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共8篇)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篇1

1、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2、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3、重大项目会审制度

4、档案管理制度

1、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1.1 专业项目负责人岗位责任制度 专业项目负责人是指承担审计项目造价咨询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项目负责人完成咨询项目的编审或评估后,应对本人提交的初步成果进行自校,并对初步成果的质量负责。自校的主要内容:

(1)是否完成了咨询项目计划书规定的全部咨询内容和达到规定深度;(2)项目咨询采用的法规、规范、标准、定额、计算方式、价格等依据是否正确、合理;

(3)咨询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会议纪要、取证等文件是否真实、充分和有效;(4)对咨询项目中出现的复杂事项、重大分歧、风险因素以及对咨询结果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初步成果是否有说明分析,判断和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足;

(5)数据引用、数据计算、数据调整、数据评估、数据汇总是否准确;(6)初步结果表述是否完整一致、清晰,是否满足要求。

专业项目负责人对本人完成的初步成果自校确认无漏项和错误后,填写《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将未决事项和需要提请上一级复核人员重点复核的问题在流程单自校意见栏中说明。应说明而未说明的,专业项目负责人负直接责任。专业造价人员将初步成果、技术文件、相关附件和《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提交项目负责人复核。

1.2 项目负责人岗位责任制度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工作,恪守职业道德,工作认真仔细,对标的物现场勘察、记录、市场调查情况的真实性负责。

(2)全面负责项目实施中的各项工作,对操作程序合规性、计算参数正确性、计算内容全面性、审核结论准确性负责,(3)负责对外协调业务项目技术操作工作。

(4)完成报告的起草、初审工作,并负责将完整的报告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报送归档。

1.3 部门负责人岗位责任制度

(1)制定本部门业务计划及目标任务。(2)制定业务操作流程及风险防控措施。

(3)审核本部门完成的工程咨询项目报告,并对审核结果准确性负责。(4)审查造价咨询业务计划实施情况,做好三级复核工作。对复核过程中发现的的问题,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进行分析、修改并记录,出具最终的工程造价咨询报告。

(5)负责工程造价咨询人员的业务指导工作。

(6)负责工程造价咨询人员的阶段性考核,并参与工程造价咨询人员的招聘、培养和辞退工作。

(7)参与工程造价咨询合同谈判、签署工作,对合同价格的合理性负责。(8)管理考核本部门人员工作业绩,统计上报本部业务情况。(9)负责工程咨询报告档案的整理和移交。(10)完成公司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2、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2.1 三级审核要求

公司对出具的工程造价咨询报告实行三级审核制度,包括项目负责人初审、部门负责人审核、公司负责人审批。

2.1.1 结算审核类报告在出具征求意见稿之前,项目责任人需整理好完整的计算依据材)料、工程量计算底稿、报告初稿、三级审核表,供初审、审核、审批使用。

结算审核依据包括业务委托书、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竣工)图纸、设计变更、图纸会审记录、会议纪要、经济签证、现场勘察记录等。未经三级审核的征求意见稿不得对外公布。

2.1.2 项目负责人在与结算编制方的核对过程中,如有调整需做好记录,包括调整原因及基本准确的数据,按三级审核程序提交审核后出具审核报告。在核对过程中,结算审核初稿总额调整超过3%或者单个项目调整超过10000元的,由项目责任人填写调整审批表,由部门负责人提出审核意见,经公司负责人审批后调整;特殊情况下项目责任人认为确需调整的应先口头汇报经同意后方可调整,并在出具报告前由项目负责人填写调整审批表。

2.2 三级审核主要内容 2.2.1 初级复核

(1)熟悉咨询业务的基础资料和咨询原则,对咨询成果进行全面校核,各责任人对其校核内容的质量负责。

(2)校核使用的资料和依据是否正确合理,引用的计价依据及计价方式是否正确。

(3)校核中的数据引用、计算公式、计算数量、软件使用是否符合咨询业务有关规定,计算数字是否正确,各分项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漏项、多项。

(4)校核人员在三级审核表中列述核出的问题,交咨询成果原编制人员复核修改,复核修改后方能提交审核。

2.2.2 二级审核

(1)审核咨询业务成果文件,审核人员对其审核内容的质量负责。(2)审核咨询业务的原则、依据、方法是否符合咨询合同要求和有关规定,基础数据、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以及软件使用是否正确。

(3)重点审核咨询成果的内容有无漏项、多项,采用的技术经济参数与标准是否恰当,计算与编制的原则、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各项目技术经济标准是否一致,咨询成果说明是否规范,论述是否通顺,内容是否完整正确,检验关键数据及相互关系。2.2.3 三级审核

审核人员在三级审核表上列述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交咨询成果原编人员复核修改,复核修改后方可签发。

各级审核人员在审核时,应做出审核记录,书面表示审核意见,记录在表内,并签名和签署日期。工作底稿经三级复核无误后,由公司负责人审批签发方可出具报告。

2.3 质量考核标准

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责任人由具备独立作业能力的造价人员担任。公司对每个项目的负责人进行质量考核,与效益工资挂钩。考核办法如下:

2.3.1 考核实行百分制,每个项目满分为100分。

2.3.2 专业项目负责人自查及项目负责人初审阶段,本阶段发现并更正的错误不扣分,但应记录于审核表内。

2.3.3 部门负责人二级审核阶段,对咨询成果文件中发现的问题在核实后予以扣分,扣分标准如下:

(1)对咨询成果文件不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小错误,每发现一处扣1分。(2)咨询成果文件关键性内容中发现有张冠李戴、汇总错误、逻辑性错误、前后不一致等情况时,每发现一处扣10分。

(3)工程量计算误差、套项错误、缺项、重复计算等对咨询成果文件未产生较大影响,每发现一处扣2分。

(4)工程量计算误差、套项错误、缺项、重复计算等对咨询成果文件产生较大影响,误差超过该项目总价3%且在3000元以上或影响金额超过10000元的,每发现一处扣5分;影响金额超过50000元的,每发现一处扣20分。

(5)由于资料不合理,项目责任人未能发现导致出现误差的,酌情扣1-10分。

(6)结算审核项目初稿调整未按本办法相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的,扣100分。

(7)报告未经三级审核擅自向外公布或发放的,扣100分。

(8)单个报告出现错误3处以上的,加扣5分;同一人员同样的错误在一个月内出现三次及以上的,从第三次起每次加扣10分。(9)每个项目的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该项目不计提效益工资;考核得分60分到89分的,该项目效益工资按得分数计算比例,即得70分的按70%计算效益工资,得80分的按80%计算效益工资,依此类推;得分在90分及以上的,每分扣50元,但扣款总额不超过该项目效益工资。

(10)项目负责人一年内报告无扣分的,本完成最终报告的项目将给予适当奖励。

(11)年终时,按个人所有项目的平均得分纳入个人报告质量考核指标。2.3.4 三级审批阶段发现咨询成果文件有错误时参照二级审核的扣分标准对项目责任人进行扣分,同时对二级审核人员进行加倍扣分;若二级审核人员全年无错误,公司将业务人员的扣款金奖励给审核人员。

2.3.5 咨询成果文件发出后,委托方或其他相关方发现有错误时,参照二级审核的扣分标准对项目责任人进行处罚,同时对二级审核人员进行加倍扣分;对公司声誉造成影响的,对责任人及审核人加倍处罚;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时,分别按责任人、审核人在该项目中的收益二倍以内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没收执业风险金。

2.4 专业项目负责人在执业过程中发现有不能确定的技术问题,需以书面形式向项目负责人反映,项目负责人应予以明确回复。项目负责人不能解决的报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应予以明确回复。部门负责人不能解决的报公司负责人,公司负责人应予以明确回复。专业项目负责人按最终的回复意见执行,回复人对所回复的意见负责。

3、重大项目会审制度

3.1 目的:

为搞好工程造价咨询,保证工程造价咨询质量,保障工程造价咨询质量进度,建立完整的工程造价重大问题会审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3.2 适用范围:

我单位实施的所有工程造价咨询项目。3.3 制度:(1)工程造价咨询控制:在招标或与委托单位签定合同时特别强调工程造价咨询项目相关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的资料制度,以尽量减少工程造价咨询项目相关资料的矛盾错误。

(2)工程造价咨询项目接受制度:项目负责人接受工程造价咨询项目,检查相关资料质量,要求清晰明确,相关人员签字、盖章,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负责人资料接受记录及存档保管。

(3)项目发放制度:项目负责人负责向项目具体编制人或复核人发放资料并做好资料发放记录,记录清楚发放资料名称、接受人、接受时间及接受人签字。

(4)重大问题会审人员:下列人员必须参加工程造价咨询重大问题会审 建设方:现场负责人员及其他技术人员;

设计方:设计院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及各个专业设计负责人; 监理方:项目总监、副总监及各个专业监理工程师;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及各个专业技术负责人; 其他相关单位:技术负责人。

(5)重大问题会审时间控制:资料分发后三~七个工作日内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重大问题会审沟通。重大问题会审沟通后十五个工作日内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上述单位进行重大问题会审。

(6)重大问题会审,项目负责人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其他各个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文字性汇报材料分发会审人员讨论。

(7)重大问题会审会议由业主主持,主持单位应做好会议记录及参加人员签字。

(8)重大问题会审提出的问题在会审会议上必须经过讨论作出明确结论;对需要再次讨论的问题,在会审记录上明确最终答复日期。

(9)重大问题会审记录由造价咨询单位负责整理、执行、归档。(10)重大问题会审记录可采用全部资料集中会审、分部资料会审、分阶段资料会审及分专业资料会审,具体会审形式由造价咨询单位确定。

4、档案管理制度

4.1 档案内容:工程造价咨询业务资料,收、发文件资料,学习培训资料,财务资料。

4.2 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档案 4.2.1 工程造价审核报告存档项目

(1)《工程结算审核报告书》正本原件和有签发人签发的底稿。(2)《工程结算审定表》原件。

(3)盖有审核人员资格专用章的《工程结算审核计算书》和结算调整明细表。(4)审核过程中获取的取证材料、会商纪要。(5)《委托人送审资料清单》(包括签收和退还清单)。(6)送审的工程结算书。

(7)工程招标和投标文件;图纸及招标答疑、编标统一口径的资料。(8)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或补充协议、专业分包合同、工程签证单等。(9)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评定表。(10)《工程造价咨询合同》。

(11)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12)《工程造价信息资料》公司集中留存。(13)其他需要存档的资料。

4.2.2 档案整理由工程造价咨询项目负责人整理、装订后,交办公室档案管理人员。

4.2.3 档案管理人员接收档案时,要核对存档材料内容,对资料不全的一律退还经办人重新整理,符合存档要求后才可进行存档。

4.2.4 办公室档案管理人员应将档案分类、分期存放,便于管理、使用,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档案台帐,实行查借登记制度。

4.3 文书档案

公司所有收文、发文,必须统一编号登记建档。4.4 学习培训资料档案

4.4.1 公司购置的工具书籍、定额软件、相关资料等由办公室统一登记造册,规范存档。

4.4.2 办公室对员工学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培训结果情况统一登记建档。4.5 财务档案

财务档案由财务会计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规范存档。4.6 档案管理要求

4.6.1 公司档案实行保密制度,员工必须严守机密,维护档案安全。

4.6.2 借阅、复印档案必须由总经理批准。4.6.3 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意翻阅档案。4.6.4 档案借阅实行登记制度,借阅人对借阅档案的安全、完整负责,不得损毁借阅的档案,也不得对档案进行刮擦、挖补、涂改。

4.7 客户档案管理

员工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建立个性化的客户档案,大客户由专人负责建档。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篇2

1 审计质量管理控制中问题分析

1.1 收到我国审计领导体制的直接影响

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应该自行设计审计机关, 地方的相关审计机关则需要依据法律法规行使独立有效的监督权, 同时要对本级的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级的审计机关负责[1]。也正是在这样的因素影响下, 很多的基层审计机关不得不面临双重领导的尴尬问题, 而本质上说为当地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业务上则会受到上级的审计机关指导开展相关的工作。加之我国地方性的审计机关因为受到当地政府财力以及人力的直接管理, 此种模式下逐渐演变成为自己监督自己的体系, 在这样的审计体系下就决定地方审计监督不能有效的发挥其职能。

1.2 行业内部的法律法规制约其发展

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立法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不过随着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其法律的完善甚至是修订工作往往不能与时俱进, 各个部门与组织出台的法规往往不能有效统一, 甚至出现矛盾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促使审计处理处罚、审计评价以及审计定性在某种层面上说有一定的随意性, 这种随意性直接导致审计质量不高, 也出现了审计事项支配的余地较小。审计工作者在具体的执行审计的时候对问题的处罚、定性以及处理的余地往往也较小, 不少地方甚至有人情审计的情况[2]。

1.3 审计成果利用率较差

我国不少地方往往存在这样的现状, 审计项目尽管开展的轰轰烈烈, 不过最终所能起到的效果往往小之又小, 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受到计划不当的影响之外, 还和工作的深入有一定的关系, 这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取得审计结果分析不够透彻与审计的最终成果利用程度不高, 往往只能够揭露出所处理的问题, 不能够有效的分析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如果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 建议不能第一时间得到采纳, 则就不能直接体现出审计的价值。

2 我国基层审计机关采取的对策

2.1 创新领导体制, 提升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不可否认的是, 独立性原则是审计机关工作的灵魂, 审计机关直接有效的独立性对于其审计质量的提升意义非常大, 只有充分保证审计机关相关工作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 依据现阶段的情况看, 双轨制的有效改革为现阶段审计制度改革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双轨制实际上就是在全新的审计大环境下, 在强调人大预算监督的基础上, 不断强化对权利的约束;另外可以继续有效的保持现有的政府审计作用与优势, 不同部门自身的职业与作用也有所不同, 依据审计部门自身的目标以及职责, 在人大与政府分别构建起履行完全不同的审计组织, 依据现阶段的预算执行审计计划, 而审计费用则可以由人大直接支付, 在充分保障预算执行审计不受到任何地方政府的影响下, 有效提升了审计机关自身的独立性, 最终提升审计质量。

2.2 充实审计资源, 不断提升各审计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应该实施人才队伍的创新。目前基层的审计机关因为审计任务相对较重, 往往存在重视业务而忽略培训的情况, 对人才队伍的培训往往缺少长远的规划与系统有效的培训。实际上, 对于审计机关而言, 对人才配需必须突出条条框框, 对所有的审计工作者的工作成长应该尽可能的建立起统一有效管理的方式, 详细的记录所有审计工作者在审计机关工作过程中所接受的所有有效的培训等。

2.3 审计结果采取公告的制度

在实施项目的审计之前, 可以实施公告计划的制度。比如可以在审计工作者每一年定期将实施审计计划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公布, 现阶段我国浙江部分城市的审计局已经开始实施此项方法, 这样就能够对所有审计项目实施审计之前的告知, 与此同时更多的基层审计也能够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科学有效的选取审计结果的公告项目, 就公告项目的选取问题, 应该遵循审计工作者熟悉的行业实施目标公开的原则, 也可以将其作为选取审计公告的前提条件, 所有选取的项目审计结果在公告之后均要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积极的作用, 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同样需要有帮助, 这对于纠正审计中的问题也积极促进作用。

3 结语

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要重视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尤其是要重视审计结果的信心反馈, 采取审计回访、审计结果抽查以及审计考评的制度, 定期收集基层审计工作中的问题, 针对问题系统全面的提出改进措施, 提升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质量。

摘要:审计是我国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政府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单位的管理风险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其能够加强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从而对其有针对性的控制进行完善的管理, 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 如何提升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审计,审计质量,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国红.基层审计机关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J].财会学习, 2016, 14 (5) :177-178.

[2]杨贺, 郑石桥.审计覆盖率和审计效果:基于威慑理论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地方审计机关数据[J].江苏社会科学, 2015, 20 (5) :80-86.

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篇3

我国的审计质量控制和监督制度是伴随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审计质量控制基础工作未做或未做好,存在随意性大的问题,导致审计工作存在很多潜在风险。本文将就如何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实施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审计;审计质量;质量控制

审计师一种行为,可以有效的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定只能是其基本功能。所以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它同时也是保障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高审计工作水准的重要标志。因为,搞好一个企业的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使审计内部的制约机制得到强化,同时审计员在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得以有效克服,从而提高审计员工作的质量,保证审计意见表达的公正和客观,实现统一的审计效率和效力,加快我国审计事业同国际接轨,使审计工作积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阐述审计质量的定义和控制

(一)审计质量的定义

对审计质量定义理解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还有一种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过程的质量,持后者观点的学者居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审计工作质量包括业务质量和社会质量,前者指审计活动本身所具备的符合规范性行为要求的特征,后者指审计工作对社会的影响或作用程度。审计质量包括内涵和外延两大部分,即审计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和外在社会效益质量。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也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标的有效程度。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和运用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控制政策是指基本方针和策略。是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

二 审计质量控制重要性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的行为,里面很明白的说到了审计的责任,确保了审计质量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建立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它是审计生存的基础。通过审计质量的控制可以更好的维护这经济。也可以揭露出审计单位违法的问题,打击腐败和犯罪。审计质量控制能够防范和降低风险。

三、目前审计质量的状态和问题所在

(一)当前我国审计质量的现状 近几年,

各审计机关按照相关的要求,为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审计质量大大的得到了改善,但是影响当前审计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审计水平低与审计质量不好仍然是最关键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不科学的审计计划吗,无明确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计划方面任然很盲目、很随意。

2、在审计工作之前,准备得不够充分,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从而使定制的方针政策完全脱离实际,造成审计计划的操作性低,审计工作无重点。

3、审计工作质量存在不真实性、质量低,工作实施得不彻底,很多相关的重要问题并没有做深入的调查。

4、在对审计进行综合分析时,没有进行彻底的加息,提出的审计意见没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造成审计工作在质量和水平上都处于低端水平。)

(二)、我国目前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审计意见书是具有审计职能的审计机关对其所审计的事项作出评价的法律文书。审计决定书是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决定的法律文书。目前,阻碍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无法全面、正确反映所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审查的所要求的全面性;审查系统没有一个长效的工作监督机制,导致部分审计人员工作不公正、不客观;审计法律法规存在空白等不足,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完全有法可依;审计体制的不健全也严重的影响了审计机关进行公正地审计处理,从而无法客观的反映问题。

没能有效落实的审计意见和决定尚存大部分

目前审计机关考核审计情况,惩罚财经违纪的重要形式就是审计的意见和决定,如果审计机关裁定出的审计意见和决定不能有效执行,根本就起不到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服务的作用。根据以往的审计工作的实践状况得出,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的省级意见和决定存在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审计机关的监督不够,执行法律的意识淡薄,还有部分地方保护的干扰和比较局限的审计措施。

3、严重不规范行业之间的竞争。

目前会计市场之前的竞争日趋加剧,是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效益的推动,市场中公开的秘密就是打折。一部分会计事务所一系列恶意低价的竞争,并采用不正当的方法大揽业务,比如向他人支付佣金、回扣。这种竞争严重影响了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四、提高我国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 提供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因为审计工作是由审计人员具体实施完成,所以审计工作质量好坏的内在因素是人,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审计人员素质。从事实上看来 , 如果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工作能力不强的话,即便有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大量的审计人手力量,也是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所以,要加强且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审计人员的素质应从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这几个方面提升。通过召开各种民主会议、深入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等方法,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对审计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审计工作程序,实施审计行为等各个方面。通过组织专业的培训或者审计专题讲座等形式,完善和更新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促进业务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二)理顺审计体制

当今实施的审计体制是双重领导体制,对于审计机构来说是一个以地方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当上级审计部门的指示和地方的利益发生碰撞的时候,地方审计部门常会顾及地方的利益,从而弱化了审计监督的力度。为了杜绝此类事的发生,建议推行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机制。可先暂时推行省属范围的垂直领导体制(即市、州、地区、审计机关归属省审计机关垂直领导,县、县级市审计机关归属市、州、地区审计机关垂直领导)。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视其效果,再全方面实行完全的垂直领导体制。待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机制成熟后,地方审计机关将很大程度增强其独立性,其监督力度也会得到强化。

(三)为会计师事务所重视诚信创造条件。

1、会计师事务所的改组形式。在我国,大多数的事务所都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比较烧技能合伙制度的事务所。两者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为,有限责任者对作者施行的是责任限制,而合伙的事务所将多作者施行无限的责任承担。独立审计是一个高执业风险和高舍狐疑责任的行业,有限事务所只承担有限责任与独立审计行业的特点完全不同。不管民事责任有多么的完善,有限责任者的所有者只承担有限的责任,从而使其对欺诈的代价大大减少,审计师的责任也不能被民事责任约束。因此,如果要是会计事务所真正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就要大力推行合伙制民事事务所。让会计师有所顾虑,要求他们按照相应的准则来办事,认真执业,这样就会保证审计的质量。合伙制度将会是会计事务所改革的最终形式,但是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依赖一个环境稳定,政策透明的注册会计师的

2、政府要员要做好保护一切私有和公有财产的榜样。把工作的中心放在制度建设当中,积极开展和组织专家对制度的制定和产权的维护,确切的执行制度的规定,是其产权不仅仅是法律的条文,更是社会的文化,政府不能对于的出台政策和一些破坏产权的制度。制定好的审计制定,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控。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职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和追究,对审计工作中表现突出和优异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促进审计工作的工作。公平、公平。

3、政府的管理机构应该把上市公司的治理进行一定的规范。控制他们在证券市场的权利为最重要的,使上市的公司的管理层吧经理放在业绩上面,为会计事务所“说实话”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准则》得到遵守和落实的重要手段,为评价审计机构工作水平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审计质量控制在规范审计行为,促进依法审计,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保证实现审计最终目的的重要因素。(山西宏厦第一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阳泉; 045008)

参考文献:

[1] 孙兴辉,郑平.提高审计质量全面真实反映审计情况[J].甘肃审计,2008,(7).

[2] 叶秀蓉,谭旭东.提高审计质量的思考[J].现代审计,2008,(3).

[3] 中国财经大学课题组.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08.

[4] 孟庆亮.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与关口[N].中国审计报,2008.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约束机制,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公司政令畅通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依据《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办法(试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经济信息正确可靠,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确保企业既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实现而在企业内部制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序、手续、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

第三条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为了对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而就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有效性进行检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第四条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华电集团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哈发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和内部授权等。

第五条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应在本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由审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内控制度审计原则及目标 第六条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应遵循的原则

1、责任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授权分明、分工准确、界定清楚、责任明确。

2、牵制原则(不相容原则):本单位任何一项经济活动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及主要环节都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岗位或人员分别实施,以便相互监督制约,防止差错和舞弊可能性事件发生。

3、协调原则:各部门和岗位之间必须衔接、协调,以保证生产和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效益原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益于企业加强管理,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第七条 内部控制制度应达到的目标:

1、维护资产安全、完整及有效使用;

2、保证各种经济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及时提供;

3、避免不必要的成本、费用,以求盈利;

4、保证各种岗位正确履行职责,以提高工作效率;

5、预防错误和弊端发生,为加强管理提供依据;

6、提出整改建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7、确定开展审计工作的范围和重点。第三章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内容

第八条 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集团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按建立内控制度的原则进行审计;对企业内控制度的立法、执法,执法监督,奖惩力度通过审计做出评价。具体审计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全面、完善、有效;制度与制度、制度与部门,部门与部 门、部门与个人之间是否衔接相通,有否不按程序或越权行使权力的行为;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否横向制约程序;各职能部门是否严格执行规定的内控制度;各种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第八条审计要点

1、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是否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

2、涉及经济业务的处理,是否建立了相应规章制度,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每项经济业务是否经过授权、主办、核准、执行、记录和复核六个步骤;

3、是否建立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及管理程序;

4、是否建立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制度;

5、是否建立保证财产物资安全和完整的制度;

6、会计资料是否实行专人管理,并建立借阅、保管和销毁制度;

7、是否建立内审制度并对经济业务活动和职能部门运行监督和评价。

第四章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程序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程序包括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三个阶段:

(一)健全性测试

主要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描述,评价其应有控制环节是否已规定齐全,有无欠妥之处。

1、资料查阅法:收集和查阅各项制度、经济资料、机构设置、生产经营基本状况,了解企业概况。

2、现场调查法:审计人员到各部门、车间、分场检查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严密和有效。

3、填表测试:审计人员将需要调查项目的内容,列出提纲,编制出特殊格式调查表,逐一向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做成记录,或将编制出特殊格式调查表发给有关部门单位,先由他们填写,再由审计人员审查核实。

(二)符合性测试

对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有效程度进行测试,查明企业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存在于各项经济活动中,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有无失控和不完善之处。

1、业务测试

通过对相关部门经济业务所做的监查,判明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应缺少的几个关键控制点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是否真实存在。

2、能测试

通过对内部控制功能进行臭氧检查,即对关键控制点作用发挥的情况进行检查。目的是为查明关键控制点是否切实存在,是否有效地发挥了作用且有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其有效程度是否令人满意,该控制点有无漏过不正确的业务。

(三)实质性测试

根据符合性测试确定的审查重点,运用核对、复核、盘点实物、帐户分析等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所产生的有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进 行验证,检查业务活动是否合规合法,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准确,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第 条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法

1、审阅法:通过审阅有关文件或资料,获得概括性的整体印象。

2、询问法:主要是同有关人员谈话。注意询问的对象要分层次。

3、观察法:在现场察看经济业务是否按内控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能否达到控制的目的。

4、证据法:通过对企业有关内控制度查阅与实际有关业务执行情况检查,拿出证据,证实有关内控制度是否得到认真执行。

5、实验法:根据内控制度的规定对有关业务重做一遍,以验证是否按规定程序处理经济业务,检查各项内控制度措施是否发挥作用。

6、比较法:将企业现行的内控制度与本制度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借以揭示矛盾,找出差距,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第十条审计工作程序依照《哈尔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审计工作规则》进行。具体审计程序分为调查、测试、评价、报告四个阶段进行。

㈠调查

收集和查阅有关规章制度,采用多种调查办法,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程序及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详细情况。㈡测试:

采用前述测试方法对企业内控制度所产生的经济资料的完整性、严密性、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将测试的结果作为评价结论的依据。㈢评价:

内控制度系统的评价

⑴健全性评价:主要评价企业在经济业务有关管理制度中所设置的控制点是否齐全,有无控制弱点或缺少必要的控制点,特别是关键控制点是否有严密的控制措施。

⑵严密性评价:各项内控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有无两种控制制度相互矛盾或存在缺陷的现象。

⑶合理性评价:经济业务实行的控制措施和程序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内控制度的制定的原则,是否对应控制的业务处理程序起到控制作用。

内控制度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肯定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方面的成绩,指出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内控制度失控点的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建议。

⑴评价内控制度应着重说明的问题:

①企业是否根据内控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各种必要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

②企业和各职能部门及有关人员是否认真执行内控制度;

③执行内控制度取得哪些成绩;

④执行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其影响及后果如何;

⑤通过加强哪些环节的管理能够达到预防或揭露各种错弊的目的; ⑥企业有无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和其他检查监督制度。

⑵评价内控制度的要求:

①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做出恰当而慎重地评价,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

②评价应具体明确。明确指出内控制度中取得的成绩,存地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究竟是哪一项措施或工作方法存在问题;

③所建议要有针对性,每项改进措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㈣报告:

在评价的基础上由审计部门撰写审计报告,交单位有关负责人签字认可。

审计报告的基本形式为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产生原因、整改意见及综合评价。

审计部门负责把鉴定的控制缺陷和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报告给本单位主管领导。

第十一条审计部门提出报告由本单位主管领导签发后有关部门应限期改正,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必要时审计部门进行后续审计。

第十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关联公司、多经公司。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论审计质量的控制 论文 篇5

论审计质量的控制

王允平张莉

[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各界,包括投资者和公司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努力完善会计准则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根本,同时加强审计力度,严把审计质量关,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本文从审计环境、审计人员和审计过程三个方面的控制分析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

[关键词]审计质量审计环境脱钩改制审计风险三级复核制度

引言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核心就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报表的可信性。概括的讲,审计质量具有如下特性:

1.全局性。审计质量的好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涉及到整个审计过程。每一项具体审计工作,从签定具体审计业务约定书开始,直到制定审计方案,出具审计报告均需以审计质量为立足点,综合考虑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力量的组织形式,审计业务的管理方式以及审计技术的应用效率等内部因素,同时亦应密切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情况以及法律保障是否强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2.一致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颁布实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判断审计质量优劣的最权威标准,任何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都必须遵照执行。

3.不确定性。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导致不同人对某一具体审计业务质量高低的判断可能大相径庭。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对《独立审计准则》的理解不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同,就可能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同的评判。即使是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审计服务,相对于不同的客户,其满意程度也可能不同。

4.限制性。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受制于成本预算。某些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审计程序经常由于审计成本的制约而不得不放弃执行。因此,可以这样说,令人满意的审计质量是在一定成本水平下的效益最大化。

审计质量控制向来是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重头戏。近几年,由于审计质量问题引起的法律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暴露出历年来我国审计质量控制环节的薄弱。难怪社会上流传“注册会计师离不开,信不过,靠不住”。因此,扭转社会各界对注册会计师的看法,充分有效地发挥注册会计师作为国家经济警察的监督作用,已成当务之急。借助这股改革的春风,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控制审计质量。

一、审计环境控制

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这也是政府审计部门和民间审计机构共同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的方向。本文在此就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做分别讨论。

1.法律环境。自从1980年恢复和重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在组织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影响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1993年10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4年1月1日起实施),成为这些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运转的基本轨道。以此为契机,制定、颁发、实施了3批、38个独立审计准则,初步形成了一个与国际接轨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准则体系。十几年来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层出不穷的新的经济现象向现有的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制化的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配合,在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过程中摸索前进。

2.经济环境。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行的是挂靠单位的管理体制,组织、人事、业务、财务直接隶属于主管单位。这种形式导致行政机关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为事务所招揽业务,实行“审计一条龙,外界不许碰”的政策,划分势力范围,使事务所与被审单位之间不能实现双向选择,事务所之间不能展开公平竞争。脱钩改制的设想正是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991家事务所完成了脱钩改制,有2087家已经报出脱钩改制方案。深圳、海南、北京已全部完成,其他大多数地区脱钩改制进展也可持乐观态度。另外,从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惯例,以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的形式组建,鼓励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或组建会计师事务所集团。这一举措加速了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脱钩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将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伴随着相关管理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审计工作的质量必将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二、审计人员的控制

在讨论审计人员的控制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粉饰会计报表的案例,即近日来影响颇大的“东锅事件”。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为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确认企业虚拟利润1500万元,炮制了其试点发行股票连续三年稳定盈利,净资产利润率增长平衡的假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良影响。国务院对此问题极为重视,不但对当事人予以严惩,还暂停四川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3年,并处罚款20万元。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审计人员的舞弊行为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不但使会计师事务所遭受处罚,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各界对注册会计师的不信任,后果极为严重。所以,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人员的素质是质量的控制源头,决定执业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控制:

1.严格控制录用阶段的人员选拔。员工选聘应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德才兼备为标准,选择热心审计事业、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精的人员为审计的中坚力量。

2.强化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教育。为使注册会计师切实担负起经济卫士的神圣职责,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专业服务,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誉,就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意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准。具体的实施手段可包括:(1)增加对职业道德考试、考核的内容。(2)在获取资格时,注重实际职业道德的考察。(3)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客户给予专门的评语和考核。

3.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速知识更新,加强其业务胜任能力。可以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内部培训或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也可以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采取以老带新,干学结合的互促形式。

三、审计过程的控制

审计过程的控制可以说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控制环节:

1.实行责任分工的管理制度,并配合以适当的分级指导和监督。国际上的“五大”(BIGFIVE)采用的即是这种管理办法。在审计工作进行之前,先编制详细的审计计划,细化各项审计工作,按会计项目划分为不同的审计部分(SECTION),再由审计项目负责人视项目特点分工给具有不同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逐级负责。审计人员具有不同的级别,各司其职,承担不同的审计责任。同时,上级审计人员对下级审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并监督其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

2.重视审计风险,采用可靠、有效的审计方法。现代审计已由制度基础审计发展为风险基础审计,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不仅检查企业内部业务的经营风险,还要评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用以确定某一时期需要审计的主要项目及其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审计人员在选择了最小风险方案并予以实施后,还应跟踪审计业务过程,进行审计风险分析,以便发现方案不足之处和新的潜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所谓三级复核制度就是指事务所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对具体项目工作底稿逐级审查,最后签发审计报告的制度。《注册会计师法》并未要求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三级复核制度,但是根据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来看,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发展之必然。因为,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所以,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减低审计风险,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审计业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结合我县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审计局组织实施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应当执行本办法。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加审计业务,也应当执行本办法。

第三条 审计业务质量控制严格实行分级复核,审计审理,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制度。

分级复核是指审计组组长审核、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业务股室复核,分管副局长复核。

审计审理是指审理机构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对审计项目进行审理。

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是指审计报告及有关文书原则上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特殊情况下,经局机关主要负责人授权,可以由局机关其他负责人审定。

第二章审计组组长审核

第四条 审计组起草审计报告(小组稿)前,审计组组长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确定的审核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也可以委托主审审核,但应当对主审履行审核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

第五条 审计组组长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要求,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如下规范的复核意见:

(一)予以认可;

(二)责成采取进一步审计措施,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三)纠正或者责成纠正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第六条 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小组稿)前,应组织召开分管领导参加的审计小组会议,讨论确定下列事项:

(一)评价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完成情况;

(三)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四)提出审计评价意见;

(五)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六)提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

(七)其他有关事项。

审计组应当对讨论前款事项的情况及其结果作出记录。

第七条审计组长或者主审应当根据讨论确认结果,起草审计组审计报告,审计组审计报告经分管领导审批后,召开由分管领导、牵头业务股室、审理机构、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及审计组长参加的复审会,审计组根据复审会会议议定事项修改报告后,以局机关名义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应当征求被审计人员意见。

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经局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不征求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的意见。

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一步核实,并根据核实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出必要的修改,拟定审计报告(小组定稿)。对被审计单位或者被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应当起草审计决定书。对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组应当起草审计移送处理书。

审计组应当对采纳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有关责任人员意见的情况和原因,或者上述单位或人员未在法定时间内提出书面意见的情况作出书面说明。

第三章 业务股室复核

第八条 审计组应当将下列材料报送业务股室复核:

(一)审计报告;

(二)审计决定书;

(三)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及审计组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

(四)审计实施方案;

(五)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证据材料;

(六)其他有关材料。

第九条 业务股室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在发文稿纸上明确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三)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四)事实是否清楚、数据是否正确;

(五)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合法;

(六)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意见是否恰当,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

(七)被审计对象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

(八)需要复核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分管副局长复核

第十条分管副局长应对审计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把控,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

第十一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对业务部门复核意见采纳情况作出书面说明,并将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连同书面复核意见,报送分管副局长复核。

第十二条分管副局长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意见:

(一)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三)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四)事实是否清楚、数据是否正确;

(五)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合法;

(六)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意见是否恰当,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

(七)被审计对象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

(八)业务部门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

(九)审计文书格式是否规范,文字表述是否简洁、准确,审计建议是否切中要害,是否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整改规范。

(十)需要复核的其他事项。

第五章审计审理

第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分管副局长复核后修改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连同书面复核意见,报送审理部门审理。

第十四条 审理部门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主要审理下列内容: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二)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三)主要事实是否清楚、相关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意见是否恰当;

(六)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第十五条 审理部门审理时,应当就有关事项与审计组及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必要时,审理机构可以参加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的会议,或者向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

第十六条 审理机构审理后,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审计组补充重要审计证据;

(二)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进行修改。

审理过程中遇有复杂问题的,经局机关负责人同意后,审理机构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审理机构审理后,应当出具审理意见书。

第十七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理部门提出的问题及意见应当认真进行研究,及时补充、修改、完善相关审计项目材料,并对审理意见的采纳情况逐一作出书面说明,无法采纳的要说明具体原因。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应当及时反馈审理部门。

第十八条 审理部门审理审计项目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应当控制在7个工作日内。如遇重大项目或集中成批审理项目等特殊情况时,经局机关分管领导或者总审计师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

第十九条 经审理后的审计项目,报总审计师,按照规定提请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或局长办公会议审定。

第六章 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二十条 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原则上应当由局长召集班子成员、牵头业务股室、法规股、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计组长等人员参加的局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特殊情况下,经局机关主要负责人授权,可以由审计机关其他负责人审定。

第二十一条 审计业务会议审议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书,应当重点审议下列内容:

(一)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业务文书要素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谨,内容是否清晰、完整,表述是否精练、清楚;

(三)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移送处理初步意见和改进建议是否恰当;

(四)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是否按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并作出相应的说明;

(五)审计组所在部门、业务部门、分管副局长和审理部门是否按要求对有关事项进行复核、审理并出具书面复核、审理意见,审理部门提出的审理意见是否被采纳,记录是否齐全。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按照业务会议纪要,及时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进行修改。同时,起草审计报告(代拟稿)、审计决定书(代拟稿)、审计移送处理书(代拟稿)、执行审计业务会议纪要情况说明,按照局机关的公文处理程序逐级审核、签发。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篇7

(一) 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本质原因, 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仅仅具备会计知识, 没有系统学习审计相关知识。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 还需要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 为今后的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会计知识解决审计工作, 知识结构比较陈旧, 相对单一, 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局面的能力比较弱, 导致审计的风险系数增加。专业的审计人员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按照规范开展审计工作, 在工作中不能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和风险。

(二) 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低

为了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 审计部门需要加强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管, 审计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这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管理的难度。由于工作任务量大, 人手少的缘故, 审计部门的管理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 导致很多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审计质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例如, 很多审计人员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忽视了约谈这个环节, 只是简单通过检查账簿的方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纪律, 还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降低了审计的质量, 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 缺乏强有力的管理

加强审计工作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 监管部门需要重视审计人员日常工作的管理, 只有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管理, 才能避免出现审计质量问题, 审计质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目前审计部门缺乏完善的责任管理制度, 大部分的审计工作并没有按照责任管理制度进行, 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没有从实际出发来解决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在提高风险系数的同时也无法保证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 重视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主要是提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规范, 对自身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要想真正提高审计质量, 需要从审计人员抓起,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风险意识。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三点:一是审计人员应该重视日常工作的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规范指导开展工作, 不能因为个人因素影响到工作的质量, 将风险意识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二是树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观念, 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对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 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是基本的要求;三是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 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的审计知识, 还需要结合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促进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审计人员也要在工作之余加强自身的学习,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二) 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

1.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增强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不仅需要高效的组织体系,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一是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 对于审计工作有明确的奖惩说明, 一方面能够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规范行为, 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二是建立评估体系, 评估的主要对象是审计的内容以及方式, 审计部门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 审计的方式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

2. 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要始终贯穿整个工作。

首先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有详细的认识和了解, 合理调配资源, 实现审计队伍的专业性和知识性, 审计人员之间要学会取长补短, 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其次是项目的选择, 制定审计计划之前应该仔细调查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确定审计的项目、内容以及目标, 便于具体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工作计划中应该明确指出工作的重点, 这样才能调配资源, 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工作重点的要求进行, 审计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 加强审计人员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分享工作想法和建议, 以便制定出更好的审计办法, 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具体的措施予以解决;最后是报告的质量, 审计工作结束后需要以书面的形式阐述审计的具体情况, 报告是审计工作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关键。审计人员要反复核对报告中的问题、数据是否属实、调查依据是否全面、采取措施是否得当以及报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

(三) 加强内部的管理

加强内部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制, 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控制程序、评估工作、质量标准以及处理质量等进行正确的指导, 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是开展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制定的标准来检测自身的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一旦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调整。要落实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质量。评估体系是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奖励制度来限制审计人员的行为, 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审计单位还要加强法制化建设, 重视审计过程中法律和法规的应用, 适当时候还可以实行跟踪检查的方式, 直接到被审计单位开展调查工作。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相互影响,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大大降低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加强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并不仅仅是一个管理手段, 还是工作人员思维观念的转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需要高标准、高质量以及高效率得完成审计工作, 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 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创新审计办法, 全面控制和规避风险。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审计人员更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 将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观念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 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议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6) .

[2]段海蓉.浅谈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J].经济师, 2010 (8) .

[3]王昌令.跟踪审计质量控制与及风险防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34) .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篇8

【关键词】审计  质量控制  风险方法  内部控制  监督

一、引言

审计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能及时发现财务工作存在的不足,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但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制约,影响审计顺利进行,导致审计风险没有得到有效防范,审计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今后应该转变这种情况,认识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

二、审计质量控制及审计风险防范存在的不足

审计质量是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最后有效程度,该项工作贯串审计工作全过程,受到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包括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等,目前在审计过程中,一些审计单位的审计质量不合格,对存在的风险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随着对审计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审计监督领域不断扩展,审计内容进一步增加,审计任务也越来越多,压力进一步增大。但一些审计部门在这样的趋势下,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一些部门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审计,没有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日常工作中难以发现审计风险存在的领域,无法从整体上评估审计风险,制约审计质量提高。

(二)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一些审计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审计专业知识,难以很好胜任审计各项工作。实际工作中往往应用会计知识解决问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审计局面。或者责任心不强,难以客观公正开展审计工作,影响审计风险控制和质量提高。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审计部门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难以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导致一些工作人员未能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一些工作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薄,没有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开展审计工作,难以有效提高审计质量。

(四)现场审计及监督不到位

开展现场审计时,收集审计证据,应用审计技术开展各项业务时,缺乏科学、完整、细致的方法,搜集的资料和证据可用性不高,影响审计质量控制。另外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落实到位,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难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制约审计质量提高。

三、审计质量控制及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为应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有效方法风险,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改进和防范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风险控制意识

审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注重提高审计质量,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审计风险防范水平。相关领导要高度认识审计的重要性,加强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工作,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准备条件。健全审计程序,突出重点,这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人员要提高审计风险防范意识,以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做好各项工作,严格遵守审计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提高审计水平和审计质量。

(二)完善奖惩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的奖惩激励机制,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严格遵循各项规范要求,最大限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要重视审计队伍建设工作,培养高素质审计专业人才,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选派技术资格强,专业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从事审计工作,不断充实审计队伍。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及培训,使他们熟练的掌握审计基本理论知识,业务流程,增强他们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审计表达能力,更好适应具体工作需要。健全审计质量指标体系,加强审计人员及他们工作量的考核,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审计风险。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部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将其与职称晋升、待遇等联系起来,调动工作人员热情,使他们出色完成审计各项工作。

(三)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的审计质量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设置,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负责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制度、控制流程、质量检查考评标准等,处理审计质量问题,组织审计经验交流活动等。审计质量标准应该科学合理,并严格落实到位,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并在审计过程中落实各项规定。建立审计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和部门的职责,确保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落实到位,当发生偏差时,应该分析偏差的原因,做好调整工作。另外审计部门还要落实内部管理及控制工作,遵循各项规定进行内部审计,实现对各种风险的防范,有效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四)做好现场审计工作,加强监督工作

进行现场审计时工作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走好各项工作。全面收集审计证据,综合采取审计技术措施,保证资料收集完整和可用性,为预防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奠定基础。落实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人员要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循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和纠正,控制和预防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提高。

四、结束语

对审计单位来说,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增强审计风险防范意识是十分的重要内容。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具体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从工作人员、制度、监督等方面入手,推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审计质量,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各项工作水平提高,实现全面控制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议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4),263-264.

[2]王谦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J].财会通讯,2013(4)上,77-78.

[3]吴英文.关于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探析[J].时代金融,2014(8)下,127-128.

[4]张舒.对提高审计质量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7),213-214.

[5]王宏伟.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J].财经界,2014(3),261.

上一篇:我们不早恋主题班会下一篇:回忆的爱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