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精选11篇)

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 篇1

我们总能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部分优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的“主角“。而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因而在同一堂课上,天赋高的学生往往比天赋低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显然,这种现象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这种学习方式是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成员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当然,我们也有很多教师都充分地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

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它强烈的冲击着课堂的有效性学习。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过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合作之所以是真正教育的精神元素之一,就因为合作的品质是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质,是融洽、温暖、和谐的良好的精神生态的不可或缺的品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的品质,是真正教育的当然要求。合作意味着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意味着学会放弃、退让、隐忍、妥协,学会了推己及人,学会了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学会了对他人移情性的理解。为此,我想借此机会简单阐述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选好组织者

“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战。”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选好小组长是首要条件。当然,小组长必须慎重选择。

首先,小组长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其次,小组长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最后,小组长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样,他才能在组织组员进行自主探索时如鱼得水。当然,在一个班级中有十来个四人小组,选出的小组长不可能个个都是三者皆具备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指点。(如初二(3)班的郑丹、吴景芳、刘文军等同学就能胜任小组长这一职务。)

二、分配好伙伴

伙伴的分配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根据座位来分的;有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的;还有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来分的。但是,无论采用那种方式,我们都应该关注到: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潜能.当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对组员进行交叉分配,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困生良好的带动作用。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提出要能正确译讲全文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的完成对于优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

对于学困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才能使大家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于是我在学生自主翻译的基础上,采用了交叉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优生的带动和督促,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当老师进行反馈检查时,看着他们一双双高举的手,我感受到他们的自信;当我听到郑丹极力推荐柳良明翻译的声音时,我听出了她是多么的兴奋,她因为帮助同学学习而兴奋。

三、建立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我们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我们班的小组合作是这样规定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当然,合作的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要因文制宜。就如在上《石壕吏》一文时,我提出了复述全诗内容的目标,为了有效的实现这个目标,我在学生自主复述的基础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并提出了如下要求:每一小组指定一位同学进行复述,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针对那位同学的复述内容

作出相应的补充和纠正。

尽管组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但我觉得这样很值的,毕竟,课堂是属于所有的孩子的,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着想。

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 篇2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分成小组, 通过相互合作, 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更好发展。

二、有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一) 提高认识

就目前来看,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 教师还是偏向于那种机械式的理论知识教育, 对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引起充分的认识, 进而影响到了教学的有效性。故此, 作为教师, 必须高度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 要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作用, 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上, 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

(二) 合理分组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如果分组不合理, 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合理分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 也是实现学生全体合作的基本手段。故此,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然后进行分组, 要保证每一个小组之间的综合能力相等。例如, 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文时, 我将班上的40名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8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差生, 确保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相等, 然后从小组中选出组长, 采用轮流的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上组长, 实行小组竞赛,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一定奖励, 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师的引导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首先, 教师必须积极的转变自己的观念, 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次, 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 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合理分层,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水平。另外, 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 要充分顾及他们的自尊, 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帮助他们树立信息, 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 使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

(四) 创造良好的环境

长期以来, 课堂上教师一直摆出一副严厉的表情, 要求课堂必须安静, 在这样的环境下, 小组合作学习很难开展下去。而环境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故此, 在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 营造有助于教学的环境, 进而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古诗《游山西村》时, 我布置任务, 由小组进行古诗讲解, 然后由小组对小组的讲解内容进行点评。我事先给学生10分钟的讨论时间, 在讨论时间结束后, 由学生进行古诗讲解。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事先展开了激烈讨论, 充分活跃了课堂氛围, 拉开了学生的思维, 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对这首古诗的见解, 然后将学生的综合意见进行统一,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3]。

(五) 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学生一个人难以完成的, 它必须借助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 小组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团队合作意识。就目前来看, 许多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意识, 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 有着自卑感, 认为自己的能力微不足道, 故而使得他们越来越散漫。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就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首先, 要建立长期合作小组, 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特点, 进行分组设计;其次, 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向学生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 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欲望[4]。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继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受到了高度重视, 也逐渐进入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活跃了课堂风险,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符合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故此, 应当高度重视。本文就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有效,课堂,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叶颖青.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有效的组织与调控[J].教育导刊, 2010 (4) .

[2]高冰玉.去“浮华”求“真淳”——呼唤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9 (7) .

[3]黄上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 2015.

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篇3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充分的准备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进行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的,学生更是无法参与。充分铺垫,逐步扫清障碍,激发学生兴趣。教具也要认真准备,尽量减少教具学具的缺点,使它们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习。使更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最大发挥,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习惯和能力尤为重要。在低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初,教师可以多一些引领和指导,在生生合作的基础上融入师生合作。可以课前做准备的,鼓励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自学,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功能,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满足和自信。教育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不但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讨论但是不要恶意中伤别人,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轻声,小组间不要互相影响。在反复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能在这种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提升。

三、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

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五、重视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评价同样重要,评价是为了关注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如果高质量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没有高质量的评价,势必影响合作学习的高效性。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确定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别人的优点,多鼓励别人,提出善意的忠告,并发现自己的不足,确立更高的目标。通过小组互评,有利于组内同学相互提醒完善,也有利于形成组间相互竞争,逐渐建立良性的课堂学习机制。教师在评价时,不但要关注学生合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及探究精神给予认可,使学生始终保持合作学习的热情。

您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 篇4

(一)2008-05-12 10:18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一.现状:小组合作学习若能切实到位,不但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公关能力,团队精神和思想情操,但在当前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中,还有着一些问题:

常见问题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1)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曾见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学生: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那为什么不叫三边形,而叫三角形呢?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正当老师准备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

师: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那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这个问题。(约5分钟的交流时间)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

小组1:我们认为可能是叫三角形更顺口的原因吧!小组2:我们组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来。

小组3:我们猜想,可能是因为有三个角的图形就一定有三条边,而有三条边的图形却不一定由有三个角,才叫三角形的吧。

小组4:是不是叫三边形也行? „„„

(约4分钟的汇报时间)

师:其实“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只是一种规定,正如我们的名字一样,都是人为的规定。

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也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合作不要也罢,这种讨论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除了浪费时间,恐怕没有任何意义。(3)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学生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常见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常见问题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

1、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

2、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

3、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我们听过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中,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常见问题四: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常见问题五: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常见问题六: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常见问题六七: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大部分是4—6人一组,每个班8~10组(因受条件的限制即分组比不分组占的空间大)。众所周知,我国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一般都在40人以上,多者甚至达到50~7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很多课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一)、学生方面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您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

(二)2008-05-12 10:19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一)、学生方面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二)、教师方面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开展合作学习之初,学生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不一定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有时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和内容。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是有所得的。

5、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5

听人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听人发言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

02说明

先准备后发言,不信口开河,发言围绕讨论中心,不东拉西扯;谈看法要有根据,能说清理由;别人提出疑问,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03求助

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向同学请教,要让别人明白你不懂不会的地方;态度要虚心有礼;接受帮助后应肯定对方对你的帮助并表示感谢。

04反思

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勇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或相反的正确看法。

05自控

服从安排,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小组讨论时,有次序地发言,声音要轻,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服从组内大多数人的意见,个人意见可保留。

06帮助

关心同学,及时了解同学的困难;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同学,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帮助要向同学说清发生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07支持

对别人的正确意见或高明见解以点头、微笑、鼓掌表示赞赏。

08说服

在仔细观察分析别人的发言或操作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意见;肯定对方意见正确的一面,再批评错误的一面;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09建议

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看法及理由或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10协调

关注每一个小组组员的活动和讨论的气氛,善于根据学习任务引发话题;当组员思想开小差、违反纪律、讨论偏离中心议题或组员讨论态度不当时,应予以阻止;或努力找出不一致的地方做出必要的让步,达成一致性意见;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并根据各人特点分配任务,努力完成任务,能综合说明同学讨论时提出的意见并对意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员的合作技能逐步提高,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 篇6

随着我校‚课改再起航‛工作的不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三段八步‛的教学模式已深入师生之心,贯穿于每课之中。然而,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课堂观摩,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也显现了出来。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种种现象表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

透过这些现象,不难发现病因,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

个别教师角色没有转换,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不适应小组合作学习;

少数教师教学策略简单,各科教师缺乏合作,不能支持小组合作学习,影响合作学习的内聚力;

学生分组不够合理,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

小组内没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随意化现象严重; 教师不能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生成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化,学生不会讨论交流;

学生合作意识差,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 学生不知合作方法和技巧,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 大班额现象突出,组内成员较多,影响讨论、交流效果。那么,如何能够真正践行课改理念,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改善学习关系,创设宽松环境。

课改新思维:以生为本、全员参与。由此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决定学生合作学习的成败。

1、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央科学教育研究所韩立福博士曾说:‚教师要做学生型的教师,学生要做教师型的学生‛。要做到这样,教师首先要真诚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心放弃‚饱学之士‛的称谓,甘做‚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课堂上,不再有居高临下的教师,也不再有低三下四的学生。一派和谐景象,岂不乐融融?

2、建立平等、宽容、接纳的生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在日常相处中做到:相互尊重不歧视,相互礼让不讽刺,相互接纳不排斥,养成尊重就是被尊重、接纳就是被接纳的基本做人观念。

二、优化合作小组,指导合作学习

(一)、优化合作小组

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备的空间组织形式。实践证明,优化合作小组必须做到‚四要‛。

一要科学组建:俗话说:雁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因此组长的选择尤为重要。可选择那些威信高、成绩好、善管理的学生担任这一重要角色。然后按照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遵循‚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组间同质、力量均衡‛的原则,组建成前后桌六人、‚E‛字形、‚T‛字形等合作小组。当然,可组长与组员双向选择与老师意见结合。

二要经常磨合:小组组建好以后(合作小组可与平时班级游戏活动小组相结合),教师还要通过游戏、竞赛、活动、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磨合,使组员之间逐步达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协同共进的方向、共商互惠的策略。

三要定期调整:组内成员一般半学期调整一次,目的是扩大全班学生合作的面,使每个学生都有和其他学生合作的机会,尽量学会与不同的学生合作。调整的次数不宜过多,如果多了,小组成员之间就得不到应有的磨合和合作。

四要职责轮换:合作小组内一般设组长、学科长、记录员、清洁纪律监督员、发言员等,这些组员都负责一项具体事务、分担不同的任务,轮换职责就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角色锻炼的机会,参与小组管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小组成员职责轮换,通常,一个月轮换一次。

(二)、指导合作学习

合作方法的指导与否,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正常、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方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技能支撑,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核心。核心合作方法主要包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

1、学会倾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倾听必须要做到三点:1)专心听——听清楚,听清楚组员所说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2)虚心听——不插言,即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中途不插言、不挑衅、不表现出任何不屑的神情;3)耐心听——听到底,就是耐心听组员把话说完,耐心听每个组员说话。

2、学会交流。要做到有序交流——守规则,要按照组长安排,一个一个地交流,不要你争我抢、大吵大闹,影响合作秩序,影响合作质量;完整交流——说具体,交流时,要把自己的想法、思路、疑问说完整、说全面,有头有尾,让每一个人都听得懂;有条理交流——讲清楚,交流时做到有前有后、有理有据,不要杂乱无章、颠三倒四。

3、学会整合。整合就是综合,即将他人意见与自己的想法有机结合,形成全面、完整、正确的解题思路、策略和答案。

(三)引进合作机制

1、制定《小组合作技能公约》,如下: 学科话语要养成,表达精炼扣中心 学会倾听不插嘴,注视对方负责任 支持对方露微笑,点头称赞多鼓励 帮助他人双进步,话语幽默多激励 求助同学要真诚,得到指导要谢谢 帮助同伴要热情,诲人不倦解疑难 反思自己要全面,诚实认错学榜样 提出建议多动脑,积极创新献策略 自控守约听安排,融入团队显特色

要求:学生签名,学科教师签名,班主任签名,以人人知晓,形成良好氛围。

2、做好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一是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精心设计问题,留足合作时空

(一)问题设计抓好‚两‘度’两‘性’‛

1、‚两‘度’‛:一即难易要适度,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无从下手,徒增恐惧心理;也不能太易,否则会流于形式,最终造成惰性思维。如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多边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的问题解决?怎样转化?2)n边形过一个顶点可以作多少条对角线?3)你能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4)你还有其它的辅助线添法吗?结果学习小组‚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二即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性,按由浅到深的顺序。

2、‚两‘性’‛:即开放性和逻辑性。问题的开放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严密的逻辑性,设计逻辑性强调的问题,更有助于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合作学习留足空间时间

1、先思考后合作。提出学习任务后可,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2、留足合作时间。一位著名学者说过:不足三分钟的合作,是不成功的合作。给足合作时间就是教师为合作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也就是让每个学生有表述的时间、质疑的时间、讨论的时间,尽量让他们把话说完、把问题问完、把疑虑澄清完,经过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光搭架子不给时间(或时间不充足),极易形成‚匆匆上阵、走走过场、草草收尾‛这种有形无质、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 篇7

一、指导学生组合合作伙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影响着小组学习的成功与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这种选择的能力。有时教师安排“合作”学习活动,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找不到愿意和自己合作的搭档,冷落在一旁,或是人云亦云完全没有了他们自己的见解,更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到后来沦为小组中的“忠实的听众”; 还有一些学生似乎自出生就有着领先的优势,在合作中往往是“侃侃而谈”,俨然成了头号人物,一个头人。为此他们的意见也就堂而皇之地成为本组最终的“标准答案”。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来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我们教师就应根据学生气质以及智能上的不同,遵循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的原则合理组合合作伙伴,这样才能保证每个组在同等的水平起跑线上开展合作学习。分组方法如下: ( 1) 学生之间紧密合作,知晓任务的明确分工及自己的职责,一个小组可以是4或5人。( 2) 每个小组中间要有一个学习成绩优秀、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棒的学生; 一个学习较差又不善言表的学生; 两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小组同学之间必须要充分地信任,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成功与否的前提。( 3) 达成组内学生一致,各组间能力平衡。也就是组中的学生学习层次由高到低、成绩相当同时我们还要依据学生责任心强的特点,采取小组长轮换制,让优秀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此这样,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及责任心都会随之而增强。

二、指导设计合作方法,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低年级学生面对教师的成人化的语言是不能充分地理解和吸收的,最为常见的是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后,我们的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与教师的目的是恰恰相反。还有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常常是几个话题同时进行,这样便会导致学生抓不住自己是该探究什么问题,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所以,教师要善于掌握合作学习的节奏,每次教师提出的话题不要过多,要简单明了,易于学生去了解每次合作学习的目的。为此,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计上想想办法,让学生在探究的同时感觉讨论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有必要,喜欢把个人的想法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将每个问题结合一起来思考。比如,我在教《小摄影师》一文,小男孩忘带了胶卷,哭着跳上一辆电车,走了。讲到这,向学生提出: “小男孩为什么哭了? 你认为小男孩会回来吗? 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你会怎么做?”此时,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在老师的引发下,各小组纷纷抢着阐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气氛异常热烈。

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呈现更好效果,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归纳总结,形成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也包括倾听别人的意见、阐述个人的观点、评价别人的见解等。首先,要交给学生听的方法。认真听每个同学发言不插嘴; 仔细听别人发言的要点,善于将收集的信息归纳总结; 能恰到好处地评价他人的观点。其次,是指导鼓励学生勇敢去说,大胆去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性格外向的学生往往是要独占风头,争着、抢着去说; 而那些能力略差些的学生便会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这时我们教师就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励他们去回答一些易于回答的问题,让这些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又不愿意表现的学生也有展现自我及收获成功的机会。

三、适时激发合作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对教师的“一言堂”的有力挑战,将我们过去的那种学习状态完全地改变,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要以与学生相同的身份参与到小组中去,进行探究与讨论,以此去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之需要; 同时教师还要经常改变合作小组的组成形式,让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始终保持着兴趣与新鲜感。学生的讨论结束之后,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去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低年级的学生非常注重老师给予他们的评价,简单的几句激励、表扬的话语会让学生自豪好久。为此,在学习中多激励我们的学生,让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积极,更乐于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总之,科学、合理、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选择合作方法。同时,教师应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去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摘要:我们知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历练学生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如果方法合理,定会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效。采用指导学生组合合作伙伴,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指导设计合作方法,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适时激发合作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三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将呈现最佳效果。

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 建设 作用 发挥 提高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合作精神,认识到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逐步实施,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彰显。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经被广大教师所共识。以学生为本正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得以充分体现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小组合作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之一。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一、建设好合作学习小组

(一)小组成员的确立

学习小组的组建并不是简单地把几名学生组合在一起,班主任最好要全面考虑并参考其他任课教师的意见给学生进行分组,分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的学习成绩、男女学生的性别搭配、学生的性格及兴趣爱好等都要均衡考虑。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再尊重学生的意愿,由组内四名学生自己推选确定组长(1号)、副组长(2号)、组员(3号)、组员(4号)。由于是学生自主选定的结果,所以更民主、更真实。所选定的小组长基本能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如学习成绩较为优秀,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能够在小组内起到带头作用。

一个月后,根据小组活动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小组的成员做出一定的调整,对于每个小组的3号、4号组员(由于成绩和各方面均相对落后),长期在一个小组难免会让其他成员有怨气,所以,让每个小组的这部分同学自己选择小组,选择信任的组长。同时,每个小组的组长也可以挑选这部分同学,再次组成新的小组。这样,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共同的信任感,对于学习等各个方面均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小组名称的确立

小组人员确定下来后,为了继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小组成员共同商量,集思广益,为本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名字,同时设计一个清脆、响亮、令人奋进的口号。这有助于凝聚人心,让学生们感觉到自己的团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增强团体的荣誉感,激发学习动机。如雏鹰小组(搏击长空 展翅飞翔)、雷霆小组(雷霆万钧 威力无比)等。

小组的名字及口号确定后,教师可以给每个组员制作胸牌,每个小组成员的胸牌颜色不同,口号不同,课堂上统一佩戴,这样团队意识更强了,小组里的四名同学,也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小小集体。

正式组建小组后,上课前教师组织教学的环节偶尔就可以变成某几个小组的同学集中注意力,由组长带头喊出自己小组的名字和口号,学生的口号一组比一组响亮,一组比一组整齐。这样的小组组建、呼号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合作既是意识也是能力。有了这样的小组后,就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小组合作来说,不只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更是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方方面面的合作,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更能让教学及管理工作达到有效。

(一)培训、锻炼小组长

每个组长就是每个组的领头羊,而且这个组长一般是由各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担任。基于全班的每个小组的组长、副组长都是由学生自主选出来的、各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教师可以定期为两位组长进行一系列的培训,还可以定期轮流更换小组长。

(二)发挥小组的功能性作用

1.合作技能。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论、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的形式展开。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一人先说,其他人认真倾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一段时间后,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倾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美好品质。其次,在引导小组进行讨论时,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三名成员认真倾听,可以补充或发表不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组成员中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全班展讲或质疑。再次,在全班汇报交流环节中,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使学生敢说、能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相信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不仅自信、大胆,而且条理更清晰。

2.绩效评价。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为了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小组成员间捆绑评价的方式,即:将整个小组的四个同学的学习表现进行捆绑。例如,语文生字词语听写、精彩句段背诵、课文朗读、活动成绩等等都要进行捆绑,统计总分再平均作为整个小队的成绩,这样学生在学习上也有了一种团队精神,每个成员都不甘落后、力争上游。通过小组合作的自主管理,建立一种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树立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集体观念。日常管理方面,也要每天对每个小组组员进行量化考核,采用加分、减分、获得小红旗等方式,一天一小结,周末一总结,学期末进行表彰、奖励,给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优秀组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让学生在小组中拥有一种存在感和幸福感,同时促使各小组成员之间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对于小组的整体成长与建设也更有意义。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被教师努力尝试与探索的同时,也会存在问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在完善中取得收获,在探索中获得成长,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李春华主编.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2]蔡祖全.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高效课堂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3]张标.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研究的结题报告.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 篇9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这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人人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在“尝试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可将班上

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基础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要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匣子。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是社会千万个人中的一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合作者。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现在独生子女的惟我独尊的性格是普遍性的,不会倾听别人,更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例如,一人发言后让另外一人重复;给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让学生学会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种思路可行吗”“为什么”、“你理解χχ同学的思路吗?”来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不断强化倾听意识提供良好环境。

3.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

4、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合作时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1.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人操作不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评价完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2.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是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互相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哪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3.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时,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学生出现“吞吞吐吐”现象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订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情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三角形能否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然后让学生汇报。学生怎样做的都有,那如何形成共同的认识。此时学生自觉地说与他人合作,这时我让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接纳、学会欣赏的能力。

四.适当地表扬和批评是催化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尝试教学法”注重课堂评价,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即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如开展比“哪个小组得红旗多”,评“最团结小组”,“红星小组”等活动。由此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给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两根大纸条,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并要求:“小组合作做钟面时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听音乐开始,音乐停就结束停止,最后比一比哪组做的最快最好。”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使数学探究活动日趋好转。如有些组的学生组织得较好,很快就可以把探究的问题研究完了;而有些组则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完成探究问题,教师指出来后,可以促进各小组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在“尝试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需要在教师科学指导、适时点拨下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引导下得以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探索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学生要做到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堂课都要实现的。让我们努力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

小学数学校际间研讨交流活动 “尝试教学法”展示、研讨

----“尝试教学法”中如何有效的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

岳金凤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有效展学 篇10

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小学校 赵小熔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成为主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很多专家都很关注的一种学习方法。我区推行的“学本式‘卓越’课堂”正是基于此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变革。这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说特点很突出。教师也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效果显著。

从课堂效果和学生发展来看,“展学”这一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又可以检查各小组的合作互助情况,同时也给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锻炼展示的平台,它应当是课堂中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但如果操作不好就会耗时、费力,不仅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操作过程中,我感觉小组汇报展示前的准备工作、展示形式和汇报展示语言书面化不容忽视(我们重庆的孩子普通话不够标准,生活中的“口水话”比较多),它会大大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根据我自己在课堂教学时的一些尝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策略。

一、展示准备(也就是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要求)。为了展示更有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尽量做到三个方面:“一个声音”、“两分钟”、“互不干扰”。逐步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一)、“一个声音”,指的是在每一次小组学习中,组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讨论时,每一次发言都是一个人在说,不能几个都在说,其他人必须注意倾听,听了后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补充、质疑。

(二)、“两分钟”,在小组交流或全班展示时,组员要提前组织语言,发言才能做到简明、有条理,尽量不要超过两分钟。这样既有助于规范学生用语精炼,又能让更多的同学有参与讨论的机会。

(三)、“互不干扰”,在组内交流时,学生交流发言的音量要适中,以本组同学能够听清为标准,不能影响其他组同学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对学生发言的一般要求是小组内合作学习时畅所欲言,全班展示学习时简洁凝炼。

二、汇报展示形式。小组展示过程中学生要体现趣、活、动、全:全,全员参与(全组成员),整体联动;动,就是要让学生从肢体到思维均要动起来(特别是肢体语言,运用得体会增色不少);活,灵活多变,有灵动性,不死气沉沉;趣即生动有趣,学生愿意、乐意去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汇报展示形式如下:

(一)、朗读课文展示:组长进行分工,通过朗读对文本进行解读。朗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男女分角色,表演读,齐读,范读,轮读,挑战读、组长引读等。比如上次教研活动中,老师安排的读课文就是在小组里组员轮读后,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纠误,再进行展示,效果比较好。

(二)、讲解:由小组内一人进行主讲,其他人进行补充,必要时安排一个人板书。讲解时要从表面深入到中心,读读勾画的重点词句,针对某句某段谈体会,谈感悟。学生讨论学习后,由一组代表汇报,其余小组补充。这样不仅让每个小组展示汇报了小组学习的成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释疑:由汇报小组回答其它小组的提问和质疑。在汇报展示时要做到汇报小组全员参与,集体释疑,互相补充。特别是展示的个别成员说得不够完整,甚至说掉了的,组内成员首先补充,然后全班补充。

(四)、课本剧表演展示:在思考理解到位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进行表演,通过表演进行汇报展示。比如上《鲸》一文时,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一人读,其余成员表演,做出鲸呼吸时生动有趣的情态。

(五)、辩论会展示:由汇报小组回答其它小组的提问和质疑时,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每组派代表现场辩论。全班分成了两派,汇报时一般都比较激烈,学生在不断争辩中明白了道理,受到了启发。

„„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的经常运用到的一些课堂展示交流形式,大多也适合运用到小组合作后的展示交流,只是与以前不同,很多时候还要到前台展示,针对全体组员,要求更高,每个孩子锻炼机会更多。

三、汇报语言书面化。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虽然以学生汇报展示为主,但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用书面化的语言串讲,注意语言的精炼、简洁,声音要洪亮,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课堂中常用的组织语言大概有以下一些:

(一)、我们也许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组再补充吧。(我们这组的展示完毕,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吗?)

(二)、我们想和你们展开辩论。不知可不可以?

(三)、这是我们小组共同研究的结果。谢谢大家的倾听,请指教。

(四)、关于这个问题,我查到了一些资料,大家可以研究一下。

(五)、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吧。

(六)、我们组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看看是否有答案?

(七)、我们组这样认为„„,我们组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第二种方法是„„。

(八)、我们组的看法与××组大致相同,不过还有补充„„(我们组的看法与××组完全不同,我们组认为„„)

„„

此类的语言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而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用书面化的语言组织汇报,无论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甚至于对学生的将来都会受益无穷。

小组汇报展示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和培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确定汇报展示的形式,使汇报展示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 篇11

但是笔者在多次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小组间的讨论似乎成了课堂改革的代名词,成为教师们追求的一种时尚,一种想用就用、每堂必有的“调味佳品”,只要当课堂气氛沉闷的时候,4人一组或6人一组的讨论便能使课堂顿时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透过热闹的表面,却不无令人担忧之处。我们常常会看到如下的怪现象:

一、不合作,各持己见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它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又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合作,甚至不愿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这样根本就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回答结果时,也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看来,刚才的叽叽喳喳只能算是讨论,而没有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而另一种极端是很多时间相互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而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小组在不断分工,根本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学习探究。

二、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

听课时,我们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才干的舞台,性格内向或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则默默无闻,成了“多余人”,成了一个凑热闹的看客,甚而神游于学习过程之外。

三、滥用合作,机械操作

有些老师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作课堂教改的必备环节,像贴标签似的,贴到就算体现了教改。所以有些老师不管什么问题,不管难易程度,都让学生合作讨论。有位老师在教《口技》时,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回答“本文作者是张潮还是林嗣环?”对于这种每个学生一翻书便能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竟然如此兴师动众,岂不荒唐。

四、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的问题一出,前排学生便倒转头,自觉形成4人一组迅速地开始讨论,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可是才讨论几十秒,教师就拍手叫停,讨论便嘎然而止,学生各就各位,似乎这个班在合作学习上已训练有素,殊不知,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没有深入讨论、探究的学习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走过场,毫无实效。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这样辨证地阐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并非仅仅是让学生们围坐在课桌旁,边做作业边说话;合作学习也不是将一份作业交给某一小组,由一个人承担全部作业,其他成员各行其是,最后大家都签上名字上交了事。真正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们在身体上接近别的学生而且还要求他们共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等,这些对于学习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番话对我们来说不无启迪。那么我们又将如何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让其发挥真正的功效呢?笔者认为:

一、科学建立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以2~6人为一组,其中4人小组最为灵活,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中必须具备一名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每组的组和工,在通常小组活动的时候,他可以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亦是如此。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性地讨论。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才能避免合作学习中人云亦云或无所事事的现象,才能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才能形成碰撞,进入学习的积极状态。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

三、增强积极参与的意识

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在集体的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个人不同程度地汲取知识,提高技能,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分享。所以要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与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争取高质量地完成学习目标。要推动积极参与,我认为可以与活动后的反思评价联系起来,例如小组间评选出最成功的合作小组,而组内成员可以开展这样的反思活动:我为小组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见解?在以后的合作学习中,我要努力提高什么方面的能力?组内可以评出最佳发言人或最佳资料员或最有创意奖,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培养倾听、欣赏的素养

年轻气盛是中学生的一个特点,有时候探究讨论成了争吵,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其实,每个人的回答都自有其一定的道理,学生要学会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合作中会三听:一要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要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其实,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不求唯一答案,所以,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会倾听,借鉴他人的见解,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

上一篇:检维修安全考试题库下一篇:民间信仰场所排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