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内容摘要】: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推广,使21世纪的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取的信息会更多、更快、更超越地域。在教学中,再按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和学,显然是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为此,当代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尽快学会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和学。
【关 键 词】:表象
意境
主题
情景
想像力
多媒体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实现素质教育主体性;以减轻教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等诸多优势,因而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表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学习其实是应该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语言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是词语概念总是和实物表象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要创设鲜明的形象,才能使学生进入情境。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丰富情感得以激发,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进而使语言在不断的实践中创造性地生成。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会变得具体形象,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感悟课文内容做好了准备,同时为学生开阔思路、发挥想象奠定了扎实基础。如教师在教学(四季)一课时,仅让学生感悟到尖尖的草芽是春天的景物还远远不够,应将文本与课外扩展有机结合,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景物(出示柳枝、开满了花的桃树、小草、蝴蝶、小黄花、太阳、小鸟等课件),创设出一幅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象。
师(播放音乐):听,真热闹呀!嘘,我听见柳枝在说话。柳枝飘飘,她对小花说:“我是春天。”
生(非常好奇,也走上讲台去听):我也听到了。小花黄黄,她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说):桃花红红,她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
师:你们真了不起,一个个都成了小诗人。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看到,学生在情境对话中所生成的语言,是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在他们的语言里,不仅有春天的“形”和“意”,更有自己的“情”和“味”。教学中,运用图画入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力,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深入意境,感知主题。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稳定,加上其生活阅历不深,对一些思想内容较为深奥的古诗意境体会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古诗教学全凭教师口传身教,教学效果肯定不佳,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如:教山水诗时投影一张风光图片,教送别诗时播放一段伤感音乐,教农事诗时放映一张稼穑影片,为学生创设最佳情境。亦可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解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如李绅《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中先写四海之内,农作物大面积丰收,后写农民饥不裹腹,饿死田头的凄惨景象。为何丰收之后,农民仍然难逃厄运?谁是制造这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诗人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这留给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悬念。但小学生苦于生活经验不足,对这一深刻主题可能理解不透。这时,我们可以在学生充分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放一段农民春种秋收的农耕影片,让学生知道农作物丰收要历经耕地、播种、管理、收割等过程,感知农民劳作的辛苦。当然,媒体演示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意境教学的内容需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一种最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介入。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情景,引发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最值得提倡的是还朴归真,即要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出发,把真实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在讲授《为了祖国的振兴》一课时,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激发起爱国之心,并由此产生以振兴祖国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因此,在上课之初,我从网上下载了神舟五号与六号成功发射并顺利回归的视频资料,通过班级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在学生观赏完后,及时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吗?”顺应学生回答,继续播放课件,展示祖国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时发出惊叹声。课件播放完了,教室内一片寂静,我环视着教室的每个角落,问大家:“通过观看刚才的资料展示,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我感觉咱们国家的科技真发达”。“我感觉咱们中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感觉我们学习的环境变化真大”„„“那么你打算为振兴祖国做点什么呢?此时的提问,自然会激发学生内心情感,语文教育悄然滋润到学生的心田。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借助音效,培养学生想像力。由王崧舟老师点评的想象作文《亚马孙河探险记》教学片断
师:探险小队成立了,东西也都准备了,那么咱们就出发吧。请大家闭上眼晴,煞有介事地说,各位探险队员,经过认真的筹备,亚马孙河探险活动今天开始了,我们从市区机场出发,(伴随飞机起飞声)乘坐国际航班飞往香港,再从香港转飞智利(响起飞机降落声)……各位队员飞机已经在智利机场降落,我们将由智利进入密密层层的亚马孙河原始森林。(继续富有启发性地叙述)
哦,终于,见到魂牵萦梦 的亚马孙河。(音乐舒缓,伴随鸟叫)让我们赶快进入原始森林吧,在这密密的丛林里,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也许,更多的秘密在森林深处吧,让我们继续往里走,你又发现了什么……(音乐节奏明显加快)也许,这静谧的原始森林,危机四伏,险象环生……(音乐明显带有恐怖感)哦,这一切终于过去了……(音乐优美宁静)
设计中,伴随着情景音效的呈现,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想象之神,他们就像是一味味药引子,酵化初学生想象世界的生动图景;又像是一块块吸铁石,吸附起学生心灵空间的每一个可资玩索的细节。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画呈现美,以画阐释美。
《小池塘》太美了!作者用童话的笔法,诗化的语言,描绘出充满童趣和诗意的曲景画,赋于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而对它,就像面对一个熟睡的婴儿,忍不住想去亲亲他(她)的小脸,摸摸他(她)的小手。这样纯真的美该如何呈现给学生呢?
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组带,以思为核心等特点,对于促进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有着重要意义。美的情境创设是本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本的基础上,教师配上轻轻的音乐动情地朗读课本第一句:“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接着问:“聪明的小朋友们,醒来的小池塘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出示画面,小池塘的自然美景会感染学生,渲染气氛,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爱美的眼睛。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欣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意象重建的心理过程,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应该是认识、领会和表达三个阶段。
1、以画代讲。这样内容浅显、文词优美的文章,没有必要以讲来促进认识,教师只要在呈现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在小池塘中画出来,这样,学生对作者的观察顺序、观察对象就能了然于胸了。
2、以图练读,美的领会不是教师的计讲解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学生通过想、联想才能透过文字符号“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从而体悟作者的感情。所以把画与读结合起来边画边读,边读边画。例如指导朗读描写太阳那句话时,为了突出“鲜红”的重音,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画的太阳很红,可你读的却听不出太阳有这么红!”(看图读画)通过形象来解释意象,而美读时的自由想像又使表象提升为孩子们独有的意象,进而让学生把这幅优美的图画摄像机摄像一样存入大脑。然后听音乐。欣赏老师的范读,使零散的意象综合再造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意象。最后以和老师比赛的方式再次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把自己心中充满童趣的“小池塘“捧”出来。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并不仅仅具有以上的作用,信息技术还将声音、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更加多样化。此外信息技术还对节省教学时间、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改革、学习负担的减轻,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在《花钟》一课的备课时, 我不禁为课文中美丽的花儿所陶醉, 因为自己也是爱花之人.但同时也犯难了, 三年级的孩子, 尤其是我们农村孩子, 充其量也就见过牵牛花、万寿菊、睡莲等常见花.而午时花、烟草花、昙花……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怎么办?对事物连基本的感性认识都没有, 怎么能有感情地去读、悟?更别谈如何去达成“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这一教学难点了.在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 我想到了利用多媒体来优化本课的教学.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 扎扎实实学语文,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进行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课设计时, 我围绕“花钟”这条主线, 借课件入“手赏花钟———以读为本识花钟———合作交流探花钟——延伸拓展编花钟”这个思路来设计, 这样的学习必然是乐趣盎然又有所收获.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
一、悄然入情赏“花钟”
为了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的目的, 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瑞士花钟”图片, 与学生共同欣赏, 激情导入:“孩子们, 你们喜欢花儿吗?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 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多种鲜花, 学生在观看的时候瞪大了眼睛, 张开了小嘴.
“看, 老师这儿有鲜花和绿叶装扮成的美丽花钟. (出示多媒体) , 老师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呢, 那就是不看时间, 只要看到什么花开了, 我就大致知道是几点钟了.你们也想拥有这样的本领吗?我们一起走进第13课《花钟》吧.”
在课伊始, 我就利用多媒体出示在网上搜集的各种花, 以及花钟的图片, 并配上轻柔的音乐.如此一来, 形象生动的画面, 悦耳动听的音乐, 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 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荡起兴趣的火花, 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学生的哗然声中, 我体会到了多媒体教学的震撼力,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教学也因学生的积极状态, 引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二、品读美文识“花钟”
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花和钟有什么联系?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分这样几个步骤指导学习.
1. 朗读课文, 找花名
目的在于让孩子们找出文中书写了哪几种花, 圈出花儿的名字.接着, 我说:“文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花, 让我们去认识、欣赏一下它们吧!”把文中的9种鲜花的图片一一展示给学生.先让学生认一认, 再简单地介绍,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为学生的品句作铺垫.
2. 品读课文, 画句子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用“———”划一划描写花开的语句, 并把写自己喜欢的花的句子读得绘声绘色.学生找完句子之后, 为了理解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组成的花钟到底是怎么回事时, 我出示了动画课件, 这样, 学生就明白了24小时“花钟”原来是这样的:有日钟和夜钟.通过各种不同花儿开放的动画展示, 学生也形象地理解了:艳丽的蔷薇是怎样“绽放笑脸”的;睡莲是从梦中“渐渐苏醒”的;万寿菊是如此“欣然怒放”的;还知道了“昙花一现”.通过课件的演示, 学生形象快速地理解了词语, 理解了课文, 还引导学生“理解了不同的表达句式.”这比起老师费力苍白的解释, 显然要高效得多.
朗读是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好机会, 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更好地理解课文.当学生说喜欢牵牛花的句子, 我鼓励孩子美美地读句子, 一个孩子还做了个吹喇叭的动作, 样子十分调皮、神气, 我及时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读得真棒, 真像那朵可爱的牵牛花.”.鼓励孩子:“你觉得这些描写花开的句子中, 哪一句作者写得最好?你就把哪一句配上动作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当学生说喜欢描写万寿菊的句子时, 我担心学生不太理解“欣然怒放”, 特别点出万寿菊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及时提示;有时我也会来范读句子, 指导学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品词、品句.这样既欣赏了语言文字之美, 也提高了学生细心观察, 认识事物的能力.
3. 读说结合, 学表达
省略号是文本的一个亮点.课堂上, 我问孩子们:“课文只写了九种花儿, 你们平时观察到还有哪些花在什么时间开放呀?谁能说说省略号的内容呀?”借机让学生结合平时观察, 生活积累, 加上课前收集的资料, 完成一个说话练习.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填补课文中省略号的空白, 以突出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的引领作用.最后, 我又回到本段, 图文结合, 我读花名, 学生读花开的部分, 引读美文, 让教师、学生、文本甚至与编者融为一体.
在“品读美文识花钟”环节,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中出现的几种花.由于孩子们有了形象感知, 我就能轻松地以文本的语言为依托,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读, 读进去, 再读出来, 让孩子们既领会鲜花开放时的各具特色、情趣盎然, 又感受语言描述的细腻、多样.具体通过“你能把自己喜欢的花开放时的不同样子读出来吗?”学生在读读、做做中感悟了花的美、语言的美, 这样教学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三、合作交流探“花钟”
课文第二段是归纳原因, 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 读一读: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 议一议:小组里讨论: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3. 填一填, 一天中造成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 () 、 () 、 () 有着密切的关系;
(2) 还有的花, 需要 () 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 因此与 () 有关.
接着按照“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流程, 共同学习.填一填这个环节, 学生不能很好完成, 我根据学生回答及时点拨, 让学生结合课文, 多读多体会, 找出答案, 直接在大屏幕上填写, 直观而醒目.小组学习之前, 有要求和目标, 活动时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 师生平等交流, 学习之后有相应的汇报检测, 这样小组学习就达到了合作、探究的效果.
四、开展游戏“编花钟”
发现了鲜花的秘密, 了解了其中的原因, 再引导学习课文第三段.
首先,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接着带领孩子们在“百度”里面搜索各种花儿开花的时间, 主要是为大家一起编制花钟做准备.最后大家一起利用多媒体课件, 共同完成一座花钟.
当我们自己编制的一座大花钟出现在屏幕上时, 大家都禁不住为自己鼓掌:各种花儿娇艳的姿态, 鲜艳的色彩, 以及时钟走动的动感画面, 再配上和谐的音乐, 比老师单纯地讲授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花卉之美, 花钟之神奇, 并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大家充满了自豪感的同时, 也感受到大自然是神奇和有趣的, 明白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发明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
一、信息媒体可实现集聚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在教学中的氛围营造、兴趣激发,特别是要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使语文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冰心诗四首》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冰心这位伟大的作家,出示了冰心奶奶和小朋友们合影的照片,出示了冰心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对这位儿童文学作家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这样带着情感去朗读学习研究她的作品,可以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加深学习理解的效果。再比如《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中秋月圆的美好场景,配合美景进行诗词朗诵;可以人情入境人景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特别是在教学导入环节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从教学一开始就提高学习的兴趣,带着探究的欲望开展语文学习。
二、信息媒体可实现一指动便知天下事
对每一位教师而言,让语文教学信息容量更加丰富,可以使教学更加灵活自如,有效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教学的组织引导能力。信息媒体在这一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学习一些科技类说明文、建筑类说明文等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补充,鼠标一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场景图片及文字素材尽在眼前,可以随手拈来服务于教学研究,使教学的视野大大拓展。
例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这一课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学生在这些天文名词面前会感到茫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了宇宙中的星球、星云等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地球之外还有哪些东西,通过形象生动的科普短片将深奥的天文学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趣味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再比如《凡尔塞宫》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凡尔赛官的精彩短片,是许多教师通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千说万说不如形象的演示,教师口头的说教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印象,而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促进则轻而易举实现了这一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形象性、生动性大为提高。
三、信息媒体可实现动情入境真切感知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情感的作用,因为思想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并且越发显得重要。强化学生思想情感教育,要充分发挥信息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充满深厚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感知分析效果。例如《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篇新闻稿的学习中,除了稿件的格式等相关要素之外,教师要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视频短片向学生简要介绍了香港问题的由来,解放以后新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付出的艰辛努力,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做出的巨大贡献等等。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英香港政权交接的意义,深切感受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政治地位的提高,是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重要保证和依靠。学生从这一篇文章的学习研究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深刻教育,不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感。知古论今,以史为鉴,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激荡着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激情,使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而这一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从介绍中英香港问题的由来到播放香港回归仪式上的震撼场景,浓厚的情境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升华了思想,受到了教育。
四、信息媒体可实现教学时间大大压缩
初中语文每一节课只有宝贵的45分钟时间,如何让这些时间发挥出更高的效率,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的研究,该压缩的压缩,该提炼的提炼。以往教师在黑板上需要板书许多内容,从学习目标到思考题,再到最后的习题,将课堂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书写这一环节上,显然得不偿失。笔者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向这些方面拓展,以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每一节课下来无论是教学目标的揭示、思考题的互动,还是课后习题的投影,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最后黑板上只留下一些提纲式的精炼板书。教师在书写方面花费的时间少,就有效保证了教学容量、教学节奏,使之符合教学目标要求。据统计,多媒体手段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后,仅在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方面,每节课平均可以节约4分钟左右。千万不要小看这简单的4分钟,将其运用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则会为课堂教学增加深度,提高课堂容量。
在高官厚禄中看不到你的名字,在名人大宛儿里见不到你的身影。年复一年,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学生,你仿佛落入了一种轮回;岁月又固执地为你刻上道道年轮,一不小心,抬头戴上老花眼镜一看,已是两鬓斑白,身体微驼,是不是该光荣退休了呢?想想都可怕。
你的生命色彩就是这样苍白吗?
我想决不是的。
当你走进那熟悉而又神圣的课堂,当你上迈上那简陋而又庄严的三尺讲台,你的青春将在这里挥洒,热血将在这里沸腾。在这里,你成就了你的学生,又陶冶了自己,所以课堂就是教师最快乐幸福的殿堂。因此,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生命的火花在课堂上绽放异彩。
当满怀喜悦与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就知道,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我魂牵梦萦的事业——神圣而伟大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刚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说,少不了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但是马上我就遇上了难题,学生上我课时不能认真听讲,纪律性不强,我感到对他们很头疼。这是我带的第一界学生呀,我非常想努力教育好他们,让他们成材,可是我的方法好象不对路,上课时同学们不怎么听我的,有时一道题讲好几遍。我当时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幸好,我们办公室的其他几位老师很热心,给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和我结成师徒对子的范淑莲老师,德高望重,教学经验丰富,她教给我许多实用方法,我吸收了许多教学方法,并且大刀阔斧地屏弃了“满堂灌”的传统上课方法,尽可能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动起来,把舞台让给他们,让他们充分的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自己就是一个好导演的角色。
可是,就是在这样活跃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在跃跃欲试时候,有一个安静的角落从来不举手,从来不发言,难道他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吗?看到那暗淡的眼神,瘦削的身影,我不能在沉默,我要帮他把本属于他这个年龄孩子的活泼快乐找回来。通过一系列的了解,我知道了他原来的性格很好,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就是因为爸爸妈妈突然离婚,本来和谐美满的家突然成为了泡影,他一时难以接受,不肯原谅爸爸妈妈,也不和身边的人接触了,以不说话、不学习这种极端方式来报复他的爸爸妈妈。面对那冷漠、敌视的目光,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了,我要挽救这个孩子。我不厌其烦地细心开导他,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用我微弱的爱,唤醒了他那颗因为缺失父母的爱而干涸的心灵。现在,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身边的朋友多了,成绩也稳步地上升。看到他的改变,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当然,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我的爱是微弱的,是平凡的,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爱与责任做一些非常平凡的事情。只有那些在最危难时期,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甚至用生命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的人,才是新时代最伟大最崇高的师德师魂。
你听说过汶川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吗?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
你听说过绍兴那个叫祝香云的老师吗?她热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在大货车疾驰而来冲向学生的瞬间,她张开双臂推开孩子,用生命铸就了辉煌的绝唱。
还有那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却远赴边疆支教的徐本禹,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农村的教育,为了许多单纯的感动,他在孤独中坚守着一个承诺,一个关于热爱的承诺。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语句凝练,意境悠远。由于古诗词文体上的特点,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单调而乏味。本文将从“把握节奏,反复诵读品诗味”“整合内容,紧扣诗眼明诗意”“边读边想,启发想象入诗境、悟诗情”“拓展阅读,升华情感重积累”等方面阐述如何让古诗文教学绽放异彩。
【关键词】古诗教学诵读品味想象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都明确告诉我们,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要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本文试图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诗味,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重积累,让学生在古诗文课堂上学得如情如境,学得情趣盎然。
一、把握节奏,反复诵读品诗味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把它读准确、读通顺,这是诵读的前提。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时还特别要注意读出节奏,只有把握好了节奏,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学生才能对古诗词的内容有初步的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也有一定的规律。比如,五言诗可以按照“二一二”的节奏来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读起来就很有韵味。七言诗一般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停顿,第二处停顿的时间还要略微长一点。如《示儿》的节奏和停顿是这样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诵读得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古诗词停顿的规律,掌握好诗词诵读的秘诀,领悟古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这样对接下来学习理解古诗文做好了铺垫。
二、整合内容,紧扣诗眼明诗意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古典诗词一般来说都是非常含蓄、凝练,用词考究,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深远的意境。教师要善于抓住诗眼,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领悟诗文大意。
如教学《示儿》这首诗时,师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呢?生答:“悲”。“悲”就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为何而“悲”呢?通过了解当时金兵入侵中原的情境,学生了解到诗人原来是为了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悲”,此时的悲是“悲痛”,是“悲哀”,也是“悲伤”。怎样让学生对这个“诗眼”理解得更加深刻呢?教学时老师又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学生了解到面对着国破家亡的南宋,那些权贵们竟然不战而败、苟且偷生。此时时刻,“悲”就抹上一层沉重的色彩,变成了一种“痛心”,一种“愤怒”。紧扣“悲”字,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层层推进,对陆游临死前的那种悲愤交加的心情也有了更深地感悟。
三、边读边想,启发想象入诗境、悟诗情
阅读古诗文需要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悟诗中内涵。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的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和领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文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文的画面。
1.借助音乐,创设情境。悦耳悠扬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使人心驰神往。如果教师在古诗诵读教学中,巧妙地配上精心挑选的音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进入古诗的意境。
2.利用插图,感受意境。教材上的每一首古诗都会配有色彩鲜艳的插图,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使学生在观赏插图的过程中渐渐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之中,充分感受到古诗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例如,教学《示儿》时,在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时,教师出示南北宋时期的历史插图让学生欣赏,出示了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阅读,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中,在伤感悲怆的音乐声里,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南宋昏庸的国君权贵画面,浮现出民不聊生的社会场景,浮现出为此悲愤不已的陆游形象,为体会作者的“悲”情成功地创设了情景,做到了“语境还原”。
3.挖掘空白,启发想象。古诗词语句凝练。要想让学生通过凝练的语言,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就必须挖掘古诗中的艺术空白,启迪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游园不值》,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园中的春色:作者游园没有遇到园主人,进不了园子,可是他看到了什么?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示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重积累
每当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可以适当拓展内容让学生记诵积累,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在拓展中不断地升华。
1.拓展同主题的作品。如在教学《赠汪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又如在教学《忆江南》时,可以拓展赞美江南的诗句让学生诵读与积累,也让孩子们领略了各大诗人眼中万般美丽的江南。
2.拓展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G的《题秋江独钓图》。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拓展同诗人的作品。拓展同诗人的作品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
——在文化部共青团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班上的讲话 部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组长、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李洪峰
(2008年11月28日)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参加文化部共青团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班,感到很鼓舞,很振奋,也很高兴。我深深地为青年同志们的劳动和创造而鼓舞,为青年同志们的成长和进步而振奋,为青年同志们的智慧和才华而高兴。借此机会,我代表文化部党组向文化系统广大青年讲几句话。
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是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青年最积极、最活跃、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也是最有作为的时期之
一。古今中外,许多有杰出成就的人物,都是在青年时期奠定坚实基础,都是在青年时期就有所作为的。诸葛亮26岁作《隆中对》;周瑜33岁指挥赤壁之战;李世民18岁起兵反隋,26岁继承皇位;写了《周易注》、《老子注》的北魏玄学家王弼,死的时候才24岁。释迦牟尼29岁创立佛教;爱因斯坦25岁创立《相对论》;达尔文,22岁时开始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写出了进化论名著《物种起源》。杨振宁25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巴金,写长篇小说《家》时,也是25岁;聂耳23岁谱写《义勇军进行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高斯发现几何定理,瓦特发明蒸汽机,1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肖洛霍夫写《静静的顿河》,高尔基写《母亲》,鲁迅写《狂人日记》,郭沫若写《女神》、《甲申三百年祭》,也都是在青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时,一个28岁,一个24岁。毛泽东写《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时,28岁。邓小平同志当中央秘书长时,24岁等等,还可以列举很多。这些不胜枚举的事例生动而充分地说明,青年时期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期。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很要紧时期。这个时期,我国将实现一系列重大战略目标,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等等。现在二、三十岁的青年,到那时,还不到五十岁。可以说,这个时期既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青年同志们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的黄金发展时期。因此,青年同志要立强国之志,乘时代东风,展青春羽翼,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让青春绽放异彩。我向大家提几点希望:
一、既要胸怀远大理想,又要肯于埋头实干。
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之人,无不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有了远大理想,人生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于因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一蹶不振,更不至于萎靡沉沦。但更重要的是要埋头实干。青年人正处于一生积累学问、积累经验、成长发展、开拓事业的重要时期,实干是最重要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不干,半点前途也没有;不干,无论什么样的理想信念都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青年人最怕目光短浅,无所事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要正确对待环境、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愉快学习、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不断进步。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要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怕挫折,不怕失败。要坚韧不拔,矢志不移,心无旁鹜,聚精会神。埋头实干包括埋头苦学。青年学问不成,壮岁事功难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年同志一定要珍惜转瞬即逝的宝贵青春年华,要刻苦学习、下苦功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攀登、攀登、再攀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二、既要谦虚谨慎,又要大胆泼辣。
谦虚谨慎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格修养。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讲过,谦虚谨慎是进步之根,是和谐之本。谦虚谨慎,才能头脑清醒;谦虚谨慎,才能作风严谨;谦虚谨慎,才能精神坚韧;谦虚谨慎,才能求真务实。但是,谦虚谨慎不等同于谨小慎微,谦虚谨慎的最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青年人要谦虚谨慎,更要大胆泼辣。青年人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要有锐气、能思想、敢作为,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要墨守陈规,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缩手缩脚,不要患得患失。青年人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感,把工作与国家和民族事业联系起来,这是内在的基本素质。特别要注意从青年时期就培养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自律,坚持原则,遵守纪律,乐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
三、既要严谨细致,又要朝气蓬勃。
一个人青年时期养成好的作风,对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年同志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严谨细致,都要认真。认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素质。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克服低标准思想,要高标准、严要求。“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但对青年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朝气蓬勃。青年人的朝气,是社会最宝贵的东西,是社会活力的源泉之一。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蓬勃的朝气才有光明远大的前途。朝气蓬勃,就是要保持一种好的精神状态,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顺境和逆境、困难和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昂扬的劲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勇于创新。
任何文化、文明的积累和发展,都离不开传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厚,举世无双。但我们要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更要提倡勇于创新。青年作为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社会力量,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创造的活力,始终成为创新的先锋。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问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青年的问题,解决这些不同的问题,需要有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因循守旧只能导致落后,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因此,青年同志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
事物、开拓新视野、创造新经验。特别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是实事求是的大师,也是解放思想的大师。毛泽东同志一九五八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有两段话,讲得极其深刻,让我们大家共同重温一下。
一段是:我们大多数同志有些怕资产阶级的教授,整风以后慢慢地不大怕了。是不是还有另外的一种“怕”,即怕无产阶级教授,怕马克思。马克思住在很高的楼上,好像高不可攀,要搭很长的梯子才能上去,于是乎说:“我这一辈子没有希望了”。不要怕嘛。马克思也是两只眼睛,两只手,跟我们差不多,无非是脑子里有一大堆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在楼下的人,不一定要怕楼上的人。我们读一部分基本的东西就够了。我们做的超过了马克思,列宁说的做的都超过了马克思,如帝国主义论。马克思没有做中国这样大的革命,我们的实践超过了马克思。实践当中是要出道理的。马克思革命没有革成功,我们革成功了。这种革命的实践,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就是理论。我们的理论水平可以提高,我们要努力。
另一段是:我们被帝国主义压迫了一百多年。对外国人来说,我们不行,对孔夫子来说,我们也不行。这是什么道理?我问过我身边的同志:我们住在天上,还是住在地下?他们摇摇头说是住在地上。我说,不,我们住在天上。如果别的星球有人,他们看我们不也是住在天上吗?所以我说,我们是住在地上,同时也住在天上。中国人喜欢神仙。我也问过我身边的同志,我们算不算神仙?他们说不算。我说,不对,我们住在“天上”,为什么
不算“神仙”呢?如果别的星球来人,他们不把我们当成神仙吗?中国人算不算“洋人”?大家说外国人才算“洋人”,我们不算“洋人”。我说,不对,我们把外国人叫“洋人”,在外国人看来,我们不也是“洋人”吗?有一种微生物叫细菌,我看细菌很小,但是,在某一点上它比人厉害。它不讲迷信,它干劲十足,多快好省,力争上游,目中无人,天不怕、地不怕。它要吃人,不管你有多大,即使你有八十公斤的体重,你有了病,它也要吃掉你。它的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不比某些人强吗?
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胜利迈进的时候,我们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这些话,仍然会得到极大的思想启迪。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前进,认识客观世界没有止境,改造主观世界没有止境;实事求是没有止境,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开拓创新没有止境。
十六年前的“五四”青年节前夕,我曾经与刘白羽同志有过一次合作。由我写词,刘白羽同志挥毫,写过一幅勉励青年的联语。现在赠给大家,与同志们共勉。上联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开拓事业,开拓生活,中华儿女多奇志。下联是:追求卓越,追求壮美,追求新境界,认真做事,认真做人,自古英雄出少年。我衷心希望并祝愿,文化部的事业兴旺发达,前程似锦;文化部的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再现情境,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教学中, 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 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 运用求异思维, 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 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 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 教师采用求异法, 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侯, 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 同学们看了高兴地直拍手, 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 小羊一躲, 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 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 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 从理智上斗倒了狼, 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 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二、利用计算机化静为动的特点, 突破教学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 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 等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 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有6点。 (1) “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 (2) “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 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 (3) “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 突出其白色的羽毛。 (4) “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 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 (5) “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 (6) 整体讲解这首诗时, 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 杨柳依依, 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 视听结合, 渲染了气氛, 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 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理解了诗意, 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借助网络信息量大更新快速的优势, 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 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 使问题很难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大量交互性很强、更新很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使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网上可共享的信息为语文的教育和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文化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学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通过计算机网络拓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检索、阅读各类书籍, 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获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资料。如, 学习《有趣的发现》, 从海岛上昆虫翅膀的有趣特点, 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适者生存的实例。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此而来, 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 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丰富了表象,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 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 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不太熟悉, 所以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关于祖国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 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 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的探讨能力。
四、整合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下转24页) (上接20页) 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 学生被动地参与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 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 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前, 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知识了解甚少, 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 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 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 以革命战争为线索, 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 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没有陌生感, 没有约束感, 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 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 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一、更新知识结构——生命课堂的首要前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汲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对问题的分析讲解入木三分、得心应手。例如,讲到“林冲”就能带出“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精彩的故事;提到成功人士的坎坷经历,教者总能将霍金、张海迪等中外名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注意力集中,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有的教师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逻辑缜密,但是对问题的讲述,语言贫乏,缺少感染力,犹如一杯白开水。这种捉襟见肘、黔驴技穷的教学窘态,学生乐趣何来,还谈何生命成长!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加之源头活水的补给,才能积淀教育智慧,在课堂上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让自己的生命在课堂焕发亮丽的光彩。
二、融洽师生关系——生命课堂的情感基础
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儿童能有尊严的学习。一句温馨的鼓励、一次真情的赞美、一次成功的体验,都是对儿童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关照。教师对孩子悉心的呵护已成为隐形的课程资源,影响课堂气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要学会包容,善待美丽的错误。儿童的本质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潜在的可能说明儿童还不成熟,还会有缺点、出差错。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挖掘错误中蕴藏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让错误成为启迪思维的催化剂。第二,要学会赏识,尊重儿童的独特见解。儿童具有独特的思维,总以他独特的眼光看世界。我们应尊重儿童学习的原生态,悉心呵护童心创造。第三,学会等待,关照儿童的个性差异。儿童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思维水平,因此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感悟存在必然的差异性,这就要我们学会等待。等一等,纠错就会水到渠成;等一等,精彩就在眼前;等一等,每个人都会成功。一位名师在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学语言无不体现他对生命的关怀与呵护。“你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读一读吗?”“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慢慢说,老师等着呢!”“你来说,相信你会说得更棒!”在这堂课上,学生在教师亲切的询问、耐心的等待、赏识的言语中慢慢地体会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坚守儿童立场——生命课堂的核心条件
成尚荣先生说:“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因此,教学应站在儿童立场上,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发展去考虑,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生命的拔节。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思路的形成无不从文本解读开始。只有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才能了解学生已学的、应学的、要学的,才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找准问题切入点,制定好准确的课时目标,选择好恰当的教学手段,预设好合理的教学环节,最终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节能。如,在教《水》这课时,因为有了儿童视角的解读,才会发现:以现有的阅历经验,他们对“狗尾巴草”知之甚少,怎么办?不讲学生疑惑,如讲述,一两句话不一定讲得清楚。于是,网上找来晒干狗尾巴草的图片呈现于课堂,并把它与四兄弟插图放一起。学生在惊叹中感受没有水的苦涩,真切感受水的珍贵。
“教”的存在是因为“学”的需求。只有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解读文本,才能就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准确下镐,因学定教,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实效。
四、遵循语文规律———生命课堂的必然归宿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因此,语文课堂应重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予人文关怀,让他们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如,教学《珍珠鸟》这课,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逆向解构文本,关注作者言语表达,破解语言密码。学生在品味“一点点挨近”“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啄两下我的手指”等动作的同时,既领悟到小珍珠鸟试探的心理,又渗透动作描写方法的指导。学生在此环节中深刻体会到作者细致入微的刻画,丰富了自己语言积累,为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命课堂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它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生命课堂注入活力;更需要我们拥有爱满天下的育人情怀,为生命课堂增添亮色。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片段的前半部分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后半部分则选择了另几处独具特色的景点,如假山池沼、亭台轩榭、花草树木等,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这一课的热情,我在放映片段的同时还配上了古典音乐并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中聆听,在聆听中想象、感受。然后提出问题: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第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欣赏完片段后,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引导、分析、理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亲眼目睹了苏州园林的阵势,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采,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画面,进而对本节文章的脉胳有了更好的了解,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能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者。多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锻炼,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模仿讲课时片段的顺序,把学校教学楼前面小花园的几处景点放映出来,并加以配乐和讲解说明,使学生犹如进入了美妙画卷畅游现实之中,感受大自然和校园的那份美。这里的景物学生们大都比较熟悉,于是,我就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小花园的总体印象,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最后要求学生模仿《苏州园林》的结构顺序把学校的小花园向大家介绍一下,然后把自己想说的话整理到日记本上,就成了一篇比较成功的说明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应用写作能力,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造势,让古诗词教学更精致唯美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对唐宋诗词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和爱戴。但由于受年龄和艺术欣赏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古诗词深奥难懂,不易理解,往往不易让学生所接受,学生对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在每一阶段的篇目选取中也是不多,课文中大都是一些经典名篇,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传统的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和理解其涵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唐宋诗词的欣赏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之结合起来,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活起来、动起来,给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名篇佳作供学生自由欣赏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如能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新知,这样学生对平日里感到比较乏味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置身在诗的画卷中,自己手握着画笔,自己去设计、去创造一幅幅美妙而多彩的诗的画卷。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身心健康地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 邬小平
【内容摘要】 人们向来关注细节。的确,细节决定本质。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 ;看似简单,简单中孕育深刻。关注教学细节可以提升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品质,关注细节是名师课堂教学的共同特点,也是他们成就精彩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 捕捉细节 精彩课堂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曾经在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中看到这样一个细节:何其芳起身时,把转椅碰歪了,周总理走过去把它扶正。这个“细节”何其“细”呀!但它告诉我们的东西却很多,不但令何其芳难忘,也让每个读者难忘。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最打动人的、最让人难忘的是细节。课堂上,最让人感动、最值得回味的也是细节,而不是也不可能是课的全部,我们可以多借鉴名师课堂上的最亮点,也就是“特写镜头”,看个仔细,弄个明白,品个透彻,从而让这些经典细节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人格魅力,融入每个读者心中,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我认为:“不看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发了一些语文教育思考:
[1]
一、关注新课精彩导入,激“趣”。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乐章序曲。开始的情境创设的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新课的导入可以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有时可以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还可以用故事或猜谜等形式开讲。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开讲,都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知识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下雪时的雪景,教师深情并茂的介绍:冬天是一位魔术师,北风“呼”的一吹,湖面一下子变成了大玻璃,北风“呼”的一吹,满天飘起了雪花。早晨起床,我推开窗户一看,哇,树啊,房子啊,全白了。原来是:—— 生:下雪啦!
师: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多美呀!我们不禁再说一次:下雪啦!师:谁能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生读,再老师范读)
师:实在是太高兴了,连说了两个:下雪啦!让我们把这两个“下雪啦!”连起来读。(生兴趣盎然读)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小朋友们读出了自己心中的一本书,你们真棒!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活跃了,课堂也就活跃了,上课一开始就由多媒体播放雪景,加上教师入情入境的介绍下雪时的情景,抓住契机,指导朗读:下雪啦,下雪啦!课堂的活跃气氛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来了。让学生寓教于乐,笑颜顿开,形成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欢快的起点。
[2]
二、抓住课堂精彩展开,激“活”。
有效的课堂展开应当起于疑,序以疑。中国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起于疑,起于学生质疑,让疑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序于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课堂教学的展开,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通过质疑这一环节,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的质疑导引着课堂走向深入?如何导引着学生后继的课堂学习?课堂在学生的不经意间精彩展开,在融洽、愉悦的课堂课堂气氛中,领着孩子们进入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3]
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有趣而快乐的课堂学习。在“实”与“活”的相融、相趣中赢得满堂喝彩,赢得高潮涌动。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中,师:让我们记住,荷塘因为有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才变得那么生动,活泼,快乐而又美好,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生读课题)教师在黑板上板画一柄荷叶。
师:孩子们,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生:这是一张绿油油的荷叶、圆圆的荷叶、大大的荷叶、惹人喜爱的荷叶„„)师:这片荷叶长到了你的心里,小朋友们喜欢它,让我们带着喜欢的心情读。(屛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生1读:(师评价:老师听出来了,又圆又绿。谁看到的荷叶比它还圆,还绿?)生2读:(师评价:多投入呀,带着喜欢一块儿读。)
师:这又圆又绿的荷叶令人喜欢,作家胡木仁写的《荷叶圆圆》,用了一个圆不够,还用了两个圆呢!这些都是因为有许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再读读这句话: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让我们读得再圆一点,再绿一些。
师:我们喜欢荷叶,在荷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小顽皮,它们也和荷叶成了朋友,它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体会情境,才能领悟真情,才能产生共鸣。指导朗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通过把荷叶板画于黑板,进行顺利展开,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引融入课文,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新课的展开,平淡而不平庸,简约而不简单。记得年逾花甲的于永正老师被称作“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他的课堂教学以“爱”为立足点,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美”为手段,着眼“新”、“活”、“实”,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
[4]
三、巧抓课堂精彩生成,促“彩”。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我们的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与生成。教师应该能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上出“意外”,上出“精彩”因此,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我们的课堂需要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例如,我学习过一个教学片段《草》一课中,师:有哪位小朋友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在黑板上。
生1:(上台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茂密的野草)春天一到,在春风的吹拂下,草又长出来了。
生2:老师,我觉得草画得不太恰当,春天刚来,小草才刚刚开始发芽,不可能长得那么高。(老师示意这位学生上台读图画做适当的改动)
生3:我觉得还少了一样东西。师:你觉得少了什么呢?
生3:风没有画出来。诗句是“春风吹又生”,春风一吹,小草才生出来的。现在春风都没有吹,草怎么长得那么茂盛呢?
师:可是,这风吹怎么画呢?
生3:(上台,用粉笔勾勒几笔,草微微倾斜)因为风一吹,小草歪歪斜斜,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春风在温柔地吹,小草在茁壮地长。
师:(带头鼓掌)画得多有创意呀!看得出你对诗句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呀。
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学生、书本三者间的互动缺一不可,《草》这一课中,巧妙利用对话,使课堂智慧精彩生成做法喝彩。开始叫学生上黑板画出诗意,这就赋予了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同时也使学生和书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机调动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让同学对黑板上的图提出质疑并作出修改的同时,也使课堂知识在学生脑海中
[6]
得到了开拓和释放。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四、善抓课堂精彩评价,促“悟”。
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适当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棉花姑娘》这课时,师:棉花姑娘急切地盼望着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她请来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
生:请来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
师:请你们自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想想动物医生和棉花姑娘说了什么?
师:(示图片:燕子)同学们,热心的燕子飞来了,生病的棉花姑娘会怎样对燕子说这句话,请你试着说一说: 棉花姑娘()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自由说)生说自己的感受,有(高兴,着急,伤心,难过,开心,有礼貌,痛苦等)
[师: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放开声音读这句话,并试着把这句话背下来,有感情地加入动作表情进行表演。] 生:——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师:她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生:医生来了,能给我治病了,真高兴!(用高兴的语气读棉花姑娘的话)师:老师听出来来了,你看到医生来了,是多么的高兴。
生:虫子咬得我真痛啊,得赶快请医生帮我治病。(用着急的语气读棉花姑娘的话)师:我能体会到你的心情是那样的急切。生:(很有礼貌地读)
师:你真是有礼貌的棉花姑娘呀!生:(伤心欲哭地读)
师:我的心情和你一样,是多么的难过呀。„„
课堂评价心诚意切,充满了智慧和爱,学生在老师一次一次的鼓励声中,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读书,课堂上顿时书声琅琅。”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明白“请别人帮助”要用请求的语气来读,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读出棉花姑娘难受,急切的,盼望有人来给她治病的心情,并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情感练习朗读。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可以准确认知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提高水平,或者了解自己的优势,增加积极性,充分发挥所长,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细微之处见匠心。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细节、科学地处理课堂教学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并且认真雕琢这些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就必定盈溢课堂。
参考文献:
[1][6][8] 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 [2] 范书君.毛临宙.横平竖直 写意人生——记窦桂梅[J].吉林教育,2003(4).[3][4][5]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7]李建平.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中国教育报,2006-3-28.2006-4-11.2006-5-9.[8]
我将白板的功能进行了挖掘,合理的与美术课程进行了整合,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让美术课堂绽放异彩。
一、实现了美术课堂的积极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电子白板在美术课堂中的互动性,使美术教学方法、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们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有很多形式活泼的活动,这些活动在以往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较大的束缚。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出现后,我们可以借助于其中的动画、图库、音乐等功能,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去理解、去参与,他们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如在学习《一面奖旗》、《母亲节的礼物》《鲜花送英烈》等课程中我重视美术三维目标的紧密结合特别是知识目标我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如《鲜花送英烈》利用白板课件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战斗视频》,视频内容经过精心选择,让学生与英雄们一起战斗,感受战争纷飞的岁月,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揭示课题,吸引学生眼球把学生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采用欣赏花、发花、折花、研究讨论、找生制作等,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观察、发现、探究、合作,使学生更好的学到知识,掌握到了学习的基本方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互动性,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相应地减少了教学难度和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习知识,发掘潜能,所以我们不管是欣赏课、手工课、还是绘画课应求新立意,注意面向全体,用新的教学方式反复的让学生探究学习并进行创新,这样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习了电子白板后,同时利用白板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思想共鸣,课堂不再如“死水一潭”,而是充满活力与生机。运用电子白板这一媒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感受和分析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作品中,大胆进行创作......
二、化解了美术教学的重难点,打造高效课堂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枯燥、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而使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按照课件的流程逐步讲解内容却又不能像原来使用黑板一样伸缩自如,灵活性大大减少。老师讲的口干舌噪,学生一如既往的玩、说,认真听课的少之又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而电子白板既能像黑板一样自由板书、画图、修改和删除,又可以用计算机控制,将多媒体电脑和黑板的功能整合为一体。可以这样比喻:电子白板的加入,就像为课堂增加了几位无形的老师,互动沟通、激发兴趣、解惑指导等各方面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且使整个课堂都是在活跃的互动气氛中开展。电子白板越来越受到小学美术教师的喜欢。激活课堂,促思解疑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受到定型情节的课件影响,完全围绕着课件讲课,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只能以教师的事先安排顺序依次呈现,很难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
在动态的教学环境中,不但化解了理解的难点,而且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有趣、学得轻松,让高效美术课堂在巨野綻放。
三、科学利用白板对学生作品进行有效评价。
在利用交互式白板对的手提袋的基本构造进行讲述与展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在交互式白板上对手提袋绘画创作的基本步骤或大致流程进行简单的演示,帮助学生对手提袋绘画创造有一个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交互式白板展示一些手提袋图片,请学生动手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手提袋。
在学生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选择3-5幅质量较高的学生作品通过扫描方式传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并给每幅作品编上序号,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放大统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投票方式选出最佳作品。在选出最佳作品后,教师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作品适当进行点评,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这种评价方式的有点在于一方面教师在对作品的初步筛选过程中渗透了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在利用交互式白板要求学生投票选择最佳作品的时候突出了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评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参与,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改变了传统美术课堂教学仅仅是画画的落后观念。
【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推荐阅读:
借助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01-11
让识字教学绽放异彩11-17
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12-15
多媒体让课堂更精彩06-24
多媒体让课堂更加有趣10-10
关于多媒体课堂教学01-06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实践11-26
多媒体让高中英语课堂亮起来11-22
谈数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