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背诵式语言输入是我国传统的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大量新的学习策略的出现,这一传统语言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所忽略。其实背诵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有着特殊的位置,中学英语教学中采取背诵这一传统语言学习策略仍然是全面快速提高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双减”环境下小学英语 低年段教学内容调整与实施

摘 要:“双减”与五项管理政策的严格落实,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科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小学低年段是英语教学的关键启蒙阶段,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养成、语感培养、兴趣激发等起重要的作用,为严格落实“双减”,小学英语低年段教学需相应做出调整。文章旨在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增强英语在校教学的主体职责,减轻学生、家长的课后负担。笔者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提出教学内容的调整方式,为进一步落实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双减”;小学英语;低年段教学

经过我校英语科组的反复调整和探索,英语低年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完成教材各板块教学内容,能用准确演绎教材学习内容;一、二年级完成26个字母认读和书写学习;基于教材内容,发展学生高频词认读能力。由于学校内手机管理、睡眠管理、检测评价的严格落实,保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影响了低年段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具体体现在学生课后“磨耳朵”的时间和方式减少,学生的语感相对降低;在校的朗读时间缩减。对此,一、二年级的教学也要根据教学实际,寻求更合理、更高效、更有效的做法。

在“双减”环境下,为了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課内时间,高效完成课内学习,提升语言素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补充教学内容。

一、加强低年段英语语感培养

学生在校朗读时间减少,受课后“磨耳朵”方式的限制,凸显出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有意识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对不同人物角色和情景,学生能用不同的语速、语调、音量诠释,并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和魅力,应成为如今英语低年段教学的新常态。

因此,课内加强学生朗读水平,应成为低年段英语教师的教学常规。我校英语教师每节课前确保5—10分钟,朗读本单元学过的内容,提升学生语感,再次加强朗读技巧。将调整语音、丰富语言表现力、增强角色情感等朗读技巧,渗透在日常教学常规中。同时,教师应及时将课堂教学的效果向家长反馈,缓解家长的焦虑,也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双减”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转变。

二、加大低年段英语语言体验

丰富校内英语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实践体验平台,是“双减”环境下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本学期我校的英语电台社团,经过科组教师的反复研究,结合社团小成员的投票,英语电台的制片主题是“我是英语小老师”,社团成员为全校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录制26个字母的教学小视频。教师负责为学生制作“小老师”教学材料,学生作为教学小视频的主讲,在电台的主播体验中,输出英语学习内容。富有体验意义的电台经历,让社团小成员极具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语言“教学”中丰富了语言体验,也形成了校园辐射效应。

三、建立“全民认读”机制

低年段认读教学是近年小学英语的教学新特色和新突破,课内的认读教学,成为学生认读学习的起点,而校内的认读教学活动,则是“双减”下认读效果的保障。低年段教师开展“全民认读”校内竞赛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加强认读能力的发展。“全民”二字则要求教师确保班内每位学生都参与认读学习,把认读能力作为低年段英语学习的基础能力。以赛促教,“全民认读”机制的落实,也要求科组内每位教师重视认读教学,帮助学生在认读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早期阅读能力。

“双减”与五项管理政策的落地,让教育回归本质,完善高质量的教育,建立良好的教学生态,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新的命题和挑战。站在校园教学第一线,如何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增强学校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又锻炼其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教师需要深思、慎思的问题。教师要继续探索更多有效途径,优化教学内容,使新挑战转变成新风尚。

作者:何颖

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论文 篇2:

背诵式语言输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背诵式语言输入是我国传统的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大量新的学习策略的出现,这一传统语言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所忽略。其实背诵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有着特殊的位置,中学英语教学中采取背诵这一传统语言学习策略仍然是全面快速提高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关键词:背诵;中学;英语教学;应用

一、背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式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主要分为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linguistic knowledge)和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linguistic knowledge)两种。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他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使得学习者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语言,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语感(intuition)。背诵恰恰是培养语感形成、增强语感的有效方式。通过大量的背诵,可以熟知语言惯例,对口语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

(二)背诵可以排除母语负迁移,增强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对于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英国学者Krashen 认为, “第二语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如兴趣、信心、焦虑等可影响习得所必须的输入。”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性很高,渴望通过英语与别人交流,但学习者经常会由于原有的母语习惯而对外语学习造成负迁移,这很容易引起学习者的焦虑。

(三)背诵可以培养学生听英语的能力

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语言听力的材料是短时记忆,如果仅仅依靠听,他们就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别出听到的文字材料,没有或缺乏足够的准确无误的朗读作基础,就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听出同音词、近音词,更不能辨听出连读、爆破、升降调等朗读技巧带来的朗读效果,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领会和理解;因此,英语背诵能很好地服务于英语听力。

(四)背诵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书面表达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写作是考查学生组词造句,活用语言材料和连句成文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积累丰富的词语、句子,写英文小作文也就得心应手,最终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Practice makes perfect”,背得多了,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当然就提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背诵策略

(一)确保背诵材料的可理解性

背诵式语言输入是以可理解为前提的。背诵是在理解基础上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法,教师首先应该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习者理解背诵材料,然后在背诵的过程中提醒学习者对于背诵材料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背诵时反复揣摩材料,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活用。单纯为背而背,不求甚解,对于语言学习是没有用处的。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生在刚开始背诵英语课文时,背诵整篇文章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可事先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课文中的重点句型,让学生背诵。从背诵句子开始,单个句子到多个句子,多个句子到整个段落,整个段落到整篇文章,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切不可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背诵整篇课文,使他们感到无从下手,难度过大,从而打消他们背诵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三)采用多种背诵方式,增加趣味性

在实际背诵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手段改进背诵方式,增加趣味性,从而调动学习者进行背诵的积极性使枯燥的背诵生动活泼起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从纵向上说,要注意因材施教。学习者由于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个性差异等因素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确定相应合适的背诵任务。对于较低水平的学习者主要还是以课文背诵为主,能进行原文背诵和未经改动地运用原文结构、词汇或语句就可以了。如果要求过高,学习者容易有挫折感,产生焦虑情绪,丧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于较高水平的学习者,就要求他们能活用所背诵内容,对于与背诵内容相似的题材能在模仿的基础上自主组织语句进行流畅准确的表达。

从横向上说,可用不同方法进行背诵,避免枯燥感。学习者运用最多的可能是分步背诵方法,也就是先逐段背诵再涉及全文,循序渐进。学习者或教师也可先在背诵材料中找出一组关键词,然后以这组关键词为提示来背诵;或可以先根据背诵语料设计问题,然后以问题为提示来背诵。对于故事性或戏剧性的背诵语料可先划分角色组成背诵小组,再进行团体合作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完成背诵任务。或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可把学过的单词、句式编成情景对话或小故事,为增强趣味性,不妨编得离奇一些,荒诞一些,让学生根据情景排练。总之,就是根据背诵语料的特点来设计合适的背诵方式。

(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我们所说的背诵并不是孤立地背诵某些单词、句型和名篇佳作及隽语箴言,所以刚开始有一定的难度。在背诵的训练中,教师应善于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记忆能力,保证记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保持记忆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记忆的完整性表现在对背诵的材料能逐字逐段直至全篇的记忆;记忆的准确性表现在记得很清楚,而不是粗枝大叶,大概的记忆,不能记错一个字。牢固的记忆指熟读后能够再现;再现的敏捷性表现在能把背诵的东西迅速地回忆起来。

(五)加强背诵后的练习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如果不用,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生在完成背诵任务时才进行了事情的一半,而更重要的另一半就是根据背诵的语料给学生以及时的练习,教师可归纳出所学单词、短语及其它知识点,在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短语及造句的训练,对典型句子要进行替换单词、短语的强化训练。这样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活用。

(六)补充合适的课外背诵资料

除了课本以外,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补充一些合适的课外资料,来让学生特别是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背诵。这些课外语料难度应适当,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题材和内容都应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便学生尽快地投入使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对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视情况可降低要求。

三、结束语

唱万曲而晓声,观千剑而知器。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注意选择实用而符合学生水平的背诵材料,注意在背诵形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对背诵过程中进行扎扎实实的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策略,背诵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可行而且有效的英语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我国英语教学事业服务。

作者:倪宁

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论文 篇3: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教研的尝试

【摘 要】在网络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时候,教学领域的传统教研活动也显得落伍了。因为其受到时空和交流平台的限制,只能有少数几个人发言,且点到即止,交互面小、意见难以充分表达,这显然不是课堂教研的最佳效果。当下网络无处不在,教研的网络化也早已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日常教研的各个角落。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网络教研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教研 网络电子备课

一 网络电子备课,构建多主体教研

在网络电子备课中,教师作为教研主体参与教研。首先由网络研究小组首席确定备课主题,并进行备课分工,制订好备课计划,然后进行主题学习。每位老师在主题自我内化的基础上,和小组成员交流探讨,探究内涵,为研究教材和备课作准备。然后开始各主体的网络备课,紧接着请大家提交平台,探讨互促,进行交流,并共同丰富主题内容的资料,形成教师课堂设计的共识要点。再由教师代表表述设计意图,交流统一意见,修改形成定稿,存储备用。基于学生和情境的不同,教师可以在共享的备课稿的基础上,针对班情和学生情况再作润色,使它更符合自己班级的需要。

联合备课的整个过程是基于网络进行的,而学校对于教师联合备课的管理也是通过网络化实现的。网络使得结合点最大化,过程深层次介入,成果最大限度地网状共享,讨论与研究最大限度地高频率。教学过程的管理随时处在“展开”“透明”的状态下,为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打破了教师的个体备课方式,使教师的备课行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共同的。实现了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管理。

二 主题论坛交流,搭建跨时空教研

老师们在主题贴吧上根据教学实况,以教学感悟和教学疑点的形式在网上发帖、跟帖交流。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究竟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为论坛主题。语文学科诸如“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积累”“学生该怎样培养语感”,数学学科中的“走进数学课堂的对话教学”,信息技术的“如何应对千奇百怪的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而在线专家——区市各教研员的纷纷加盟让讨论更有了专家的引领,活动气氛热烈。在自由民主的平台上,让老师们找回了话语权,就教学工作中真实的、感兴趣的、需要解决的、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交流,而这种交流不受校际空间的阻隔,不受时间的牵绊,这种合作研究和平等对话,使得学科观点得到了碰撞、整理和升华。其次,教师还可以将说课、评课、磨课置于论坛中,让网络教研激活课堂纵深。具体做法为:

第一,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如导入、过渡与小结的教学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难点的把握等。然后在校园网上公布消息,并把教学设计上传到论坛中。

第二,围绕主题进行听评课。评课时不是交流各自的听课笔记,而是由听课的老师在论坛帖子间写自己的听课体会,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和上课的对话、切磋。

第三,对本次主题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小结,提出整改意见。现场听课,网络论坛说课、评课、磨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压抑,减少了面对面的窘迫,彼此就教学中的问题畅所欲言、针锋相对。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师的主体能力,促使授课教师在研究自身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在网络参与的潜移默化下,重新认识教学,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认识在讨论中更澄清了,教学的思想在碰撞中更明晰了。

三 开放教育博客,实现大众化教研

为了给教师有更为广阔的研究平台,可以充分运用校园网,把网络作为教师获取信息、提炼信息、交流信息、升华信息、内化信息的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所得在“好课大家谈”中转载、上传专家或自己对各种课例的评课意见;也可以围绕一个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网络成为实现互帮互助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部分教师利用博客个性表达、更新简单、链接便捷的特点,认真记录教学日记,拓展教研的时空界限。通过整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形成了研究合力,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利用网络伸展了新的触角。它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帮助与支持,使网络成为从“精英研究”走向“大众研究”的重要载体。

看着激情绽放的网络家园,聆听着网络扎根日常教研清脆灵动的声音,相信,只要教师合理有效地运用好网络,教研将会振翅飞翔。

参考文献

[1]于海涛.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沈鑫

上一篇:党总支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科技局工作总结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