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体育教师个体教学习惯的创新教育论文(共12篇)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指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时间多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增加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获得了主体的自尊与自信。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兴趣引领 阳光体育
21世纪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放眼全球,世界各国也在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引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体育教学改革正向是“阳光体育”全面开启。
近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和体制模式的双重转换,给中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社会背景的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不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物质文化的认同,同时悄然变化着的还有人们深层次的思想理念和处世态度即精神世界的变化,从而致使我国教育急功近利。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健康第一”往往被“升学率第一”所取代,体育教学长期处于可有可无、地位低下的不良处境,而体育教师也得不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现代设施走进了青少年的生活,电脑、汽车、电梯、电视,这些现代化设施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如今青少年每天的运动量只是50年前的一半。一直从事青少年体质研究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把现在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这些问题表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学校体育蓬勃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当前一项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刻不容缓。
以上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胡锦涛主席做出重要批示,目前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二、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完成规定动作后,可根据自己的愿望运用自己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锻炼,或者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短时间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要求。这样既体现了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弥补了集体练习的不足,使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爱好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活动课堂气氛。例如:在篮球课中,在学生初步掌握运球方法的基础上,我给出了一些有趣的练习方法(运球跑、跨下运球、背后运球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练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自己进行自由创编,并大胆地演示给同学们看。最后,让学生充分联想我们还可以用运球做什么练习?这样不但能发挥他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锻炼的兴趣和练习的主动性。
三、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指导者、帮助者的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多鼓励他们参与教学的过程,在内容设计上,让他们有机会去按自己的思路去选择教学内容,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去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牢固掌握运动技能、技巧。当然这种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引导,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时间而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要真正引导、带领学生分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体验整个探究的过程。例如:在障碍跑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分组在规定时间内利用相同的器材,各组设计自己的障碍跑的形式,然后分组进行交流展示,选择出学生最感兴趣的障碍形式作为障碍跑的集体练习形式,由于给了学生充足时间去讨论、设计。所以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体现形式是互动教学。
体育教学中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由于互动的本质属性在于主体性,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所以在互动的过程中,互动双方要实现各种信息的交流与行为上的互动。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是特定的,它必须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情境中去实现人际互动。离开了它的特定互动情境,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殊性等于空谈。实现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必需借助于一些特定的符号系统,比如运动技术概念或术语、动作、体势等,以这些为中介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包括动作和形体语言等)两种形式去实现的;
体育知识(包括技术技能等)中的信息、情感、态度、意见等是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只有通过这些内容,才能让师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变化,促使师生间的彼此了解、交互作用,从而形成共同的观点和认识,进而达到师生间的人际沟通,最终实现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认知活动、情意活动的协调,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才有所保证,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五、体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动作,但不外露;也有学生因怕做不好,表现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例如:学习实心球时,有的学生扔得比较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于是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得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创新的力量源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 实践反思 个体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可以说,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反思。
一、我们为什么反思
多年来,小学教育被许多人认为是“学术水平”最低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似乎也只有接受指导的责任,而没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同样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整个小学的数学知识体系不难,一般人基本上是没有不会做小学数学题的(奥数题可能除外),这其中包括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自己。每年重复教着同样的内容,教师自己也就是除了教材以外最多看看教学参考书而已,有的甚至连教材和参考书都不用看,有句行话就是“闭着眼睛也知道这道题在第几页,闭着眼睛也不会教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面对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如果再不反思,还想抱着以前的“老底”不放,是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的。难怪有的老教师,过去曾自认为对教材再熟悉不过了,哪一节内容怎么讲早已是滚瓜烂熟,现在总是感叹越教越不会教了,他们不得不重新学习,重新建够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师不反思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教师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思,从回顾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入手,从不满足现状的遗憾中产生。只有经常不断地反思,合理地反思,把反思运用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做到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永远充满创新色彩,让自己的教学永远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的理智状态之中。
二、反思什么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区别于其他学段、学科反思性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其中前两类知识可以从书本上获得,而第三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成分,是教师经验的积累。这三类知识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
1.对本体性知识的反思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就是数学知识。这里的本体性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言传数学知识,也包括隐性的默会知识即数学能力、素养,是两者的统一体。从听课观察与对话交流过程中发现,几乎近一半的课后分析,或多或少涉及学科知识的纰漏或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偏差。比如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怎样区分?轴对称图形只要对折后完全重合就可以了买吗,是否要考虑图案的一致性等等。
[案例1]在引入平角、周角等概念后,一位青年骨干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他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差不多写了半黑板。可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让小组讨论,看哪些问题自己能解答。随后交流,大家认为满意了,就把该问题擦掉。最后还剩下一大半问题,学生无法解答或有学生试图解答,但同学们不认可。于是教师说:这些问题,以后进一步学习时会明白的。
遗留下来的问题有两个是:0°角与周角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大于360°的角?课后,教师坦率地承认,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该怎样解释,才能使学生明白。事实上,教材已经给出了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半周生成平角,旋转一周生成周角。利用这一基础,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采用小学生能领会的方式作出解释。例如,让学生伸直右臂前平举不动,表示0°。然后身体连续两次“向后转”,即旋转360°,这时手臂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就能感悟0°与360°的区别与联系。如果连续三次向后转,旋转的度数就大于360°,第二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案例2]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三角形,标上三条边的厘米数1、2、3,直到下课未发现不妥。课后经人指出,羞愧不已:“我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显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不是遗忘了,而是“当时没想到”。诸如此类,司空见惯的案例,都不仅仅是偶然的遗忘。
上述两个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能听之任之的。因为,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连科学性都不能保证的教学,难免“误人子弟”。“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这里,导致教师教学表现一再大失水准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某几个具体数学知识的缺失,不如说是由于数学素养的不足。因为有了较好的数学素养,在这里表现为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与数学直觉,即使某些概念遗忘了,也可以从其他方面的联想中获得补充和支撑;即使一时分辨不出学生的回答蕴涵了哪一具体的数学思想、概念,也能从整体上体悟语境中的数学味。
作为数学科学,从原名到定义,从公理到定理,一般都是演绎呈现的。它简练、严谨、纯粹,显示了数学的学术形态。作为数学课程,为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必须进行教学法加工,使之转化成为易于认知的“教学形态”。而要弥补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陷,需要引起教师自身的关注。因此,唤醒教师的警觉,提高对教学中出现科学性错误的自我监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教师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居高临下地以理性的目光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
2.对条件性知识的反思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数学教育的相关知识以及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逐步发展的。一二年级是在直观行动思维基础上的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知识的获得,到了三四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增加;到了五六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但仍不能像成人那样完全依托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维,还往往要以具体的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这种过渡,不是单纯一加一减的关系,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往往是兼而有之,是相互补充和渗透的,而直觉思维则是数学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前两种思维有机结合达到质变的升华形态。”endprint
[案例3]二年级数学教材中的“认识线段”,是以“毛线”作为线段的生活原型进行教学的。一位教师先让学生把课前带来的毛线放在桌子上,说一说它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将它变直。接着教师总结说:“将毛线拉直,就成了一条线段。你们小手捏住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线段来介绍,结果有的学生说:“我要是被同学拉直了,我就是线段。”有的学生说:“把我放在桌面上,我就是弯的。”还有的学生说:“线段可以补衣服。”
[案例4]一位教师在执教“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要求学生想办法计算35-2和35-20,学生都采用了小棒进行计算:35-2,从5根里拿走2根,剩33根;35-20,从3捆里拿走2捆剩1捆5根。教师看见学生都能用小棒计算此类题,认为教学目的已达到,大功告成,然后就开始练习。
上述两个案例虽然都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都能从直观教具或学具出发,引出概念或计算法则。但两位教师都把操作过程看作了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没有让学生从最初阶段的感知表象中抽取本质的东西来。前者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短”等本质属性的认识,后者没有帮助学生明白“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数里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数里减”的计算方法。
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动作认知、图形认知、符号认知。这三个发展阶段对应着儿童思维发展的三种水平: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分析水平。显然,儿童在概念学习中也要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之间搭建桥梁。既应帮助学生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建构起适当的“心理意义”,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抽象的高度把握具体的对象。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地进行课前预设,课堂中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灵活地实施生成性教学,主动补充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使自己的教学有更丰厚的底蕴。
3.对实践性知识的反思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实践经验、实践智慧。“教学智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案例5]这是一节数学练习课,练习内容是“工程问题”,其中一道题是这样的:“打一部书稿,小李单独打10天完成,小王单独打12天完成,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如果小李与小王两人合打4天,那么就剩256页没打完。三人合作几天才能打完这部书稿?”学生读完题后都沉浸在苦思冥想之中,数分钟后才只有几个学生提笔演算。突然,学生C猛地举起手,但马上又缩了回去。教师询问原由,学生C怯生生地说:“我的答案是4天,不知对不对?”教师高兴地说:“这道题的答案就是4天,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C说:“我是用256÷64求得的……”话音未落,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大笑。面对着学生C突如其来而且是始料未及的解法及其“制造”的混乱局面,教师面带怒气地说:“胡闹!坐下!”在教师的责备与同学的嘲笑之下,学生C被羞得满脸通红,默默地坐下了。
其实,学生C的想法是一种独特而简洁的解法。这种直觉不就是我们教师经常说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吗?而这稚嫩的“火花”却被教师在其迸发之时给无情地浇灭了!以“胡闹”为“罪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助长了“唯师独尊”的学习风气;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些对学生的后继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课后,该教师进行反思时写道:当时只想着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提出的解法根本就没有想,以至于造成了不良的教学效果。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同一情境中的不同策略,不同情境中的种种策略,都会在课堂上展现出不同的场景。所以即使教师在备课中预设得再充分,也难以预料到课堂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细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中传出的各种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无时无刻地在向教师的教学智慧挑战。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教师对教学的各种看法、各种想法,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后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智慧。教学的技能、技巧是可以模仿,可以培训的,但教学的智慧是训练不出来的。教学智慧更多靠的是个人长期不懈的学习、不断的反思得来的。
三、怎样做就算是反思了
只要能做到谨慎进行教学决策,充分关注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教学也已经具有了反思的性质。
1.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所设定的育人标准是否适合时代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什么理念?是否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否有走过场的现象?
2.反思教学过程
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是否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
3.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规律?所借助的教学手段是否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调动教育机能,激起学习欲望?
4.反思教学评价
所采用的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改革?它有哪些因素构成,是否具有全面性、科学性?
5.反思教学的人文关系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平等对话还是高高在上?是否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endprint
四、个体实践反思操作步骤
无论反思性教学发生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反思还是对教学手段的反思,或者只是对自己的某一想法、做法进行分析,都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教学反思逻辑,那就是反思性教学操作的步骤。
1. 做了什么——反思性教学操作的第一步
教师的教学工作从形式上看好像是单调的重复,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重复自己的过去。小学数学教师更是如此。首先我们面对的学生一天一天长大,学生的昨天和今天就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年级,今年的一年级学生绝对不会和去年的一年级学生相同。其次我们面临的课堂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空,任何意想不到的情况都会随时发生。也许是天气的突然变化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我们正在进行的教学突然中断;也许是我们说的某一句话,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正常的教学任务无法得以完成;也许是某个学生的突发奇想,扰乱了我们已经想好的教学计划……这些都足以让我们摒弃“重复昨天故事”的感觉,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想一想:我是怎样进行教学决策的,我是怎样组织教学的,我是怎样表达知识的,我是怎样评价学生的,等等。这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的描述。当然,我们不必面面俱到地记下教学全程,但我们必须记下最触动自己的一个或多个教学片段。
2. 所做的有效吗——反思性教学操作的第二步
当我们把已经发生的繁复的教学事件得以简洁地再现后,再现的教学事件事实上已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教师“所做的”是否有效,就要分析教师“所做的”是否落实了教学目标。
我们在进行反思时,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都进行反思。毕竟一般小学一节课是40分钟,真正让学生经历与体验,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真正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要实现任何教学目标,时间是第一位的保证要素。如果我们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又要落实双基,时间往往会不够。事实上,上课有经验的一些教师常常不是在一节课中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个方面。因此,我们在反思行动是否有利于目的的实现时,首先要整体地把握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其次要合理地确定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反思性教学就有了一个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反思才会有效。
3. 所做的自身合理吗——反思性教学操作的第三步
对于塑造人性、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来说,目的的实现固然重要,但是教学手段的合理性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所做的自身”,即教师的教学行动本身,应符合科学的标准和道德的标准。
4. 还能怎样做——反思性教学操作的第四步
反思性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过去的目的是面向未来。在未来面前,我们本能的问题就是“我还能怎样做”。
以上的操作步骤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师“对号入座”。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无论他的基础有多差,水平有多低,只要他愿意实施反思性教学,并且按照上述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求教于专家,用前一个认识层面的反思,改进下一个层面的教学设计,改进了的教学设计就要继续实践,实践之后还要继续反思。这样,不断地实践反思,反思实践,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必然不断上升,课堂教学效果定会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鞠玉翠.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日益频繁交流上,各国在教育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也成为了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国内各高校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培养符合市场需要,具有国际化能力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国际发展需求,对大学德语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1.德语教学现状
德语的教学方法一直是各高校教学的难点。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让对方明白要表达的意思,是学习德语的主要目的。德语教学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进行大量的机械化语言训练,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达到能够运用德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现在的教学方法偏向于重视语言的规则和语法,忽视了对语言技术的培养。教学过程较机械化、死板化,与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实际学习语言的意义相脱离,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吸收式的学习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探讨、创新大学德语教学的方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2.德语教学的创新方法
2.1提高对德语听力的重视程度
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在说、听、写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它与其阅读能力是相互互补的。注意培养德语的口头练习,对学生的听、说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正确指导学生重视德语的听力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德语听力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渠道指导学生,让学生对听德语产生浓厚的兴趣,重视听力,增加学生学习德语的学习动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多听德文歌曲,在轻松的音乐环境中,加强对德语语感的掌握。
2.2利用国家文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国家文化的载体,更是国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学习德语这门语言课程的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和熟悉德语国家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对相应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是一项双向的活动,即要充分发挥出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合理的处理好教材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德国的国情知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客主,启发并调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同步思绪。
2.3课堂阅读的提问式方法
在课堂阅读教学方面采取先提问,在讲解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自行阅读,教师对所提问题进行检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弄懂了句子的结构,掌握词语的使用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找课文关键词和核心句,提高了学生的德语阅读能力。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感到能够学以致用,主动而更具效果地进行学习,进而为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不断的提高自身知识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只是拘泥于课本和注释,更应该做到紧密联系实际,适时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4采取小组式的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育的目标前提下,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组织学生参加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提高自身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比如,把几名学生组成一组,来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学生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或由教师指定组合。采取以小组式的活动形式,适用于激活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互助互补的进行学习,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小组式活动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与教材教学具有相关性的,学生有一定自己的观点或是掌握一些相关内容。只有处于学生熟悉的学习内容中,小组式教学活动才能进行,才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活动方法可与课下活动相结合,课下让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提高学生在德语方面的学习效率。
3.德语教学改革建议
在德语的学习阶段,学生应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语法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已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1选取教材的实用性
在选取德语教材时,应针对实际应用和教材内容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实用性较强的大学德语教材。教材的内容方面应该偏向于语法内容更具实用性,教学内容应着重在语法知识方面学习上,而并不是单纯的只讲理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于对技能的学习,而技能又重于知识。另外,在教材中还可以适当的加入图片等元素,更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而且还能达到图文并茂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印象。
3.2教学内容的优化性
大学德语教学的内容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广泛阅读各种德语知识书籍,归纳总结出一些具有同性的规则,并对不同的规则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对教学的内容起到优化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设计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学习德语的核心知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生学习方法。以教学内容优化性,重点突出难点重点,并且对重点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加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3推广学习的积极性
德语做为一门大学语言学科,在使用上还是具有广泛性的。推广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德语教学当中,在教学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采用音像效果使原本枯燥的学习转化成为生活的生活情景,让课堂教学栩栩如生, 使学生提高对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从中领悟语言的实用性和德语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体育事实上也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有一定的水平就必须多加练习,体育课本着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从学生的兴趣着手犹为重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锻炼身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把兴趣作为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地出发点,上什么内容都应力求找出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成为他们学习,锻炼和创新的动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可以进行适当地评价,让同伴之间进一步地沟通,简单地说说他助跑直腿摆动跳高的动作掌握情况,为跳得更高作个准备。
感觉 “转变角色”“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共识。学生们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课件下载,多数学生主动热情,课堂发言落落大方、充满自信。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下面浅谈几点感想。
一、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实验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三、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必须理性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课件下载生学会遵守规则。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展示任何一种器材在学生面前,教师都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同时在活动中可设置一定的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篮球赛游戏》活动的设计,教师出示篮球后,没有示范动作,只是说:“你们能想出玩篮球的各种花样吗?比比看谁想出的花样最多。”接着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玩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来。活动中教师要留意观察谁想的花样多、与别人不一样,然后请这些同学示范,其他同学模仿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们想到的动作综合成游戏。
学生阶段的孩子,运动能力差,家长也不注意培养,连起码的运动技能也没有。而体育教学则能填补这些不足,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从基础入手,进行各种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训练。比如说站立式起跑的练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马上就能掌握。而这一节如果用启发式教学,或者学生自学的方法,则不科学,也不恰当,是老师在故意绕弯子。
二、加强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课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是学生进行自学和创造的基础。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在形成技能技巧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
要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课的开始或学习简单、枯燥的教学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等项目),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情绪,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分别进行练习,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师生共同观摩、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对这些创造性的想法,我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加以赞赏并发表自己的建议,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造信心。
三、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不断自学、探索,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同时给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有学习任务的,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下,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为此,每节课我会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请“运动小能手”来演示一下所学动作或内容,甚至是讲讲各自的所见所闻、做游戏、自创动作、自由表演。就是在这看似松散的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知不觉提高了,身心素质都得到了增强,得到了师生的肯定,树立了不断创新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研究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且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设置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能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如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然后再让他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思考并展示创新动作,师生共同探讨,在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不断钻研新教材教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的教法应立足于学生认知客观世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重视学习过程。现在的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使学生相信,大脑通过训练可以变得聪明起来。要大胆改革,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旧模式,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调动学生在课堂及课下参与实践活动,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特征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就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
总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在不断的调整。体育教学要想实现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不断革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迫在眉睫。初中体育创新教育不仅要体育教师改變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体验式教学,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预留发挥空间
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内容和方法时不能过于具体详尽,要有目的地预留让学生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独立思考自己构想出更理想的方法来完成游戏,教师预先设计出几种学生可能采取的游戏方法,省略动作细节,以期让学生自己构思出一种或几种更理想的方法来完成游戏内容,但是,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智力水平为他们预留可发挥的内容部分。分队游戏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到每队参加游戏的人数要均等,每队之间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不要太大,设计出的游戏要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和优势,同时还需要有同伴的巧妙合作才能取胜,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考虑让学生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策略;设计的游戏内容和方法不仅要具有健身性,更要富有娱乐性和创新性,通过体育游戏练习诱发学生思维,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创新。
二、因势利导,适时点拨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抓住教学时机,在学生思维的最佳节点上及时点拨,对学生完成游戏的动作内容、游戏方法、同队队友之间合作、与对手的竞争策略、遵守游戏规则等方面都可以用一个动作,或用一两个词给学生一个巧妙的暗示起到点拨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朝着点拨的方向去创新,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找到更好完成并能取胜的游戏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取胜的信心。
三、适时评价,强化创新思维
在游戏内容教学时,对运用创新和智慧而取胜的学生(团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适度的肯定与表扬,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教师还要对游戏的`结果给予评定,奖励优胜,使优胜的学生,特别是通过创新而取胜的学生产生成就感;让落后的学生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其意识到“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诸如鼓励的语言、赞许的表情和动作、及时地肯定和表扬、适时地激励)使学生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始终处于高期望―――高表现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四、培养学生创新性人格
推进协同育人。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其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要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目前重点是办好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四是改革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其五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要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专门培训。其六是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要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要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这些党和国家关于就业创业的新政策新举措为我们高校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经济发展“新常态”给就业创业工作带来新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的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速换挡不可避免地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带来压力和挑战。由于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加大,能源、建筑、钢铁等传统产业毕业生需求减幅较大。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团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作用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走坊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社团特征进行研究,论述了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提升创新意识以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领导者有力支持”和“大学生积极参与”双面发展对策,以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得以更好地开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中的突起,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教育的延伸。体育社团以其固有的特点,多重的功效,在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我国高等教育必将掀起新一轮“素质教育”热潮,在高校中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将成为必然趋势。
1高校体育社团特征
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中的一部分,有的也称之为“协会”或“俱乐部”。目前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学生自发、教师兼职领导和教师专职领导等3种形式。体育社团的形成一般都是由某一体育项目有特长的学生发起,由相同体育爱好的大学生自发组成(或在一定外部环境影响下和指导下)而成立的,初期一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社团领导,聘请业余指导教师,形成一定规模和组织后,在校团委注册开展活动。社团干部有具体的分工,由他们负责开展各项工作,社团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基本上能定期、定时开展社团活动。活动经费主要是校团委从本部门经费中拨给或来自于企业的赞助,主要用于购置办公用品、体育器材、奖品等,社团干部及成员开展工作都是义务服务,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了体育社团是一个公益性的群众性组织。
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为了健身的,有为了提高技术、技能的,有为了锻炼身体的。有些社团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如友谊赛、对抗赛、校内联赛及校际间的比赛等,还有些经常开展体育知识竞赛、各种形式的辩论赛、请体育名人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等等。社团内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气氛浓厚,自己组织自己办,参加者甚为踊跃,有较强的凝聚力,并以其自身优势在大学生中影响力较大。
2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作用
2.1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而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是一个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有调查显示,居民积极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是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和中老年舞蹈等。而学校体育课中开设的主要运动项目如:田径、游泳以及各种球类,居民参与率普遍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场地器材的缺乏,但另一方面,参与体育运动的第一动因,即兴趣和习惯,也是造成参与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与早年参加这项运动的经历、对该项目的认识以及自身具有的该项目运动基础都有很大的关系,而通过体育社团活动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
体育社团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愿和主动,社团成员都是基于对某项体育项目的极大兴趣,自主选择参与的,它完全屏弃一些体育课中出现的学生被动现象。随着在社团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过程的不断推移,他们的运动技术和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也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之所在,并对这一运动项目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对某项运动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形成自身固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把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终身体育运动习惯。
2.2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在高校体育社团中,对内、对外的各方面联络和组织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是作为顾问或指导,社团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需要他们与社会进行交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社区,通过联系、组织比赛,开展体育知识竞赛以及各种形式的辩论赛,请体育名人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筹集资金方面等,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大学生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将在成功和挫折中不断对自己知识和能力评价进行重建,在行动与思考、交流与反馈、努力与挫折中,社会实践能力不断经受考验,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得以很好地提高,为自己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3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社团活动是一个广泛的、多边的交往平台,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交往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很多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及各种心理压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人变得开朗起来了,从以前的怕接触人到喜欢和人打交道等。同时,体育社团活动因其聚集方式的灵活性,使得经常性的活动成为可能,许多同学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认同感,在集体的互相促进中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只有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自信走向社会。
2.4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
对体育社团的组织者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长久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调查显示,一个好的体育社团,从创建到发展,雷同于一个职业俱乐部从建立到运作过程,要经过精心策划,长期而有计划地安排和大力宣传,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所有这些,对每一个社团成员来说,是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全新领域,因此需要他们摆脱旧的思维定势,积极投身其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在体育社团的各种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2.5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社会时尚的东西最为敏感,渗透到大学校园各种时尚的东西大多数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不乏消极的、不健康的。怎样把大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中,不仅是他们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各种形式和类别的体育社团,不仅能积极推动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也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健康的、向上的社团组织通过白己的表现,吸引一大批学生积极参加,牢牢占领着大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大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即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大力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对策
3.1领导者有力支持
高校领导和学生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要针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特点、作用及现状,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并将体育社团列入学校体育工作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应有专人负责,并通过校刊、校园网、宣传栏以及广播等积极宣传社团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体育社团氛围。同时要整合资源,加大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投入,积极鼓励和帮助社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赞助,鼓励社团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获得活动经费,切实解决好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2大学生积极参与
大学生们要认识到体育社团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来,提高服务意识,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拓展体育社团活动形式,努力提高活动质量,使活动做到有创新、有价值、有吸引力,把体育社团办得有声有色。同时,开展社团活动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钱用在刀刃上,以保证体育社团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4结语
体育社团以其自身的优势,在高校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开展好体育社团活动,对高校来说,是素质教育的促进和强化;对大学生来说,是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等教育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运作好体育社团这把“双刃剑”,必将对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杨跃青.对普通高等学校课余体育工作管理模式的探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李晴慧.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3):138~139.
[4]宛丽,罗林.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分类及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155~,157.
[5]马新东,高前进,周越,等.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227~233.
有这样一句话:今日的你是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
作为一名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昨天的习惯已成了现在的你,你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剖析自己的不良习惯,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一名教师改变所有让你不快乐,不成功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改变,习惯领域越大,生命将越自由、充满活力,成就也会越大;你的人格魅力将最大范围地影响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个人良好习惯,营造学生人生成功基石。
成功有时候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每天让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并坚持下去,也许成功就指日可待了。每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很容易,难就难在要坚持下去。这是信念和毅力的结合,所以成功的人那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教师自己要始终如一保持良好的教学习惯,对学生各方面的检查、监督不能一曝十寒。
在中奥音乐教育论坛上,根据安排我介绍的是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情况,因为是代表政府层面发言而非表达个人的学术观点,所以,主要是从积极的角度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实际上应该理解为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故这篇短文如果有些言过其实,还请大家予以谅解——郭声健。
加强实践教学 创新音乐教师教育
摘要: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能力是当前音乐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大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比重,强调各门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担当;
二、延长实习时间与丰富实习形式,通过教育实习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开展基本功比赛活动,引领学生全面提升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技能;
四、鼓励大学生去农村支教,将加强实践教学与缓解农村师资缺乏状况有机结合。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实践能力;改革创新。
201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在有力推动中国基础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音乐教师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以跟上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已经成为音乐教师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中国,由于广大学生与家长的音乐学习热情持续高涨,高中学生的高考升学压力有增无减,因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枕无忧。据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开设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学校413所,其中拥有师范教育类学科点的学校211所,在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多年来均保持数十万之众,如此欣欣向荣的招生景象也在客观上助长了音乐教师教育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惰性,缺乏改革的动力与激情,固守传统的专业化教学模式,与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相脱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论是职业素养或是素质结构都难以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尤其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严重缺失,大学毕业走上中小学讲台普遍感到无所适从或力不从心。正是在如此严峻的现实背景下,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及各高等学校正在积极稳妥地进行着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探索。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并最终决定着他们能否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正成为目前中国音乐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
所谓实践教学,就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与形式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实践能力,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主要包括艺术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两个大的方面。这里的艺术实践能力并不等同于专业舞台表演能力,而是特指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音乐教学所必备的示范表演、专业辅导、活动组织等多方面能力,它强调的是“多能”而非“一专”,关注的是“厚基础”而非“高精尖”,侧重的是“上讲台”而非“上舞台”。而教学实践能力则是指在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科学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快乐表现、欣赏、创作音乐等所必备的能力。
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在常规的课程与教学中重视实践性,如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关注实践性,课程评价体现实践性等,以便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需要开展专门的实践性活动,以引导师生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树立实践意识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通过这些实践性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的正确部署和精心组织下,以加强实践教学为重点的音乐教师教育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且初见成效。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加大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比重,强调各门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担当。
2004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从2005年秋季开始实施。2006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了“课程指导方案”所规定的11门专业必修课程的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课程实施与评价原则等。2007年9月开始,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确定了22个省的45所试点学校,以“课程指导方案”为依据,积极探索音乐教师教育改革。2011年10月,教育部又组织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调研,全面了解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发展状况。这些文件的印发与有关活动的开展,表明国家对音乐教师教育的极度重视,其行政力度前所未有,对推动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述“课程指导方案”及其实施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该方案专列“实践环节”部分,规定了实践教学由社会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科研实践等内容构成,增加了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数和学分比例;其次,增大了学校自主设课的自由度,拓展了实践类选修课的门类,如歌曲写作与改编、小型乐队编配、合奏与指挥、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等;第三,整合单项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如中外音乐史课程与名作赏析课程的合并。
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但还不够,毕竟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增加是有限的。理想的状态是,包括非实践类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应该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各自的担当,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还必须承担起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来说,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演唱、演奏、创作等,还应该顺带地教学生如何进行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创作教学,或至少自身的教学行为要为学生起到一定的教学示范作用。如“声乐”课程不应是纯粹的“声乐”技能课程,它还应该是一门学生可以顺带兼修的“歌唱教学法”课程,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专业歌者。
二、延长实习时间与丰富实习形式,通过教育实习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客观地说,目前《课程指导方案》中教育类课程比例还比较低,所占学分只有10%,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形式也有些单调,因此,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实习至关重要。
2012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要求各高校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增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特别是该意见所提出的两个确保“不少于”,对音乐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一个是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一个是师范类学生的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这在原来的音乐教育见习与实习时间普遍只有6—8周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增加了教育实践的时间比重。
与此同时,各高校近年来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音乐教育实习模式。目前的实习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统编模式,即音乐专业学生统一组队进行实习;二是混编模式,即音乐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混合组队进行实习;三是顶岗模式,即实习学生承担实习学校原任教师整个一个学期的全部教学工作,将原任教师置换出来参加脱产培训。上述三种模式规模不一,时间不一,可谓各有优长;三者有机结合,丰富了实习形式,杜绝了走过场的现象,将实习工作落到了实处,为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此外,国家教育部还鼓励各高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以形成教育实习长效机制,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互惠双赢。
三、开展基本功比赛活动,引领学生全面提升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技能。
从2000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共举办了7次。这项活动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旨在推动音乐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展示当代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采。该活动开展十多年来,随着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日臻完善,对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该活动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教学技能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综合”和“教育基础理论综合”两项内容;音乐教学技能部分包括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中外乐器演奏五项内容,简称“五项全能”。参赛学生由活动主办方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比赛活动能够反映参赛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
从该活动所设置的比赛项目不难看出,活动主办方的导向十分明确,即在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学生的艺术与教学实践能力。特别是对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等这些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实践能力进行专项评比,这对于引领学生重视自身艺术与教学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进而推进整个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四、鼓励大学生去农村支教,将加强实践教学与缓解农村师资缺乏状况有机结合。
落后的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无法保证每一个农村孩子享有接受良好音乐教育的权利,这是目前中国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最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因而,国家教育部将“惠及全体的艺术教育”确立为未来十年的首要奋斗目标,[莲~山 课件 ]而导致农村音乐教育落后状况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是农村音乐师资缺乏。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各个方面,但音乐教师教育必须率先担当起自身应有的责任。
鉴于广大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缺乏的状况,国家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强调要提供优惠条件,鼓励音乐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去农村学校支教,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学校任教,鼓励高等学校在农村学校设立音乐教育实习基地,并在农村特岗教师培养与招聘中逐步加大音乐教师的比重。根据上述精神,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纷纷探索通过多种形式,将加强实践教学与缓解农村师资缺乏状况有机结合。比如,鼓励高年级学生赴农村学校支教,支教活动可以取得相应学分,并在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倾斜;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农村学校支教,支教结束后可获得研究生免试入学的机会;建立农村音乐教育实习基地,为低年级学生教育见习和高年级学生教育实习提供固定的场所,等等。这些举措,一方面大力加强了音乐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农村音乐教育师资缺乏的状况。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于教师的人格要求教学风格,可能超过对任何人,而人文素养教学风格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征。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师生关系、情理取向等维度上因不同赋值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的总体特征,是教师个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教学风格在教师专业自我观照下形成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显著标志。长于反思、善于创造和止于欢乐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一、教师教学风格的内涵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
教学风格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与行为品质的总和。分析教学风格的结构对于深入了解教学风格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罗宾逊将教学风格区分为内容为中心和以学习者为中心两类。蒂尔伯格和希牡利定义了两个主要的维度来描述个人的教学风格:敏感性和包容性。敏感性表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关心学生的满意度的程度。包容性维度定义为将所有学生融入各种学习过程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风格的类型
(一)理智型教学风格: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的训练,还受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二)情感型教学风格: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赖。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三)自然型教学风格: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细细道来,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教师讲课虽然声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它虽没有江海波澜的壮阔,却不乏山涧流水之清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
(四)幽默型教学风格: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种恰如其分的幽默,引来学生会心的微笑,如饮一杯甘醇的美酒,给人以回味和留恋;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时穿插于讲述中间,给人以思考和警醒。听这样的教师讲课,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和笑声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学习、被动模仿为心领神会、主动思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言,这是一种值得着力陶铸和追求的教学风格。
(五)技巧型教学风格:教师讲课精于教学的技巧,充满着机智,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丝毫不带有雕琢的痕迹。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就像一种设计好的程序,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讲解、分析、论证时,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透彻了解及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
三、教师人文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影响
(一)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完善
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健康人格。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素养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的人格的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教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而学生的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由于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看着是一个“认知体”,把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扩展学生的知识内涵作为基本目标,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无视表达热情。因而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在校内和校外呈现“两面人”现象。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实际上是一种灵魂的缺失,它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因此,追寻人文精神的回归,是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与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完善。
(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明确
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往往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量感。在他教育与影响下的学生,必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这样会自觉不自觉的树立远大的目标。反之,一个没有深厚人文素养,举止猥琐,语言粗俗,庸俗无聊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没有恒久引力与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师。历史上的杨昌济之于毛泽东,闻一多之于臧克家,沈从文之于汪曾祺,鲁迅之于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伟大的教师,永远会让他们的同样伟大的学生铭记不忘,学生的成功为这些伟大的精神导师的人生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因为,教师的追求与抱负已经深深的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指标;教师的努力与成功,激励他们的学生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与成功。
【浅论体育教师个体教学习惯的创新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论文05-27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11-10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11-19
新农村体育体育教师教学培训总结06-10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11-08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06-17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10-06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育随笔11-07
小学体育教师年度教学工作总结10-26
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论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