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目前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智慧物流发展的背景下,更加重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加快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很多企业需要物流人才却得不到满足。本文从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介绍入手,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七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内容。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2011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推动下,物流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产业。为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向社会输送物流人才。物流人才的培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但各种问题也大量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

《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企业认为对高职物流人才最重要的依次是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

1.职业核心能力。企业认同的职业核心能力有: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无论对哪一层次的工作人员都非常重要。不同岗位层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侧重各有不同,如物流基层作业人员重视与人合作能力,基层管理人员重视与人合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对中層管理人员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对规划设计人员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求最高。

2.专业能力。物流基层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需求集中在仓储作业、运输作业和配送作业能力等操作技能层面上;物流企业对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在信息管理方面的能力开始重视;应加强物流中层管理人员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培养;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应偏向于专业技术型的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物流市场拓展能力。

3.个人素质。企业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责任心非常看重,其次是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最后是可抗压能力和执行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宽泛。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没有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准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没有更细化的方向。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同质化,不少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再加上教师对全部课程的用书缺乏全面把握,导致有些内容重复讲授。教学内容没有形成模块化,内容之间有些跳动较大,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

3.教学资源欠缺。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高成本性要求高职院校与所服务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以弥补实训资源的不足。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高职院校为主,而高职院校又因资金、场地等诸多因素制约,很难有条件建立起现代化的、独立的校内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另外,由于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2000年才开始设立,现有的师资专业知识也不适应物流管理教学的需要,同时物流管理师资专业技能缺乏,缺乏实际技能操作的经验。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1.准确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产业—行业—企业”相结合,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应面向基层物流领域,培养具有实用技能的操作型技能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要和中职教育区别开,关注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进一步发展能力的获得。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本着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及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教学、网络教学。同时抓住各种机会,让学生出去参观,参加高级别的物流比赛,以此来开阔眼见。改变传统的一本教材、一位教师、一个学期从开始上到结束的状态,将一门课程分成不同的单元,由一个教学团队来共同完成。改变目前不少院校为了降低成本,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大班授课的现状,大班授课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佳。

3.建设第四代物流实验室。第四代物流实验室以三维互动体验式培训平台为核心,配合计算机及网络、3D显示系统,虚拟现实操作平台、物流设备,可以让学生熟悉常见物流设备性能与操作,掌握物流作业管理流程,学习物流活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掌握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4.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选择那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合作,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签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就业共担”的校企合作协议,从而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以及与人合作五个方面的能力。如我校去年和陕西顺丰分公司签订协议,共建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建一个,用好一个,用足一个,不要贪多,应把着眼点放在加深合作方面。

5.建立专兼结合的物流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物流教师—制度”相结合解决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实训基地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物流教师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制度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保障。高校应建立物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互动平台。

高校应建立兼职教师引进及管理机制,从物流行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主管、一线的技术骨干担任物流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训的指导任务等。

6.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岗位—能力—课程”相结合可解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专业如何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学模式选择上要改变以往的学科型理论化教学,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的“双证书”制度。

7.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1)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来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了重视对一般知识运用和操作技能的考核,还要对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以及意志、价值观等进行评价。通过这套评價系统让学生明白开始进入物流行业的工作是辛苦的,需要坚强的意志,明白物流行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职业发展有广阔的空间,不要定位于仅是基层岗位上。(2)对物流教师的评价。学校和合作企业联合建立对专兼教师的考评机制,建立有效合理的奖惩制度。通过这套评价系统,让教师有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减少职业倦怠现象。(3)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对校企合作的水平及合理性进行考评。通过这套评价系统,让校企双方明确各自的责任及权利,督促双方向共赢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利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推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物流管理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拓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途径,提升就业层次;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参与意识、改革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梁耀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协作组.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田晓.探究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2,8(31):414-416.

[4]李强,万胜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第四代物流实验室建设[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214-216.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诒华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李强 刘瑛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2:

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目前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智慧物流发展的背景下,更加重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与研究,为更好实现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依据及理论支持,促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发展都得到满意的成果,为物流行业提供高质量人才。基于此,对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物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引言

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5G等先进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催生了“智慧物流”。智慧物流是指通过智能软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手段,实现物流各环节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提高物流系统智能化分析决策和自动化操作执行能力,提升物流运作效率的现代化物流模式。智慧物流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及面临的挑战

1.1课程体系

由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中国相对于外国来说起步较晚,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经验不充足;其次,尽管我国引进“物流”这个概念已经有二十余年了,但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相对完善全面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且高职教师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的教学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对本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及企业需求进行充分的考察以及调研,便为了学校的招生率匆匆忙忙开设“压缩版”的物流管理专业,导致开设的物流管理既不能充分发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使得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在社会中处于被动地位。

1.2物流行业劳动力极度短缺

物流业的发展所需劳动力急剧增多,而我国近几年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导致人才供给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物流业一直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验货入库、储存保管、分拣、配货、装卸搬运、运输、配送环节均是如此,随着物流业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人才需求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缺口至少有30万人。2019年底,我国16~59岁人口总量为89640万人,较2018年减少89万人,自2012年开始统计16~59岁劳动人口数量和比重以来,已经连续7年下降,7年间减少了2700余万人。而与之相对应的是,2011~2016年间我国快递业务量以超过50%的平均速度增长,近几年增幅有所降低,但2020年仍然达到31.2%之多。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依靠人力资源投入的物流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且无法满足日益高速发展的物流业需要。

1.3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目前物流智能设备的操作及维护需求都有所增加,也就需更多的具有智能设备操作及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前的智慧物流发展形势下,各种智能化的物流设备也不断创新,促使物流行业不断向智慧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据目前的实际调查情况看,工业机器人操作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物联网技术人员等,这些新兴职业均与智慧物流存在密切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物流企业内的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都具备智能化机械设备的相关操作技能以及维护已有的设备,还需具备有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各种类型的智能化物流设备进行应用。在当前物流行业向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无人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对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不但未降低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反而有所提升,需要全能型技术技能人才。

2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及策略

2.1营造人才培养氛围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渗透,高等職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方式以多元化的形态展开,职教集团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职教集团背景下,应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现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分析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并通过问题引导的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能力。首先,若想有效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效率,需要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轻松与快乐。其次,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作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进行转换的桥梁,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其主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出物流行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模式和企业管理技巧,从而以职业院校之力,促进企业发展。

2.2师资队伍的培养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教师要在具体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并引入较为有趣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吸引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并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加强师生之间对于学习知识的互动性,最终提高高职教师教学的效率。与此同时,对新入职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学习和进修学习;其次,实施定期挂职锻炼制度;再加上增加高职教师校外教学研讨活动的培训,让新入职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教师得到有效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来提升自己。

2.3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制度

对制度的完善,政府、企业、行业以及学校都要参与进来。学校需要组建以四方代表成员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以及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使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四方三层”结构,使得校企合作有制度可依,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2.4智慧物流方向实训条件建设

实训条件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的实践训练场所。物流管理专业在前期发展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建有系列实训基地,硬件有结合高职技能大赛的“储配一体化”实训基地,软件有各种实训软件、仿真软件,但具备智能化设计的实训基地基本上没有,实训条件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专业向智慧物流发展培养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实训条件的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自行建设或者校企合作,建设管理、技术兼具的校内智慧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首选,其次考虑自行建设仿真实训基地;二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周边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教师带领学生长期驻扎企业,进行分批顶岗实习,真正做到以工代学,工学交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有所影响。基于此,高职教师要充分明确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手段的创新、先进设备的使用这几个策略的应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这几个策略在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上的运用,让学生不仅能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质量有所提升,还能对其他方面的学习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刘涛.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01):33-38.

[2]王厦.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8):45-46.

[3]张金钰.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0(08):184-186.

[4]许兵卿.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浅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3):97-98.

[5]孙惠.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9):56-57.

作者:范凯龙 董海杰 吴佳龙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3:

“1+X”证书制度试点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①

摘 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施“1+X”证书制度,对于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供应链专业群的角度,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三教改革等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1+X”证书制度的融合与优化。首先,梳理基于OBE理念的培养规格,优化形成“能力递进,学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对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的职业基础和专业内容,融合设置了对接课程,探索实施“三层式”专业群课程体系;最后,从学赛并进、产教融合、泛在学习的角度,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三教改革的推进策略,为“1+X”证书制度的推进提供保障。

关键词:“1+X”证书制度;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0.09.30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的要求下,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主要力量,应加强证书制度实施的背景、内涵、路径研究与实践,要以专业(群)为基本单元,对接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培养培训模式,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创新校企合作路径,拓宽社会服务面,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同时应严把证书引入、培训、考核和学生毕业等关键环节,提高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1]。作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专业,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全国交通运输产教融合平台试点院校专业建设等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向推进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的融合与优化,基于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专业群的角度,探索践行“1+X”证书制度。

1 突出供应链思维,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与优化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物流业要基于供应链的整体性思维,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发展。因此,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基于供应链服务专业群来融合推动,更能契合区域制造业特色和人才需求。

1.1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优化

1.1.1 人才培养目标遵循OBE理念

按照OBE教育理念的六要素方法,突出成果導向,重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具备政治素质、人文情怀、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掌握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货运代理、运输调度等岗位群,能够从事采购、仓储、货代、运输调度及物流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毕业3年后,应该承担业务主管职责,达到物流职业能力等级认证(高级)水平。

1.1.2 培养规格

依据物流行业人才成长阶梯观点[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对应的是物流主管、生产主管、采购主管、供应链管理操作等岗位群,并且随着学历的提升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有着较为明确的成长通道,对应的X证书等级,也随之提升。

经过产教融合实践和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对接X证书(中级),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将岗位群设置为供应链主管、仓储主管、运输主管、货运代理、物流营销五个方向,并提炼出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核心工作能力,明晰支撑细分核心工作能力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进而凝练出专业的培养规格(知识规格12项;能力规格9项;素质规格5项),如图1所示。培养规格中,突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地位,契合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岗位群的发展定位。

1.2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在职教20条的导向下,结合江苏制造业为主导、常州“工业明星城市”的区域产业特征,围绕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接物流“1+X”证书制度,优化形成“能力递进、学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在“能力递进,学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下,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非专业素养:心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随着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结合新岗位、新需求重新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新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专业素养的内容[4]。

2 课程体系的融合与优化

依据《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物流管理》《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资质》《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及要求》等国家行业标准,形成了包括通用模块和专业模块的物流职业标准体系结构。通用模块中的职业道德与物流基础认知、管理技能应用、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对应的是物流管理1+X中的职业基础;采购、仓储与配送、库存管理等内容为物流体系中的传统课程;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战略管理等内容则是适合高职学生毕业的职业发展。专业模块中的第三方物流、电商物流等则是当前物流行业的主要就业范畴。所以物流行业中职业标准呈现出“宽口径”的特征,对应职业标准的“X”证书也应该予以细分并进一步拓宽深度。

2.1 “1+X(中级)”教学模块与课程设置的融合

对接物流管理“1+X”证书实施中的职业基础模块,详细设计了专业的平台课程,如表1所示。聚焦新业态新模式下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办公操作业务知识,打造厚基础、宽方向的创新创业实践。将思政类课程、假期社会实践、法律法规课程、商务礼仪、“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融入课程,借助“物流大师进课堂”等系列专家讲座,助力学生形成良性职业生涯规划。

对接物流管理“1+X”证书实施中的专业知识模块,设计了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交叉式、全覆盖的课程融合,如表1所示。面向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群,在夯实采购、运输、仓储等传统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落实于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等管控型的课程知识,以期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物流成本意识、供应链规划意识等专业能力,为中长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2 课程体系的优化

对接“1+X”证书,将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原有的“一个平台、四个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三层式”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基于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专业群的角度,推动多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适应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打通专业群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学分银行转化标准。对照“X”证书标准改革专业群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和拓展课程,梳理专业群学生考取证书的多元性、必要性。依据学校个性化学分的置换规定,适当增加“X”证书的置换学分,促进“书证融通”向“X”证书的倾斜。

3 三教改革方面的融合与优化

“职教20条”中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笔者认为,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强师生的职业能力,缩小学校所教与社会所需之间的二元隔阂。随着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外因),以及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内因)的综合作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仍需担任教改的排头兵,依托产教融合,促进三教改革。

3.1 学赛并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鼓励和要求学校开展全员轮训制度,优先安排一线教师进入物流企业或者物流岗位实训,通过企业真实任务的“学训交互”达成“双师素质”。其次,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最后,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全员参与教学能力比赛,通过学赛并进,直接促进教师团队教研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

3.2 产教融合提升教材的实用价值

物流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理论传导式的传统教材已经很难契合企业员工或者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团队需要依托产教融合,开展课程负责制,及时研磨课程,整理行业企业资源,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和在线资源,并随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予以及时动态更新。

3.3 泛在学习革新教学方法

“00后”高职学生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端学习渠道的依赖性愈发明显,其学习习惯也呈现出了碎片化、直接化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很难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学习物流业务中的各类理论知识,而更倾向于在实际需求时,通过网络最快速、最准确、最精炼地获得直接应用的方法。针对前文中所提及的“外因”“内因”,教学团队需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契合泛在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4 结语

将“1+X”证书制度融入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于缩小学校所教所学与社会所需所用之间的二元隔阂,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基于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专业群的视阈下,将创新创业等非专业能力素养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将OBE教育理念落实于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从学赛并进、產教融合、泛在学习等途径推进三教改革,将有利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双循环”背景下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培育更实用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1-24.

丁天明.高职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推进过程中课证融通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16):42-47.

郭肇明.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方案[J].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9(06).

于斌,刘伯超,陈勇.基于职业教育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构建研究——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4):210-213.

作者:于斌 陈勇 刘伯超

上一篇:教育督查座谈会发言稿下一篇:物价机关干部作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