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精选6篇)

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 篇1

【关键词】县级审计机关 管理 科学

县级审

计机关成立的20余年,是审计事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20余年,是审计监督和服务职能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20余年,是审计权威日益维树的20余年,在规范管理、加强监管、优化服务、提高效益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县级审计机关管理机制仍有不健全、不完善或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仅以10余年审计工作经验对此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县级审计机关处于“条块管理”的最基层,双重管理模式下其日常运行难以做到完全独立、尽善尽美,其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内部管理松散成为制约审计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有四。

(一)制度缺失,内部管理严谨度低。一般而言,县级审计机关人员人少事多的矛盾都是较为突出的,身兼数职多职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个别县级审计机关没有配备专职机关公务人员。这种人员使用上的窘境直接造成了县级审计机关管理上的“偏沉”,即:偏重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构建机关发展长效机制、规范管理的内部制度则重视不够,在构建审计文化、创新管理方法、创建法制机关等方面着力不多,内部管理往往偏重于“人治”,疏忽于“法治”,这样,就难以形成严谨的机关管理机制、体制,不利于县级审计机关的创新发展,更不利于县级审计机关建设性作用在更高层次上的充分发挥。

(二)受制较多,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在现行双重管理体制下,由于条块沟通不畅,相互要求、目标、任务不同,县级审计机关往往顾此失彼。从审计系统来看,多要求按照审计署工作部署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加强“人、法、技”建设;而从县政府来看,多要求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抓好监督,搞好服务。这种工作侧重点的差异,直接导致工作重叠、效果打折、监督弱化。从审计内容讲,每年审计系统从中央到地点都安排大量的专项资金审计,涉及的单位多、资金量大、工作要求标准高,而县政府每年也均相应安排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及其他临时交办审计工作,这样难免出现被审计单位、资金或项目重叠,重复进点审计的现象不可避免,不仅浪费审计资源,而且加重被审计单位负担,有损审计形象。从审计经费讲,政府保障经费虽然众所周知,各地政府也将审计经费列入预算,但往往严重不足,常与罚没收缴挂钩返还,这样大量的计划外审计工作经费常被排斥在预算之外,经费上的不足,必将影响审计执法的原则性。从地缘关系讲,审计与被审计对象属平级关系,同属政府领导,真正超脱是较难的;而审计人出于日后生活的种种顾虑,难免在审计中出现个别“松动”。因而对县级审计机关而言,这种双重管理机制,难以使县级审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缺乏创新,调研成果应用较少。县级审计机关每年都要承担繁重的审计任务,个别审计机关甚至年人均审计项目达到了7个。过重的审计压力压缩了县级审计人员的调查研讨时间和兴趣,直接造成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争先意识不强、不浓,工作缺乏创新,知识陈旧,观念落后。而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一些先进的理论、经验、方法和技能往往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个别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东西还仅被当成是建议和呼声,激不起大浪,汇不成江河,难以推动审计管理得到实质性的改进或突破,直接造成了县级审计机关的管理水平的停滞和徘徊,难以适应科学发展观对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新要求。

(四)缺少交流,学习沟通借鉴不多。县级审计机关间的交流由于任务繁重、成本较高等往往滞后于其他行业,而仅有的一些交流也仅限于审计业务、审计前沿理论研讨等,而对于审计管理的交流研讨少之又少。往往你管你的,我做我的,局限于小圈子、小范围,满足于旧模式、旧思维,小打小闹,小进即满,小富即安,导致县级审计机关眼界不宽、思路不畅,难以在管理上做到吸收、借鉴、提高,不想、不愿、不敢、不能对现有的制度、体制、机制说不,因循守旧,日益改进,日益完善,影响了机关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对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几点浅见

(一)积极探索“垂直管理”机制。“垂直管理”是相对于地方政府统管人、财、物而言的,就是要将大部分管理权收归上级审计机关,这样既保证了一定的独立性,又能有效防止工作重叠,科学安排审计工作,综合考虑加强内部管理,使审计

机关真正形成管理科学、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内部管理机制,审计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调能换。在这样的机制体制下,审计的重点将首先关注民生、民主、法治、改革、发展、效益,推动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又能兼顾地方利益,围绕地方工作中心,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审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推行系统管理一览子制度。相对而言,县级以上的审计机关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工作导向等均基本相同,在管理上有一定的共性,如果在将地市级、甚至省级审计管理的经验方法推广应用到基层,无疑将会增加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治管理成分。因而建议,由县级审计机关上一级业务管理部门,将本部门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本系统被推广应用的经验、本行业被推荐应用的管理模式汇集成一览子制度,作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之借鉴,甚而可成为管理之模板、手册,以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提高机关效能、创新管理机制。

(三)科学处理好审计质与量关系。要通过充分的调查和研讨,科学处理审计项目数量和审计质量的关系。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必须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长抓不懈。审计数量需科学安排,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数量与质量互为矛盾又互相促进,是具有逻辑辩证关系一对“孪生兄弟”。针对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数量偏多,质量偏低,往往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审计调查不够充分、审计实施不够精深、审计分析不够透彻,“粗加工”项目多,“精加工”项目少的现状,笔者建议在适度沟通、协调、调研及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审计项目实施“精品化”战略,求精而不求多,项目实施中深入解剖,认真分析,切实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研究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屡查屡犯的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这样就能够达到质与量的统一,促进审计事业的良性循环。

(四)有计划加强系统内的沟通与交流。系统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是一个学习提高的机遇,是一个开阔眼界的平台,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绝佳形式,充分利用这一形式和平台,必将使县级审计机关的管理不断推陈出新,更适应审计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下对审计管理的更高要求。在沟通与交流上要注重计划性和科学性,不能将交流沦为放松休闲、旅游观光、访友寻亲等的借口,而是要在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细致的摸底调查,科学的分析论证,认真撰写交流文章等大量的准备工作后,才能付诸于实施。交流中,要张扬个性、去伪存真、形成共识、达成意向。交流之后,要加强消化吸收,形成消化意见,尽可能地将其精华运用于实践当中,这样不仅对业务工作有利,而且对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强和完善县级审计机关管理,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审计人员不断探索求新,推动审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 篇2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振兴国民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长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企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规范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经济实力大幅度上升。但与此同时,在与他国企业进行竞争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的不足,如内控机制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资产质量和经营成果不实等不良现象,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工作,来改进管理、堵塞漏洞、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审计计划不完善。审计计划指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它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调控、把握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方向、充分利用审计资源的核心步骤。可以说,一份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对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有着重大作用。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在审计计划的制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审计计划目标不明确、管理模式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控制方法不科学等。正是由于审计计划的制定缺乏一定的协调性、科学性和宏观性,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缺少对审计对象的及时沟通与协调,致使各机构间配合不紧密,审计计划无法有效执行,进而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

2.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它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最终质量。但是,企业的审计工作底稿存在许多不规范操作,如:审计记录表述不清,缺乏足够的审计证据等。通常,审计相关部门会对审计工作进行二次复核,以此来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但以上的不规范操作致使二级审核成了初审,给审计风险的评定带来了困难,潜在地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3.审计报告缺乏客观性。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最终体现,是评议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稳定、正常运营的重要依据。当前,企业审计报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其客观性的缺乏,具体体现为:企业相关机构对审计对象缺乏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报告内容套话多,揭示问题时只提出审计底稿中反映的问题,而不去挖掘、分析问题的本质;将撰写审计报告当作应付差事,审计评价泛泛而谈,改进建议苍白无力,缺乏价值等。目前,我国的大多企业对于审计报告的利用在深度、广度层面还十分有限,审计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其潜在的利用空间。

4.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经营业务活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整体业务素质,有着良好的专业背景知识。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时间、精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如:业务面比较狭窄,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在工作中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企业内部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以至于在审计工作中表现得底气不足、力不从心;缺乏专业、持续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大多审计人员都只能在较长时期内固定地从事某项工作,缺乏工作交流和岗位交换,无法应对审计工作中的突发状况等。因此,目前大多企业的内审检查缺乏深度,难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1.注重吸纳人才,加强专业培训,组建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师队伍。面对企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风险,必须提高审计内部管理水平,所以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增高。统一员工思想,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是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首要措施。首先,人力资源部在聘请内部审计人员时应充分考虑到该企业的组织人员知识结构搭配,对于复合型人才或者组织内部所欠缺的人才进行优先考虑。另外还需要明确:具有内部审计证书或内部审计技能的人员只是一个基本条件,不能据此一概而论,还要另外考察应聘者的从业经验及其他技能,如具备计算机、金融、统计学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其次,注重对员工的专业锻炼和培养。例如,可以利用轮岗制度打破专业分工的界限,让员工在不同的业务中熟练掌握各种审计业务技能,锻炼自身的审计能力;让员工从不同的业务中吸取经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注重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知识经济时代各种事物更新速率非常快,社会、市场环境也随之变化,如果内部审计人员不及时更新自身的技能和知识,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和逐渐提升的工作难度。对此,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如:外聘专家授课,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组织审计人员外出学习等,以保证审计人员知识水平及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2.夯实基础工作,建立规范体系,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规章制度。审计工作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审计原则来执行,否则审计制度、规范等只能仅仅留在纸面上,很难给员工带来一定的约束力。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制度的建设和规范工作。对此,应按照最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提出的要求,以及企业内部审计行为应该遵循的技术性要求和条例,制定并完善内部审计的规范,具体包括:确定该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及具体计划、明确规定各个组织内部审计人员的具体职责和具备的权限、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撰写应遵循的原则及要求等。根据这些相关规定及准则,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各个审计机构和相应的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以此来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规范地展开。其中应该注意的是:一是内部审计人员需明确工作准则及审理质量管理目标,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实现对内部审计全过程的控制;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针对审计工作全过程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审计的立项制度、审计人员的委派指数、外勤工作管理规定等,通过制定、传达制度,及时完善和修补制度上的漏洞,以制度约束来保证审计质量。

3.创新审计技术,引入先进方法,执行质量管理动态控制。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有效加强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考核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效益和效率的重要尺度。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审计风险分析技术等,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降低审计的风险。在执行质量管理动态控制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并贯彻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在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中实行动态化、标准化的管理。例如:编制审计实施计划的方案时,不仅需要理解编制计划的基本目标,将计划的指导思想和重点贯彻落实,针对审计目标采用高效的审计方法,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完全执行,还要针对审计依据、审计方式、审计程序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及时了解审计的执行进程、具体执行状况及相应结果,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各种问题及纰漏,做到规避风险、及时应对、不断完善。其次,要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管理控制:审计证据的收集要广泛,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全面性;对相关的审计证据和材料,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参考价值。

4.掌握评价原则,发挥行业监管,建立检查和评价应对机制。检查和评价的方式不可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及相应的运行方式来考虑,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以审计组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自上而下的审核方式;由内部组成的审计部门而进行的审查方式。不同的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部门发展规模、属性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审核。其审核的内容包括:(1) 已经通过批准的、并给予了相应修改方案的审计项目;(2)在开展审计之前形成的各种调查资料;(3)审计人员在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4) 用于判断审计事项的依据。针对以上内容进行检查和评价时,还要注意各项记录是否详尽、完整、准确;审计底稿、报告是否与计划、方案相吻合;审计评价是否合理,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等。除此之外,审计负责人还要在审计现场召开总结会议,及时梳理和解决现场发现的问题,控制现场审计的风险。最后,加强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积极推行分级复核控制,全面落实责任,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结语

当前,在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激烈的企业竞争背景下,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由对外扩张型转化为内涵发展型,也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因此,企业要更加注重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管控,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内部审计是企业高层实施控制的有效手段,对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优化组织结构、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严格履行内部审计的各项程序和规定,创新审计技术,转变审计理念,提升审计水平,以此来适应持续多变的市场环境。文章分析了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吕红兵,张松涛.试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的方法与途径[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2,2013(8)

[2]孙青.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M].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5)

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 篇3

一.县级“三农”资金的管理和分布“点多、面广”

一是“三农”资金管理部门多。在现行政府部门职能的分工下,一般情况下,县级涉及对“三农”资金进行分配、管理和使用的部门单位多达数十个,主要有:县扶贫办,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及乡镇财政所、县水利局及相关单位,县教育局及所属农村中小学、县交通局,县畜牧局,县卫生局及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县财政局及乡镇财政所、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及乡镇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农电局,县广播电视局,县农机局、县民政局等。在这些部门里,直接涉及“三农”的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水资源办、土地局、扶贫办等,他们承担着组织分配财政拔付的大量的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重要职能。因此,在对其审计时,要在把握政策和突出重点上下工夫,关注全局性问题,促进这些部门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三农”资金分布广。“三农”资金的结构、数量和分布因各个地区农业的发展程度、农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而不同。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全县总人口36.25万,其中农村人口占68.5%。大致与国家总比例水平持平(我国现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其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接受国家投入和通过本地筹措涉及“三农”的惠农专项资金主要有: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小流域综合治理补助资金、“村村通”道路工程建设资金、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资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贴资金、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农村安全饮水资金、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森林草原防火资金、畜禽防疫资金、良种保种改良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粮食直补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土地补偿款、农网改造资金,农村有线电视安装资金、农村低保资金等几十项。这些“三农”资金具有“投入点多、使用面广”的特点,使用管理主要在县、乡、村,如果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发生违法违规问题,且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纠正。县级审计机关处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监督好”三农”资金资金,当属责无旁贷,且首当其冲。在审计中应坚持把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作为现阶段“三农”资金审计的基础。另一方面,”三农”资金政策性强,党和国家惠农政策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最终要从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反映出来。所以,“三农”资金审计要在做好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前提下,以惠农政策执行情况为切入点,从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入手,发现和反映问题,提出完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应结合县级”三农”资金管理和分布“点多、面广”的特点,在流动中对其进行审计监督,促使其管理规范、使用有序并产生最佳效益。

二.县级“三农”资金审计方式、方法的设定

在“三农”资金的运行过程中,审计机关承担着对这些资金筹措、归集、管理、发放和使用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及其社会效益进行监督的职责。“三农”资金审计的方式、方法有别于其他资金审计。应该因资金性质、因事而设定。

一是工作思路“六清一兼顾”。从审计实践看,审计人员在实施“三农”资金审计时,应做到“六清一兼顾”,即专项资金使用政策心里清、资金总量头脑清、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调查清、存在问题理顺清、产生问题分析清、审计建议路数清。同时,兼顾做好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评价。

二是应因时、因事确定工作重点。注意在“三农”资金分布和运行路线中找寻资金的滞留点、受益点,并将其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和关键点。例如: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饮水改造工程、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道路村村通工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四个方面的“三农”资金及项目为政府、农村居民和社会所关注,可以确定为现阶段“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

三是审计组织形式易统不易散。“三农”资金审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资金分散,社会关注度高,而且审计对象主要在基层农村,应运用不同于其他专业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审计中宜采取“五统一”的审计方式,即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取证模式、统一政策口径、统一审计处理、统一报告格式等。

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 篇4

【摘 要】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医院实现经营目标,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降低营运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减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防范经济犯罪,规范会计行为,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医院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介绍了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

一、收入控制

1.岗位控制

岗位控制是建立收入管理制度、按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设置岗位。例如,票据保管与使用不能由同一人担任,收费员使用行政事业性收据但不得负责保管行政事业性收据;票据使用岗位与票据复核岗位分离,要专门设置票据稽核员;一个人不能单独办理退费,一定要经过开单科室、执行科室、财务处和收费组长四重核对。

2.业务流程控制

业务流程控制是指对门诊收入和住院结算收入的控制。门诊收入控制要注意三点,一是收费员收入票据的显示日期与实际收入日期一致;二是出纳员负责核对门诊收入日报表,核实收费员上缴的款项与银行存根、日报表数据是否一致;三是票据管理,专人负责保管票据,建立票据登记簿,登记每位收费员领用和核销票据的情况。住院收入控制也要注意三点,一是出院退预交款双岗核对,账卡与明细账核对,稽核员要核对汇总日报表、结算员日报表和原始凭证;二是会计核算,住院结算处建立在院病人明细分类账,核算预交款及医疗费用,财会部门核算预交款、在院病人费用、病人欠费情况,两个部门按月对账;三是按日编制出院病人汇总日报表,领取预交款收据和结算收据要由票据管理员进行登记和销号。

3.合规性控制

合规性控制是指收入取得合法、收入确认和核算合规、收入集中统一管理。收入取得要符合医疗物价政策,医院开据统一票据,财务人员按会计制度核算确认收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收入核算,严禁设置小金库。

4.收入票据控制

财务部门设立票管员专门管理票据,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建立票据登记簿,登记票据购买、印刷、批准、验收情况;票管员建立财政票据管理台账登记每个收费员领用、作废、核销票据情况。

5.退费控制

所有退费手续统一在财务进行,收费员不得自行给病人退费,退费时要提供交费收据,相关操作科室和收费员、收费组长要在收据上签字证明,退费时要把红色联和绿色联收据上交财务部门。

二、支出控制

医院要加强支出申请、审批、执行、审核和付款各环节管理,合理设置岗位,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建立重大支出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1.支出岗位控制

支出岗位控制是按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建立支出岗位制度,经办支出与付款、经办支出与审核、支出审核与办理结算岗位分离。例如:申请与审批分离,支出提前向审批人提交申请,列明支出用途、金额、预算、付款方式等,有需要时还要附上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审批与执行分离,审批人负责监督支出业务的合法性;执行与审核分离,审核岗位负责审核监督业务执行的合规性。

2.支出合法性控制

支出合法性控制是指支出的确认和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制度,控制的着重点是按财务会计制度确认核算支出。

3.支出程序控制

支出程序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包括以下方面:①授权批准控制,明确支出审批授权人员及权限,任何人不得办理支出业务全过程;②支出预算控制,支出统一纳入预算管理,编制预算支出计划,制定支出标准,任何支出经审核批准后才能执行;③支出核算控制,建立支出核算体系和凭证流转程序,正确进行支出会计核算、费用提取及摊销,准确编制支出报告;④支出分析控制,建立定期支出分析制度,分析支出执行情况、支出结构和使用效果等。

4.支出审核控制

支出审核控制包括对原始凭证、预算和合同协议的审核,包括完善审核手续、监管审核签字、规范凭证传递审核流程、及时记账审核和准确支出报告审核等方面。

5.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重点是成本分级归口管理控制、责任成本控制、院科两级核算控制、直接成本控制和间接成本分配控制。

三、货币资金控制

1.人员轮岗和限制接触控制

门诊和住院的收费员要不定期轮换,不能固定在同一个岗位工作。接触现金的人员只能是出纳或者是收费员,其他财务人员不能接触。

2.不相容职务分离

出纳与票据稽核人员分离,银行存款对账及余额调节表编制人员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登记人员分离,业务授权或批准与业务执行人员分离,总账与日记账登记人员分离,票据保管、票据填写和印鉴保管人员分离。

3.回避制度

医院领导直系亲属不能担任本院财务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能担任本院的出纳。

四、库存物资控制

医院要采取授权批准、互相核查、限制接触等方法,控制库存物资的缺损、报废等造成的损失,并实行责任追究制,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库存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1.岗位控制

采购人员与验收入库人员分离,仓储保管人员与盘点人员分离,采购计划编制人员与审核人员分离。

2.业务流程控制

采购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编制采购预算,任何采购都要有计划审批。②要控制库存量,可以采用ABC管理法,对A类重要物资经常检查库存量,详细记录储备情况,根据记录设定保险储备量;对B类一般重要物资定期检查库存量,根据过去记录设定保险储备量;对C 类不重要物资较少检查库存量,灵活设定保险储备量。③要有相对固定的人领用物资,如有必要,要设置领用限额。

五、总结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减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年11月

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 篇5

老彭的话对我们触动很大, 自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后, 其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由单位负责走向了由社会承担, 大大增强了保障能力, 但是管理服务问题逐步显现, 亟待改善和加强。

一、充分认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意义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是《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的目标和原则。这对于县级机关事业单位来说, 其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模式, 有着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有利于退休人员尽快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长期以来,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直由原所在单位负责管理与服务。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职能转变, 缩减人员, 有的还被撤并或撤销, 其退休人员管理工作无从着落。实行社会化管理模式, 不仅是社保制度改革, 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需要, 而且能让改制单位或被撤销的单位退休人员有了“娘家”, 使他们的生老病死在就近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获得关心和帮助。二是有利于减轻机关事业单位社会负担。从滨海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的情况来看, 截至目前, 90%以上的退休人员养老金由社保经办机构委托银行发放后,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负担, 并且增强了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的能力, 提高了单位和职工参保积极性。三是有利于退休人员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绝大部分为干部性质或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本领和工作能力。退休后, 不少人才艺兼备、精力旺盛。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做好其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组织上关怀, 使其尽可能发挥余热, 继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现状

长期以来,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后都是由原所在单位负责管理。从我们滨海县的情况来看, 截至2015年底, 滨海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共9580人, 其中属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退休人员1897人, 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离退人员7600多人。目前, 这些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极不平衡。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对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做得比较好, 如交通、教育、水利等部门都成立了老干部支部, 明确专人负责退休人员的党务和管理工作。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较差。由于受经济、人员和管理机制等因素的限制与影响, 这些单位缺乏对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在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后, 这些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的自由松散状态。原属乡镇管理的事业单位, 在乡镇撤并或改制后, 原单位不复存在, 退休人员更是无人过问。有的事业单位改制后, 原单位不存在了, 退休人员就挂靠在其他单位, 因挂靠单位对这些退休人员并不了解、不熟悉, 管理服务不及时也不全面。特别是一些属于经营型或收费性质的事业单位, 因运营困难和有关收费项目取消, 单位早已名存实亡, 在职职工自谋生路, 只剩下退休人员, 更是无人管理服务。另外,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尚未划入社区街道管理, 这些名存实亡、无专人负责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则处于管理真空状态。

三、加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建议

这种无人管理的状态, 严重影响了退休人员的思想情绪, 他们辛辛苦苦为党和国家建设工作大半生, 到老却成为社会“弃儿”, 不免产生不满与怨言, 更影响到退休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 改善和加强县级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十分必要。

1. 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 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新模式

在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过程中, 县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要求,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 真正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借鉴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的模式和经验, 探索建立适应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新模式, 促使退休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2. 依托社区街道资源, 实行与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并轨

依托和利用社区街道目前已经建立的各种活动场所、资源及管理服务体系, 与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实行资源共享, 共同利用。社保经办机构将机关事业单位新办理退休人员纳入乡镇、社区管理服务范围, 已经办理退休人员分期、分批逐步纳入社会化管理。在管理服务中, 与企业退休人员同步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化服务, 并对生活上出现困难、身体发生疾病的退休人员给予帮助与支持, 给予社会化关爱, 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使他们同样分享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关爱。

3. 政府统筹规划, 强化部门职责

社会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涉及人财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县级人民政府应统筹规划和作出安排, 按照“一个统一”和“五个同步”的要求, 制定刚性的政策措施, 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政策体系。在乡镇、社区街道 (居委会) 都应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 实现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设施、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六到位”, 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同时, 社保部门要把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相关的政策进行梳理落实, 建立其管理服务网络, 并与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网络有机结合, 享受同等的社会化管理服务。

4. 加强社会化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基层服务平台

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首先,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乡镇、社区街道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可通过机构调整充实, 也可从曾经从事过机关事业单位劳资工作人员中选聘兼任, 其工作所需经费由财政部门解决。同时, 对专职人员开展社保知识、业务工作操作和服务工作技能等培训, 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其次, 抓好社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落实活动场地, 采用扩大、新建等方式, 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供活动场所, 并根据退休人员需要,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的标准化。通过验收评比等方式, 切实加强乡镇、社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 实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化, 使他们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待遇, 提高其生活质量。

摘要:自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 其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 各地方政府都在按照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的要求, 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思路, 尽量减轻机关事业单位的压力, 努力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但是这项工作伴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循序推进,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以及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监督机制, 不断改善管理、加强服务。

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 篇6

1. 强化出资人职责, 增强监管意识, 是抓好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的前提

县域经济已经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新格局, 但长期以来在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改制遗留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自然形成的国有资产仍然不少, 国有资产贬值和流失问题常有发生, 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问题。随意处置国有资产, 虚报、瞒报国有资产, 使监管难以到位。

如何监管, 进而保值增值。秭归县财政局充分履行县政府赋予的职责, 把依法履行对全县行政事业资产监管人及出资人职责作为重点, 把制定完善相关制度作为规范实施监管的保障, 严格清产核资、监督资产损益, 严格产权管理、监督产权交易, 严格国资收益征收、监督所有者权益到位, 从而使出资人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2. 细化、实化国资监管制度, 是强化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的基础

秭归县财政局把细化“大政策”, 实化“小规章”作为抓好国资监管的基础。几年来, 按照各级要求, 起草并由县政府颁布了《秭归县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秭归县国资收益征管管理暂行办法》等十多个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从而细化“大政策”, 实化“小规章”, 不断创新县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

一方面, 全方位监管国有资产。县财政局投资100多万元, 建立了覆盖全县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网络体系,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县国有资产信息, 实行对全县国有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环节的动态管理, 以信息化推动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另一方面, 实行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几年来, 针对国资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入手, 在细化职能职责, 力避“多头管理, 又多头不负责任”的基础上, 立足依法监管, 透明操作, 制定和完善了产权管理、资产处置核销、重大事项报告等多项规章制度。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变动行为置于制度监督管理之下, 既维护了所有者权益, 又杜绝和减少了违规违纪现象的产生。

3. 依法依规实施产权交易是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的重点

秭归县财政局把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作为强化国资监管的重要内容, 立足建立“政府调控市场, 市场依法交易, 执法严格监督”的阳光管理体系, 强化产权交易办事处职能, 细化实化产权交易操作规范, 在产 (股) 权转让、企业改制、资产重组、资产拍卖等重要环节中突出“四抓”。

一抓相关法规的贯彻和落实。秭归县财政局结合本地实际, 以县政府名义颁布了《秭归县产权交易实施细则》, 联合县纪委出台了《关于贯彻执行产权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 细化了操作办法和措施。

二抓周到细致服务。针对产权交易中的需求, 县财政局组织相关部门, 成立相应组织, 并在县行政服务大厅增设服务窗口, 为产权交易提供产权咨询、中介评估、法律事务、产权拍卖、产权公证等“一站式”服务。

三抓督导检查和查处。一方面, 明确专人专管, 现场督导;另一方面,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 对产权交易全方位实施监控。近几年, 县财政局联合县纪委严肃查处了几起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违纪行为, 追缴差价款100多万元全额上缴国库, 并对单位及负责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四抓公开、公平和公正。对拟实施产权转让交易的项目, 公开披露信息, 公开实施招标, 让参与者公平竞争, 并在公平竞争中力求资产价值最大化。“十一五”期间, 秭归县财政局共督导实施产权交易400多宗, 交易额达到8000多万元, 实现增值500万多元。

4. 科学实施国有资本投入, 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增值的重要途经

秭归县财政局把培育发展国有资产规模,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科学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作为重中之重。几年来, 力求做大国有资产规模, 千方百计为国有资产创造增值及调剂空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 秭归县财政局大胆出手, 先后收储了县交通局九里客运站资产, 县检察院附属楼资产, 县法院门面资产, 县劳动局技校资产, 县供销社仓储资产, 县地税局乡镇分局资产, 县人武部门面资产等时价800余万元的资产, 既大力支持了这些单位的发展, 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又充分发挥了财政的经济调控职能。现在, 所收储的资产价值已达2000余万元以上。

5. 架设沟通桥梁, 提高服务水平, 抓住收入核心是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的工作方向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工作要得以顺利开展, 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秭归县财政局是把全面沟通、搞好服务、抓住收入作为自己的工作指南。

第一抓收入, 收入是核心。抓好国有资本收益收缴, 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 是财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 县财政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部门共征收上缴国库国资收益5000多万元。

第二搞服务, 服务是宗旨。我们把服务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服务领导, 主要是为领导决策提供适用政策及准确数据, 建言建策, 当好参谋;二是服务单位, 因要面对全县所有单位, 必需搞好服务工作, 积极主动为单位办事, 在办理具体事项上做到“三不”, 不拖沓、不推诿、不刁难;在政策解释和运用上做到“三统一”, 标准统一、口径统一、结果统一。三是服务社会, 主要是在产权交易上始终做到“三公”, 公开、公平、公正。

上一篇:幼儿园托小班教养笔记下一篇:共产党宣言故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