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共11篇)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1

——项目教学法

摘要:项目教学法能够促进中职语文课与专业的融合,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吏加有效的学习环境,既能让学生真正习得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项目教学法职业能力

一、引言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其教学目标是: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以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当前大力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努力推进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新形势下,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法制约着老师与学生的发展,而采用项目教学法可将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科本位变为以能力为本位,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Pr0ject-based Leaming)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项目或任务,设计出相应的项目教学方案,在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示范之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任务进行讨论、合作学习与实际操作,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因此,学生作为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会因为兴趣爱好或是心

1理因素而积极地投入进来,从最初的调查到探讨,期间的设计开发,直至最终形成成果,学生都作为第一责任人,在整个过程中,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为蓝本,旨在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转化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通过参与,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学会自学,这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项目教学法就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会将知识与技能转换为直接生产力或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思维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能让学生自始自终都处于一个主导地位,他们需要尽早地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法负责。同时,通过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训练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项目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学生面对的是真实、具体而且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围绕项目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还有助于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应用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项目教学法使中职语文与专业有效融合项目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开始、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总结,每一阶段的活动都要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制定。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阐释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和专业的融合。

第一阶段,活动的开始。老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项目”的题目。老师仅仅是个协助者,真正的主角是学生,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及要求,需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及探索,初步制订方案,以锻炼思维模式及反应能力。如我在讲“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时,是从以下四大项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又和专业融合的。

第一项为整体感知、提出问题:1.红柳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2.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3.红柳的内在美?4.文中讲了红柳的什么故事?5.为什么说红柳是离太阳最近的树?

第二项为研读探究、提出问题:1.作者是怎样刻画人们挖红柳的过程的?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渲染挖红柳的场面?分析“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的深刻含义。3.作者如何描写红柳树的?分析“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的修辞手法及作用。4.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第三项为拓展迁移,提出问题:1.你认识红柳了吗?2.你对高原生存环境担忧吗?3.你对自然的理解?4.如何保护家园?第四项为能力提升:按照导游词的要求,写一篇介绍“红 柳”的导游词。制作课件,并进行讲解。

第二阶段,活动的展开。这一阶段是项目教学的主体,是项目活动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学生大部分知识内容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要在此过程中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活动设计开始活动探究,并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同时,不断调整活动,并在调整后重新实施,最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教师由主体转变为主导者,成为教学的服务者。在此阶段,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相互提供帮助。每一小组由4~8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动)学生组成,设置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在选择时更多地是考虑能力的互补,这样才能体现项目小组的真正价值。在项目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选取擅长部分进行分工合作,这样才能使小组整体实力能到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强又具有领导力的学生可担任组长的职务,统筹整个项目的完成;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担任项目展示阶段的讲解工作;动手能力强、擅长技术制作的学生可主要负责课件的幕后制作。这样的安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项目教学法的优势,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示情境,给组内成员多样化的选择,使他们可以成长为具备不同能力的人才。

第三阶段,活动的总结。项目成果的展示是项目式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方式。展示形式可以是书面报告、课件、表演活动等。项目成果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完善新建构的知识,有利于增进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提升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估意见,对项目实施的得失进行总结,改进自我的学习策略和方式。对于每一组进行展示的项目,学生自己都要进行互相评价,老师也要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一展示和评价过程,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也应在观看其他组的作品时找出自身存在的缺陷,取长补短,并将所有体会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作为对这一课题的总结,得到相关的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进步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引起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使二者同时得到升华。实践证明,在项目化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是一名协助者、组织者,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完成项目,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与职业活动中的应用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不断地探索、应用与推广项目教学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莹浅谈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8,(1),158。

[5]蔡兰珍项目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课程资源

[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4),57。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2

一、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的师资水平

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中国画教学, 美术教师自身的中国画修养就成了关键。如果没有优秀的美术师资, 是很难完成好学前教育的中国画教学的。就中国画自身的修养以及中国画的技能而言, 一个能够胜任学前教育中国画教学的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中国画的鉴赏能力、中国书法的能力、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以及中国画的创作能力。这些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练成, 中国书法的能力要求能够懂得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基本书写规范, 并能够运用各种字体进行题跋。还需要教师懂篆刻, 能够刻印章。当然, 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因为国画是诗、书、画、印艺术的融合。这就对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自身的勤学苦练才能够胜任。建议积极开设中国书画内容的培训学习。这样, 美术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以及自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而整体提高美术教师的师资水平。

二、帮助减轻国画学习中自身的困难

在准备中国画工具材料时起点不能太低, 如果让学生自备工具材料, 由于学生对工具材料的认识不足, 易出现学生为了节省费用而购买品质低劣的工具材料, 学习效果必定大打折扣。不过现在购买中国画工具材料的费用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 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已经对职业教育学生实行了免学费的政策, 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困难补助。老师应该有效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 工具的选择必须精简, 能够较好表现出中国画特色, 不宜过于繁杂、低劣。毛笔选择软毫和硬毫大、中、小共六支, 书画墨汁一瓶, 三尺宣纸一刀, 国画颜料一盒, 画毡, 调色盘等。这些都是初学中国画必备的工具材料, 条件较好的可以备上印章、印泥等。教师在工具材料的选择购买时应该把关。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

三、选择恰当的国画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首先学习写意花鸟画。这有利于初学者理解中国画的韵味, 掌握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技巧。写意花鸟画有用笔简洁、气韵生动、易于接受、易于掌握的特点。近现代许多国画大师也有大量的写意花鸟画可以作为范本学习。例如, 齐白石就有许多描绘梅花、青蛙、河虾、牡丹的写意花鸟小品画。由写意花鸟画入手较易掌握国画的用笔用墨技巧, 理解墨分五色的含义。可以把写意花鸟画分“传统中来”和“写生中来”两方面来学习, 这样就有继承有发展。可以真正做到“师古不泥古”。掌握国画笔墨技巧以后再向山水画、人物画再向工笔画扩展, 就更加易于掌握。还可以运用在写意花鸟画中掌握的笔墨技巧来画儿童画, 会别有一番情趣。

四、国画游戏化教学

教学游戏化, 是谋求把枯燥的笔墨知识溶于有趣的游戏当中, 使笔墨教学具有游戏般的形式与趣味, 追求游戏的境界, 在游戏中积淀一个人的素质, 淡化目的, 强化手段, 重过程, 轻结果。

例如: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所上的一节中国画课, 是梅花的第二课学习, 在已经学习了梅花的画法、梅花的用笔用墨技巧后, 把学生分成六组, 每组六位同学, 桌子围成圈坐好。每位同学拿出一张四尺八开空白宣纸, 先运用画梅花枝干的方法在纸上随意画两笔长线条, 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传给下一位同学, 按自己的想法接着画两笔长线条, 相同的方法传到第三位同学手上, 最后到第四位同学手上时画面上已经有六根大小长短粗细浓淡不一的线条在画面上, 由他进行最后完成一张完整梅花作品。这样完成的每张画都是经过四位同学之手共同完成, 是在接力游戏中去完成作品的, 作品的最后效果不是大家能够想象得到的, 每位同学既是一张画的第一位画了两笔的作者, 又是一张画第二位画了第三第四笔的作者, 还是一张画画了第五第六笔的作者, 更是一张画的最后调整完成的作者。这节课没有刻意去追求画面的最后的效果, 但是每张画的效果都是出乎意料的好, 同学们看到自己把别人的画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加以改造完成, 就有成就感;看到自己的画被别人加工以后出现的意外效果, 就会惊奇不已。整节课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效果出奇得好。

综上所述, 中国画教学活动, 使同学们发现自己的能力, 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创造的过程将会使同学体会成功。学生的点滴创造不单能受到大家的尊重, 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唤起美好的情感, 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以后走上工作岗位, 把学习到的中国画鉴赏能力, 中国画技能技巧等运用到今后的幼儿园教学中去。近几年, 笔者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见习, 见到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展中国画教学, 让人非常欣慰, 因为中国画有望被传承发扬光大了。

摘要: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 越早接触中国画的学习, 对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积极的影响。因此,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中国画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学前教育,现状,中国画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瑞峰.儿童国画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J].美与时代, 2012 (4) .

[2]侯莉敏.浅论儿童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1) .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中职;化学分析;实训教学;评价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与欧美职业教育相比,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我国以往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院校在生源质量、就业等方面没有竞争优势,生存和发展较为缓慢,近些年实训教学成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亮点,但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实训成绩帮助提升实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还没有形成。

当前,企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国际竞争激烈,行业标准严格。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关系企业的信誉、未来和命运,分析与检验工作则是保证工业产品质量的关键。为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质量是必然的选择,对从事分析化学检验工作的人才需求也会更大,要求更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分析化学检验技术手段更加现代化,这就对使用和操作先进设备的分析与检验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构建分析化学专业实训教学的有效途径就是从培养分析检测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人才目标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中职分析化学专业实训教学更加有效,更适合当代科技发展、适应职业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以下就中职分析化学专业实训教学有效途径的几点看法:

1.实训教学有效途径要体现动态化、互动化和多元化

第一,动态化。评价与教学一样,嵌入课程之中,评价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第二,互动化。评价的最大效益是让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评价是为学习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第三,多元化。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建构个体的发展。

2.“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评价,解决中职实训教学中“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兼容问题

实训教学考核评价集“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三位一体,突破单一知识型评价标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掌握,综合素质的提高,引导、激励学生按照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全面学习,努力攀登。这种综合性评价,帮助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兼容。在考核评价中将竞争与合作、创新与思考、强化实践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对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积极的导向。

3.引入“增减分”评价的概念,增强学生学习信念

“增减分评价”即以学生的入学素质水平为基础,将每次评价与原水平进行比较.测量其“增值”效果。职业学校学生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学业成绩不佳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导致了他们普遍拥有自卑情绪,学习自信心不足。而在现行课程评价中,只要学生评价成绩较原水平有提高,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分5分。这种以“成长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明确,从起点看发展,只要努力,成功的大门始终为其打开。

4.评价主体多元,促进教学相长

长期以来,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实训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做出的,往往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中,学生只是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评判,没有评价的权利。这样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培养和发展。在评价体系中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

相信在中职分析化学专业实训教学上推行“教、学、做、考合一”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和结果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总评”合一的实训教学,作为本专业学生实训考核评价的依据,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准确而公正地评价学生实训学习情况,定会能提高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质量,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费晓莉.课改背景下中职实训教学评价方式的探索[J].职业,2012年第18期.

[2]魏承涛.浅谈中职学校化工专业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5期.

[3]张述平.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有效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07.

[4]张志平,马松杰,吴建宏.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4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专业上不断发展,并应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终身自我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表现为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量的累积,还表现为教师对自身和其所从职业的认知的成熟和深化,能够逐步建立起一种由专业自我、主观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所组成的个性化的素质体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不断更新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准,从而获得持续发展。

(一)教学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由教师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所组成的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一般称之为教学专业化。其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来说,在高校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只是书本上的教学理论知识,还未用于教学实践,其仅是前人的教学经验而已,还未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学以致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升华;另外,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经验在不停升华,任何教师都必须不断地更新已有的教学知识,充实已有的教学实践。

然而,从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是更注重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即从教学专业化转化为教师专业化。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它更依赖于在教学过程长期跌打滚翻积累的教学经验,体现了教师劳动中的创造性成分;教师的专业品质比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更抽象,但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常常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基本态度。这一转变,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同时也将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从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转化为提倡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及品质的提高,当然,两者是互相联系、共同促进的。教学专业化是基础和前提,教师专业化是对前者的升华和提高,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能使教师更有精力来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专业品质则能更好地促使教师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专业知识。

(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期间经历着职前与职后教育两个阶段。按照有效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的培养过程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机构中,高师院校承担了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任务,而教育学院系统则将重点放在对教师职后的培训。这样一方面使教师职前教育远离教育现场,而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难以在大学中进行有效传递;另一方面使教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范大学投人较多,培训机构获得的资源偏少,教学水平相对低下。因此,导致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严重分离的现象,极大地阻碍和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都应该在教师专业生涯的所有阶段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教师培养的连贯性和互补性。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须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以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要着重于提高教师学历;着重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巨‘口真正实现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内容和方法上的一体化。

二、有效教学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从有效教学的内涵来看,它是一套极具实践性的教学理论,主要强调教师的职后发展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在研究有效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必须看到两者的相互交融性,它们是相伴而行,相随而生的。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教学有效与否、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被验证、被激活,从而转化为有效教学的现实因素。另外,教学的双边性、反馈性决定了教学的进步既是学生的发展,又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可谓“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其教学日益“有效”的过程,教学的“有效”程度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最全面、最客观、最精确的权衡尺度。围绕有效教学,本文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个层面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1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里,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能为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撑。教师的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职业,教师应树立这种思想,以应对时代发展的要求,求得专业水平的提高。有效教学理论的提出为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观念指明了方向,在此理念下,教师要树立新“三观”。一是新师生观,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开发者,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伙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是新教学观,即教师要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工作要回归生活、联系生活,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化发展趋势;三是新评价观,即实行发展性评价,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包括标准的多元性、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等等。

2教师要增强对日常教育实践的反思

当前,我国理论色彩较浓的教育教学研究并不适合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一线教师,教师要树立起“专家”形象,必须重视自身的成长过程及其身处其中的日常教育实践,充分挖掘日常教育生活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研究素材,并形成自身的教学理论,达到掌握策略,改进行为,增长智慧的目的。一是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养成研究的学术自觉。中小学教师研究日常实践工作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从教育事件中提炼主题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对当下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变得十分迟钝和冷漠,更难以具备对教育教学事件加以诊释的能力。教师养成发现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中的问题的敏锐性,并逐渐养成一种研究问题的自觉,对于中小学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研究能力,有重要意义。川二是善于把自己带人实践研究的情境,省思教学效果。情境决定行为,有效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而情境则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融人研究情境,从中获取“原生态”的现场资料,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问题,探寻教学工作对学生发展的意义。通过对教学资料、素材的整理、分析、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握教育教学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三是注重整理研究成果,促进成果系统化。中小学教师应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文字,对自己教育教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并从中锻炼和提高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创新思维、文字表达等能力,从而养成专家型教师的素质。这要求中小学教师及时地把自己对“教学感悟”的感情、体验、认识、见解、遗憾写下来,由片断到长篇,由零散到系统。这样的文字也许不会阐述得很严密、全面、深刻,但由于基于事实,是来自于教育实践中活生生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它往往是形象逼真、简明易懂的。四是积极做好成果转化,提升专业水平。中小学教师从事日常实践研究,其研究成果能使教师在深层的文化结构上提升自己的专业视野,使其由客体成为主体,能理性地、富有创意地对待自身的教育活动,并改造以往不恰当的教学习惯与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教学研究的边缘逐渐走向了中心,提升了专业水平。

3教师要注重开展反思性教学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把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等作为认识或意识的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并考虑、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对策的过程。它是教师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意识努力的过程,同时它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的反思包括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和对“有效性”教学的质疑,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既包括教学行为计划进行反思,也包括对教学行为进行现场反思,还包括对行为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增加有效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有效教学成为现实。反思通过将研究纳人教学活动中,经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论”相链接,构筑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成为教师成长之源。

(二)学校倡导有效教学的良好环境氛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和保障

教师任职的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本人成长发展尤其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中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忽略了教师任职的学校,从而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任职学校的助推作用。

1学校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正的理念,才会有成功的实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有效教学的直接因素。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三者是互为因果,紧密联系的。因此,学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同样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场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除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有一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2学校要明确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战场

过去人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通过送出去进修学习的方式进行,但这种学习培训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通过培训学到的知识,与个体当前的、现实的工作、生活情境与需要关联较少,缺乏个体特定场景中特定心理体验的融人和个体内心深处精神的渗透,因此它没有真正转化为个体内在心智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造就了现实中口是“行”非的教师群体,其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的分裂。相反,校内课堂教学内容是鲜活的,富有特定的情景变化,教师可以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为自己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并可将理论下放到实际情境中,产生出自身的特色教学,发挥出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学校必须充分重视课堂这一师生共同成长的主战场。它对于教师而言,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它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成长。

3深入开展校本研训,加快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校本研训是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培训。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实践,而有效的校本研训对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促进教师合作与交流,创造性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以“教学效益至上”的有效教学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校本研训的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同步发展。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论内涵,学校在推进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应构建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机制,组织好引导好全体教师对日常教学问题的研究工作,让教师的研究放在校内,放在自己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二是处理好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学校既要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个人反思制度,又要探索教师之间、教师与校内教研组之间的互助互动式反思途径。同时在寻求专家帮助时,要把立足点放在专家指导上,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而不是强调主体作用,只有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才能激发教育创新的活力。三是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校本研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学校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来推进校本研训的工作,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有利于教学效益。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5

侯宇杰

(西安工程技师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北方音乐投稿邮箱:1665414094@qq.com

【摘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时间短,任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就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接着从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等方面提出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策略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钢琴课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弹奏好钢琴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人员的必备技能。由于在进入中职院校之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弹奏钢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的合格幼儿教师,任务非常艰巨。所以,在新时期,要认清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找出钢琴教学的有效策略,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发展服务。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 首先,钢琴教学受到传统理念教学的影响比较大,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钢琴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弹奏技能,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其次,由于钢琴教学一般采用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没有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再次,多数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钢琴教学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弹奏某一个曲目,没有重视学生对音乐积极性以及艺术感染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最后,没有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教师,教学的内容要跟教学的目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很多院校没有注重学以致用,主要是单纯的教育学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难以发挥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中职院校的钢琴教师一般都是毕业于专门的音乐院校或者音乐专业科班出身,他们接受的专业钢琴乐理知识很丰富,会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培养。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需要特别深奥的理论,其工作性质就决定了钢琴学习就是具备教小孩子的一些音乐方面的简单知识,比较注重的是钢琴演奏技巧方面的培养。所以,作为学前专业的钢琴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原来的理论教学为主转移到实践教学中来。因为钢琴教学属于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而且部分中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本身的钢琴弹奏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提高其实践技能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夯实基础技能,做好基础性训练

因为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制的时间不长,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一部分钢琴教师就容易忽略钢琴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和的学习,认为学生只需要简单了解就行,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因为钢琴学习的规律跟普通的简单乐器有所不同,假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对于键盘没有太大的感觉,就难以形成“握鸡蛋手形”,就很难找到触摸键盘的最佳状态。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牢,就会对学生高阶层技能的把握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要求学生夯实基础技能。针对一部分学生手感迟钝的现象,要加大他们五指练习的强度以及琴音、弦音练习的力度,保证手指的协调性。只有基础性训练做得好,才能打牢基础知识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把握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点,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分析和解决在钢琴弹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式,才能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钢琴的弹奏、钢琴知识的学习跟学生自身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基础性问题,比如,学生的手指长度以及手臂的力量等其他外在条件存在差异,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其内在的条件,比如,学生的乐感、音乐素养等。所以,在进行钢琴教学的时候,我们在找出演奏规律性的基础上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辅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优势,实现教学目标。

(四)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艺术类的教学来说,兴趣的作用不言而喻,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力量,如果说天赋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兴趣是可以靠后天来培养的。在学前教学钢琴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以及表现力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因素。钢琴教学很多时候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在力。如果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时候,只有注重于讲授,学生单纯的在下面听,就会给学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要丰富教学形式,可以运用相对比较多样的神态与表情,在钢琴教学的时候加上肢体语言,要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把个人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钢琴演奏的魅力。此外,还可以把学生平时学习到的知识跟他们以后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的练习幼儿园实际演奏的曲目。比如,在学习分解与和弦伴奏形式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这种形式为幼儿歌曲《小星星》配乐伴奏,这样结合工作实际的状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事实上在这其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丰富而生动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进而带给学生深厚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钢琴课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占据的位置非常重要,作为钢琴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大胆创新,夯实基础技能,做好基础性训练,因材施教,从而提高钢琴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6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21-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还在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所以,音乐作为精神文化需求之一,逐渐地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中职音乐教学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又由于流行音乐深受大众的喜爱,所以现代教育正在考虑如何将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完美地融合。因此,对流行音乐的基本概述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合流行音乐的必要性,以及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合流行音乐的具体措施,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清楚明白的。

一、流行音乐的概述

1、流行音乐的含义

流行音乐是随着中国的市场不断发展起来的,其实质就是商品音乐,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在艺术的造诣上,相对于古典音乐和戏曲等便会有一些差距。但是,它具有通俗易懂、节奏整齐、曲调平和、语言简洁等优点,正好符合人们的爱好。基于此,它们会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得到学生们的追捧。

2、流行音乐的特点

一是具有社会性。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音乐才会显现出其作用。比如,紧张工作的白领们在工作之余,欣赏一下轻松的爵士乐,必定会让他们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

二是具有通俗易懂的特性。由于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所以其很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而且,它们的曲调也比较简单,所以很容易被人们传唱。

三是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由于流行音乐大致上的创作是反映当时的情况,所以其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被人们遗忘。

四是具有很强的新奇性。由于流行音乐需要不断地满足大众的需求,迎合大众的口味,所以流行音乐必须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从而得到大众追捧。

二、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处在青春期,因为流行音乐的大众化、潮流化,这些中职学生对其有很强的追捧欲望。加之流行音乐中含有对于感情的向往等,这些正好是这些中职学生现在的心态,所以很自然的许多中职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所以,将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举措,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起来,而且也可以提升起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后,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自身的状况进行培养。

三、流行音乐融合到中职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1、将音乐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有效地转变

虽然流行音乐具有一定的缺点,但是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排斥它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将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会变得更加严格。如果教师不能摒弃对流行音乐的偏见,必将会与时代脱轨。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从而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此外,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态,与学生一起对流行音乐有进一步的接触,从而培养共同的灵感。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等对其进行引导性培养,在课外教学中不断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对音乐理论有更加透彻的了解。也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方面的比赛,让其压力变为动力,明确学习目标,更加认真的学习音乐,从而有进一步的提高。

2、将流行音乐的潮流结合起来,对其内涵进行深刻地挖掘

虽然大家都很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哼唱几句,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我们仅仅是表面上的喜欢,对于流行音乐深层次的理论、精髓没有基本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流行音乐的讲解更加深入透彻,对其创作背景更是要了如指掌。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绎流行音乐,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教给他们一些学习音乐的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分辨能力,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轻松地学习音乐。

3、将社会热点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给音乐赋予时代背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当下的一些热点结合起来,同学生关注的话题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音乐交融起来讲解给学生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学习。

4、不断地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流行音乐中

由于当代学生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所以他们对祖国的热爱程度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中日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在教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时,还要教育学生在和平时代如何爱国、怎样爱国等,从而让学生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爱国热情。

5、不断将励志精神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7

一、我国中职学校数学与专业课程结合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 )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对于文化水平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没有被普通高中录取的情况下, 会选择到中职学校进行学习,导致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因为数学理论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比较起来相对枯燥, 而且难度相对较大,导致部分学生缺少对该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 )数学与专业课程结合程度低

通常来讲,中职学生对于学习理论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为了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他们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 很多中职教育人员秉持和学生一样的心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通过分析中职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教学内容过于宽泛,大部分都是理论教学。 如果数学教师不对这些课程进行一定的改良和创新, 学生就无法体会到数学的重要作用。

(三 )中职对数学缺乏重视

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和中职学校本身的普遍共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并提升学校的声誉, 大部分中职学校领导将精力主要投放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这导致目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教职人员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由于缺少老师的督促,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重视。与此同时,近些年来,中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普遍与社会中的企业公司等进行合作, 学生只有前两年在学校学习,而后的一年会进入相应的实习单位。 这种“2+1”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中职学生进行数学理论学习的课时,增加了数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的难度。

二、关于加强数学与专业教学结合的建议

上述是造成中职学校学生数学理论掌握程度偏低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互相融合,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的沟通研讨工作

为了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数学理论的服务性功能,学校应该定期开展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沟通研讨活动,让学科教师互相了解课程的安排进度和学生的掌握情况。 其实,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很多专业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得来的。 没有数学理论的支撑,学生在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会觉得难以理解。 比如,会计、金融、计算机等专业,都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原理。 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数学教师就可以根据专业教师的教学进度适当调节授课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充分了解其重要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二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节

中职数学学习与普通高中的数学学习拥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其对专业课程起到的服务性作用,而不是进行单纯的理论传授。 目前,中职数学教材仍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 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没有过多使用价值的课程,可以选择粗略的讲解,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案例,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的实际作用。

(三 )提高对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

数学教学是其他专业学习的基础, 但是一些中职学校对其的重视度普遍偏低, 对学生掌握数学情况的考察力度也不是很严格。 这导致中职数学教师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懈怠,缺乏工作的积极性。 中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较低,在缺乏教师督促的情况下,他们就忽略了数学学习。 对此,中职学校的领导应该摒弃数学理论无用的观念, 重视数学教学工作,进行定期的教师专业培训并开展相关的教学总结活动,充分发挥数学理论的服务作用,促进数学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综上所述, 数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对于所学的专业进行更好的掌握与运用。 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 让数学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提高学生知识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促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数学教学是中职学校的重点教学任务之一,良好的数学理论基础可以为其他实用性学科或专业性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数学教学与中职学生的专业课程结合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数学学习效果较差。针对这种问题,本文重点阐释中职数学与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观点。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更新观念;寻找方法;提高技能

中等技能人才是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烹饪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除了应具备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在餐饮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招生的情况来看,招生数量基本稳定,但许多烹饪专业的教师都会觉得学生的技能水平难以提高,用人单位也感觉到烹饪中职毕业生能力欠缺。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烹饪专业的毕业生,是我们职业学校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思想教育

做任何事,首先要看态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效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烹饪专业的学生,如果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痴情等等,有助于增强烹饪学习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就能顽强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提高思维效果,形成较强的能力。相反,态度消极,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烦乱的心境,就会阻碍思维的顺利展开,降低思维的积极性、削弱思维的效果,从而影响对烹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天资聪明,动手能力强,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低,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肯花时间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这样的学生毕业时反而学艺不精。这类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在实施烹饪专业课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抓起,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自己感觉到“我要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调整课程设置,合理分配课时

时代发展的步伐日新月异,社会对厨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烹饪中职教育虽然已经拥有长久的发展过程,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符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特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出更多受企业欢迎的厨师,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改变以往的观念,调整课程设置,搭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

针对我们现行的三年制的中专教育,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企业实习一年。课程设计要讲究科学性,在文化课的设置和内容的学习上,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让学生够用即可。在专业课的开设上不能要求面面俱到,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工作实用性而设置。课程设计时,应打破学科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某些内容的重复,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突出技能水平的培养。在一年级时,主要以文化课和专业课基础并重,二年级的课程的开设主要为专业课,除了一些基础技能之处,还可以适当增添提高拓展的课程。

三、多方面重視,提升技能水平

1.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有限的课堂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个烹饪教师应积极探索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如示范教学、重复练习、拓展练习等。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2.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餐饮界有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在于运动,餐饮的生命在于活动。饭店为提高人气,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同样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组织烹饪技能教学成果展示,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服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效果,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3.重视实习工作

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年的企业实习非常重要,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的实习完成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明确的实习要求、对口的实习岗位、适当的实践教学进度、可行的考核方法、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习成功的决定因素,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4.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特别是我们烹饪专业,必须着力打造一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校企合作,教师要定期到企业中去锻炼。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促进相关教师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产品,把教师的专业实践落到实处,从而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加具体,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总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这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为学生考虑,使学生尽快掌握工作技能,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9

摘 要:中等技术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培养和输送中级技术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却面临诸多困惑,中职学校班主任在学生德育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中面临着挑战。如何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对学校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困境以及如何做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 班主任 德育 学生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困境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中职学生都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才进入中职学校,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的素养和基础参差不齐。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是受到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进入高中,这部分学生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心,而且思想比较极端,很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的影响,以上因素给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困境。

2.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方法不科学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中职学校班主任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属于素质偏低,学习能力较差,导致部分中职学校班主任对学生不够尊重,班主任也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教改新形势下,提倡教育以人为本,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但是目前学生犯错,班主任一味的批评学生不仅不会改正错误,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与中职学校班主任建立对立关系。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不科学,工作模式过于传统,班主任工作问题不断凸显出来,班主任工作开展并不顺利。为了实现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目标,中职学校班主任统一对学生采用军事化管理手段,但是军事化管理手段过于严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人自由,也严重阻碍了中职学校学生个性发展。长时间下去,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这样反倒会增加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中职学校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班主任是开展班级工作的第一人、建设优秀班集体的主心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人格的塑造肩负着重任。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前提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作保障。

(1)从学校层面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可采取每学期对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着重进行系统的德育工作法规性文件、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培训。同时对班主任经常进行工作方法的培训,组织班主任参加人社部组织的班主任远程培训,不定期开展班主任研修活动和班主任技能大赛。通过培训、研修、心得交流、班主任之间的帮传带等方式,不断提高班主任整体素质,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科学结合、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班主任队伍。

(2)从班主任自身而言,要加强修养的提升。学生正处于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生阶段,可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生身上体现着班主任的教育印迹。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班主任本人要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教师不仅“言教”,还要“身教”。做到言行一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时期的德育工作。

2.紧跟学生焦点,加强沟通联系

面对中职学生容易被时代多元思想影响的特点,班主任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加强学生的沟通联系。班主任积极通过班干部、家长、教师、QQ、微信等手段来掌握学生的关注重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在工作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作用,善于发挥学生会、班干部的积极作用,将对学生的说教转变为对学生的关爱,实现德育的人性化。不仅如此,还应及时与学生家庭沟通,发挥家长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关爱孩子的成长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班主任应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来感染学生,将构建和谐的班级环境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

3.加强感恩励志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生在充满朝气的精神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可通过感恩励志教育主题活动,从教会学生感恩励志开始,递进到心理疏导,再通过经典文化叩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组织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国家的培养、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同学的友爱帮助。

4.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行活动育人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班主任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德育课教师、班主任、职能部门人员及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在校内校外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共同致力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针对互联网、手机上网普及率高,借助于现代科技传播的平台,组建微信圈、微博粉丝来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学校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主题班会、个别心理咨询、疏导、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进行主题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感恩,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意识、节约意识、奉献精神、增进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奋勇拼搏的精神等。通过校园宿舍文化节活动,改掉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营造一个整洁、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5.加强德育工作的连续性

学生德育工作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班主任要积极协调任课教师,加强在教学、实习、考试中渗透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工作发展需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出发点,以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为本质,指导学生?J清就业形势、找准自身职业定位,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

三、结语

笔者看来,中职学生希望通过学习重新为自己定位,更希望再次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份成功。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承担着学生的未来、社会的责任、家长的希望。在工作中应体现“三多三少”,即多点关心,少点挑剔;多点鼓励,少点批评;多点民主,少点专制。为学生撑起健康快乐成长的天空,为学生架设通向职业生涯的七彩桥梁。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10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中职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事业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取得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在不断涌现,我国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教育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成功的转折点,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要发展和建设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成为必要的环节,本文将从校企合作角度探讨中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分析

(一)校企合作内涵与优点

校企合作指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培养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在学校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外,还参加企业的操作实践和职业技术的培训。另外,学生可到企业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的平台。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是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目前职业教育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较多,校内操作实践较少,学生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进行了一些实训训练,这些实训往往与企业的真实情况脱节,满足不了社会需要。校企合作恰恰克服了这一缺点,教师到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企业的技工到学校指导实训,学生到企业接受锻炼,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校企合作把教育和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发展,把教育知识和企业生产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和经济的双赢;校企合作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我国经济发展使得校企合作具有很强的紧迫感,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校企合作,这一模式符合时代的潮流,有利于教育人才的培养[1]。

(二)校企合作是中职专业师资队伍素养提高的途径

在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和实训贯穿起来培养学生,教师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根据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教学和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另外,校企合作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改进。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一无所知,只是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认为课本知识是万能的,导致学生踏入社会后适应不了企业的需求而产生就业恐惧感,失业现象严重。校企合作开展之后,教师慢慢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校企合作是中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捷径

建设中职专业师资队伍的方法很多,相比较来说,校企合作是中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有效捷径。校企合作为中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平台,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和中职学校合作,不同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深入企业,针对不同岗位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指导学生训练学习,为企业培养对口的人才,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接触到企业的先进理念与前沿技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累经验,为中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捷径。此外,校企合作具有可靠性,比较稳定,在和企业交流和接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快捷地了解企业对人才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与变化;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更新知识与经验,改进教学理念,提高修养,从而更好地教学,创造出优秀的教学和科研成果[2]。

二、加强校企合作的措施分析

(一)学校处理好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进行校企合作的第一个步骤是学校要主动联系计划合作的企业,广泛搜集企业信息,紧密关注企业的动态,拓宽合作范围,选择合适企业进行合作。在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之后,学校要处理好和企业的关系,使学校和企业拥有和谐的合作氛围,学校要经常和企业沟通交流、民主协商。

(二)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制度

学校在选择好合作企业后还要和企业协商建立合理的合作制度,保障合作顺利进行。首先,学校要优化中职教师队伍的结构,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使教师教学有利于企业发展;其次,校企之间应该建立双边责任制度和双边成果共享制度,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要想顺利进行合作就必须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合作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平衡发展;最后,校企合作应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制度,企业注重产的方面,教师注重研的方面,学生注重学的方面,企业和教师全方位出动,提高积极性,使得产学研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校企共同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该把本企业拥有的先进设施和技能熟练的技术人员引到学校,学校应该把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引到企业,双方共同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教师到企业学习先进理念与经验,掌握岗位技能要求;企业通过项目培训和技术培训,为企业培养优秀教师,对员工进行培训。

结语

校企合作是实现中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对我国中职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显著作用。在以后的中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和创新校企合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红.浅谈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J].大陆桥视野,2014(8):127-128.

[2]刘迎春.校企文化融通,构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目标框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480-480.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11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体验的界定不同:哲学上强调, 体验是一种内在的、独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心理学上强调, 体验是一种与情感紧密相连的心理活动;教育学上强调, 体验是一种尊重生命个体、触动人的心灵的教育方式。

关于体验教学, 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界定:有人认为体验是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以获取知识和提高素质能力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有人认为体验教学是一种提倡高度关怀人的教学思想与精神的教学模式。

综合以上观点,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 以生活经验为起点,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平台, 积极创造各种体验情境,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具有体验教学的一般特点外, 还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

1. 强调用身体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强调学生在亲身经历或亲身经验中学习。南宋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美国学者杜威强调, 教育不是把外在的知识强加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切身体验。马克思主义也认为,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统一的基础则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获取更加丰富、更加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没有亲身体验的知识比较肤浅, 难以深入人心, 教学效果也不会持久。

2. 强调用心感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强调师生的心灵沟通, 情感共鸣, 强调调动学生的全部情绪或情感去感悟生命的意蕴, 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正如童庆炳所言:“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 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 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 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2]

3. 强调用脑思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内省与反思, 在内省与反思中提高自身觉悟。“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而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比其他课程要突出, 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引导他们通过体验的所见所闻所感, 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 深刻进行内省与反思,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实施体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实施体验教学, 转变了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验根源于社会生活情境, 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3]由此可见,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同样根源于社会生活, 依据社会生活向前发展, 其宗旨也在于使人能够适应并创造社会生活。体验弥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整合中实施体验教学, 可以弥补单纯道德说教的不足, 使学生在体验中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 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目的。

2.体验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瓦西留克在《体验心理学》中指出:“人, 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 就像最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4]学生是道德活动的主体, 在体验教学中可以主动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各种因素,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并将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3.体验教学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组织, 有利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经历, 从体验内容的选择到组织学生参与、从交流分享到归纳总结, 无不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 熟悉教材内容, 而且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亲和力和表达力以及良好的调控和组织能力。唯有如此, 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 设置出恰当的体验情境, 并灵活处理各种突出性问题, 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三、体验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内容上植根于社会生活挖掘教育资源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说:“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 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 叫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 理解他人, 关爱生命。”[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社会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实施体验教学的关键在于体验内容是否植根于生动、丰富、真实的生活世界。

(二) 方式上强调课堂体验与课外体验的结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整合中实施体验教学, 并非否定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 道德认识的学习仍依赖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体验教学的关键在于体验情境的设置。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生活阅历, 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课堂体验情境。教师可以以影视资料、故事、小品、音乐等形式导入, 通过辩论、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途径,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让他们将自身的真实感受真诚地表达出来。之后, 教师再声情并茂地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分析和判断, 引导他们亲自去追寻真理。

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还需要课外的巩固与内化, 社会实践是实施课外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运用到课外的“行”;通过亲身体验, 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和解决自身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解决知行脱离, 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 如博物馆、烈士陵园、敬老院、福利院等,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 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深化知识, 升华情感, 磨炼意志, 增强责任感。

(三) 评价上注重体验过程与体验结果的统一

体验教学不能单纯以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去衡量学生, 否则体验教学也只能停留在“知”的层次上, 无法反映出学生是否已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是否能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外化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评价应注重体验过程与体验结果的统一。在体验过程中, 应着重参考学生的参与度、表达力、努力程度;在体验的结果上, 不仅需要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应注重知识的内化与外化。体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力源于社会生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融合的过程中, 体验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实施体验教学过程中, 内容上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挖掘教育资源, 方式上应强调课堂体验与课外体验的结合, 评价上应注重体验过程与体验结果的统一。

关键词:体验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晓芳.在校生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水平越低[N].新闻晨报, 2014, A09版.

[2]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51页.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165-166页.

[4][苏]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M].黄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9页.

上一篇:早春三月的伊犁散文下一篇:校友会主持词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