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精选8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 篇1

专题复习资料四

一、时政材料 1、2018年3月1日晚,“感动中国2017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感动中国》秉承过去15年的传统不变,广泛吸纳观众意见,通过多种投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群体。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人物揭晓卢永根、廖俊波、杨科璋、卓嘎和央宗刘锐、黄大年、卢丽安等十位人物当选。

2、新华社北京2017年5月25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

3、新华社北京2017年3月1日电中宣部近日命名第三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50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并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使学雷锋活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4、2017年7月3日下午,2017年“中华好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展演活动湖南区启动仪式暨媒体见面会在长沙召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培养少年儿童的“中国情”、践行少年儿童的“中国心”、铸造少年儿童的“中国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5、“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推进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这有何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2)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

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1)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2)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3)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3、我国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有什么意义?

答:(1)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2)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3)有助于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4)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学习先进人物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

答:(1)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

(2)向英模人物学习,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4)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5)弘扬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坚强勇敢、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5、我们青少年(公民)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发扬民族精神?

答:(1)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2)磨砺坚强意志,勇于面对挫折,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做生活的强者。(3)努力学习,提高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争做祖国有用之才。(4)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等

6、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这一传统文化?

答:(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2)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家风是紧密相连的,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上,写上一句与之相对应的家风。

答:(1)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敬业: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3)诚信:诚以待人,信以立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4)友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作业:材料一: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材料二:2017年春节期间,广东省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了613项重点文化活动,通过岭南民俗文化节、广府庙会、潮乐大赛、客家山歌节、粤曲大赛等形式,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带动广大群众过了一个幸福、欢乐的中国年。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什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 篇2

这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历史活动和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共识。世界文化和发展委员会在报告《我们创造性的差异》中, 文化被定义为具有一定规范和标准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绘画、书籍等智力和艺术创造的物质成就, 发展则被看作个人选择的扩展而不仅仅是物质的增长, 并且文化被看作发展的目的和社会基础而不是经济增长的便利条件和阻碍因素。创造性活动的参与要使所有的人都享有公平参与文化表达机会。文化权利指数不仅仅反映了个人的物质创造, 还包括了集体的活动和思想、科学方面的创造力以及非机构化和非市场化的活动。

文化是作为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所支撑的一种独特生存方式。文化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 它是人类从爬行动物中站立起的脊梁, 是人类得以生存、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力量, 也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精神和物质的源泉。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纵观中国的历史, 自秦始皇封建伊始, 中国就形成了以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宗法家族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社会发展是极为缓慢的。仅以中国最辉煌的“贞观之治”与“康乾之治”的太平盛世为例, 虽然两个历史时期相隔千年, 但是, 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程度而言, 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是因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私利和统治地位, 把“求稳怕乱”视为封建统治的最高理想,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不是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而总是沉湎于臣忠民顺, 长幼有序的“太平盛世”, 从而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保守、落后的社会状态。

由于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先进文化的方向, 虽然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起义和运动风起云涌, 推翻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 但最终又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 封建专制主义和纲常名教极大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封建君臣、官僚、士绅的制器变事运动, 还是维新志士的钦定立宪君治的变法和立宪革命党人的新民说, 都不能救中国, 他们对外不能抵制外族的侵略和操纵, 获得国家独立, 对内不能平等对待各民族, 凝聚民心, 平均地权, 共建共和。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无论是奴隶和奴隶主阶级, 还是农民和地主阶级, 都不像无产阶级一样, 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代表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最先进的阶级思想。他们都没有, 也不可能像无产阶级一样, 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大规模地组织和联合起来, 形成无产阶级联盟和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并领导各族人民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展开殊死的斗争。无产阶级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当中, 直接接触和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积累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经验和知识, 培育了驾驭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和习惯, 而这些生产经验、知识、能力和习惯则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文明成果和科学技术的结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日起, 就忠实地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肩负起中国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历史重任;经过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最终推翻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使贫穷落后的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 建立了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民族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消灭贫富悬殊, 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从而达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口承相传的民间智慧、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发达的民族工艺、优良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和习俗。

“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 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 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加以改变。对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缩小和消除。”民族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这就是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建构的最基本的要件在不断地创新, 也就是它不断地调适和选择来适应变化了的条件和环境。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复兴和发展的灵魂。人类社会有三种力量来支撑着文化的创新和建构:发明和发现;借用和传播;现代化。

发明是知识的新运用, 发现是给知识增添新的东西。发明发现不仅是人类智力充分自由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且是人类不断获取技术和力量的动力源泉。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当代, 每天都有近万个科技成果问世, 它们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内容, 而且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民族文化只有不断吸取人类全新的文明成果, 才能永葆其先进性。人类文化的积累和进步基本上是各民族文化之间借用和传播的结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国际互联网的全球普及, 各民族的文化处于互动共生的新格局, 文化借用和传播具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借用和传播也是民族文化创新的一种形式。以开放和宽容的文化态度不断吸纳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不仅能与其他民族共享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和资源, 而且它还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内涵,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保持其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迁的全球性的发展进程。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文化, 才能拥有先进的文化方向。

文化的先进性源于它的创造性。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它以全面创新和开放精神为其时代特征的。因为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 不仅仅表现为积淀和传承, 而且更为重要和关键的在于创造和选择, 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和选择之中, 这是文化得以存在、延续、传承和发展的血脉。“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 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的繁荣发展。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文化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为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强大精神动力, 有力舆论支撑, 良好文化条件。”良好文化条件指的就是我国各民族所创造的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得到全面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包括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 是各民族和个人能够表达并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艺术创作都来源于丰富和厚重的文化传统, 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化创造力、文化互动和传承是滋养和革新文化表现形式的不竭源泉。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 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 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才能促进我国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创作专利, “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 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健全中介机构”, 才能促进我国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 篇3

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

我们在讨论文化传承问题时,会同时涉及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这两个概念。

文化传承的过程是濡化(enculturation)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同一文化的内部,强调的是文化的不变。如人在儿童期通过学习进餐、穿衣等活动形成的行为模式会保留终身,并对异文化的行为模式产生抵制。

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涵化(acculturation)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文化持续地相互接触,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涵化的结果可能有三种:(1)接受,包括自愿接受和被迫接受。(2)适应,包括单方的适应(一方被另一方同化)和双方的适应(文化融合)。(3)反抗,即一种文化拒绝接受另一种文化。涵化的过程有时会有益于不同地域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但有时也可能会有害于不同地域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以传承,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排斥通过涵化的过程吸纳异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直至实现文化融合。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有人对待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一味采用同化的态度和方式,即盲目地将一些非主流的异文化也纳入本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中,使之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一个部分。随着对文化生态平衡保护认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民主意识在真正意义上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和“去殖民化”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共生、共存,需要尊重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文化。

但关于文化的共生、共存问题,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原本,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后来,某些文化,特别是伴随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西方文化被一些人盲目地信奉为“先进”文化,并被用于同化、“融合”甚至“替代”其他种种文化,这种带有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色彩的做法事实上是有害于文化生态平衡的。

现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们又开始关注起文化的多元性问题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理解和尊重每种文化是必要的,于是,开始运用“去殖民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包括教育在内的多元文化发展问题,以促使各种文化都能在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状态下得以共存、发扬和发展。

“教育被用作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由来已久。殖民者往往会向被殖民者引入整套的教育模式,这在殖民者看来是他们的慈善之举,而在被殖民者眼里则是权力丧失的象征。教育成为了殖民者灌输其价值观的一种策略。近年来关于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研究清楚地揭示出,当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通过殖民主义的全球霸权势力介绍给弱势国家时,弱势国家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两难局面。为了赢得全球霸权的认可(并确保能从银行得到贷款),这些国家不得不对他们的教育系统加以改革,采纳外来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边缘国家的学者和官员们已经认同了中心国家的世界观,倾向于将这些改革举措视为对其人民和政府施加的有益的压力。”①

事实上,真正的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活在某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尽管会受到异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很大的影响,但是,与他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所有一切,都仍然主要是与其所在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学前教育理应传承

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拥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值得传承和弘扬。换言之,中国人更有资格、也更有底气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历来具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

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本来就应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代中国人,理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思想和精神。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信用、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促使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结合时代要求延伸阐发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国人尊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可以说,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正因如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有着深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现代化。在建设现代化、市场化的经济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道德悖论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资源和优势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激活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将其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伦理之中。

尽管中华传统文化过去没有、现在也不会简单地把中国人带进现代化,但是,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使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发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伦理的新芽,使之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精神来源。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重铸。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儿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帮助他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我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则可从小开始通过启蒙教育初步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初步培养幼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为其未来成为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信用、有理想、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的现代中国人打下基础。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出席开幕会并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这次研讨会上,习近平还主张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要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学习借鉴。他针对一些西方人的霸权主义思想和行为提出:“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强制地解决文明差异,反而会制造灾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 篇4

中华文化(亦称“国学”、华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古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且经过数千年不断演化和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现今的中华文化正拥有着十分优秀、灿烂及丰富多彩的元素,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国学”——这称谓始于清末而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顾名思义,它代表的是国家之学、国人之学或中国历朝历代传统思想的文化和学术。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广义的国学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思想和学说。若以编撰于乾隆年间之《四库全书》来分类,国学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例如语言艺术,它就属于《国学》经典四部之子部中“艺术类”。

众所周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故此,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事实上,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曾经一骑绝尘,也曾面临风雨。可幸的是,每当其在风雨飘摇时,总会有一批能人异士团结在中华文明的旗帜下,带领中华民族披荆斩棘、重新崛起。

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客座教授的英国人马丁·雅克是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他说:“……中国并不一样,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无数王朝前仆后继,前面的王朝衰落,那就在它的躯体之上孕育一个新的王朝,吸取前面的教训,让新的王朝更加强大!”

围绕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上,中国国家总书记习近平曾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特别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伴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强化软实力,中国正向文化强国之路迈进。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篇5

(演讲人:吴涛)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想大家应该还记得那门上插着的艾草,那满堂飘着的棕香,五月初五,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刚刚过去。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今天我便想跟大家说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春节、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显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这些节日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着共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在漫漫的消失或降低,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也要关注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

许多旅居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历经几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国外生活,但是依然保持着我们的传统,依旧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我们的民族节日,他们用这种方式寄托着对祖**亲的思恋,继承的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着我们的民族精神。而生活在祖国怀抱的我们却逐渐将它们遗忘,那么多的传统风俗已经快要退出历史的长河。

2004年,韩国将端午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2005年,端午节被正式认定为韩国的非物质遗产。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它何以成了韩国人的节日呢?可能在你的脑中有无数个问号,感叹号,无论如何认为,我们都应该好好深思。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却成了别国的珍宝,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情何以堪?

同学们,老师想告诉你们,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并非是已经过时的东西,相反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需的,它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意义,是一个民族坚强的精神支柱,孔孟思想的指导价值对世界文明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肩负着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此的现状,不能无动于衷;复兴中华文化,我们责无旁贷,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的事实,但我们能要求自己牢牢的记住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并在那天用我们的传统习俗向我们的亲人送上节日的祝福;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文言文,你会发现它其实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古诗词里的意境无穷无尽;先辈们的思想值得深研,先辈们的文章值得一品。

同学们,让我们逐步把祖国的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融入我们的思想,时时来勉励自己。在我们教学楼的文化墙有中华民族优秀诗篇、做人的基本准则、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元曲”“成语故事”“神话传说”,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只要你用心,你就一定能有所得。

弘扬中华武术,传承民族文化 篇6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通着中 国人、中国文化的历史血脉和记忆,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崇拜、生活模式、文化 思想的身体语言的写照。当今时代,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武术传播必须借 助文化媒介的力量,从而实现我国传统武术乃至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关键词】:传播历史近代冲击 文化传播 措施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文化中一个优秀的文化分支,武术的产生、发展紧随着整个中华文明前进的历程。我国传统武术一直以华夏民族生活范式的表现形式维系着民族的情感,体味着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多彩生活,它能使人进人一种高远的境界,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历史上中国传统武术对内对外的广泛传播,使得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变得更博大精深。在我国古代,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和不断发展。商、周时期的“礼、乐、射、御”以及宋、明、清时期的“武学”是官办学校中传播武术的形式。儒家私学中的“文武兼备”、“仁”是当代武术教育的核心,墨家弟子是“武侠”的历史渊源。宋代时的“教头”是对“传播者”环节的优化。武举制开创了“以武入仕”的先河。军事器械与武术器械传播有重要的历史渊源。师徒传承是民间武术传播的基本方式。宋朝武艺结社组织和清朝民间宗教、秘密结社是武术组织传播的前身。拳种起源的劝服性传播是古代武术拳种流派传播的代表性策略。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和人民的不断创造,我国传统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对外传播方面,更是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国家的武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比如日本的柔道和空手道,朝鲜的跆举道,泰国国技泰拳等都从中华武术中汲取了极其重要的“营养”。

近代以来随着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人侵,我国传统武术受到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巨大冲击,其文化流失非常严重,面

临着发展的瓶颈和困惑,很多本应属于传统武术精华的劲力和技击韵味正被淡化或遗弃,已经处在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保护传统武术文化成为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青年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今世界正处于一种多元文化共同并存、相互交融、互相冲突的变革时代,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新的文化形式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原有的文化形式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华武术文化是继续尘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宝库中?还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展现出璀璨多姿的光芒?这不仅是武术本身发展的问题,更是中华宝贵的传统文化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复兴与繁荣的问题。传统武术的传播不但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体育的多元化、多文化、多民族的蓬勃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武术历史文化之本,也是未来武术文化之根,这是我们与西方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避免单一文化的诸多弊端,发挥武术文化与各种文化优势的互补作用。无论武术是在国内发展或者是走向世界,都应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推广武术,使武术真正成为世界体坛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不失文化内涵与责任。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应成为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一个国家国民自信心的源泉,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由于文化系统中技术层面的发展,体育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广泛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拓展了传播体育信息的受众领域。现代传媒的诸多优势已经进人当代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使当代体育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传统武术一面沿袭着传统,一面向往着未来;一面萌动着“现代转型”意识,一面依托着民族情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交织着文化错位、心态失衡的情绪焦虑,感受着价值分裂、认同丧失的本体困惑、承受着无可回避的理想冲突与意义失落的精神迷茫。媒体的政策是平衡体育文化多样性与民族体育文化认同关系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在融人世界体育发展潮流的同时,又能够不露痕迹的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尽可能的展现给世界。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来说,它依赖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为保持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典型的意义。我国媒介不应该放弃传统武术这块极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应该将传统武术的宣传报道纳人日常的“议程设置”中困。我国媒介应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只将目光锁定在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上,那样我国必将丧失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武技,其结果不仅仅是毁灭古代先人创造的传统武术文化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彻底沦为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附属品,更重要的是它将切断我们与古代历史的联系,削弱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文化竞争力,进而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难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复兴。

武术虽是一种技击术,但在武术运动中处处体现着文化哲理,表现出一种处世方式。随着、文化、信息、等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文化多元化已成为时代特征,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是我们理智的选择,也是中国文化的必由之路,但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否一帆风顺,是否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传统武术是否得到了异文化地区人们的认可?许多优秀的范例值得我们思考,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为武术的传播作出了伟大的尝试,我们在对外传播传统武术时应当借鉴这些优秀的经验,并不断创造更多奇迹。

武术传播的原则为诚信、针对、分层、渐进传播原则,其基本模式包括武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过程中的阐释、传播的对象、传播效果、传播环境以及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传播策略与技巧。武术名家是武术传播者中的领袖人物,其传播的主体因素为权威性、可信性和熟知性。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包括武德、武术史事、武术中所包涵的中国传统哲学、武术中所包含的医学内容、武术中所体现的兵法思想、武术中的传统美学思想,其传播途径包括武术拳名、拳谱、拳诀、谚语、书籍、杂志、报纸、影视、广播、网络武术等。引导武术传播对象的动机,要传播适合的、成熟的武术项目,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创编大众化的武术技术,其心理效应为威信、熟知和从众效应等。改变传播对象的态度需要保持媒体传播武术的连续性,宣传武术健身、防身、修身的价值。

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基础措施:

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2、切实落实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

3、套落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

4、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

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华武术它更多地是由我们民族历史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它完全体现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兵家谋略、审美情趣和道德伦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部曲” 篇7

一、挖掘教材,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响曲”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走进名著”,编选了《史记》中的《将相和》、《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其为载体,不断深究、挖掘、丰富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增长智慧。在实施这些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人的内心、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二、诵读经典,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曲”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用书,已经流传了千年之久,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三字经》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借助《三字经》来亲近祖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让学生背诵《三字经》,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其次,讲故事,借古诲今,启发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再次谈感想,“思往事,心潮涌”,由学生选择《三字经》中自己最感动的一句话写读后感、谈启发。最后,进行《三字经》知识竞赛,内容可涉及到背诵、接龙、讲故事、谈启发、讲释义等。学生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便会主动潜心于这方面的积累、搜集、整理,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累运用,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奏曲”

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人一辈子受用,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积累和吟诵。

从三年级开始,每人准备一个古诗词的积累本,然后印发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目录,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背诗、赛诗、对诗比赛;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赛诗、对诗,把这一活动通过家校互动得以推广和延续。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给古诗词配画,以达到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以润泽和滋养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此外,以考试的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量和面,让学生进一步体味到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和独特内涵,再次提升学生积累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合节日,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奋进曲”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个个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组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样,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地体验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在自己的品行上打下弘扬民族精神的烙印。

五、继承本土文化,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奏曲”

传统文化的根基源于世俗生活中,但是文化是自在的,而不是自己生成的,它需要呈现、发扬。例如,以“走进家乡”为实践点,开发学校课程《酒泉传统文化读本》,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既可以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又可以培育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精神;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和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弘扬太极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篇8

清晨,本报记者走进北京奥林匹克圣地鸟巢太极活动站,这个活动站是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太极总顾问陈小旺大师第一次教学的活动场地。陈小旺大师在教学期间把新研究的“陈氏九太极”传授给了现场学员,并简单介绍了一下“九太极”。九太极智慧的修炼包括五个版本:《九太极拳法版》、《九太极商务版》、《九太极生活版》、《九太极好德版》、《九太极养生版》。九太极智慧修炼:学习训练九太极拳法套路,不断提升功力,结合自身经验和内在感悟进行交流分享,实现时空点修炼的本质提升!陈小旺大师教学后,一直由藏延明老师带领大家练习“九太极”的拳法,一直坚持每周六上午组织大家练习太极拳。

王淑周先生今年63岁了,是报社2013年成立鸟巢太极站时的老队员,每周都按叫来参加锻炼。他以前是国企职工,工作摆在第一位,又没有时间去锻炼,现在退休了,时间是大把大把的富裕,可年轻时在工作中留下的病根也逐渐发作。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先生看到北京广播电视报刊登了太极拳进社区义务教学的消息后就一直在关注,看看是不是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免费义务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他发现真像报社上所说,就马不停蹄地在第二天来到活动场地进行学习。陈小旺大师教学后的一段叫间里,跟着邓晓霞老师练习了八段锦、五禽戏、二十四式等太极拳。王淑周说:“以前没有练太极,身体真的一天不如一天,全身没劲,也懒的动。自从跟着报社组织的太极拳辅导站之后,现在明显感到有精气神儿了,浑身上下都精气十足,面带红光。上个月搬家,媳妇和孩子没搬两下就累得不行了,我一点事都没有,练习太极拳真是对我有帮助。报社组织此次公益事业让我们百姓真真正正的受益了,教练老师非常热心,也非常细心的教学,把太极博大精深的奥妙教给我们。非常感谢报社推广太极活动,让我们学到真正的太极拳。”

赵书琴说:“我今年69岁了,一直喜欢太极拳,而月偏向陈氏太极拳,感觉陈氏太极拳才是最正宗的太极拳。刚退休的时候是买太极拳光盘在家看电视学,慢慢的接触这个圈了后,开始和老师学习,由于退休后家里的事情太多了,也没好好的坚持下来,就这么断断续续的打了十来年,但是自身是从心里喜欢和热爱太极拳的。我是从北京广播电视报上看到在推广太极拳活动的,也关注很长时间了,我个人比较喜欢陈氏太极,也得知陈小旺大师来鸟巢活动站教学过,所以就很喜欢来着里锻炼。这里的空气比较好,环境优美,安静,适合太极拳的锻炼。报社5月12日在首体大举办的太极进社区活动我也去了,举办的非常好,在现场我看到二十多个社区都精神饱满的来参加活动,报社领导和太极拳名家老师的发言都深深的觸动了我们太极拳爱好者。衷心祝愿报社把太极精神宣扬光大,号召更多的太极爱好者来参加全民健身太极进社区公益活动里来。”

上一篇:安装技术论文下一篇:高一优秀的作文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