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发掘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教学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篇1: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课堂无疑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并且充分发挥作用呢?

一、加强情感交流,增强学生信心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情感,去赢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亲其师,信其道。”想要学生学好语文,语文教师有必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主动接近他们,缩短距离,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少批评学生的不良现象,不能用刻薄蔑视的语言去挖苦学生,以免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课堂上的违纪现象,要用委婉的语气区别人和事,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只有容忍“错”的教育才能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关系,才能走进他们,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那些品德和学习表现落后的后进生,如果引导不当,他们就会更加叛逆,扭曲心理则会更加严重。他们自认为自己不行,不愿和老师与同学接近,他们长期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猜疑和指责,很少有人认同和了解他们,一旦发现有人理解他们,愿意和他们交流,他们就会备感珍惜。因此,教师更应善待他们,给他们特别关注,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同时要适当地给予他们鼓励,这样一来,“后进生”也尝到了被人认同与接受的喜悦,对自己有了信心,便会主动摘掉“后进”的帽子,由此发生质的变化,褪蛹成蝶的美丽便能一次又一次地绽放。

二、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素质教育就是倡导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课堂需要我”。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找到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会思考,敢于质问。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就要充分做好“导”的工作。导的时间不要长,不能满堂灌,课堂上的时间要尽量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能动脑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决不能什么都是教师一个人说。导的方式要活,不能千篇一律,要启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乐意参与,能主动融入课堂。碰到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讲,教师坐在下面当一名忠实的倾听者,和学生打成一片,融入其中,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认可和主动学习的程度。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授课有法,但无定法,妙在变化,重在得法。一堂语文课不能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寡味,一节课就像一潭死水。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教师讲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热烈、生动活泼。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表现的时空宽广性可以使教学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它能够提供与文字相配套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视通万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左右逢源的境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饱满的感情投入学习,从而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1.抓住导课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部巨作,那么导入新课即是它的序幕。序幕设计新颖,便能抓住学生的心,课堂教学就会顺理成章,进入佳境。只有精心设计出巧妙新颖的导入内容,才能给学生一个崭新的形象,为讲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2.研究提问艺术,启发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问如果有启发性、趣味性,不仅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率。提问要有创造性,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化整为零,可做假设提问等,提问的方法有很多,总之,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包括问的方法、技巧、创造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兴趣和信心,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3.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语文课上,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把自己置身于教材所描述的情境中,并与作者的感情达成共鸣,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比如,教师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情感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平常自己与父亲的点点滴滴,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地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将素质教育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作者:王秀清

语文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篇2: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发掘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有敌对情绪,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所以,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知己知彼,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过程,以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创设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进行感情沟通。要放下师道权威的说教,用人性化的言行对待学生。用亲切的目光。和蔼的面容。在无形中给予学生关注,让学生对教师没有畏惧心理。教师是教学这个共同体中的首席,这就是说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把学生当朋友,友好地与他们交流,做一个热心的、耐心的听众。倾听学生的心声。“报我以桃。投之以李”。教师对学生尊重和关爱,必然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敬。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肯定,才能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从而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中形成活泼、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

二、师生关系在互尊互敬的友好互动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须凭借各种手段,语言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有效地设计语言教学。教学语言运用是否巧妙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学生对语文内容的书面认知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用通俗、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他们。开启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头脑里从特殊过渡到一般,从形象过渡到抽象,逐渐培养他们的总结能力。教学语言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规范化,甚至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得研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优美、准确、幽默的语言,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会让学生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良好习惯,掌握运用语言的真正本领。语言教学的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够文明得体的交流,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头表达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给学生作示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三、注重对学生的科学评价

教师在抓考试结果评价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与学都过于死板,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生机和活力。单一的知识教授,忽略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这样教师能够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学设计的调整和把握,进行教学的反思。强化评价的素质教育功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体验技能,学习情感,通过评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终身体验意识服务。素质教育既注重了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也注重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也注重对学生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评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内容的确定,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情感体验,与人合作技能的发展,同时还应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差异,给予个体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学评价要质大于量,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

四、课堂教学与德育结合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传授知识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语文学科教材中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教师除了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模范行为是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个性品行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体现了个人的品德修养,在学生中起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其乐于接受和模仿。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貫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语文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趋势,顺应时代潮流。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马丽丽

语文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篇3: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我从以下几点论述:

1、 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放在第一位,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师生互动,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

3、 课堂教学,老师要认真进行学法指导。

4、 教师要注意对教学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结合,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素质教育的课堂活动核心内容的主题是学生,离开学生的参与,离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做以下几点:

一、 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放在第一位,要成为学生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主题,学习是学生个体的主动行为。心里学研究表明,知识在学生脑中的意义是由学生自己构建起来的,而不是靠传递或法制达成的,因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脑袋里面充满了先前的经验和观念,而并非一个空荡荡的容器,任由教师往里填充东西。作为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学习者主题的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先读后教。在教师讲解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中的音节,注释进行朗读,使学生首先处于读、猜、想的心理过程中。这时也许会有误读、误解,但这也正是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的基础。二是以度定教。针对学生误读或误解的词语,教师给予提示和引导,然后再由学生进行凡物的朗读较深对课文的印象。三是多读多感知。在吃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探寻文章内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如《杨氏之子》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小学五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难免读音不准、不会停顿。接着教学时就点名朗读课文,出现问题我及时知道,学生马上纠正。再让学生进行齐读课文,分组读、同桌互读,几轮下来,学生把课文读的正确流畅。理解课文内容上,采取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对难以理解的句子我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嘛?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到妙在何处,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我相继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二、师生互动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心里充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乐意参与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设问,使学生充分享受被尊重的快乐,从而建立自信。另一方面,教师也体验到了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师生之间人为地的界限消除了,进入一种开放、多元、具有无限包容的奇妙地带。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以师生的平等和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为主要特征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把自己与学生真正的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死学生所思”,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地互动中,允许学生打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以努力,形成促进思维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三、课堂教学教师要认真进行学法指导

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指导学法,才能较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从掌握学习过程中领悟学法。如,我在上《飞夺泸定桥》这课审题时是这样提问的:1、《飞夺泸定桥》这个课文的关键词是什么?2、“飞”和“夺”各是什么意思?“飞夺”又是什么意思?3、课文中写谁?“飞夺”什么?为什么要“飞夺”?结果怎样?以上三个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以梦结尾,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梦的内容及作者以梦结尾的含义下能够理解,在此提问:“凡卡在梦中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体的希望能够实现吗?为什么?”明确课文以梦结尾,一方面说明凡卡迫切希望爷爷收到回信,尽快的把他带回去;另一方面说明凡卡的希望只是一场梦,是不能实现的,爷爷物理带回他;更主要是突出凡卡命运的悲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田忌赛马》是一篇讲读课文,本文的重点是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的出场次序的不同来理解孙膑的智慧,难点是从第二次赛马程序中总结出田忌取胜的原因,从这个原因中找出孙膑制胜方案的依据,从而推知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准备红、黄各色的学具马各三匹,分别标出“上、中、下”字样。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生摆出三场比赛双方马的出场顺序,再让先摆好的同学上讲台,用板书描述对阵图,接着思考:为什么三场都失败了?田忌失败后的神情怎么样?老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摆马的出场顺序,能使学生充分熟悉三场比赛的具体情况,边摆边思考失败原因,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再加上教师灵活提问,适机引导,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浓厚,求职的欲望更加强烈,情绪也越来越高涨。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会自觉的将课文内容前后联系起来,从而从整体上更好的把握课文的脉络。

四、教师要注意对教学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既定,但教学过程灵活性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反思,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原先苇丛预料到得随机得意之作,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当然也会有教学中的遗憾。对此,教师应辩证把握,在课堂上适时调整,在课后要追思回忆,总结“得”,与“失”。如《将相和》这篇课文在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智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用于改过的精神。授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从问题入手,问学生“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由此导入课文内容。课文中写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中主要写的人物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词语概括出来,找出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段落读一读,在感受任务的形象。哪些故事是造成“将”和“相”不合的?又是怎样和好的?在学生了解故事基本内容后,再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开展总结,然后让学生试着演剧本。一系列的设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很好。学生按照设计一一完成任务,而且对人物进行了评价,总结概括出了人物形象。然而演课本剧并不理想,剧中人物表演的不真实,课后反思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历史背景不能入境的进行表演,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在教学中的“得”与“失”,努力改进教学措施。比如,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机”方面欠缺的,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弥补;属于少数后进生的问题,可以利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则需要在课上统一补救,甚至要舍得调整教学进度;属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我意识到的欠缺,就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或重新构思。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体验。教师只有启迪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广阔的生活天地,才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才能在课堂实践基础上有所创新。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语文学科的只是特点,采取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地状态。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就会如痴如醉的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潜能会被充分发掘出来,从而为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李淑媛

上一篇:创旅游冠名班中职教育论文下一篇:上半年行风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