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文化差异性分析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正成为一种新的价值源泉,而目前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普遍缺少独特的主题,产品的体验值低下,体验空间狭窄,游客难以获得集中、深度的文化体验。因此,依据体验化设计的基础理论,提炼体验主题,营造体验氛围,设计体验项目,是提升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景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族体育文化差异性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民族体育文化差异性分析论文 篇1:

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概况,以及二者融合发展的积极影响与不足之处,提出深化民族节庆体育的内涵建设,建立民族节庆体育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机制,构建民族节庆“体育+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新业态等新路径,以期促进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民族节庆体育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依托,促进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转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继而推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蕴含着民族思想意识、民族审美精神,是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资源。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有着深厚的传统节庆文化,其中不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节庆文化,这些文化逐渐成为开发“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优选资源,表现出巨大的文化成长空间和产业延展空间。近年来,民族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面临着传统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民族体育文化被同化等问题,不利于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笔者通过对广西宾阳炮龙节、三江侗族花炮节、东兴京族哈节等十大特色民族体育节庆文化的田野调查与追踪考察,分析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寻二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民族体育节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一些借鉴。

一、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民族节庆体育是民族文化资源的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根本。“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构想与设计、推广等,都离不开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的支撑。其次,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对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运用有着促进作用。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以合理的方式贯穿“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有利于文化创意产品成功开发进而形成产业。

(一)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概况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宝库。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有意识地挖掘本地区民族传统节庆资源,将其进行资源转化,形成具有一定经济效应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部分资源经过多年的品牌宣传、旅游开发、推陈出新,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见表1)

(二)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内在联系

上述的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较具民族特色,在当今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以及旅游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有意识地将本土民族节庆体育资源向旅游产业靠拢,使其成为发展本地经济的一种新思路。如广西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广西三江侗族花炮节、广西百色右江龙舟文化节、广西宾阳炮龙节等,可以为游客提供观赏民风民俗和消费民族体育文化创意产品的机会,体现良好的旅游产业效益。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可见,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现阶段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现存形态主要有活态传承和濒临灭绝两种。活态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与学校教育结合、与旅游业融合等(见图1),其中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体现在“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推广及消费上,这一发展趋势为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新时代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成果

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当前形成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文化艺术表演类,依靠文化艺术表演的形式实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二是民族节庆旅游类,用现代旅游方式诠释民族节庆体育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带给人们感官冲击及精神熏陶,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发展;三是民族体育文化商品类,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商品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纪念性等特征,可以成为“文旅”消费的重要内容;四是影视文化作品类,通过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以影视作品方式传播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见表2)

二、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影响

1.推动民族体育节庆的现代化转变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節日文化内涵”。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立足新时代讲好民族体育故事的重要基础,对其保护与传承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想要民族体育节庆这类民族特色传统节日逐渐成为主流,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扩大宣传面和加大推广度。将民族体育文化的元素注入旅游产业,实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创设平台,同时满足消费者对民族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认知需求。

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衍生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不仅丰富了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内容,还实现了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产品的创造性开发,促使民族节庆体育更加生活化与大众化;而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推进“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化,有利于民族体育节庆由传统走向现代。

2.推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能够凸显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创新性和融合性,打造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三者契合的产业化节庆活动,助推区域旅游业经济井喷式增长。民族节庆体育旅游是一种地方“标志性”的旅游节庆事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广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内涵丰富、数量多、分布广,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当前,部分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已作为旅游资源经济得到开发与利用,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如藤县舞狮、白裤瑶打陀螺、壮族踩风车等,甚至部分民族节庆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广西各地方的名片,如广西宾阳炮龙节、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三江侗族花炮节等。2019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赛事活动举办6 390多场(次),参与的群众和游客超过140万人次。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以“运动助健康、体育促发展”为主题的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线上活动,参赛和观看的总人次近1.2亿。

“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以民族体育、民族文化、旅游三者为发力主体,以民族体育、民族文化为核心,用旅游产品的方式推广和传播,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商贸等良性发展,形成以“體”促“旅”、以“旅”兴“体”、“体”“旅”融合的局面,从而推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足之处

1.传统文化被过度商业化

广西传统民族节庆体育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社会产物,融入了以壮族等为代表的12个世居民族的活动、娱乐、生产元素或特色,是一种自发的民族文化诠释,没有体现出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经济利益产生较大需求,同时民族节庆体育所含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导致民族节庆体育资源被过度开发,失去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性和草根性。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但依旧避免不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适应不良和被边缘化的问题。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中的传统技艺、传统礼仪、传统服饰等日渐式微;年轻人受到现代多元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发生改变,缺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保护意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技艺大师老龄化严重,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当前的民族节庆体育旅游开发,还面临着被现代商业严重笼罩的尴尬处境,民族节庆体育由传统性、仪式感、娱乐化走向了表演化、市场化,导致这类民族节日文化失去了精髓,“根”和“魂”也在慢慢消失。如广西宾阳炮龙节是壮族、汉族文化合而共生的民间节庆产物,其展示了壮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记录着当地民间生活的精神文化气质,是社会进步不可磨灭的活态历史,因此具备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从节日的整个流程来看,从游彩架、灯酒会、老庙炮龙开光、舞炮龙,到送炮龙归天,每个流程都有相应的活动仪式和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是民族节庆特色所在。但为迎合当前游客对文化体验快餐式需求,开发节庆体育旅游产品时常常简化节庆流程,削弱了仪式的神圣感;另外,受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节庆仪式趋向现代的自由化、趣味化和教育化,而忽视传统性和原真性,如一些“灯酒会”变成“小吃会”、电子爆竹代替传统鞭炮、电子设备取代传统乐器等。这种种因素,均影响着民族文化对现代化环境的适应性。

2.民族体育文化被同质化

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审美模式等文化特质,是民族节庆体育活动与其他文化的根本性区别,是古老历史文化的重现,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如广西宾阳的炮龙节,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吸纳了壮、汉等民族的文化精华,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但也容易被他民族文化所侵蚀,失去自身文化的优势,走向被同质化的趋势,如舞炮龙中抛火药技艺逐渐淡化。在传统的舞龙过程中,一个神秘人抛洒手中的火药并点燃,在空中与舞动的“龙”交相呼应,整个场景既震撼人心,又凸显神龙显灵的祥瑞气象。当前,由于抛火药技艺传承人的断层,以及对环境污染、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以电子炮替代鞭炮,使舞炮龙失去了原有特色,逐渐与其他舞龙活动同化。

民族节庆体育旅游开发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了解和认识异域文化,体验他民族文化的情调。民族节庆体育旅游是一种以民族体育文化为载体的旅游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文化形态。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为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获取最大的交换价值,很多民族节庆体育沦为一种供旅游者消费的文化产品,失去原真性与历史感。给这种新兴文化形态贴上“经济价值”的标签,貌似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实质是为当下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工具,是一种被同质化的民族节庆体育旅游文化。

三、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深化民族节庆体育的内涵建设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区域族群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形成的文化习俗也具有差异性。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只有在它赖以生存的特定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因此,开发“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既要守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魂”和“根”,又要避免贴上“原生态”的标签被过度商业化。旅游产品开发,商业价值固然重要,但所收获的经济效益终究是在市场裹挟下原生态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被滥用的表象,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下,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价值应定位于对族群精神层面的熏陶和引领。由此,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是深化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内涵建设,在政策帮扶的基础上,由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制定民族节庆体育旅游文化“活态”发展的政策,利用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京族哈节、宾阳炮龙节、壮族花炮节等,唤起当地族群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最终实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民族节庆体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机制

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以民族节庆体育资源为基础,因此要实现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务必建立民族节庆体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机制。在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形式上,“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开发过程中尊重民族体育文化的本真性、客观性、草根性等特点,与当地传承人、专家学者共同挖掘整理民族传统节庆中的体育元素,用科学的、辩证的态度对待民族节庆活动中独特的体育文化资源和凝聚力较强的民族信仰,实现民族节庆体育由“文化资源”向“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变,以及由“民族信仰”到“民族认同”的思想引领转变。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设力度,在“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利用过程中给予指导,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共生,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引领性,在文化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另外,在国家层面提出一些保护、传承和利用方向,如积极制定相应的文化创意法律法规、成立民族体育“非遗”保护基金会、加强民族地区民间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发与建设等,切实保护好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土壤。

(三)构建民族节庆“体育+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新业态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构建民族“节庆体育+旅游+生态”融合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重视和推动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构建“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创意产品+自然风光赏析+全景体验”的模式,充分展示少数民族地区村寨和传统村落民风民俗,让游客体验民族地区特色民俗节庆文化和乡村田野风光,甚至打造具有民族体育文化内涵、民俗节庆、特色风光的旅游节。另一方面要抓住《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劃》的机遇,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做好山水文章,积极推动广西地区民族节庆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各类旅游节中,开展板鞋、抛绣球、蹴鞠、投壶、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深化景区内涵,让游客在游览山水、名胜古迹的过程中,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多部门联动、全域推进“体旅”联姻、融合共赢的发展新格局,从而建立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特色品牌。

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开发各种类型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能丰富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内容,而且创新了广西民族节庆体育的开发模式。广西应该深化民族节庆体育的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构建民族节庆体育+旅游+生态融合模式,促进民族地区资源转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推进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推动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融合发展,推进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贤君.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探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2]袁旗,杨志清.基于“堂节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实践: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3]许璐颖.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4).

[4]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3).

作者简介:何飞(1987— ),安徽蒙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民族体育文化;李婷婷(1988— ),通讯作者,安徽阜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责编 黄健清)

作者:何飞 李婷婷

民族体育文化差异性分析论文 篇2:

体验视角下的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摘要] 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正成为一种新的价值源泉,而目前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普遍缺少独特的主题,产品的体验值低下,体验空间狭窄,游客难以获得集中、深度的文化体验。因此,依据体验化设计的基础理论,提炼体验主题,营造体验氛围,设计体验项目,是提升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景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关键词] 体验 民族体育旅游 体验化设计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根据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会紧随其后。在休闲时代,消费者对“体验”的需求会空前高涨,世界经济形态也将因此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度。与一般产品相比,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是一类在本质上突出强调“体验性”的特殊产品,因此充分了解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对于如何围绕新型经济下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设计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满足体育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将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置于体验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等综合能力和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也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对体验基本涵义的诠释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他们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作了系统性的论述,指出人类社会历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目前正逐步迈入体验经济时代。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出类型,体验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产品)为道具,用以激活消费者内在心理空间的积极主动性,引起胸臆间的热烈反响,创造出让消费者难以忘怀的经历的活动。在这个时代,企业出售的将不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而是充满感性力量,给人留下难忘愉悦记忆的体验。

体验具有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优质的体验经历会在购买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令人难以忘怀。体验的这一性质使其成为继商品、服务之后的一种新的价值来源以及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体验一旦融入商品或服务中,就会形成高经济附加值,使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得到巨大提升。因此,体验经济时代,不断地创新,为顾客提供新鲜、个性化、差异化的的体验是体育旅游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二、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可根据其内容及活动性质的不同,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与养生类等六大类型。近年来广西开发的400多处景区景点中,已开设的少数民族旅游景区景点有58个,主要设置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有芦笙采堂、多耶、抛绣球、打铜鼓、跳竹杠、舞狮子、板鞋舞、板鞋竞走、上刀山、过火链等27个,集中分布于桂林市及辖县、河池地区、百色地区、柳州市和柳州地区、南宁市和南宁地区、梧州市、贺州地区、防城港市等10个地区。在桂林漓江民俗风情园、龙胜百面瑶寨和水银侗寨、资源八角寨、恭城朗山瑶寨、荔浦丰鱼岩和温泉山庄、今秀花王山庄、山江程阳桥侗寨和富裕侗寨、融水长赖苗寨和勾滩苗寨、巴马百魔洞景区、南宁大青山景区、大新板价壮寨、百色那旁壮寨、靖西通灵大峡谷景区等21个有一定规模的景区景点均设有少数民族体育表演活动。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产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特色鲜明,包括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与养生类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这些产品正日益成为广西极具竞争力的核心旅游产品,对国内外旅游市场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吸引力,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效。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持续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具体如下:

1.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形态单一,深度开发不足

目前,广西多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形态单一,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重点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如侗族的抢花炮、瑶族的长鼓舞、壮族的抛绣球、宗教仪式体育活动等的解说系统落后,展示方法单一、原始,游客对观赏对象文化内涵的体验主要依赖导游员的讲解,高技术含量的展示手段匮乏。而且多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处于静态展示层次,便于游客体验的项目较少,游览过程中的互动性差,游客要么游过就忘,要么记忆平淡,无法获得独特、难以忘怀的体验。加之,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展示功能以外的文化传播功能、休闲调试功能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游客难以获得应有的文化认知,也难以获得基于深度体验的人生意义生成。

2.缺乏创新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设计观念

广西各景区景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不精、雷同,存在急于求成、较为盲目的现象,并且旅游品位不高,缺乏文化内涵。在旅游者参与性方面设计观念不强,不能充分地满足当今旅游者强烈的体验性与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从而减弱了对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深刻认识。

3.提升体验价值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纪念品较为平淡

作为旅游形象表达物之一的少数民族工艺品、少数民族服饰、地方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是深受游客喜爱,是体验性民族体育旅游活动的延续部分,但由于其民族特有的标识不明显,不能达到清晰识别的效果,并且纪念品过于大众化、简单化、非手工化,甚至渗透有其他民族的文化内容,这也会影响旅游者对该少数民族的认识,同样也消弱了对该民族体育的深刻认识。

三、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构想

结合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旅游产品体验性差这一问题,本文依据体验化设计的基础理论,提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步骤。

1.设计原则

(1)多元化原则

体验不仅仅等于参与,它具有多种类型,包括娱乐、教育、逃避、审美及移情,不同类型的体验带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价值。旅游者类型不同,其旅游体验需求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青年体育旅游者对运动量大、刺激性强、挑战性大的体育旅游项目需求更强烈,老年体育旅游者则可能对运动量小、健身价值高的体育旅游项目更青睐有加。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景区必须坚持以游客为本的理念,依据体验的多元化以及体育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原则设计类型多样、差异性强的体验产品,避免乃至杜绝毫无特色、千篇一律的产品或服务,为游客提供最优最畅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体验。

(2)整体规划原则

体验经济时代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体验化设计强调将旅游者的体验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它以旅游者的参与为前提,以体验为核心,以旅游者获得美好、难忘的经历和记忆为最终目标。一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并不绝对取决于旅游资源的级别和特色性,如果能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整体性的体验氛围和体验环境,让游客获得充分、全方位的旅游体验,将极大地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因此,我们要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要素和服务要素进行整体性的体验规划。吸引要素即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基础,服务要素是一个范围广泛的体系,包括交通、购物、饮食、住宿等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细节。服务要素虽然是辅助设施,但都会影响游客的兴奋度,如果不纳入到规划设计体系中,将会极大地降低旅游者的旅游兴致,影响旅游者获得高潮体验。

(3)不断创新原则

在体验经济时代,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若想取得并保存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只有创新,才有特色,有特色才能保持旅游产品的新鲜感和唯一性,令游客沉浸于迷人的体验世界,获得游客的认可,提升旅游产品的魅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旅游地长期的经济收益和持续的发展机会。

2.设计步骤

(1)设计出具有浓郁乡土性和古朴性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是其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本原因,也是可以通过开发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在优势所在。据此,广西在进行民族体育旅游设计时显然应以本地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如壮族的抛绣球、侗族的抢花炮、苗族的芦笙等等。在进行表演时应体现本土性,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体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特色,为此,不仅要求内容、格调,甚至造型、色彩都要有浓郁的乡土性和古朴性,给人以亲切、真实、淳朴、乡土、怀古悠思的心理感受,寓个性、特色于共性和发展进化之中。当然,提倡乡土性和古朴性不是把民间体育不加选择、提炼而全盘托出,它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进步。

(2)营造完整的体验氛围

游客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之旅是否值得记忆,仅仅依靠主题远远不够。旅游者置身于民族体育旅游目的地、民族体育旅游景观等非常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与特定的人们即其他旅游者、民族体育旅游接待服务人员、目的地居民等接触和交流,他们渴望获得的是一种完整的体验过程,即游客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体验需求是完整的,包含了空间、时间和事物的有机结合。因此,体育旅游企业要整合资源,结合主题,营造完整的体验氛围,保证游客在适当的时空环境中做适当的事,让游客的体验由感受的浅层次流向享受的高层次。

(3)设计高参与性的体验项目

现代旅游者越来越看重旅游经历,渴望参与。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希望通过参与与交流得到感情的慰籍和心灵的净化。那些具有浓郁民俗风情和地方特点,同时又与娱乐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倍受旅游者的欢迎、喜爱,应大力挖掘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突出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以丰富游客的经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民族体育旅游不等于搜罗奇风异俗,更不是捏造子虚乌有的东西,它取自于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生活的情趣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它应具有易感受、易设计、易参与的特点,使游客能很快进入氛围,并将身心融于其中,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民族体育需求,借助多种民族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其诸多功能,使旅游者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4)加强纪念品的体验规划

纪念品的选择与购买是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体验的重要环节,直接制约着游客的旅游质量。对纪念品的体验规划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提高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使其成为地方自然地理因素、地方社会文化、地方历史概貌的物质载体。其二,要强调纪念品销售人员的文化风貌、文化素质,规划纪念品销售场所的文化氛围、文化主题。体育旅游企业要将纪念品销售场所建成主题鲜明的文化长廊,对销售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礼仪指导,对包括观赏、选择、购买以及伴随购买行为的闲聊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体验性规划。一次旅游活动总有终结之时,但物化的纪念品就会想起整个旅游经历,想起一段往事,一段故事,其中与服务人员的感性交流等“活”的旅游环节因为具有生动、具象的特征,更能激活游客的心理空间,唤醒人们的美好记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感悟。

参考文献:

[1]赵新平:体验经济与体育旅游产品及体育旅游产品体验[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53~55

[2]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9

[3]孙丰念: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的开发[J].商场现代化,2006年4月(中旬刊)214~215

[4]陈瑜:体验经济与体育旅游的新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487~489

[5]陆元兆: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65~71

[6]曹新向: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5):126~129

作者:钱应华

民族体育文化差异性分析论文 篇3: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以观念性文化、生产性文化、生活性文化、规范性文化和交流性文化等课程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参观、手工制作、实地调查、节日活动等教学形式,在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同时,实践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民族文化

我国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政策是:国家课程+民族语言课程,即在国家统一的课程计划基础上,开设民族语文课,其重点在于民族语言与文字的学习。近年来,民族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民族地区的课程政策正在发生着变化,民族文化课程不仅在比例上而且在内容广度上都有所增加,从民族地区课程中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的范围,进而形成新的课程模式:国家课程+民族地区地方课程+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着力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人手,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及各种表现形式,力求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21世纪随着科技、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各民族在哲学、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社会等各领域的文化共同性迅速扩大,由于文化与文明具有不可复制或不可再生性,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有些已经在我们的人类文明中消失而成为绝响,有些则面临着濒危或绝迹的可能。再加上。随着大量民俗活动的消失,逐渐弱化的民俗性自我传承能力,已不足以将少数民族文化像昔日那样有效地传承下去。而大众传媒式教育又不能代替系统化、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因此,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共享。尤其是非融合性共享,学校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仅要担负起传承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而且担负着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和本地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路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方法。通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学习,学生不仅学会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当中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人,形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添砖加瓦。

(二)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班克斯等人认为,以文化多元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民族的文化;2、给学生提供文化选择的权力和机会,使他们获得适应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全球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3、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进行阅读及思考、立论等技能;4、消除对亚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上的压力;5、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旨在改变整个学校或教育环境的教育改革运动,以达到使来自不同人种、民族、社会集团的学生都能享有教育平等和学术均等的目的,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

以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途径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不仅可以满足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适应主体文化社会的能力和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且也考虑到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要适当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多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培养主体民族成员和少数民族成员养成跨文化的态度。形成跨文化行为的技能与技巧。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经过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内的所有文化的总和。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着力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人手,可以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来开展,包括生产性文化、生活性文化、观念性文化、规范性文化和交流性文化。

(一)观念性文化

观念性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潜藏在各种文化事象中的文化观念的集合,它能够最突出地表现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的各方面,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换句话说,价值、思维和情感态度等民族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核心内容,而观念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培养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观念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基于这一认识,学校要开设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校本课程,首先要去挖掘体现民族观念性文化的内容,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学校可开设启迪学生去认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校本课程,通过课程的启发,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各兄弟民族间相依共存的实际关系,并由此产生相互认同的文化情感和观念,形成一股把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的向心力。学校也可以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并在此过程当中,给学生展示各民族特有的文化,比如民族节日、民族习俗、民族禁忌及宗教信仰等,使学生认识到每一种民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认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充分尊重各族的民族文化。

(二)生产性文化

生产性文化是少数民族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在物质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关系。不同的生产者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会塑造出千姿百态的生产性文化样式。从高原游牧、山地耕牧到梯田农耕、坝区稻作,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与之相应的多样式的生产性文化类型。生产性文化在生产群体文化行为方面突出地折射着业缘、地缘、物缘等特点。如山地民族世代生长于大山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而求得生存与发展必然塑造出一系列与山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性文化模式。在认识水平和对自然的应对能力还不够高的情境下,采集渔猎和刀耕火种就成了两种普遍适用的生产性文化模式。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可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和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研究收集本地区本民族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积累经验而形成的知识体系、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及与生产相伴的民族习俗等。学校教育在对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的生产性文化加以继承发扬的时候,要有选择的去其糟粕,汲取精华,摒弃那些不利于生产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民族习俗,传承优秀的本民族传统的生产性文化,在生产力系统的软件要素(即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管理和生产信息)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从而

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发展生产力。

(三)生活性文化

少数民族的生活性文化由若干生活习俗构成,包括衣食住行、人生仪礼、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等。显然,民族生活性文化在民族文化的系统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中有许多成分并无先进与落后之分,有些却是与现代文明冲突的陈规陋习,我们需要去理性地分析和对待每一种民族生活性文化事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当中,我们要持这样一个理念,也给学生表达这样一种观念:对于中性的、无先进与落后的、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相冲突的生活性文化事象,我们可以略加引导,使之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及民族群体生活方面发挥作用;对于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事象,如在丧葬中盛行的厚葬之风和浓重的迷信观念等,我们要通过教育提高民族的认识能力,将其扬弃或改造;对于与现代生活方式相一致或基本一致的事象。如尚俭戒奢、尊老爱幼、自由婚恋等。我们则应该是大力传承和弘扬,使其成为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四)规范性文化

规范性文化是由民族文化隐性层面中的思维系统、情感系统和价值系统这三大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群体行为指向,体现着一个民族在某一时期的社会准则、道德律令、民族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性文化。民族习惯法、民族传统禁忌、民族道德等都属于规范性文化的范畴。学校可开设有关本地区本民族的规范性文化课程,向学生介绍本民族习惯法、传统禁忌及民族道德观念等,试图在传递过程当中,向学生表达这么一个理念:以现代文明的行为准则来检验传统的行为律令,以国家法律来引导民族习惯法的演变和发展,以科学理智的态度来对待传统的禁忌戒律。根据现代文明建设的需要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道德。

(五)交流性文化

文化是人类传达与交流信息的体系,民族交流性文化几乎可以等同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如民族服饰、民居建筑、民族古籍以及文物古迹等,非物质文化如民族语言、民族手工技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和民俗等。这些文化都可以作为交流性文化的内容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上下代人之间进行交流与传递,也可以在民族外部从这一民族到那一民族或从这一民族支系到那一民族支系进行交流。民族服饰、民居建筑、民族古籍以及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蕴含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最真实的见证。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语言、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以及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等是本民族优秀的人文资源。校本课程可开设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交流性文化课程,如民族历史、民居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风景、民族体育、民族工艺、民族歌舞等,鼓励和倡导学生在学习和了解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保护本土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总之,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对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以观念性文化、生产性文化、生活性文化、规范性文化和交流性文化等课程内容,采用课堂教学、参观、手工制作、节日活动、实地调查等教学形式,在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同时,实践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责任编辑 曙光

作者:王 景

上一篇:盐业分公司经理竞职演讲稿下一篇:竞聘公司副总经理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