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出台的体育政策文件中,包含有大量关于体育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体育设施、体育安全、体育师资和体育经费等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民族政策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研究
摘要: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我国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采取了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受到社会公众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高度关注,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对于实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争议。文章从如何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入手,并对如何调整和完善该政策作一个初步探讨。
关键词:民族优惠政策;完善与发展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种优惠和支持存在误解的言论和观点,这不免会对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对误解的言论予以澄清,全面正确地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指在一个由不同民族和族群构成的国家中,为维护和增加统治集团的利益,政府运用公共性权力对社会资源在不同民族群体之间作出权威性分配的措施、办法、制度和过程。民族政策即是国家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手段和方式,又是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原则、措施、规定等的总和。
(二)民族优惠政策。
民族优惠政策是指依附于少数民族成员身份或民族地区,有利于少数民族成员利益获得的倾向性对待措施。民族优惠政策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分配领域的重要制度安排,作为国家宏观调配的有力工具,长期以来对协调民族利益关系、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体系主要涵盖经济、教育、就业、人口等领域。2010 年 1 月和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有学者发文指出两次座谈会明确提出的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针和要求是我国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开始向第二代转型的标志,并提出要 “淡化汉族和各少数族群(民族)的族群(民族)意识”、“淡化附加在各族群(民族)成份上的政治权利”的主张。
二、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
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就是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国宪法也曾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全面进步”。党和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和党的章程的形式把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规定下来,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历朝历代民族政策所不能比拟的,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欢迎。
针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本身无力实现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的现状,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是在民族平等这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下,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给予的帮助及其优惠。这一政策工具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我国的基本国策,在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是积极的,也取得了很大的实效。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和发展,国内外不断有人以不同的方式对民族优惠政策提出疑问。当前,面对国际民族主义盛行、国内经济差距拉大的现实,有必要从认识上对此予以澄清,以明辨是非,更好的理解、实施这一政策。民族优惠政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也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方面, 人们的民族意识被优惠政策的存在普遍强化了,同时也强化了民族群体的边界。另一方面,民族优惠政策可能在实际上加速了民族内部的社会分化,强化了少数民族精英分子的民族意识,使人们对于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差异的认识集中在国家提供机会的差异上。不能否认,民族优惠政策正是将民族平等和民族发展政策落到实处的具体手段,在促进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实施民族优惠政策的积极效果
优惠政策兑现了党和中央政府在解放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时对这些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所做的政治承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有效的保障了少数民族成员的各项权利,其中有些民族因为发展较慢在平等竞争中处于劣势而无法确保他们的利益。这些方面的效果都是积极的。具体的来说,在民族平等政策的深化和发展方面,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国家都提出了民族自治、平等权利、双语教育、甚至是三语教育,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重要的升学考试视情况不同划定少数民族线,培养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宗教法制化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一系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四、实施民族优惠政策的负面效应
党和国家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民族优惠政策,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很好的政策设计,过分注重输血式的扶助,而忽视激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能力的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干部对于民族优惠政策产生的惯性,形成了对民族优惠政策严重的依赖识,“等、靠、要”思想成为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主流意识。公民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各种渠道修改自身的民族身份,从而获取各种利益。在没有优惠照顾政策的时代,人们都想摆脱落后的标签。然而在优惠照顾政策的时代,却主动寻求落后标签以获得落后带来好处的倾向。旨在消解差距、追求平等为根本目的优惠照顾政策的肯定性行动反而促成了违反公平、正义等价值的民族身份逆向确定。
五、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无论是少数民族整体优惠还是公民个体优惠,在政策实践中,我们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运用。针对特定政策内容,适合于哪一种方式的解决方案就用哪一种方式。但要让人们认识到在一些领域内的优惠政策是过渡时期的暂时性政策,要防止针对一个特定群体的优惠政策在执行了一个时期之后,所形成的惯性。在取消某些领域内民族优惠政策时,应防止激烈的社会反弹,要使政策受惠者理解这种制度安排不可能是永久性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制定调整措施,逐步向取消优惠的方向过渡,最后向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完善中央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政策。关键是要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要按照有关政策法规要求,确保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适当增加用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重点帮助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国家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民族地区承担配套资金的,适当降低配套资金比例;对民族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免除配套资金。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央规定的有些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比如,不少地方反映,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的减免还没有完全落实。近几年来,中央先后对5大自治区和几个多民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形成了政策性文件,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现在的关键是要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六、结论
对于民族优惠政策的调整应该循序渐进,针对民族本身的性质,如原生性与建构性;针对不同的政策领域以及政策本身的期限性等,要有不同的调整策略。但这种调整的出发点要以促进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建构社会和谐为出发点,要维护国家主权领土的疆域,维护以国家利益为表现形式的人民的整体利益,同时也需要建立以容纳差异为特征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和谐。要以国家整体利益与国家的统一安定为出发点与归宿。要以国家体制下维护“公民权利”的思路来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平等与发展权利。以保障现代公民身份与公民权利为政策价值取向,循序渐进地加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3]高永久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及社区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年版。
[4]高永久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青觉、严庆:“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08 年第 1 期。
[6]秦伟江、卫红娟:“对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的政治学思考”,《考试研究》2007年第 1 期。
[7]宋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优惠政策的坚持和完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2 期。
[8]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民族研究》2005年第 5 期。
作者:杨乾龙 许赛 苑洪志
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研究
摘 要:对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出台的体育政策文件中,包含有大量关于体育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体育设施、体育安全、体育师资和体育经费等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内容。从发展过程看,前期政策出现曲折和反复,阻碍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坚持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和国家扶持相结合,坚持民族地区特事特办,坚持对口支持和“体育扶贫”攻坚的政策保障。这些学校体育政策不但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扶持和促进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维护和保障了民族地区学生参与体育的权益。
关 键 词:体育管理;学校体育政策;少数民族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ethnic minority
学校体育政策上位概念是“政策”。“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某一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标准和准则”[1-2]。“学校体育政策是针对学校教育领域内的体育问题,为贯彻教育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3]。“学校体育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制定的法规、命令、措施办法以及计划和方案”[4]。而就学界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看,普遍认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是在全国学校体育政策基础上,对于不同民族地区,依据民族特色,有针对性为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体质水平而实施的学校体育政策[5]。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颁发很多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对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进行分析,可为今后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提供参考。
1 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发展历程
1.1 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1949—1966年)
1951年9月,我国教育部第1次在北京召开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各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现阶段的民族教育工作方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巩固、发展、整顿、改造的方针”[6]。并于同年政务院开始在民族地区推行《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的指示》政策内容,要求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在民族地区各级学校毎周开设两课时的体育课,每天早晨必须做广播体操30分钟,下午课外活动增加到1.5小时。体育教材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教学内容都是现代体育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体操、游泳等[7]。1952年4月16日,政务院颁布政策《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教育部设立民族教育司,并在民族地区设立了教育行政机构专职管理民族教育事务,进而推进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法规[8-9]。1955年5月,教育部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执行《准备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并在民族地区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监督推行“劳卫制”,并定期进行达标测验,把“劳卫制”列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1958年10月,国家体委和教育部在民族自治区出台《关于切实贯彻全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通知》,在民族自治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劳卫制”、等级运动员、普通射手等为内容的体育活动。1960年下半年,由于民族自治区人民生活困苦,学生根本没有精神上体育课,学校体育课间断,该政策在民族自治区中小学中被取消。1963年3月,民族自治区体委举办大、中小学体育训练班,进行体育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在民族中小学中恢复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早操和课间操。
1.2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
(1967—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民族文化教育问题上,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已经解决,民族学校已无必要存在。”[10]因此,民族教育管理机构被撤。在随后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政法、财经、民族学校要多撤销一些”[9]。这样大部分民族地区的财经、政法、体育类学校被通知整改和停办[11]33。部分民族地区学校的校址、校舍被占用,许多教师被下放干校劳动[11]3。建国初期颁布和实施的民族教育政策也在这场运动中被取消,部分民族地区的体育风俗、节庆日体育文化也被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四旧”和“迷信活动”扫除;把解放初期颁布的“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给予否定,认为是在“保护特殊、享受特权”“民族没有差别”[11]33。这种情况,直到1968年以后才有所纠正。国务院对教育领域进行检查和整顿,并出台补救政策,恢复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但是学校体育并没有得到恢复,而是被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所取代。直到1971年以后,民族自治区中小学生体育课、课外活动、早操和课间操得到全面恢复。如1975、197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体委和教育局联合出台政策,要求在回民聚集区吴忠师范、固原师范学校举办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训练班,每期学员100名。自此,回民聚集区各中等学校“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逐渐被制度化[11]40。
1.3 改革开放时期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1977—1999年)
197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第2部《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的政策要求,民族地区各级学校制订新的体育教学计划,体育课成为必修考试课,规定每学期考查,每学年考试[12]。同年,国家财政部、民委、民政部、劳动局出台《关于妥善解决回族等职工的伙食问题的通知》政策中,对参加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和运动员给予适当的伙食补贴,每人每月4元[13]。1988、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先后向民族地区颁布《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这些政策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1992年4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出台政策对回族区各类学校体育课进行课程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体育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学生学习质量、教学效果、教学实践、教师授课质量、教学条件、教学器材等8项。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参加早操、课间操与课外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参加早操不少于4次,参加课外體育活动不少于3次。另外,1989—1999年间,回族自治区体委、自治区教委连续10年在回族地区组织开展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政策和冬季体育锻炼课外活动,丰富中学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11]33。
1.4 21世纪以来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2000—2016年)
2000年9月15日出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条例》针对学校体育指出:“学校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一小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回族自治区有关规定,建设学校体育场地,配备体育器材,并加强管理监督。各类公共体育场所应当优惠向中、小学生开放。”[14]2003年2月27日,各民族地区转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障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改善体育教师待遇,确保学生的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从2003年起,每年在各民族地区新建5个青少年俱乐部。到2010年,使每个民族地区青少年俱乐部的总数达到60个。”[15]如2003年4月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局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区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的意见》指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在地方财政对体育事业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利用体教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骨干作用,把县级业余体校办到学校、办出特色。”[16]2006年4月1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政策纲要,其中学校体育内容有:“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抓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17]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2014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政策,都针对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民族地区要实施“体育扶贫”和“对口支持”等政策措施。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也针对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指出:“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18]
2 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成就
2.1 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并颁布一系列适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学校体育政策,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比如,积极开展对民族地区体育教育资源的挖掘工作,分派体育教育志愿者到各民族地区,以帮助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教育。这些政策内容有力地弥补了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在体育教育资源上的缺失。同时也为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体育教育政策的目标和措施更加具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体质水平,转变为在此基础上更加系统、科学、有序。另外,为更好实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其措施愈发具体。比如在回族学校体育问题上,既制定学校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目标,也提出具体到学生每周锻炼的频次和标准;设置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专项资助,解决了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的资金匮乏等问题;比如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建立的民族体育文化展览室,为新疆地区高校学生学习民族体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再如将传统的民族项目课程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实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3 初步形成学校体育教育法规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出台的很多教育法律法规文件都包含有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内容。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体育法》《教育法》等法规文件中都有体现。如在《教育法》第44条中规定“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8]268;在《体育法》中对学校体育的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场地设施等做具体规定;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第41条中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族人民的体质。”[8]124在这些基础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党和政府先后制定大量学校体育教育政策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条例》等地方体育法规的出台,有力推进宁夏回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政策法制化进程。
2.4 学校体育管理机构日益健全
1952年4月16日,国家政务院下发《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下设立民族教育司,并在民族地区设立了教育行政机构专职管理民族教育事务,进而推进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法规。各民族地区相继成立地方体育局,与当地教育局共同指导并监督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体育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建国以来,随着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不断完善,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管理机构日益健全,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3 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3.1 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特点
1)坚持民族平等。
在长期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中,党和政府始终以“坚持民族平等”作为制定学校体育政策的基本原则。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指出:“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加强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全民族体育运动。”[19]“全民族”一词高度概括体育发展政策中所坚持的民族平等基本原则。国家体育总局对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也非常重视,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率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体育。”[20]并在政策中强调给予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特殊照顾和“应对民族地区的体育人才培养给予积极支持”。党和政府在出台政策的各个层面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支持力度,确保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平等享有参与体育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2)坚持从各民族实际出发。
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由于民族环境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文化多元性和丰富性,民族习惯局限性和差异性,导致各民族地区对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认识及价值取向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在不同文化特色的民族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党和政府在针对民族地区制定学校体育政策时,也是因地制宜,从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各民族的文化信仰、文化风俗、文化环境为参考依据,充分利用各民族地区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和传统体育资源,制定不同的学校体育政策,以推动各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如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管理上,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21],从而给民族地方以自主权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更进一步明确民族地区依据自身特色发展学校体育的权力。如第41条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22]针对民族地区颁布地方性学校体育管理办法,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办法中第7条规定:“要符合教學大纲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并根据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可以增加民族传统体育和乡土体育教学内容。”[23]上述法规中所做的规定表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各民族地区的人文特色、坚持以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原则,保障学校体育工作顺利进行。
3)坚持与时俱进。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政策在不断创新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与时俱进思想的引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各项政策都得以完善,另外在不同时期党和政府会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制定相关政策。比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国家会组织包括体育人才在内的各行业志愿者赴西藏、新疆等地支援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等工作,并根据在民族地区工作志愿者的最新情况,政府部门出台“援藏援疆干部或志愿者待遇的补充规定”[24],以及时解决援藏援疆工作者的实际困难。
4)坚持教育现代化特色化。
民族地区教育的现代化不仅在于学校硬件设施的现代化,还在于学校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包括体育教学模式的现代化等。比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办法》中规定:“要推行体育课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身体锻炼能力和锻炼方法、技巧的培养,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教育。”[25]300另外,根据各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在学校体育政策制定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引导民族地区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发展个人兴趣及特长。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办法》中指出:“对于体育竞赛中成绩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学校和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其作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并可以向专业运动队推荐。”[25]1 126
3.2 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经验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中规定,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健康第一”,不管是在体育课程设置,还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都必须体现这一思想。1950年6月19日,毛泽东针对当时学生负担过重、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在给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指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26]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7]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6年1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指出:“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育、娱乐、课外活动和休息的安排,都要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25]1 119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视,也体现了学校体育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坚持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和国家扶持相结合。
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在山区、海滨、草原、盆地、高原等多种地域,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我国政府根据不同民族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中始终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民族地区政府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当地独有的资源及条件,不断地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活力。通过民族地区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宜的学校体育政策并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同时,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课堂活动,有效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坚持对口支持、“体育扶贫”攻坚的政策。
新世纪以来,在“全国一盘棋,先进带后进”的思想指引下,我国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政策首次在全国提出“体育扶贫”和“对口支持”概念,并着力推进这项工作,使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在始终坚持“对口支持”“体育扶贫”的攻坚政策和发展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我国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战略政策,并鼓励二者之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确定发达地区企事业单位干部下基层、西部锻炼制度,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先后抽调、派遣体育老师、体育干部到甘肃、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四川等民族地区扶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发达地区从多方面对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进行扶持,有效促进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当代汉语词典编委会. 当代汉语词典[M]. 北京:中华书局,2009:1850.
[2] 马晓军. 试论清代的回族政策及其影响[J]. 民族论坛,2014(4):38-41.
[3] 陶克祥.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及其影响因素[J]. 现代教育管理,2012(6):68-69.
[4] 王书彦.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47-48.
[5] 张文鹏,王建.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 體育科学,2015,35(2):14-23.
[6]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司. 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手册[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271.
[7] 朱潇潇,桂榕. 回族节日文化重构的几种类型[J].回族研究,2013(3):80-86.
[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9] 甘肃省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 甘肃省志第六十八卷·体育志[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7.
[10]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 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211.
[11] 宁夏体育志编审委员会. 宁夏体育志[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2]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宁党发〔2003〕10号)[Z]. 2003-02-27.
[13]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0.
[14] 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局. 关于加强民族地区体育文化宣传的通知(宁体发〔2004〕14号)[Z]. 2004-02-24.
[15]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宁政办发〔2006〕63号) [Z]. 2006-04-15.
[16] 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局. 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区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4-08) [2017-01-20]. http://www.nxsport.gov.cn.htm.
[17]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自治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2006-2010年)实施计划的通知(宁政办发〔2006〕77号)[Z]. 2006-04-25.
[18]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Z]. 2016-04-21.
[19]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EB/OL]. [2017-01-10]. www.olympic.cn/rule_code/2004/0426/26065.html.
[20] 马婷,张晓宇. 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J]. 回族研究,2014(1):96-100.
[2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Z]. 2009-07-05.
[22]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 国家民委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276.
[2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1-10-25(01).
[24]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民族工作文件选编(2003—2009)[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345-346.
[2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国家民委文件选编(1996—2007)[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6] 杨贵仁. 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3.
[2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06-10-19(01).
作者:何平香 张玲
中国民族学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我国当前的民族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科研究区域有局限性,目前民族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依旧以区别“族别”为基础而讨论各民族的发展史及其文化问题。在民族学研究跨入新时代的同时,民族学教育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指导思想,在研究和解决当前民族发展与民族问题的同时,也应注重新时代国家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大融合。将民族学研究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在研究中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与教育相结合,以便随时应对民族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党和国家提供符合我国发展道路的民族政策。
【关键词】中国民族学;教育;问题研究;民族政策
民族学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围绕马列毛邓三、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围,不忘初心与使命,激励前进的根本动力,并保持自信与清醒,确保发展的战略定力以及不断沿着创新与开放的路线,推动社会科学中民族学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民族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理应被我们所重视,站在民族的角度去看待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民族区域因地治理、民族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各民族大融合都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将有侧重点地讨论我国民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一、中国民族学教育的现状
由于传统文化的突出地位,少数民族文化相比之下不太受重视。据2010年第六次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数高达12.26亿,占总人口数比例为91.51%,而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只有1.14亿。相比之下,汉族人口的基数之大决定了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相比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容易,正如我们所说的,由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中华思想”理念,所指文化方面的中国主义或中国民族主义。[1]而这种思想的运用类比到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层面时,就存在汉族文化中心主义,即保护和发展汉族文化的传承,忽视甚至排斥异族文化,此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很容易被忽视,民族学的发展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地区,其在汉族地区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接受民族学教育的仅仅是当地的少數民族学生,少数民族文化的横向传播成为阻碍。
自从各类少数民族书籍问世后,以“族别”为区分方式对少数民族的种族划分逐渐日趋常态化,各种以“族别”为基础叙述各种族发展史、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等的理论日益增多,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性增添了相应深度。这种以族别为区分方式描述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弱化了部分历史的真实性,将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归于单个民族的历史成果,民族固有和民族纯粹等特征都将原有的历史真实性改写。每种文化的创造、发展、传承、延续,在大部分条件下都是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而实现的,如文化的创造起源于各民族的融合和交流过程中产生、文化的发展,由于各民族对其不同的认知与接收、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进一步演绎与重塑,若将文化的发展归于一个民族的独有产物则略有不妥,民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如此。
民族学的研究中只关注单一区域研究,而缺乏各区域相互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相联系的研究。费孝通先生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其中指出“多元文化并存”和“族际文化共享”的理念,从“识异”到“求同”的教育研究理念,才是真正意义上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民族学研究。单一民族区域的研究只注重民族发展、民族历史和局部的民族文化,而多民族区域共同研究则会找到其中的异同点,从民族习俗到民族理念,再到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上去深挖,总结相似民族发展之间的共同和共通关系,为其他民族的发展起到借鉴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作用。正如费孝通先生的演讲中给我们的启示:在不同的民族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但在现实中国的社会中,中国文化的深度与细节都与多民族区域的文化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多民族区域的共同研究,有利于研究者探知更深层次的我国多民族社会结构中“多重认同”和“族际文化共享”的现状与其复杂程度。[2]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民族学研究中老生常谈的重点课题,但研究者往往只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而并未真正关注经济发展战略。有关经济和文化类型等方面的研究是综合了历史人文和地理文化等研究的方方面面,研究者在现实研究中更应注重制定合理的有关如何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普通汉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根据当地原有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和类型,研究其对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生活的影响,提出如何将积极影响继续保持并发挥为当地优势,找到对当地经济有制约的负面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相关的发展战略,这才是当下少数民族地区有关民族学问题中经济研究更应注重的方面。
民族学教育研究中常对民族文化有专门板块的研究,然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民族心理素质。研究者在民族学调研中往往只关注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只注重其自身特色,而忽略其内在影响力。文化的传承有关继承者的三观认知,不同的民族文化认知将会有不同的民族认同感,在以上几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各民族间的交际与互动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纷争,民族矛盾的问题也就油然而生。
二、新时代中国民族学教育的建议措施
拓宽我国民族学教育研究的普及面,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主要教育研究区域,横向拓宽民族学的教育研究层面,由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转移至周边非少数民族地区,再逐步向我国中心城市延伸。利用民族学教育的普及度,使我国民族学在我国人民心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使我国公民共同作为民族学教育发展的研究者,为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等多区域大融合献策。
各民族的发展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历史,历史的延续形成各民族相关的文化。但历史的谱写绝非单个民族的独有成果,民族文化的形成也一定是各民族共同谱写的成果。因此,民族学教育和研究者们在研究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在研究主要民族区域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其周边与之相关的民族区域对其发展的影响,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互助因素,找到其历史和文化的相同和相通点,及时对民族文化中影响该民族价值观的方面做出调整,有效避免由于民族认知的不同而导致民族矛盾的产生或升级。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讲,多民族区域共同研究涵盖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尊重和保护多民族区域“双文明”的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前提,为各民族区域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价值观提供了各有不同的现实意义。[3]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缩小其与汉族地区差距的重要指标,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发展有关各民族的利益分配。我国民族学教育研究者,在针对我国各民族关系特点制定相应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时,还应考虑到各民族利益分配的问题,避免由于利益分配或国有资源开发等不均匀而导致民族矛盾的产生,否则,对我国民族区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民族学教育研究者应在深入民族区域实地调查过程中,注重观察当地的人口空间布局的变化或人民生活习俗的改变,并根据以往经验做出判断,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当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措施。
三、总结
我国民族学的教育研究是在解决民族实际问题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延伸,目的是为达到我国多元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体格局。当前,我国民族学的教育研究主要针对我国各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有关民族经济、民族区域治理、民族地区教育问题、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解决在民族发展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鉴于此,我国民族学教育研究应针对上文中总结的现状,解决民族学教育研究中的瓶颈并借鉴上文的建议措施,使我国民族学的教育研究真正起到解决我国多民族问题而达到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体格局。
参考文献:
[1]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周星.中国民族学的文化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J].开放时代,2005(5):69-78.
[3]茆永福.试论当前中国民族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J].满族研究,2004(1):21-24.
作者简介:刘亚璠(1994-),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在读,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理论与政策研究;马骁(1994-),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作者:刘亚璠 马骁
推荐阅读:
我国民族问题产生根源06-02
我国高校纳税政策研究论文09-18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06-21
我国税收政策10-15
我国就业促进政策11-01
我国货币政策分析09-07
我国高速免费政策解读06-02
我国近十年放贷政策07-17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06-02
关于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