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精选10篇)

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1

市直工委第一课题组(2007年11月28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强调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对构建和谐作了进一步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党政机关更是关键环节,只有机关和谐才能带动全社会的和谐。带着这一问题,市直工委组织了调研组,结合对年终党建工作调研,同时对市直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作了一些探讨。

一、市直机关党组织设置和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市市直机关(含企事业单位)共有党委68个,党总支部55个,党支部1090个,党员19401人。其中机关党委20个,党总支部15个,党支部289个,党员5371人。

(一)机关党组织设置的基本情况。市直机关党组织的设臵,是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 条例》的要求进行设臵的。大部分单位配备了机关党组织专职副书记。目前,市直70个机关单位,按要求配备了党组织专职副书记的有68个,占总数的97%。大部分机关党组织做到了“四有”,即有办事机构,党务工作有专人负责,党建活动有经费,办公有场地。

(二)机关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市直机关党员队伍的主要特点是党员数量多,党员干部多,党员领导干部相对集中,党员文化高。据统计,在市直机关各级党政机关干部中,党员占76%,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党员占67%。总的说来,机关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文化素质较高,他们绝大多数能够自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二、市直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机关党员具有先进性,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但也存在有一些党员不能始终保持甚至丧失了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性不强,理想信念有所动摇;二是纪律松懈,缺乏全局观念;三是脱离群众,宗旨意识淡化;四是作风不实,党风党纪不正。这些党员不能始终保持甚至丧失党员的先进性,既有组织上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组织上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党组织放松了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未能采取 有效方法教育党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个人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党员主观上忽视了学习,放松了“三观”的改造,致使思想蜕变,先进性弱化。

从目前来看,机关不和谐现象有所显现:一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所致,上访事件偶有发生。从机关的层面看存在两大矛盾:干部成长速度较快与实践急需深化的矛盾,利益追求迫切与诉求表达欠妥的矛盾。二是在服务质量方面,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有些部门做得还很不够。如少数部门、少数机关干部思想无压力,工作少力度,习惯于按部就班开展工作,急事也好,特事也罢,宁肯让基层麻烦十遍,也不愿自己多干一点。也有少数单位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的口号喊在嘴上,要求挂在墙上,但一碰到实际就缩手缩脚,先考虑自身利益,先摆出条线规定,不愿承担风险。还有少数单位把管理与服务对立起来,不主动帮助企业整改,而是以罚代管,甚至乱执法、乱罚款。有的部门执法检查方式简单粗暴,行政处罚比较随意,引起企业的强烈不满,对全市招商引资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机关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提 出的重大任务,机关党的工作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机关中党员比例高、党员素质高,是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决策、组织、实施的主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是摆在我们机关党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所以,机关党组织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必须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机制,把握机关党的工作的规律性、体现机关党的工作的时代性、赋予机关党的工作以创造性。具体可以概括为两个表率、两个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促进和谐机关建设的表率。和谐社会首先是一种理念,要被社会全体成员接受和认同,就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作为基础。我们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倡导者、引领者和组织实施者。作为党政职能部门的各级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系统工程中,处于突出位臵。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构建和谐机关,各级机关党组织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创建和谐社会的表率。机关党组织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掌握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实际 问题,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双向交流和提供服务等方法,理顺干部职工的思想情绪,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切实加强机关的和谐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要充分发挥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联系群众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做好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全面活跃单位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职工的思想阵地。要在各级机关中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机关的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要继续做好创建学习型机关、节约型机关活动,促进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要做好市直机关文明单位的创建和管理工作,以创建文明单位为抓手,建设和谐机关。近两年来,经过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后,市直机关各党组织在落实省市委《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实施意见》等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的通知精神中,充分挥了表率作用,也促进了机关的的进一步和谐。

(二)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联系群众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服务群众上作出表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参与,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量工作同党的群众工作有密切联系,要求我们把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做得更好。机关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以自己优良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带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各级机关的广大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强化服务理念,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深。特别是那些有行政执法职能权限的单位和部门的党员,要正确看待和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机关,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确保公平正义在整个社会得到实现。要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畅通的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和科学的矛盾协调解决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高度重视和维护 群众最现实、是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活生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努力使党的群众工作取得实效。要巩固和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进一步加强机关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有下属企业的机关党组织要做好下岗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条件,始终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做到“脱产不脱学,离岗不离党”。要做好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和管理,及时把他们转到工作、生活所在地的党组织,保证能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党保持联系,处处体现党员的先进性,确保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保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机关工作人员中党员比例高,很多党员在领导岗位上担任着重要职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各项方针政策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他们的作风是否务实,为政是否清廉,精神状态是否振作,对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贯彻落实影响极大,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各级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意识,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营造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2

一、和谐社会与检察职能间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六个基本特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 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体现了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的统一。“社会和谐, 法治先行”, 和谐社会, 首先必须是法治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 必须依靠法治, 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 不同社会关系主体的各种利益要求不断提出又不断协调, 以形成全社会各种正当利益和谐共存的局面, 而法治就是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机制。民主法治机制通过对权利、权力、义务、责任和程序这些规范要素的合理安排, 形成调整社会关系的完备的法律体系, 以确保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价值目标得到确认、尊重和实现。在现代法治框架内,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承载着重要的救济权利的使命, 是秩序、权利、公平和正义的守护者。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必将推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实现。

检察机关的职能, 即检察职能, 是由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在我国, 检察机关被宪法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 它与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并列并对这些国家机关实施法律监督。以此为依据, 检察职能也即法律监督职能, 它是中国宪政体制中特有的一项权力, 担负着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约束权力的正当行使、维系现代司法的合理构架, 保证刑事诉讼职能的动态平衡, 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 而法治与和谐社会的融合关系决定了检察机关理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发挥重要职能作用。

当前, 我国社会转型处在关键时期, 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利益主体更为多元化, 利益关系日趋复杂, 新矛盾层出不穷, 这些不和谐潜在因素的存在, 对检察机关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检察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应通过积极发挥检察职能, 有效惩治预防犯罪, 以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

(一) 履行起诉、批捕职能, 打击各类刑事犯罪, 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权利, 以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安稳的社会, 而犯罪具有严重危害社会性, 侵害了国家及人民的利益, 使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民无法安定, 影响社会稳定, 必然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检察机关履行起诉、批捕职能, 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 让破坏社会稳定的人得到严厉惩治, 对于广大人民来讲, 其人身、财产权利得以有效的保护,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讲, 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 对于国家来讲, 国家利益也得以维护。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时, 社会效果也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能时要达到的目标, 这样不仅使犯罪行为得到惩处, 社会各界的反应也予以考虑, 使受犯罪影响的各方得以解脱, 以解决社会存在的不良问题。检察机关履行这一职能, 为护卫社会祥和安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 履行查办职务犯罪职能, 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活动, 促进依法执权, 廉洁勤政, 以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清廉诚信的社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贪污腐败和无意的职权渎职, 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破坏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 忽视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和重托, 已无身为公仆为人民服务的意念, 这与和谐社会相违背。检察机关的反贪部门、反渎职侵权部门的职责就是侦查这些职务犯罪, 清除党和人民的罪人, 加强党在人民中的威严以及诚信, 这无疑是为创建和谐社会扫除了障碍。目前, 检察机关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商业贿赂等的专项查办行动, 为和谐社会平添了一把力。开展预防职务犯罪, 进行全方位预防宣传, 深入大建设、大项目进行体制预防, 为构建社会和谐筑建强有力的防火墙。

(三) 履行诉讼监督职能, 保障司法公正、维护法制尊严, 以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正为整个社会所呼唤, 为全体人民所期盼。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环境里, 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检察机关通过行使诉讼监督职能, 纠正司法不公现象, 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实现了全社会的公正。对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进行的立案监督, 有力督促各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侦查监督通过履行追捕追诉职能深挖犯罪, 纠正公安机关刑讯逼供以及违反程序的侦查活动;审判监督和刑罚执行及监管活动监督, 强化对判决量刑的公正及违法减刑、保外就医、超期羁押等执行问题的防止;民事行政审判监督, 纠正判决有错的民事行政案件。同时, 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建议, 对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全面监督, 促进全社会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检察机关履行诉讼监督职能, 为创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公正的法制环境。

(四) 履行控告申诉职能, 为民解忧排难, 化解社会矛盾, 以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个宽容平和的社会。而群众上访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 是人们和谐相处问题的体现。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部门, 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认真负责地为群众处理好热点、难点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 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上访工作, 让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冤有处申, 确保不出现群体访、越级访,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目前, 检察长接待、法律咨询、投诉首问责任制及首办责任制等相关制度, 更是为了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真心实意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教育和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寻求救济途径。检察机关履行这一职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积累, 促进人们和谐相处。

三、加强检察队伍建设, 提高法律监督能力, 是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检察队伍建设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作用的前提和保证。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要有所作为, 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以切实加强检察队伍建设, 提高法律监督能力。

一是立足自身职能, 强化思想认识, 不断提高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谐社会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检察机关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主力军, 要立足职能定位,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检察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 积极发挥检察机关保稳定、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二是要提高检察队伍的执法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检察职能具体承载者的执法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法律监督效果。所以, 为促进法律监督能力的提高、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必须通过加大培训力度, 开展岗位练兵, 组织学练赛活动, 实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等办法, 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监督能力和水平, 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3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升工作能力

提升维权工作的能力。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当前,特别要提升工会在改革发展、参与帮扶过程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提升工会运用法律政策武器维护职工权益的能力,切实保障职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公司工会要支持基层工会干部大胆维权,依法维权,努力替他们说话,为他们撑腰,提升工会组织整体维权工作水平。

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工会干部要不断提升联系并服务职工的能力。当前,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职工理念,贯彻群众路线,努力实现群众组织群众化。工会干部要经常深入到分厂(车间)、班组和职工群众中去,特别是要到生产任务忙的单位去,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提升为职工办实事的能力。职工有困难才找工会,工会最大的责任就是为职工解决问题。不仅要解决有困难职工的问题,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具体工作,如夏季生产任务忙时,到一线送降温茶,逢年过节慰问独身与住院职工等等。当前,要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提升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能力,理直气壮地替职工说话办事,尽心竭力地为职工排忧解难。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更新工作观念

要确立服务意识。工会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树立围绕大局服务发展的意识,真情实意服务职工的意识,满腔热情服务基层的意识,切实体现全心全意为企业分忧解难,实实在在为职工办事的工作理念,实现在企业中有影响,在群众中有威望,不断提高企业方方面面对工会工作的认可度;

要确立忧患意识。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工会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不足,深刻认识不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工会工作水平,工会组织就势必要失去党政信任和职工的信赖。工会干部务必要讲奉献,有作为,恪尽职守,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工作,创造一流的业绩。

要确立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基础。要认真研究目前工会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把握新形势下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旧的工作方法中解脱出来,要做到传统工作有新创意,常规工作有新思路,日常工作有新办法,不断促进工会工作提档次、上水平。

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把握工作重点

强化经济技术创新和职工素质工程。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职工素质工程是工会推动和发展的两个重要载体。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旨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集中职工智慧、凝聚职工力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会要组织广大职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功立业。职工素质工程则旨在推进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工会要努力督促和协助企业各方面力量,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如扩建图书馆,创办职工读书廊、读书角,定期在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等,帮助职工提高科学文化和操作技能,增强广大职工在新形势下的技术知识竞争能力。

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会的帮扶工作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监督和落实好针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各项基本保障政策,让困难职工了解掌握并充分享受到这些政策。二是从工会自身出发,科学配置和使用工会现有的帮扶资源,全力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就业、就医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帮扶工作应加强针对性,保证实效性,从职工群众迫切需要帮助的地方入手,多在扶字上下功夫,探索多种帮扶形式,使帮扶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整合,形成企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工会有效运作的长效机制。

要深化集体合同和职代会制度建设工作。职代会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作为企业进行民主管理、规范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其作用和价值日渐显现出来。职工通过职代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使公司与广大职工结成一个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在强化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深化集体合同的关键在于以集体协商的方式保障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通过工资集体协商使职工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同步。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要充分表达职工的意志、愿望和要求,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和事项的公开、公正、公平,保障职工知情、参与和决策的各项民主权利。

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完善工作机制

要完善维权机制。工会要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着力点,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护好、引导好、调动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要从完善机制入手,建立健全职工生活状况调查分析机制、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劳动争议与调解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从而在调整劳动关系工作中发挥政策参与、协调立场、调解矛盾、指导服务的作用。

要完善学习机制。要突出工会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切实制定好学习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系统地组织工会干部学习。请老工会工作者、专职工会干部讲课,走出去学习兄弟企业的好做法与经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工会干部的业务和理论素养。

要完善信息畅通机制。工会信息是反映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事件苗头等内容的重要渠道,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保持工会信息渠道的畅通,不断提高信息的质量,发挥信息的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4

博野县东墟中学于小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工会组织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工会组织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使工会组织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工会真正找准定位,明确工作任务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工会必须树立大局意识, 切实把工会工作放到大局工作中去思考、把握、部署, 积极发挥工会作用。要发挥工会在宣传教育职工、团结带领职工、组织动员职工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协调发展。各级工会组织要通过走访、举办职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观和劳动观。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利益群体多元化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的显著特征。随着社区单位企业改制以及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的组织体制、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改革必然要进行经济关系、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必然要触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其中,职工群众所承受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应该是最大的。因此,在改革力度加大、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复杂的今天,促进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和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企业的稳定和社会稳定,是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根本任务。

新形势下,职工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利益需求更加强化,内部不同群体利益分化明显,都使产业工会所担负的维权任务日益繁重、更加复杂。工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有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首先,要围绕“党政所急、职工所需、工会所能”的工作定位,把职工的意愿和要求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维权工作上有所突破,以维权的实效取信和凝聚职工。其次,要从

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自身工作目标。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工会的服务对象是职工群众,工会以人为本就是以职工的愿望和需求为本,努力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满足职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需求,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三是要从工会独特的社会定位出发,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群众组织的特点,在化解矛盾、解决企业和职工冲突方面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工会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职工素质

工会要把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职工所求、企业所谋、社会所需,是保持职工队伍先进性的关键所在,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此,工会要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创新活动的方法方式,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一是要根据不同职工群体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岗位技术技能、应知应会知识培训,着力提高职工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和业务素质,推进职工知识化进程。二是要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活动,积极倡导“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培养职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习惯,鼓励职工学技术、钻业务,使更多的职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三是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开展职工技能带头人的评聘工作,让他们的技术、才能得到重视和发挥。四是工会要切实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教育职工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对待利益调整,支持和参与改革,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工会搞好源头参与,建立预防机制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职工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工会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代表职工参政议政的作用,扩大职工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

物,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要求,也是工会组织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对此,一是要加大源头参与的力度。完善工会主要负责人参与企业党政联席会制度,通过定期交流沟通情况,使企业行政能及时了解工会对涉及职工利益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商讨实现维护企业正当利益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双赢”之策,切实从源头上、整体上协调劳动关系。二是要切实抓好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建设。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工会维护职工经济利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稳定最为有效的手段。集体合同涉及的职工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职工福利、劳动合同管理,都是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但工资问题是最关键的、最实质的内容,工资收入是职工基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命脉。深化集体合同的关键在于以集体协商的方式保障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通过工资集体协商使职工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同步发展。因此,工会要通过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变事后维护为事前维护,使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维护。三是运用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计表决权协调劳动关系。工会要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切实落实职工民主管理的各项权利,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企业转制的重大方案,在方案审议中,凡是方案需经职代会表决通过的,就一定要经职代会全体代表表决通过,要注重把职代会关口前移,提前把方案交给代表,让代表在吃透方案精神的基础上,用好表决权。四是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疏导和预警机制。要加大劳动执法监督检查力度,防止劳动关系矛盾激化。工会要坚持依法维权、依法治会,加大源头参与力度,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制定,表达职工的意愿与要求,使之充分反映到党和政府的决策中去,使各项法律和政策更加符合职工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从整体上实现对职工权益的维护。

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工会加大帮扶力度,关爱职工群众

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事关稳定大局,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工会组织要以高度的责任感, 把提高构建和谐的能力, 作为工会组织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和落实好。在此基础上, 要

加强调查研究,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 心中系着群众, 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 了解职工想什么、求什么、需解决什么, 急职工之所急, 想职工之所想, 对职工反映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认真对待和分析。属于思想方面的问题要认真疏导, 讲道理讲政策; 属于实际问题, 要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促使问题及时解决。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解决好困难职工的就业权。变“输血”为“造血”,创造条件让困难职工就业,这是对困难职工的最大帮扶,尽心竭力帮助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会要通过再就业技能培训、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最大限度解决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二是维护好困难职工的生存权。要加大送温暖资金的筹集,推动送温暖工作向正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发展。健全困难职工档案,组织开展职工互助互济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帮扶活动。要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多方筹措,建立企业扶贫基金,协助政府和企业行政解决困难职工在看病就医、住房安居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保障困难职工子女教育权。要建立完善困难职工子女就学基金,形成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困难职工子女在工会的帮助下完成学业,使困难职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要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活救助”、“大病救助”以及“金秋助学”、职工互助互济、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帮扶”等活动。

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工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自身建设是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的基础。夯实组织基础、创新运行机制、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素质是当前产业工会自身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打铁先要自身硬”。工会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先要强化自身的维权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要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要把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做为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努力增强工会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判断形势、服务大局、应对复杂局面、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要紧紧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契机,加强对工会干部的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建立工会干部学习

考核机制、学习培训制度,促进工会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努力造就一大批熟悉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工资分配、劳动保障、劳动保护和劳动纪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工会干部,提高为职工说话办事的本领,树立工会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权威。二是要努力扩大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工会工作的社会化是扩大工会组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工会组织在企业要有自己的形象、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作为,就要注重协调好与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工会内部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的合作。三是要不断提升工会的工作水平。工会要确立正确的维权观,在履行维护的职权上下功夫,要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维护好职工的具体利益;在维权手段上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在依法开展工会活动上下功夫,着力引导工会干部学习法律、精通法条,努力提高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水平和能力;在活动方式上要在搞活基层、服务职工上下功夫,坚持深入基层组织职工、广泛动员职工、真心依靠职工、热情服务职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凝聚各层次职工;在工作方法上要在转变工作方式、调整工作体制上下功夫,要从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真正深入基层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感知、了解、掌握不同职工群体的需求,并把这种需求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以独特的优势为职工提供个性化、优质的维权服务。

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5

一、基层人民法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地位

首先,司法审判工作是实行依法执政的重要载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的社会。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深入,我县城乡居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中,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依法治县方针的实施和推进,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明显增强,依法维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这客观上要求依法执政应当是党在新时期执政的基本形式。人民法院保障依法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司法审判工作的职能作用,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才能为依法执政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其次,司法审判工作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保障。和谐社会应当是权利有保证、正义能伸张的社会。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裁判不公、执行不力、效率低下,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就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纷争就不能及时得到平息,法律就会失去人们的尊重和信仰,社会公平和正义就难以实现。

第三,司法审判工作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和谐社会应当是平安有序的社会。通过司法审判活动,能够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能够定纷止争,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通过司法审判活动,能够监督、支持依法行政,平等保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优化投资环境。

第四,司法审判工作,是实现政通人和局面的重要保障。通过公正高效的司法审判活动,可以使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得到一体遵从,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实现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平等参与;可以及时处理人民群众通过诉讼途径表达的利益诉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使社会各方面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不断得到有效保障;可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保护。司法审判工作,既是营造这种权利受尊重、利益有保障、纠纷可诉求、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的推进器,又是维护这种和谐局面的防火墙。

二、基层法院建立四个长效机制,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效机制中,具体到基层法院应建立起四种“长效机制”,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职能作用。

(一)建立涉诉信访长效机制。从目前形成涉诉信访的原因,在司法机关内部主要由于:⒈个别司法人员政治素质较低,缺乏大局意识、稳定意识,就案论案,不能将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不能耐心细致地做好涉案人员的思想工作,而是武断专横,以法压人,当事人口服心不服,甚至有失公平、公正原则,造成案件当事人的怨愤,引发上访。⒉司法机关的公信度在普通百姓中偏低,办案质量不高或久拖不决,引起当事人不满,致使一些涉法上访人员产生了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的扭曲心理。⒊处访机制不健全。一旦出现问题,部门之间存在互相推诿,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对此,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建立涉法信访的长效机制,即建立不安定因素排查上报机制。每月自下而上对重点案件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对敏感案件、可能发生进京上访的当事人进行认真排查,登记造册,对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不能通过说服教育解决的,要坚持紧盯死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认真总结多年来处理涉诉信访的经验教训,全面系统地提出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原则和应该遵循的规律,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多疏导、多反思,正确处理,减少失误。建立诉讼风险预先告知和复查听证制度。涉法上访案件,相当部分是由于当事人承担了一定的诉讼风险后不理解而引起的。因此在法院立案的同时,务必将诉讼风险告知当事人,从源头上减少涉法上访案件。对典型疑难案例,实行申诉听证制度,把个人接访变为合议庭听证,对个别上访老户必要时由上下级法院联合听证,变老户上访为法院下访,同时强化对信访工作的流程管理,缩短办案周期,提高办案效率,并随时掌握信访工作动态。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基层法院要成立信访工作办公室,专司申诉信访工作,并建立起系统规范的信访工作体系,畅通信息,协调联动。严格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的信访重大责任事故和违法违纪案件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和承办法官的直接责任。

(二)健全完善“严打”整治长效机制。现在“严打”整治斗争虽然告一段落,但工作

劲头仍不能松,打击力度还不能减,要看到治安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乘势而上,努力维护好良好的稳定环境。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突出严打重点,坚持不懈地做好“处法”和打击***组织工作;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和多发性犯罪,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要严格执行宽大和惩办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当、宽严相济的原则,在严惩刑事犯罪的同时,加强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做到罚当其罪,不枉不纵。工作中,坚持做好对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判前法律教育、判中认罪教育、判后服法教育。将惩罚、改造和预防犯罪相结合,实现刑罚的最终目的。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坚持感化、教育、挽救方针,与家庭、社会配合,做好少年犯帮教工作,同时,要将已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汇编成宣传资料,发放到辖区中学,用真实、典型的案例教育青少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要在“严打”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坚持打防并举,预防为主,专群结合,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形成一套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不断增强维护治安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涉及国有企业改革中、各类基金会、供销社股金及各类非法集资兑付中的抓好维护稳定工作;重视工程建设、征地、拆迁、补偿费用拖欠问题的化解工作,将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建立“大调解”工作长效机制。调解工作着重要在“三个坚持”上下功夫。一是要坚持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坚持“调防结合”的原则,通过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保证各级党委、政府集中精力抓好中心工作,推进各项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既坚持依法调解,也要依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一些法无明文规定的民间纠纷进行调解,并在整个调解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三是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积极借鉴国外诉讼外调解发展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勇于开拓实践,积极创造出新经验,不断推进调解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好诉讼调解与“大调解”的衔接工作,做到依法做好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的工作,要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对民商事调解工作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把民商事调解工作贯穿到民商事审判工作的全过程,把防止民商事纠纷矛盾激化作为调解工作的重点,克服诉讼调解已经过时,片面强调判决观念,克服当前存在的简单化调解、走过场式调解、甚至弱化调解的做法,把调解工作作为严格贯彻民诉法坚持不懈地抓好,体现“准、快、稳”三个字。“准”就是调解民商事纠纷要找准要害,抓住了纠纷的主要方面,对矛盾的发生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到以理服人,以法育人,一切纠纷都会迎刃而解。“快”就是不拖延,及时调处。“稳”就是在调处易激化的案件中,先要稳定当事人情绪,控制事态的发展,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避免恶性事件发生,最大程度上的实现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6

柳堡中学 刘世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决定了其在社会和谐中的地位。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何谈社会的和谐?而以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较强的环境意识,是否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并将其自觉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绿色生活方式,顺应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创建绿色生活方式以其深远的意义,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创建绿色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在为自己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困扰。我们每天都在遭受着来自废气、垃圾、噪声、水源等污染的侵袭,承受着污染产生的恶果。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环境污染却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威胁,危及每个人的身心健康,而这些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平安幸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温家宝总理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这是一场纠正人类自身错误行为及错误观念求得科学发展的无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家园保卫战。实行环保优先是当今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保护环境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只有每个家庭成员都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选择善待环境的生活方式做起,我们的社会才能具备现代社会应有的文明,我们生存的土地也才能生命之水长流,青山绿野常在。可见,确立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创造绿色生活,建设绿色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创建绿色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有些人认为环保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存在着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通过绿色生活方式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环保问题确实是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城市,关系到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大事。几年来,参与环保的群众逐渐增多,环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如今,环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经常是爷爷带着孙子,丈夫拉着妻子,妈妈牵着儿女一家几代人利用休息时间在社区宣传环保,宣传绿色理念,对社区花草进行呵护,清扫路面„„许多家庭也把绿色时尚融入生活,把绿色理念付诸行动。从垃圾分类、生活用水的循环使用、雨水的回收再利用、选择无磷洗涤剂的生活细节入手,自觉地选择亲和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环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品味,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植根于群众,正蓬蓬勃勃地开展,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显示出了极大的生命力。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身边的花更艳了,草树更绿了,鸟儿更多了,水清了,天蓝了,大家的笑脸更多了,人与自然更加亲近了,人们的生活和谐了。创建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创建绿色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人类生活的和谐,有赖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和谐。自然界除了具有物质资源的意义,还以自身为价值尺度,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自然美的精神价值尺度。同样,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环保决不是消极的中庸,也不仅是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更是价值观、伦理观方面的问题,价值观、伦理观还包括道德问题,和谐是自然、社会两个世界的客观要求,人类只有遵循自然及社会的客观规律,感恩自然、珍惜自然,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发展成本,才能真正构建起和谐社会。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更需要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尽管社会的和谐受到许多人为的制约,但发展是必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和必然趋势。绿色家庭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理念,提高了人们对于自然资源以及生存环境的了解;家长的环境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千千万万个家庭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这是绿色家庭为社会做的贡献。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求每一个微小的细胞也是和谐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家庭的和谐正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只有每个家庭都和谐了,和谐社会才有深厚的和谐根基。

和谐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谐是科学,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条件和基础,是相依共存,是协调愉悦。“绿色生活方式”的创建,增强了每个社会成员对生活美的创造能力、感悟力和欣赏能力,促进了人们要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加营建绿色家庭,用良知和热情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用智慧和勇气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让绿色观念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选择。

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7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 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 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崇高, 是人的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崇高的人类精神, 其产生的魅力具有较强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从实践的角度可理解为体育精神的展现, 是运动技能、技巧和多种优秀心理品质作用于运动的身体之后的升华, 是能够造就和反映人的某种高贵品质并为社会观念所积极接受的意识, 进而能够指导和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体育实践。体育精神一方面浓缩和反映了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一种现状;另一方面有助于巩固社会和谐, 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运动理念, 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 培养规则意识, 促进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 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2、体育精神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 其公正、公开、公平的特色及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 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 是一种心理资源, 作为一种规范力量, 它又具体表现为体育面貌、体育风范、体育心态、体育期望等。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遵纪守法的法制精神, 三、公平竞争的和谐精神, 四、刻苦拼搏的传承精神。

3、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是一种和睦、协调、融洽之间的社会关系。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将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具有以下五个层面的特征:一、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二、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 四、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 五、和谐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

4、体育精神在和谐社会中的建设作用

4.1、体育精神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看不见的体育”, 不仅对于体育本身的存在、进化和发展具有科学性价值, 并且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 因此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又具有非常主要的社会性价值。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压力, 为了更好都调节心理上、精神上压力, 体育活动是最佳选择。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能娱乐身心, 缓解压力, 宣泄不良情绪, 有利于来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一方面浓缩和反映了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一种现状;另一方面有助于巩固社会和谐, 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运动理念, 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体育的魅力, 以及体育对人的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生活方式都能带来的巨大影响。体育精神具有的这种社会性价值的体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稳定。

4.2、体育精神能培养社会个体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意志的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行为相联系的。体育运动是一种物质文化, 以人体的物质形态为作用对象, 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人体的解剖结构, 提高生理机能, 发挥人体潜能。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现代社会中, 体育运动能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 使人的价值得以确证。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们通过不断克服困难, 坚持参加体育活动, 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并能够迁移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它可以培养人们沉着、勇敢、顽强、果断、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因此, 有了这些情感体验, 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精神。正如雅斯贝斯所指出:“在体育运动中, 我们仍奉献和感觉到在某种毕竟是伟大的东西弥漫于这个事业之上。体育运动不仅是游戏, 不仅是纪录的创造, 它同样也是一种升华, 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恢复。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体育运动中所体现出的那种永不满足、不屈不挠、不断进取, 努力实现着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正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3、体育精神能促进社会和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市场竞争、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导致了现代人的文明病产生、加速了人们的异化, 各种心理、生理疾病迅速上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 这一点无可置疑, 体育运动能促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排泄系统等各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发生适应性变化, 利于改善与提高其机能能力。人体机能能力的增强, 能反映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 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体育精神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精神性成分, 即人文形态的体育精神;二是竞技性成分即科学形态的体育精神。正因为体育精神符合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 同时又是人们体育审美意识的集中概括, 成为人们在运动实践中精神追求的一种目标, 因而具有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极高的教育价值。。运动竞赛、体育活动是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 它有赖于群体共建, 同时又反馈作用于每个个体, 使个体把这种集体的行为风尚内化为自我要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仪式, 运动竞赛中的礼仪、道德规范, 是为了在群体间产生约束力, 增进友谊, 促进人类的相互了解与友爱, 达到社会有序和谐化发展。

4.4、体育精神能巩固人际关系和谐化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社会凝聚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社会和谐的主要标志之一。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人只有融入到社会之中, 才能不断地发展自我。而且只有人际关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才能维持社会都长期稳定, 才能让和谐社会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德国思想家费希特说:“人注定要过社会生活的, 如果他与世隔绝、离群索居, 他就不是一个完善的人”。体育活动为人际关系交往的和谐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场所。它能够使人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回到现实的社会交往之中, 直接的面对面交流, 拓展交际、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的一种良好方式。尤其对于性格品质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这些将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远离孤僻、暴躁、冷漠、自私等不良品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各种体育精神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起到一种积极有效的作用, 而这将在整体上增强信息社会的社会凝聚力。

5、小结

体育精神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 对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及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体育精神所倡导的公平、公开和公正的体育伦理观念;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与人之间平等、团结、友谊、和平等思想,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和谐社会是人们在新世纪的追求目标, 只有倡导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升人口素质, 塑造良好的人格, , 实现自我完善, 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与交流, , 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而有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做到国家、学校、社区、家庭、个人的和谐发展, 把握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的方向。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和分析了体育精神的内容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对体育精神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化发展过程中, 以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积极健康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精神,和谐社会,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伟德, 肖丽.体育精神之我见[J].体育科研, 2000, (03) .

[2]曾凡强, 陈卫华.体育精神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5) .

[3]曲京寅.浅析人文体育的精神与和谐社会[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3) .3

[4]张军献, 刘嘉丽.中国体育与人文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09) .

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社区;和谐社会;作用;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25-01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巩固基层政权、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地位日益凸现。与此同时,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在一些城市蓬勃兴起、迅速拓展,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城市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文明社区创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一、文明社区创建有利于增强社区间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对人的制约越来越小,而人对社会的需求却越来越多。改革的深化使原有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渐剥离,公共性事务进入社会;非公有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流动人员大量涌入;人口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大大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使社区在做好“低保”工作、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双休日”的推行,人们在社区的活动时间逐渐增多,人们的角色已经从“单位人”渐渐向“社会人”转化。伴随着这些变化,社区逐步成为城市管理的依托地、社会矛盾的交汇地。通过文明社区创建,可以实现对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重构,完善公共管理职能,发展非政府组织,建立起新型的城市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弥补社会管理的缺位,满足居民对社会公共物品的需求,培育居民的和谐理念和参与意识,使公共权力得到有效行使,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能够充分发挥社区作为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及时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维护城市社会稳定,从而逐步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文明社区创建有利于增进社区间人与人的和谐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互包容、相辅相成,又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统一。因此,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可以把握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起到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锻造诚实守信、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性作用。文明社区创建能有效组合了民主法制、诚信友爱等诸多和谐因素,有利于形成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利于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美好家园,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文明社区创建设有利于促进社区间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对社区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生态理念被引入社区建设中。社区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可以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近期与长期兼顾,从解决脏、乱、差等问题入手,加强居民住宅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对烟尘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等的有效防治,加强物业管理,切实搞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不断完善环境质量。同时,可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建理念,在环境建设中既考虑本社区利益,又兼顾全城区利益;既重视当代人利益,还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既重视局部利益,更重视全局利益,整体推进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文明社区创建有利于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文明社区创建能够通过各种活动,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尊重个体、弘扬个性,促进社区成员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构建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修身体系,形成积极、健康、宽容的心态,充分激发创造活力,促进人自身的和谐。

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9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幕以来,全国上下都掀起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共全党的普遍共识是,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会议提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原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呢?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去贯彻落实。因此,基层党组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因此,本人希望通过调查义桥村村委的一系列工作情况,来了解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应该说,义桥镇是一个经济比较有活力的镇,它位于钱塘江与浦阳江、富春江三江汇合处,又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历史古镇。而义桥村,它就在镇中央,相对于其他毗邻的村来说,发展的是比较早和快的。自行政村整合二年来,村委领导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始终把创建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点来抓。

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基层党委意识到了村里有些方面存在着不足。例如,因为时间较长,有些设施年代久远,存在着安全隐患;因为发展得较早较快,注意了经济的发展,把环境问题放松了;如今全镇正在创生态村镇,然而百姓的卫生观念也不强……

于是,村里的四个支部都按照实际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策划并实施了一些活动,来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和平安社区。

一、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羊,因此,这就要求各组织必须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任务,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农村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从而推动和谐发展。对于这个方面,基层党组织一直都是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义桥镇创建杭州市级生态镇和实施“洁美义桥”工程,打算要将自己打造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家园和谐、生态文化繁荣、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花园式小城镇。于是,各个行政村分别出谋划策,并且积极参加到活动当中。据统计,今年本村新设82只垃圾箱,30座厕所,为配合这一工程的实施。

应镇政府的号召,义桥村部分党员干部以及妇女干部还参加了巾帼清洁志愿队成立大会暨“洁美义桥”宣传服务活动仪式。这也是全区首支巾帼清洁志愿队。志愿者身着“洁美义桥”字样的红色汗衫,头戴统一的红色遮阳帽,向过路的行人发放宣传单,并对一些卫生死角等进行了清扫。这是基层党委从自身出发,倡导其他群众也参与到美化家园活动当中的一大举措。

二、引领经济发展

一个和谐的社会,它的经济发展必将是充满活力的。村委会深刻认识到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这一真理,竭尽所能地指导企业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

义桥镇主要的特色产业是五金机械和皮革服装,四个支部所在的区域都建有相关的公司和产业。其中较为大型的企业如浙江富可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中泰实业有限公司等。为了鼓励这些企事业单位积极投身到建设和谐事业当中,村基层党委与他们结成了对子,通过企业投资的补助金,来帮助村里的一些困难户。

此外,村委会总结推广了农村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并且带动其他农民群众跟着学,于是形成了一户带一批,一点连一片的新型发展格局。如今,村里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这不但是因为农民想要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基层党委宣传经营的成效。

企业的蓬勃发展,就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解决了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据统计,如今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超过了当地人的数量,正在为村里的某些发展建设创造着财富。同时,村里的其他产业也被带动了起来,现在,有相当多的开发商看中了这里,进行投资发展。比如温州商人投资开办了村里的第二家大型的超级市场。

三、推动民主建设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民主治理机制,是保障农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妥善解决矛盾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村委会成员十分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任务,依法办理各项事务,在确保把方向管大事的基础上,灵活地处理纠纷问题。此外,村委会积极倡导大家在建设新农村时要坚持树立大局观念,增强集体意识。

应该说,这一方面,村委会切实是为大家办了许多实事。比方说,为了改善集镇的面貌,镇投入500多万元,对入口景观工程进行了改造。因为要在该地段进行花岗岩铺装、管线入地,还要设中心花坛,做一些绿化整改工作,就涉及到了其他居民的利益。于是村领导向关联到的农民说明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在获得大家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才上报开工建设。当然,事情虽小,但是却是村委会全心全意为大家的表现。

民主法制的建设光靠委员们的遵守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都做到了,和谐的社会才能永久。于是,村委会积极鼓励大家互相监督,通过这一方式,来杜绝一些不良思想的农民来妨害大众的利益。

原义一村有一池塘,但因为各种原因,池水干涸了。于是,有些村民贪小便宜,打算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在池塘上动工盖房子,想把这块土地占为已用。当村委会得知这一情况后,速战速决,使用挖掘机将房子推翻了,并严厉要求大家按照规章办事,不可损害群众利益。

四、做好联系群众的纽带

群众利益无小事。因此,村里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就要真正地做到深入群众,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里的流动人口和出租私房也在不断增长。基层党委遵循镇党委出台的《义桥镇出租房、流动人口委托管理考核细则》,对流动人口、留宿人员做好管理和登记工作,及时掌握辖区流动人员的变动情况,实行“人户一致”的管理模式,积极配合民警对流动人口中有前科高危人员的管理。

义桥村处在镇中央,不过近年来由于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集镇上秩序比较混乱,治安形势比较严峻。因此,今年5月底,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村里参加了整治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全村村民的平安,村里在原先4名村级巡防队员的基础上,又新聘了6人,同时还另聘5名外来人口专管员,从而使村里的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加以完善。

五、和谐文化的熏陶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托和特征。营造浓厚的和谐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人民群众安定有序、和睦相处,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义桥镇是省级体育强镇,每个村都积极抓好休闲健身方面的硬件建设。行政村里的健身房里器材配备齐全,包括乒乓球室、羽毛球场和篮球场等。在06年4月的 2006杭州义桥三江休闲健身节中,村民们踊跃参加,展现自己的本领。其中,义桥村村委还获得了竞技趣味体育比赛行政村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外,村里对教育事业尤为关注。在义桥实验学校百年校庆之际,村里出资5万元,投资于教育事业,希望教育能创优发展。

如今,义桥在自己所构建的蓝图上不断发展壮大。它在构建富裕和谐现代化城镇过程中,焕发出了惊人的活力。然而,这一切的成绩,与基层党组织是息息相关的。

正因为有了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引导,义桥的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正因为有了基层党组织的鼓励倡导,义桥的环境不断改善,家园更加洁美;正因为有了基层党组织的关心重视,义桥的教育事业不断上升,创优发展……

地方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10

http:// 09-07-22 17:07 金黔在线-经济信息时报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全州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新闻传媒的社会化、理性化、和谐化决定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作为地方党报,黔西南日报努力通过新闻宣传激发社会活力,通过新闻报道协调社会关系,在三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畅通渠道;二是树立典型;三是搞好监督。

畅通渠道满足知情权

今年,黔西南州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据经济学家分析,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时,社会进入一个容易出现动荡的转型期,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突发期。因此,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作为最好的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搞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必须坚定不移当好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传达好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反映好老百姓的建议诉求。

“上情下达”的关键是,重大事情要让受众知道。一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报道好党委政府的重大活动。黔西南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开设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栏目,重点发表州委、州政府的重大活动和全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之举和重要成果。在一版开设“科学发展、促进跨越”栏目,发表全州各行各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报道。在理论板块开设的“科学发展观大家谈”,调动各方力量,集中各方智慧,为科学发展观活动献计献策。到6月中旬,共发表新闻稿件300多条,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报道了科学发展观活动,县委书记、县长、学者、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在理论板块发表文章,广开言路、广纳良策,为全州统一思想、集中民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是要及时解读重大新闻。在今天这个时代,不仅要报道,而且要梳理,不仅要梳理,而且要解读。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后,还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例如各级媒体对“十一五”规划的解读、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等。黔西南日报在全州两会报道中,对州政府工作报告也作了解读,效果不错。

“下情上传”的关键是要反映老百姓的需求和呼声。黔西南日报的世象之窗版面中有一个叫《百姓之声》的栏目。这个栏目已经办了8年,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群众的意见、呼声、愿望。仅去年一年,专栏编辑就接到上千个热线电话,收到广大读者饱含深情和期盼的数百篇材料,所反映的诸如“随意在公路上开口子隐患大”、“遵义路上坑坑多”、“邮政报刊亭变了味”、“电压低影响生活”等,这些老百姓的“小事”涉及全州各县市区60多个乡镇,反映的问题改进率、反馈率正逐步上升。这个栏目所发稿件反映了百姓诉求,解决了急事难事,密切了干群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

值得重视的是,做好沟通,满足受众知情权,在重大事故、灾情、疫情发生的时刻尤为重要。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媒体自身的改革,此类新闻的缓报、瞒报逐渐被摒弃。汶川大地震期间,我国媒体迅速出击,及时、透明、全面、丰富地呈现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呈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奔赴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的过程,呈现了灾区人民和全国军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空前团结与骨肉同胞之情,赢得了中外舆论的一致好评。媒体“集体失语”的事也有不少,“非典”时期的媒体运作,其教训值得认真吸取,媒体在“非典”报道中最初的“集体失语”、反应迟缓与受众的“求真心理”、“求快心理”形成了强烈反差,损害了党的机关报的公信力。黔西南日报也遇到过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州内媒体“集体失语”,社会上传闻四起的尴尬,比如发生在黔西南境内的马岭峡谷缆车失事事件。所以,这样的改变,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宣传典型树立榜样

宣传先进典型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学习榜样。黔西南日报在2006年也成功推出了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典型人物,他的名字叫韦正雄。黔西南日报在得知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教辅站教师韦正雄在“6.12”抗洪抢险中的突出表现的线索后,认为该教师的事迹十分感人,值得深入报道,当即派记者下到油迈乡写出首篇报道《一个值得大写的人》。12月,又精心策划、组织记者深入采访,在一版头条位置断版发表了长篇通讯《感动瑶乡的人》,对韦正雄在洪灾中的英雄壮举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报道。这篇报道完成后,又一个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韦正雄在洪灾来临时大义凛然,壮举感人,那么他平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英雄壮举是偶然的吗?为了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英雄人物形象,我们组织记者第三次下瑶乡,报道了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无私奉献、勤勤恳恳、乐于助人的韦正雄。几篇连续报道受到普遍好评,为推动全州掀起向韦正雄同志学习的活动营造了很好的舆论环境。

搞好监督凝聚力量

充分发挥媒体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开展舆论监督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形式。

黔西南日报在舆论监督方面做过一些探索。2001年全州掀起西部大开发热潮,当时顶兴公路的修建在兴义市的阿红村受到村民阻挠,村民以公路修建即将劈开的山是该村的“神山”,会破坏“风水”为由阻挠施工,目的是为了敲竹杠。工程因此停建近10天。黔西南日报得知后当即组织采访,发表了题为《顶兴公路不是唐僧肉——阿红村民以祭山为由敲竹杠》的长篇通讯,文章发表后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几天后,州交通局的同志打电话到报社说公路建设顺利开工。2003年,本报记者跟随州政府主要领导到兴仁采访,在当天的外来投资者座谈会上,记者发现与会的绝大多数是煤矿老板,而且大都来自全国知名的煤炭产区,为什么放弃家乡的煤海,背井离乡到兴仁搞开发?本想采访一条反映当地投资环境好的稿件,谁知接触下来,不少煤老板实话实说是自己的家乡不允许开采小煤窑。一个老板还说山西60万吨以下的煤矿不允许再建,并说黔西南小煤窑林立,对煤炭资源的浪费巨大,十分可惜。记者回来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又到兴仁补充采访,写了一篇调研报告《煤炭热中的冷思考》,以内参形式发表。文章提出,靠小煤窑堆砌的煤炭产量,顶多能算煤炭大州,不是煤炭强州,黔西南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要靠大矿支撑,要延长产业链。该内参引起州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州长在内参上批示下发到产煤县的县长和分管县长手中,希望大家都思考一下如何做大做强黔西南煤炭产业的问题。通过黔西南日报的干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得以消减,或者引起人们对这些不和谐因素的重视和思考的报道,还有不少。

在开展舆论监督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媒体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帮忙不要添乱。把报道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放在客观反映和解决问题上,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拿不准的问题我们坚持多核实,勤请示,涉及重大、敏感问题的稿件,坚持送审。不宜公开报道的问题,通过内参反映,避免只求痛快,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天蓝、地绿、水清是自然的和谐,人和、业兴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构建黔西南这一美好愿景中,媒体是一种重要的动员力量、组织力量、推动力量和干预力量,黔西南日报必须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引导作用,动员和激励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献智出力,全力以赴为建设和谐黔西南鼓与呼,为和谐黔西南的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上一篇:我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调研报告下一篇:伤感表白的爱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