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地位却重视不够,文章通过对“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摆脱“大学语文”教学尴尬处境的途径,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1: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思考

摘 要: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已经呈现出势不可挡的状态,每一个体系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都出现了全新的模式。在此过程中,人们在物质基础得到保障的同时,对逐渐对教育行业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关注程度逐渐加深。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为我国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思考

引言:在我国新课改政策有效实施以后,素质教育模式逐渐代替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程度逐渐加深,相应的对高职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将《大学语文》具有的边缘化问题逐一解决,使《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方法。

一、明确高职《大学语文》定位

想要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有效解决,最主要的是要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科的正确定位以及具体定位明确了解。根据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能够发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明确认知和科学定位《大学语文》。第一,高职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将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熟练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具有高尚人文精神的综合型人才,将《大学语文》在培养高校人才工作中具有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第二,将《大学语文》在高校各学科中具有的重要地位突出呈现,并保证制定的就教学任务明确、清晰,使《大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进度都能够做到有据可依,从而保证《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较高的系统性。第三,高职院校要对现有的《大学语文》课程进行科学、完善的设置,使教学的可是和学期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使《大学语文》老师具体的教学任务能够有效完成,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时间,将具体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改革高职《大学语文》教材

对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而言,即便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多元化的内容,但是仍然缺乏一本能够在全国高职院校范围内部流通的《大学语文》教材,与此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用的《大学语文》教材,都将教化的文学思想作为教材设计的重点方向,很少有《大学语文》教材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升语文训练能力给予重点关注。鉴于此,为了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必须对高职院校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在此过程中,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将有关的专家组织起来,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特点,编撰一本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的编撰应该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核心出发点。这样做,不仅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将存在的弊端逐一解决,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的包含其中,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的人文知识空间进一步扩展。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大学语文》教材中具有的适应性和文学性进行有效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进一步提升[1]。

三、改革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根据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能够发现,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因此,为了将这个问题有效解决,必须对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将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作为改革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完善和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目标,将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文章结合其中。第二,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將多元化的形式结合其中,比如,话剧表演、演讲、朗诵、辩论等,使《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具有较高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从而,使《大学语文》课堂环境具有生命力。第三,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开和机制进行优化,将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保证具体的考核机制具有较强的量化特点,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给予必要的重视[2]。

四、建设高职语文师资队伍

针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而言,出现的“边缘化”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大打折扣,不仅降低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德才兼备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保障[3]。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针对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思考,展开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将边缘化问题的解决措施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高职语文教学趣味性,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动进一步深化,使学生思维模式得以发散,智商和情商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将将各种解决边缘化问题的措施结合到语文教学中,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对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静光.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16):53-55.

[2]张帆.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3):117-119.

[3]黄炳文.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3):55—60.

作者:阴冠雷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地位的思考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地位却重视不够,文章通过对“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摆脱“大学语文”教学尴尬处境的途径,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地位

[作者简介]魏文杰(1960- ),男,陕西武功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陕西咸阳712000)

“大学语文”对于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健全人格的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少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视不够,“大学语文”教学地位被严重忽视。不少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应开设的课时数严重不足,随意性很大;由于没有制定出全国统一、合理、完整、规范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使不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秩序混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关怀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作为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体现的“大学语文”教学,就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关注人、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的重任。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应该成为大学生经常关注的焦点,并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同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这有助于高职生扩大视野,树立远大的目标,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为他们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人和人格的力量。文学是人学,还是人心之学,即表现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学问。因此,学习“大学语文”可以帮助高职生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应变能力,这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充分发展的需要。它能使高职生正确认识“人”的作用,尤其是受到伟大人格力量的感染,对见利忘义、金钱万能等不正确的思想有足够的鉴别和抵御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还可帮助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正确的认识,善于理解人、团结人,同周围的人打交道,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一道前进。

3.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具体生动,能表现复杂变化的现象,而且感情丰富,容易深入人心;优秀文学作品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可以帮助高职生突破思维定式,从中受到启示,获得启发,产生提高其专业学习效果的作用,对于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4.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写作能力。高职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既能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美的熏陶,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又能陶冶情操,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它的美育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所无法代替的。学习“大学语文”,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学语文”作为大多数高校学子接受的唯一一门母语深造课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它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

横观各类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由于更多地强调高职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不少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专业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不少高职院校用专业课挤占“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些专业尽量少开甚至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些院校由于语文教学师资不足,“大学语文”形同虚设。由于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不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计划随意性强、标准不一、秩序混乱。有些院校“大学语文”计划开设一学年(第一学年),每周计划开设2学时;有些院校“大学语文”计划开设一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每周计划开设4学时;有些院校“大学语文”计划开设一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每周计划开设2学时,甚至同一院校不同专业“大学语文”计划也不同。由于无纲可依,“大学语文”成了机动课程,当专业课教学不充分时,用“大学语文”去补充;当专业课充分时,随意缩减“大学语文”的教学课时,“大学语文”教学在不少高职院校陷入尴尬的地位,使不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任务难以完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混乱的状态,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不少高职院校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认识不够。对“大学语文”的价值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比较,认为“大学语文”处于无足轻重的从属地位,只是专业课的补充。因此,在实践中便忽视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这是造成“大学语文”教学混乱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相关学科系部领导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认识也不够正确。认为专业课才是系部的重点课程、核心课程,而“大学语文”只是专业课的补充,因此,当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较重时,便随意削减、压缩“大学语文”课时,严重削弱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使“大学语文”教学任务无法落实。

3.不少高职院校长期形成的对“大学语文”教学地位的不正确认识。这使得不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认识不足,认为“大学语文”只是可有可无的机动课,“大学语文”教师是搞基础教育的,是为各专业系部服务的。因此,不少教师教学上不思进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发挥应有作用的途径

摆脱某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提高“大學语文”的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关注、研究。应尽快召开全国性的“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制定统一、规范的“大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使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有章可依,以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有序进行,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笔者认为,只有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混乱局面。

2.必须转变某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及学科系部领导的思想观念。应纠正对“大学语文”教学从属地位的错误认识,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力度,制订切实可行、规范标准的“大学语文”教学计划,并将之切实执行,这样,才能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应改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钻研教材,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都得到发展,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为学生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已被社会所认知,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地位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2]车夫.“大学语文”备课新探[J].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梅选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探究及实践[J].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车夫.创建高职中文语用新课程[J].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作者:魏文杰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3:

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德育功能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利用其独特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文章从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形成、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院校;德育功能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任何阶段的教育中都应放在首位。虽然现在高职院校已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门政治理论课程,但仅仅依靠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大学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已被不少专业列入了公共选修课程,在本科院校专升本升学考试和各级各类的成人教育考试中也已成为必考课。《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被高等教育所重视,已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大学语文》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社会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素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学历久不衰的主题。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写下了传世名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九歌·国殇》)。西汉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清朝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中,爱国主义激情一以贯之。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就是中国的人文精神,一是爱国,二是有骨气。这二者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可以感受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学习闻一多的《红烛》,可以感受到诗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应当尽可能地选取那些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以直接的、感性的思想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英雄的景仰之情,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信念。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坚定修养教育,而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大学语文》,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真正做到文理渗透,丰富内涵,宽泛外延。同时,在大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正如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的:“今天,大力弘扬爱国主义这一光荣传统,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

许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思想愈来愈重。轻事业、重金钱;轻理想、重实惠;轻奉献、重索取;轻奋斗,重享乐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当今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家人的过分呵护,使他们过分追求功利,本位主义严重,集体意识淡漠,缺乏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因此,要通过德育使他们从以个人为中心的狭小圈子里跳出来,走向他人,走向集体,走向社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团队意识这一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儒家认为,人不能离群索居,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即集体)中的一员。离开这些社会关系,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无法完善自己并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儒家最讲究人的心态平衡,要求主动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种种偏执,提倡“成人之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提倡“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大公无私”的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始终都是立足于人,它在肯定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整体意识、群体和谐。这一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待义利关系上,儒家强调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不能只重视财和利,更重要的是道和义,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鲜明地阐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寻求的是一种义利统一的观点。我们今天所提倡的集体主义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集体主义,是个人正当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的集体主义。这实际上指明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更是当今社会必须坚持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蕴含这些思想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并且在二者的共同发展中协调人际关系,克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各种矛盾,从而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

《大学语文》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形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最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完善。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定义是“仁”和“礼”。“仁”即“爱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也就是人只有自觉地以“仁”的社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为各种物欲所诱,不为成败名利所惑,做到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份宽松平和、博大包容的心境,最终实现理想人格。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指出要多学习品德高尚之人的优点和长处,以改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此外,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又是以家庭美德为基础的。“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学习孟郊的《游子吟》,短短30个字,写出了慈母与游子的深厚感情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西晋李密的《陈情表》写出了祖母对孙儿的养育深恩,更写出了孙儿对祖母的孝敬备至:“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种家庭美德推及到社会、国家,从而成为社会公德的基础。

而在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大学生往往忽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导致政治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欠缺、道德观念滑坡。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汲取古人优秀的思想精髓,帮助他们巩固立身之本,尤其是对从小一直处于被关爱地位的学生,更要引导他们学会从关心父母开始,关心他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也是要教育他们由培养自身的家庭美德开始,进而推进到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培养。孟子强调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在逆境中磨炼自己,完善自身;近代梁启超在《论毅力》中告诉我们,人生历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挫折,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篇章,正视人生的挫折,增强承受力,并且懂得这样的道理,即只有在生活中不畏艰难困苦,勇于磨炼自己,加强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志之士一直以此言激励自己。学习屈原的《离骚》,我们可以感受他那锲而不舍、上下求索的执著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使他不能变心以从俗,而只能是坚持理想,积极仕进。尽管他那高洁的人格境界和为之战斗的不屈精神使他在那个时代只能是孤独的,但屈原以其现实生命的悲剧性换得了一个完满的精神结局。他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至今仍然让我们回味不已。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身上闪耀的光彩,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仍然是一种激励。马克思也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但只要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了像屈原那种执著追求和探索进取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只是一种磨炼。可见,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必定能激发起青年学生在新时期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乐观向上、爱国奉献的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充分发挥文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俞吾金.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刘海燕(1969—)河南林州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

作者:刘海燕

上一篇:销售工作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执行工作汇报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