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公众服务与管理的机构,他们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科、教、文、卫等多方面服务与管理。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费直接源自公共财政支出,因而其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此,为了更进一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有效履行自身职能,开源节流,规范财务管理,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以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控制与监督的财务审计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论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体系建设
摘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大事。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而对他们的发展机会则鲜有关注。借鉴国际经验,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通过为失地农民提供创业培训服务,能提升失地农民人力资本,从而推进公共政策从保障失地农民生存转向促进失地农民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人力资本
一、引 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扩张带来了大量农村土地的转用,从而产生了众多的失地农民。按照征地数量和人均土地面积变化测算,2008年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已达5000余万[1],而且未来还将持续增加。这一庞大的群体,正面临着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他们大都表现出对生活前景的彷徨、焦虑,甚至失去信心;同时,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如何解决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将成为矛盾的焦点,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完善征地程序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2]-[4],逐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对失地农民补偿以彰显农民的土地财产权[5][6],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7]等策略;政府部门根据理论研究成果,采取了区片综合地价、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留地补偿与安置等改革措施。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措施来看,现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补偿和保障上。然而,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和保障只能解决失地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后所面临的贫困风险和损失是多方面的,如经济、社会、文化、资本、机会、权利等[8]。因此,简单的补偿和保障不能保护失地农民多方面受损的权益,我们无法想象大批失地农民靠最低生活保障而生活。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应转变思路,从保障生存转向促进发展[9]。只有给失地农民提供一种发展机会,维护失地农民的发展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本文将从教育培训(创业培训)角度探讨提升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和发展能力的途径及相关问题,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公共政策新思路。
二、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1.国际经验
从各国实践来看,采取教育培训措施是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进而走上发展之路的有效做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颁布了多项关于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法令[10]。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劳动者就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问题[11]。韩国的农民创业培训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点,其中“四H”教育培训具有典型性,“四H”的教育目标是使农民具有聪明的头脑(HEAED)、健康的心理(HEART)、强健的身体(HEALTH)和较强的动手能力(HAND)。目前,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又将创业培训推广到弱势群体和失业群体,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12],促进了弱势群体的发展。借鉴国际经验,教育培训尤其是创业培训可能成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新思路。
2.失地农民的创业需求
我国农民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动力。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调查表明[13],我国城市居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很低,而农民的创业愿望远高于城市居民和大学生。王登举的调查也发现,我国90%以上的农民有较强的创业欲望,只有不足10%的农户没有创业想法[14]。浙江农民更是将创业想法转化为创业行动的典型代表,统计显示浙江78.2%的中小企业是由农民创办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加工制造类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其创业主体是农民。
整体上,我国农民具有强烈的创业欲望,这一论断基本上得到了各界的认同。但对于失地农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这一群体,他们在媒体中的形象或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主要有两种:一是“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弱势群体;二是生活依赖征地补偿款和房屋租赁而终日游手好闲的寄生群体。
本课题组在2008年7月到8月期间,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附近的三个村庄进行了田野调查,以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课题组在每个村庄发放30份问卷,三个村庄共90份,问卷涉及失地农民的概况、就业情况以及创业意愿等三部分内容。问卷由调查员在现场发放、指导,因此问卷全部回收且均为有效问卷。统计表明,失地农民的现状就业情况主要是:本市打工占36.67%、创业占21.11%、务农占13.33%、外出打工占11.11%、赋闲在家占11.11%、其他占6.67%。除已经付诸创业行动的19人外,余下的71人中有32人有创业动机和愿望,但由于创业技能、资金等问题暂时没有开展创业行动。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真实想法,弥补问卷的缺陷,笔者对失地农民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访谈,笔者进一步接近了失地农民。
CHJ,男,35岁,A村村民,于2001年被征地后用征地款买了一辆小型货车跑运营,但生意一直不好,仅能维持生计。2003年在运送PVC管的时候结识了一小型企业主,后在该企业工作。2005年自己创办企业生产PVC管,由于经营得当,生意较好。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如何管理和壮大企业CHJ感到力不从心。
MXQ,女,55岁,B村村民,于2000年征地后退出农业生产。5万余元的征地补偿款借贷给他人多年,生活主要依靠借贷利息和房租。MXQ告诉笔者,2008年以来形势不好,房租下降,还担心征地款收不回来。
HYK,女,52岁,C村村民,于2001年征地后在下沙高教园区某高校从事后勤工作,月收入不足1000元。由于工作关系,在大学里经常看到教授和厂长,十分羡慕他们。一次打扫会场的时候,她听到学生的谈话得知来做讲座的厂长只是小学毕业。她好奇地问笔者那些小学毕业的厂长是怎么创业的。
访谈表明,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远比目前认识到的丰富多彩,失地农民既有目前出现在媒体中的形象,也有人们没有认识到的形象。通过深入交流,发现多数访谈对象对现状不满,而且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改变现状,但对于如何改变没有明确的思路。
访谈对象不安于现状正是他们具有创业欲望的一个表现,结合问卷调查统计,表明失地农民也具有较强烈的创业欲望。但是,由于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失地农民中潜在的创业者无法实现创业梦想。“下沙街道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许多农民土地被征用(收),他们想创业,也有一定资金,但缺少创业的思路与管理的方法。”下沙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工作人员道出了失地农民的心声,创业培训是多数失地农民的一致诉求。
尽管我国各地针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也在零星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失地农民可能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层次较低而容易被社会各界忽视,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为失地农民提供的培训及后续服务还不能满足他们创业的需求。
三、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的构建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中产生的一类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创业培训,创业培训体系建设也有其特殊性。笔者认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至少包括培训资金、培训内容、培训机构以及培训监督等方面。图1给出了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的总体框架。
(一)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基金
1.基金来源
培训经费是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基础条件。目前,失地农民的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专项和培训学费。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较为紧张,以财政专项形式支付的培训经费极为有限且难以持续,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
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农民培训已被多数发达国家实践所证明[15],如英国规定,农场工人上课时间的工资由农业培训局的政府基金支付,农场主不用支付;法国规定,农民或农业学徒工在参加培训期间,由政府或有关农业专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基金会发给补助费;澳大利亚《培训保障法》明确规定,年收入在25万澳元以上的农牧企业(场)雇主,应将其工资预算总额的15%用于培训;加拿大和德国政府让企业把花费的培训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待企业售出产品时再对其减免税收;德国农民在参加培训时,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在丹麦,为了鼓励农民学习新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农场主外出学习而请帮工时,政府还会为其负担一部分帮工费用。
因此,从长远来看,要解决失地农民培训经费问题必须构建政策支持体系,通过立法和政策设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含创业培训基金)。但是,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本短缺,由国家财政全部负担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解决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的来源便是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征地中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的主要来源。
参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建议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额中提取2.5%用于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经费。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村的教育投入一直非常有限,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任务重、难度大。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额中提取2.5%尚不足以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笔者建议从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用于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
“涨价归公”的思想认为农村土地转用后带来的增值收益理应收归国有,理由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土地自然增值,所以应该由社会共同占有这部分增值收益。然而,涨价事实上并未归公,土地转用后的巨额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如房地产开发商)或地方政府所获取,而“一生下来就完全同样地参与社会缔结和创建” 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农民集体和农民,却分文未得。土地转用后的巨额增值收益不加以公平分配不符合社会正义原则。因此,从社会公正角度看,占全国人口70%强的农民有权利获得农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70%或者至少50%的“涨价”应归农民(农民也是缔结、创建社会的重要分子)。在目前事实上还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属于农民部分的土地转用“涨价”是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的主要来源。
此外,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的可能来源还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运营收入以及慈善机构的捐赠等。
2.基金运营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能否高效运营、保值增值,关系到失地农民创业培训能否顺利实现。
借鉴社会保障等基金运营的国际经验[16],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交由私营机构运营和管理,以确保未来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当然,我们未必要像智利等国家那样全部交由私营机构经营管理,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并引人竞争机制,来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要保证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的顺利保值增值,就必须实现投资方式多样化,应适当涉足实物投资、银行存款、国债及其他各种债券、股票、投资基金、抵押贷款、外汇、期货和国际投资等,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基金的收益性。但是这些投资领域的风险和收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必须加强投资的风险管理。
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投资前的风险管理和投资中的风险管理。投资前的风险管理即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进入具体投资运作前的风险管理,主要由信托公司及其聘用的投资顾问公司来完成;投资中的风险管理即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在具体的投资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主要由投资机构来完成。投资前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投资市场和投资工具的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估,在国家规定的投资比例限制下,确定最为合理的投资组合;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合适的投资执行公司,以确保管理风险最小。投资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根据信托公司规定的投资组合比例和方向,确定更为具体的投资组合;对风险进行严密监控,并随时调整投资组合;对于自身难以规避的风险应及时向信托公司汇报,以便信托公司迅速作出反应等等。
3.基金监管
智利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基金交由专门机构经营管理并期望取得很好的成效,离不开严格的监管。因为教育培训基金的投资运营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业行为,它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和无数失地农民的利益。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基金投资运营注定难以成功。近年来,由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我国一些地方的劳动保障部门与不法培训机构合谋造假套取国家农民工培训资金等严重事件时有发生,善良的百姓对那些肆无忌惮的“官仓硕鼠”深恶痛绝[17]。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是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和力度不够。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运行,必须汲取农民工培训的经验教训,加强基金的监管。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体系,依法监管。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健全教育培训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刻不容缓;其次,必须有依法赋予监督职责的监督主体,借鉴智利等国的经验,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必须分开设置,前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对教育培训市场的调控,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和教育培训资金的发放等,并保证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和独立性。
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监管,重点应集中于金融、财务和业务方面,督促经营机构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为防止舞弊行为,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最低法定准备金和相应责任,建立财务公开、信用和绩效评级制度以及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
图2给出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监管的一个模式。在该模式中,劳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承担对保管银行、投资机构、信托公司、失地农民培训档案管理等总体管理工作,如制订严格的、具体的监督规则,定期考核这些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绩效等。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不能由社保机构部门单独控制,应该由信托公司来管理,而信托公司只能把钱存放在保管银行中,然后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将失地农民的培训档案反馈给投资机构,由投资机构作出投资决策。投资机构做出决定后,信托公司才通知保管银行拨钱给投资机构,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严密的监督机制。
目前,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在县级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设立,以县级为单位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额中提取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建立个人账户,从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中提取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运营收入、慈善机构捐赠的经费用于建立社会账户。待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联营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促进基金更好地保值增值。
(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内容
1.补偿性培训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以城市为中心,城市教育长期拥有比农村教育优越得多的资源[18]。因此,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仅有少数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鉴于此种状况,为使失地农民更好地接受创业培训,笔者认为首先要对他们进行补偿性培训。
补偿性培训的思路来自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的补偿教育(compensatory education)。补偿教育针对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的、没有机会享受正规教育的、丧失了良好教育权利的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主要是少数民族儿童)进行的教育[19]。它以“文化剥夺理论”为基础,认为经济上贫困、处境不利的儿童之所以难以获得学业上的成功,是由其在语言、阅读、认知、社会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存在的能力不足或缺陷造成的,而造成这种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限制。这种“文化上的欠缺”造成了他们学业不佳进而导致就业困难。要想从根本上断绝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贫困+智力低下、发展缓慢—学业不佳—就业不利—贫困”的恶性循环,就必须对这些儿童实行在教育上提供帮助的政策,即补偿教育。
我国失地农民的处境与美国等国家接受补偿教育的儿童相似,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他们在语言、阅读、认知、社会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均存在着能力不足或缺陷。根据失地农民的特征,对他们的补偿性培训宜侧重于基础知识培训,包括语言认知、阅读能力、社会交往、法律法规、世界政治经济以及国情国力等。通过补偿性培训,最大程度地消除失地农民“文化上的欠缺”,为创业培训奠定基础。
2.创业引导培训
创业引导培训主要培养失地农民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即创业实践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是创业者对创业这一实践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
创业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失地农民的创业意识。要创业就得从培养创业意识入手,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创业意识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其态度和行为的方向与强度,具有较强的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失地农民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三种创业意识是创业引导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是艰苦创业意识。虽然农民的生产生活较为辛苦,但是创业的艰辛可能是失地农民难以预料的。在创业初期,困难和挫折往往是无法预料的,没有艰苦创业意识的创业者,在这些困难面前,会心灰意冷,停滞不前。因此,必须在创业之前就让失地农民了解创业的艰辛,通过培养使他们具有坚忍不拔,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艰苦创业精神。
二是风险创业意识。创业的风险不同于失地农民以前的农业生产风险。创业者要承担多种风险,选择创业就要投入金钱,就有赔赚的财务风险;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创办和经营企业,将带来家庭的风险;企业随时面临倒闭,还要经常承受精神风险;以及技术选择、市场开拓等每时每刻都要遇到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风险等等。风险意味着机会,意味着财富。一个人创业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是否具有抓住机遇的胆量和气魄。创业者要有充足的承受失败(承担风险)的勇气,这个素质往往成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培养失地农民树立风险创业的意识,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
三是合作创业意识。农民独家独户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得他们缺乏合作的经历和经验。在创业领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的创业者个人能力很强,但是不善于将自己的能力外化为组织的能力,结果整个企业的运作就变成创业者个人的“独角戏”,创业者不得不独自支撑整个企业的运转,企业的其他成员爱莫能助,缺少的就是合作和团队精神[20]。鉴于失地农民缺乏合作的经历和经验这一特点,必须高度重视他们合作创业意识的培养。
3.创业技能培训
相对于补偿性培训和创业引导培训,创业技能培训侧重于创业操作能力的培养。创业技能培训包括行业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两方面。
失地农民创业选择的行业多种多样,因而行业技术培训具有个性化和特殊性。尽管如此,可结合各地资源和创业优势,选择失地农民创业的主要方向与行业,进行集中培训。
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则具有共性,大致可分为三方面的技能。一是企业管理技能,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发展方向与战略、企业部门和岗位设置、员工配备以及管理制度等。二是销售与采购技能,如顾客需求分析、产品营销方式和产品价格确定、进货渠道以及销售活动中的洽谈与合同签订等。三是财务管理技能,如企业收入和支出的款项、企业每天盈亏计算和调整、阶段性财务预算和结算、投资预算与成本控制等。
4.创业计划培训
通过创业计划培训形成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可以为失地农民理清创业思路、明确各个创业阶段的关键任务,从而提升创业成功机率。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可采用国际劳工组织(ILO)和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倡导的SYB(Start Your Business)培训。SYB是一套简明、通俗、易懂、实用的创业培训方法[21],目前已经在全球80多个国家广泛推行和使用。SYB主要侧重于创业计划培训,共分十个步骤。第一步,将你作为创业者来评价(即创业适应性分析);第二步,为自己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构思(即创业项目构思和选择创业项目);第三步,评估你的市场(即产品、客户及竞争对手分析);第四步,企业的人员组织(即经营上的人员安排);第五步,选择一种企业法律形态(即申办何种经营许可);第六步,法律环境和你的责任(即创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创业对你意味着何种法律风险和法律责任);第七步,预测启动资金需求;第八步,制定利润计划(包括成本效益分析);第九步,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包括你的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草拟创业计划书);第十步,开办企业(介绍开办企业的实际程序和步骤)。
(三)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机构
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机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府设立的培训机构,二是私人设立的培训机构,三是非营利组织设立的培训机构。
能为失地农民提供创业培训的政府培训机构主要是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这些机构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并不关注,但他们拥有大量的师资、培训场所等培训条件。因此,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通力合作,挖掘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的资源,成立专门的失地农民培训机构,满足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但这些机构可能会产生培训动力不足、培训效率低下的现象,导致失地农民培训上的“政府失灵”。
市场是弥补“政府失灵”的可行途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可利用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私人设立的培训机构不同于政府培训机构,它以追求利润为导向,培训动力问题迎刃而解。但如果缺乏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无法降低培训供给成本,供给价格(即培训费)过高,将在失地农民面前筑起一道“经济门槛”。因此,要从根本上吸引、鼓励企业参与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国家必须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如税收返还,即对那些在失地农民培训资金上投入量大的培训企业,可以减免企业所得税等。除了培训成本问题外,个别培训机构可能存在培训理念模糊、动机不正确,培训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甚至弄虚作假,结果失地农民花费了昂贵的代价参加了培训,却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失地农民培训也存在着“市场失灵”。
目前,公共领域治理机制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理论上,建立政府培训机构、私人培训机构和非营利培训机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培训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培训方面“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相互交织的问题(见图3)。政府培训机构、私人培训机构和非营利培训机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培训机制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这三类机构共存本身就是一种补充和制衡;二是这三类机构根据各自优势相互分工和合作。根据这些机构的特点,政府培训机构更擅长的可能是补偿性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私人培训机构更愿意做创业引导培训和创业计划培训,而非营利培训机构则在补偿性培训和创业计划培训上更有优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加入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行列。如北京农家女培训学校举办农村妇女非农职业培训项目1、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活动2,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从实践来看通过非营利组织设立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机构也是可行的。
(四)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监督
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培训需求预测系统、有效的培训组织系统、恰当的培训操作系统和必要的培训监督系统,才能使其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培训效率,达到培训目标。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监督可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来建设。
内部监督是培训机构内部通过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对培训行为的控制。要提高内部监督的效果,培训机构应健全监督的组织架构,按照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设置与其相一致的监督部门,配备少而精的工作人员,建立一种能够起相互制约作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监督体。
外部监督包括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培训行业监督以及社会监督[22]。立法监督主要是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其涉及的内容包括法律形式和登记控制、管理和运行机制、商业活动的规制、税收优惠政策、不公平竞争的规制、捐赠等,让外部监督有章可循;行政监督主要是政府的调控和监管,包括审计机构的年度报告、财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下年度预算和经营计划等,政府的相关监管部门包括社保、教育、工商、科技、物价、税务、财政、审计等部门;培训行业的互律监督包括同行联合会、全国性协会、行业性社团的互律,通过制订一个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维护会员共同的社会形象;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团体、新闻舆论、捐助者、培训对象、社会公众等社会各方对培训机构的监督。
四、结 语
失地农民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层次较低,各界普遍关注的是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与保障问题,而忽视了他们的发展机会与创业途径。上文分析表明,失地农民具有强烈的创业欲望。但是,由于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失地农民中潜在的创业者无法实现创业梦想。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岗位不足的背景下,借鉴国际经验,在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政府积极创建服务平台,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大力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创业型失地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并促进失地农民的持续发展,这是当前民生领域中公共政策的新动向。
参考文献:
[1]鲍海君.城乡征地增值收益分配:农民的反应与均衡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09,(7):32-36.
[2]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陈志刚.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1):229-248.
[3]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J].经济学(季刊),2004,(1):193-210.
[4]程洁.土地征收征用中的程序失范与重构[J].法学研究,2006,(1):62-78.
[5]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6-71.
[6]钱忠好,肖屹,曲福田.农民土地产权认知、土地征用意愿与征地制度改革——基于江西省鹰潭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8-35
[7]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2002,(10):37-42.
[8]刘金荣.失地农民的贫困、补偿与可发展分析[J].经济师,2004,(8):170-171.
[9]郑风田,孙谨.从生存到发展——论我国失地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J].经济学家,2006,(1):54-61.
[10]Cledy. M. Perry.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Federal Legislation Regar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D].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2002.
[11]吴岩.论美国联邦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政策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5,(9):70-75.
[12]Maria Kontos. Self-employment Policies and Migrants?鄄entrepreneurship in Germany[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3,(15):119-135.
[13]周天勇.当前我国社会就业的状况与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7-2-18.
[14]蔡亚林.激活创业动力:新农村创业能力提升的希望[J].经济,2007,(7):94-95.
[15]赵西华.新型农民创业培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16]邓大松,方晓梅.美国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的运行和启示[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49-52.
[17]周之江,王丽.贵州:农民工培训造假套国家资金牵涉省厅官员[N].半月谈,2009-3-24.
[18]刘华蓉,高伟山.加强农村教育政府要发挥好资源配置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9-2-28.
[19]赵晶.从胡森的教育平等观看美国的补偿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46-49.
[20]周湘浙,谢志远.试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58-59.
[21]Vickie Reierson. Start Your Business:A Beginner’s Guide[M].Gilmour Drummond Publishing,1997:202.
[22]郭军灵.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外部监督机制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8,(2):311-317.
(责任编辑 吴晓妹)
作者:鲍海君
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机关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公众服务与管理的机构,他们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科、教、文、卫等多方面服务与管理。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费直接源自公共财政支出,因而其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此,为了更进一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有效履行自身职能,开源节流,规范财务管理,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以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基于此,笔者主要结合自己從事多年的工作实践,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一些不足,加强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以及优化内部控制的措施进行一一阐述。
在行政事业单位整个运行管理工作中,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后勤保障作用明显。若要有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保障运行工作质量,就必然需要加强内部的财务管理。而在实际工作中,要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就需要在现有财务管理政策法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从而促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更新、完善与提升,建立长效监控机制,有效避免廉政风险发生,以确保机关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质量与水平能够得到持续提高,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度重视,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作为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所履行的,是执法监督以及社会管理职能;而事业单位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履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因而,机关事业单位都是直接由公共财政支出经费的,因而财务管理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在其日常工作中,为了有效确保其能够在有效履行自身职能的同时节约财政资源,就要求其加强做好内部控制建设,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就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管理工作而言,该工作是确保提升工作科学性、高效性、便捷性的一种管理控制模式,在该模式的管理与控制下,资金安全才能得到更为有效且显著的控制。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此种模式下,也能够更进一步促进单位日常工作更加顺利运行,更加稳定地管理与掌握企业财务;与此同时,在此种管理模式下,财务内部管理工作也能够更加密切地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框架相结合。因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科学强化对内部管理工作的控制,将能够进一步促进其管理的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
二、正视问题,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针对性
目前,山区县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领导重视不够,财务人员认知不足,在内控工作的方方面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客观正视这些问题与不足,有利于促进今后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由于一般不需要进行经济单独核算,因而有很大一部分事业单位主观地认为并不需要构建系统、规范的会计体系,同时也不具备充分的内部控制意识,这就导致其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本身就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另外,也有部分单位尚未认识到内部控制在调节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单一认为内部控制无实际影响,因而仅在名义上存在内部控制一说,却未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促使内部控制制度模糊,控制工作的开展十分缓慢。
(二)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设置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不足:1.专门会计人员的缺乏。由于存在大量会计岗位兼任的情况,还存在部分会计人员自身专业素养不足,这都导致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与改善;2.个别财会人员还存在自身思想素质水平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一旦管控不足,就必然会存在借助职务之便谋求私利的情况出现,严重威胁公共财产的安全稳定。由此来看,作为肩负重要职责的内部控制执行者,必须对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要求。
(三)对内部控制监督有所欠缺。只有在科学有效的监督之下,内部控制程序才能处于合理健康的监管之中,在此种情况下,才能保证经费用途的透明、公开,确保职权划分的具体、明确,保障内部控制运作能够有据可循。而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对控制活动的监管人员与部门也有所不足,这就难以有效改善其内部的越权与违规操作问题。除此之外,没有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中合理融合渗透日常运营也是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若要确保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整体管理中,充分发挥出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就必然需要将单位的日常运行与之进行有效结合。但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并没有充分掌握其所在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因而也难以将其看作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项目,这就导致在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无法达到执行能力标准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会出现一系列的资金消耗与流失。这种现象的出现,进一步表明行政事业单位管控固有资金的力度显著大于对固定资产的管控。而一旦没有合理将日常运行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其在资金把控方面就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漏洞。
(四)内控相对滞后时代发展。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由于内部控制与信息化的结合,也引发了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可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也变得更加容易与便捷。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为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工作的开展也带来新的方向与思路,与此同时,传统财务管理体系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与优化,这也进一步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但在这一先进的管理模式下,既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的反向影响阻碍着财会工作的合理开展。从正向来看,在先进管理体系下,财务工作得以由繁入简,得到了极大优化;但从反向来看,信息化背景下,一些违法活动的进行也更加便捷,例如在进行财务控制过程中,接收与传递信息的工作主要由会计电算化人员完成,而人员操作中,就有可能会出现财务舞弊情况,即可能存在通过修改录入信息的形式谋私利的情况。
三、强化监管,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实施财务工作人员内控思想教育。
要切实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就要不断加强对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内部控制人员和分管领导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会议、资料、培训等形式,对有关人员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的政策、法规宣讲,对内部财务控制、内部监督、内部管理、内部审核、内部审计等方面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讲解,引起有关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内部控制人员进行政治、思想进行教育,尤其是要对他们进行党性、纪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观看纪委监委等部门发放的警示教育片,引起财务管理人员、内控人员的高度警醒。
(二) 加强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完善。
对于财务部门工作体系的完善与优化,还需要结合部门的实际财政预算严格落实。而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制度来说,要想实现财务部门的完善与优化就需要逐步开展,并确保采取以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具体落实,从而保障财务会计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在单位内部进行应用。在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也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要科学合理把控资金收支,同时保障单位每一项账款都能够有实际依据可查。另外,在单位工作开展中,还需要领导者注重自身廉洁,要重点改善工作人员,特别是中层领导人员的工作态度,全面提升工作效率,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体制改革的科学进行。
(三) 加强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科学制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是确保一切经济活动能够依据单位预期计划实施、完成的主要前提。因而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规则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以下前提进行:1.为了规避财务会计行为中存在一些无用、违规,乃至违法操作,就需要企业结合财会管理预防控制,并将预防控制当作主要任务对待;2.要着重对企业财务会计控制中相关程序的控制加以关注,通过细致科学规定的制定,科学合理地掌控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3.在设立会计岗位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细致、合理,要确保会计人员能够分工明确,细致划分各岗位及人员责权。
(四)加大审核监督力度。
1.严格内部财务审核。在强化单位内部审核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工作人员站在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针对单位管理中的不足之处需及时点明;(2)要尽量规避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漏洞;(3)需重视并强化控制管理单位内部各项工作;(4)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合理提出审查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意见。另外,为了规避伪造会计信息的情况发生,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还需进一步强化对内部信息网络通信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与此同时,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加强管理,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以降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最后,还需要注重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环境安全,避免操作中出现错误。
2.严格内部财务审计。“内部审计”,习惯成称为“内审”,这是有效评价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常用方法,它能及时发现内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薄弱点和错误之处。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行一季度、半年、一年内部自行组织人力进行内部审计,从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物资采购、资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及时纠正、及时整改、及时弥补。如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和缺陷,就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如是财务管理环节中的问题与缺陷,就要从修订弥补财务管理制度,重新调整审批程序,增加票据签字人员,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转、使用更加合理、更加规范、更加安全,确保内部财务控制取得实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监管和内部财务控制有效进行,充分发挥出资金使用的最大效能。
(五)加强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是强化内部控制的核心。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切实可行的控制制度是最基础的前提,而要有效执行制度的前提必然需要执行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而要促进人员素质的提升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将从业者入门门槛进一步提高;第二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再培训。现阶段,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招聘中都设定了关于学历方面的条件,但在部分地区针对财会人员的招聘条件中,并没有着重强调对专业学历及工作经验的要求,这就导致现阶段的财会部分人员专业素质并不一致。因而在现阶段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中,就需要注重对财会人员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考核,具体执行中,可通过笔试的形式对应试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考察,从而以考试的形式严格判断从业人员素养。此外,伴随财会方面政策的不断更新,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以及工作内容也必然会有一定的改动,例如调整税率、变更会计科目等都会随着相关政策有一定的改变。因而事业单位要想提升财会内部控制水平,就必然需要定期开展对财会人员的培训,以促进其及时准确地掌握行业动态,及时对单位内部控制方式加以调整。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强化相关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思想层面杜绝内部出现徇私舞弊行为,促使其始终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于心,全面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利用的有效性。
(六)全面实施岗位分离的财务内控制度。
所谓“岗位分离”,是指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将“财务管理岗位”与“财务内部控制岗位”二者实行分开设置。行政事业要设置独立的内部控制岗位,譬如资产管理岗、财务稽核岗、会计岗位以及预算管理岗等,并在每个岗位分别核定相应的职能职责,且每个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做其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物资采购、基建项目、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票据审核等方面,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机制;并且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的“岗位分离”制度体系运用到监督、执行、审核、审批等重大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岗位分离”的制度优势,对单位内部大的经济事项实现“相互制约、有效牵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内控工作见到实效。
结 语
总的来说,为了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顺利开展,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确保公共财政支出的规范合理性,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要不断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控制活动的细节、控制过程的监督等处入手,科学建立系統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促进财务管理的有序性与可控性。针对目前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不足,也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合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时刻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高标准、严规范推进财会工作的高效开展。
作者:何伟
对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再思考
[摘要]内部审计转型是我国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其中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含义及如何实现转型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高校内审转型的原因、转型的渐进性及转型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转型
[作者简介]于静霞(197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分院,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学、会计学;王兆伟(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纪检监察审计办公室主任,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吉林 长春13006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审计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实现内部审计全面转型是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作为内部审计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效益审计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变,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笔者拟根据自身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探讨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渐进性及关键因素。
一、外力推动与自身谋求发展促使高校内部审计必然转型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既符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内部审计自身谋求发展的需求所致。
1 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潮流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国际内部审计近年来快速发展,国际内部审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都要比我国先进。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致力于对内部审计定义、准则框架的研究和推广,其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约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和推广,使现代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风险和控制中如何改善管理、增加价值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热点。2002年萨班斯法案中,把内部审计提升到公司治理基石的高度,其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数理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实时在线工作。
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的国际联系、交往日益紧密,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与方法技术不断被引入我国,而国际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制度在中国的推行,使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及其教育培训经历着国际化的冲击,促使我们不断思索改进与转型。
2 行业协会及教育系统的推动。随着审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为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至2010年工作规划》的安排,内审协会将把逐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作为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内审协会近年来通过组织研讨风险导向审计、改善组织治理等前沿课题,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加强内部审计培训工作,扩大内部审计职业化教育培训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颁布,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这有助于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更加明确高校内部审计的性质,从而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加快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转型进度。
3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内部审计转型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渠道也不断拓宽,办学资金多元化,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样。教育部要求将教育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难度逐步加大。高校审计工作必须走出传统审计的老路,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管理和效益审计转变,从促进防范高校风险到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管控功能与服务功能。
4 高校内审人员自身谋求发展的需求。高校本身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理论研究的发源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包括:一是具备一定的审计理论功底和研究水平,爱好和擅长审计课题研究;二是善于学习,对前沿的、国际的先进理念极为敏感;三是积极把理论应用于审计实践;四是致力于对先进审计理念、准则与指南及审计实践案例的推广与交流。
作为服务于高校发展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主观上有提高审计影响、发挥审计作用,使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意愿,因而愿意改革传统的审计模式,准确定位,及时转型。
二、高校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特点决定其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内部审计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审计观念、审计职能、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和审计方式等方面的转变。目前各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差异很大,多层次并存,这就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能一刀切,而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 高校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我国高校发展水平有高低之分,内部审计所处的审计环境也有所不同,各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差异较大。总体来看,高校内审从审计模式上处于账项基础审计与控制基础审计及风险导向审计并存;在审计目标上,以查错纠弊为主与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并存;在审计职能上,既有单纯的监督,也有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审计内容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与经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并存;在审计方式上,既有事后监督为主,也有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在审计手段上,手工操作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审计并存;在审计技术上,简单查账技术与大量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技术并存;在机构设置上,既有独立设置内审部门,也有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在人员配备上,既有一人审计处也有多人审计处,且人员素质差别大;在审计作用发挥上,既有主动立项寻求更大突破的积极能动作用,也有被动从属配合的消极作用。这种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特点决定了转型的内涵多元化。
2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加之上述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现状,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搞一刀切,简单设定一个年限就能转型成功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对高校内审转型的观念转变不能一蹴而就,有的高校对内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对转型的需求并不迫切;其次,现有内审人员素质不能即刻提高,传统审计下的惯性使然,审计人员从学习新理念和新知识,到实践应用并根植于日常工作中,再到确实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周期,即使是引进人才,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中能满足拥有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和实践经验双重要求的人才却严重匮乏;再次,一些审计设备软件的购置、应用需要报批程序和熟练过程,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也
需要领导重视和其他部门的转变和配合(如提升内审地位、建立健全内控、重视风险),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对传统做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在常规审计工作中逐步利用先进技术并把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渗透、融入日常工作中,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渐进式的转变过程,每一个层面的变化,都属于转型的一个方面,而只有当最终达到“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并重”,才能算全面转型成功。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关键因素
就如何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王道成会长曾提出,应该把握“六个转变”和“三个特点”。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推进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上,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内部审计转型与领导大力支持及各部门积极配合密不可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其自身有要求、有改进就能转型成功,达到转型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内部审计转型意味着内部审计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参与决策和重要管理环节,拓宽审计范围,增加人员规模及经费需求等。高校领导在审计转型工作中应该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订规划,保证转型工作顺利进行;重大决策会议要求内审列席并发表意见;关心转型工作的进展;注重内控与风险管理;加强内审部门综合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关键审计结果公开落实,为审计转型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审计成果的获得也是建立在各部门相应的支持和配合上。现代内部审计的核心理念是为组织增值服务,内审不是站在其他部门的对立面挑毛病、找缺点,而是通过提供评价与咨询活动促进各部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风险意识,从而促进学校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2 扩大内部审计转型成果应用的宣传与推广。要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整体转型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自身通过尝试转型,积累并总结经验,不断扩大转型后审计成果的应用;二是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转型的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实现经验共享,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三是行业协会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总结在转型过程中做出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尤其是在开展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方面,或者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审计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好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和交流,形成示范作用,并进一步深化转型的力度。
3 通过内外部评估来评定内部审计转型的落实情况。高校内部审计如何落实转型工作、确定已经转型的程度以及改进措施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与评价,来促进转型工作的深入。一是高校内审定期开展自我评估,查找不足,强化改进措施,推进审计转型工作不断深入;二是各高校之间应进行同业互查,互相帮助,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探索在转型与发展上有成效的方式与方法;三是行业协会通过设定实用可行的评估指标,定期开展对高校内审的检查与指导,树立转型成功的典型予以奖励,对转型不到位的审计部门进行激励并提供一定的专业指导。
4 多途径地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转型的关键在于审计人员来落实,审计转型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一要通过学习提升既有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宏观意识和全局意识,使其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二要根据转型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审计技术人才,改变目前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的状况,形成掌握现代审计理念、拥有科学审计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三要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审计研究和信息交流,“围绕审计搞科研,搞好科研促审计”,积极探索高校内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推进高校审计转型与创新。
高等教育正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是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道成,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确保我国内部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EB/OL].http://www.chinacoop.gov.cn/HTML/2008/09/04/15459_2.hmal,006-08-04.
[2]潘银兰.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路[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4).
作者:于静霞 王兆伟
推荐阅读:
审计监督论文09-15
企业会计政策的内部审计监督论文07-24
财务风险的预防、预警与控制09-17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应用论文11-04
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与控制论文09-15
集团公司与子公司财务平衡控制的几点思考10-15
控制工程造价审计重点探析毕业论文07-15
电力企业大修及技改工程审计与控制初探11-05
燃料管理与成本控制探究论文05-27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与应对措施论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