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观课议课论文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效观课议课论文(推荐8篇)

有效观课议课论文 篇1

专题一 理解观课议课

1、你理解“观课”与“听课”、“议课”与“评课”的不同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㈠“观课”与“听课”

听课:在过去的听课中,听课教师往往习惯于坐在教室的后排,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炼,多媒体使用是否恰当,学生发言是否积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在这里也有“观”的成分,但是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看学生的表现也是为了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观课:观是观察的简说,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现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它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通过眼睛的观察,课堂的情景与故事、师生的精神与状态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教师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学生的活动和状态就成了观课的核心。把观课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景。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㈡“议课”与“评课”

①从词义上,评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议是议论,是对话,是讨论,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②从适用对象上,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辨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奖惩和教师奖惩,评课针对的是人。议课是指向未来,其目的更加兼顾教师发展,对于教师发展,又不仅仅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首先自助,参与者在活动中要通过“假如我上来”的“共在同行”的介入使自己思考和发现,然后才是互助,即通过对话实现交流和分享,议课针对的是某一有研究价值的教学问题。③从取向上: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评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评课者重在指出执教者的优点和缺点,要么言辞尖锐,要么是老好好;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作为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议课者要善于发现献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螺旋式前进。④从话语结构上:评课是“总的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节课的优点不说了,不足有„„”“我认为应该这样改进„„”;议课是“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要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假如我来执教,我将这样教„„”“我这样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⑤从结果上:评课是得出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结论,发现授课老师的优势和不足,也提供教学改进的方向。而议课是从这一刻的故事出发理解教学,认识教学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一方面对这一课讨论和思考了更多的教学可能,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一课中走出这一课,获得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有了“一中求多”。它更加需要教师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㈢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 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地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如果需要研究课堂上的问题和发展教师,则“议课”的方式更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有这样的观点:“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论,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评论只会彼此伤害。”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生活性、普遍参与性,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这种意义上,在校本的基于研究和改进的教研活动中,观课议课可能会成为方向和趋势,对此我还有一点信心。而且我相信,在通过观课议课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后,参与赛课也就更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会是观课议课对评课活动的一种贡献。

课堂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研究课堂教学时偏执一端无疑是片面的,最好的办法是恰当好处地兼顾,而在兼顾中又总会有自己的偏好。在科学和艺术的权衡中,观课议课更靠近艺术的一侧。这样,在研究课堂教学中,观课议课大致是走整体感悟课堂的道路,看重具有意义的情境和故事,看重师生的状态和感情。齐美尔说:“在连接两只眼睛的直线上,目光承载着自己的个人人格,自己的心情,自己对对方怀有的冲动。”对于他人目光的解读,观课议课采用的方式是将心比心的整体感受和领悟。

2、为什么要提倡对课的研究要少“评”多“议”?

答:“作为一线教师,一学期之中,开课与评课,总是免不了的事。无论开课,还是评课,在我看来,都是件危险的游戏。”如何走出“危险”、远离“危险”,使对课的研究的“游戏”充满快乐呢?我想,还是少“评”多“议”更好。

“评”是什么呢?是“每次评课,都如古玩鉴定专家,面对模糊不清的古董,除了鉴定真伪,还要确定其合理的市场价位”,简单地说,就是“鉴定”和“评价”。对课进行鉴定并非没有价值,但它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只是对课分出等第的赛课,分出等第来,评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而平常的教研活动并非为了分出等第,而是为了研究,为了改进。基于研究和改进的目的,更有效的方式是“议”。从“评”到“议”是从鉴定过去的批评性和封闭性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评”的危险在于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对一节课的否定,可以看成开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被否定,它可能导致这位老师今后的成长进步被否定。面对这样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只用“欣赏宽容的目光”,只说好话,只说鼓励的话,但这样的好话又不能起到教学研究的真正作用,不能达到帮助参与者改变的真正目的。在两难的处境面前,尽管我们“如履薄冰”,但也难免“心头充满愧疚、后悔和难过”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评”,还在于课堂具有“模糊不清”性。比鉴定古董更加困难的是,教学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也难以猜透的谜,我们只能不断接近,只能说“可能这样更好,更理想”,永远也无法说“我读懂了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就应该这样办”。因此,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从这种意义上,我们都缺乏评定和裁决的资格。

研究重视沟通,在沟通讨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共识,促进发展;而评重视鉴定,是结果性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不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发展本位,因此要重视对课的研究。因此要提倡对课的研究要少“评”多“议”。

专题二 准备观课议课

1、为什么要提倡“进行有主题的教学研究”?

答: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我所指的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诸如此类的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集点。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透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我们成为求知者、教师和学习者。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

观课议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伟大事物”来凝聚,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所发现的课堂上的有讨论价值的事实和现象。提出主题,围绕主题的对话和交流,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是观课议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教研目标”。

一次观课议课的时间终究有限,这就需要选择和放弃。坐在一起协商主题。首先,时间有限,一次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次,协商主题体现了对参与者的尊重,使大家意识到我的意见和问题得到了重视和尊重,从而愿意在以后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次,协商本身意味着取得一致,意味着参与者需要对自己答应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负责意识,从而有效提高观课议课活动的质量。议课时,可以先对预先确定的主题展开讨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预定的主题讨论结束后,再讨论课堂上生成的其它有讨论价值的议课主题。需要提出的建议是,讨论生成的问题一定要先做价值判断。

2、观课前让做课教师做观课说明有何意义?课前说明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观课议课主张参与者彼此之间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让做课老师课前有机会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说明,并对观课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是尊重和理解做课教师的一种实际。课前的观课说明就是一种了解的途径和方式。让做课老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做出来。由于缺乏课前的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因为缺乏共同的话题,讨论对话往往失去共同的基础,评课时,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头,难以引起深刻反思,难以实现听课评课目标。为此要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

课前的观课说明可以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说教学背景。介绍教学背景,目的在于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这可以避免参与者在不知道教学背景和全局的情况下信口开河。教学背景可以包括先前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

(2)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对于做课教师的教学创新,其他参与者不能先入为主,带着约定俗成的框子主观臆断,而是先接纳、先倾听,以审视和倾听的态度理解一个新世界。这样的课前说明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做课老师采用迎合的老教法,促进教学创新。

(3)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在做课老师作观课说明时,观课老师可以询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但不主张过多的干扰做课老师的设计和信心,特别是在做课老师试图尝试教学创新的时候,更不能轻易和简单地否定,而是在观课后理解了再共同讨论。

专题三 有效观课

1、观课时为什么要“坐到学生身边去”?

答:接受新课程后,我想“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它必须贯穿在教学工作的所有环节。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这样,评价教的效果和教的水平就需要颠覆一下目前习以为常的经验和做法,即不是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从学生学的效果反射教师教的水平,从学生学习的活动看教师教的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高效。你不深入学生中,你就不能获得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和了解。

走进学生中间,我才发现学生学习活动千差万别。走进学生,我也才发现师生关系的症结所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是否是一堂好课,我很赞成用 三条标准作为一堂好课的基本依据 :学生喜欢,质量不错,负担不重。所以观课时要“坐到学生身边去”

2、“站在做课教师的角度想一想”与议课效果有何关系?

答:我的想法是我要自我成长,先要有自助,然后才能对别人实施帮助。这样就转换了视角: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和批评别人的优点和问题,而是把自己投放进去,千方百计地寻找对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无论自助还是帮助,它都需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而是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积极而有效地思考。

思考1 .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这样的思考,一方面使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可以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能够真实地对实践改进产生帮助。.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参与者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和平台以后,观课老师应该怎么办?“看而不说,道义何在?”在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分享,这是对参与者的道义要求。

专题四 有效议课

1、你如何认识和理解议课中的“倾听 理解 成全”?

答: 当一个人的表达不被倾听或没有人倾听时,活着比死亡更难受;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人是需要表达的,表达是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失去了表达,可能导致生存与生活意义的迷失,因为表达的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剥夺表达就是对参与者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蔑视,而提供表达则为他人是提供实现和实证的机会,是成就别人。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提倡观课议课从倾听开始:倾听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关怀,我们需要通过倾听来成就表达者,帮助表达者实现自己。

要传递关爱和理解,倾听就不是做做样子,而是专注于对方的话语,适时做出回应,不仅认真倾听对方所说的话,还要努力去理解对方话语中隐含的意思,这样,议课中的倾听就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探询和发现。

理解和尊重人性最为简捷的方法是设身处地,同情性的理解对方,对对方的处境、立场和心情感同身受。

2、为什么议课时要“在‘最近可能区’建议”?

答:可以肯定地说,相对某一材料和学生情况,总是存在相对更完善的方法。我们认为,相对最佳的方法既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又是在现有实际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这是教学改进的“最近可能区”,在需要建议的时候,议课可以在“最近可能区”里建议。

在“最近可能区”建议的议课策略,借鉴了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 “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立足实践的实际,给需要建议的老师“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是在建议时“看人说话”,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实际,比如有的是新教师,教学常规还很不熟悉,课堂纪律可能是有效教学的最大拦路虎;有的老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师生关系处理方面;有的教师则可能在教材分析和处理方面;另外的教师的主要目标又是教学创新和特色形成。显然,对新任教师提出教学创新的建议可能会使他无所适从;而对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如果议课的建议集中在课堂常规和教学管理,则可能被授课教师嗤之以鼻……“最近可能区”建议即针对现有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建议既立足实际,又使建议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前面。

另外,“最近可能区”不仅指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最近可能区”,也指其它外在条件的“最近可能区”。比如在农村,在缺乏信息技术条件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就可能遭到参与者白眼。在包班教学,工作时间压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运用在任何一个环节花太多的时间都不现实。因此,在提出增加教师工作时间的任务——“做加法”之前,应该先帮助教师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减下来——“做减法”。

专题五 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1、观课议课中的“慈心”和“慧眼”指的是什么? 答:观课议课中的“慈心”,首先是爱自己之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是我最想让老师们接受并有所改变的话。一方面,成长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增加,对成长的审视让人体验幸福;另一方面,创造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实现,创造实现幸福。有效的科研能带来成长,并实现创造。其次出于爱学生之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教师要“爱岗敬业”。在我心中,“敬”意味着敬畏。敬畏就是担心,就是害怕。担心、害怕什么?害怕自己的教育实践对不起学生,伤害了学生,妨碍了学生。为什么要有这种担心呢?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生命具有不可逆性。在学校里,在课堂上,随着时间流逝的是人的生命,人生是宝贵的。对于生命活动,我们不能不敬畏、不能不小心。我想,优秀教师应该是满怀敬畏和小心的教师,而把这种敬畏和小心用到工作中,那就需要满怀慈悲之心进行研究和琢磨。

那么研究过程中的“慧眼”又是什么呢?慈心生出慧眼,慧眼是指用心教育学生,它是发现教育假设——教育实践——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得到关于自己、关于学生、关于教、关于学、关于教材等方方面面的新的认识,然后再利用这种认识改进教育实践,以谋求更理想的教育效果的行为。

努力修炼慈心和慧眼,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而优秀的科研型教师。

2、观课议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观课议课可以促成专业引领、促进同伴互助。

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十分渴望得到专家的引领,或听专家的学术报告,或观摩名师的示范课,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充裕时间,教学经费紧张,没有外出机会等原因而无法成行,只能看专家的课堂实录,观看的名师录像课,只能学习专家的授课模式,学习名师的教改经验,而无法与专家、名师直接、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样缺乏专家的“零距离”引领,效果是有限的。如果能够依托本土人力资源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着力打造一支能够有效进行专业引领的“土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就能使大部分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或新任教师在观课议课活动中,通过“传、帮、带”,使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以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使专业引领落到实处。我们强调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一种伦理道德责任,我们必须认识到,成长是获得幸福能力,从而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很多教师认为在同一个学校呆久了,大家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趋同现象,在过去的听评课中,你的意见我的意见都差不多,结果是大家觉得在浪费时间,没有什么意思。而现在的观课议课是在“专业引领”下的“同伴互助”。由于“土专家”的参与,使不同的观课议课对象有了不同的视觉、经验和信息,而多样的、丰富的视觉与信息更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成人学习者,既具有一定的资源价值,也需要用他人的资源来丰富自己。如果教师彼此真诚交流、平等对话、互相碰撞思想的火花,在反复追问、逐渐明晰的过程中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分享集体智慧,就能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得到不断更新、重构和迁移,就能达到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增进友谊、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的。

②观课议课促进教师思想、促使自我反思。

首先是尊重教师思想的权利,为参与者的思想活动留下空间;其次是以参与者的思想过程谋求和实现议课的质量和效益,在彼此理性争辩中思考和谋求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教学;再次,议课的任务还在于培养教师思想的责任,促进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成长离不开思想,观课议课质量源于有效思想。

有效观课议课论文 篇2

一、校长观课议课的误区

近年来, 在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和课堂教学专项视导活动中,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一些校长走入了观课议课的误区:

1. 随心所欲式。

不能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很好地规划设计观课议课活动, 想起了就做, 忙起来不要, 经常无计划、无目的、无重点地观课, 收效甚微。

2. 推门袭击式。

课前从不预约, 随机推门观课, 教师心理准备不足, 课砸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 严重损害教师的自尊心。

3. 唱独角戏式。

不善于协同学校教学管理者、教研组长或学科骨干一同观课研究, 唱“独角戏”。评议课时以“我认为这节课上得不成功”等等结论一言定基调, 把结论封闭起来, 没有预留他人发言的空间, 也失去了评议课的真正价值。

4. 浅尝辄止式。

评议课未能借助“案例教学”的思想, 不能从所观课例发现课堂教学乃至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引领, 而是敷衍了事, 指导不细致、不到位, 没有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管理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二、校长观课议课的价值取向

1. 以人为本, 着眼于学校发展。

校长观课议课应该站在学校全局的角度, 通过“观察课堂”这个窗口, 透视学校全局, 着眼于学校的发展, 这是有别于教研员、学科教师的地方。教研员观课议课较为关注学科课程改革、学科教学骨干培养及学科质量方面的整体状态, 功能主要体现在“指导实践研究课改”上, 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课改大面积提高质量”, 学科教师观课议课较为关注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大多基于“我要学、我要提升, 所以我去听”的考虑。而校长观课议课, 要关注教师个人成长, 关注教师具体的教学细节问题, 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 更要关注教师个体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教师成长的规律性问题, 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以及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质现状。对课堂问题的溯因也不应一味地从教师、学生或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等方面审视, 而要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校本教研及管理机制和模式等学校管理诸多方面寻找原因, 为改进学校管理提供依据。

2. 心灵同构, 致力建设合作互助的管理文化。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互动。校长观课时, 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 必须思考“假如我来执教, 我该怎么设计、演绎”, 使自己不做旁观者, 而是置身其中。议课时, 要与教师坦率交流, 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分享, 让教师在对课堂问题审视的过程中进行教育理念回归性思考, 共同寻求解决的策略, 使校长的教学影响力在和教师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迅速提升。

三、校长有效观课议课的策略

1. 要有充分的观课准备。

在观课议课之前, 校长必须做到“三读二研一反思”。“三读”, 即读文本和课标, 基本了解观课内容及它在本章节或本单元中的作用, 以及课标的具体要求和建议性的施教策略, 不至于漫无边际;读教师, 指了解教师的工作阅历、专业特长, 并结合其上课具体表现, 对他的发展水平、工作态度、个性特点有初步感知;读学生, 就是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 理性思考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或个别特殊学生的问题。“二研”, 即研究课堂上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 研究制约和阻碍教师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本问题。“一反思”指反思学校校本教研与管理是否有利于促进师生素质的发展, 方向和策略是否正确, 措施是否扎实有效, 如何改进和调整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 要致力发现课堂。

孔子说:“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也就是说, 要认识人和事物, 既要看他的作为, 了解他的思路, 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 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笔者曾有这样一次观课活动: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执教《失街亭》一课,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整节课从作者作品介绍、主要故事情节赏析以及达标测评等环节, 都用大屏幕一览无余的展现, 学生几乎没有品读课文, 也体悟不到古典文学名著的语言美、情节美、艺术美和价值美。笔者认为这节课教者教学设计舍本逐末, 其初衷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再现刀光剑影的古战争场面和马谡纸上谈兵、刚愎自用的人物形象, 辅助学生鉴赏文学作品, 殊不知过多使用多媒体手段, 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赏析, 教学目标未达成,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 要拿捏准观课议课的标尺。

有效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策略是“以学论教”。校长观课议课应坚持这个指导思想, 以“三看”标尺对课堂进行观察和评价。一看教师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帮助者作用发挥如何: (1) 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准确合理, 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2) 能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灵活多样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合作、探究; (3) 是否抓住了文本的重难点; (4) 对贴近实际的教学资源是否得到了利用; (5) 课堂上是否全身心投入, 是否有激情。二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如何: (1) 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获取知识; (2)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4) 学生的学习效果, 包括发言、板书、作业时的表现等等; (5) 学生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6)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训练。三看教学中的细节: (1) 挖掘资源性的细节; (2) 学生学习过程性的细节; (3) 伸展问题性的细节。

4. 要把握好评议课的角色定位和原则。

有效观课议课论文 篇3

【关键词】 观课 议课 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09-01

0

观课是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

说到观课,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观课,怎么观课。观课怎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呢?

观课一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只做旁观者,不做主动参与者,没有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不是有“备”而听,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观课就仿佛看一场与自己并不相关的演出。二是只做批评家,不做审美者,更不做帮助者,问题提了一箩筐,却不给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只做盲从者,而不做引路人。把观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有效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二是,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

事实上,观课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研究,只有确定了研究的方向,观课者才能够让自己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并努力解决问题。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舞台,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平台。学校的发展要依靠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造就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对新教师而言,“听”其是否入门,“听”其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听有研究能力的教师的课,就要看她(他)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等等。

议课通常是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作切实中肯的分析与评价,并且以“改进和发展”为主要取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议”的过程就应当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对话,平等交流的过程。

关于议课,包含内容太多了。但是对于教学中,随之而来的议课却往往只流于形式,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草草了事;有的是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这些现象在我们的议课中可能很多人都碰上过。试想一想,这样议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观课议课是听课评课基础上的发展和延续,是教学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平等和谐对待教师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开展观课议课,我主要谈谈以下几点意见:

以学论教。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反映、考察教师的教。把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

直面问题。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推进工作的困难所在。在具体操作上,最核心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培养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

平等对话。观课议课以参与者既平等又对立的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同情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处境,在对话中看到他人,并保障他人发表意见的权利,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

听课评课是校本教研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方法的运用、策略的拓展,都可以通过观摩案例来获得,可以说是教师发展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有效观课议课可以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的老师的确很忙,但是,再忙也不能忘了观课议课。学校的工作重点可能有侧重,但是,观课议课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教师研究课堂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课堂,而是为了改进课堂,为了实现更高的课堂效益。让观课议课成为我们的教学风气!要提高观课和议课活动的质量,教师尽可能掌握其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不同方式的教研活动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做好校本教研,从教研活动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观课议课而言,我们还有太多的探索空间,它要求我们当教师的必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最佳的姿态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赢得教育改革的春天。

[ 参 考 文 献 ]

[1]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2006.四川教育出版社).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李彦福《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2007.广西人民出版社).

《有效教学观课议课》讲座提纲 篇4

(2010.10.13)

第一部分 案例研究实践(60分钟)

1.案例描述

[背景描述]

某校从2007年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学案教学设计的四步形式,即:自习——探究——展示——测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开始实施‘***’教学模式,即以自主学习和训练为主线,课堂学习分预习、展示、拓展三个模块和导、展、点、练和测五个环节。为了让全校教师尽快适应、熟练运用这个模式,在考虑学校教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出了所有教师三年内分段达到优秀的要求,考核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故事讲述] 这节课的内容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课的教师参加工作刚刚三年,是该校语文骨干教师。

教师在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导入课文后,用小黑板出示了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略)。

2、理解诗歌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略)

3、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略)。目标出示后,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下放到六个组(每两个组一个任务,每组八名学生),第一二小组的任务是解决诗歌中的生字词,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模拟画出诗歌描绘的画面。三四小组的任务是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杜甫的诗风。第五六小组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接受到学习任务以后,很听话地开始大声读课文,第一小组的学生同时将生字词书写到小黑板上。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我能明显听到第二三小组的不少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读错了如“罥、坳、倚、厦”等好几个字,一些学生在遇到这些字的时候没有关注,而是跳过去。(我悄悄地问读错或跳过的几个学生,都认为生字词是第一组的任务,和他们无关,况且一会儿老师还要共同纠正)。就这样,学生热热闹闹地读了将近三分钟(大约三到五次)。教师一声令下,学生戛然而止。果然不出学生所料,教师示意第一小组的代表出示小黑板,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全体学生齐读生字词。读完以后,教师又让全班学生齐读全诗(这时候,仍然能听到有“不和谐的”的声音出现。)

齐读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解决各自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前排学生很整齐地向后转,立刻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讨论过程中,我注意到,第一二小组中,有学生正在争论用什么颜色画的问题;其他小组成员偷偷地拿出《点拔》等教辅资料寻找答案;同一个小组中有的学生很活跃,发言

很踊跃,有的学生目光呆滞、一言不发。这个时候教师有时站在讲台下无所事事,有时随意走到一个小组中说上三言两语。)

“合作探究”的时间持续了18分钟,六个小组都将结果写到了小黑板上。“请各小组展示自已的研究成果”,教师发出指令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将黑板立在讲台大黑板的边沿上。(班级有激励措施,先展示的能得一颗星,结果正确的能得一颗星)

第三个环节是反馈和点拔深化。教师开始一面一面地评点黑板上的内容(此时,我很惊诧,后四个小组的探究结果惊人的相似,特别是第三个任务,几乎都采用“通过……表现……”的句式来表达。当然,答案非常正确。在“欣赏”〈教师语〉第一二小组 “画”的时候,明显地,学生的情绪高涨,几乎成了课堂的高潮,发言的焦点仍然集中在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搭配上。教师的本意是直观地表现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而在我看来,学生的“画作”根本无法还原诗歌内容,画面粗糙不堪,人物形象被严重扭曲),并带领学生评出了“最标准、最规范”的一个答案,并带领学生齐读答案,这个环节用时将近15分钟。

此时,距离下离仅有七分钟,教师没有忘记“拓展延伸”,利用最后的时间给学生讲了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列举了杜甫的《兵车行》及“三吏”“三别”等几个作品。可能是由于教师个人比较喜欢和熟悉《兵车行》的缘故,教师特意讲解了其中一个小节并带领学生进行了诵读,在布置作业的同时,下课铃响起。

为了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模式程和教师实践这一模式的情况,同时也为了给予所有参讲的教师一个公正的评价,学校将原本定于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调到今天下午。教研活动的主题就是结合课堂教学的情况对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再讨论。活动主要有三个环节,学校教导主任首先介绍了模实践以来的情况。他说,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如今在校人数达到**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学校。该模式实践以来,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生源逐步稳定。同时提到,《**报》、《**报》先后对该校进行了报道。

教研活动的主要环节是教师说课和评课。按照惯例,这位教师首先介绍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然后重点对自己的教学设想及课堂实践作了反思。她谈到,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应当以“诵读”作为教学主线,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依靠学生、全过程都让学生学,教师只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有疑问的地方作点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她认为自己的这一节课完全实现了自己的设想并且和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吻合。同时也认为,由于自身对课改理念的肤浅理解加之经验的缺乏,使得在运用模式教学的时候,总有一种“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的感觉。“我总是觉得,我们---学生、教材、我就好像被紧紧地束在模型里面,被框架挤得死死的,不能喘气,想跳跳不出来,看似一个整体,实则只是表皮相连。”(我听得

懂这位老师的意思,她的话里包含两个隐忧:一是对于教师个性发展的担忧,二是对于课堂“效”的担忧。)她承认,自己的课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学生在课堂上几无所获、一事无成。她说:“没有生成就是一个证据”。

说课结束后,针对这节课所有同科教师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如我所想,发言大多集中在仪态、板书、教学语言等方面,评课方式都是“充分肯定优点、缺点一带而过”,老师们对于“诵读、小组合作、展示”等方面给予了肯定,有的老师还特别提到了拓展环节,多数老师认为对于学生,这一环节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校长(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声音与从不同,他说:“无论是“有模”还是“无模”,都是为了追求课堂的“有效”“高效”,那么反思这节课,效在哪里?学生理解了这首诗还是背会了这首诗?”

我想,他说出了大多数教师想说而没敢说的问题,因为此时,我注意到,所有教师都沉默不语,眼睛里闪着亮光。教师评说结束后,校长给我下了个“命令”:只谈缺点、不谈优点。

2.个体反思 分组反思讨论发言 3.案例集体反思

这节课应当算作我听过的课中比较典型的一节。应当承认,就课堂环节而言,这节课和该校的“**”模式基本吻合。如校长所言,如果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这节课的“效”在哪里?师生的哪些行为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怎样的“效”?

1.暂且认为本节课中,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合理的、定位是准确的,在这个前提下,先看看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首先是目标任务的分解,教师基本没有考虑三个问题存在的阶梯性、层次性和包容性,只是按照123的顺序将问题分到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只要专心将本小组的任务完成即可,根本不需要考虑教师出示的其他目标,所以就会出现“第一组解决的问题第二组不会”的现象,教师面向全体变成了“面向小组”。

2.在“合作探究”环节,虽然平时“训练有素”,但由于目标的模糊不清、教师前期铺垫不充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所以就会出现“抄资料”的现象,“探究”变成了“寻找”,展示的时候答案高度统一也就不足为怪了。另外,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深入学生只是“走过场、做样子”,所以课堂“高潮”的出现也就很正常了。小组是按照“优中差2:4:2”的比例分配的,教师的本意是便于“兵教兵“,实际讨论过程中,发言的是优生、展示的也大多是优生,优生的意见往往会代替“差生”甚至“中生”的意见,一节课上完,完成小组任务的极有可能只有个别“优生”,面向全体变成了面向“优生”。

3.除却以上比较突出的问题外,本节课的“诵读”实际上也只是形式上的花招而已,连字词都没有彻底解决,诗文内容都没有弄懂,“读”都谈不上,何谈朗读和诵读。

至于在展示环节寻求答案的标准统一、课堂结束时“戴帽子”式的拓展延伸,就更背离课改理念、毫无意义和价值了,缺乏基础铺垫的拓展延伸,看似丰富了课堂内容,实则是教学火候不到情况下的生拉硬扯。

4.无需再重复语文课程标准了,我们不少教师理念只停留在口头上,却无法落实于行动中,原因恐怕还是缺乏对课改理念的深刻理解,将内容等同于课程、将课改落实于形式的情况并不鲜见。更让人忧心的是,在“模式”盛行的年代,一些学校换汤不换药,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稍加改动便美其名曰“创造了什么什么模式”,还有的学校打着“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旗号,在架空教师的同时也架空了学生,东施效颦只能使得课堂越来越不像课堂。模式应当成为教师凝聚思想、放飞心灵的平台,而不应该成为束缚个性发展的桎梏,该模式的本质是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目标是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从知识消极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从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如果从这一节课透视这一模式,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形式上“严丝合缝”,而非本质上的“水乳交融”,要真正发挥模式的作用,还得从提高教师认识和能力入手,从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和途径开始„„

5.校本研修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平台,目的是在合作交流中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从而改进教学。个人的自我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反观目前一些学校的校本研修,缺乏勇气和能力不肯或不能作深刻解剖、缺乏责任感和智慧互相敷衍了事的现象大量存在,没有了反思就没有了体验,没有了碰撞就没有了提升,专业成长失去了合作共生的力量,同伴互助变成了单打独斗,校本研修的有效性研究仍然是摆在所有教研人员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积蓄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素养恐怕是头等大事,文章的肤浅解说、表达的苍白无力在语文课堂上并不鲜见,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将读书作为终身的习惯,多读书、立大雅之志,读好书,盈儒雅之气,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同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应当多思考、多历练,将自我反思作为一种常态,将群体合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实现自我蜕变、形成个性特色。这个教师、这节课只是个例,案例中所提到的这位教师也还处于“入格阶段”,该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处在实验阶段,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抛却一切浮华的东西,回归理性,还课堂、还教研一个本真。

第二部分 有课观课议课(90分钟)

1.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我们是这样做:

讲:冠以名目、统一安排、犹豫不决、搜罗资料、备写教案、制作课件、调查研究、可能试水

听:分苹果,排排坐、凝神静思、交头接耳、奋笔疾书

评:领导居中、文武排列、安瓜点豆、程序说课、风水轮流、随意而言、一锤定音、完事大吉

小结:回忆组织听课评课活动的过程和现象,透视教研工作实际效果与应有效益的差距,以下问题需要改进:听课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不理解听课的目的,不分析听课的内容,不清楚要研究的问题。评课讨论要么只听课、不评议,要么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要么表扬奉承,你好我好要么领导权威拍板,其余噤若寒蝉。评课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四化”现象:

评课过程形式化、评课内容表面化、评课结论两极化、评课效果零散化。长期以往:程式僵化、思维僵化、失去话语、失去思维、失去思想----我愿意,成为那洁白的一朵、无牵无挂、浪迹天涯 我们的态度:全盘否定与继承、改进

2.追求幸福的教育人生

我们还能怎样做:

能不能想一想,如何把教研活动变得更有实效,不要浪费老师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这种以听课评课为主的方式没有收到改进课堂教学的明显效果?

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是教研的目标,回顾实施课改以来的教师专业发展重点,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理念启蒙为重点的阶段,主要是以解决认识问题为主要矛盾,二是以模式探索、增强效能为重点阶段。未来将以促进生活改善为重点,定位于提高教师课堂生活质量,改善教师生活质量。从生活改善的角度,课堂教学改进不仅需要提高认识,需要技术、方法和支持,而且需要教师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追求,这是“愿意”与“不愿意”、“想”与“不想”的问题。把三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从生活改善的角度促进教师的继续改善,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需要的“三维目标”。

A.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曾经担任中学政教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教育学院科研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著作无数获奖无数。

B.《有效观课议课》:“观课议课”是作者近年来提出并践行的一种新理念,目前在全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将教研文化从单一引入多元,从单向变为互动,吸引了众多学校和教师主动参与“观课议课”活动,改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7个单元近60篇文章,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观课议课,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如何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怎样组织好观课议课活动,观课议课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怎样解决观课议课中遇到的问题。

C.观课议课: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

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与现有的竞赛课活动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主体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相互提供信息”b降低研究课的厉害关系:评人——评课——讨论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背景、效果、可能),有效的教学意见总是情境性的.“(教育的)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苏霍姆林斯基)—观点:实践中,有用性是优先考虑的因素,—策略:先提供信息和情况,再对情况说看法)D.教材串讲:

专题一:理解课议课(现状—定义—作用---本质---关系„„其他)

1.常见的课堂教学研究形式:自我实践反思、同伴观摩研究(布鲁纳)、教研现状 2.“听”—“观”“评”—“议”----------算”—“用”—“效”

3.观课的观:多感官观察记录,感性理性感悟、体验、分析。(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开课作秀)---读懂课堂

4.用句号之前先用问号,不下结论、作判断,在观所得信息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是用问号质疑、探询、发现的过程。(着重注意P15—P16)5.教研活动的改进:尊重主体、对话提升、集中焦点、着眼发展

6.理解主体需求与欲望、给予主体诉求机会、关注主体转移到关注课堂故事与现象 《静悄悄的革命》 7.观课从课堂教学信息开始 8.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 9.评课—磨课—议课 10.观课议课文化内涵,特质

专题二:准备观课议课(改善生活的实践)1.从“工作为了生活”到“工作就是生活” 2.生活的需要,生活改善的需要

3.如果你还嫩绿,你就会成长,一旦成熟,你就会腐烂。--对自己要有“问题” 4.直面问题:态度及方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议课:对话与争鸣。议课中注意的三个问题。6.参与人员.本土特色与本土专家的培育和培养 7.两个案例

8.主题聚焦(来源实践—协商形成---合理分解—主题与生成)

9.操作方法:三个框架

10.观课前说明:背景、创新、环节、现象时机提示 专题三:有效观课 1.在学生身边(生本)2.尊重课堂、尊重学生 3.收获来自思考

4.读懂课堂(教与学、教师行为和行为追求)5.如果我是授课教师

6.观课议课是学习教学不是评定(心理定位)7.思想即行动

8.我是助教(观课注意的方面)9.提高自我(发现—思考—完善)专题四:有效议课

1.平等对话(意识与行为)假如我来教„„

2、热爱、关心(关怀到心)、(一)多个朋友—

(一)多个问题---

(一)多种方式

(一)多个机会„„

3.为什么不学崔永元:(以人为本)躁、隐、瞽

4.我们有机会发现真理、我们有义务承担责任、我们有可能获得快乐 5.封闭自足-反思超越、被动接受-主动参与、迷信权威—理性批判

冲突攻击-和谐共进 7.对话中理解

8.小鸟是信息提供者,引导我们跳出井口

9.行为分析: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10.新的可能:有哪些可能、包括改变方式的可能 11.探寻更加完美的方案

12.六个问题及方法(可作为今后改进的策略)专题五:教师专业成长

1.在成长中探寻幸福

2.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飞过 3.4.爱自已就要培养自己---爱学生(慈心慧眼)

5.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强大的实践能力、善于反思、体验成长快乐---最具生命力 6.成长公式.7.幸福的道路在身边—道不远人 8.对明天的设想、对未来的期待

第二部分 追求幸福的教育人生(30分钟)

有效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篇5

冯圣文

虽然我多次进行了听课评课,我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听课与评课中。通过这段时间学习王文涛老师的使我受益匪浅,是我对有效观课议课有了新的认识。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

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有效议课重在参与,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参与中促进参与者思想。

有效议课需要平等交流的基础。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

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防止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

2.有效议课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

议课是对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商议解决办法。

对于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案例讨论的程序,我们有这样的建议:第一步,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课堂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第二步,观课老师在不说出自己结论的前提下,提出困惑听取授课教师的解释,给授课老师以陈述机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授课教师;第三步,授课教师征询案例提供者的意见,让观课者的思考得以表达;第四步,参与者对彼此的意见进行思考和讨论。

3.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

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主张,那就是参与者必须有“同在共行”的立场、思维和表达方式。议课中的“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

4.有效议课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实践:

首先,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与“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学路线不同,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采用一条逆向路线: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从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它强调议课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紧扣教学效果,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再次,在方式上要求到学生身边去。“到同学身边去”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到同学身边去”的主要作用当然是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附带的作用则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施配合、进行帮助。这种参与,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彼此的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另外的方法是请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信息,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

5.有效议课要致力发现教学中的关系和可能

杜威曾经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就是说:仅仅有“手伸进火里”的行动,和“手被火烫伤”这些尝试和经历,还算不上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动和行动结果的联系——由此知道“手伸进火里,手会被火烫伤”,并因此指导未来的行动——以后不再把手伸进火里,以避免烫伤——才称得上经验。在杜威那里,经验意味着经历和建立联系。有效议课以认识联系中理解教学,发现可能,改进教学。

首先,议课要认识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系。议课不是简单地就行为讨论行为,而是把参与者背后的价值观念、教育假设通过询问置于前台作为讨论对象,在对话中建立教师“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的联系,认识其间的关系。它以教学行为抓手,以追求有效教学为目标,在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促进参与者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使参与者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

观课议课有感 篇6

首先,观课议课是助人自助。参与者围绕课堂教学思考问题想办法,平等对话找出路。大家思考了教学活动中真实的问题,并分享了彼此的思考和智慧,本身就是收获。提高的不仅是献课人,还包括所有参与者。所以观课议课不是帮助,而是互助,这种互助体现在不是仅仅帮助献课老师,而是大家本着真诚的愿望和动机,共同学习,互相探询和启发,从中得到教益和启发。其次,观课议课不是下结论,而是探讨新的教学可能。有效议课重在参与,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参与中促进参与者思想。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中种种新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通过碰撞对话实现突破和创新,提供新的可能,然后促进参与者在多种可能中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的方法。

第三,观课议课是一种平等对话。就彼此对话而言,它需要参与者有沟通与合作的意愿;需要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彼此接纳;需要彼此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议课要致力从“他人提问”引向“自我提问”,在自我对话中追求自我改变和自我超

越。迈克.富兰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发现问题有利于认识不足并加以改进,暴露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能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效观课议课需要培养教师直面问题的勇气。

第四,“到同学身边去”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到同学身边去”的主要作用当然是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附带的作用则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施配合、进行帮助。这种参与,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彼此的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另外的方法是请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信息,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观课议课坚持以学论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考察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是教师教的行为是否合理、教的效果是否理想的试金石。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就是观课议课的核心。

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2.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3.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

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

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3.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

观课议课效度研究 篇7

关键词:观课议课,效度,课堂教学

观课议课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所收集的课堂信息, 对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研究、反思的过程。教研活动始终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载体, 离不开教师观课议课这一重要活动。观课议课作为教研的常规活动, 可促使教师反思教学, 是提升反思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教师对观课议课的认识, 体现了教研的态度, 影响教师观课议课的能力, 而最佳的观课议课方案的设计决定了教研活动的效度。

1 明确“四维度”是提高观课议课效度的标尺

观课议课的要素应包括教师、学生两个大方面。具体可分为四个维度。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教师教学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机智、学习监控、教师语言等视角。学生学习包括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状态、思维表现、学习效果等视角。课程性质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视角。课堂文化包括课堂民主、互助协助、思维创新、情感关爱等视角。观课议课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观课议课效度首先要明确目的, 从教师和学生互动行为的核心环节入手, 帮助教师认识教学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 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并提出教学设计的改革方案, 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素质, 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四个维度中占据重要地位, 提升观课议课的效度, 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它像一根指挥棒影响学生的求知热情。教师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能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观课议课中要特别关注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 优秀的教师能抓住知识主线, 组织严密, 重点突出, 有讲有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现状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高效组织教学活动。

2 操作“三步曲”是提高观课议课效度的保障

第一步, 确定科学的观课议课主题。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学校应积极创造有利于观课活动开展的氛围, 建设良好的观课文化。主题是课堂观察的灵魂, 观察视角的选择至关重要。观课议课的主题确立主要取决于观察目的, 组织者应根据教研活动的需要观察视角, 再分配给每个观察者。确定主题要充分发扬民主, 教师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梳理出来, 提交给教研组。组内成员一起进行问题的筛选和提炼, 确定有研讨价值的主题, 保证了观课议课的方向性和实效性。

第二步, 做好详实的课堂观察记录。以往的听课记录, 教师常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从上课到结课, 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来。这样没有重点的泛泛记录, 当然不利于教学反思、诊断和研讨。提高观课议课的实效, 要求教师围绕研讨主题选择课堂观察对象和观察点, 并进行相关的记录。这些记录将作为进一步研讨的实践材料和事实依据, 作为教学跟进的参照和对比。

第三步, 组织民主的观课议课反思。每一位参与观课活动的教师都准备大量的素材, 有深度和广度的思想交流, 帮助与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提升。他们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已达成的共识。课堂评价应遵循多维性、过程性、真实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以果溯因。参与观课议课的教师要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做出客观的课堂评价, 概括出被观察者的教学特点和主要问题。

3 实施“两策略”是提高观课议课效度的方法

实施观课议课使用的观察表要遵循效度和实用性两个标准。所选择的观察指标不仅要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 还要便于速记,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具体策略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密切相关。

策略之一是“以小见大”。即放大细节, 深刻分析。缺乏深度的解读不能真正触及科学的教学理念, 缺少专业解读的结论缺乏说服力。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应注意对教学细节的描述和放大, 捕捉细节要“眼尖”, 重现细节要“客观”, 解读细节要“科学”。深刻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 将鲜活的教学资源加以挖掘放大, 从而捕捉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在反思、重构中促进教学行为的变革,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策略之二是“由此及彼”。即透过现象, 折射理念。作为教师个体来说, 学识和经验是有限的, 有必要通过剖析课堂教学, 解读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先进教学理念, 并吸收借鉴。观课议课应把握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沿, 具有前瞻性, 研讨的中心问题必须有普遍性。观课议课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为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提供了方法指导。观课议课也要关注特殊性, 教育理念见之于教育实践, 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4 推行“一方案”是提高观课议课效度的途径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 同教学内容, 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 “异构”则是教师的教学设想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同课异构实质是不同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 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 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 在同伴的帮助之下, 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进行创新的教学构想, 付诸实践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俗话说“没有高山显不出平地”。提高观课议课的效度要博采众家之长, 不能以点概面。教师既要从多节课大的环节进行对比, 也要从小的细节进行对比, 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建构过程。力求“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共构精彩”。教师要以主体者、反思者、改革者、实践者、发展者等多重身份投入观课评课活动, 自主性、创造性地对原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再设计, 形成学生喜欢学的、教师擅长教的最佳教学方案。

观课议课不是打分、下结论, 而是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平台, 目的是为教学活动出谋划策。教师根据课堂观察搜集的信息, 借助理论指导和同伴互助, 围绕研修主题进行反思, 不断提高观课议课的效度, 做到“目中有人, 以理服人”, 观课议课活动才会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田”。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从一幅图看观课议课的关注 篇8

关注关系研究。笔者认为,现有的评课话语主要有这样三类:“我觉得你这个地方教得不错”,这是肯定教的行为;“我觉得你这个地方教得有问题”,这是在批评教的行为;“我建议你这样教”,这是在指导教的行为。可以说,三类话语都有指向行为。指向行为的话语不凌空蹈虚,讨论行为有其可取之处。但仅仅说行为远远不够,因为教研需要研究,研究不能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要发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教学的经验。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发现关系、建立联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认识了其中的关系和联系意味获得了经验,如果这种关系和联系反映了内在本质和规律,那研究就获得了真知。

观课议课关注关系发现,意味着在“教的行为”这根“扁担”两端要“系上绳子挂上筐”。首先,要发现“教学的行为”导致了什么样的“学的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学的效果”。在这种意义上,观课议课是教和学的行为、学的效果的观察基础。但这只是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重点就要放在它们之间关系、联系的发现和思考上。比如:学生学得好和老师的教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学得不好和老师的教有什么样的关系?教与学之间存在着哪些可能的关系和联系?哪些必然的关系和联系?其次,要关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假设(主要指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要透过行为去猜想行为背后的依据,做出行为选择的教学设计过程,发现教的行为背后的理据和思维方式。

有一位老师,在课临近结束的时候写了一道题,然后说:“我们找一个这一节课没有举手、没有发言的同学来做这道题。”他叫起第一位同学,这位同学说“我发过言的”;老师又叫第二位,没有想到这位同学也说“我也发过言的”;老师很尴尬。以此为例,老师在临近下课时出题说“找没有举手、没有发言的同学做题”,这是“教的行为”,前两个学生说“我发过言的”是“学的效果”。如果仅有“教的行为”“学的效果”现象描述,那就不构成研究,没有反思、研究过的行动只是经历,把教学经历转化为教学经验需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要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说‘我发过言的,他和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关系”。而要对老师这样处理背后的动机进行研究,就需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致力以学论教。观课议课追求教学改进和教学创造,如果改进和创造?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需要教师观察、研究、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以对学的观察、研究、理解反观教的合理性,寻找改造教的方法和途径。

回到上例,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教,我们可能发现,老师想向听课教师展示“我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是关注了参与不积极、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老师在展示自己。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学生则可能想,上课都要结束了,承认“没有举手、没有发言”,意味着承认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参与不积极,不配合老师教学;意味着承认学习能力不强,比较笨,不然就应该积极举手争取发言;公开课上不发言如果被班主任知道,可能还要挨批评…… 基于这样一些考虑,他们才会强调自己是“发过言的”。这样的理解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判断:学生的申辩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在避免班主任可能施加的惩罚,而不是不配合老师的教学。理解同学们可能的想法,我们就能理解他们的举动,理解了他们的举动,我们就会意识到教师“找没有发言、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方法存在问题。

寻找替代方案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比如,有的老师这样处理:“这节课同学们参与积极,但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还没有被老師叫到,现在老师要请一个还没有叫过的同学。”在这里,老师的教学行为不是在批评学生,而是在检讨自己,并且表明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是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这样处理,学生的感受可能好一些,参与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

关注整体发展。教师培训经历告诉我们:不能抵达灵魂(观念和假设)的行为改良往往不能持久,旧有的不合理行为常常会“卷土重来”;流于空泛的观念更新和理论灌输,其结果是实践现实的“涛声依旧”;老师们更愿意“摸着石头过河”,教师更容易从实践效果的角度,来审视和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行为。因此,要有效地实现教师发展,就需要从教学效果入手,既关注教学行为,又抵达教育假设,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素质的整体发展。

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道计算题,然后在四个大组中抽调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这几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时间,台上同学演算时,台下的同学大多在认真观察。老师看见等待时间比较长,于是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孩子们,现在你们组的同学在上面比赛,你们该怎么办?”

同学们说:“给他们加油。”

老师:“对,大家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

同学们一下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

……

题目做完了,老师请四位同学来帮助检查本组同学在黑板上的题目,连续请了两位同学,都没有发现问题。老师生气了:“刚才为什么不认真看,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发现?”两个同学挨了批评,低下了头。

课后议课,笔者期望能抵达行为背后的教育假设:“你让学生喊加油,这让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错误,效果不好。我想问你,对于让学生喊加油,当时是怎么想的。”

授课教师:“我觉得课堂上太冷清,下面的学生没有什么事做,不是说让学生动起来吗?我觉得喊‘加油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陈:“气氛需要活跃,但我觉得不能为活跃而活跃,甚至因为活跃影响了学习和思考。课堂上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现在我们想一想,动起来主要应该‘心动,也就是智力活动?还是‘行动,也就是肌体动作?”

授课教师:“我是教数学的,主要还是智力活动吧?”

陈:“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只有肌体运动,没有智力活动,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对此你怎么看?”

授课教师:“应该用智力活动的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这一点,过去我没有清晰地意识到。”

陈:“让学生参与心智活动,你觉得在这个环节可以怎么处理?”

授课教师:“其实也很简单,可以让学生在下面自己做一做。我可以巡视检查。然后再一起检查讲台前三位同学的情况。”

这样的交流从针对不理想的教学效果入手,激发了教师有改变自己——“过河”的愿望;在议课时,改变的不仅仅是行为——“在安排四位同学上来做题的时候,让其他同学在下面同时做”,而且改变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促进智力发展需要用智力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教师发展才具有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的性质。

关注对话交流。有的老师说:“我在观课时要去发现教学之中的关系,要去猜想执教者背后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我的水平低,一是可能猜不到,二是可能猜错。怎么办?”在这里,关键是你是否愿意思考,是否在思考,人因思而变。你思考了,有所发现,就从中获得了经验,猜想不深入没有关系,猜想错了也没有关系。议课时干什么?就是分享交流彼此的发现、彼此的思考,在彼此平等的对话交流中相互理解、修正自我。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彼此砥砺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观课议课追求和实现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的双重目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敖小英

上一篇:公务员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群众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