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思考(共5篇)
薛晓儒 储文胜
摘要:随着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在信息化条件下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本单位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的做法,对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进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主题词:信息化 审计
质量
控制
信息化是由一位日本学者上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目前对信息化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和解释,信息管理学把信息化定义为“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信息化的范围较为广泛,如国家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城市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业的信息化等。在本文中讨论的信息化是指企业的信息化。
所谓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on),是指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对象,以改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业务流程为主要 1 内容、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业生产信息化。就是利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经过多年实践,长庆油田现在实现了“井站一体、电子巡井、远程管理,精确制导、智能管理”的油田管理新模式,在油田生产动态分析、信息采集、油井远程控制起停、超压、超限报警等方面全部取消了人工操作,并在主要生产区域应用油水井和站库视频监控、GPS车辆管理和外输管线泄漏自动报警系统,实现了油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有效的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和增加了产量。
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集成和整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过程。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初期发展阶段,企业通过开发或者采购商品软件,如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来实现对企业管理的某一领域信息进行管理,以满足企业某一个或某些部门的职能需要;但这样的问题是产生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 指导下、采用面向业务流程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以计划为主线,针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统一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ERP是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石油“十一五”信息化的核心--ERP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必将使公司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产生质的飞跃。
三是,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信息化。SCM--就是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控制、运输、分销、服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等。主要作用是协调企业和上下游的供应链关系,有效减少原材料库存积压和提高资金周转;CRM--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等经营环节的信息有序地、充分地、及时地在企业内部和客户之间流动,实现客户资源有效利用的管理软件系统。CRM的作用重在完善企业和客户的关系,致力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信息化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
审计项目质量是指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相关职业规范的遵守情况。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信息化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实务技术,对审计查证作业过程、工作效率以及查证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㈠审计对象发生变化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所要考察的客体,即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和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企业信息化,尤其是ERP的实施,它通过流程重组,实现了企业的管理变革;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通过流程控制,实现了绩效的动态监控;通过系统优化,实现了管理的持续改善。这些都使得企业的财务收支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审计面临的对象更为复杂。
㈡审计线索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审计中,审计证据都是以纸介质进行保存的,审计线索也十分清晰。审计人员通过跟踪审计线索来收集审计证据,审核有关经济业务。而企业实行信息化后,企业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审计证据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会计的业务处理也实现了自动化等,这些都导致了审计线索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
㈢审计技术方法发生了变化
审计技术方法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在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它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信息化,生产数据、会计数据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部分业务的控制实现了自动化,没有人员签字的痕迹可循。业务处理的隐蔽性以及电子数据的“不可见性”,审 计人员是否能够应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取证、分析;如利用软件获取原始数据、并应用工具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筛选、比较、分析。这些工作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也是目前审计人员的开展审计工作的难点。
㈣审计风险的变化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系统软件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流程设计的合理性、管理软件的完善等都增加了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控制的难度。
㈤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发生了变化
企业信息化条件下,绕过计算机系统就无法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基于一定的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和完备的审计理论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对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思考 针对信息化对审计工作带来的诸多变化以及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所产生的不小的影响,那么,企业内部审计如何转变观念、顺势而为,化被动为主动、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审计项目质量,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所谓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 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特别是内部审计,审计信息化本身就是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审计信息化使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化系统软件进行准确、高效地收集各种电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在审计环节上设臵疑点控制,实行适时监控;通过直接汇总查询各项财务数据,并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抓住审计的重点;直接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查询、筛选,摘取审计疑点,寻找审计线索。审计信息化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管理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条件下,应积极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发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实现对信息数据的获取、筛选、比较、分析和对审计项目的管理;逐步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克服信息化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必由之路;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开发审计专用辅助审计软件,是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确保审计行为规范化和审计质量的有效手段。
㈠开发应用具有自身特色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
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借企业信息化东风,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促信息化、以信息化应对信息化,研发 基于严格的内部控制、严密的组织流程、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其规范审计行为、统一专业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质量控制。笔者认为,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应通过如下功能,实现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
⒈严格的审计流程,规范的审计程序
系统设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以审计准则为基础,严格按照萨奥法案和404条款的要求,使系统中设计的所有审计流程,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系统中严格的审计流程,包括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组成员的安排、审计通知书、审计查证记录、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写审核等,都必须按照系统设臵的顺序执行。有效的减少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随意性,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同时,在系统中,设计审计业务办理进度的实时导航图,能够引导审计人员很快熟悉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和了解业务办理的进度。
⒉严格的权限管理,明确的人员责任
在系统中,应按照审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分工,对用户在系统中的权限进行严格的管理,以保证审计的内部控制之落实以及审计人员责任的明确。
所谓权限管理,一般指根据系统设臵的安全规则或者安全策略,用户可以访问而且只能访问自己被授权的信息资源。系统不良的权限控制体系,必然留下系统漏洞,给黑客可趁之机。很多 7 软件可以轻松通过URL侵入、SQL注入等模式,轻松越权获得未授权数据。甚至对系统数据进行修改、删除,造成巨大损失。
⒊严格的全程审核,减少审计人员失误
审计全程审核,就是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如审计计划录入、审计方案、审计查证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只有在审核通过后,在系统中才能进行下一步审计工作;同时,对于审计业务管理中的特殊规定,在系统中也要能够体现。如在系统流程中,按照内部管理规定,设臵“三级会审”程序,对于审计业务处理中的重大事项,审计人员必须启动“三级会审”程序,只有审计人员、科长、主管业务处长同时在系统中审核签字后,审计工作才能够进行到下一步审计环节。审计中各个环节多重审核的设臵,有效的达到内部牵制,减少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失误或偏差,加强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⒋实现自动控制,避免人为操作差错
在系统中,对于审计方案、审计查证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等的内容和格式进行规定,审计人员如果要素填写不完整,无法正常保存,使以前传统审计模式中的人工检查变为自动控制,保证审计各个环节审计资料的完整性。同时,前期在审计方案中录入系统的审计项目名称、审计时间、被审计单位等信息,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在填写审计工作记录、审计底稿时这些信息能够自动获取,以减少人工录入差错,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⒌通用多样的接口,实现资源共享 审计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接口程序,如合同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造价管理系统、ERP等,既减少了信息的重复录入,又避免了信息录入的差错和获取信息的滞后与信息不全,增强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效的节约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接口程序的开发,充分利用了信息传递快捷的优势,使审计的实时监督成为可能,实现了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
⒍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支撑审计成果应用
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中,应开发审计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功能,使得审计管理人员在审计管理中,能够通过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快速的了解审计项目的完成情况、审计成果的分类情况以及个人的工作量及审计成果,极大地方便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同时,通过审计成果的分析,应用分析结果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查证。
⒎灵活多样的沟通功能,方便项目的过程指导与控制 在审计系统中,增加视频会议功能和短信通知功能,加强审计各个环节的沟通、协调和控制,如提交的审计报告需要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业务主办人员可以在系统通过发短信的方式予以提醒;如重大审计业务办理需要执行三级会审制度,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使身处异地的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沟通,除在系统中形成的会审纪要之外,并可使会审情况以视频音像资料方式自动予以 9 保存。通过这些方法,加强对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及业务指导,从而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⒏档案电子化管理,以利于查询利用
审计档案管理也是审计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审计资料在审计管理系统中比较规范、全面,因此,对于系统中每年度审计数据保存,存档,也实现了审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解决了电子取证数据难以归档的难题。
⒐强化系统安全,保证信息质量
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信息系统安全是最为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一个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如果安全存在严重漏洞,审计信息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高保密性、可控制性、易审查性、抗攻击性等4个方面。因而,既要从技术方面重视(如应用户合法身份的确认与检验、网络中的存取控制、防火墙等技术,对计算机病毒、黑客等进行防范),也要从制度上加强管理(如建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系统备份恢复方案等),确保信息安全。
⒑集成审计工具,方便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工具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也有所体会。但我们发现:审计工具大的如审计辅助系统,小的如针对个别情况开发的脚本工具。在审计应用时,同时打开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又要打开管理工具,操作比较麻烦,也对于审计取证的归集也带来了不方便。因此,对 于审计工具的开发,作为审计管理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以方便审计工作的开展。
㈡逐步开展IT项目审计,确保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安全可靠基础之上开展审计项目,促进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的开展已经无法再绕过计算机系统,像传统审计那样开展审计项目。因为,被审计对象无论是生产数据还是管理数据都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如果系统内部控制存在实质性漏洞,那么在此基础上的审计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逐步开展IT项目审计,通过审计摸索经验、锻炼队伍,为正常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打下坚实基础,也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力措施之一。
实践证明,对于管理系统,审计从系统的管理、应用、维护、安全四个方面入手,对系统的制度建设、软硬件控制、岗位职责的分离、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数据资源控制、安全控制、系统维护控制以及灾难恢复控制等(如图)进行审计,能够取得较好的审计成果。
统是费系国家计构收4.过了定机鉴。否经督测量监的检3.权限增加、变更或撤销是否经过有效审批2.检查行了合是否进位分工理的岗和职责划分5登.检软记查硬清被件单软硬完信,件整息确的是认记否录1.否建检查善管立了是理制完度理灾序物安复程2.体制建实控否全是统风机1.系理立管 险制 系统管理查病毒检检查3.难恢检查数据控输入制2.数据处理控制1. 6.操5.防作系4.防墙统检火查系统应用通讯IT审计系统安全出数3.控制系统维护5.检备份查数情况据4.检查费率设置的正确性3.是否定期对应用系统日志进行检查是程变更2.流制控否有效护统维系1.规划8.号用安、户全口帐控令制据输7.第访问三方是到有否得效监控 11 ㈢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信息化条件下,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控制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种类较多,一般把这些工具分为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辅助审计工具和面向数据的辅助审计工具;
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辅助工具主要是通过平行模拟、集成测试、程序编码检查、脚本程序等来检查应用系统逻辑、系统设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洞等;如我们在审计中应用的绿盟远程安全评估系统是一套通过了公安部鉴定的专用硬件平台的安全扫描评估系统,通过模拟黑客攻击,收集和测试网络的信息和远程安全风险,确定安全漏洞的存在,并以直观的方式报告给使用者。
面向数据的辅助审计工具包括对通过对获取信息系统的数据,将其转化为满足审计数据分析需要的数据形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审计线索,获取审计证据;如中国石油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
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审计方法相结合而开发的有针对性审计工具,因而对系统数据的采集更全面,对数据的分析功能更强大,因而能够更有效的提高了审计项目的质量。三 结束语
虽然我们对信息化条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本 身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应用的一个发展过程。信息化不仅是审计对象的生产、管理的信息化,也是审计工具、审计管理的信息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转变观念,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的新思路、新方法,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新方向,努力寻求对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思路相结合的能力,才能不断的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长庆油田审计管理系统用户手册》—长庆油田审计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应协调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需要区域社会 (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个人) 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另一方面要有旺盛的教育需求。而职业教育要得到这两个方面的满足, 前提是它能够在实践中证明它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有能力帮助区域成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如果职业教育不能促进区域社会和个人向前发展, 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包袱, 那么职业教育要么进行变革以获得新生, 要么走向衰亡。职业教育要对区域经济社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必须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走适应性发展之路。从宏观上讲, 一方面要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另一方面要高瞻远瞩,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势适度超前地培养人才, 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好人才准备。
(注:本文系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东陇海产业带建设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互动研究”, 编号:D/2006/01/028;江苏教育厅2009年高校哲社项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控制与实证研究”, 编号:09SJB88006
【参考文献】
[1]高生: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 2008.
[2]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 2006.
[3]郑海莎、张平:教育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3) .
[4]李晶: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 2008.
[5]陈芳:区域经济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张祥明:区域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芙蓉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
[7]张倩:山东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08.
[8]熊健民: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功能与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5.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的基础, 审计结果质量又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集中表现和最终反映。从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 他们看重的是审计结果的质量, 而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着重把握的却是审计工作过程的质量。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和基础, 提高审计质量应该从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做起。审计项目作为审计项目质量的载体, 也是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的直接对象。审计项目是审计监督活动的落脚点, 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计划, 在一定条件下, 围绕特定审计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审计任务。
一、审计项目质量的基本内容
1、审计项目执行主体的质量。
审计项目执行主体的质量是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的质量, 因此, 提高审计组、审计人员的质量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和重点。审计署办法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对审计主体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确定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时, 应当考虑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中规定, 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审计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审计或者其他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和文字表达能力。”
2、审计方案的质量。
在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 审计方案起着“龙头”和“灵魂”的作用。因此, 审计方案的质量在整个审计环节中是十分重要的。编制审计方案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环节。审计方案的编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
3、审计实施的质量。
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人员按照经批准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计, 依据有关规定收集审计证据、记录审计过程、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作出审计评价的一个过程。它是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的重要阶段。审计实施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所以, 控制好审计实施的质量尤为重要。
4、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报告总结概括了审计工作的目的、范围和结果, 为做好审计项目评价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审计报告一方面是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综合分析和深层次的剖析, 从制度上和政策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措施, 审计报告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价值增值。
5、审计意见执行的质量。
审计意见的执行与否, 是审计项目质量高低的影响因素之一, 定期检查审计意见执行情况, 督促审计意见的落实, 是审计人员必须做好的工作。审计结果是否被有关单位认可并且实施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审计建议和意见是否被吸收和采纳, 审计工作是否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这些都是审计机关关心的内容。审
量控制的思考
计意见的好坏, 对审计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二、影响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因
1、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从现在大多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 懂一般财务审计的人很多, 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 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保持客观、公正、独立的立场是作为一名审计人员的职责, 要始终把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但当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执业不规范, 无视职业道德的约束, 从而造成了审计质量低下, 严重制约了审计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也严重败坏了审计人员的自身形象。
2、审计质量缺乏全过程控制。在现行的具体项目审计业务中, 缺乏对审前、审后环节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全过程性的审计业务, 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 一些审计人员只注重审计工作中现场审计的调查、取证工作, 忽视了审计前的对项目、范围、重点的事前控制, 同时对事后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足, 导致后续审计工作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使审计后作出的决定得不到落实, 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 无法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
3、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够具体化。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同于审计准则, 也有别于审计法规。客观地讲, 近年来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上, 明显地偏重于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而忽视了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设, 导致审计质量标准的不明确, 使审计项目质量较低。
4、审计技术方法运用效力低。从审计的实践来看, 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效力比较低, 与审计方法理论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从而影响了审计人员执业的质量, 增大了审计风险。由于我国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执业经验不够丰富, 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风险意识较差, 许多现代审计方法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都未能得到有效的运用, 有些审计人员还停留于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 甚至在一些基本技术方法的使用上都存在问题, 连审计准则所规定的最起码的要求都无法达到, 更不用说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较大, 因而极易发生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从而导致审计项目质量的低下。
5、审计结果落实难。重视审计项目后续工作, 是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延伸。任何项目结论、建议重在落实。提出的建议、处理处罚措施如果不落到实处, 那么项目的所有程序、付出的劳动都是无意义的。然而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看, 可能在执行审计结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 便放弃继续执行, 从而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
三、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
1、加强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建设, 为审计质量提供人才保障。经营管理者对审计信息的提供往往要求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因此, 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 加强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与培训工作, 培养和吸收审计工作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必须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上, 不仅要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广泛的相关领域知识;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而且需要较为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交流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这些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
2、加强项目审计的全程性。在执行具体的项目审计业务时, 审计组应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 采用科学、适当的方法来加强质量控制, 克服目前过于关注审中控制的弊端。对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及审计报告等一系列环节加强管理, 强化审计计划与方案的质量管理;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在重视现场审计取证、审计工作日记、审计工作底稿等的事中控制同时, 加强审计前、审计后的质量控制;做好审计复核工作, 及时整理资料写出审计报告初稿, 在复核工作中发现审计工作不足,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防止审计报告失真, 提高审计质量;做好后续审计控制工作, 跟踪落实审计决定的采纳实施情况, 发挥审计监督效果;做好审计档案管理工作, 为日后的审计及审计监督服务。
3、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审计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 但就目前而言, 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可以遵照执行, 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 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
4、完善审计的技术方法, 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其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基础条件。改进现有的审计技术条件, 依靠这些技术与手段, 注重科学手段与经验总结相结合, 将历史经验总结、科学规律推导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结合起来, 实行审计技术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与系统化, 引导审计人员做出合理的审计结论, 从而适当的提高审计质量。
5、强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行审计公告制度, 体现了“谁委托审计就向谁报告结果”的审计公理, 也是对监督者本身的再监督。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 积极有效地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和保障执政为公、审计为民的关键措施, 是审计先进性的标志性特征。目前, 我国审计公告制度法律约束力不强, 透明度较低, 社会公众知晓率不高, 外部制衡作用有限。因而, 强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大舆论压力, 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是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亢青红:对我国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J].经济师, 2008 (7) .
[2]任有泉:审计项目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3]潘博:我国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若干实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 2006 (3) .
[4]周瑛、孙目然等:试论如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审计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目的性很强的工作。要顺利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组织管理方式是否得当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明确了审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指明了审计的任务和要求,是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由于其涉及的专业性、技术性、广泛性、系统性、全局性更高,犹如组织发动一次现代化多兵种、立体化的战役,组织方式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着战役的成败。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组织方式是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是基于审计对象、审计内外部环境信息化变化,使得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无法实现审计目标,无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而发展起来的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项目组织方式是审计工作实施的基础。组织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与质量的好坏,所以,提高项目组织管理水平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周密地组织和实施,有效的审计过程控制,及时的审计复核检查,统一的审计步骤和上下协同,审计信息及时的沟通与共享等等,可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组织方式是实现现代审计管理规范化、审计作业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审计管理包括审计计划管理、审计现场实施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审计文书档案管理等等,是一个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审计组织方式是实现审计全过程管理的具体体现和手段,通过科学地审计组织实施,明确审计权责,利用电子数据集中分析与调配,实现审计现场工作规范有序实施,通过信息共享和上下协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通过统一步骤和审计技术方法应用,促使审计人员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实施审计。利用统一的电子模板编制文书,既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又保证了全部审计文档标准一致,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组织方式,是实现审计工作一体化、实现审计信息共享的必然要求。计算机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从审计数据采集转化、数据的分析与使用、审计方法与技术应用、审计信息的传输与沟通等方面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方法体系,通过计划的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进度、统一协调,可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功效。利用审计过程中上下协调与沟通,信息交流与反馈,在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各审计组之间、审计组成员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将审计工作由原来的个体性很强的工作方式连接成为群体化的工作方式,使每一个审计人员的工作互相关联,互相协助。利用计算机对审计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大大加快信息的交流反馈,从而促进了现代审计在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决策与审计第一线之间、不同审计组和审计人员之间的一体化进程。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组织方式是审计依法履行保密责任的基本保证。计算机审计是以采集和处理被审计单位大量的财务、业务数据为前提,这些数据许多涉及国家机密和企业商业机密,而几张光盘、一个U盘或硬盘完全可以装下一个被审计单位,乃至一个行业的全部电子数据,非常易于流传。如果管理不到位、不有效,就很容易泄密,甚至出现保密事故,从而严重影响审计声誉。一个科学有效的审计组织方式,通过数据集中采集与分析处理,建立安全的信息传输通道,制定严格的信息利用权限,采取严密而权责分明的数据管理责任划分,实行统一的数据清理和删除技术等等,以保证电子数据的安全和商业机密的泄露。从而使审计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保密责任得到充分保障。
(五)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组织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信息化基础建设初具规模的条件下,尽快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具有信息化思维的审计人才是审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通过审前的培训、审计过程中的计算机运用可以促使审计人员意识到掌握计算机审计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计算机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未来趋势。在组织实施计算机审计时为审计人员提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供审计人员在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中运用、学习和借鉴。包括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总体分析、相关的审计背景、计算机审计思路、详细的操作步骤等,其中计算机审计思路标注流程图,用类SQL语言描述相关操作步骤,对某一审计事项进行电子数据分析的技术方法,就某一方面的计算机审计问题进行归纳等等,一方面可以指导各级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学习借鉴,另一方面使得审计人员在运用中学习提高,促进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的能力。
二、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组织方式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一)组织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五统一”。即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审计工作方案、统一审计时间、统一审计处理(或处理口径)、统一汇总上报。由于大型行业和集团性公司或者是一级法人,或者是行业统一管理,因此,在组织实施审计时,应由行业性单位主管的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实施。为了明确审计目标和保证审计质量,整个审计过程需由统一的审计工作方案来控制和指导。由于采取计算机审计和提高审计质量及效率,审计过程中各级审计组应统一审计时间,进行上下一体化作业。为了保证行业性审计项目审计问题定性、问题处理的客观公正,必须统一审计处理(或处理口径)。为了提升审计结果的宏观性,发挥大型审计项目的建设性作用,必须统一汇总上报。
(二)审计组织方式的基本框架。建立“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两条通道”为框架的大型审计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如下图所示:
1、构建以项目组织实施的审计组(以下简称“中心审计组”)为中心,实现对大型审计项目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对各参审审计组实行“扁平化”管理,各参审审计组直接对中心审计组负责,中心审计组对项目组织实施的审计机关负责。具体措施有:一是利用审计管理系统(OA),由组织实施的审计机关建立统一的项目计划和项目信息,各审计组分别从OA中下载项目信息包,建立审计项目。二是利用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的交互功能,实现中心审计组对各参审审计组实时工作调度与掌控。三是利用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的交互功能,中心审计组对各参审审计组的审计质量、审计风险进行适时复核与系统评估。
2、构建“两个平台”,保证大型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统一有序。一是在中心审计组内部构建一个“统一指挥平台”。主要任务和职能包括: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组织数据统一采集、分析处理与分发,审计过程各项审计指令的制定与下达,控制审计质量与风险评估,制定审计统一处理意见和汇总报告工作等。根据“统一指挥平台”的职能和任务,其组成人员应为负责大型审计项目的领导、审计组长和审计业务骨干。二是在中心审计组内部构建“统一数据处理平台”。主要任务和职责包括:按照“统一指挥平台”下达的指令完成数据统一采集、转化与处理,按照审计工作方案确定的审计内容与重点,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与筛选,根据分析筛选的结果为“统一指挥平台”反馈重要审计事项,负责数据分发与维护,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负责数据安全与保密等。由于“统一数据处理平台”需要完成数据的统一采集,完成初步的数据分析与筛选,为“统一指挥平台”提供审计重点关注的事项、重点查证问题等信息,因此,其人员构成应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审计业务骨干,需要两方面人员的紧密协作。
在计算机审计技术日益成熟和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完整性、准确性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完全可以由中心审计组的“统一数据处理平台”独立完成审计全过程,由“统一数据处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与筛选,提出审计疑点问题和事项,由“统一指挥平台”将确定的疑点问题和事项下达各相关审计组进行重点实地查证与落实,反馈查证落实结果,各参审审计组实际上成为中心审计组下属的查证核实小组。
3、建立“两个通道”,实现数据分发与信息交流。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核心是统一组织实施和数据的统一采集与处理,因此,根据工作需求,一是需要建立中心审计组“统一指挥平台”审计指令、审计信息的组织、交流和反馈的“指挥信息通道”,利用审计局域网或者在互联网上建立专用加密信箱,实现指挥信息的上传与下达。二是需要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实现数据的分发和相关保密性要求较高的信息传递。在审计局域网开通的情况下,通过审计局域网实现数据信息传输,审计局域网尚未开通时,如果被审计单位办公网畅通有效,可在其办公网络项下为各审计组开辟“审计信息专用通道”,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传输。或者利用远程拨号网,在项目组织实施的审计机关邮件系统中设置专用邮箱,各审计组通过拨打专用号码连接到项目组织实施的审计机关局域网,通过设置的专用邮箱提取数据。
三、实现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组织方式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式、扁平化的审计组织形式也使审计组织管理体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只有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组织方式发生的深刻变革,才能适应现代审计工作要求。
(一)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组织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审计组行政隶属责任关系,各参审审计组实际上是中心审计组的各专业小组,改变了以往大型审计项目分级审计的组织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组“扁平化”管理模式,要求各参审审计组严格按照中心审计组的工作安排、工作要求同步进行,审计质量和结果直接向中心审计组负责,从中心审计组直接获取审计指令,不再由各审计组的行政主管机关来指挥,最大限度减少了来自地方力量的干预,保证了审计组的独立性,进而确保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提升。这一变化,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和审计人员转变审计权力观念,自觉服从和支持中心审计组的工作部署和要求。
(二)信息化环境下两个审计平台的建立和运行,使传统的审计管理由“松散型”向“集中型”、“一体化”审计管理模式转变,需要树立大局观念,“一盘棋”思想。中心审计组统一指挥平台和统一数据处理平台的建立与有效运行,将各参审审计组无论从工作机制、人员管理等方面纳入一个审计主体,实现了审计“一体化”作业格局,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会议、文件、巡回检查、定期交流等组织方式,使传统的各审计组“各自为战”格局逐步转变为“统一指挥、整体联动、总体作战”的组织管理模式,实现了审计组织管理方式由审计组松散型管理向以信息化工作平台为纽带的集中型管理的转变。要使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化为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实质性转变,需要我们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尽快熟悉和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技术,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审计技能,转变传统的审计思维观念,顺应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要求。
(三)“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两条通道”框架下的审计组织方式,最大限度体现了审计信息共享,实现了审计资源的优化。通过“两条通道”,一方面使中心审计组全面掌握了被审计单位各个营业机构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处理,便于掌握全局工作,找准审计重点和切入点,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也有利于重点问题的突破和深入查处。另一方面,中心审计组通过各方面信息的上传与下达,有力保证了领导指示、工作意图、工作步调的一致,通过审计经验交流、疑难问题解答和政策咨询、各地审计动态通报等信息反馈,实现了审计信息资源及时共享。同时,中心审计组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审计业务骨干的紧密协作,体现了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心审计组的宏观组织和协调与各审计组实地查证信息的及时交流与反馈,体现了各级审计人员工作特点、工作优点的优化配置。为了充分体现这种优化配置的功效,不但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建立严格周密的权责机制,而且需要调动不同审计岗位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不能因为上级统一组织而产生“等”、“靠”、“应付差事”思想,中心审计组也不能因为统一组织而大权独揽,否则,会出现上下“两张皮”现象,进而危及审计质量和效率。
(四)实现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组织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成熟的基础为保证。首要是要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所需要的硬件环境和开展联网信息传递的通讯手段和通道。其次,需要有一支具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的专业队伍,具备计算机审计理念和技术的审计队伍。第三,需要建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整理与转化、数据分析处理在内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从而保证审计全过程规范化运作。第四,从业务流程控制、审计质量标准等方面建立健全计算机审计工作规范,使审计过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规范化运行。
(五)切实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由于大型项目一般数据存储与传输需求较大,对于安全有了更高的需求。数据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贮安全,二是传输安全。要求我们:一是对审计原始数据与进程数据要及时备份存档,防止设备意外导致丢失,影响审计进程。二是加强安全管理,一方面强化制度,严格管理用户账号与密码,确保数据不被越权使用,另一方面利用“防水墙”软件等技术手段防止数据被越权使用。三是加强传输安全管理。采用合法的密钥系统、保密机、防火墙等做好传输线路上的安全保密工作,并合理指定保密界限与保密周期。
课题组负责人:牟军利
一、审计方案制定环节:
1、进一步强化审前调查,给予足够的时间保证;
2、审前调查有记录,记录有统一格式,主要记载审计调查情况、初步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试、重要性水平确定与审计风险评估过程等;
3、调整审计实施方案有领导审批的手续(或补办手续);
4、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后,报领导部门审定,确保方案目 标具体、风险合理、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步骤可行、方法科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二、审计现场取证环节
1、审计证据要有合法的表现形式,由法定人员依法定程序取得;
2、审计人员应通过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遵循相应的证据准则,使证据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
3、取得的审计证据应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或盖章的,应由两名以上审计人员签字并注 明原因。
三、日记和底稿生成环节
1、审计人员应按方案分工,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以日记形式记载实施审计的全部过程,日记要素包括审计事项名称、实施审计步骤方法、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判断和结论等;
2、日记应真实完整记录,不得遗漏、虚构或毁弃,其他人不得删改;
3、方案规定的主要审计事项应在日记和底稿中得到明确体现;
4、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和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还应及时编制工作底稿;
5、通过“索引”建立审计日记、工作 底稿和审计证据间明确的对应关系;
6、谁审计谁取证,谁取证谁编制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
7、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底稿中应增加界定有关人员责任的内容。
四、审计报告环节
1、审计组代拟的审计报告,应当反映审计查出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2、审计报告的内容要完整、结构要合理、格式要规范;
3、对被审计单位有异议的审计事项需予以重点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
4、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要保留;
5、审计决定作出较大数额罚款时,要告知被审计单位,并组织审计听证;
6、审计查出的问题必须在事实、定性等方面与审计证明材料、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内容相一致;
7、审计编报的信息,其点出的问题必须在事实、定性等方面与审计证明材料、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中的内容相一致。
五、审计项目三级复核网络环节
1、审计组长或其委托人可随时检查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的编报情况;
2、可随时检查审计方案的落实,并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3、审计出点前复核完审计工作底稿,并签署具体复核意见;
4、审计组长或其委托人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
以及底稿记录问题的充分性负责;
5、业务科领导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对报告的恰当性负责;
6、法制部门领导和复核人员对审计资料进行复核,对其提出的审计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
7、法制部门领导和复核人员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的问题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六、审计业务委员会控制环节
1、审计业务委员会由一名经理任主 任,其他副经理任副主任,办公室、业务处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成员;
2、审计业务委员会主要关注审计方案制定,对重要审计项目和重大审计事项的审计方案实行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制度;
刘家义审计长在今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审计过程控制,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一线,做到决策科学,要求明确,指挥有力。要落实分工和责任,把责任细化到完成时限、质量标准、进度要求和工作实效上,确保审计实施每一个细节的责任都能落实到人。要强化各环节控制,将方案制定、现场实施、质量检查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高标准制定并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确保实施中不偏离、不走样、不架空;规范审计取证,做到有关联、讲程序、重事实,形成能支撑审计结论的证据链条;加强审计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探索对重大项目的审计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审理,提高质量控制效果。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和运用的各项政策和程序。通过质量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使审计工作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计划、实施、报告、复核等各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中最活跃、最积极因素是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必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
一是加强落实对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做到清正廉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能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真实反映审计结果,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计人员知纪、守纪和执纪的自觉性,增强审计人员自我约束力和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三是加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无论是国家审计人员还是社会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而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因此审计组织应建立保证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法律规定,并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随时予以监督。审计人员应定期汇报自己在工作中是否遵循独立性原则的情况,以及在被审计单位有无应予回避的人际关系;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和
技能,并精通所承担的工作。审计组织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审计人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还应建立科学的、严格的、与淘汰相结合的晋升制度,通过有效的竞争上岗、项目招投标、整合内部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即对审计人员实行统一指挥,集中调配)等方式,优胜劣汰,以保证各阶层的审计人员都能“审的出来、说的明白、写的清晰”;审计组织应推行审计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审计人员依法、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杜绝违规问题的发生。
二、对审计计划阶段的控制
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评估制度。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审计资源,对拟定审计项目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形成对象明确、范围合理、目标可行、进度可控、要素完整的审计项目计划。
三、对审计实施阶段的控制
1.审计调查是制定好审计实施计方案的基础。审计调查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项目结果,对提高审计项目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调查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环节,审计组要紧紧围绕审计工作方案确定的审计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调查,要全面掌握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环节及所起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收集与审计对象所处行业相关资料,了解掌握其情况及特点,同时收集该行业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要强化在审计调查阶段就开始收集审计对象的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初步评价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便确定审计重点,寻找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审计机关也要建立健全审计调查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开展审计调查,减少审计调查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所以做好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编制好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和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工作的依据,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认真分析审计调查取得的资料,结合以往的审计成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步骤和方法,编制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原则要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具有操作性,并且能够减少随意性,避免审计资源浪费。
3.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审计现场质量的控制
需要建立在规范操作之上。首先,应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
4.优化审计报告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审计报告是审计意见的载体,是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不仅受到审计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更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的材料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次具体工作内容,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对每一个审计项目从审计工作底稿到审计决定,都要严格复核程序、复核权限,进行全面复核和检查,规避审计风险。
四、对审计后续工作的控制
跟踪落实和整理档案阶段的工作是审计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党政领导批示意见、审计决定、审计查明问题的整改,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及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跟踪督办,把它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切实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材料,做好建立审计档案工作,审计档案是审计经验、业绩、责任等的一个积累,是审计历史的一个浓缩,它所保存的都是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等等的历史记录,对今后的审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所以在档案的建立、保管、查阅等方面都要形成质量管理制度,以约束档案的各项管理行为,比如:在档案的装订上,明确责任,实行谁审计谁立卷,审结卷成,而且必须装订整齐、规范。在归档的内容上,必须规定哪些内容可以归入档案,哪些不能归入,作到归入档案的内容必须真实,来源依据充分,经过确认的证据材料。在归档资料的顺序上,要有明确的排列规则,作到清晰、规范。在档案的保管期间,作到按规定日期保管,做到查阅、借阅登记制度,明确档案内容保密责任等。为日后的审计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审计后续阶段,建议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质量评价包括对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和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对项目的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完成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预期的审计发现和结果及审计小组的整体情况等;对审计人员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等情况。通过审计质量评价可以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责任追究制度,并不是简单的惩罚措施,而
是要通过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把审计质量控制落到实处。
【关于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01-05
关于加强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06-28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07-06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英语口语协同教学07-03
妇幼信息质量控制07-27
信息工程质量控制计划06-11
医院质量控制信息简报11-21
关于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11-14
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06-10
关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