影像、PPT、flash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法的应用,在优化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组织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载体之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同时也通过微形式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答疑解惑。逐步打破了时间、地域、层次的一些现实的限制,利用微课中的多元化方式,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和深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同时让学生利用更贴近自身和生活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利用微课模式的多项同步性,提高教学反馈的及时性 听课评价以及教学反思是教研活动中教学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听课评价模式是由任课教师讲解完毕之后,听课教师予以口头点评,再反馈给任课教师予以改进。反思则是,通过同事或学生对于本堂课表现出来一些问题来进一步回顾讲课过程,力争找到授课问题,从而进行思考改进,这种评价反馈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授课和评价反馈不能同步进行,后期评价过程中对授课教师一些细节性的缺憾容易遗漏,教师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瑕疵也没能及时把握。而微课模式下,听课教师可以仅仅将微课内容作为评价对象,于授课教师的任一时段、任一画面进行暂停或反复观摩,予以同步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客观性。同时可以通过学生对于不同载体课程的选择,细节问题的讨论或提问,来同步总结出学生对于知识脉络的掌握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反思,力争改进微课。同时,较之传统的进门听课、严肃评课活动,微课模式下的听课评价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授课教师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教学优势的最大限度发挥,促进授课老师更好的展示出其教学技巧和教学素养。总之,微课的出现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有选择性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针对学科的特殊性,深入了解和研究微课的主要优势,以及应避免的问题,逐步过渡到课堂之中,另外,微课模式下,视频课件等微课内容的的制作效果也是影响教学评价反馈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不断加强微课程资源制作新技术、新理念的学习,更好的把握微课教学理念和资源建设思路,分清重难点,优化微课教学体系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福城,肖安庆,李通风.微课小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2)

[2] 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05)[3] 李莉,顾朝志,李世宝.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通信类课程教学平台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4] 百度百科

上一篇:天津市建设工程材料监管信息系统下一篇:老客户维系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