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篇1

谢宝凤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皇岗中学,广东深圳518048)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平时测试目的是什么?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这些迷惑和思考引发我产生尝试的念头DD在平时测验中尝试“升级”测试。在实践中,我找到了新课改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根据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水平,由原来注重整体评价的做法转向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达标、分层评价,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和发展。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篇2

一、创新使用教材, 激发习作兴趣

在语文教材中, 习作教材一般是在单元训练中出一个题目, 提出一两句要求, 既没有相关的知识介绍, 也没有必要的指导过程, 学生练习时不易把握, 习作困难, 兴趣不佳。因此, 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根据本学段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 针对习作训练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统筹规划, 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题目,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使学生乐于表达。

我认为趣味性习作要求的设定, 可以通过对教材习作要求进行趣味化加工来实现。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习作题是: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 写一篇习作, 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 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对此习作, 我们可以将其改为谈话:“同学们, 我们班近期要开展旅游活动, 老师决定由同学们自己确定游览的景点。先请大家各自推荐一处自然景观, 并把它的美丽、奇特之处写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将从中选择一处既好看又好玩的景点, 然后带你们去游玩, 并由推荐这个景点的同学当导游。大家可要好好把握机会哦!”中年级学生好强又好玩, 他们会积极动笔向老师介绍自己最熟悉的景观。这样的命题不仅没有给学生留下“要我写”的痕迹, 反而会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在满足自己表现的需要。

另外, 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 教师也应巧妙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题目。如, 组织学生做一些游戏活动, 然后围绕活动进行习作。又如, 引导学生观察简单的实验现象 (如泡胖大海、泡水晶球、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做墨水在冷热水中溶解……) 再把所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再如,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进行续写《小木偶的故事》等。以上这样的习作要求从学生的体验和兴趣出发, 符合学生的童性, 真正使他们有话可写, 乐于表达, 充分调动他们的习作兴趣。

二、巧设绘画习作, 还原习作兴趣

在习作实践中巧妙地设计绘画习作, 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因为绘画是孩子们的天性, 他们往往用绘画表达着自己的创意、心声和美好的愿望。如果我们把绘画与习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更容易唤醒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求, 滋养孩子们的心田, 还原童性, 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如, 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画一画未来的家乡, 并附上自己的文字介绍;画一画国庆节的见闻, 写上相应的叙述;画一幅漫画故事, 然后写上故事介绍……在这些绘画习作实践中, 孩子们在轻松绘画的同时, 愉快地实践着写作,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其综合素养和谐地得以培养。

三、注重实践性作文, 提升习作兴趣

作文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的习作教学应该努力寻找语文运用与生活体验的结合点, 让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学作文, 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

例如, 在教师节时引导学生给老师写慰问信;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写请假条、留言条;在父母、同学过生日时送上温馨的祝福语等生活化的习作……如此习作练习拓宽了作文的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用掌握的习作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习作的技能, 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四、尊重个体差异性, 保护习作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获取认可、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因此, 在中年级开始习作时, 我们还应注意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应该鼓励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习作活动实践中来, 做学习的主人, 让每位学生对习作有成就感, 从而使学生的习作兴趣得到保护。

小学生习作是学习中的活动, 是提高和发展中的活动, 缺点、毛病自然会不少, 这很正常。学生写了作文之后, 常有大功告成的愉快, 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如果在这一阶段, 我们总是有错便纠、样样求好, 全面审查其习作, 势必会影响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因此, 在评价习作时, 我们老师更多的是应该注重学段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加以评价, 鼓励每一位学生继续表达其独特的感受。这样, 就可以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 让孩子们富有童趣地、个性化地表达如浪花一样层出不穷, 为学生习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摘要:从创新使用教材、巧设绘画习作、注重实践性作文、尊重个体差异四方面谈论了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篇3

一、创设习作情境是激发习作兴趣的关键

小学生的感情是容易感染的,当学生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爆发出相应的感情。学生有了这种感情,就能激发兴趣,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某老师在给同学们讲什么叫人物描写时,他倒背着手走进教室,突然用手指着同学们,瞪着眼睛,大声说:“谁把香烟带到课堂上来了,给我交出来!”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叫吓得简直有些不知所措,胆小的女孩眼睛瞪得溜圆,几个男孩子下意识摸起自己的兜来,看到他们吓成这个样子,老师笑着说:“我是故意的,是为了让你们懂得什么是人物描写。”他们一听也都开情大笑,连说:“老师真行,老师真行。”随后,老师就是这个举动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描写老师刚才的举动,学生们各个都来了兴趣。写出的习作精彩极了。教师要充分创造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玩一玩”的情境,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二、多向评价交流是激发习作兴趣的重要环节

新大纲也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已修改习作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多向交流评价,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互评互改,这是四、五人一小组讨论修改,每一小组都有作文优秀的“主心骨”。先让学生自批自改,再要求优秀学生检查他们下了评语没有,原因找准没有,改明白没有。

2自评自改,自评自改与互评互改一般情况下混合使用,这一环节要求一作一得,必须自己动手评改。

3面评重改,在“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基础上,教师把关,并进行技巧性评价,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这正是叶老希望的“指在点子上”,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上”。

小学生都不好强、好胜的心理,他们会为“不是老师改好的”“是我自己改好的”而特别高兴。学生兴趣盎然。

三、体验成功喜悦是提升习作兴趣的保证

成功能够给学生极大的心理满足,激发学生的学生动力,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提供学生用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展示自我。

1鼓励学生给亲友和英雄模范写信,给学校广播站写稿,为班级发通知,给老师写建议书。如一个学生写的建議。

2习作到报刊上发表。如一个老师经常把自己学生的优秀习作寄往“中国少年报”,“儿童学习月刊”,“小学生作文园地”等报刊杂志,不少被发表了。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习作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让学生把优秀的习作及报刊上发表过的习作自己制成文集,如“小草”“希望的花蕾”……让他们过过作家编辑的只要有助于学生语言实际应用的一切办法,形式,机会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这些都给学生极大的鼓舞。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篇4

姓名:于 桂 燕

单位:第四实验小学 时间:2013-10-02

内容提要: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发展词汇、句式、构段能力的最佳时期。多年来,应试作文教学形成的弊端,致使不少中年级学生感受不到习作的乐趣,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课程改革中,我从小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入手,汲取语文课标的新理念,探究激发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策略。激发情趣,让学生写得快乐;突出需要,让学生写有欲望;注重引导,让学生写得自如。

关键词:习作兴趣 对策探究 正文:

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开始起步,这是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多年来,应试作文的思想致使中年级教师对习作要求过高、过死;习作题材有的偏离学生的需要;习作指导生硬、呆板;缺乏对兴趣的培养;读写脱节;评价单一等等。这些做法,致使不少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习作不是内心倾诉的需要,而是为老师、家长而作文。其结果,消磨了他们对习作的兴趣,并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一是畏惧、抵触心理;二是应付、过关心理;三是依赖、杜撰心理等。

课程改革呼唤习作教学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等理念,为我习作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激发情趣,让学生写得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的事硬要学生感触与抒发,习作就变成了痛苦的事了。为了摆脱这一无形的束缚,我想方设法在激发情趣上下功夫,让学生有的写,并对练笔有兴趣,有欲望。

1、在情境中写有兴趣

孩子的内心是丰富的,我努力创设多彩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观察、体验,形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做到写有兴趣,写有真情。

比如,由于学校要建食堂要占用小花园,我设计了让学生跟学校小花园告别、并想象设计新花园的作文内容,学生非常投入,把现实与想象融合起来,不仅倾诉了对小花园的感激与留恋,还积极为花园的建设出谋划策。在他们的笔下,小花园不仅有各种好玩的游戏器械,有音乐喷泉和空中走廊,还有电动小汽车来回穿行„„孩子的情感世界极其丰富,这真实情境的诱发,激发出强烈的习作兴趣。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通过创设“猜一猜”“贴鼻子”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忘我地投入到游戏的情景之中,并通过“此刻,教室里什么样?”“大家都是怎样做的?”“你心里是怎样的状态?”等提问,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这不留痕迹地有心指导就让游戏与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全心投入,写有兴趣。

2、在想象中写有童趣

让学生思维在想象中发散,让语言创作富有情趣,这是我习作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步。我注意把想象的内容放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去,不放任自流,还要悉心指导。让学生在“需”中求“真”,在“真”中抒“情”,让习作赋予孩子真实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想象与语言同构共生。例如,我带着学生玩“多变的圆”,让他们给圆任意加一笔,再用生动的语言让图形动起来,活起来,有生命。这一练习,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他们运用独特的语言描述着想象的情境:“下雪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堆雪人。你瞧,它圆圆的小脑袋,大大的圆肚皮,正冲着我们笑呢!„„”“这就是中国足球队踢进的关键一球,它使中国队出线了„„”

每一次的想象习作,都让学生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也使运用语言的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在童趣盎然的练笔中悄然形成。

3、在整合中写有情趣

我把习作放在一个更大的学习环境中,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既保持了本学科的专务,又让各学科丰富的学习内容为孩子提供充实的习作资源。

比如,我和学生一起听科学老师讲蚕的一生。我则利用语文课讲怎样细心观察蚕的活动,怎样把观察的趣事记叙清楚,与他人分享养蚕的快乐等。

学科整合使习作变得饶有情趣。刘洋同学笔下的蚕宝宝还怕羞呢!“在教室,许多同学都被蚕宝宝的紫颜色所吸引,议论纷纷,争着看它。这时,蚕宝宝身子弯得像拐杖,像死了一样,任凭我怎么拨弄,就是一动也不动。可是当我出了教室下楼的时候,蚕宝宝立刻就把上半身挺直了,还摇来晃去的,好像在跟我打招呼呢!哈哈,原来蚕宝宝也像小孩一样,见到生人还怕羞呢!”

二、让学生写有欲望

学生怕习作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写的愿望,是为完成作业而动笔,因而被动习作。于是,我从激发习作的动机入手,随时捕捉学生需要交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习作的冲动,为生活需要而动笔。

1、在观察中写有热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孩子的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只是他们大多因为缺少观察的习惯,才感觉作文没的可写。因此,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就成了我指导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重要落点。我启发孩子用语言文字如实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所想,让他们体验到“习作就是用笔写话”,从而让习作变得简单起来。

通过多种方式的观察引导,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场景就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小鱼也有智慧;铅笔橡皮也闹别扭;搬新家独睡,再也不用“欣赏”爸爸的呼噜交响曲了„„观察让学生写有热情,写有欲望。

2、在需要中写有真情

我通过创设泡豆芽的情境,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让孩子感悟到生活处处是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写日记,就让他们感觉到习作并不难,就是用真情记录自己生活中的多彩瞬间,逐渐形成主动写日记的好习惯。

3、在交流中写有激情

习作是生活的本身与需要。我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让作文能够“动”起来,帮助学生树立为交流而习作的意识,让孩子产生“我想说”“我要写”的激情与冲动。

比如,三八妇女节之前,我设计让学生给妈妈写信的作文内容。在指导写信的方法之后,我又教他们怎样寄出自己的信件。孩子们异常兴奋,信放进邮箱后就急切地询问什么时间妈妈能看到信,个个盼望早点接到妈妈的回信。

没多久,一封封的回信就送到了学生的手中。我发现,孩子们阅读回信的神情是凝重的,有的眼里还浸满了泪花。这情景让我激动不已。通过信件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孩子与妈妈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了。为了给孩子提供交流的空间,我还引导学生编写“谢意卡”、“道歉卡”、“贺年卡”、“感恩卡”、“好书推荐卡”等。这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逐步学会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在写作文,还在学习如何做人。

三、注重引导,让学生写得自如

“教是为了不教”,要想让中年级学生乐写、会写,并把习作的兴趣持久地坚持下去,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成功与自信。为此,我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技能,帮助他们顺利地把要讲的内容写清楚,写明白,并能写得自如。

1、在文本学习中“导”写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叶圣陶)我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段式、顺承段式、因果段式等构段方法,给他们习作以有效的借鉴。

比如,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接着,引领学生了解全文的写作思路。随后,把重点落在感悟第二段内容上。通过提问“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秋天的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画面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运用总分结构及比喻的描写方式,把秋雨带来的色彩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感悟到课文中语言表达的魅力。

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随着学生不断尝试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时,他们的写段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快速提高起来。

2、在课外阅读中“导”积累

作文的真谛即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对此,平时的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每天晚上我都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摘记的好句段。“故事会”、“好书推荐”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孩子主动阅读的热情。丰富的积累让阅读与习作达到了互相促进。

3、在评价中“导”自信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篇5

良小:陈启有

在深入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放到本次课改的首要位置。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成长的快乐?我认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学生如果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语文一种特殊的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一、和谐的师生之情,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和谐的师生之情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这是教育者共同的认识。虽然师生关系较受人重视,但从整体上说,状况仍令人难以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走进新课程》一书指出“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语文老师如何优化师生情感关系?我认为点点滴滴的人文关怀都是优化师生情感的阳光雨露。

第一、常给学生一点“好脸色”

俗话说得好“给点阳光就灿烂。”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只要我们给点“好脸色”,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最想停留的地方,教师就会成为学生最想亲近的人,于是一些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如顿悟、灵感都会接踵而来。因此,不管课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管心情如何,只要踏进课堂,我就把微笑挂在脸上。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以微笑,表示欣赏和激励。即使学生说错了,我也不大发雷霆,讽刺挖苦,给其以亲切的微笑和热情鼓励,引导其“改错”。微笑使人愉快,微笑使人放松,微笑使学生找到了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与我交流时无拘无束,平等真诚,个个愿意上我的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容易激发。第二、常为学生贴上几张“好标签”

要想使一个学生发展更好,就要找到他的优点,看到他的进步,用一个好的标签鼓励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这样,强化了优点,也就淡化了缺点,“后进生”就能悄悄地变成“进步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成为人生的转折。

第三、常替学生搭上“凯旋门”。

教育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替每个孩子搭起不同的“凯旋门”,使他们在成功中去体验成功?工作中,我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都能取得成功。我让每个学生在语文书的目录前写上“表扬___次,批评__次”。并制定了一些评比细则,如作业“优*”加表扬一次,“优**”加表扬两次,“优***”加表扬三次,“良”加一次批评,“及格”加两次批评。

二、自主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

语文课堂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调查中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等形式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1、读一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理解和学好课文的基础。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

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默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对一些精彩片断,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导读艺术:“谁敢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的?”“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目前为止,他是我班上读得最好的,现在他就站在冠军领奖台上,谁能读得比他好,把他读得坐下去?”听,多么富有鼓动性的话啊,一颗颗好胜的心被调动得跃跃欲试。

2、辩一辩。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小学生特别善于“找碴儿”,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异,或是刻意地创造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3、演一演。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

三、开放的语文活动,是持续兴趣的源泉。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贴近生活的开放性的语文活动,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个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体会到语文的价值,从而使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发展。

(1)用生活丰富语文活动内容。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自然中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可以拍摄一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

(2)在实践中提升语文活动价值。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成果。学了《特殊的葬礼》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访问在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了解环保措施实施情况。在调查研究中,学生被一个个令人惊愕的数字震住,写出一份份加强环境保护的倡仪书,设计出一幅幅情真意切的环保标语、宣传画,其中七名学生就城市环保问题致信蒋国星市长,蒋市长就此作了重要批示。三日后,市长批示连同学生的信一起刊登在《句容日报》上,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七位学生建设城市的一些看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篇6

山东省莱阳市大陶漳小学 董晓臣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创造学生的“悱愤”点,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现就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播撒兴趣的种子。

俗话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面临挑战性的问题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首先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要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的由思而疑的提问就是课堂的出彩高潮点。好的教学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让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语文学习是很有趣的。其次还要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前,我抛出这样一个话题:“良药一定要苦口,忠言一定要逆耳吗?”这时,学生往往会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和学生一起阅读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针对邹忌劝谏齐威王的做法,我加以引导,同学们又发表了自己许多深刻的见解。有的同学说:“良药未必要苦口,忠言未必要逆耳”,还有的同学说:“沟通需要技巧,交流需要艺术”。学生的发言有时会让我们刮目相看!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参与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重视,学生的知识面相比较而言有所扩大。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由语言及幻想所构成的虚拟世界,他们越来越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渴求一种真实。因此,从生活中提取的语文事例更能引起其关注。而语文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问题,教师要能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出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原型,加以整合,成为课堂上的教学情境,为我所用。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针对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关系比父亲密切多了,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子深情。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述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交往,让学生明白小事中也蕴涵着美好心灵。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每一个同学回家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然后写一篇心得体会。因为有了生活的真实体验,许多学生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习作。做文如同做人,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创设悬念情境,调动主动探究的兴趣。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了指导作用,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悬念设在课头,作为导入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例如教学《尊严》教师发问杰克逊为什么说别看他现在什么也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到课文中去见识一下吧!” 在教师创设的悬念情境中,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

四、巧设活动情境,挖掘兴趣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语文知识内容的再现,学生通过活动,参与表演,既能使学生通过活动把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内容,又能让他们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丰富语文课的内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孩子有机会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如在上《积累运用五》口语交际《当小记者》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畅谈怎样才能当一名合格的记者,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轮流当小记者,一人可采访一人,也可采访多人,可多人采访一人,还可以采访老师。当看见学生拿着“麦克”走出课桌,郑重其事地采访时,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无数记者,当学生采访我时,他们问我的问题也让我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有的学生问我:“老师,你为什么没考大学?”还有的问:“老师,在你工作的几年中有没有遇到过磕磕绊绊的事?”等许多问题,这节口语交际课,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生采访我就采访了十多分钟,当时我还真有些开记者招待会的感觉,这样一节口语交际课学生表演得生动形象,谈得轻松愉快,增加了老师同学之间的了解,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创设趣味情境,引导乐学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趣味情境,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形象,就能化理为趣,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在学习ou这个韵母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让一个名字叫ou ou的小木偶(ǒu)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当学生正确地呼唤小木偶,它就伸出鲜红的长舌头快乐地答应,发出有趣的声音,教师适时地用另一种声音配音,评价激励。这个情境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状态,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读,在不知不觉中接受ou的发音。因为童话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情境的创设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情感需要,也较好地践行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篇7

一、板报展示:物化形态下的成功分享

板报分享, 简单地说就是将每一次作文的优秀文章打印出来, 贴在黑板上展示。这种简单的展示方式, 使得每一次作文展示成为每个人的舞台, 充分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练习、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但是, 如果没有具体的任务单分配给学生, 有时欣赏作文就变成了大家一起来找茬的“游戏”了, 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毫无意义。为此, 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去完成, 使学生成为评价者。例如:某单元作文需要让学生关注语言、动作描写, 那么就让学生在展示的作文纸上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评一评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某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那么就让学生在展示的文章上画出联想的句子, 评一评, 这些联想合理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画过或者写过评语签个名。这样一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慢慢学会如何去欣赏他人的作文。

这样, 学生在展示中自我肯定, 激发了写作兴趣, 而且在欣赏别的同学优秀作文的同时, 也无形中学习到了写作方法。因为触动了学生情绪, 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求, 被肯定的需求。

二、课堂笔会:角色仿真中的欣赏甄别

“班级笔会”制度的建立,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和其他学习伙伴充分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讨论、切磋中相互启发, 有力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主动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 可以先以同桌为单位, 大声朗读自己和同桌的作文, “念, 再念, 再念”, 然后找出同桌作文中至少一处精彩, 当然也可以推荐自己的作文中至少一处精彩。再由3到4名学生轮流做主持人 (也称小作家) 负责组织班级作文笔会, 带领同学逐一反馈精彩处。可以采用归类反馈的方式,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推荐的精彩点是否和同学反馈的优点属于同一类型, 同一类型优秀的作文就一起展示。主持人 (小作家) 可以根据每一次作文的要求以及同学们的反馈整理一下笔会的成果:有时可以是作文题目秀, 有时可以是细节描写秀, 有时可以是材料的选择秀, 或者是开头秀、结尾秀甚至是文字的好坏秀。当然, 反馈的重点、主要的决定由主持人 (小作家) 自己定。这样学生成为评价者和欣赏者, 促进读者意识的增强, 不断提醒学生作文是为了表达和交流。

以“小作家”的身份参与交流, 使得学生自信心倍增, 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使他们在展示中揣摩品味, 欣赏辨析、合作分享、学会尊重、体验成功, 从而激发习作的兴趣和动力。

三、父母共读:亲子环境下的心迹流露

家长这一读者群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更可以促进学生读者意识的深化——写作是为了交流和表达。如果学生和家长都认为本次作文优秀, 可以主动申请展示, 把优秀文章打印出来和大家分享, 或者挂在教室里请大家主动评价。及时的展现, 自我的激励、家庭的支持, 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 也使家长分享到自己孩子作文被展示带来的成就感。有了家长的支持, 扩大了读者群, 无形中分散了教师的“权力”, 弱化了教师的主导者权力, 评判面更广了, 评判更为多元。直接的效应就是让更多的作文得到展示, 让评价更多元。

小学生与中学生, 区别最大的是对被父母认可的渴望, 心理年龄决定了深层的渴望, 渴望被父母认可, 渴望被父母赏识, 来自父母的肯定、信任、激励是教师所不能取代的。此时的教师顺应儿童的心理, 为其搭建一个展示和沟通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父母表扬的机会, 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无形中将写作对象的范围扩大了, 会揣摩更多人的想法, 会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去思考作文的意义。

四、小组协商:竞争合作中的交流激励

小组合作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迁移到习作教学中, 可以形成习作创作组, 小组成员由4至5人自由组合, 小组内共用一本作文本共写一个故事。每个小组写的故事内容都是同样的, 但是小组成员可以自行协商确定作文的读者是谁, 也就是写给谁看。例如:创作故事“小白兔的一天”, 有的小组写给父母看, 有的小组写给幼儿园的小朋友看, 有的小组写给数学老师看……每一位组员在完成自己习作的同时, 都可以阅读其他组员的文章。这种设计, 本身就是一种展示, 更是一种读者意识的培养。内容相同, 作者不同, 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小组创作形式将学生搜肠刮肚写作文的苦痛变成了交流的快乐, 使他们成为文字的主人。

我们的习作教学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成为旁观者, 而抛弃了情绪性与行动性, 在此方法的展示和交流中, 学生获得了两条腿走路的学习方式, 既学得同学的写作方法, 沉浸于欣赏同学的佳作之中, 又激发起自己创作的热情, 在揣摩读者心理的同时, 不但增强了读者意识, 更是淬炼了语言表达, 获得习作能力的提升。

五、编制选集:模拟出版下的成就体验

到了学期结束, 可以把平时展示过的优秀作文整理出来编制成册, 以这种形式将自己的文章保留下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热爱, 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童年, 同时, 更是促进了一种新的教育资源生成。在整理和展示中, 学生更好地习得优秀作文的要求, 重温积极的情绪体验, 挖掘出自己的习作潜能。再次明确了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再次强化了学生的读者意识, 反思自身的写作能力。

马正平教授在谈到作文能力时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 第二是写作意图, 第三是写作人格, 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作文成册, 记录童年的成长足迹, 不仅是班级文化的传承, 而且是长期内在兴趣的激发。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可以分成短时和长期, 而长期的兴趣加入动机因素后, 成为稳定的因素将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记录成册的作文集使得童年时光和对写作的兴趣转化为可见的外在物品, 这本身就是作文能力的一部分。读者意识的树立使得学生不断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并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读者。

六、互定成绩:读者评改中的自我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展示分享, 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读者意识经过逐步引导、培养, 这时候的学生就具有了一定的评价特质:成为自己作文和他人作文的最终评价者。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 熟读同学佳作一大段, 好作文的标准不再是教师笔下的评语, 不再是教师手上的分数, 而是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读者意识的真正树立, 使得全班性的作文互改和评价成为可能。走到这一步, 教师完全可以把评改文章的权力完全交给学生。操作时要注意:一是规定一个学生至少要评价五位同学的作文, 二是要求写出评价分数、评语或者叫推荐理由, 当然也可以写修改建议。最后, 再次把作文本还给学生, 学生认真读一读同学给的建议评语, 想一想, 我该如何改, 下次写作我需要注意什么?

此时的反思是一种自我提升, 学生再次思考词语增减、调整、构思。学生学会跳出自己的文章之外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 这时候的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让学生跳出原来的思考模式, 再次欣赏和评价自己的作文, 从而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就这样, 学生成为评价自己文章的主人, 成为其他同学作文的“重要读者”。此时的文字因为有了读者, 就有了生命力, 成为有灵魂的作文。此时的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指导者、合作者与友好伙伴。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篇8

一、根据课堂资源,提供阅读平台

如果语文教材像是一叶扁舟,那么语文就像是整个海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语文教材只是语文中的一部分,单单学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材举一反三,汲取课外的语文知识,为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提供平台。

例如,在学习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之后,可以将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中的精彩内容呈现给学生,并推荐学生进行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好奇心。

二、通过阅读比赛提高阅读能力

在初中这个特殊的阶段,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师可以

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课外阅读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每个学期之后,教师可以抽出一两节课进行阅读比赛。比赛过程:将班级中均匀分成两组,即人数相同,成绩均匀;比赛内容:学生在90分钟之内,进行课外阅读名著、诗词等,哪个组得的多,哪个组就算胜利。分享的读物可以是“四大名著”或《弟子规》、《道德经》、《简爱》、《围城》、《飘》等等。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讲出具体内容、阅读感受和喜欢的理由。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增长知识含量,提升自我阅读意识,并从总体上提高自身的阅读兴趣。

三、用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好书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正能量,能使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华和语义的精粹,能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生的年龄尚小,缺乏社会阅历,自我辨别能力较差。所以,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多推荐一些好书,帮助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对症下药,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避免学生沉迷于言情、武侠小说中。在进行推荐的过程中,不仅要简单介绍这本书的内容,还要说明推荐的理由,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例如,对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介绍。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它的写作手法幽默、诙谐、讽刺、搞笑,如小说中描述到“孙柔嘉让学生进行造句,利用人称、单数和复数。一个学生说到:I am your husband.you are my wife.He is also your husband.We are your many husbands.”这样幽默诙谐的句子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书中尽情地享受这样的幽默感觉。在阅读当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幽默感,增加个人魅力,同时还能够体会到书中所描绘的深刻哲理。采取这样的推荐方式,即可引起学生探知的欲望。

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句隐含深意的话,通常只有几个阅读的人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一本书更是如此,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书中的精华、描绘的哲理全部体会到。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进行指导。

第一,引导学生选择文笔流畅、具有内涵、具有营养的图书;第二,教会学生快速阅读和泛读;第三,引导学生养成摘抄和记录的习惯,针对一本书中非常有意思的语言进行记录和摘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豪感;第四,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勤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

“水滴石穿”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坚持不懈更是教育一直倡导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就能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的技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同时,课外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应该渗透读书的意义和目的,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例如,可以每个月选取一小节课进行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从书中学习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教师要做学生阅读的榜样,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兴趣。

本文着重针对培养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非常重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丰富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

有效设疑置问激发学生兴趣论文 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笔者发现,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却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但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的设疑置问,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一、有效设疑置问的作用。

众所周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地设疑置问,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置于知与不知、已有知识与某种新知识、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熟悉事物与不熟悉事物、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等等矛盾之中,从而达到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绪体验,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设疑置问应具备的几个特点。

1、针对性。一种是针对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和重、难点设疑。例如:在讲授我国“种植业”中甜菜分布的集中产区时,首先提问“甜菜的生活习性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种喜温凉的作物”,教师问:“我国中温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这样,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学生可以得到答案。尤其是新疆地区,是北部地区而不是南部,加深学生印象。另外一种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疑,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问题可以简单些,以确保他们能正确回答,帮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问题可以有点难度,使他们不能轻松作答,避免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2、启发性。设问应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例如:讲授等高线疏密与坡度大小及省力费力问题时,可提出下列问题:①大家平时骑自行车上坡的时候,怎样最省力?②为什么山路都修得盘旋曲折,而不是建一条直路通上去呢?通过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继而解答,让学生真正理解等高线的“密集陡、稀疏缓”。

3、典型性。抓住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设置地理问题。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凡是经度为东经度的任何地点都是在经度为西经度的任何地点的东方。”根据这个错误,教师可设置一问题:位于40°N,120°E附近的北京在40°N,120°W附近的旧金山的什么地方?多数学生认为北京在旧金山的东方,但通过地球仪和地图不难得出结论。这时,矛盾产生了,这一矛盾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4、适时性。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设疑是教师知识和艺术水平的体现。教学过程中,在学之误区设疑、在教材的“文眼”处设疑、运用课本插图巧妙设疑、在学生是懂非懂处设疑,是设疑置问的最佳时机。适时设疑置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准确记忆地理知识,真正解决地理疑问,加深影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新颖性和趣味性。新颖、奇特而有趣的地理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例如。讲授“日界线”之前,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一孕妇乘船从上海去旧金山,在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先产下一女孩,越过日界线后,在西十二区又产下一男孩,但先生的女孩却叫后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急欲弄清其中道理,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6、层次性。问题的设计应有轻重缓急、主次之分,不能过于平谈,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现学的知识状况,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拾级而上,最后解决问题。如在处理“假如黄交夹角增大时,寒带的范围怎样变化”这一问题,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按顺序回答:

①黄赤交角的度数为多大?

②黄赤交角的存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③热带的`纬度范围是多大?寒带的纬度范围是多大?二者有何关系?

④黄赤交角假如变大,寒带的范围如何变化?如果变小呢?

7、实用性。学以致用,许多地理知识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也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讲到“旅游业”时,可结合广汉的实际,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广汉为什么要重新修建东西干道和南北干道?②广汉市区为什么要进行流动摊点的管制?③三星堆旅游资源为什么要参加西博会的竞标?④鸭子河为什么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动物?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参与家乡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几种有效的设疑置问方式。

1、借助直观方法,设置地理疑问。通过地理教具的演示,或通过地理实验演示,或借助课本的插图等。让学生在直接的感观作用下,经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将地球分成东、西半球的经线圈是哪两条经线构成的经线圈?”不少学生回答是0°与180°经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找到20°W和160°E两经线,并用红笔画出,看看它们经过的陆地和海洋的实际情况。这样,学生知道了划分的原因,加深了印象,便容易记住了。

2、连环套式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个疑点,进行连环设问,将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例如:讲述我国秦岭 淮河南北主要粮食作物分布问题时,可设计以下问题:①我国南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以什么为主?②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我国南北方地区的主要温度带是什么?④我国南方、北方地区的干湿状况如何?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即联系了前后知识,又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粮食作物的分布原因。

3、以错纠错式设问。对于教学中学生易错或概念易于混淆的难点进行教学时,可在错误的前提下将学生卷入错误,再通过提问设法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如在进行自然资源分类教学时,为检查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可先错问:“太阳风,地热流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往往回答:“是可再生资源。”,然后再问:“自然资源应具备哪些两个属性?”此时学生方知“上当”,从而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4、反弹琵琶式设问。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为了进一步弄清知识的疑点,加学生印象,可以围绕中心疑点从不同角度设问。如关于“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时,大家都知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出现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此时可以反问:“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会出现什么情况?”关于地球公转,可以设问:“如果黄赤交角为0°或是90°,那么地球表面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四、有效设疑置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设疑置问时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切忌模糊不错,让学生回答时难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2、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化、平淡无奇,应考虑问题的主交、层次和顺序,使学生无需思考,或味如嚼蜡的问题。这样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逐渐厌烦,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也应尽量避免一些高不可攀的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挥。

3、问题提出后,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要让问题成为少数学生的问题。

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篇10

目: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工作单位 : 大朗镇黄草朗小学

作者姓名 : 赵颜娥 联系电话 : *** 日

期 : 2011 年 4 月 7日

邮政编码:523787

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 摘要 ] 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一个难点。每到习作课,许多学生愁眉不展、情绪厌烦,而且习作写完以后,内容空洞、语病多多。习作兴趣的激发,是习作的前提,也是学生习作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循循善诱,使学生对习作有兴趣并逐步演变为想写爱写乃至会写呢?

关键词:兴趣、想象、观察、习作

小学生由爱习作到会习作需要一个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作为教师不可急功近利,急躁冒进。而要想方设法,多多鼓励,多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和写好作文的信心。有了信心和兴趣,学生就会从不喜欢作文课变成喜欢作文课;从厌恶习作转变成喜欢习作;从把写作当成“苦差事”转变成把习作当成乐趣,最终,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老师就不用为学生写作文而犯愁了。这个过程,我也曾做了很多尝试。本文就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作一些探讨。

一、创设习作天地,增加交流场所

习作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要解决这个困难,首先,要为他们提供习作的天地和交流的场所,必须先解决他们“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认识事物,我心中有感受,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当,学生也就觉得习作并非“高深莫测”,让他们主动去写,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我班以‚日记小列车‛为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平台。鼓励他们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情。设了集体日记本,用新颖、有启发性的警句名言作为日记的名字,将‚雏鹰在这片蓝天飞翔‛作为班内男同学‚集体日记‛名字;用‚含苞未放的花朵‛作为班级内女同学‚集体日记‛的名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集体日记‛里每组同学轮流写,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班级的日记评比活动,选出优秀的、有代表性的篇目在班级张贴出来;学期结束后再将优秀作品汇成小集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领略各自的‚美文‛,品尝成功的甜头。这些趣味的要求能唤起学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学生有了习作兴趣,就有推动着他们乐意多写,多写便能提高作文水平。

二、从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调动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只有儿童心底流出来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习作教学中,教师还应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做事往往与兴趣有关的这一特点,顺其自然地引导他们参加活动、观察生活、练习说写。例如:特意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课外游戏,创设一定的情境,然后引导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再如:小学生大多都喜欢玩各种玩具,有时也带回校玩,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其外形特点和构造,并提出一些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比如:“玩具叫什么名?什么颜色?外形怎么样的?功能和构造如何?怎样玩?有趣在哪?”让学生先观察后口头叙述,教师指出后,让他们把说的话写下来。然后表扬他已完成了一篇习作了,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克服了对习作的畏难情绪,调动了习作兴趣.三、借助文章情节,延伸习作想象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靠每单元一篇的作文训练是明显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安排一些作文小练笔,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教师充分利用随文小练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学习能力,经过认真筛选而成,它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范例。在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只要我们仔细挖掘,有些故事情节、内容会给读者留下悬念,值得想象。如《穷人》一课,故事就在‚桑娜拉开了帐子‛处结束了,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他们后来的生活怎么样呢?于是我让学生以《桑娜夫妇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为题,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和人物性格特点,将课文续写下去。这样的想象作文,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自己的思维构想,故事的发展就会在他们的想象中延伸。又如:教完《凡卡》一文后,我让学生想象,凡卡第二天醒来发生的事,根据自己的构思,续写《凡卡》的命运。这些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和创作灵感的发挥。

四、抓住突发事件,激发习作兴趣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受。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作为教师应把握住时机,适时施教。赞科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社会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

这学期的一个上午,我们正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讲到尾声就‚如果此时,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什么?‛学生正各抒己见时,忽然一只蝴蝶飞入教室,在学生的头上翩翩起舞。一声‚啊……好漂亮!‛把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吸引到蝴蝶身上,顿时教室里沸腾了,我刚想发怒制止,突然灵机一动。‚这么漂亮的蝴蝶,它这时来干什么?为什么总喜欢在你们的头顶上飞?你想对它说点什么?‛话毕,学生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有的说:‚它看见我们学习紧张,来给我们表演舞蹈的,让我们轻松一下‛;有的说:‚它是来看我们学习是否专心‛;有的说:‚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来给我们讲她的故事‛……真是无奇不有。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想说的都一一记下来,以《一只蝴蝶》或《卖火柴的小女孩来了》等为题,进行习作。很快学生就进入主题,抓脑袋、咬笔杆的现象没有了,写出的习作效果令人拍案叫好。

五、巧设情境,让习作水到渠成

作为语文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眼前的万事万物,对学生来说,亲眼看到的比自己去想象更容易动笔。

前段时间,向科任老师了解上课的纪律情况,得知上综合课时有的学生玩转书游戏。如果直接批评学生,会引起一部分同学的不满,毕竟不遵守纪律的还是一小部分人。所以我决定利用队活动课来一个‚温柔‛的批评。并且利用他们的玩书游戏当作一次习作的题材,来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

进入教室我开口第一句,‚这节活动课,我们就来一个‘杂技’表演活动。‛学生一阵欢腾。‚我听说我班有这方面的人才哟!‛此言一出,有的同学一头雾水,有的一脸猜疑,有的反应非常快‚xx会玩转书,很历害的。他们上科学课,综合课经常边听课边玩转书呢!‛‚对,请上课玩过转书的同学上台。‛我刚说完,一个个嗖地站起来,走上讲台。此时,有几个已经意识到错了,惭愧低下头等挨批了,刚才的欢腾一下子没了。此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表情并猜测他们的心理。接着请他们表演‚转书‛,并要求台下的同学要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他们一个个跟着就转起来了。‚哗!‛台下一阵哄动,笑的笑,鼓掌的鼓掌,一下子就引起了同学议论纷纷了。表演完了,我就让台下的同学说说刚才的场面。然后我就针对这件事对这些违反纪律的同学教育了一翻,并提出以后上课的要求。

最后我话题一转,‚其实今天这些同学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写作题材,这么有趣的表演也让我们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台上同学的表情、动作;台下同学的语言,神态,动作,把这个场面描写出来,并写出对这件事你的体会感受。‛因为经过了一翻的演绎,对于写,学生就没障碍了,拿起笔刷刷刷地写起来了。习作交上来,确实写得生动形象有趣,还达到了教育目的。

所以,平时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小事,给学生创造习作机会是很不错的做法。就如这次,我把一次本来是严肃的批评充分利用到学习上变得“温柔”了,这样的批评方式还一举两得!

成功的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作文,只有想法设法让学生喜欢,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让广博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山水、是非曲直都成为学生抒臆言志的媒介。丰厚的生活积淀、真切的情感体验,源于对人生的追求、社会的认识,交友谈心等需求,一旦有了想写的动机,这时累积心间的那些琐碎的平淡就会从笔尖款款流出,同时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参考文献:[1]刑改萍 李守森《中国当代教育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 [2]《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年第4期

[3]田荣俊主编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原子能出版社。

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篇11

一、充分的词句积累,丰富情趣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正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我们要坚决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每个孩子在期初就准备一个摘抄本,专门用来摘抄好词佳句,定期检查、评比,激励孩子们长期坚持下去。

二、新颖别致的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尤其没有情感的冲动,自然难以下笔。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了写好《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带来了小时侯和老师的一张合影,通过投影让学生欣赏,这时学生一个个盯着照片,好奇地欣赏着,并窃窃私语,争着猜测照片上的人是谁?这时,我打开音乐,满怀深情地说道:"同学们,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张普通的照片,每当空闲时,我都会端详这张照片,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上的中年妇女。"这时,只听到学生不断地发出惊讶声,稍停片刻,我接着说道:"同学们,我的小学生活已过去了很多年,但照片上这位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台下鸦雀无声,学生屏息凝听,讲完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我有些许感动,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说出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师,只见学生托腮沉思,满面春风,继而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它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可化静为动。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写作兴趣,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观察也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我事前没有通知学生,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摄下学生活动的几个场面,如: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拍的时候有意捕捉学生活动时的细节,如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上课时,我先慢放画面,而后放大某个重要的特写镜头,并适时地让画面定格,这样的慢放、放大特写、定格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趣味观察;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这时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热情四射,看完后,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跃然纸上。

四、真实的生活体验,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指导写秋景的文章,我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想秋天的景,秋天的人,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的也应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五、丰富的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又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玩的天性得以暴露,进而玩中实践,实践中体会,体会中感悟。我一直主张孩子专心地学习,痛快地玩。因此,我认为实践活动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让他们自由展露,驰骋思维,挥洒情感,真实行为,只要目的达到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活动的作文时,我在课堂上举行了"贴鼻子",学生们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贴鼻子的同学摇摇晃晃,边走边摸,甚至撞在桌角上,又是比划又是小心翼翼的贴。周围同学哈哈大笑,指手画脚。这情,这景,这活生生的画面是生活的写照,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实践活动也成了一种写作需要,写作乐趣,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得以生动再现。

六、形式多样的练笔,激发兴趣

善于想像和幻想,是小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学生能通过写想像作文,使他们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还愁写不出没有感情的作文吗?

1.扩写

在学完《回乡偶书》这首诗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那位阔别家乡很久的诗人,你能用自己的话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吗?当然最好展开适当的想像。"学生听了老师的要求后,早已跃跃欲试,当然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感到头疼了。这不仅使学生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写作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2.续编故事

例如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泥姑娘》,《木偶奇遇记》想像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写下来。学生看到提示内容,就会主动去想,到底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当然写起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他们会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这时习作训练,已经在锻炼学生自由表达了。

3.根据词语编故事

此类训练通过学生提供的几个互不相干词语,例如"牵牛花、轮椅、小姑娘"编写有情节的故事。在写前,可先让学生说说,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就会领悟意思,展开想像,编写故事。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文渗透方法,比教师直接说教要好得多。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内动力,是习作的支点,其实也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篇12

一、学生存在英语厌学情绪的原因

1.初中学习因素。职高学生有厌学情绪, 很大部分因素在于初中学习影响。职高学生多数的英语基础知识差, 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 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自我放弃、无所事事或者惹是生非, 不仅不会受到表扬, 而且还会有意无意间受到来自教师或者学生间的歧视, 致使其更加不爱学习, 出现恶性循环, 厌学情绪愈加严重。

2.家庭因素。部分家长一味宠爱与纵容孩子, 全力满足其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 根本不对孩子的学习或者思想品德严格要求, 导致学生形成好逸恶劳的思想品德。某些家长因忙于事业, 无暇教育孩子, 孩子得不到全面的照顾与关怀, 缺乏正确引导。此种不当的家庭教育, 致使学生思想品德与学习成绩落后。

3.英语自身因素。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这主要是由于英语课程本身造成的, 英语不是母语, 在学习及交际方面都缺乏合适的机会, 学生学习起来困难, 交际起来更困难, 由此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基础知识难以掌握, 长此以往, 学生的英语学习越发差强人意, 最终制约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激发职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途径

职高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 更好地进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1.抓好学生入学教育, 培养自信心。由于家长缺乏正确认识, 加上社会舆论因素, 导致学生入学后情绪存在较大波动, 容易掉进很多人认为的“高职学校无用论”的思想怪圈, 因此, 及时给予学生专业正确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首先, 向学生详细清楚的阐述英语教育结构调整形势,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英语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动态与政策, 明白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两种学校。其次, 告知学生英语职业教育重要性, 促使学生尽快走出思想误区, 了解读职高和普高同样很有前途。再次, 结合专业优势、发展前景与市场需求情况, 向学生详细讲解当前就业形势, 使学生熟悉英语市场需要的人才标准、规格、专业概况, 方便及时调整行动上与认识上的偏差[2]。此外, 与英语专业特点有效结合, 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或者外出参观, 激发学生的英语专业兴趣。同时, 播放历届毕业生的奖状与作品展示, 结合图片向学生介绍此类学生的工作情况, 使学生近距离的明白自己可能达到的同样成就, 进而重新审视个人生活, 滋生憧憬与积极进取的欲望。

2.改革英语教育模式, 开放式管理。初中时期, 学生接受的基本都是“封闭管理”, 严格恪守“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若此种模式沿用到职高教学活动中, 不仅会对学生提高专业技能造成阻碍, 而且还会对学习热情造成影响。专业课教学中, 教师应亲自示范, 然后指导学生操作,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此外,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引导学生产生“为自己学习”的正确思想。改变初中教学方法, 实行开放教育, 增加选修课, 分散学生到喜欢去的场地进行英语学习, 例如图书馆、操作室、音乐室与阅览室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英语知识。鼓励学生投身于英语学习的知识海洋中, 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缺陷与不足之处, 以“我要学”取代“要我学”。此种教育观念可以真正突出“以人为本”, 自觉学习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提高。

3.探索全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反观传统教学, 多数教师实行的教学模式为“先教后学”, 认为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总是忽略兴趣是学习最大动力的原则, 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努力改变此种理念, 争取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取代传统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带着自学要求、问题或者学习目标先行自学英语, 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独立解决, 然后整理问题, 在教师帮助下解决剩余问题。学生问题不一, 教师解答方式不同, 这样方法既传授了课堂知识, 又对学生个性予以兼顾。

总之, 职高教师只有多渠道、多方面的探索英语学习,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职高学校不断完善发展, 才能有效激发职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进而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实用型与技能型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海林.浅析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3 (06) :48-50.

[2]龚丽欣.如何激发职高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10, 12 (01) :152-153.

上一篇:有限公司章程下一篇:推免生招生答疑:报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