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论文(推荐8篇)
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审计原则是依法行政原则在审计监督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具有审计监督法律化,审计执法程序化、透明化,审计结果公开化、公示化,审计责任明确化等特点。
一、依法审计的范畴:依法审计是审计部门的根本法理指南,是审计工作最核心的法理理念。从审计部门的实际工作来看,要具体体现依法审计、实现审计监督目的(一)基础在依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准则,审计工作也不例外。那么,目前依法审计有哪些法呢:
1.审计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
(1)宪法。宪法第九十一条、第一百零九条对审计机关的设置、审计监督的范围和内容、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审计监督的最高法律依据。
(2)审计法。审计法全面规定了审计监督的原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的职责、审计机关的权限、审计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内容,是审计监督的基本法。
(3)其他有关审计监督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目前本人们实行最多的是审计署1-6号令,从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及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等进行质量控制,制定了相应的准则与操作规范。
2.其他法律、法规。具体包括: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会计法、经济合同法等财经方面的法律等;审计监督活动中,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应当遵守财经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方面的法律、法规,如《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等。
(二)关键在于审计。依法审计,加强审计监督,关键在于依法审计,通过依法审计这个载体,实现监督、服务的目的。这就要求本人们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法治控制。依法审计就是确保审计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每项审计项目都能经得起检验。
(三)根本在于监督。要通过审计监督,保障财政资金、民生资金、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
二、目前审计监督的几种观点
1.审计万能论。认为审计监督可以全面地辐射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由于审计部门自身认知的错位以及社会对于审计作用的过高期望,造成审计监督效应人为地被扩大或神化,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审计机关如何坚持依法审计实施审计监督,也无形中增大了审计的执法风险。实际上,目前的财政财务收支记录与实际经济事务有很多不一致的前面,审计机关凭借现有的审计手段,有时难以查实真相,有些方面审计监督也无能为力。
2.审计走过场论。即认为审计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在这种审计理念的影响下,大多数人把审计部门定位为各级政府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监督成了“走过场”。诚然,监督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监督却是万万不能的,这是很平常的道理。在一个缺乏监督的环境下,权利运行者就会为所欲为,各种违纪违规必然遍地都是。本人认为,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这一点永远不能变,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不仅在于它所查处或揭露的违纪违规问题,更在于其无形的威慑力量和潜在的警戒效应。
3.审计无作为论。即认为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职责时,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法定权限,执法手段和处罚执行力度较为薄弱,审计工作难有作为,审计监督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审计工作的重心在于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换言之,即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简单的行政处理、处罚已经不符合形势的要求,而是要从体制和机制中发现问题,从微观入手,站在宏观角度,为党委政府服务。
4.审计等同服务论。认为审计监督是纯粹为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服务的,监督完全寓于服务之中,在这种观点下,审计就成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审计监督的效应也就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虽然在目前的形势下,审计监督的另一个目的是服务,但审计的基本职能其本身是监督,其常规性、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监督,是先监督,而后达到服务这个目的的。
5.审计就是查案论。认为审计就是要查问题,抓大要案。这种观点多少受近几年来审计风暴和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值影响。应该说,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常规性、例行性监督,查
处大要案不是审计的基本职责,也不是审计的要求,所谓可遇不可求,大要案的查处往往有一定偶然性,需要一些非正常手段才能查处,而审计仅仅能在发现疑点、提供线索、协同查案等方面提供一些服务。
6.审计纯监督论。认为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监督,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审计的职能是监督与
鉴证,而不是服务,这种观点容易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思路走入死胡同,在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上发挥不了审计免疫性功能。
三、目前审计监督的几个“不适应”
1.观念上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变革创新能力不强,对社会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不够敏感,习惯于用过去熟悉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对审计新技术、新方法接受较慢,满足于现状。对“优秀项目”、“精品项目”内涵的理解有偏差,没有把审计报告、审计成果当作审计机关的产品来看待,多数是在疲于应付项目,抓质量、出成果有心无力。
2.思路上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善于从全局的角度系统把握具体审计工作。审计组织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由点到面”的方式,审计组按方案内容每人各分一块,审到什么算什么,查出重大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审计结果上把上缴金额等指标看得过重,缺少宏观把握的能力。
3.成果运用上不适应。尤其是对审计成果的开发、转化、运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微观成果多,宏观成果少;就事论事多,成果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分析问题缺乏一分为二的观点,注重揭露问题,正面成果的引导作用不够;许多审计信息“为写而写”,没有认识到审计信息是审计过程的延续、是体现审计成果的手段,内因不明导致审计信息质量低下。
四、目前审计监督的压力
(一)从外部环境看,审计监督有新压力。
从审计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看,无论是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还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的要求都更高了。
1.《审计法》对审计的要求更高了。修订的《审计法》,主要在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监督手段、规范审计监督行为四个方面作了修订。规定审计报告从原来的内部文书变成公开的法律文书,对审计质量要求更高。它一方面是进一步强化了依法审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把审计工作置于人大和社会公众监督之下,这意味着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同时,《审计法》修订后,审计执法手段的增设,在加大审计工作力度的同时,也加重了自身的责任;被审计单位救济途径的变化,对本人们工作的严谨细致、客观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更高了。近年来,审计通过自身的努力,效果越来越明显,地位和作用不断显现,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审计的难度也比过去大了,审计能不能有地位,能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关键在于本人们的工作有没有成效。对于党委、人大和政府,审计工作有没有成效、是否有成果,就在于本人们能不能当好参谋、能不能把审计监督和审计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本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党委政府的需求、研究人大的需求、研究社会各界的需求以及被审计单位的需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审计、选择项目,提高这些项目的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和审计建议,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3.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更高了。随着这几年的“审计风暴”,社会公众愈来愈关注审计结果公告,对审计结果的需求,已经转变为一种有效需求。但是,本人们要认识到,审计结果对外公开,对审计机关而言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本人们宣传审计成果,推动民主法制;另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告将审计工作的质量完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审计风险显性化。面对审计结果公告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本人们除了积极稳妥,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之外,唯一对策就是严抓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由此来应对、化解产生的压力和各种困难。
(二)从内部环境看,审计工作有新变革。
从审计机关内部看,审计工作面临新的变革,这种变革包括管理模式在变、审计方式在变、评优办法也在变。随着审计转型的不断深化、审计创新创业年的推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审计监督面临更大压力:
1.管理模式在变。审计署6号令的全面实行、计算机审计的全面推广,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审计理念、审计管理行为、审计技术方法有一定的冲击。6号令的核心是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行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强化审计管理的基础工作,实行质量控制与责任追究相结合。计算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则从审计技术创新角度对现在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是挑战。
2.审计要求在变:在审计对象上,要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在审计发展方向上,要在绩效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在审计手段上,要在计算机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
3.审计方式在变。一是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二是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三是从单位审计向项目审计转变,专项调查已经成了目前审计发展的主流;四是从以过程为导向的审计向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转变。伴随这些转变,本人们的审计管理思路、模式也要跟着进行调整。
4.评优办法在变。去年,省厅和市局对评优办法和标准作了较大的修改。审计项目的评优,虽然其本身不是目的,但是本人认为目前的体制下,审计项目的评优仍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会给本人们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审计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审计的监督、服务职能往往通过项目审计实现,项目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中心工作。针对项目的评优成效情况,新的评优方法在以下七方面有加强。一是加大了审计宏观服务与威慑力;二是加大了审计创新力度;三是加大了审计宣传力度;四是加大了审计整改落实力度;五是加大了审计公告力度;六是加大了审计问题的揭露或审计的深度;七是加大了领导批示的加分。
五、坚持依法审计,提升审计监督层次,监督实效要提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制订出有特色的审计项目,特别是要通过批判性发挥审计的建设性和预防性作用。本人觉得审计免疫系统的关键是通过批判性发现问题、揭露问题。
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依法审计、依法监督原则。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监督,依照审计程序开展工作,做到程序规范,证据可靠,结果准确,既不失职不作为,又不越权乱作为。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克服就事论事和“一刀切”的做。三是坚持一切为了发展的原则。要自觉把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找准审计监督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2.突出审计重点。压缩数量、提高质量、增加深度,加大力度。关注财政资金的绩效、关注民生资金、国有资产的安全,关注政策的贯彻落实;努力在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突出对国家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继续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进一步突出重点,更好地服务于大局、服务于中心。
二是突出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监督。要围绕和服务于“努力推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这一目标,进一步抓好预算执行审计;要围绕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公开性,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建立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预算的透明度,揭示执行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
三是突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的审计监督。重点要放在揭示决策失误和工程建设、公务消费等活动中的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四是突出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要加强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教育及涉农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突出对权力运行的审计监督。进一步扩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继续探索、归纳和总结经济责任系统审计、行业审计的经验路子,不断探索和完善对领导干部责任和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
3.规范审计程序。一个规范的审计项目,应当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审计事实清楚,审计定性准确,审计处理恰当。在审前调查阶段倾注更多的精力,找准项目的切入点。在科学选项的基础上,对选定的项目有目标地实施审计,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在项目实施阶段注重操作规范,提高审计产品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人员要强调两种责任意识。一是要强调责任意识。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二是要强调经济责任追究意识。要突出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
4.注重审计成果转化。审计信息是审计过程的延续,是扩大审计成果的重要抓手。审计信息要围绕审计工作开展,做到:一是围绕党政领导交办的审计任务抓成果提炼,围绕领导交办、关注的审计任务,及时反映任务完成的进展情况、存在困难和阻力、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等;二是善于用创新的思维提炼审计成果,体现“人无本人有、人有本人新、人新本人深”的要求;三是做好问题类信息的技术处理工作。对一些敏感问题,可以变换角度,反面信息正面做,从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宏观性、实用性的对策与建议,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审计监督,公权监督,关系
一、 审计监督与公权监督的历史渊源
审计监督与公权监督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 多种史料也有记载。 早在3000 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具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 宰夫掌朝堂仪式、考核百官治绩,报上级予以奖惩。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规范的审计监督制度———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每年地方官吏将各地税赋收入及财政开支, 以书面的形式报给皇帝,皇帝则每年进行一次听计。隋唐时期,在刑部之下设“比部”,对凡属中央、地方、军镇的收入和支出,无论巨细还是大小, 均由比部负责审计检查。宋代设立审计院,这是我国审计机构的初始命名, 它标志着审计有了正式专用命名和官方地位, 审计监督职权也从此独立运行。元、明、清时期,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 大部分审计监督职能并入监察御史机构, 该机构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整肃朝仪等事务。 从上述历朝历代设置的审计机构及其职能来看, 最高统治者通过审计, 一方面来审查和监督地方官吏的行权和履职情况, 另一方面来考核和评价地方治理状况及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也就是说,历朝历代所有官吏(包括各地方官吏)都是由朝廷委派任命的, 朝廷则必然要通过专门机构和相应机制来监督、约束、管治甚至查处违法官员, 以此保证其政权的长治久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审计没有单独建制, 审计监督一直寓于财政、监察工作之中,即由财政和监察等部门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国营企业、 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和检查。 改革开放后,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客观上强烈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与经济管理, 建立健全经济监督机制, 维护国家财经法纪。 在当时形势下,1982 年12 月颁布的宪法, 规定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由此从根本上确立了审计监督制度的法律地位。在新形势下,党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多新要求。 比如, 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 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对公共资金、 国有资产、 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由此可见,审计监督越来越成为国家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审计监督在公权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审计监督在公权监督中的地位
1.审计监督是公权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公权监督,是指按照宪法及有关法律规定, 依据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 由监督主体对公共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活动。在我国,对公权实施监督的主体很多,比如:从国家层面,有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从党内层面, 有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从社会层面,有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等。 其中,审计监督是公权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审计机关是政府重要的经济执法监督部门, 依法履行审计监督, 是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 自审计机关设立30 多年来,审计领域不断延伸,监督职能日益扩大。 特别是近些年来开展的对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监督层面从一般意义上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对领导干部决策和权力运用过程的监督。因此,从法律赋予审计的职责来说, 审计监督应当是公权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长期以来审计的实践来看, 审计监督始终是公权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审计事业未来的发展要求来讲, 审计监督也必须是公权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审计监督在公权监督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我们知道,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 审计的独立性决定了审计监督不同于其他经济监督,也不同于公权监督中的其他监督形式,审计监督在经济监督、公权监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地位。 这种独立地位表现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不行使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职能,不从事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具体业务,因而保证了审计信息的客观公正,保证了审计结果的权威性。 不仅如此,审计监督还可以对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等其他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监督体系有效运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审计机关还可以对公共权力行使部门及监督部门进行审计监督,从而确保把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比如, 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进行审计, 就实施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对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进行审计,就实施了对司法权力的监督,对人大机关进行审计,就实施了对人大监督权力的再监督。
(二)审计监督在公权监督中的作用
1.预防作用。 孟德斯鸠在 《论法的精神》 一书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真理。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从古至今,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腐败的根本在于权力腐败。为防止权力滥用,避免腐败行为的产生与蔓延, 最好的办法是注重并加强事前预防工作,其中,事前审计就是预防公权滥用及腐败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事前审计,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效预防错弊,消除隐患,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经济决策的可行性和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同时也有助于对负责人、财、物等权力部门起到监督、把关和防范作用,从源头上预防权力滥用, 进而将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
2.揭露作用。 审计工作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审计人员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经济卫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三个传统职能,其中,监督是审计的首要职能。 即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检查, 对经济活动进行监察和督促,对有关经济责任人履行责任情况进行监察和督促,借此发现和揭露其会计资料的错误弊端、经济活动的违法违规、 管理上的各种漏洞等情况,为有关部门发现和查处大案要案提供线索。 从近些年来审计实践及其成果来看,各级审计机关大念权力运行的“紧箍咒”,着力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和腐败问题,揭露和查处国有资产毁损和流失、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揭露和查处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挖出了一些 “经济硕鼠”和 “权力蛀虫”,有力地推动了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3.惩治作用。 审计的惩治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下达审计决定。 即审计机关在审计之后,对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除应当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外,还应当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 处罚的审计决定。审计决定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具有实行惩戒与教育的直接效力。 二是移送案件线索。 即在审计工作中,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获取到很多数据,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能较快、较准地发现一些违规违纪线索,将这些线索及时移送给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可以较好发挥审计惩防腐败的“侦察兵”作用。三是协助查办大案要案。 即各级审计机关充分利用审阅、核对、盘存等基本审计技术,分析、推理等辅助审计技术,数据模拟、信息处理、程序检查等计算机审计技术,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协助纪检、监察、检察、公安等机关查办滥用职权、 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各类大案要案。
4.警示作用。 近年来,通过审计进而查处的违规、违纪和违法案件越来越多,在社会上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通过审计,一方面规范了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堵塞了被审计单位管理上的漏洞,另一方面规范了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遵纪守法行为,抑制了公共权力的滥用。 通过审计,不仅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工作会起到震动和推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单位也会起到警示作用。 通过审计,不仅对已经违规、违纪、违法人员进行查处惩治,而且对有非分之想的不法之徒和腐败分子也会造成极大威慑,从而有效地遏制公权滥用和腐败现象的蔓延。
三、 审计监督在公权监督中的关注重点
(一)重点监督 “选人用人权”
据审计署的审计报告资料显示,每年向有关部门移送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中,“一把手”的职务腐败问题比较突出, 违纪违法的“一把手” 占同级违纪违法干部的比例,一般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因此,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严格监督就显得尤为迫切,尤为必要。而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重中之重是选人用人权。各级审计机关在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 要着力监督检查其所在单位的选人用人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规范,要监督检查领导干部是否存在利用手中权力买官卖官、行贿受贿现象。要通过对选人用人权的监督检查, 避免和杜绝选人用人权由领导干部个人说了算,从而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实现择优选拔干部的目标。
(二)重点监督 “资金使用权”
资金使用权,也称财权,既是公权监督的重要内容, 也是审计监督的重中之重。 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拥有对财政资金的筹集收缴和管理分配权,主要体现在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两个方面。 审计机关对预算编制环节实施监督, 就能从源头上堵住财政收入权和分配权的滥用; 对预算执行环节实施监督, 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权运用的违法问题。具体来说,在实施审计监督时, 前者一要检查支出预算的编制是否符合法定应确保的支出顺序,是否体现了特殊项目法定预算的要求, 在预算支出安排上是否存在随意性;二要检查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是否把应列入预算的收入列入预算, 有无隐瞒、少列、虚列、漏列收入;三要检查预算的调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有无擅自调整的情况。 后者一要检查是否按照本级人大批准的预算及时向各部门批复, 有无擅自更改预算内容或延迟预算批复; 二要检查预算收入征收部门是否做到了依法征收, 有无越权擅自减免、缓征或者违规超征、溢征现象;三要检查财政部门是否及时、足额地拨付预算支出资金,有无拖延现象;四要检查部门预算执行中, 有无随意变更支出科目、调整支出标准,甚至滥用职权截留、挪用、私吞国家财政资金等行为。
(三)重点监督 “审批权”
行政审批是政府的一项权力,也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行政审批权在配置社会资源、控制人身财产安全的风险及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审计监督, 一是要在制度方面检查是否坚持集体审批制度,是否实行公开透明制度, 是否健全层级监督制度,是否建立案卷评查制度,是否实施审批考核评价制度等; 二是要检查审批程序是否合规、合法,在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行政审批等环节是否按照法定依据、条件、标准、时限、 流程来办理, 是否存在超越权限、 跳跃环节等违法违规行政审批的现象; 三是要检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依规、依纪行使行政审批权,比如是否依法依规收费,是否存在吃、拿、卡、要现象,是否有变相审批、 违规审批以及利用行政审批权谋取非法利益等违纪违法行为。
(四)重点监督 “执法权”
行政执法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对公民、 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权利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行政执法权一旦被滥用, 必然会对相关各方的合法权利造成侵害。 审计机关对执法权进行监督, 一要审查行政执法权的配置是否恰当, 各部门行政执法职责体系是否健全; 二要审查执法程序是否合法合规, 执法权的行使是否公开化;三要审查行政执法过程中,是否依法定责、依法督责、依法究责;四要审查是否建立严格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体系; 五要审查执法人员在执法环节是否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甚至知法犯法。
(五)重点监督 “决策权”
决策的失误应该说是工作失误中最大的失误, 而决策权的腐败则是权力腐败中最大的腐败,因此,对决策权实行监督是各种监督环节中极其重要的,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监督。作为审计机关,在对决策权进行监督时,一是审查决策者的决策权限是否合理, 有无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的现象, 决策权力是否过分向个人集中, 是否存在决策部门权力利益化问题; 二是审查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议事规则是否完善,执行是否严格;三是审查决策的透明性,要审查是否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是否建立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等。
四、 审计监督在公权监督中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
根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要健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负责人要依法直接领导本级审计机关, 支持审计机关工作, 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尤其是审计机关在对权力部门和权力机构的公共权力进行监督时,更应该得到本级政府负责人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各级地方政府负责人不仅自己要掌好权、用好权,而且还要成为审计监督的坚强后盾。
(二) 完善审计监督协调配合机制
完善审计监督协调配合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公安、财政、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 对审计机关发现并移送的公权腐败问题及线索, 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查处意见和结果; 二是审计工作所涉及到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自觉接受和配合审计人员开展工作, 不得利用手中权力阻挠或干涉审计工作。
(三) 强化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特别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要把审计结果作为部门考核、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及个人奖惩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要推动审计问责的规范化、制度化。 充分利用审计结果,明确责任追究,让违规违纪、行政不作为、有权滥作为的官员受到惩罚,从而完善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曹鎏.行政官员问责的法治化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一、注重大局,突出抓好宏观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监督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审计机关要把保障上级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保证政策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关注和反映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揭示问题与推动完善制度、促进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确保中省市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二、注重改革,突出抓好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
财政审计,是审计机关的永恒主题,审计部门要在积极构筑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总体框架下,坚持“监督体现服务,制约体现促进”的理念,围绕政府预算体系建设,切实整合审计资源,搞好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做到年年有重点,年年有成果。不断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政资金合规、高效使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特别是要抓好预算执行单位“三公”经费及会议费的审计监督,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组织整改,促进“三公”经费及会议费预算、管理、使用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厉行节俭、减少浪费,促进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三、注重绩效,突出抓好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
近年来,我县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对固定资产、特别是重大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审计机关一定要不辜负县委、政府重望,严格按照《定边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及《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有关问题补充意见的通知》进行有效监督,紧紧抓住资金流向这条主线,实施全过程监督,做到及时跟进,同步参与;对那些只图眼前利益,不负责任,不遵守行业章程、不按行业规则办事的设计造价公司一经查出,审计机关除了按照相关财经制度处理处罚外,第一次亮黄牌,提出警告;第二次发现应当报告政府,打入黑名单,不得再进入定边市场。确保建设资金安全高效,真正将政府性投资项目建成效益工程、廉政工程、民心工程。
四、注重民生,突出抓好公共服务领域审计监督
今年,我县将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安居工程、社会管理等方面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用好民生资金,使之真正用之于民,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财政资金流向哪里,审计就延伸到哪里,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开展工作,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安排项目的审计,特别是省、市直接审计的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及早做好配合审计的准备,确保不发生问题。
五、注重责任,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审计监督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干部管理监督制度。要切实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协作,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贯彻落实好《定边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办法》,及时调研探讨总结适合我县经济责任审计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纪问题,一定要严肃处理,该处理处罚的立即移交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触犯法律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决不能姑息迁就。
行审计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2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的第20条对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范围和审计机关监督方式作了进一步明确和规定。这是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责,然而要履行好这个职责,各地审计机关面临了严重的挑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其履行法定职责的需求。目前,审计机关应对这一挑战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社会审计机构专业人员帮助实现其职责。现就如何利用审计机构问题谈谈看法。
一、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困难。尽管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中,国家投资越来越低,但就其金额上来看是逐年增长,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制2009年期间,中央预算内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达32%。而且,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例如,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对工程合同管理的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合同法等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等。然而,审计机关投资审计部门无论人员数量上,还是专业结构上都不能满足要求。以贵州2009年为例,2009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2438.18亿元,投资领域涉及交通、水利、房建等
方方面面,而全省的固定资产审计人员仅有300多人,且大部分人员并不具备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的背景,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很显然难于完成审计法赋予的职责。
二、审计机关利用社会审计机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社会审计机构是是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程造价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具有审核有关单位财务收支及工程结算能力的机构。
从审计技术的发展来看,社会审计基本上一直走在国家审计的前面,尤其是在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方面,1999年底,原附属于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师事务所全面完成“脱钩改制”,带走了不少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再通过长期市场竞争形成的相对竞争优势,使社会审计机构聚集了一批精通工程审计的工程师、造价师等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国家审计机关所不具备的。但国家审计以法律授权、经费自理为保证的高度独立性,以及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手段,则是中介机构无法企及的、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完全可以依托审计机关的行政权威,通过优选中介机构,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体现最佳社会效益。
三、当前审计机关利用社会审计机构的主要模式
1、直接聘请中介机构人员参与审计工作
这是国家审计署倡导的模式,2006
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对审计机关聘请社会审计机构人员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方式从审计独立性及审计质量上是最容易控
制的,然而这种方式是将社会审计机构当成“劳务公司”,对社会审计机构而言是最不容易接受的,从贵州省的情况来看,当审计机关需要从社会中介机构聘请人员参加审计机关的审计组时,社会中介机构基本是出于“友情赞助”。
2、社会中介机构以机构的名义参与审计组
这种方式多用于投资额比较大的高速公路、大型水利等项目,审计机关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按审计机关的要求,独立完成审计中的专业工作,并对其审计部分出具审计报告。例如在某高速公路的竣工决算审计中,审计厅委托8个社会中介机构完成18个标段的工程结算审计和征地拆迁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织每周以例会的形式由各社会中介机构报告审计进度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由审计组长确定统一的处理原则。审计厅人员完成财务收支部分审计的同时根据各审计机构提供的的线索完成建设管理方面问题的取证,同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最后审计厅根据各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工程结算审计报告及自己人员的取证对建设单位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能较好的控制审计质量,也能较好的保证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各审计机构只完成其专业的部分,不涉及建设单位管理问题,审计机关能及时提供服务,其审计成果能够以独立的报告展现出来,为其发展较为有利,因此社会审计机构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3、将建设项目的审计完全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
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将其应当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的国家建设项
目完全委托给一个或多个社会审计机构,其中一个为社会审计机构为主审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其他审计机构和汇总审计报告。在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之前,审计机关审核其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完成后审计机关根据其审计方案,复核其审计报告。在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一般情况不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如果在符复核审计报告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涉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机关另行安排审计项目进行专项审计。这种模式下,社会审计机构要根据审计机关审核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计,而审计实施方案中一般含有对建设单位管理问题及建设单位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审计的内容,社会审计机构从“维护客户关系”方面讲,审计机构不太愿意对涉及建设单位违纪违法的事项进行审计,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在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审计机构利用其发现建设单位管理方面的问题来换取建设单位其他审计业务。且当审计机构出现审计失败时,审计机关难以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追究社会审计机构的责任。
4、授权建设单位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 当国家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申请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而审计机关又认为该项目不是那么重要或是审计机关实在难以抽出人手时,常常采用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一般以复函的形式,授权项目建设单位自行邀请社会中介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这种模式下,审计范围、审计目标由建设单位与社会审计机构在业务约定书中约定,审计机关一般只要求建设单位待审计完成后备案其审计报告。这种模式下,项目建设单位与社会审计机构的关系就是一个简单的服
务关系,基本谈不上国家审计意义上的审计监督,难以达到审计法上规定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审计目标。
四、法律授权模式—实现对国家建设项目全面审计监督的根本途径
二是围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强专项审计调查。
重点关注“三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加大延伸审计力度,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加大审计调查力度,及时发现普遍性、苗头性和典型性问题,并针对问题深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为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是围绕促进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以为政府节约投资资金为目的,加大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力度;进一步加强投资审计日常管理和复核,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注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效果,促进提高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水平。
四是围绕完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涉及民生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加大对领导干部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的监督,特别是工程项目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的监督;高度关注镇一级债务情况,加强镇级资产负债审计;加强与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加大审计结果运用力度,增强审计监督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社会保险基金;财政监督;审计监督
社会保险的特殊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基金监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是保证社会保险制度健康运行的关键。对社会保险基金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保险事业的顺利健康地发展,保护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保证“两个确保”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涉及的环节较多,过程也比较复杂,一般要经过参保单位、征收部分、核算部门、银行、待遇核发部门、保值增值部门等众多部门,这就导致了基金的财务风险和众多部门的管理风险,尤其是在资本市场还不甚完善的情况下,基金投资的市场风险过大,基金的安全性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因而社会保险基金在收缴、拨付、存储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只有建立完备的监督管理制度,才能在基金营运中有效消除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堵塞基金管理中的漏洞,确保基金管理稳健运行。为此,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体系应能及时发现和研究基金运行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基金管理有序进行。一般而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内部监管是基础,而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等是对内部监督的必要补充,发挥财政与审计监督应有作用,是保证社会保险基金良性运行的制度保证措施。因此,对社会保险基金实施有效财政与审计监管是保证社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财政监督
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
[1997]26号),明确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不得挤占挪用和对外投资营运,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除预留两个月的偿付费用外,结余资金只能购买国债和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专户,开始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1999年7月1日,开始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自此,中国普遍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地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户、支出户和财政专户,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全面地反映在三个账户之中。2001年5月1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再次强化了对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性的保障,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该办法明确要求,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以及其它的社会保险基金有关的账户收支和结余情况的监督应当按照此规定执行。财政监督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财政监督的意义社会保险基金是政府立法强制征收的专项基金,涉及面广,规模大,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基础构建,是整个社会经济安全保障的基石,政府财政部门必须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财政监督,是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和按时足额支付,纠正违犯法规的行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完整,防范和化解社会保险基金营运风险,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保险基金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从征集、偿付、结余到营运,从缴费单位,参保职工、社保经办机构到银行,不能出现风险监控的空白点和置身监控之外的人,必须全部置于监督之中,这是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性的基本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财政,对国家财政收支平衡有很大影响,并涉及到财政体制今后的改革,财政部门要预测、控制国家和企业负担水平。社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政府要承担最后责任,必须加强事先的管理和监督。社会保险
基金的收支的平衡和最终保证是否稳定可靠,决定着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基本职能的正常发挥。事实上,失业、养老、疾病等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加之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些风险给社会保险的收支平衡或略有节余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客观上要求国家财政给社会保险提供最后的担保。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在举办社会保险事业时,如果出现基金的缺口,都是由国家财政进行补贴的。另外,为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为防止挤占挪用等违法现象的需要,也必须加强财政监督。财政监督作为资金流动控制的中心环节,具有其它管理监督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社会保险基金专户开设的原则设置社会保险基金专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避免资金失控,强化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监督;规避金融风险,保障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避免多头开户,提高社会保险基金运转效率。社会保险基金专户的设置从整体上要反映基金的来龙去脉,并且要有利于基金的征收、支出及结余的管理。
1、财政专户属计息专户,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存款利率计利。
2、财政专户应在同级财政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协商确定的国有商业银行设立,即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3、财政专户、收入户、支出户三个账户应在统一的银行系统开设。在同一银行系统开设三个专户,有利于资金的及时缴拔,缩短资金在途时间。
4、财政专户、支出户、收入户的设立要服从分账核算的要求。
5、财政专户、收入户、支出户的设立还要方便社会保险费的收缴。
(三)社会保险基金专户管理的基本原则
1、收入户只收不支,每月定期将所收社保基金全部转入财政专户。
2、财政专户接收收入户按月转入的基金,按预算拨付基金到支出账户,管理基金滚存节余部分。
3、支出账户主要是预留两个月支持的基金,除接收财政专户拨入的基金外,只支不收。按照这些原则进行管理,从短期来看,有助于迅速扭转业已存在的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不良现象,增强社保基金管理的计划性和严密性,从长远来看,有助于与发达国家监管社保基金的惯例逐步接轨。实现财政专户以后,为更好地发挥财政监管的作用,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构建财政专户下由社保机构、审计、参保单位等多部门参与的多元化监督体系,增加财政专户的透明度,共同监督好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使用。
(四)社会保险基金专户监督的主要内容
1、收入户监管的主要内容:一是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的社会保险费是否及时、足额缴入收入户管理,有无截留、挪用等行为;二是基金是否安全完整,有无挤占挪用收入户基金的行为;三是收入户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存入财政专户;四是收入户有无多头开户的行为。对收入户的财政监管,可以清楚地了解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是否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的数据及时收缴;是否及时正确提供当月实收数额;对欠缴单位是否按规定收取滞纳金等。通过对社会保险费缴纳、征收的有关部门实施监督,有利于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尽快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2、支出户监管的主要内容:一是基金是否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专门用于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金支出,有无擅自改变基金用途等;二是监管基金的开支项目和范围,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项目、范围支付,有无属于法定项目和范围的不开支、不属于法定项目和范围予以开支等情况;三是监督检查基金的开支标准;四是是否按国家规定使用支出户,有无多头开户及截留、挪用基金的行为。对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实施监督主要是防止虚报冒领的情况出现,以避免有些参保单位、参保人利用假工龄、假年龄、假工种、假证明、假身份骗取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现象,也利于监督社会保险待遇的审批机构是否按规定审核社会保险待遇,对办理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费是否已全部缴清,对各项待遇的计发标准是否合理合法,有无多拨或少拨情况。通过对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全过程进行监督,规范拨付程序,确保各项待遇及时足额发放到参保人手中。
3、财政专户监管的主要内容:一是财政专户内的基金是否安全完整,有无挤占挪用基金、动用基金平衡预算的行为;二是财政专户内基金是否按计划及时、足额拨付;三是财政专户内基金是否按国家规定保值增值,有无违反规定擅自动用结余的行为。
二、审计监督
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营中,审计部门作为监督的一个子系统,最具有独立性,因为它与社会保障部门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仅仅是依法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审计监督是一种法律效力较强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当地审与上级审,它是审计监督在内外互相制衡方面的体现,其目的是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基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主要内容是:
1、对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其中,决算审计监督的内容是:经批准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财务收支计划是否严格执行,有无超预算、超计划问题;预算和财务收支计划的调整是否按法定程序报经审批;决算和财务报告及有关的会计报表、会计账薄、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并报经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决算审计监督,应当力求发挥预警性或预防性的监督作用。
2、对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监督,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程度。其内容为: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财务和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健全,能否有效地发挥核算监督和控制作用。
3、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涉及的一系列内容的审计监督。包括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核定收缴、对付、上解、储存、拨付、调剂、使用,到基金的运营、保值、增值等状态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
4、对社会保险机构财务收支的一系列内容的审计监督。社会保险基金资产是独立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资产。因此,应对社会保险基金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财务分别建账,分别核算。
5、对参加统筹的用人单位与社会保险有关事项的审计。包括参加社会保险在职职工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人数及花名册的真实性;享受各项社会保险金人员条件、待遇的合法性等。从2001《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7月21日)提供的信息来看,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行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增值,而且特别强调社保基金的资产独立性,这可以成为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的有益参考。由于审计监督常发生在事中或事后,对审计查出的违规违纪案件或漏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处理就成为关键。否则,审计监督的作用就会流于形式。按照上述监管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财政和审计等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责成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纠正,并向有关政府部门和基金监督组织报告。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岗位之间划清责任与权限,形成风险监控链与监控点,建立交叉而又不重复的机制,使各司其职,协同运作,形成一个自主防范、控制与化解风险的有机整体,是互相制衡监督原则的内在需要。有效地发挥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作用,保证基金的收、支、管理等各个环节安全有效地运行,可以顺利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财务目标和社会安定目标。因此,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实施财政与审计监管是保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努力提高财政与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循环包括征集、偿付、结存三种形态,涉及用人单位、职工和基金管理等多个方面,不仅在不同层次进行监督,而且包括不同的管理监督机构的共同参与。社会保险、财政、审计等监管机构对不同的监督对象发挥着不同的监督作用,实际上也发挥着互相制衡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保险事业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要清醒认识社会保险基金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现实困难,努力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岗位之间要划清责任与权限,形成风险监控链与监控点,建立交叉而又不重复的机制,使各司其职(责),协同运作,形成一个自主防范、控制与化解风险的有机整体。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机制,变消极的被动监督为追求内在利益的主动监督。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与流动性,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
切不可当作可有可无、可强可弱的一般性工作,而应当作为社会保险事业的特别重要的工作,必须全面考虑,狠抓落实。其次,要不断强化监督措施,完善监督手段,既要适应时代需求,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等现代核算管理,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和健全的信息网络,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监督,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变化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提出的实际需要。最后,要研究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比如,社会保障基金固定资产的收益问题,如何进行财政和审计监督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出新的办法。社会保险基金目前进出规模达到几千亿,是否按实际收到的社会保险费,包括增值部分的进账,特别重要。目前有的地区,社会保险基金作为固定资产的增值部分,如出租收入等在基金中往往未予反映,而是作为经办机构经费的其它收入进行核算,这不符合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的原则。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规定使社会保险基金增值部分得到正确计算。
【参考文献】
一、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体系的基本情况
目前, 我国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体系主要以财政部门监督和审计部门监督为主, 以人民代表大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政府部门的监督为辅。
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是对农业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批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研究重大投资项目的方针政策, 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 指导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法规、规章赋予对所属财政部门及下级政府的财政执法权, 并有权对其进行监督。
财政部门的监督是财政资金监督的主体, 负责管理和监督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支出, 研究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拟订农业开发政策和项目、规范资金核算等财务管理工作。财政部门的监督是一种制度约束为前提的监督, 其主要目的是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审计监督具有强制性、独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审计部门依法独立检查相关的会计和财务收支资料及资产, 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监督领导干部履行职责, 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二、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体系的缺陷
尽管我国对农业财政投资建立了多主体、多层级的监管体系, 但是该体系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
(一) 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 政府层次多。
我国目前有五级政府, 在多层次政府结构的背景中, 政府间的农业财政投资关系较复杂, 影响中央财政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的统一及财政管理手段的运用。目前我国中央及省级间的财政体制全国基本统一, 但省以下政府层级多达三个:地级、县级、乡级。过多的政府层级, 一方面导致各级政府职能分配实施过程中的委托代理链过长, 产生较多的委托人和代理人, 利益冲突和信息扭曲的可能性增大;另一方面, 各层级责任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由于层级间的财政体制有较大差异, 导致资金多头管理, 政策制定各异, 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再加上农业财政资金拨款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琐, 一般要通过县财政部门或上级农业财政投资的资金专户才能到达农发资金专户、项目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工程监理单位、实施单位等, 使资金在中间环节被挤占、挪用的可能性增加, 资金到位率较低。
(二) 事后监督多, 事前、事中监督少。
目前的监督体系主要侧重于事后监督, 即资金使用后对资金使用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评价, 对项目投资、进度及质量等方面的事后检查, 这种检查是资金使用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纠错追惩, 取得了一定效果, 为国家挽回了部分损失。但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 不能忽略监督的预防、调控功能, 使农业财政投资取得最大、最优的效益才是监督的最终目的。因此要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紧密结合的制度。
(三) 法律监督薄弱。
表现在:现行有关对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的法律规定较分散, 标准不统一, 而且相互交叉, 加大了执法难度, 影响了监督的严肃性;处理处罚力度不够, 影响了监督的执法效果;对各个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没有明确规定, 影响了监督的效率;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操作程序, 透明度差, 影响了监督的可操作性。法律法规建设的相对滞后, 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的实施, 制约了财政监督效能的发挥。
三、加强审计监督以提高农业财政资金使用质量
以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为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对农业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时, 将公共服务理念寓于审计监督之中, 就是对农业财政资金从投入、使用、管理、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查监督。通过对农业资金的审计, 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防范资金被挪用的风险,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 农业财政投资审计的目标定位。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我国《审计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各级政府、企事业组织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农业财政投资的审计目标又可细分为以下目标:
1. 促进农业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有效使用。
审计除了要监督国家财经法纪的执行情况, 还要检查国家支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审计机关通过检查农业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 披露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损失浪费和低效, 揭露违法违纪行为, 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审计机关通过对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 监督有资金分配权力的部门, 使其按照批准的数额对计划内项目分配资金, 不得层层截留, 不得向计划外项目分配资金;监督资金使用和管理单位, 专款专用, 加强管理;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审计中, 对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提出建议;对于错误和舞弊行为, 及时予以披露;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及时报告政府, 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2. 监督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人大通过的预算足额安排农业资金。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必须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审计机关通过预算执行审计, 监督财政部门足额安排农业资金, 促使农业资金从源头上得到保证, 从而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性。
3.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农业资金投资领域的权力主要表现为决策权、审批权、管理权、支配权、收益权等。审计部门由于其独立性、权威性的特点, 通过对农业资金全过程的审计, 增强了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督力度, 从而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
(二) 农业财政投资审计的角色定位。
从上述审计目标可以看出, 国家审计监督在政府农业投资的监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对经济监督的再监督而居于较高层次。现行审计体系由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组成。内部审计在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其独立性较差。社会审计虽然独立性最强, 但基于其有偿性和自觉自愿的特点, 客观上削弱了其对政府农业投资的监督力度。国家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其监督权, 有一定的处理处罚权, 因而是农业财政资金审计监督体系的监督主体。国家审计机关除了要监督农业资金的运行状况, 还要对财政、农业、发展改革委、扶贫开发、科技等部门对农业资金监督管理进行再监督。为了保证审计的监督地位, 政府就需要完善立法赋予其监督权利, 也要增强其物质条件、整合其监督力量。
社会审计监督是经过国家的授权, 经国家批准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对农业资金相关使用单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进行评估和审查, 做出资金跟踪报告, 并向委托其进行监督检查的财政部门汇报。笔者认为, 社会审计监督可作为政府审计的补充体系, 定位于微观经济的监督。
群众监督是社会公众对农业资金运行状况的一种自觉的监督。群众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 尤其是互联网广泛、公开、及时的特点, 建立网络财政公共服务监督平台, 利用公民的民主意识, 实施对农业财政投资活动的监督, 包括批评、建议、揭露违法或腐败行为等, 引导全民参与、全民监督。
(三) 农业资金审计监督的运行环节。
传统的审计监督强调的是事后监督, 而对农业资金的监督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农业资金从投入到使用直至完成阶段, 涉及到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 因此农业资金审计监督要体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协调、统一的原则。
1. 事前审计。
就是事前通过对预测、计划和决策的审计, 审查项目立项的可行性, 以控制农业资金支出总量和结构。农业财政投资大部分都是基础性和公益型项目, 这些项目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 要事先对项目的可行性出具审计意见是比较困难的, 审计风险也较大。从现实角度考虑, 政府尚无这方面的审计需求, 法律、法规也未赋予审计部门对项目是否可行出具审计意见的权利。此外, 由于项目前期论证的知识领域较宽, 审计人员在专业技能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从辅助决策的角度考虑, 事前审计也有一定的运作空间。可以将验证和评价以下内容作为审计重点:可行性方案所依据的数据资料是否可靠完整;论证深度是否到位, 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经过多方案比较论证程序等。通过审计将发现的问题反映给决策层作为参考, 防患于未然, 即把审计置于咨询的位置, 而非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审计意见。
2. 事中审计。
事中审计就是通过过程监督, 提高资金运用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农业资金的事中评价可以起到警示、纠偏的作用, 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此必须对农业资金的执行情况从项目开始实施直至终止进行监督。
3. 事后审计。
事后审计主要是以审计效果性为主。对农业资金投资项目的监督, 应该有专门的资金绩效考评制度, 即建立预算指标考核体系。只注重扩大预算资金需求, 而没有对预算执行效果优劣承担责任的约束, 这是导致农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审计部门在审计时, 应将财政、农业等部门的农业投资预算支出与对农业贡献程度的指标相挂钩, 考查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逐步增加农业资金使用情况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注: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与审计监督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240050218)
1.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全县12个建制乡镇敬老院全部作为工作范围(其中因一个乡上年已进行了专项审计,故不列入);时间范围自2009~2011年;内容为五保集中供养对象的生活保障金、吃肉款、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分散供养对象的补贴资金等;另一方面是基建工程项目的预(决)算,固定资产的购置等。
2.工作程序和方法。由县纪委组织审计、财政、民政召集联席会议,各乡(镇)长、民政所长、财政所长、敬老院长参加动员大会。审计局领导主讲主次审计的目的意义,在于帮助基层规范、健全、准确、真实的财务收支记录,杜绝差错、堵塞漏洞、防范过失。纪委领导讲明宗旨是院务公开、信息透明,使每个生活在敬老院大家庭中的成员沐浴党和政府的雨露阳光,不要因管理领导的错误留下阴霾,有问题或介于有问题的要主动纠正,从而帮助提高敬老院的管理水平,保障弱势群体生活质量。
具体操作是通过面对面查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现金存款、审查票证以及相关的文本或合同。
3.审计结果。11个乡(镇)敬老院由县下拨五保集中供养950人,经费270.7万元;分散供养352人,70.36万元,县民政、县财政按照标准和时间下拨无误。多数乡镇日常现金支出都做到了及时、客观记账,票据真实,管理比较规范。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以及个别漏洞。
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基建工程都未经过决算审计,全县各个敬老院都进行了改造或新建,宽敞亮堂的居住环境,但这些五保老人也想知道用了多少钱,用得是否真实。一般基建工程大的100万元,小10万元,都是本地基建队承建,都有预算,但都没有经过决算审计,多数基建队人员出于善心,不赚敬老院什么钱,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中有水份;二是购置固定资产都没有通过政府采购,按照县采购目录中的项目应报告而未报告,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着一定的浪费现象;三是在较大额报销的财务发票缺少必要的附件说明,对真实性的确认存在困难;四是白条子(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单据)做账。
个别问题:一是收入未及时入账。某镇敬老院出纳员将2009年、2011年两年民政、财政两家联合下拨的一次性(物价)补贴21 290元,不做收入。原因是出纳员利用会计管理不规范,未设置“银行存款”科目,一切收支均以现金科目结算,造成银行存款数无法掌控并加以与有关方面核对,同时会计也未核对现金库存,给出纳有可乘之机;二是某敬老院基建过程中以修理代基建,按无效合同付款;三是某敬老院三年办公、接待、业务费共14.37万元,其中本由政府承担的订报、公文包等费用均由该院列支,涉嫌假借五保老人名义购物他分;四是某敬老院分散供养人员的名单与领款人有的不相符合,涉嫌假造。
4.处理意见与建议。(1)对每个乡镇敬老院出具审计报告,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办法;(2)对涉及会计衔接由财政局统一账户科目,漏列收入的全部计入收入;(3)对涉及基本建设工程项目重新进行决算,对无效合同重新办理并呈报监察部门;(4)对涉及政府采购目录中的项目,毫无例外地纳入政府采购,阳光操作,对原采购对应目录价格超过合理部分由当事人予以追回;(5)涉嫌违反党纪政纪的单位或有关人员,将材料线索移交给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对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包括其他案件)需要审计查证或协助调查取证的,给予全力配合,主动帮助。
启示体会。之一: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各敬老院的投入,先后投资2 000万元改造和建设敬老院11个,添置生活用器和健身器材;县政府每年特拿27万元,用于老年人每周三餐肉,每周两菜一汤改善生活;每逢重阳节、春节县乡领导分别走访慰问五保老人送上“红包”,使这些老人生活滋润,也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有了更高的渴望;之二:对弱势群体,部门的经济活动需要主动进行帮查,监督检查,他们往往不起眼,资金来源往往是拨款或赞助式,没有经济效益考量,浪费损失甚至贪污均有可能发生,所以要及时介入,不能忽视,这类人内部也很少存在上访举报,因为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所以只有党委政府主动部署才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洒向角落;之三:审计部门主动配合纪检监察,使纪检监察对案件定性判断更加准确无误,提高效率,使之成为他们的利器;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对问题查出后作出处理,也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的得力措施,才能把事实搞清、搞彻底,达到治病救人、惩前毖后,完善必要而规范的规章制度,为审计工作更好更顺利地开展创造条件。县审计局积极配合纪委监察部署安排审计敬老院的经济活动,为生活在这里的老人撑起一片晴朗的天,也是首次建立协作运行机制,包括案件审核情况通报,案件移送等程序环节的确认,这是我们审计工作中突显的一个亮点。
【审计监督论文】推荐阅读:
企业会计政策的内部审计监督论文07-24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09-21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审计监督的思考11-17
滨州市建设局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办法07-08
审计市场论文05-23
国家审计分析论文07-11
内部审计风险论文07-04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07-06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07-25
审计学论文范文字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