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理论思考(精选10篇)
摘 要:中国财政学家在苏联财政学家提出的财政职能两分法的基础上,先后提出财政职能的三分法和四分法,均认可财政监督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至于什么是财政监督,叶振鹏(1980)说,“监督职能就是利用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通过财政资金运动来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活动情况,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使国家有可能有计划地分配资金、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经常自觉地组织平衡实现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核算与监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学者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财政监督的考察,间接提出了与一个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财政监督的特征。如徐瑞蛾对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财政监督的状况进行了整理。并提出其共同点是:公共资金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体系,包括财政部门监督、审计监督、议会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财政监督高度法治化、透明度很高。还有不少学者指出,财政监督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财政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司法、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财政收支进行的监督。狭义上的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及其专职机构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以及对财政收支等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督察、调查和检查活动。
关键词:中国财政、监督
针对中国现行财政监督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傅道忠认为,“目前财政监督的方式“专项性和突击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公共收入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部分研究者对此提出改进建议,如贾康认为,财政监督机制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事后检查、事后处罚为主向事前、事中监督和及时纠正调整的方向转变;二是要从合规性检查向合规性与合理性检查相结合,并且加强政策性、纳税绩效性的检查方向转变。
一、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重新界定
在界定“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之前,有必要明确“监督”和“财政‘的概念。《辞海》将“监”释为“监视、监察”,《新华辞典》将“监”释为“察看”,将“督”释为“监管、察看”,因此“监督”连成一词,基本意思是从旁察看,发现问题。从经济角度看,监督是委托人通过预算约束、要求和制定操作规则等方式来控制代理人行为所作的努力,目的是为了减少便车行为以及偷懒行为,从而使效益最大化。从管理角度看,监督是为了达到某种既定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具体运行过程所实施的检查、审核、督导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
什么叫“财政”,20世纪4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财政”一词做如下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活动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陈共教授对“财政”的解释是,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贾康所长指出,财政是“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这种“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必然引出了对财政活动进行监督的问题。
至于什么叫“财政监督和监督财政”,从前面的文献回顾来看,学界都没有把“财政监督”和“监督财政”的概念区分开来,把监督财政的概念并入财政监督的概念来理解,普遍认为财政监督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认为,这样对财政监督进行下定义过于含糊,真是概念和范畴没有搞清楚,在财政监督过程中很难处理好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
二、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联系及其主要区别
1.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联系。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所进行的各类监督活动,都是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都是国家监督活动,都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程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两者的作用都是维护全局利益和社会公共需要;防范财政风险;保证财税政策的贯彻落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惠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惠农专项资金的全方位监督管理不够
惠农专项资金所涉各个单位和部门以及乡镇村 (居) 民委员会。一是在落实和发放惠农资金的过程中, 方式较为灵活多样, 有的是单个业务部门落实和发放, 有的是由部门调查核实后由乡镇财政所负责“一卡通”发放, 因而造成宣传与政策执行口径不一, 落实过程走样。二是在惠农专项资金的管理中涉及的管理部门多, 有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民政等。由于多头管理, 拨款手续繁多, 造成财政部门很难实行对惠农专项资金的全方位监督管理。
(二) 对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惠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不力
由于资金性质层次多, 涉及面广, 既有中央专项资金, 也有省、市、区以及乡镇的项目配套资金, 资金的使用者即惠农政策的受益者, 既有企事业单位, 也有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个人。近年来, 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都只注重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而忽略对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检查, 致使部分惠农专项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管理之外。
(三) 对财政预算安排以外的惠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不严
因资金来源渠道多, 既有财政专项资金和金融政策贷款, 也有单位、个人、农民自筹资金及其他引进资金, 既有国家投入, 也有地方投入。而财政部门一般只限于对财政预算安排之内的资金进行了较为规范的监督检查, 对财政预算安排以外的其他各项惠农资金的监督管理跟踪检查涉及较少, 给少数单位和个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有的单位擅自改变资金用途, 将涉农项目资金用于购车, 甚至弥补机关经费不足, 有的单位以“领导批示”为由, 将涉农专款用于与项目完全无关的支出, 有的基层乡镇政府无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规定, 将农田水利建设“民办公助”资金, 用于搞其它建设, 有的将省拔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补助资金用于安置人员等。
(四) 对惠农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整改处罚不到位
近年来, 财政部门通过对惠农专业资金的监督检查发现, 在惠农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挤占、挪用、借用、滞留、拖欠惠农专项资金;多报、虚报、擅自变更资金计划用途;擅自改变农业贷款资金投向;不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规定, 配套资金不到位, 未实行专户核算;项目计划编制不规范,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 因相关单位领导不重视, 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而处罚不到位, 以致监督检查绩效难以体现。
二、惠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制度因素制约
主要包括:
(1) 财政资金未能规范使用, 政策执行“变形”。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财政涉农资金的使用情况跟踪监督不及时, 即使事后发现了不按规定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后, 也没有对违反规定的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处罚措施。 (2) 政府各部门管理惠农专项资金职能交叉重叠。从目前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看, 就涉及政府财政部门、计划管理部门、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以及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民政、科技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多头管理容易出现同一类型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 缺乏统筹整合和集中实施的效能, 影响投资效果。 (3) 惠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政府管理部门特别是乡镇财政自身资金不足, 其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都依赖于上级财政, 部门单位想方设法向上级财政争取项目资金。一旦争取到资金, 就将资金挪作他用, 只重申报、重合规, 而轻管理、轻绩效。同时, 地方政府在对涉农专项资金检查中发现问题时, 都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往往是以不能“损害地方利益”为借口而“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4) 财政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各级政府以及相关涉农部门在涉农政策执行方面的事权、职责、分工缺乏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划分, 不是责权不分, 就是争权夺利。
(二) 人为因素影响
主要包括: (1) 财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配合政策执行缺位, 缺乏应有的监督制衡机制。如良种补贴资金, 农业部门对种植面积核实基本处于“缺位”状态;财政部门对惠农政策的执行, 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管理缺位, 部分农民没有将补贴资金用于粮食生产, 有的甚至没有领取。如沼气推广与沼气补助资金, 农村改水资金, 存在有的部门虚报、造假, 套取资金搞自身建设现象。 (2) 涉农资金“政出多门”。资金由部门分割, 分散使用, 财政部门无力通过集中投入、重点投入来整合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3) 在涉农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人大、监察、财政、审计等机关或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都有对财政惠农专项资金使用及效益情况进行检查的职能。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缺乏稳定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 造成各监督主体之间职责分工不明, 信息交流不畅, 重复检查和检查缺位的现象。
三、惠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措施及对策
(一) 强化监督管理, 创新监管新机制
具体表现在: (1) 分工负责, 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合理确定岗位, 明确工作职责, 形成相互配合, 相互制衡机制。二是制定相关配套制度, 规范资金管理行为。三是建立信息公开栏, 打造阳光透明财政。在发挥财政部门自身监督管理作用的同时, 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审计、监察、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实现监督主体多元化, 监管内容多元化和监督方式多元化。 (2) 明确范围, 规范监督检查内容。一是进一步明确检查范围。各级财政、民政、国土、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农业、林业、畜牧、农机、水利、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村 (居) 民个人等计划、划拨、使用、管理惠农专项资金的, 都必须纳入监督检查范围。二是进一步规范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资金是否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资金运行是否安全并全程公开;资金投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地方法律规定;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足额, 有无延误拨付, 滞留闲置, 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和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有无截留、挤占、贪污、挪用、串用、虚列、套取骗取、冒领或私存私放行为;是否账外设账;对于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必须实行政府采购的强农惠农补贴资金项目, 是否办理了政府采购, 达到公开招标的, 是否采取了公开招标;其他有关应检查项目。 (3) 组建专班, 委派财政监督专员。一是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助、农村低保资金等直接补贴给农民个人的资金指定专班人员负责, 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对政府提供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乡镇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项投资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乡镇财政所要严格按政策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杜绝截留、平调、拖欠和挪用。二是委派财政监督专员重点加强对农民培训、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农林水建设、农村安全饮水、水库保险加固、农村沼气建设、农村扶贫、后期移民等项目资金的跟踪监督与管理, 在事前、事中、全方位对项目计划的执行、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资金的合理使用进行全程监督, 防患于未然。
(二) 建立健全制度, 完善监管新体系
具体表现在: (1) 建立健全政府公示制度。对各种政策性补贴款、扶贫款、移民款等发放使用情况, 各类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 通过文件、会议、公告、新闻媒体网络、移动通讯、固定电话等方式, 以各基层财政所、村 (居) 民小组为单位, 定期、定点对强农惠农资金补贴的政策、项目、标准、审批条件, 补贴人员的基本情况、补贴发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公示, 接受全社会监督, 并设立监督举报电话, 接受群众投诉和监督。 (2)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各级农业、林业、扶贫、移民等有关部门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组织实施的项目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制度, 将涉农惠农专项资金的相关指标体系、质量体系、效率、效益体系等通过合理的评价标准, 对其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 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和拨付的重要依据。同时对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定量定项评价, 形成绩效评价结论, 确保各类项目有计划按规定要求实施到位。二是各级纪检、监察、农监、财政、审计、监督、综改等部门要建立规范的监督检查制度, 加强对各项资金的跟踪监督与管理, 适时组织开展执法检查。 (3)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一是科学合理地划分责任。特别是地方各级政府要清楚的划分界定涉农事权、涉农财力保障等方面的职责。二是明确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直接经办人为第二责任人。三是以政策执行绩效为导向, 建立考核奖惩、问责机制, 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三) 加强协调配合, 优化监管新环境
具体表现在: (1) 争取领导重视, 部门配合。一是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 支持财政部门和国家惠农专项资金管理各部门、各单位的监督检查工作, 确保国家“三农”政策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二是争取惠农专项资金所涉及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 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更好的落实执行。 (2) 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财政监督部门要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及时如实上报, 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以及其它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各级政府领导更要加大督办力度, 督促整改到位, 防止屡查屡犯。 (3) 实行“三公”执法, 树立绩效意识。行政执法既是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财政, 实现财政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又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 因此, 财政监督执法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执法活动,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要以农民对政策执行效果“满意不满意, 高兴不高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财政监管。二是要当好政策宣传员, 深入贯彻执行好各项财政惠农政策, 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同时, 扩大农民对惠农政策执行的“参与度”, 通过农民的直接参与, 有效监督, 确保惠农政策的执行, 惠农专项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监督与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一、调研情况综述
通过座谈、走访,惊讶地发现许多财监岗位上的同志“不想干”了。其原因有三:一是工作累。多数县财监局只有2至3人,而且近年常规性与专项性检查活动多,一年到头忙检查、整资料,休息日经常加班。二是得罪人。财监部门没有任何执法权限,即使需处罚违纪行为,也是代财政局执法,公对公缴点款算了,有大问题只能“移交”到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三是行动难。财政局各股室、乡财局都是管一方面事,查一方面问题。财监工作游离于业务之外,举步维艰。
同时,相当一部分财政局的领导想“换岗”了。原因也有三:一是管的事多。1/3时间开会,1/3时间协调,真正坐下来处理案头工作时间只有1/3。政府哪方面的事都要财政部门参与,总感觉到自己一天到晚不知做了什么,工作无主心骨,有的事管不细,天天担心哪方面会出点小问题。涉及的面太广,财监难以全面到位。二是工作压力大。上级考核地方政绩就是各项指标,如财政收入。许多事情明知财政监督过不了关,也要必须做。三是风险级别高。由于财政许多事都要参与管理,如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家电下乡、国有资产管理、专项资金项目验收等,许多不是财政管理职责的事都得管,在有限的人员和精力面前,很多事真的管不过来,一旦出了事,财政局领导很可能有个“渎职罪”砸到头上,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
对服务对象而言,他们认为,财政监督管理股(局)是财政局的下属单位、乡(镇)财政所是乡镇政府的一个股级单位,即使财监局来检查,多数正科单位只能是应付;查出了问题,无外乎“整改”,对被查单位的责任人,财政部门无权处罚。
二、基层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当前财政监督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财政管理职责不明。“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对外,不是财政职责范围内的事,如帮单位集中会计核算、帮政府负责实施具体的采购、甚至有的项目建设也要财政参与签字盖章等等,财政揽的事过多,“越位”严重,最终导致责任不清,财政监督工作难以到位;对内,各股室分块管理的事,都是一竿子到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财监工作没有渗透到财政工作的事前、事中,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叫财监组织检查,财政监督局变成了财政检查局,财政监督工作有名无实。自然,也造成了财政许多份内该管的事,人员精力不足而“缺位”。
二是财政监督队伍弱化。从机构设置上看,财政监督管理局级别偏低。县级财监局为副科或股级单位,而市级多为正科单位。审计部门则不同,与被审计单位相比基本是平级,说话更有分量。从人员数量看,财监局多数是2至3人,检查只能一起上,难以应对政府庞大机构业务检查需要。从干部素质论,由于人员流动快、年龄偏大,在上级缺少业务培训的前提下,业务素质整体不高。
三是财监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财政监督管理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许多新问题处理查不到法规依据。
四是财监执法力度软弱。过去“财政、税务、物价”三大检查办公室是政府设置的机构。实行县(市)长负责制,县“三检办”是副科级别,市为副县级别,一切工作安排、处理代表县(市)政府行使。而现在,财监局(办)均属财政部门内设处室,对外开展工作不对应,故有的单位视其不当一回事。同时,即使被查单位有违法违规行为,除数额较少的经济处罚外,对责任人没有行政处罚权。如果需进行处理,也要移交有关部门,财监工作软弱无力。
三、加强基层财政监督工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财政监督管理工作凸显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重新归位财政管理职责,健全监督机制,强化队伍建设。
第一,深化财政内部管理改革。财政工作必须把重心放在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三个环节上来,形成“预算、管理、监督”三权分立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化解财政风险。在财政局人员编制数量有限的背景下,建议对资金拨付全面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宏观把握。在实事求是、公平合理搞好财政预算前提下,业务部门依法执行预算管理,准确务实进行资金拨付。单位或部门财会人员负责票据审核、账目处理和账户管理。对预算资金拨付到单位或部门后的使用,财政业务部门勿需跟踪管理,资金使用责任落实到单位或部门。财政局(厅)内设处(股)室,明确划分各自责任,一切接受财监部门的业务检查与指导。预算、非税、国库支付、社保、国资等各股室制定可操作性的工作细则与工作流程,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财政监督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财政工作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强化财监对各块资金的跟踪管理,做到事前有了解、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检查。对非税收入一块,重点由业务部门收缴,财政监督部门负责督查到位。财政部门要彻底摆脱非业务性事务纠缠,资金实行粗线条(预算安排的)管理,资金使用由其他部门负责,财政严把资金使用监督关,实行部门和单位“责任追究”终生制。
第二,完善财监法律法规。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财政监督法》或国务院出台《财政监督条例》。同时,鉴于目前财政依照的几部法规已实行多年,社会、经济发展中已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议对涉及财政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对管理的范围重新界定,对违规处罚的标准予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在制定、修改有关法律和法规过程中,要强化“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建议实行财政监督和纪检监察联动的工作机制,不管财政监督发现或查出什么问题,纪检监察同时一事一定性,事事均备案。只有把行政的和经济的处分处罚结合起来,才能增强财监工作的力度,以确保财政工作秩序稳定、高效运行。
第三,强化财监队伍建设。财监工作的高效运转,关键在于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改变现状,需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队伍的级格不能低。当前,县级财监检查的单位多为科级单位,故县级财监可定格为副科级;市级被检查单位多为处级,故市级应定格为副处级;省级的财监单位应定格为副厅级。这样,被检查单位才会把财政监督当回事,以提高其平时遵守财经纪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二是队伍的人员不能少。由于各层次经济活跃,经常性检查成为财监工作的重点。要检查,就应当符合法律秩序,有问话、有查账、有现场勘察、有记录,每组至少2至3人。即使分两个检查组下去,财监局也应配备5至6名专业水平过硬的工作人员。三是财监经费不能缺。保持正常工作开展,交通工具必须保证。同时,定期举办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让队伍常“充电”,提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没有经费来保障,各项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四是创新的思路不能丢。鉴于财政队伍编制紧,建议引进市场机制增强队伍战斗力。在财政保障财监业务经费的前提下,由财监局聘请一批具有中、高级会计职称人员参与财监工作。建立人才库,开展有关活动需“外援”配合时,就临时在人才库中抽取人员参加,以确保财监工作高效、快捷运转。
只要勇于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创新机制,就能克服许多人“不想干”、“不想当”的矛盾心理,破解难题,充分发挥财政的监督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一)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作为财政部门的一种预防和自我纠正的机制,其目的在于堵塞日常管理漏洞,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其重要作用应该得到到充分认识。但在实际中,不少人认为财政部门一家亲,监督部门对其他业务科室的检查,就是一种不信任的检查,是找问题、挑毛病、整人等,从而产生了许多对内部监督检查不配合的行为。另外,开展内部监督,检查人员必须掌握大量的工作信息,需要内部各科室积极提供,如对预算检查情况方面,人大批复的预算决议、日常追加预算指标、重大资金运作、国库执行预算情况等,有关业务科室均没有及时提供给监督部门,致使监督部门无法了解情况,不能实施有效的事前、事中监督。另外,监督部门与相关业务科室的同级关系,使监督工作往往需要各分管领导的协调,造成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开展得很被动,往往是一把手提出后才能开展,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能够自觉执行的内部管理机制等。
(二)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家现有财政监督法规都是分散于各种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造成了财政监督执法层次不高,权威性不强。由于财政监督法律立法滞后,法规体系不完整,影响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降低了财政监督的效力。在财政内部监督方面,法规建设更为滞后,目前仅有财政部门自身制定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暂行办法》,而且该办法还主要是从监督检查的.程序性方面作出规定,监督的实体性方面内容还相当贫乏,致使该办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操作性不强,严重影响了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
(三)内部监督观念淡薄、监督手段落后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财政各项管理工作中,对传统财政监督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如“金财工程”的逐步实施,财政管理的网络化,为资金的快速交易提供了便利。适应现代财政管理技术发展,加强对资金跟踪、管理、监督,成就了以“过程”为核心现代监督理念。但是,当前的内部监督观念、方法、手段还比较落后,没有充分利用内部网络技术,及时获取的效有监督信息。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以改变。检查仍然是事后为主,事前、事中监督检查很少。主要是通过对业务科室的会计核算资料、预算执行结果等情况进行内部监督,获取内部相关管理信息,这种事后监督、查错防弊做法,无法充分发挥财政监有应有作用,难以适应现代财政管理的发展需要。
三、加强内部监督的思路
(一)加强内部监督,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内部监督的认识
没有认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作用,造成内部监督失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违法违纪行为,严重影响财政部门的工作形象,损害财政改革事业。首先,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理财单位,掌握着政府巨额的财政资金,内部监督失控,损失的严重性可能更大。其次,财政部门作维护财经法纪单位,自身守法不严,执法不正,不自觉树立良好部门形象,又如何监督和管理其他单位。
(二)加强内部监督,要健全财政监督机构,提高监督队伍素质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政监督管理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以保障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已经成为财政内部监督的一个重要任务。财政监督人员在负责外部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也要切实履行内部监督的重要任务。各级财政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财政监督工作,健全财政监督机构,配备足够的监督人员。要加强对财政监督人员的理论学习,积极支持监督人员参加各级财政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的财政监督队伍。
(三)
创新财政监督模式,建立起“支、管、查”内部制约机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信
用社整顿工作的意见
(银监发[2005]71号)
各银监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消除和化解城市信用社的风险隐患,促进城市信用社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此《意见》已同时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十一月十七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的意见
1998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银行监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协调配合、各负其责,认真开展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通过多种方式,防范、化解和处置城市信用社风险,有效地控制了金融风险,保护了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部分地区城市信用社分类处置工作进展缓慢,大量处于停业整顿和撤销状态的城市信用社迟迟不能完全退出市场,部分经整顿后的城市信用社仍存在潜在风险等,城市信用社整顿任务仍很艰巨。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彻底消除和化解城市信用社的风险隐患,促进城市信用社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
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由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形成银监会、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城市信用社整顿任务较重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指定专门机构,在维护支付秩序、清收变现资产、妥善安置职工、打击金融犯罪等方面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工作力度。要制定风险处置应急预案,及时化解整顿工作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银监会、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确保整顿工作顺利进行。
二、由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的农村信用社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根据国务院已批准的城市信用社整顿方案,将部分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为农村信用社,纳入当地农村信用联社管理。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为农村信用社后享受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各项扶持政策(保值补贴政策除外);尚未完成更名改制工作的城市信用社,待完成更名改制工作后,再享受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各项扶持政策(保值补贴政策除外)。已经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省份,如再有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为农村信用社并需人民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的,其所需资金数额待清理后另行研究。
三、推进被撤销和停业整顿城市信用社的市场退出工作
为保护其他机构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公众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地方人民政府在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过程中,使用中央专项借款垫付自然人合法债务后取得的债权,与人民银行再贷款和其他机构债权列在同一顺序,按比例受偿。
各被撤销和停业整顿城市信用社清算组按此原则抓紧制订清算方案,在与债权人协商并经撤销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报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共同确认。要加大资产保全处置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清偿率。对于停业整顿、清算工作中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配合司法部门予以坚决打击。
四、加快推动整顿后城市信用社的规范改造工作
鼓励外资和优质的民营企业入股整顿后的城市信用社,并按照股份制原则进行规范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监管和政策扶持,督促和引导城市信用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市场定位,服务于当地中小企业、居民和经济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产权关系清晰、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规范的股份制金融企业。
五、做好整顿后城市信用社的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
对于整顿后仍存在风险的城市信用社,地方人民政府和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共同研究制定处置方案,通过救助、收购、重组、依法实施市场退出等方式化解风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深圳市财政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各派出机构:现将《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规定下发之前已经取得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应于换发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之前,达到本规定所要求的条件。逾期达不到规定条件的,不予换发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
经查实尚未达到脱钩改制政策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申请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已经取得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不予换发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
附件: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执业行为,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实行许可证管理。
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必须取得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以下简称“证券许可证”)。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是指证券、期货相关机构的会计报表审计、净资产验证、实收资本(股本)的审验及盈利预测审核等业务。
本规定所称证券、期货相关机构,是指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期货交易所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
第四条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依法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不受行政区域、行业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
证券、期货相关机构有权自主选择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但是,证券、期货相关机构一旦确定了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无正当理由不得任意更换。
第二章证券许可证的申请条件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申请证券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所在会计师事务所已取得证券许可证或者符合本规定第六条所规定的条件并已提出申请;
(二)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三)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1年以上;
(四)不超过60周岁;
(五)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良好,在以往3年执业活动中没有违法违规行为。
注册会计师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考试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六条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证券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法成立3年以上,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健全并有效执行,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良好,在以往3年执业活动中没有违法违规行为;
(二)具有20名以上符合本规定第五条或者第十四条或者第十五条第二、三款相关条件的注册会计师;
(三)60周岁以内注册会计师不少于40人;
(四)上年度业务收入不低于800万元;
(五)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实收资本不低于200万元,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净资产不低于100万元。
第三章证券许可证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第
1、按需要进行机构设置。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根据其财政监督制度设立了不同的监督机构, 并规定其监督职责。如实行立法监督模式的国家, 通常由议会或国会行使最高财政监督职权;实行行政监督模式的国家, 主要是将财政监督职权赋予财政部门或其内设机构;实行司法监督模式的国家, 主要由审计法院或会计法院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主体及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2、重视从业人员的管理。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重视对财政监督机构人员的管理。例如在法国, 财政部对财政监察人员的选拔条件非常严格, 监察人员必须是在财政部工作一定年限的高级文官, 并且由财政部长任命, 每一年轮岗一次, 如其严重失职, 将交由审计法院处理。在澳大利亚, 财政监督部门都设有一个信息技术监督部门, 在任的工作人员必须既懂得财税专业知识, 又熟悉计算机操作。
3、丰富全面的监督职责。
(1) 重视对内部职能部门的监督, 例如澳大利亚通过监督内部各部门的工作行为, 促进各部门依法行政, 提高工作效率。 (2) 重视对财政收支的监督, 例如法国财政部门设有财政监察专员、公共会计、财政监察总署和税务稽查等监督机构, 对财政收支过程进行监督。 (3) 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的指导与监督。 (4) 重视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再监督。国际上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行使社会监督职能时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 以保证社会监督机构执业的公正。
4、科学合理的监督方式。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监督方式,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非常重视预算支出的事前、事中监督, 事前监督主要是议会或政府事前对预算编制的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 事中监督是对政府、公共行政部门和国有企业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 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与效益性。 (2) 重视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个案监督的有机结合。
二、当前我国财政监督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于财政监督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使财政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
(1)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资金的分配和拨付, 很少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对拨付后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致使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信息反馈不及时, 影响财政资金的有效分配和预算执行。有些地方财政监督部门未能介入预算编制和预算审核等日常财政监督管理过程, 不能准确地掌握财政资金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精神, 使监督检查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大大降低了监督检查工作的时效性。 (2) 社会上有些人片面地将财政监督理解为对财政违法行为的处罚和惩治, 忽视了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造成了财政监督的客体对象对财政监督行为产生了对立和抵触情绪, 导致财政监督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
2、信息化建设滞后, 难以应付日益繁重的监督任务。
目前各级财政监督部门普遍感到编制不够, 人手不足列入监督范围的事项却越来越多, 依靠自身力量去检查就象大海捞针, 很难发现财政违法违规行为, 或者只能是蜻蜓点水, 发现一些表面上的问题, 无法深入。
3、监督手段过于单一, 致使财政资金脱离监管的现象时常发生。
我国的财政监督目前没有建立一套对财政资金分配和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的科学监督机制, 财政监督的调节和保障作用远远没有得到体现。具体表现在:财政部门将财政资金分配和拨付后, 很少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跟踪问效, 待项目完工或资金使用完毕后, 针对事后的财务结果进行突击性、专项性检查, 这种检查过于单一的方式, 对一些违纪违规问题, 如专项资金大量用于吃喝招待、发放工资、挪用、截留、延压、公款私存等现象已成事实后才发现, 未能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造成了大量财政资金的挥霍浪费。
三、强化我国财政监督的几点建议
1、解放思想, 树立财政监督新理念。
在当前振兴财政, 转变财政职能的关键时期, 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监督新机制,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财政监督工作应树立财政监督新理念,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以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为中心, 理顺和规范财政分配关系为目的, 按照“收支并举, 监督并重, 内外并行”的原则, 紧紧围绕财政收支, 拓宽财政监督检查的领域和范围。积极探索“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 逐步建立起涵盖财政收支各个环节, 寓监督与管理为一体的监督运行新机制, 真正实现由财政检查型向财政监督管理型的转变。
2、逐步增强信息化在财政监督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政监控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过建立财政信息共享机制, 可以降低监督成本, 实现实时监控。信息系统应全面追踪监测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逐步建立从财政收入的征收到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使用的全程跟踪监督机制。要结合“金税工程”、“地政工程”、“金财工程”, 开发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监督管理软件, 包括预算执行监控网络系统、财政信息采集系统、财政违纪预警系统, 逐步实现监督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 提升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 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步伐。要结合财政资金的运行规律和特点, 切实发挥账户控制功能, 随时对资金使用和账户开设情况进行监控, 使财政资金的运行完全置于财政监督的控制之下。要建立支出绩效监督和监控系统, 通过定量定性的指标分析考核, 对预算支出绩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充分发挥财政投资效益。要建立财政监督统计分析系统, 既反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又分析违纪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及改进建议。
3、实施新型的监督手段, 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督机制。
要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高效财政监督新体制, 就要逐步理顺各种财政监督职能, 改变过去注重对企事业单位进行阶段性、集中性和专项性检查的事后监督模式, 转变到对国民经济宏观监督调控上来, 充分利用财政、审计、税务、监察等职能部门的监督力量, 协同配合, 逐步构建一套有机的财政监督网。一方面, 各监督主体在财政运行过程中, 把各有侧重的财政监督工作作为财政管理的必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 纳入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 真正形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密切融合, 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另一方面, 财政部门应紧紧围绕财政收支的全过程开展财政监督工作, 由检查监督型向检查控制型转变, 逐步将工作重点放到对财政分配活动全过程的监督之中。主要通过对预算收入的征管、解缴、入库、退付等全过程的监控, 实行对本级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使用等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跟踪机制, 及时发现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财政监督工作的主动权, 努力做到把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 以保证财政分配和管理活动的健康发展。
4、强化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财政监督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如何, 是事关财政监督效率和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是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的组织保障, 是提高财政监督效率的根本途径。财政监督干部迫切需要加强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随着财政监督机制建设的深入推进, 健全机构、优化队伍越来越显得更加迫切。 (1) 挑选高素质的人员充实监督队伍。财政监督工作不同于一般的财政工作, 它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宽, 业务能力强, 非常熟悉财政业务。因此积极鼓励在职干部考取注册会计师、律师等资格, 不断提高监督干部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2) 加强监督干部培训工作。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强化培训, 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政治业务培训, 切实提升基层财政监督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提高财政监督队伍的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 以适应新形势下创新财政监督工作机制的需要, 把财政监督工作推上新台阶。 (3) 加强财政监督队伍的作风建设。要细心培养财政监督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坚定财政监督干部的理想信念, 增强财政监督系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弘扬求真务实、无私奉献、严格执法、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为财政监督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卢树华.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工作的完善[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 (12)
[2]、宋夕元.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 推进我国财政监督制度建设[J].冶金财会.2004. (12)
关键词:现代技术;惠民政策;随机抽查
现行财政惠民政策(补贴、补助、减免)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项目较多。有生活保障类的,有刺激消费类的,有鼓励生产类的,有补偿限制生产类的。例如低保补助、特困救助、养老医疗、种粮补贴、农机补贴、新能源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养殖种植补贴等。二是面广量大。受益人群面广量大,有的居住偏远、交通不便,有的在外务工、流动性大,很多事项不好当面核实。例如低保户分散在每个村庄,粮食补贴涉及千家万户,接受技能培训人员和享受燃油补贴驾驶员常年在外。三是个体额小。尽管各类财政补贴总额较大,而由于享受人数多,人均数额则较小,有的甚至只有几元、几十元。因此,财政监督检查应针对上述特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互联网+财政监督”等方式,保证各项财政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避免财政惠民政策被变通、被截留。
一、传统财政监督检查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财政监督检查方式一般是:每年针对某项财政补助,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成立检查领导小组,发文件、开大会、抓典型、搞培训;印表格、发传单、刷标语、上电视;分组到基层,听汇报、看记录、查账簿、访群众;逐级汇总、层层上报。就每个县而言,少则动用几十人、多则动用几百人,少则几周、多则数月,调集车辆、租住宾馆,加班加点、忙忙碌碌。而这种检查往往声势大、过程长,政治性强、形式的东西多,实际效果却不很大,有时甚至虎头蛇尾,有些问题不了了之。
(一)几率小。以农村低保为例,低保占比一般大于本县农业人口的5%。按5%计算,一个50万农村人口的县,享受低保补助人数为2.5万人,约2万多户。一个检查小组一般3—5人,除了到乡镇听汇报、查账簿、看资料,如果一切顺利,一天最多到两、三个村庄去核实,每个村最多核实3—5户,即一天最多核实15户居民。按照每个县10个检查小组、每次检查时间为10天测算,每年最多核实1500户,占低保户总数的7.5%。而且这种检查只能是按照账簿记录来核实资金的兑付情况,不能了解账簿记录以外的问题。
(二)成本高。采用传统检查方式,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需要检查和服务的人员多,到乡镇、下村庄、找受益人,很多时间都耗费在路上;层层有人带领、奉陪,检查成本都很高,而最后核对到每个个体的数额却很小。例如,某次种粮补贴专项检查,检查小组跑了距县城约80公里、离乡驻地20公里的小山村,抽查核对张三、赵四、王五等3户的粮补兑付情况(有的户外出,不一定见上面),3户的补贴加起来不到百元,而检查费用,加上带路的、来回燃油就超过了这个数。
(三)效果差。层层传达、落实,觉得严谨,实际层层应对、准备,人情成分多,效果递减,难以揭露实质问题。迎接检查时,基本是先强调困难,再赞美上级关心、领导重视,再说工作尽心尽责、任劳任怨,最后是报辛苦、提要求、要政策。检查组听完汇报后,看会议纪要和落实文件,查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每次都是资料装订齐全、整洁、美观,符合检查标准,让领导满意;抽查核对时,受时间、空间限制,即使完全随机,也存在调度、协调等问题,遇调查对象居住偏僻或者临时外出,通常就无法再调查核实。实际检查中,由被检查单位指定核实、谈话对象的做法,已成为惯例。
二、创新“互联网+财政监督”新模式的建议
鉴于以上情况,应尽快将惠民补贴财政监督检查搬上互联网,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对诸多财政惠民政策实施监督检查。就像城市道路电子监控系统一样,在财政惠民补贴上面安置一个电子眼,将有关数据全部电子化,实时监督,县业务主管部门、县财政局,甚至省市主管部门可随时、随机抽查,也可委托第三方电话抽查(如委托本地或者异地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一)建立两个抽查平台。一是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信息平台(抽查平台)。要将惠民政策、基本情况、补贴资料等输入到这个平台,如农业局的民工培训、种粮补贴,畜牧局的养殖补贴、疫情补贴,农机局的农机补贴,民政局的低保、生活困难救助,社保局的技能培训、养老、医保,卫生和计生局的免费查体、就医情况,教育局的贫困生救助、助学贷款,商贸局的家电补贴、新能源补贴等。平台数据必须包含申请人和经管人的资料。申请人的资料,分为已批准享受补贴的人员、未被批准的人员和退出享受范围的人员三类,详细登记其姓名、基本情况、联系电话,以及补助依据、补助数额、兑现情况,或者未批准原因,或者退出享受原因等。经管人的资料,主要是登记申请接受、审核人员姓名、基本情况、联系电话,以及审核过程、记录等。二是县级财政抽查平台。业务主管部门要将抽查内容传到县级财政监督平台,以便业务主管部门能随时随机抽查,县级财政部门也能随时随机抽查。
(二)建立抽查和评价机制。通过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信息平台,业务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都能随时随机抽查,原来实地检查、核对的事项可变为电话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侥幸心理和投机行为,促进检查工作扎实开展。通过建立抽查和评价机制,可以增强随机性,利用平台随机抽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及人的因素,确保评价更公平、更公正。同时,可以提高真实性。一方面,县乡业务主管部门以及经办人员不能像原来一样临时准备、布置现场,必须全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直接与享受对象、申请对象电话核实,能听到真实情况和感受,了解满意程度,既避免多方人在场、被调查对象有顾虑的心理,也避免被检查地区、业务主管部门和经管人员强调理由、掩饰搪塞的局面。例如农民工技能培训,按照农业局平台录入的培训名单、村庄和电话,县财政局可随机电话抽查,核实该学员基本情况及学习时间、内容,防止用假名骗取培训费问题。又如农村低保,按照县民政局平台录入的申请人员名单、村庄和电话,县财政局可随机电话抽查,核实补助发放情况,并可征求受补助户或者未批准享受户的意见。
(三)建立延伸到基层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市、省乃至中央可以足不出户开展检查工作。下基层、搞调研,听真话、看实情,这些是以前管理者尽心工作、体察民情的写照,也是各级所提倡的。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用“顺风耳”、“千里眼”装备了检查队伍,与原来监督检查方式相比,可以消除空间、级次和时间等方面的制约,省时省力,节俭、快速,真实、高效,而且减少人情、人为等主观因素。因此,财政监督必须借助新技术,与时俱进,完善旧办法、开启新途径。正如《老子》所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第2期
新兴县财政局监督检查办公室编2010年4月28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种粮补贴工作中的实践
做好种粮补贴工作,让国家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付给种粮农民是财政部门责无旁贷的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新兴县财政局严格执行政策,科学化精细把此项工作做实作细,具体来说,把好了“两关”: 严格原始资料的审核,把好播种面积申报的审核关。由于种粮补贴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林林总总,错综复杂。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认为各种问题的根源均是对播种面积有异疑上。经过与农业部门沟通,县财政局召集各乡镇财政所和农办负责人开会,提出了对每年播种面积申报的审核要求。如播种面积有变动(尤其是增加)的,先由农户出具变动申请并提供纸质原始依据,经村小组初审报村委会加具意见,后由村委会呈送镇农办,镇农办根据情况或现场核实后答复变动申请,并把回复结果报镇财政所。由于我们把好了播种面积的申报审核关,多年来,我县未出现因种粮补贴产生的群体性上访等事件,群众对该项工作满意度较高,“种粮拿补贴”成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的事情。
切实做好种粮补贴工作,把好种粮补贴政策关。种粮补贴政策有
明确的补贴范围、补贴标准和补贴对象。我县多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承包土地谁享受补贴、非农民种粮是否可以补贴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经请示上级财政部门,财政局及时知会了各乡镇财政所,由财政所会农办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工作。种粮补贴工作事无大细,财政部门均能做到有问必答、有疑难必按时解答;且为保证渠道的畅通,各财政所和农办均设立疑问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的来电。据基层财政部门反映,种粮补贴工作一年比一年顺畅,均得益于广大干部职工对政策的理解和贯彻,得益于真心实意服务群众的热情。
一年来,我们围绕《XX年陇南市财政监督工作要点》和市县财政、财监工作重点,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全省财政监督工作会议精神,树立财政“大监督”理念,创新财政监督机制体制,按照“收支并重、内外并举、监管结合”总体思路,努力实现财经监督检查职能转变,全面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形成了涵盖财政收支、寓监督服务于财政管理的财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财政监督长效机制,树立财政“大监督”理念,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需要,也是财政监督自身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财政监管能力的需要,因此,我们把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管理的必要环节和组成部分,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形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紧密融合,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一是加强了预算编制监督审查。进一步完善了县直部门“零基预算”管理办法,编制综合财政支出预算,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强化了预算监督力度。对15个乡镇和县直11个部门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单位所有收支都进了财政笼子,增强了单位自主理财的积极性,规范了财政预算分配程序。二是对部分重点项目资金专项审批。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车辆购置保险费、丧葬抚恤金以及扶贫救灾、农业开发、社会保障、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重点项目资金,通过专项审批和跟踪问效,确保其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教育危房改造资金、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和惠农补贴资金财政专户,推行财政专项资金县级报帐制,对这些项目资金实行封闭运行,提高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严格财政资金拨款程序。按照核定的预算指标,坚持用款单位按用途申请、财政业务股室按预算审查、主管领导按进度掌握核批、临时性项目报政府研究“一支笔”审批的财政性资金拨付制度,把预算内外资金捆在一起使用,有效克服了资金调度上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了财政性资金分配程序。四是健全财政票据核销制度。对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实行“验旧领新、限额控制、票款同行”管理办法,确保了政府非税收入的足额入库。对执法罚没和农税专用票证实行“交旧领新、报查核销”办法,彻底堵住了执罚执收单位截留、挪用财政预算收入的源头。五是注重发挥财政监督员职能作用。财监办4名专职监督员日常工作在财政预算管理、农业项目资金、乡财县管核算和预算外资金管理等重要职能机构,对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的收纳、划解、核算、指标分配、资金拨付、以及用款单位使用和报账情况实施日常全程监督,推进了各项财政业务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
(二)开展重点项目财政专项检查,有针对性地解决财经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服务财政改革,强化财政职能的原则,抓住财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查纠各类违规违纪问题,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
一是对乡镇落实惠农政策资金情况进行督查。年初,县局抽调4名人员,参加全县涉农惠农政策资金专项检查。对乡镇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抗震救灾、粮食直补、退耕还林、村级经费、教育“两免一补”、扶贫资金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了各项补资金按时足额兑现农户。全县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启动以后,县局抽调3名业务骨干,由分管副局长带队,对全县各乡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改革实施情况和补贴项目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巡回督查,指导乡镇做好惠农财政补贴对象的审核公示、信息录入、资料报送、档案管理以及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各项惠农补贴公平、公正地发到农户手中。家电下乡政策推行以后,县局抽调人员,由分管领导带队,会同商务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乡镇和定点经营商家贯彻落实家电和汽车下乡财政补贴政策情况进行督查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资金兑现到位。
二是组织开展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检查。从7月至10月份期间,采取单位自查和组织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XX年1月1日至XX年5月30日期间的银行账户和现金管理情况、会计基础工作情况、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收支两条线管理执行情况、抗震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业务招待费管理使用情况以及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想了全面检查。自查面达到了100%,重点抽查面达到了20%。对检查发现的财务工作基础薄弱,工作质量不高;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格,存在违规操作现象;超范围超标准支出,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财务管理不到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坚持边查边改的原则,责成责任单位限期整改,督促缴存非税收入108万元,结清往来款项36万元,回收职工欠款5.6万元,指导被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同时,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业务处理难点,由财监办在全县会计再教育培训班上进行了通报和专题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其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的自觉性,从而提升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水平,严肃了财经纪律。
三是扎实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意见和有关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工作。这次专项治理,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从6月中旬起至年底期间,分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重点检查、集中处理整改建制4个阶段进行。在全县160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组织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从成员单位抽调16个业务骨干,分成四个检查小组,对20个县直部门和4个乡镇集中突击检查,重点检查面达到纳入治理范围总数的15%。对“小金库”治理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研究“小金库”发生的主客观原因,认真解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等问题,探索建立预防产生“小金库”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监管水平,努力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
四是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一是根据县政府安排,财监办牵头,抽调3人组成检查组,以会计信息质量为重点,于7月下旬,对陇南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徽县管理部XX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进行了财政检查。审查范围为徽县285个单位6463名职工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缴存、支取、个贷等业务管理工作,检查资金总量3900万元,对检查发现的徽县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相对偏窄,应该履行住房公积金缴存义务的企业大都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或存在断缴现象,乡镇政府代扣所属单位职工个人缴交住房公积金划转进度不平衡,全县住房公积金财政补贴部分没有实现与个人缴交部分同步划转,影响职工个人公积金权益和公积金制度发展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检查建议,要求单位继续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增加资金积累,努力营造职工住房保障社会公平;健全归集协作机制,针对收缴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缴交措施,确保公积金缴交足额到位;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保障住房公积金运作安全,发放优质贷款。通过整改落实,促进管理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确保全县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二是按照市财监办统一安排,财监办抽调2人组成检查组,于7月下旬,对徽县燎原会计师事务所、正达税务师事务所的会计执业质量进行检查,重点审查其遵守独立审计会计准则、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职业道德规范、业务收费管理办法以及业务开展基本情况等内容,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单位会计内控制度不严密、财务会计核算信息数据存在差异和会计执业程序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责成单位进行整改,促进了会计中介机构规范运作,维护了《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条例》的严肃性。
五是组织开展重点建设项目财政绩效监督检查。按照县政府安排,从县财政局、审计局、发改委抽调6人,组成2个联合工作组,由财监办牵头,于11月18日至30日期间,对县直12个部门127个建设项目会计帐薄、收支凭证和财务报表资料,进行了调阅审查,对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初步审计,内容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国债投资基金、扩大内需专项资金、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以及县列一批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等方面,对检查发现的项目会计核算信息不能全面反映项目资金运行全过程、项目管理和财务财务管理衔接不严密、会计账面暂付款科目发生频繁且数额过大以及项目建设资金财务进度考评和财政绩效评价基础资料不全面等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促进项目资金规范管理和发挥最大财政绩效起到了一定作用。
六是完成省市财政、财监部门安排的专项检查调研工作。对全县贯彻落实农机具财政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国土整治专项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调研,为上级完善政策措施提供详实的依据资料。
七是配合省市财政、财监部门和县纪检监察、发改、民政等部门对重大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多次监督检查,促进各项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强化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监督检查,确保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的规范使用和安全发放。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抗震救灾政策,完善制度措施,加强资金管理,规范分配环节,及时拨付资金,强化监督检查,确保了抗震救灾资金的规范使用和安全发放,有力推动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日常监管合力,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接收发放全过程进行监督,形成了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网络,实现了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全覆盖。二是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制度,确保了监督工作规范运行。为了加强对救灾款物的监管,灾情发生以来,县上及时转发了上级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一系列文件,并先后制定下发了相关配套制度规定,出台了《徽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办法》,对重建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监督等事项作出了详细规定,建立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使重建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依法、有效、规范运行。三是突出监管重点,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公开透明。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监督管理,救灾资金物资实行“三归口”即资金监管归财政、物资监管归民政、项目监管归发改委,救灾资金物资发放切实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接收,统一集中,统一安排,统一分配,统一发放。一年来,先后5次抽调人员,分赴各乡镇和有关单位针对救灾款物发放等重点环节开展监督检查。从会计账务管理、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恢复重建政策落实、农村居民住房重建验收和考核等不同角度,对乡镇和有关部门执行灾后重建政策进行全面的稽查和审核,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通过重点巡查和定点监督相结合方式,对资金物资收发台帐不健全、发放不透明、登记不准确、公示不及时和个别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和乡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方面工作。同时,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对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却保抗震救灾款物及时发放到灾区和受灾群众手中。
(六)认真办理群众信访案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监督检查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受理的群众来访和电话投诉的主要内容是涉及惠民补贴政策落实和有关抗震救灾款物发放的有关事宜。我们针对不同问题,深入村社调查了解,查找根源,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解释政策,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条分析研究,严格按照办理规则,逐件逐代表进行了答复,满意率为100%。我们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资金检查。内容涉及扶贫、社保、计生、教育、民政、退耕还林、粮食补贴等多项资金,对存在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予以整改,帮助单位建立健全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财政专项资金的运做程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我县财政监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形势的发展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财经监督检查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前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的总体要求,财政监督还存在着“缺位”现象;二是财政执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经领域内违纪问题仍然存在,“小金库”还未彻底铲除,可能还存在着财会做假行为;三是财政监督检查力量薄弱,对预算收入征管质量、财政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专项监督检查乏力;四是财监机构与税务、审计、监察以及政法等部门联合执法配合不够,财经监督的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新的一年里认真加以改进和克服,进一步发挥为财政改革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促进全县财政经济健康发展。
三、XX年财政监督工作要点
XX 年,全县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富庶、魅力、和谐新徽县的基本要求,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工作大局之中,贯穿于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总体设计之中,贯穿于财政管理工作运行全过程之中;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加强对重大财税政策执行和民生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加强会计行业、企业和财政内部监督,促进提高财政部门内控水平;更新监督理念,改进监督方式,拓展监管事项,优化监管结构,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促进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
按照这一思路,财政监督工作要重点把握好 “五适应、五促进” :要适应加强财政调控和支持县域经济的形势,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适应推进县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促进深化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要适应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需要,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适应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方向,促进建立透明财政和源头治腐的惩防体系;要适应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促进建立高效有序的县级公共财政运行机制。
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抓好“两个条例”的贯彻落实,逐步实现财政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甘肃省财政监督条例》,切实履行两个《条例》赋予财监机构的职责,加大财政执法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继续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财政系统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关工作的通知》,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财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严格预算管理、加强增收节支、保障政策执行、维护财经秩序、提供决策参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财政法规的学习教育,制定切合实际的财政监督检查实施办法,规范监督检查执法行为。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财政监督质量和财政执法水平。
(二)抓好日常财政监管,努力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保证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是财政监督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围绕财政管理工作重点,对税收征管质量、政府非税收入征缴、政府采购行为、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及财政票据的领报缴销等情况实施日常监督。对财政预算的执行实行跟踪反馈制度,落实财监机构对有关财政拨款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核制度。加强对近年来县财政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促进财政管理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抓好财政专项检查,着力解决财经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财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安排对一些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重点行业税收征管质量、重要非税收入缴纳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以强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监督检查为重点,实现对救灾资金的全程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组织对“三农”、社保、教育、卫生、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关系民生的重大支出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继续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建立健全“小金库”专项治理长效机制。深入贯彻《会计法》,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严厉打击会计造假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重点查纠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薄弱、随意处置国有资产、账外资产以及资产流失的问题。开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严肃查处截流、坐支、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适时开展重大项目资金跟踪问效和财政绩效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检查职能,严肃财经纪律。
(四)抓好财政内部监督,正确履行财政源头治理和反腐败工作职责。贯彻落实《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办法》,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完善乡镇财政考核督察和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稽核制度,加强财政系统内部纪检监察工作,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推行政务公开,落实首问责任制,建立健全财政部门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实施办法,保持财政干部廉洁从政、依法理财。积极完成县委、政府分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正确履行财政源头治理工作职责,深入推进财政制度改革,大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五)抓好财政督查和调研,为财政改革和发展做好参谋和服务。主动参与部门预算试点、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监督各项财政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全面落实。围绕财税管理和财政经济运行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加强监督检查过程中的的宣传和调研,及时反映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建议,为规范财政管理提供参考。督促有关部门和乡镇落实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管理配套措施,保证全县恢复重建工作整体向纵深推进。
【试论中国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理论思考】推荐阅读:
财政监督信息11-12
管理理论与美国的财政预算管理10-07
中国财政制度06-19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07-08
财政扶贫工作的新思考12-03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11-04
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思考11-21
构建和谐社会财政职能新思考07-05
财政学习题与答案07-04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