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推荐13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1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李 红

(江苏省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 要: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轻阅读方法的指导。徜徉品味法、想象再现法、联想迁移法、顺藤摸瓜法等阅读教学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阅读方法,迁移课堂上形成的能力,提高阅读效果,培养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走上良性轨道,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关键词:阅读方法;想象再现;联想迁移

从目前阅读教学的实际来看,师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阅读教学与语文阅读有效性仍然不高。学生看到一篇新文章不会解读,面对一篇阅读理解不会做,作文语言乏味,形象苍白,情理不通,而教师对此茫然无措。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

一、徜徉品味法

“徜徉品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营造的情境中细细品味。例如,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联想、想象重现情境,以推敲品味的方法来感知它鲜活的表现力,理解它对形象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精彩的细节是以精确的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品味细节描写的语言不仅可以获得语言方面的审美感受,还可以深入地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我们的心就能跟作者慢慢融合,就可以真切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

二、想象再现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揣摩诗中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行为、人物情感。入境索意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根据诗歌语言,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体悟诗歌未直接道出的人物神态、行动以及情感。如,在教学《小池》这首古诗时,可以这样问:“你能根据这首诗画一幅漂亮的画吗?”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可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想象再现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三、联想迁移法

联想迁移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作品中的人、景、物、事,联想到其他的人、景、物、事,来准确地把握意象,领悟诗歌情境。联想是指在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点(相关、相似、相反、因果等)展开联想,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重要抓手。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抓住联系点,启发学生联想。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一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

四、顺藤摸瓜法

散文创作讲究“形散神不散”,内容往往是杂乱的,刻画形象只露鳞爪,叙述事情只记片段,绘景状物掠影浮光,作品的意旨含而不露。怎样引导学生鉴赏这类作品?可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即抓住文章若隐若现的“藤蔓”(即线索),整体理解材料内容,再联系写作背景,找出文眼,“瓜”(文本的意旨)就被摸到了。如,教学《花的勇气》一文时,可布置思考: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作者情感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技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动态生成的永远未完成的开放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念, 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创设充满趣味的启发性的情境, 引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世界积极对话, 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文将具体介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念,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阅读文本就是接触文本、体验文本、解读、感悟文本的过程,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与文本对话、进行再造想象、深刻理解文本, 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提升精神境界, 丰富精神世界。学生阅读文本就是与文本、作者乃至世界对话, 阅读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阅读文本, 还要注重课后阅读练习, 加强阅读训练, 让学生不仅乐于自主阅读, 还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总结方法, 让他们会阅读。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因此, 教师应注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本材料, 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认知过程,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情绪情感,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宽松、愉悦的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 使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深入理解文本。在阅读之后,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互动评读,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让学生在独立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互动评读, 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既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潜能, 又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快乐地学习, 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抓住重点词句细读文本, 了解文本作者及写作背景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 一方面要让他们细读重点字词句,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经历等。学生对文本细读时, 品味关键、重点词句是非常重要的, 仔细品味学生就会发现文本中内涵丰富、表达文章主题的字词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玉楼春》宋祁) 的“闹”字就是全诗的关键词, 着一“闹”字便化动为静, 使全诗意境生动活泼、春意盎然、充满生命的律动和活力。文中的关键词句值得让学生去细细研读和品味,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境界, 大部分的关键词句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应引导学生于细微处见神韵, 细品文本。此外, 文本不是孤立的, 具有独特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动机。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便学生能读出作者以及文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多元解读文本,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阅读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再造想象, 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深入理解文本。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读问结合、读思结合、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如仿写、续写、扩写、补写、自写等,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 从而富有创造性地阅读。

语文的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阅读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文本本身就是丰富的、多元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阅读, 多角度理解文本。传统教育观念片面追求唯一确定答案的一元解读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更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对此,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必须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进行个性化阅读, 这样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促进其个性发展, 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时刻以人为本, 为学生创造性阅读营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当然多元解读不是随意解读, 教师应特别注意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取向。

五、阅读教学中注重技能训练

“以读为本, 由读生疑, 由读求悟, 由读生情”这是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思想。这种阅读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活动是动态的、鲜活的、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赋予了文本新的生命, 学生会对文本作品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重视趣味教学, 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实物、多媒体、游戏等方法进行阅读教学;重视听说读写训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勤于思考、推理事物的变化、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而得出科学的论断, 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建华.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J].考试:教研版, 2012 (8) .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策略;改进

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而入手:

1     课前认真预设课堂,着眼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昵?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很多老师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2     要努力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努力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的激发对此。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以下两种教学情境:

其一,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要让学生在他们的年龄阶段能有情绪情感体会,趣味才能名副其实,从而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如在教学《观潮》时,首先播放一段海潮拍打礁石的录音,然后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大潮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情境的创设水到渠成。

其二,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出发,如此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就容易激发出来,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自然增强总之,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努力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带着问题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也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其问题的问域宽、解答的答距长,思维强度大,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如在阅读教学中提出“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这种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可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学生很热烈的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例如:学习《龙的传人》,教师可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问“我们是龙生的吗”、“传人”是什么意思生、为什么说是“龙的传人”、“谁是龙的传人”等等。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显然,这部分内容若以“教师讲解明白”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若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学生就变成了主动探索者。

4     夯实基本功训练,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宇,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成长中坚实的塔基。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如《中彩那天》中,我让学生体会“拮据”和“富有”这两个词,文章开头写“我”家生活很拮据,为什么在最后又说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学生通过比较明白:拮据是经济上的,而富有是精神上的。从而理解文中“妈妈”常安慰家人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情景体验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可以很好地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受到启发,身心得以发展。

5     及时鼓励评价,是高效课堂的动力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会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小学生一般不大关心以往自己是怎么做的,而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的关心却尤为强烈,他们喜欢把老师的赞誉、夸奖看作是自己积极行为的结果。

比如在我班有个男生,学习成绩一般,有一次语文课上,我找一位同学回答一道答案很明显的问题,他把手举得高高的,于是我叫起了他,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不仅准确地找到了答案,还用自己的话把那三句话合并成一句完整的话,意思明了。我随即表扬到:“你真了不起,概括能力这么强,老师真不敢相信,谁能像他那样来说说?”听了我的话,我发现他自信甚至有点得意的表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课,他听得很认真,小手不停地举起。我相信,那节课对于那位同学来说是有效的,他从中获得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称赞的幸福。

6   结语

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是一种理想化的课堂教学状态,也是推行教学改革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众多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在构建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众多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2     曾样芹.阅读学新论[M].语文出版社,2000(11)

3     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4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土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浅议藏区汉语文教学策略 篇4

一、提高责任感,努力营造汉语教学氛围

对于藏语环境的孩子来说,汉语文无疑是一门能令他们感到新奇的课程,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对汉语文的兴趣。不照搬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模式和课堂特色。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学生才能够畅所欲言。学习的过程总是充满了曲折的,因此老师应当积极鼓励自己的学生并且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那么教学行为就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有耐心、有爱心,不能对学生的问题有厌烦情绪,对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极大影响。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鼓励和关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的文化。

二、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小学时期的孩子正值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可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却硬生生地抹杀了孩子的爱好,而是告诉孩子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进入一个好的初中。孩子的学习目的根本不明确。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明确了真正的学习目标才能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接下来老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须的,课堂气氛活跃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多年的藏区教学经验告诉我,由于藏区学生的汉语水平平均来讲比较薄弱,所以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打击,这就需要老师特别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在班级内可以适当组织辩论赛或是竞赛,()也可以进行课堂表演或是课堂演讲,多样的教学内容令学生耳目一新。这样老师也可以慢慢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让他们了解到学习的美妙不止于课堂,信心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慢慢树立起来。如,我带一年级汉语文时,安排大量的时间去训练口语对话,从孩子说通顺一句汉语开始都给予孩子一次鼓励,努力提高孩子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有一次我发现孩子们用汉语交流困难,但是让他们去唱汉语歌曲,不但发音清楚,而且唱得有板有眼,以后我在口语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使孩子们汉语交流水平有较快的提高,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形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藏区的教育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多媒体点亮课堂已经成为我们新的目标,平时学生在家里能了解到的知识毕竟很有限,而且每日从课堂的文字中获得信息难免比较抽象,例如”泰山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山“,如果仅凭文字了解一定不够全面深入。多媒体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老师设计精美的课件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他们对课本中的很多物象有了细致的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得到了提高,课堂的效率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但由于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阅读之后有一种迷惘的感觉。这时我就播放了介绍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岛不同景象的录像,学生很快地进入教材之中,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讨论,学生读着、议着、圈圈点点着,进入了”乐知“的境界。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西沙群岛是一个富饶的地方。

四、注重对学生个人的培养

老师的引导在学习中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可忽视,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不能让学习的主观人变成老师,更不能变成”填鸭式“的教育。懂得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老师只是整节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那么就不得不提到工具书的运用了,一本工具书运用得好坏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大,例如汉语字典、词典,是汉语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也是学生不会说话的老师,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对字典、词典的使用,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的能力,使高年级的学生借助于工具书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藏区的老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满腔的热情挥洒在课堂,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前准备,积极地帮助学生。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才是教育也才是学习。

参考文献: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的美学熏陶 篇5

一、朗读,情感之美。

没有美就没有魅力,就谈不上吸引,语文课堂能不能产生好的效果,首先就看我们的课堂有没有魅力,能不能吸引学生的专注。然而,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精彩的生命力就藏于语言文字当中,并且她的这种美丽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地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最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追求真、善、美情感的向导,是学生与语言文字的直接碰撞。教师课堂教学时,要加强指导朗读,除了应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发音正确、轻重缓急的语气等方面的指导,还要要求学生朗读时养成:不漏字、不添字、不念错字的良好习惯,并且要带着对语言环境的体会进行感情朗读。例如我在执教第十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前三段开头都是写话别。教学这些文字时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况且时过六十几年的历史,我们农村小学在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如何让我们的情感投入到那分别时不舍的画面里呢?唯有带着体会朗读。如:“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开始学生读时感情较生硬,没有让听者感到依依不舍的情意。我就创设情景,指名读,当学生读得有点味了,及时表扬。之后我再提醒语速轻缓处理,并范读指导,学生能从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到六十几年前在朝鲜车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分别时情感是何等之深!何等之切何等之不舍呀!学生得此感情的体会,然后再展开第二、第三自然段话别的朗读教学就迎刃而解了。

二、标点,简约之美。

“?――雨果”“!――编辑部”不久,《悲惨世界》出版了。这是世界上最简短的信,但却传达着最丰富的语言,这就是标点符号的魅力。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体会,有助于表达与领会文章的感情。

课文《童年的发现》在后五个自然段写生物老师奥尔加・伊万诺夫娜给学生上课时讲人的起源和发育时,“我”笑出了声被老师误解后赶我出教室的事。如“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这是人物对话的描写,但更多是用标点代替。我问:“你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位女教师此时的心情怎样?”“生气。”“你从哪里看出来?”“标点符号。”“能说具体吗?”“感叹号和省略号。老师都气得说不出话来了,用省略号省去了。”这就是标点的简约之美!

的确,标点符号也是无声的语言。学生抓住体会之后,朗读时稍注意语速的高低快慢的调整,女教师生气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了。我又抓住学生读书尽兴时问:“作者当时是怎样回答女教师的?”想不到学生马上读出“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这一句时,注意了省略号处时间的停顿稍长一些,两个”我“读口吃结巴的感觉,读出了”我“当时的害怕心情。

”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当中的一到两处独特的美让学生来感受分享。这样日积月累,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提高。

三、想象,超越之美。

轶闻:”竹锁桥边卖酒家“是宋代画院考试的画题,当时很多人都在”酒家“二字上下功夫,着力画出房舍,惟有一名叫李唐的画家,构思新颖,独辟蹊径。画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竹林,在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在上面写一个”酒“字,便把锁在竹林里的酒家表现出来。这种超越的.艺术表现不仅在于画的技巧非凡,更在于画家想象力的超越。

没有想象就没有超越,也就没有创造发明。如果人们最初不幻想能象鸟飞,象鱼游,那么哪来今天的飞机?哪来今天的潜艇?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他们神思飞扬。配乐朗读就是一种方法,例如我在教《梅花魂》一课时,选萨克斯《回家》伴读,学生在婉约的旋律中感受到外祖父不能回家的遗憾;又如我执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选钢琴曲《星空》,悠远深邃的曲子,让人带着仰望的心情倘佯在大自然的美景当中,感受到神圣土地的不可侵犯而又不得不爱、不得不呵护,让学生很好地进入意境来领会语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再如教《草原》一课时,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草原的大、美,与草原人的热情、粗犷。

这种利用音乐之美触动心灵,让美丽的心灵与美丽的语言文字进行互相碰撞,有利于学生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美丽画面,从而体会语言文字要表达的深切情感,并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记忆,深远之美。

记忆是知识储存不可缺少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记忆力的培养,熟读背诵就是锻炼记忆的有效方法,如果没有记忆,我们的语文也就走不了多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况且小学生又是机械记忆的最佳时期,一般的学生都能熟读成诵。其实,我们只要抓好孩子们最近的成功区促其发展,就很容易达到教育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语文背诵。

(一)背诵课内。除了课后指定背诵的内容外,每篇课文里只要是语言文字表达优美的都要背下来,如《窃读记》三、四、六自然段,《小桥流水人家》全文,《最后一分钟》全文,《穷人》第一自然段等等。

(二)背诵课外。每月背一篇精美作文,每周背一句名言一首古诗。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6

[内容摘要]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课堂教学中的典型现象入手,发表见解,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的弊端。以期纠正语文教师为图新而抛弃传统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告诫小学语文老师在实施新课改时不要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

[关 键 字]

课改、“本”、独立思考、写字教学、主宰课堂等。

[正文]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这几年期间,从教材到教法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也都从课改中收获颇多。各地也都纷纷开展反映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比赛。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也都在课改中积极探索新方法,贯彻课改新理念。的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课改的推动下,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展示。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但是,就像人们对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我认为,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而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固然重要,但独立思考亦不可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且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做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不了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得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了“学生围着小组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过多过滥的合作学习下,会造就一部学生的惰性。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二、“阅读”和“写字”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总结她的教学经验时,就反复提到过小学语文中“读”和“写”的重要性。她认为汉字输入法的书写、记忆绝大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完成的。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去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前不久,我听了好几位年轻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课堂上,学生连一个字都没写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只是让学生开火车去认读生字。有些学生甚至连笔都没带。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在课堂上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是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继续这样不重视“写字”,还如何指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将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呢?

三、不能让电脑去主宰课堂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也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被眼前不断闪现的画面深深所吸引,教师只需轻点鼠标,生字展示、动漫表演便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娱乐了学生。

然而我个人认为,“凡课就有多媒体”、“电脑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老师的板演,当电脑发音代替了老师的情境范读时。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你的示范引领作用?当学生被电脑里的精彩动漫所吸引,陶醉在电子信号模拟的虚拟画面中时,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你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的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还是只是在感受着视觉的冲击,享受着肤浅的愉悦?你们是否知道,现实中的世界会更精彩?这些虚构的情节会不会固化你的思维,约束你丰富的想象力呢?当由于突然停电、电脑发生故障,而让老师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语文老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脑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老师。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7

一、运用循环导读

阅读与理解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深入的理解与体验, , 有感情的朗读只能成为无病呻吟的浮云。而让学生理解是在学生原有经验上的构建,是与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休戚相关的, , 当学生的理解不给力、感悟不深刻时,“循环导读”的介入,就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为学生搭建理解的阶梯,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循序渐进地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内涵。进而品出意,读出情,读出自己,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当学生对“春风拂面””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理解后,我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读叶老批改文章的语段,设计好导读语,通过数字对比、人物身份对比、工作繁忙与细致批阅的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并在反复导读中深化了对人物的理解并读出真感受。

二、借助课外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我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引入课外资源。这些资源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如图片、动画、文字、视频等,使其作为文本的补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有效降低课文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文本内涵。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在课上出示了蟋蟀的生活图片及视频,学生通过这些资源的介入,很容易就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领悟到了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三、适时转换角色

浅议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那如何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教师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要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例如:教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可以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让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并问他们:假设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这样下来整堂课会使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体验情景创设,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会发生积极的激情倾向,从而对进修发生新的热情。是以,小学教师应创设更多的机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当他们取得可喜成就时,教师应为他们欢呼,为他们雀跃。一是与“体验”相伴,以“演”育情。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都像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宽敞宽年夜旷达的分歧世界:有的花喷香鸟语、有的流云溢彩、有的海浪涛天、有的悦耳肺腑、有的悲切情深、还有的哲理启人等等。每一篇都是作者糊口履历、灵感聪明的结晶,都关乎着人的世界、人的激情、人的心灵和人的生命。教师要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披露出来,可以让学生脚色介入,进行表演,构建起课堂实景。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让学生分袂饰演李白和孟浩然,学生表演当真投入、说话活跃、动作传神,很好地再现了送别时的场景,浮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形塑于外,情动于内,学生才会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培育激情,加深记忆,体味课文的精髓。二是与“糊口”同业,以“景”生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具有无限的诗意和美感,这种诗意和美感可以让生命拥抱最纯挚的打动。面临教室的空空四壁,学生感应不到花的芬芳,也感应不到莺歌燕舞的欢跃。只有年夜自然才是最有灵性的课堂,它能激活学生的激情细胞、激活其潜在的知觉。学生从糊口的景色中发生浓浓的情,真切的爱。

三、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感

学习小学语文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学好语言,要想提高学生得语文学习水平,离不开平时的学习和对知识的积累。在以前课上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知识的接受者。随着时代的不同和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开放,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看得很重要,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例如:在教学《好学的爸爸》一课时,首先,可以找一个学生先将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其次,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作者的话时要将作者天真的性格读出来,读爸爸说话时要将爸爸热爱学习的精神读出来。最后,还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了话题讨论“请同学们以我的爸爸为题目口头介绍自己的爸爸”。学生就会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很受启发。在构思和口述自己的爸爸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锻炼。这样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上的主体性更明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需要积极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自然地融入各种教学情境中不断地摸索着学习,同时学生体验着学习,其自身的语文学习情感会更加丰富。教学情境的创设本身就带有深厚的体验式学习色彩,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学习过的知识。

四、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融入教学氛围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先进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不断渗透到了每一个领域之中。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将现代化的技术融入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开展实施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使多媒体在各个年级中不断推行,从而激发学习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习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图片、文字或者是视频动画,教师也可以截取一些比较经典的电影片段,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丰富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教学特点,这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情景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情景教学有着其科学的原理以及多变的形式,通过声音图案、角色扮演以及生活实践等等方式,进行情景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9

摘 要:现如今,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的文化发展。对于“人才”的定义,我们似乎有了新要求,不再是只要求具有高学历,还要求具备高品质。优秀的德行会使人生成为加法,德行欠佳会使人生成为减法。小学生的人生刚刚起步,让他们今后能够成长为21世纪的优秀青年也是我们的愿望。教育中有句行话:“先成人,再成才。”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优秀品德教育的熏陶,能为学生将来的良好品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立德树人;作文;阅读;诗词

在现今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普遍将“育人”放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识与品德兼备,能够让学生的人生更加灿烂辉煌。莎士比亚说:“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在还没有先进科技的年代,古人也将“修身”作为自己的情怀:诸葛亮的“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孟子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等等,无不都是对“立德”的体现。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立德”这种崇高的精神一直被世人所敬仰和推崇,在复杂的当今时代,良好的德行、高尚的情操更显得尤为珍贵。语文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和生活密切贴合的学问。不断更新的语文版本教材也越来越注意在课文中渗透德行教育。因此,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倘若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德育,往往会错过塑造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将语文教学和立德树人高度结合,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树立“德才兼备”的正确发展方向。从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和诗词教学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于作文教学中立德树人

作文的内容反映了学生的思想,这也是现今作文中为什么要求学生立意积极。学生的作文内容是消极的,这种消极情绪会感染他人,让内心充满阴霾。学生的作文内容是积极的,那么学生的人生态度也是积极向上的。作文是探索心灵的钥匙,教师通过学生的作文,就可以对学生的态度略知一二。学生在作文中稍微有些立意消极,我们教师就应该对这名学生格外注意,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帮助学生驱逐内心的乌云。记得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新闻的大概内容是:一名小学生在作文考试中只得到了二十分。然而,从这篇作文中我可以体会到学生的快乐,整篇作文字数也够,但是却只得了二十分,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学生的写作题目是“记一次快乐的经历”,文中的内容是“我”和同学捉了很多蜻蜓,其中有一只还被不小心弄断了翅膀。教师给低分的理由是:学生没有爱护小动物。可见,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学生似乎意识不到,但是我们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能够明确发现学生的不足,对学生及时给予指导、点醒学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即使作文语句优美,但是存在一些错误思想,这样的作文也是不够积极的。曾经,有些学生在作文中透露希望自己将来能挣很多很多钱,这样就能住上大房子,不用像现在这般生活拮据;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愿意成为一名清洁工„„”朗读作文时,话还没说完学生就哈哈大笑。明明是一篇很优秀的作文,但是他却感觉同学们的笑声那么令人伤心,因此在朗读时也没有了底气。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正思想,立德树人。

教师可在作文批阅时指引学生。作文批阅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些教师在进行作文批阅时经常看得不够仔细,为了提高批阅速度尽快完成工作,只看个开头和结尾,其他的地方匆匆略过,这样的批阅方式会忽略掉很多细节。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将作文批阅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对学生作文当中的错误思想进行纠正。犹记一名学生曾在作文中对乞丐的行为方式表示不同情,他认为“靠博得他人同情而骗得金钱,远没自己通过辛勤?诙?得来的踏实”,甚至还表现了对乞丐的鄙夷。我将作文中类似于这样的句子画出,并附上评语:每个人选择怎样的职业都自有他的理由。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心,要以平等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会美丽很多。教师要善于从作文中捕捉学生的情绪,用温暖的文字引导学生的品质发展方向。

二、于阅读教学中立德树人

阅读是引导学生发展方向的航标。雨果曾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古人也曾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书中的优秀思想可谓是精神食粮,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能被作者的思想感情所感染。阅读可以先从课文阅读抓起。《用心灵去倾听》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詹天佑》表达了一种爱国情怀;《别饿坏了那匹马》表达了身边人的温暖和善良„„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对真、善、美的凝练,教师恰当运用,可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时候,我就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李大钊先生的人物描述,并播放了一段关于李大钊先生的视频。学生通过课文当中的字,加上教学课件,也体会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当然,从课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李大钊对孩子的疼爱。随后,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都纷纷畅谈和父亲相处的细节以及感人的事情,有的学生说至动情处眼睛里还闪着泪光。通过这篇课文,学生也更懂得了父爱的深沉、内敛。另外,我还让学生做课外阅读。平时,我自己也会阅读一些适合少年读的书籍,并推荐给学生。学生在阅读过后,我还会让学生写观后感。学生在阅读中被书中的人物所感染,因此写起来也是酣畅淋漓,十分顺手。这样,学生就能将书籍中的优秀品德通过自己的笔尖表现出来,与书籍中的灵魂交融。另外,我还在班内要求学生坚持每周写读书笔记,增大学生阅读量;不定期举办“读书日”,让学生互相交换书籍,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

三、于诗词教学中立德树人

诗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载体,古人和近现代诗人都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诗的字里行间,通过读诗,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灵魂。小学六年级以学习古诗和简单的词为主,在诗词教学中,学生的审美不仅可以得到锻炼,文学修养也会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诗中的高尚情操会使学生的内心得到洗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优秀的诗词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内容。例如,《芙蓉楼送辛渐》这篇古诗中的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学生在被要求背下这首古诗的同时,还应该了解这两句诗的感情。本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这种品格也是现今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将此作为侧重点,让学生分享自己还了解哪些诗人有类似的诗句,并展开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学中拓宽眼界,也体会诗中的优美意境和思想价值,使自己的情操得到冶炼,也使教师达到了教学与德育齐头并进、两不耽误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和德育两手抓,避免重视教学而丢了德育。只有将语文教育和立德树人相结合才能赋予语文生命力,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教学开出灿烂的品德之花。

参考文献: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由此可见,略读课文应该是在学生经历了同单元中精读课文系统的方法习得之后,学以致用,自学自悟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感悟情感。那么,哪些是教师该放手的呢?

一、生字新词,预习为主。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说:“生字认识就行,词义大致了解即可。”每学习一篇课文,总是需要学生先去预习,初读课文的,因而,生字新词对于已然习得的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是可以借助自我拼读、查找资料等方法来轻松解决的。

二、文本梳理,默读为主。

默读即为不发声地读。默读过程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它讲究眼到、心到、手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着独立作出选择,独立进行思考,并且培养自律的品格。而对于在学习精读课文时经常朗读的学生而言,默读是朗读的进一步的深化。因为眼到,就需要学生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不能不求甚解。心到提醒学生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对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手到要求学生边读边动笔,划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落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提高默读的效果的同时少了教师的朗读指导,节省了课堂时间。因为略读课文一般安排一课时的教学时间。

三、习作指导,少做仿写。

平时,让学生动笔写写,基本以模仿文章的结构、篇章、写作手法为主,对本身就捉襟见肘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说,无疑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尽量不安排类似的仿写。

略读教学虽然是能省就省,但是叶圣陶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时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时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所以,如果只注意了精读,把略读课文一略到底,一掠而过,是片面的。略读课文也应该时略中有精,稍作“精”处理的,教师该出手时才出手。

一、明确目标,正确把握重难点。

准确的目标定位,具体的目标内涵,全面的目标指向,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前必须运筹帷幄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大权在握的。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脚踩西瓜皮,说到哪里算哪里,学到哪里是哪里的。教师需要及时刹好车,把好关。比如,汪越老师在《刷子李》这篇课文就紧紧扣住“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来展开课文的学习,以点带面,辐射全文。

二、重“导”轻“教”,适时点拨渲染。

《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急需教师引导点拨之处——文本的含蕴处,重点内容处,内容矛盾处,内容变化处,让学生先读,再质疑,之后教师才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这才是给学生送去的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学生也就有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恍然大悟。这一点,显然,汪越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刷子李》这个课题一出示,摆在学生面前就是一只不小的“拦路虎”,虽然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了解了为什么把一个粉刷匠称作“刷子李”,但仍留有疑惑:这是个固定的词汇吗?这种构词的方式为什么那么特别?所幸的是汪越老师并不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在提出“刷子李”就是粉刷技艺高超的姓李的一位师傅后,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深入:捏泥人特别捏得特别好的一个姓张的师傅就叫——“泥人张”;风筝做得特别好的姓王的师傅就叫——“风筝王”,依此类推,举一反三,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解这一汉语的语言特色。没有这一课题的深刻理解,就不能为下面展开课文的学习做铺垫。同样的指导也出现在“匀匀实实”和“蘸浆”这两个词语的学习上。如上所说,一般,略读课文的生字新词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尤其是高段五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熟练掌握了字词的学习方法,即便是精读课文,教师也只是有重点的有选择性地加以指导。而在这堂课上,汪越老师却隆重地将这两个词语在课件中推出,不仅多次让学生练读,并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意思。后来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对“蘸浆”仍有出错证明,汪越老师的这一做法是得当的,也是必要的,甚至在教学时上还可以再加以强调,使教学效果更显著更有效。而在教学“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那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这一长句时,就更有精读的味道了:让学生自由读读,引导学生交流反馈自己对于这句话中体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字词并表述自己的理由,之后,重点让学生体会“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与“悠然摆来摆去”二者间的不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天衣无缝”,在课文中具体怎样才是“天衣无缝”。一边体悟刷子李的精湛技艺,一边模仿刷的动作来感情朗读,读出长句的节奏和韵味,从而了解作者遣词造句之用意,——为了凸显人物形象服务这一写作的方法。这一环节精读细讲的教学方式,无疑加深了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印象与感受。

三、延伸拓展,开阔阅读天地。

“精读课文,只能把它认作例子的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这是叶圣陶所说。张化万老师也认为略读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拓宽、积累、持续。在学习这一组单元的文本后,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类似的文章,能让学生的习得得以进一步深化、内化。汪越老师在这堂课上,一开课就出示了《俗世奇人》这本书,着实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好奇,接着让学生来猜想这本书大概的内容,就更加激起了学生一睹为快的欲望,再由此引导出课文《刷子李》,实实在在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是其一。其二是在课堂结束的环节,汪越老师别出心裁地列出了一副对联,其中横批就是“俗世奇人”,让学生重温了对这本书的感受,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此书的一种鼓励。而这种课外阅读的推介,是平时教师很乐意做的一件事。如学了《普罗米修斯》后建议学生去读读希腊神话故事以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学了《渔夫的故事》后提醒学生去阅读《天方夜谭》等等,不胜枚举。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生自然就把一时的被动阅读转变成了长久的持续阅读,终身阅读,对学生而言,真可谓是受益一生的。

浅议小学语文歇后语教学策略 篇11

一、教师课堂教学歇后语

歇后语的内容十分广泛,要真正掌握并不常用而又如此有趣的歇后语,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留心积累,同时还要恰当运用。

例如在教四年级上册的歇后语时,我设计了一个“歇后语小舞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歇后语的意思,发挥想象,表演小品:课件里播放过年时的情境,一学生戴着黄鼠狼的头饰,得意洋洋地来到一户农家门口敲门,头戴鸡妈妈头饰的学生慢吞吞地走出来开门,她从门缝里往外瞧,“哇,黄鼠狼!”吓得她往后退了一步。这时,我就问:“此情此景让你想到哪一条歇后语?”学生情不自禁地高喊:“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接着,另一女生兴致勃勃地端出一盘菜——小葱拌豆腐,让学生说一句歇后语,最调皮的一男生脱口而出:“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吃完笑完,又有一名学生从从容容地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我做了两个动漫,敬请各位欣赏!”只见:一只小猴子拎着一只竹篮,往井里打水,提上来,只见一滴滴水往下淌,篮里什么也沒有。一女生未经允许,就站起来说:“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我巧妙地安排了用“简笔画画出歇后语”这一版块,学生纷纷画出了“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的画了“擀面仗吹火——一窍不通”……

这种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口、耳、眼、嘴、手都充分自由地“动”起来了,巧妙的活动形式与有趣的活动内容有机地统一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对歇后语有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二、学生课后自主收集歇后语

教师可指导学生科学、安全地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走进社区、工厂、文化馆等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歇后语。这项活动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独立收集。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深入挖掘社会关系网,随时随地向身边的亲人、朋友、亲戚、街坊邻居等收集歇后语。也可以到网上下载、到文化馆、图书馆等查阅书籍来收集歇后语。

2.小组合作。由几个住得比较近的学生组成亲密小组,大家主动接触周围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物、知识分子等,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歇后语。

三、师生于活动中拓展歇后语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歇后语的积累和学习融入到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采取各种活动形式,如歇后语主题班会,办歇后语手抄报、歇后语黑板报等。这类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和趣味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校还应有的放矢地开设“歇后语”这一特色社团,开展“歇后语经典诵读”“歇后语串烧”“歇后语竞赛”和讲述“歇后语故事”等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歇后语的兴趣,展示歇后语学习的成果。这也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了语言的种子,让学生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既打造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又建设了清新的校园文化。

此外,学校还可进行系统的歇后语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包括收集歇后语来编写歇后语教材,设计课程结构,建构歇后语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歇后语课程,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和完善。

追根溯源,歇后语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岁月悠悠,代代相传。浸染了现代文明,特别是孩子们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以后,更是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神秘的现代气息。在我们学过歇后语之后,学生在循环日记中出现了这样一篇独具匠心的小作:

姑姑勤劳善良,在自家屋旁种了三亩地的桃树,如今桃子熟透挂满枝头,我只要钻进桃园,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是有趣的”。可是我表姐不让我偷吃,说是姑姑要卖钱的。“纸里的火——包不住”,表姐把这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姑姑,我这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可没想到,姑姑非但没有责怪我,还特意摘了几个大大的桃子给我吃,我得意地瞟了表姐一眼,“哑子掘藏金——心里说不出的欢喜”。

由此可见通过鼓励学生勤读、巧记、乐说、善写,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歇后语,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发现,对歇后语教学的有效尝试,既可以弥补歇后语在小语教学中的缺失,又可以使学生在开展歇后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走入社会,进行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并认识应用社会资源,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钱洁,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214100)

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中考语文命题发展的总趋势也注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 一般分值都不低于30%。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除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外, 更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的阅读指导。

一、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 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 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选入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优美的经典作品。每篇文章中都流淌着真善美, 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教师在备课时, 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 创设一种意境, 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为此, 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 如激励的语言、图片、形体语言、多媒体等手段, 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课本, 教师适时点拨, 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内外结合、厚积薄发。教师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 还应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人归纳出少年儿童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他们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 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 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语文新课标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课本不再是唯一资料, 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 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十分常见。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双方除了从教参、资料书中直接获取知识外, 还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知识, 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同时, 新课程教材中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 在阅读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 各抒己见, 异彩纷呈。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在碰撞中发展。

三、在阅读中品味优美语言领悟深刻思想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 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 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反复地品味文本优美语言的过程中,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 语文的人文性更不容忽视, 语文教学要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美。唯有如此, 读、写、听、说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而不误”。

四、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 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设计出“粗读—细读—精读—连读”等一系列阅读活动, 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 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 学会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领悟, 探究文章的发展脉络和主题。

此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认为对自己教育最深, 感触最大, 最精彩的语段、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或剪贴在读书笔记上, 针对这些摘录, 写一些赏析及感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篇13

小学生有着和其他学段学生有不一样的特点,他们充满朝气活泼可爱,同时感性特点明显,尤其是在个人的感情表示方面,在个人的思维能力方面也开始日益独立化,所以对老师的要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过程。因此,老师在面对小学生的时候更要注意孩子在行为方面的细节改变,主动关心学生,同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径那个重要的带路人。平时的工作中要更加有耐心,更加主动的关心学生的每一个发展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比如,在平时的授课课堂上,要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对班级中存在学习困难的孩子们说,学习不能急躁,要按部就班地慢慢来。同时,在课后时间主动跟学生交流,重点是协助学习暂时存在困难,学习成绩不太令人满意,同时在性格上又存在一定的内向且不自信的孩子。有时候会将这些孩子带到办公室进行私下交流鼓励,根据学生的情况,找出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并给予一定的指导,鼓励学生要树立信心。同时在平时的课堂中,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鼓励,逐步帮其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并要求这些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改进学习的主要措施,对于学生的一点进步,要及时发现并予以鼓励。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树立其学习的信心。平时授课时候,尽量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问题,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长期努力之后,学生的课堂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学习暂时困难的孩子,经过训练之后,学习的自觉性和信心会不断增强,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频率会不断增多。

这种变化,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根据上面的事例可以发现,师生之间进行真诚的感情交流,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进步,形成更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情感体验,换位思考

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在教学中采用情感体验法,就很容易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寓理于情的教学效果,并指导着学生明白事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小学语文课的魅力。比如,在教学《沉香救母》的时候,首先进行角色设计,讲述一个现实中关于父母在旅游过程中出现险情,并舍身挽救自己孩子的案例,这个案例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到一个景区旅游,在乘坐高空缆车的时候,缆车的绳子突然断掉,缆车从高空坠落,在这危急时刻,这对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孩子高高举起。

最终,父母双双遇难,但是孩子因为父母用手托起的缓冲力而得以存活。这个时候,教室里的孩子都被这个案例所震撼,孩子们在听案例的同时也陷入了思考。笔者利用这个窗口期及时设计相应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周安信小朋友演唱的《天之大》视频,孩子们被周安信的天籁之声所感动,在歌声中纷纷留下了感动的泪水,都为伟大的母爱父爱而感动。视频结束之后,笔者对这节内容进行概况,小沉香通过不懈的努力,受尽了各种苦难,为了救出自己的母亲,虽然他还只是个孩子,但是仍然要承受这份困难,就是为了实现救母,回报母亲对自己的抚养之情。然后我接着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抚养之恩么?你们的父母在平时都是如何对你们进行关爱的呢?大家可以都来谈谈。”这时候,学生都被调动了起来,主动抢着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疼爱自己,呵护自己的。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父母是如何的给予自己细致的呵护;有的讲述了自己的父母为了让家庭过上更为舒适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如何辛勤工作;还有的同学讲述了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安全,不论风雨每天都按时接送自己。这时候,笔者又利用同学们的这个热情,给他们留下了一份课后作业,就是“放学到家以后用自己的方式来感谢父母的抚养之恩”。

第二天上课时候,学生都十分积极的讲述他们在家的行动过程,有的同学讲述自己上街帮助父母买菜,有的在家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有的帮助父母按摩,也有的同学为自己的父母设计了一份生日卡片。通过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可以更好达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发挥语文的情感教育功能。

3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学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是可行的,但是情感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而有所调整,实现该教学方法和语文课堂的完美融合,方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丰富情感教学的内涵,使之发挥理想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佟兴波.加强情感教学优化语文课堂[J].今日科苑,04期.

上一篇: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保研下一篇:我们想要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