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息论文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信息论文(精选8篇)

银行信息论文 篇1

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就信息化银行建设这一关系整个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大计的重要前沿问题,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和探讨。

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当下互联网金融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所谓互联网金融,实质上就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目前在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不少人给互联网企业贴上了“创新者”、“颠覆者”的标签,同时认为银行业是个传统色彩很浓的行业。实际上,银行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向来不是保守者、落伍者,而是信息化建设最早的实践者、改革者、推动者。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计算机出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使用者就是美国银行。大家所熟悉的SWIFT系统是1977年夏季投入运营的,运营当年就能为全世界150多个会员国的5000多家银行提供实时的支付清算服务,日均业务量达到300多万笔。世纪之交,曾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会在金融脱媒和网络技术的双重挤压下走向灭亡。可是十多年时间过去了,商业银行模式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进一步确立了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除了银行业的不断变革与调整之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归功于信息技术在银行经营管理中深入而广泛的应用,使得银行创新服务和风险管理模式的重构成为一种可能。

在中国也一样,早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国内商业银行已经紧跟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持续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各家银行尽管进度有先有后,战略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大体发展方向是一致的。特别是几家大型银行都走过了从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操作,到单机处理,到区域互联,再到大机集中和网络金融的发展道路,不仅显著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和公众生活的金融服务能力,也有力推动了银行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和各项业务的创新发展。总的看,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基本完成了银行信息化建设目标,正在加速进入信息化银行建设的崭新阶段。

工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是我国整个银行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自1984年成立以来,工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战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科技平台,并先后自主研发了四代核心应用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行情的信息化建设道路。以工行为例,这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一是实现了IT大集中。工行在国内同业中最早完成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以及集团子公司各类数据的集中处理和统一管理,支撑着全行近1.7万家营业机构、9.12万台ATM、140万台POS、4.65万台自助终端的运行,从而由过去因信息分割而造成事实上的成千上万家“小银行”的集合体,整合成真正意义上的一家大银行。目前全行数据中心日均处理业务量2.15亿笔,日峰值业务量2.54亿笔。我们整体搭建了“两地三中心”的科技运行架构,2002年在北京、上海建立了“一主一备”两个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其中上海数据中心作为全行业务处理的生产运行中心,北京数据中心作为异地灾备中心,在意外发生时可实现千公里级的数据切换和快速接管。今年6月份,又在上海数据中心50公里范围内增建了一个同城灾备中心,成功实现了核心生产系统同城双中心的并行运行,能做到发生灾难时分钟级快速恢复生产运行以及数据的零损失切换,进一步提升了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和业务连续性运行水平,这一科技成果处于全球金融业领先水平。

二是实现了大数据积累。工商银行建立了全行统一的数据仓库和集团信息库两个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了客户信息、账户信息、产品信息、交易信息、管理信息等内容的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量达到700万GB,其中用于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数据仓库平台经过6-7年的累积,数据总量增长了近30倍,目前已达38万GB,包含客户、柜员、各有关机构的交易行为、关联性和交易习惯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仅以客户信用记录为例,我们对4.52亿个人客户和460万法人客户的客户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数据的完整积累长度分别超过了8年和6年,完全满足了巴塞尔Ⅲ资本管理协议的要求。此外,影像、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每年以接近50%的速度增长,总量已经达到120万GB。

三是实现了运营集约化。按照“集约运营、服务共享”理念和打造“流程银行”目标,先后建立了业务集中处理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单证中心、报表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电话银行中心、短信平台、远程授权、信贷监测中心等集约化营运中心,改变了传统分散式的作业模式,实现了业务处理工厂化、集中化和规范化,使数万名员工从中后台转移到前台服务和营销岗位,不仅大幅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和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促进了柜面服务响应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比如我们的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形成“网点全面受理、中心集中处理”的全新运营格局,人日均处理量是分散模式下的7倍,核算质量提升了10倍,并节约人员近9000名。

四是实现了管理现代化。先后开发应用了一系列管理系统,持续推动了管理创新,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比如,建立了满足新资本协议要求,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三大领域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全面的风险计量和控制。开发应用了新一代监督系统,依托对客户交易习惯和历史数据的系统分析,编制了数百个智能化监督模型,实现了对各类风险特征的全景展现,进而对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监督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业务复审模式,实现了更为精准的业务监督。基于价值管理理念开发应用了新的绩效考核系统,从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和员工五个维度构建起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各级机构的客户营销、经营分析及资源配置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有效激发了经营活力和价值创造力。开发了全行共享的全球信息资讯平台,通过对行内外商务信息的统一采集和深度挖掘,为不同部门、分行和境内外机构之间搭建了联动营销通道,同时也帮助客户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市场动向、把握商机、降低获信成本。

五是实现了服务信息化。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起由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构成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极大地缓解了银行业务快速增长与物理网点资源有限的矛盾。从工行来看,目前拥有网上银行客户1.8亿户,电话银行客户1.1亿户,手机银行客户1.3亿户。以网上银行为主的电子银行已发展成为全行交易型业务的主渠道,大多数的理财、基金等产品均是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其中外汇、贵金属等交易量占比更是高达99%以上。目前,电子银行对传统柜面业务的替代率超过82%,相当于3万个物理网点、30万个柜员办理的业务量。2013年网上银行交易额达到380万亿元,自2000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应该说,这些年来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对培育互联网金融文化和客户互联网金融消费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国际同业相比是不落后的,甚至有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与国内其他各行业相比较,银行业的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也是相对超前和先进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银行业分步骤、渐进式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特别是信息化初始时期是按照一条以电子化复制手工操作的路子探索走过的,在一些领域、一些系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分割、标准不

一、关联复杂、流程过长、运行成本高等问题。随着银行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经营领域的不断拓展,这些先天不足衍生出来的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传导迟缓、市场反映迟钝等问题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信息理论来看,问题的根源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如果信息不对称,即使有的企业坐拥海量信息,也可能因为信息割裂、缺乏信息挖掘和贯通而患上信息“贫血病”。对各家商业银行来讲,要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新的经营环境和市场格局中,锻造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战略角度加快推进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的重大转型与变革。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重大挑战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发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数已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6月份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中,我国共有105家商业银行入围,合计税前利润达到2920亿美元,占全球1000家大银行税前利润总额的32%。其中,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都跻身前十。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世界经济在深层次矛盾的牵绊下缓慢复苏,新的金融监管也进入到付诸实施的阶段。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一个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回调,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与此同时,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脱媒和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速,资本监管更趋严格。整个银行业都明显感受到,过去依靠信贷扩张和利差收入实现增长的传统经营模式变得愈发难以为继,银行业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高速增长后的平台期。需要靠转型和创新的“金钥匙”,来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生态系统,我们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正如《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所说的那样,人类可能将迎来又一次经济和社会变革,而互联网技术将为这次变革创造强大的基础。作为近2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之一,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并改变着世界。通信、零售、传媒等诸多行业的经营与商业模式都因互联网的渗透而发生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亦可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的美国,那时我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经历了美国互联网最热闹的一段时期,还写过一本书叫《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这应该是金融科技领域最早的一本书。当时,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互联网经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伴生了一批无实体网点的互联网银行,以至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这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产生的新生产力定义为“新经济”。但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新经济”也很快成为过往云烟,风光不再。最为典型的是,世界上第一家纯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成立仅三年时间便因巨额亏损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今天,我们再次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一老课题的新挑战。但应当看到,这次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不同于以往,20年前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体现为互联网对金融功能的沿袭,通过技术改造把银行业务搬到网上,把“砖头”变成“鼠标”,并没有创造出新型的金融形态。而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则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优势,从商品流掌握到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再延伸至银行支付、融资等核心业务领域,打破了传统的金融行业界限和竞争格局,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替代,更多的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甚至是中介功能的全面冲击。这种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支付业务的挑战。无支付不交易,无交易不市场。回溯漫长的经济历史进程,从原始的以物易物到货币的出现,再到纸币的产生、银行的诞生、网上支付的问世,直至当前移动支付的兴起,可以说,金融史首先是一部支付领域创新发展的历史。长久以来,由于在债权债务的清偿活动中人们在空间上的分离和在时间上的不吻合,银行一直充当着社会支付中介的这一最古老、最基础的角色。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出现以及用户对支付便捷性需求的提升,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到2013年,我国互联网支付规模达到5.37万亿元,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超过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的总和,无论用户数、交易笔数还是交易金额均领先全球。虽然目前我国互联网支付的规模占全社会支付总量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二,也仅为银行卡消费规模的1/5,但其正以180%的年复合增长率飞速增长,大有赶超之势。预计到2016年,互联网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将突破50万亿元,与银行卡消费总额基本持平。目前互联网支付已在网购、票务、缴费等领域对银行支付的领先地位形成挑战。以铁路线上售票业务为例,支付宝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而通过商业银行渠道完成支付的业务占比普遍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以及二维码、近场支付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支付已进入高速增长期。2013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1.2万亿元,增长率高达707%,同期银行移动支付也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支付规模达9.64万亿元,增速318%,均远高于PC支付及线下刷卡的增长率。从支付介质演变的历史进程看,现金的发展用了300年,银行卡的发展用了50年,网络支付发展已经有10年,而移动支付因其较好适应了用户时间碎片化的状况使得产品粘性明显增强。预计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很可能发展成为主流的支付渠道,也将是互联网金融竞争的下一个主战场。从入口占有情况看,银行面临的竞争局面不容乐观。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手机支付、网络银行、金融证券管理相关的各类手机APP应用的累计下载量超过4亿次,其中支付宝钱包及相关APP下载量占到2/3,而所有银行的手机网银客户端APP下载总量占比仅为27%。

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第三方支付正试图逐渐摆脱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将现有的“ABC”模式,即App(应用)—Bank(银行)—Customer(客户),简化为“AC”模式,形成自己的支付闭环。目前除未拥有实体账户介质外,第三方支付机构所具备的虚拟账户储值、支付结算、转账汇款等业务功能已与商业银行账户功能十分接近。如,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既可为个人客户提供信用卡免费跨行还款、转账汇款、缴费等多项支付服务,也可针对企业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一对多批量付款等资金结算服务。一旦这些第三方支付企业借助有效手段实现清算划拨及备付金的自我管理,形成新的支付链条,就可能抛开现有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独立运行,这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地位的冲击程度将不可估量。

(二)对融资业务的挑战。近年来,不少互联网企业为谋求更大发展,开始对融资业务跃跃欲试,衍生发展出名目繁多的网络融资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小贷、P2P与众筹三种模式。其中,P2P是基于互联网一种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模式,众筹则是一种通过网络向大众募集项目股本金的融资模式。总的看,互联网融资领域呈现声势不小、类型不少的特点,但其融资规模还十分有限,风险管控能力也尚需实践检验,要想真正走出一条成功之路,距离还十分遥远。今年上半年,我国各类网络融资新增约1000亿元,仅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千分之九。再以工商银行为例,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类贷款余额超过4.6万亿元,而互联网融资中发展比较好的阿里小贷贷款余额不到300亿元。尽管互联网融资规模、管理水平远远不及商业银行,但要从中看到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模式。比如,在风险控制上,一些电商小贷对小微企业进货、销货、商品交易、资金周转和归集等商业行为进行动态掌握、全数据挖掘处理,运用一套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的评估模型,决定企业信用评级及是否发放贷款。这种依靠“软信息”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相较银行基于线下调查方式、财务报表分析获取“硬信息”进行风控的模式,更加契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征。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范围不再限于传统的“50公里”经济圈,过去受信息技术、交通等方面限制,经济活动通常在50公里范围内展开。现代经济已扩展到“1千公里”、“1万公里”的经济圈,打破地域空间束缚,不少企业生产经营甚至都跨国了,若银行整天到厂房去盯着或者单纯分析客户在本地的经营状况,就像看护一个鸟笼子,其实鸟早已经飞出去了,人却还坐在那里“守笼待鸟”。在审批机制上,互联网融资依托云计算技术将众多信息点汇聚为几项关键指标,建立起标准化的在线批量审批模式,促进了审批效率的有效提升。阿里小贷每天可审批贷款8000笔,京东最短3分钟即可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流程。在信贷对象上,以阿里小贷为例,其客户总量超过70万户,户均贷款余额不超过4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贷小、贷短、贷分散”的特点十分突出,不仅契合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实际,也更有利于防控风险。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将网络思维与长期积累的融资作业、信贷管理经验、专业团队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运用好大数据挖掘分析来识别风险;如何重构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加快创新线上融资产品,是我们必须共同思考和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对存款业务的挑战。这可能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最为直接的现实冲击。随着互联网平台客户流量和沉淀资金规模的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触角正逐步向代理基金、余额理财等领域拓展,对商业银行基础性存款的分流压力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将“支付交易”与“资产增值”相结合,实现了分散、零星资金的“万涓成海”。另一方面也存在互联网企业利用目前的监管空白进行监管套利的因素,在与商业银行竞争中获取了“超银行”待遇。比如,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特许经营权的一部分,市场准入、监管非常严格,而现在有些互联网支付机构在没有认证客户身份的情况下,构建了虚拟账户体系,形成了支付性的存款账户。而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存款吸收机构,互联网企业既不缴纳存款准备金,也无需支付客户利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互联网企业借机推出了一批低门槛、随用随取、连通消费的资产服务类产品,吸引了大量长尾客户的理财资金,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以“余额宝”为例,截至6月末其资金规模已达5742亿元,用户数量超过1亿户,与“余额宝”对接的货币基金仅用一年时间即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目前“余额宝”正在利用其“小微金服”的“招财宝”平台,将多样化的理财需求与各种融资需求进行对接,代销银行、基金、保险以及P2P理财产品,加之其他“类余额宝”产品的推陈出新,预计对银行存款的分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互联网理财截流的银行大量低成本活期存款,绝大部分又以协议存款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被迫付出远高于活期存款的利率,抬高了存款付息成本,从而陷入要么被迫提高存款成本、要么坐视存款分流这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看,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种类及规模的不断增加,其出现流动性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一旦遭遇投资对象大量违约和客户集中赎回,必然会对相关产品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冲击。美国市场便曾有过这样的先例。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后,投资于雷曼兄弟短期债券的货币市场基金遭受巨大损失,很快引发了整个货币市场基金行业疯狂的赎回潮,一度导致美国庞大的商业票据市场陷入停滞,在短期融资市场瘫痪的同时,身处漩涡中心的“储备基金公司”也遭受清盘厄运。痛定思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终于在2013年批准了对货币市场基金行业进行全面整顿的新规则。

(四)对信息资源的挑战。在面临支付脱媒、融资脱媒挑战的同时,银行还面临着更深层次的信息脱媒挑战。现代商业竞争的本质是对信息的争夺。或者说,商业就是源自信息不对称,谁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控和利用信息资源,谁就必将成为商业的强者。互联网企业主要竞争优势就在于掌握了商户和消费者的经营、消费等核心信息资源,并运用大数据技术从这些信息中挖掘出大量的交易机会。由于客户网上搜索、在线沟通、支付交易等一系列行为都要经过电商平台和即时通信系统,大量商户和消费者的注册信息、交易记录、社交关系乃至商品浏览逗留时间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被电商企业获取,并逐步形成客户信息的排他性占有优势。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企业和客户的商业行为和消费习惯发生深刻改变,使得原本被银行掌握的信息,由于客户通过电商平台而变得难以被监测和控制。如果商业银行只能掌握一些相对静态和零散分割的信息,缺少对客户全面经营行为、资金动态、上下游关联企业、市场份额等信息的动态把握,就会形成信息“断层”。比如,客户从商业银行办理贸易融资贷款用以支付采购货款,过去商业银行可以追踪交易全过程信息,但现在客户转为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交易,商业银行就只能直接监测到第三方支付机构反馈的电子支付记录,而难以核实客户交易对手信息的真实性和资金的实际用途。随着今后更多传统企业向电商或半电商企业转型,商业银行信息脱媒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甚至有被“管道化”、“边缘化”和“后台化”的危险。如电信企业在语音通话、短信彩信等传统业务领域的利润正被不断蚕食,其不甘沦为管道,正在奋起竞争。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以信息生产服务为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如果我们不重视对信息的保护、利用和竞争,不能在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发展上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移动通讯行业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商业银行的明天。

走出信息化银行建设的新路子

面对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的风云变幻,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向信息化银行转型,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发展中保持可持续的战略优势。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不是简单的词语顺序变化,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升级和应用拓展,而是通过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使银行整个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化,是建立在银行信息化基础上的银行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是构建面向未来的、更高层次的银行信息化过程。其特征可以归纳为5个“I”,即信息共享(Information-Sharing)、互联互通(Interconnected)、整合创新(Integrated)、智慧管理(Intelligent)和价值创造(Increment-Valued)。

信息共享,就是通过各类信息的“融会贯通”,实现信息资源在银行中最广领域、最高层次、最大价值的全方位、全过程应用,使信息资源成为经营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生产要素,使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跟随业务发展的辅助手段和支持工具,而成为业务创新、市场开拓、风险管理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互通,就是改变目前商业银行系统和信息在跨部门、跨机构之间存在割裂、流转不畅的局面,基于“以客户为中心”和“One Bank”的理念,推进产品设计、业务运营、客户服务等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统一口径、统一管理”,实现前中后台贯通、各渠道协同、各机构联动,保证业务流程高效畅通。

整合创新,就是通过建设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配置性的产品应用架构体系,推动信息流、业务流和资金流的深度整合和无障碍流动。例如,一个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上,会有几百个上下游的企业与其有密切的产销联系;在几百个上下游企业之间,又跟其他的产业链形成密切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超越了孤立的经度和纬度,形成类似蜘蛛网式或集成电路式的关系,就需要用大数据来处理和整合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流、物流、服务流等信息,打通全流程的金融服务链条。

智慧管理,就是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智能分析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依此判断市场、精准营销、发现价格、评估风险、配置资源,改变过去银行经营管理更多依赖经验和直觉的状况,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科学管理。而且对数据的利用不再是从下至上被动发起,而是从上至下主动推送,为业务和前台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数据分析支持,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引导经营活动。

价值创造,就是最大程度上把那些信息不对称的需求和供应方撮合起来,转化为实际的业务竞争优势。通过建立涵盖金融服务、交易平台、资讯服务等一体化的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把海量客户信息、宏观经济金融运行信息和银行的资金与服务融合起来,据此发现经济生活中供给方和需求方,并撮合宏观、微观经济中交易的实现,使信息应用转换为实际的商业行动。

基于以上“五大特征”,商业银行应当从金融服务的本质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资金雄厚、风控完善、信誉度高等优势,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牢牢抓住平台、数据、金融“三大关键要素”,科学谋划、系统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

(一)打造具有金融服务特色的电商“平台”。这是把控住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商业银行转型成为“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基础建设。随着人们社会交往、消费方式等互联网化以及更多传统企业向电商或半电商企业转型,商业银行需要打造一个开放型、综合化的金融平台,将各个节点、企业和个人的交易信息、金融信息、物流信息等在内的所有信息储存在这个平台上,形成一个个集成电路板一样纵横交错的信息网,再经过大数据处理和数学建模分析,从中发现市场机会。目前几家银行都建立了电商平台,如建行的善融商务、交行的交博汇等。工商银行去年初推出“融e购”电商平台,目前已有注册客户646万户、近1300家签约商户、6.4万件商品,累计交易额222亿元,远远超过一些知名电商企业开办初期的发展速度。比如,年交易规模达到100亿元,京东商城是在运营7年后,融e购仅花了204天;注册客户数达到1000万人,京东商城历时7年,1号店网上超市历时3年,而融e购仅历时半年注册客户数即超过500万人。在电商平台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有不少人都认为商业银行缺少做电商的基因,事实已经证明,只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生态环境和市场的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战略谋划和科学的措施安排,所谓的基因完全可以依靠银行体系内生而成,而且银行做电商是有其独特优势的。当然,商业银行建设电商平台的目的,与一般电商企业单纯靠商品经营盈利有着本质不同,这也决定了商业银行不能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而要通过搭建平台,实现商品交易与支付、融资等金融功能的无缝结合来提高客户粘性和活跃程度,拓展信息数据积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创新出更为贴近市场、更加符合客户需要、更富效率和价值的金融服务,真正打造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密不可分的互联平台,构筑“三流合一”的商业生态闭环,走出一条“以融引商,以商促融”的电商平台发展新路。

(二)让“数据”发出有价值的声音。未来一家优秀的银行应该是具备强大数据分析、数据解读能力的银行,从数据中洞悉商机,获取价值。相比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的交易数据和账户信息范围更广、历史更长,数据的潜在价值也更大。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数据资源,在不断丰富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基础上,加快提高数据增值应用能力,加大对各类数据深层次、多维度的挖掘分析,使数据真正成为提高竞争力和经济价值的生产因素。比如,在客户关系管理上,通过准确掌握客户的账户关系、社会关系和线上线下行为习惯,洞察客户金融行为、风险偏好和消费模式,发掘客户已知甚至是潜在的金融需求,做到比客户更了解客户,比客户更懂得客户需求,实施精准化营销和个性化产品开发,从简单推销产品向深度经营客户转变,进而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再比如,在支持一线经营上,通过数据挖掘,主动推送信息告诉基层机构和员工要干的工作、进度如何,你维护的客户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让一线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变化、客户变动情况,灵活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服务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类似美国大兵的智能化“头盔”系统。据报道,一个美国士兵在战场打仗,头盔和身上所有装备需要3万美元,头盔所带的卫星定位、夜视视频、对讲等功能,能帮助前方士兵获得远离战场的后台支援,了解战场上哪里是友军,哪里是敌人,有多少武器装备,并随时呼叫空中支援。还比如,在风险管控上,通过对企业资产价格、财务流水、交易对手等动态数据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解决传统基于静态数据的碎片化、抽样式风控方式造成的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客户的交易数据信息,从单笔看是正常的业务,抽样分析也不一定能发现问题,但通过对其历史交易信息、关联交易信息、交易对手信息的挖掘,或者与其生产规模、用电量、纳税额、员工工资数据进行勾稽匹配验证,就能更加准确、及时和全面地判断客户的风险状况。目前工商银行在总行成立了信贷监测中心,通过对历年来的信贷数据以及经营数据、交易习惯等历史信息和关联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提炼出了一百多个数据分析模型进行风险揭示和预警,推动全行从过去单业务条线、单客户、单账户、单品种的局部化、碎片化风控管理方式,加快向业务关联、上下游贯穿、跨账户交易的信息流风控方式转变,以更加有效地把控好实质风险。

(三)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引领者。尽管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和网络技术的双重挤压下,没有成为21世纪的恐龙,但面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对支付、融资、存款、信息资源等方面带来的颠覆性挑战,我们也确实需要增强危机意识、创新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借鉴互联网企业的长处,特别是其开放、融合、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创新纷繁缭乱的背后,其金融本质和功能并没有改变,商业银行要始终牢牢把握住这一根本,充分发挥自身金融服务专长,主动融入互联网金融生态变局,努力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引领者。比如,在支付产品创新方面,互联网支付之所以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的市场竞争格局,有互联网企业很多创新绕过现有监管框架,存在监管套利的因素,但我们银行也存在对客户体验重视不够,在支付上往往不分客户类别、金额大小,讲安全性有余,讲便利性不足的问题。因而,可以借鉴互联网支付的思路,按照“小额讲便利、大额讲安全”的原则,设计开发相关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多的便利支付需求。工商银行2011年就推出了快捷支付产品——工银e支付,客户只要通过预留手机短信验证即可轻松完成付款,不仅拥有与第三方支付产品一样便捷的支付体验,而且拥有银行级支付安全保障,推出后迅速成为最受客户欢迎的快捷支付产品之一。

在融资产品创新方面,商业银行的优势十分突出,有牌照、资金优势,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难以企及的风险管理技术、经验和人才的优势。因此,我们应针对客户迅速增长的网络融资需求,抓紧从流程、机制、制度等方面对现有融资产品进行互联网化改造,实现客户营销的精准化、业务审批的自动化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型化,设计开发出更多可以直接在线上办理、更贴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工商银行去年推出了基于客户真实消费的信用贷款产品——逸贷,只要客户一消费,就能触发办理贷款,资金瞬时到账,随借随还,操作非常方便。投放市场近一年来,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300亿元,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我们2006年还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网络融资产品——网贷通,目前累计向6.5万个客户发放贷款1.4万亿元,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款融资产品。

在投资理财产品创新方面,应借鉴互联网理财“客户门槛低、操作更便捷、产品标准化”的理念,对现有投资理财产品进行电商化改造,改善操作和交易体验,开发针对“长尾”客户的低购买起点、高流动性的互联网专属便民理财产品,扩大普惠金融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好银行专业优势,丰富账户交易类、贵金属等投资产品,满足客户投资、套利、避险等不同需求。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和服务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服务和交易加速向线上迁移,尤其是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服务增长迅猛。以工商银行为例,2013年网上银行交易笔数增长率为15%,而手机银行增速高达186%,正在取代PC端成为线上主要入口,同时柜面交易量总体呈逐步下降趋势,目前每天到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数较2009年下降了25%。但也要认识到,物理网点在满足客户特别是中高端客户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等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银行完善和便利的线下实体网络,是区别于互联网企业的最大优势。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要主动适应变化趋势,整体谋划好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存量网点的布局优化和业务转型,打造新的网点业态体系,把银行强大的落地服务与高效的线上服务结合好,加强两者的互补和互动,构建互联网企业无法媲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

银行信息论文 篇2

一、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必要性

(一) 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需要强化银行监管

银行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它具有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负外部性, 世界各国无一不对金融业实施严格的监管与控制。从宏观层面上看, 在我国目前的宏观金融调控中, 银行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压力等新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从微观层面上看,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仍不容忽视, 银行经营管理中依旧存在着薄弱环节, 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操作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07年第5号审计结果公告:2005年,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发放贷款55.14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38亿元;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04亿元, 违规办理结算业务5.14亿元, 上述3家银行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共有37起。而且, 在不良资产剥离处置的情况下, 有的项目不良资产比例还在上升, 如中国银行的公路项目贷款不良率由2003年的0.55%上升至2005年的4.47%, 因此, 强化银行业监管是防范银行风险的客观要求。

(二) 银行业务的创新与拓展迫切需要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合作

2003年4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与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共同组成了中国金融监管的“三驾马车”, 这标志着分业监管格局的形成。然而,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 标志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混业经营。事实上, 2007年, 金融同业拆借、银证转账等业务增长迅速, 如2007年1月至7月累计同业拆借38 087.58亿元, 超过2006年全年的21 496.25亿元;据调查,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南京分行, 2007年1月至8月, 银行卡转保证金账户21.6亿元, 36.4万笔, 保证金转银行卡账户17.6亿元, 32.5万笔, 是去年同期的221%, 是前年同期的530%;某国有商业银行南京市分行, 截至2007年6月份, 累计第三方存管开户数10万个左右, 资金30多亿元。而且,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7月发布《同业拆借管理办法》, 扩大了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范围, 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6类非银行金融机构, 也纳入同业拆借市场申请人范围, 使交易对象变得更加的宽泛。因此, 在跨行业金融工具已经产生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下, 在混业经营潜在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机构型监管已不能适应金融业务多元化的新情况。在金融监管没有改变为统一监管的现状下, 如何加强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 监管资源的有限性需要银行监管与审计部门的外部协作

从银行监管、银行审计的资源来看。监管的对象多, 监管资源不充分, 审计对象多, 审计人员有限。据调查, 南京市 (不含高淳县、溧水县) 支行以上的商业银行网点有1 100家, 在人民银行的开户数有274 500多户, 而南京的银行监督管理局编制人员只有178人, 直接从事监管的业务人员90人左右, 他们同时还要负责江苏省内的银行业监管工作。国家审计的人力资源则更为紧缺, 全国审计人员有8万多人, 审计项目近百万, 以平均每年每人审计1个对象计算, 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 轮审一遍约需12年, 对于中国农业银行等资产规模上千亿元的企业, 显然还要投入更多的审计人员。另一方面, 不计监管成本、不计审计成本也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因此, 资源的有限性需要银行监管的外部协作, 协作是分业监管模式下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现状

(一)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管领域的协作基础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金融审计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 促进政策、制度和监管的完善。审计署2006年6月15日公告的“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不仅揭露了农业银行违规经营等问题, 更指出“部分信贷业务存在潜在风险”,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 提出“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健全内部经营机制, 增强风险管理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 严控操作风险的发生”。从银行监管方面看, 风险为本监管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逐步提出并快速发展起来的, 一种以识别与计量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理念,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又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由合规性向风险性转变的方向, 因此,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机关共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构筑了银行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协作基础。

(二) 计算机网络为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提供了信息共享的技术基础

银行电算化发展迅速, 为银行审计及银行监管的信息化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 银行网络建设的特点已不是单纯对系统规模的追求, 而是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大型主机都是基于IBM SNA网络体系构建的, 解决了数据集中环境下的网络互联, 这种信息环境为审计机关的联网审计和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 审计署有AO (Auditor Office)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在银行信息化系统基础上产生了数据式审计新模式, 进行联网审计。银监会有“1104工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 能实时对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采集, 强化了非现场监管的职能。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银行监管及银行审计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平台, 同时, 理论上也为银监会与国家审计机关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管的信息共享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3年, 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协作已形成三方联席会议制度,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已努力寻求合作, 提出了监管协调的指导原则, 制定了职责分工、信息收集与交流和工作机制, 但监管机构三方之间的合作协调仍缺乏法律制度性的安排, 在信息共享方面没有形成硬性约束。从金融监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来看, 虽然, 在实际工作中, 国家审计机关在金融审计时“对存在的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已移送银监会处理”, 但金融监管与国家审计的协作并不密切, 如国家审计机关查出的“交行锦州分行违规核销2亿元不良资产案”, 银行监管部门事先并没有察觉到。在银行监管与审计实务操作方面, 由于银监会、国家审计机关各系统垂直领导、自成体系, 一般是各自分别采集相关数据与信息, 监管成本较高, 两者之间的协作没有形成制度性约束, 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也存有较大局限。

三、构建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信息平台

(一) 扩大联席会议范围, 畅通信息渠道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从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内部协作来看, 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 重要的是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将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化、科学化。从金融监管机构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来看, 国家审计在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 需要从监管者那里获取信息, 国家审计机关将查出的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移送银监会处理的做法,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监管效率, 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国家审计结果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完成其监管任务。因此, 笔者认为, 应扩大联席会议范围, 不仅建立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 而且应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与国家审计机关之间的经常性、制度性的协作与交流, 以网络技术为平台, 畅通相互间的文字型信息沟通渠道。

(二) “互联互通”, 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平台

金融监管是市场信息不完全与金融自由化中金融风险控制的必然选择,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 为了实现《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要求, “建立监管者之间分享信息及为信息保密的各项安排”, 笔者认为, 有必要在文字型信息沟通及商业银行披露机制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 建立银行业与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国家审计机关间的互联网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化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消灭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集中。我们可以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 发挥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优势, 建立银行、银监会、国家审计三方的互联网信息系统, 以便在实施审计项目及开展银行监管时, 审计机关及银监会能实时采集银行业财务数据并对其风险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同时, 这一平台也可促进审计机关及银监会在银行监管方面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三) 建立以人民银行为牵头的“信息中心”, 降低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成无所不知的成本, 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有效的银行监管作为公共商品不能完全由市场所提供。目前, 不少地方建立了金融监管三方联席会议制度, 实行轮值主席制, 笔者认为, 可借鉴德国央行与监管当局在银行监管领域协作的做法, 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在德国, 央行是唯一负有对金融机构行使统计权力的机构, 各金融机构每月向央行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报送各类统计报表, 这一点并未随着监管体制的变革而有改变。为避免金融机构的重复劳动, 监管当局不再单独向其征集任何形式的统计信息。在我国也可发挥人民银行计算机基础较好的优势, 结合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 建立以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信息中心”, 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分析、研究, 保证信息共享的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人民银行牵头的“信息中心”不仅为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 也为国家审计提供金融审计所需的相关信息数据, 在保密的前提下扩大信息的服务对象, 这样人民银行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不但可以满足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需求, 也可以降低银行监管当局、国家审计机关收集数据和信息的成本。

(四) 数据挖掘与转换, 构建多维分析框架

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企业, 其高风险性是银行的显著特征之一。用辩证法的观点看, 金融风险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 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 加强监管与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风险、降低风险。银行监管与国家审计机关可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系统资源将人民银行“信息中心”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战略信息, 利用金融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技术, 运用数据识别模式, 加强银行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分析, 防范金融风险。

同时, 在审计与监管的过程中, 可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监管人员的监管目标, 对被审计银行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 以建立基础性审计“中间表”和分析性审计“中间表”的形式进行分类梳理, 构建立体的多维分析框架, 减少信息不对称, 为审计机关、银行监管部门充分了解银行业务及经营状况提供分析程序, 对合规性监管、风险性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杰, 孟祥军.银行监管机构与外部审计师的合作--基于RO-CA评级体系的分析[J].上海金融, 2007 (6) .

[2]卢家辉.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思考[J].审计研究简报, 2005 (11) .

[3]李成.金融监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德]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卫娴.论我国金融监管一体化[J].河北金融, 2005 (11) .

银行信息系统弊端甚巨 篇3

最近,媒体广泛报道了广东开平案和江苏铁本案,加上此前的上海周正毅案和新疆啤酒花案,银行风险似乎危机四伏,防不胜防,在大家忙于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亡羊补牢”时,却有一个关键问题似乎被忽略了,那就是银行的信息系统问题。

先看广东开平案和江苏铁本案。小小一个开平支行,许超凡、余振东、许国俊等人前后控制10年之久,开平支行如同一个坚硬的“地堡”,把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掩盖得严严实实。而最终被发现,还是中国银行决定将过去1040个电脑中心统一成一套系统,集中设置33个中心,从汇差数据不一致顺藤摸瓜才将此案暴露,但60亿元的巨大“黑洞”已经形成,至今无法弥补。江苏铁本案也如出一辙,小小的一个地市分行却敢授信放出巨额贷款,总行全然不知。难怪以前有一位商业银行行长感叹道,从总行到基层分理处,上上下下要经过6个层次,总部政策到达基层,真正全面贯彻需要至少四年时间,总行对全系统的情况基本上处于闭目塞听的境地,所谓风险控制和有效管理都是一句空话。相比之下,国外银行营业终了之时,总经理对当天经营成果、风险状况、成本控制等一目了然,真可谓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而做到这一点全有赖于其高效、通畅的内部信息系统管理。

再看上海周正毅案和新疆啤酒花案。两个案件情况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都是信息不畅通。目前,我们国家的银行之间信息是相互封闭的,一些人正是钻了这一空子,通过注册不同的皮包公司,或者通过关联公司进行担保,在不同银行间来回骗取贷款和授信,而银行对这样的“黄金客户”不识庐山真面目,竞相垒“大户”,不知不觉中已进入“雷区”。这就是说,不仅一个银行系统内部,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同样存在障碍。

再来看看一些上市银行,同样是由于信息问题,轻则被监管部门处罚,重则遭到投资者起诉,信誉严重受损。

无论是银行内部的信息系统,还是银行间的信息共享,抑或是银行信息的披露,任何一个环节只要信息失真,便有可能留下隐患。作为管理者也好,作为同业竞争者也好,作为利益相关者也好,其一切决策均建立在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上,没有这一基础,一切无从谈起。

银监会最近出台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全面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管理与服务功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信息科技建设,提高信息科技处理能力,满足业务管理和业务发展以及风险管理的需要,使之成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加强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时,在制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考核指标时,在成本收入比指标上留出一定空间,督促其尽快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应该说,这些年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建设也没少花钱,但问题是缺少统一规划,各自为政,画地为牢,没有全局观和前瞻性,最后是劳民伤财,甚至只为为少数人发财致富提供了途径和机会。因此,在今后的信息系统建设中,一定要突出专业、超前、实用、统一的原则,一定要通过公开外包的方式,通过市场化途径让专业公司来完成。

据悉,银监会正在加紧建立相关监管信息系统,系统建成后对整个银行业信息的集中和监测将大为改观。凭借这一系统,将改变目前主要依靠举报信息进行监管的被动局面,可以通过非现场监管,发现问题,主动出击。同时,可以对重点贷款户实行持续监管,全过程监测,银行监管效率必将有一个大的提升,监管工作的主动性将大为加强。

银行信息披露管理工作也要加强。银行对外的信息披露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更有利于监管者借助资本市场这一机制,对上市银行进行全方位的外部治理,即将上市银行的一切置于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之下,有利于其规范操作,迫使其去追求“阳光下的利润”,减少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监管部门将在已有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管理。

银行复工信息简报 篇4

一是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制定《新冠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压实疫情防控责任,守好安全防线,毫不松懈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员工和客户的健康安全,从严从实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

二是全面加强安保检查。本着预防为主、防查并举的工作方针,制定《复工复产安全自查方案》,各网点按要求开展自查。班子成员分为两组对各网点进行现场检查,查看各项安保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各网点的人防、物防、技防等重点部位、重要环节进行检查,及时排除隐患,确保安全无事故。

三是全心关爱员工生活。看望慰问复工网点奋战在一线的员工,检查督导复工网点的疫情防控和业务经营情况,同时及时了解因疫情停业网点,值班值宿人员生活状态,以及吃、住、防疫物资等方面的需求。四是全速归位员工状态。汇聚全员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业务营销有机结合,以此次复工复产为契机,加强内、外部政策运用,做好疫情防控和客户拓展、产品营销相结合,确保营销有目标,结果有反馈。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 篇5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 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 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四、结论

银行信息论文 篇6

工具/原料

手机银行登录密码

方法/步骤

1

进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手机银行网址,输入手机银行登录密码,点击“登录”。

2

点击进入“客户服务-预留信息设置”交易选项;

3

完成原预留信息的查询及新预留信息的设置后,点击“确认”即可操作成功。

注意事项

预留信息可设置1-8位汉字、字母、数字。

网上银行修改:

1、打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首页,选择个人网上银行登录;

2、打开你的个人网上银行登录页面,输入你的银行卡号,登录密码(不是取款密码),验证码以后点击登录.

3、进入网上银行欢迎界面,然后在上面的选项卡中点击安全中心.

4、这时你就可以在左侧找到修改预留信息,点击以后会显示你目前的预留信息,输入你的新预留信息,也就是你的手机号就可以了.

营业厅修改

1携带好你的身份证以及银行卡,到你附近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告诉大厅经理你要修改预留手机号。

2 办理银行“个人客户联系信息查询维护”业务,查询联系方式,手机联络信息中该手机号是否存在。

3如果手机号不存在,直接告诉营业员新增一个手机号就行。

4 如果手机号已经存在,那么请告诉营业员你要更改手机号,然后把手机号告诉他就可以了。

银行信息安全问题及建议 篇7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 信息泄露和滥用问题越来越严峻。随着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 (九) 的实施, 国家对信息安全犯罪有了新的解读, 银行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 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 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不够

银行业的信息安全问题, 首先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从管理层和底层员工, 能否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知晓信息安全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的工作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目前, 银行管理层非常重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但对于内涵认识不多, 人们往往认为核心的安全性取决于核心技术, 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信息安全取决于基本规范的实施和安全手段的应用。可见, 银行安全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安全概念的缺失。

(二) 网络安全技术的偏差

各家银行在网络安全和主机系统安全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许多人认为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 所以把网络系统设计得相当复杂, 最后往往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从根本上说, 真正要确保和防范的都是信息。因此, 保护源头是最重要的, 金融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以及价值的保障是最重要的。在应用安全方面, 主机操作系统的安全、存储安全、管理安全、人力资源安全都需要下工夫, 一味依靠网络安全是不够的。

(三) 只注重工具的投入, 而忽视管理的投入

网络安全的投入不仅是安全产品和工具的投入, 还应包括操作管理流程和应急处理机制等方面的投入。使用安全的产品和工具应该有相应的过程管理机制与之匹配。建立合理的流程管理机制需要投入, 这些投入与安全体系的完整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银行在信息安全建设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整体的安全理念也仅限于技术层面。

(四) 银行应用软件的安全性薄弱

由于应用软件是银行内部信息的载体, 所以软件本身的质量非常重要。目前银行软件系统的开发体系, 包括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和项目管理系统都只注重功能、开发效率和市场, 很少考虑安全问题。现在发现包括技术和管理在内的安全漏洞, 主要出在安全设计上。银行的核心系统大多由银行自主研发, 如果没有认真考虑软件设计和开发中的安全问题, 后果不堪设想。

(五) 银行的信息数据管理体制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 大型银行的核心系统大多在主机上应用, 操作系统相对封闭, 信息存储相对安全。但银行在数据管理上面却存在很大风险。这些数据包括各种核心业务报告、客户关系数据、交易细节信息、风险控制信息等, 这些信息往往通过开放的网络传输到其他系统, 由于系统安全漏洞比较多, 病毒容易侵入, 导致管理信息出现差错, 后果很严重。但这些数据的安全性还没有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很少银行考虑使用安全操作系统和文件系统进行加密。

(六) 数据中心防灾问题

随着数据的大集中, 安全风险也相应集中在一起, 数据中心往往负责几个省乃至全国金融信息的处理, 数据中心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业务能否正常办理。无论是软件、主机还是网络出现问题, 都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 各种灾害, 包括可能发生的恐怖活动或其他不可抗的灾难, 都可能导致数据中心无法正常工作, 严重时导致银行的信息受损。如何从灾难的角度来设计信息安全系统, 以及在投资和信息安全中找到平衡点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解决办法

(一) 银行方面

笔者认为, 银行要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 加强宣传工作, 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科技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培训, 使工作人员树立安全观念, 提高管理水平和员工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和风险意识, 应特别重视培训信息安全方面的业务骨干, 把信息安全培训作为银行内部的基本培训之一。此外, 要认真落实和规范员工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深刻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 进一步推动银行业信息化法规和规范化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 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完善内部管理, 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约束机制, 使系统管理、开发、测试和操作维护职责严格分离, 规范程序的源代码和数据结构和交易接口。此外, 生产环境上面的任何操作, 包括查询、删除等操作, 必须由上级授权, 并详细记录, 以备检查。

3. 建立集中监控中心

集中监控中心是集中管理银行信息的场所, 在大型银行中一般建立在数据中心内部, 只要管理者身处监控中心内部, 就能实时监控网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并通过合理的工作流程控制, 对有关系统和人员发出指令来解决问题。同时, 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必须记录在数据库中, 便于将来的查询和审核。

4. 加强网络系统安全建设

要进一步提高防范网络互联风险能力, 特别是在推进跨行业、跨部门的网间互联以及推广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移动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方面, 必须加强网络体系建设, 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 防范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 保障信息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

(二) 政府、企业方面

以上是银行内部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 在“互联网+”时代, 银行并不能独自应付信息安全的挑战, 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 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局面。

1. 政府应从立法方面着手

一是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从保护国家安全、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方面出发, 尽快建立健全敏感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 规范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二是整合“自主可控”和“互联网+”两个国家战略, 加大国内的软硬件产品和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力度, 努力创造一个“互联网+”时代金融安全自主可控的新局面;三是理顺执法体系, 丰富和完善执法手段, 继续打击网络安全犯罪, 针对日益严重的跨国网络犯罪, 也应主动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主权和安全。

2. 提高监管标准, 实施分类监管

一是在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 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加快对信息安全标准的修订和出台, 特别是出台对数据保护、云计算的新技术、大数据等的安全标准;二是在银行业监管评级的基础上, 多部门根据评级结果, 加强对金融业务的监管, 避免一刀切, 提高效率监管;三是采取适当的监管, 在不突破信息安全底线的前提下, 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可以试用国产自主可控产品或自行研发产品, 对于国产产品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给予监管政策倾斜与适度包容。

3. 共同营造信息安全氛围

一是与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及国际公共漏洞披露平台等官方或非官方信息安全组织合作, 设立银行业网络信息安全平台, 为及时发现和解决银行业安全事故提供服务;二是建立银行、第三方安全机构、信息安全企业的业务交流机制, 及时交流对安全防护工作的进展以及经验;三是信息安全企业要发挥技术上面的专业优势, 及时开发有针对性的防御产品以解决“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信息安全威胁, 协助银行业的信息安全防护;四是继续深化合作研究, 加大对信息安全的科学研究, 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 银行的核心业务要积极尝试国产技术产品, 形成良性循环的生产、学习和研究一体化。FTT

参考文献

[1]詹德新, 龚麟, 杨碧天.网上银行交易风险及防范措施[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7 (6) :68-70.

银行电商平台意在收集用户信息 篇8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使传统商业中并不明显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开始展露人前。电子商务平台成为收集这类数据最有效的途径。基于此,互联网金融正日益蓬勃。阿里巴巴集团金融业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阿里巴巴金融切入的是先前银行认为“业务量小、不愿意做”的领域——为小微企业主、创业者提供贷款服务,如今阿里巴巴金融服务集团累计贷款额已超过1000亿元。如此业绩,让银行贷款部门眼馋不已。而成全阿里巴巴金融业务的,就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记录收集的用户信用评级。这正是银行所缺乏的——贷款业务中用户最难以提供和银行最难以掌握的信用评级证明。

银行若想收复失地,势必选择跨界做电商,而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如愿,取决于其电商平台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用户。首先,银行的“国营”性质,能让消费者保持足够的信任度,这是作为“民营”的其他电商所不具备的。其次,利用自身的金融属性,鼓励信用卡消费,在做大电商营业额的同时,又增加了信用卡的消费规模,消费者获得积分可以换购商品,一举数得。第三,如果商品保持与其他电商相同的价位,再辅以无利息分期付款,银行电商的竞争力简直太强了。

看起来,银行电商平台的胜算很大,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消费者的选择并没有朝着银行业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而是更倾向于淘宝、京东商城等“正统”电商。原因在于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经过数轮价格战的洗礼,目前的基本格局已定,呈现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组成的第一阵营的竞争格局,银行电商此时想挤进这个拥挤的市场,不会太轻松。此外,银行电商的知名度不够,很多人并不知道银行有电子商务平台。虽然各大银行对电商平台越来越重视,很多银行成立了专属部门负责操作及推广,均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扩大自身的金融业务外的服务,但目的基本上是让银行业务实现多元化。

因此,缺乏互联网基因的银行电商平台,注定只能作为银行的辅助业务出现,在完成“收集用户数据”的使命之余,担负不起替银行争夺传统电子商务领域市场的角色。最终,它们在电商“价格争霸战”中,也难逃“配角”的宿命。

上一篇:小事不小杂文随笔下一篇:oem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