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色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从分析我国当前设计教育形式入手来表明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别详细阐述了国内外设计教育改革成功的四所高校——D.school、Aalto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的设计教育模式,并对其进行对比归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特色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特色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篇1:

文化创意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发展、演进与重构

摘要:随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努力推进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进行设计类课程探索,对多元现代性背景下设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适应时代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发展历程,从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多个角度出发,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一、前言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东莞文化创意产业在过去的几年里飞速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下,吸引了行业专家的关注和研究。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城市转型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探索设计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适应未来转型。城市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快速提升的竞争力,文化便是提升城市有效竞争力的最好选择。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源”,可以无限使用。城市经济发展依赖文化内核,是未来的潮流和趋势。在文化与经济高度一体化发展阶段,文化经济处于显性状态,在最大程度上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产业机制和经济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文化活动,产业形态的文化经济实体应运而生,直接参与城市经济运行,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于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迄今已有40年的历史,基本可以用“管筹14年”(1978—1991年)、“转型的10年”(1992—2001年)、“蓬勃的14年”(2002—2015年)三个数字标签来归纳它的发展轨迹。2009年,我国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给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新思路。2015年,全国256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一半以上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然而,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完善。随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努力推进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积极进行设计类课程探索,对于多元现代性背景下设计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适应时代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发展历程,从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角度出发,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进行研究与分析。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时代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人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来改变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对以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反思,从时代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发展狀况和趋势,学会用社会需要的设计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艺术设计类课程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体系设置与时代产业发展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课程体系建设缺少实践环节,各高校课程体系普遍存在重复、雷同、复制的现象,未能从地方院校实际出发,结合市场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设计专业课程系统。部分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过分强调设计理论的形式美感,而忽略设计的实用性,导致部分设计专业学生眼高手低,设计理论基础较好,但在实际设计操作中束手无策。因此,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课程的设计势在必行。高校在专业课设置上过分依赖电脑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不能快速地将设计构思表现成图形构成,缺乏对立体空间感的认识。学生普遍存在创意思维薄弱、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设计素材调研途径单一、素材收集不充分、创意设计立意点不突出、专题作业抄袭借鉴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课程实践部分设置太少,学生不能第一时间零距离地接触到时代前沿的设计工厂、工作室进行见习;课程设计理论部分过多,学生的专题设计作业多半以设计方案、策划书、效果图等为主;大部分设计专业课程的设计方案没有落地,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课程构建系统不完善,教师团队缺少协作沟通,课程名称不同,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比较高。

三、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以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下东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为依托,有的放矢地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应将课程实践重点放到企业中,与设计公司、企业工厂、设计工作室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教学中如何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推进技能与实践环节并重。强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进技能培训。结合地区、行业、经济及社会发展时机需求,制订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根据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建立校内专业实践实习模拟工厂,聘请企业讲师亲临现场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积极努力与校外行业协会沟通,利用当地资源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形成高效实习运作机制,建设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共建教学、生产、科研、培训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培训基地。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直接参与企业方案策划、设计生产及营销策划等设计工作,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教师专业课理论教学以项目形式展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学生分组进行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并将项目内容与企业对接,在企业工厂展开项目教学。教师与企业讲师、行业专家共同配合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第一时间消化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巩固加深理论知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将公司的招标方案引入课堂;产品设计专业与产品公司合作,公司给出命题方向,引导学生制作产品。专业教师也应积极参与企业活动进行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将时代新锐的设计思想与传统的理论教学完美融合,使学生将课本中的专业知识转换为设计工作中能够运用的专业技能,通过设计能够联系专业教学内容的综合性项目,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产设计师。

四、形成特色的教学方式及工作室教学形式

(一)形成特色的教学方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设计应用型专业,但在传统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过度重视理论教学的情况,并且在理论教学讲授中,总是泛泛而谈,脱离市场需求,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明显帮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在专题设计过程中,设计原理不应过分片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专业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巩固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并且,将实际案例应用于课程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中实现自身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反思。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调研能力的培养。设计调研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设计方法之一,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对市场的真正需求缺乏彻底了解,是新产品“见光死”的原因。设计在投放市场之前,设计调研是重要的前期环节,市场调研决定了项目方案的设计构思、设计定位、设计类型及设计风格等。调研分为对竞品、消费群体及社会背景的分析,调研的深入程度决定设计的成败。大部分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之初对市场需求调研不充分,导致设计构思不切实际,产生不必要的设计浪费。学生应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清晰阐明设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设计进展时间,对设计进行预算,组建设计团队,为设计方案的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采用特色工作室教学形式

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形式是高校设计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设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成立形式多样的设计工作室。工作室的教学方式是开放性的,设计研究方向主要由负责教师通过学生专业方向及专业能力进行设立,并由专业教师聘请企业讲师及行业专家加入,对设计研究方向所需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方式进行规划。教师应将工作室模拟为小型设计公司模式,学生应以设计师的角色介入,建立有利于创造的组织环境。创新是对新事物的探索。一个有利于组织创新的环境,必然能激发广大组织成员对新事物的探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组织关系,进行沟通、交流。设计工作室应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个人能力,激励设计师的工作欲望,提高设计工作能力。教师在设计工作室中培养学生拟订设计策略的能力;与设计师及企业其他部门职员沟通交流的能力;营销与设计紧密联系的能力;监督与控制设计方案进度能力;界定、分析设计问题,评估设计资讯及评价研究方法的能力,即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专门的设计管理能力。视觉传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项目课题的研究,承接企业项目,例如企业形象设计视觉识别系统VI、制定设计计划书、创造新的企业形象、制订形象推广计划、实施形象计划。设计工作室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要想进入工作室,需要具备工作室所要求的所有条件,如专业知识、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学生加入工作室之后,将按照工作室中的工作制度工作与学习,授课教师也会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喜好,因材施教。工作室的性质与企业相似,研究课题全部源于社会。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题设计、专题实训、设计竞赛等。教师在重视学生设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应了解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在课程教学中强调从设计发展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好的设计应该具备好的设想及好的计划,包括情感的、未来的、利益的、平等的、社会的、个性的及丰富性等方面。课程设计中,将设计竞赛导入专题设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设计比赛,以大赛命题为设计方向,在专题设计中将设计大赛的参赛获奖作品进行讲解与分析,让学生组建设计团队,协作分工。教师需要把握每个组员擅长的设计,明确大赛命题宗旨,赛前进行头脑风暴训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欣赏获奖作品,综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赛的实践锤炼,巩固加深设计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开阔学生眼界,提升设计自信。

六、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新的治国理政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实践,成就悠久文明古老国邦的现代性转换。优良的地理位置,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的东莞文化创意产业责无旁贷,作为新时代的高校艺术教师、文化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技引领生活,创新是行业的驱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下的东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飞速而迅猛。在时代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前提下,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东莞本土的设计专业,应适应时代转型,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竞争力,努力构建适合本土经济、文化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因地制宜、设身处地地为东莞文化创业产业输送优质的设计人才。本文力求以问题為导向,精准发力,共促东莞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服务地方文化复兴战略。

参考文献:

[1]徐薇娜.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J].艺术科技,2017,(12):19-21.

[2]汪洋.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0):55-57.

[3]赵念念.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5,(4):34-35.

[4]赵艳艳,康晓娜.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山西青年,2016,(23).

[5]肖娅晖.“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03).

作者:林岩

我国特色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篇2:

四所高校设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要:文章从分析我国当前设计教育形式入手来表明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别详细阐述了国内外设计教育改革成功的四所高校——D.school、Aalto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的设计教育模式,并对其进行对比归纳。结合我国当前的设计教育模式,总结出了设计教育改革四个方面的启示,分别是能力训练: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知识建构: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意识培养:从“设计思维”到“设计实践”、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设计教育;教育模式;四所高校;改革;启示

中国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7-0123-02

现代设计从工业革命萌芽至今已逾百年,情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语境也更加复杂。当前的设计问题不在是单一问题,而是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的网络问题。在我国设计教育是培养设计师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当今培养出的设计人才无法担任社会的“引领”职责,同时,设计专业的分隔阻碍了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设计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随着时间情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在这种复杂语境的推动下,设计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培养设计人才。在改革的历程中,美国的D.School、芬蘭的Aalto大学、以及中国的同济大学、江南大学突破传统教学体系,以开放的平台,国际化的视角,创新的理念和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将工业设计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设计教育应对复杂社会语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四大高校的设计教育模式

1.1 D.school的设计教育模式

D.school的教学理念为“设计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模式不重视一般意义上的系统性,而是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回归到了设计的实践属性[1]。

学院上课地点并不固定在某个中规中矩传统的教室,而是各种大小不一的创意studio。在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会安排2-5名教师,其中只有1名老师是来自本学院,其它老师来自其它学院、企业或者机构。学生的课程采用项目制,培养学生在项目中的设计能力和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在教学中不在是以老师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强化学生的设计思维和专业技能。鼓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合作创造出突破性的合作成果。D.school让学生与真实世界链接,学生将很多精力放在解决问题等诸如此类的实干性工作中,即面向现实世界的问题,其约束与条件加速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学习,而不是简单的课堂假设练习[2]。

1.2 Aalto大学的设计教育模式

阿尔托大学芬兰国内最杰出、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创新”是阿尔托大学的办学基调[3]。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积极引进企业设计部门,企业将设计经验分享给学校,学校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实现相互支持与发展。教学的两个关键目标是,其一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其二是培养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学校固定编制的教师占教师人数的比例非常少,客聘教师占教师人数的绝大部分。且来自工商企业界的第一线,具有出色的职业背景[3]。教学模式灵活、科学。开放式的教室,上课不再以老师“教”为主,而是以学生“学”为主。主题讨论是主要的上课形式,最终作业以答辩和提交实物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学校十分重视跨学科、跨界,不仅是学生的跨界,老师团队也是如此。

1.3 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模式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是国内设计学改革的先锋范例,其国际化程度十分高。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提出立体“T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教育以培养垂直能力为主,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宽广知识的专业设计人才;硕士教育的重点将从垂直能力向水平能力拓展,特别强调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设计方法和国际经验的培养;博士重点培养知识和理论的厚度[4]。

学院的课程是根据现实社会、服务社会,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等来安排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十分开放,不是固定在教室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而是灵活的讨论班、陈述展示、讲座等形式。学院不建系而是采programme制,跨学科合作交叉。学院大量聘请校外教师,同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指导学生进行项目。

1.4 江南大学的设计教育模式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是中国设计教育改革成功的另一个范例,设计学院一直努力探索和尝试适应不同时代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设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改革过程强调“设计以问题为主导”,即在以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以不同的问题复杂性为设计知识发展的主线,重构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课程体系[5]。

注重跨学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设计教育体系的一个鲜明特色。同时与国际著名设计院校和设计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学院大力推进并改善工作坊式教学与项目式教学,一方面将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引入学校,让学生在实际设计项目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将国内设计竞赛课题、院校间合作研究性课题及针对特殊事件(如奥运)等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组织形式有研究室与工作坊,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带动学生的参与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安排上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各有针对。学院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跨校际选课,重视设计理论知识的整合应用。

2 四大高校的设计教育模式的对比

不论是国外的D.school、阿尔托大学,还是国内的同济大学、江南大学,设计教育改革的成果范式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通过以上对这四所高校设计教育模式的详细论述(表1),我们可以发现其改革的重点还是围绕培养新时代设计人才应该怎样安排课程、怎样教学、怎样与时代密切联系。

3 四大高校设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设计教育在新的语境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目前四所高校的改革状况来看,整体转型比较成功。我们从其改革路径中,可以发现他们的一些共性。

3.1 能力训练: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

从设计学科近年来的变化来看,既有的学科基础与分类不足以解释很多现实问题。设计的界限、对象、方法变得模糊。四所高校现在都在逐步抛弃以应用领域来定义学科的方式,转而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来定义,将设计学定义为其它学科之间的“桥梁”,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设计,设计逐步从“学科导向”。

3.2 知识建构: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

当前设计问题特别是城市、健康、能源、生态等系统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问题,在应对这些复杂性、系统性与不确定性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多学科协同知识,设计学也正是消除学科协同壁垒的有效工具,也正因此,设计才能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学科交叉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将其应用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目前专业过度细分的现象,反倒成了学科交叉的屏障。

3.3 意识培养:从“设计思维”到“设计实践”

设计思维融合技术思维,给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使设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近年来,欧美各国包括国内同济大学、江南大学都在探讨设计与技术的可能性,并在跨学科理论、方法、实践中探索。在这个进程中,设计不再止步于“思考”,而要从“思考”向“实践”推进,成为新的行动主义。以实践基础,将思考作为实践的支撑。

3.4 改革的重点

通过对四所高校的改革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察觉到在其改革进程中,对两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的人才”、“如何培養”进行了针对性探索,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的研究,“如何培养”则对应“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具体的实施策略。因此,可以总结出改革的重点,实质也是难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2)采取适应性的教学方式;(3)构建科学的课程设置。

4 结语

2011年对设计学来学具有重大意义,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设计学就是其中一个。这说明设计学的重要性大大提升,设计教育的改革也日趋重要。设计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各院校的设计教育需要把以上四所高校改革的成果作为经验来规划适合自身的改革路径,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独特性来调整设计教育模式。本文针对国内外四所设计院校设计教育改革的成果进行分析,探索设计教育改革成果的共性是什么、改革取得的成果是什么、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希望可以为其他院校的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张征,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04):85-90.

[2]田华,蒋石梅,王昭慧,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境界:斯坦福大学D.school模式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05):159-162.

[3]邹建敏.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校创新教育模式的启示[J],设计,2013 (12):183-184.

[4]马谨、娄永琪,新兴实践:设计中的专业、价值与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同张凌浩.创新性与复杂性——为转型而设计的教育思考[J],创意与设计,2016 (06):74-79.

作者:王一帆 汉诺·凯霍宁

我国特色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篇3: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从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手段以及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 课程结构 教育 改革 实践

[作者简介]陈琛(1973- ),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装潢设计系,讲师,硕士,从事装饰艺术和平面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河南 开封 475001)

[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时代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因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一、艺术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当前,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结构单一,没有稳定性,停留在摸索阶段,不能形成具有适应本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漠视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局限,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某些学校和教师“重功利、轻理论”“重技能、轻理论”,对设计史论课程以及人体工程学、市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等课程的忽略,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进而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空间认识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开拓。

2.课程结构缺乏更新性。在信息时代,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艺术表现的传媒和形式出现新的内容,文化与审美观念也一直在更新。现代课程的设置既要能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在艺术设计教育四年的课程安排计划中,每门课程之间的比重关系,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与应用等问题,制约了艺术设计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

3.课程缺乏实践过程。现代艺术设计精神提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也应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并在课程结构中充分体现出来。然而,很多院校在实践课程方面还无法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有些院校对实践课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有些院校开设了实践环节课,却没有实习基地。

二、优化艺术设计课程,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与地方特色。就艺术设计学科当前的教育情况看,规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评定标准,尤其是新兴的、科技含量较高的课程。这些问题直接造成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混乱。因此,各学科在保留原有课程内容中有价值的知识的同时,应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新知识,应结合本专业特色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另外,还应注重与市场的互动关系,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与生活,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形成良性关系。

2.打破课程单一式结构,增加课程的多样性。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打破课程单一式结构、增加多样性课程类型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占主导地位,这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亟须改进的。我们应该在学生接受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开设相近专业(学科)的相关课程,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开设综合性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功底;介绍实用新技术、新工艺,弥补必修课程的不足等。

3.增加实践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艺术设计学科的特色,就是实践性、实用性强,而现在有些艺术设计院校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实践课程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增加学生市场调研课程的时间及内容,改变传统的操作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研究企业或机构的实际个案。教师要带学生到设计企业或机构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学生作业的成品就是市场中的产品,通过实践、体会来掌握知识。另外,可以建立院系的设计实践工作室,如毕业设计等大设计课程可以在工作室中进行,结合实际课题和生产实践,在取得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

4.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我们以现代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建立理论教学体系。第一,在学时分配上,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按照“学以致用”这一宗旨来构建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第二,建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开设现代平面设计史、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促使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推荐课余学习教材和介绍相关专业的优秀范作欣赏以及实用个案分析,提供最新行业信息等;第四,应结合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来开设专业理论课,使学生能贴近社会、走向市场。

5.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教改深入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要立足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形式,学生和教师要通过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综合信息进行沟通,建立一种不断更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网络,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设计师。在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改革不能停留在教学、科研本身,而是要深入到社会设计实践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用实践来推动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实践,促使老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良性互动、共同成长。

三、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当前,多媒体技术、通信、网络等信息交流技术的迅速发展,渗透到艺术设计教育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传播的方式。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学术交流便捷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获取专业知识的手段,教与学将逐渐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面临着挑战。在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师缺乏优秀人才,因此,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我们应及时建立具有现代化设施和能进行多学科培训的综合性师资研修中心,定时定期进行师资培训。同时,开展定时讲座与论坛,把继续教育作为新型专业教学的重要方面来考虑。促使教师更新观念,贯彻可持续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课题设计和组织能力,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向现代的启发、引导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教师应尽快掌握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科书为参考,以最新的案例为补充,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辅,重新设计教案,主要专业课程都需要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建立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交流平台,每门课程都要求有扩充学习内容的参考书、推荐的专业杂志、专业网站、作业思考题等。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涉及诸多的问题,重点应放在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的调整上。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和谐一致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教育是设计的基础,艺术设计教育决定着我国视觉设计现状、设计水平和设计的未来发展。高等设计院校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复合能力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弘扬人文精神,创造新知,为推动我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占军.欧洲设计院校教学模式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启示[J].设计艺术,2004(4).

[2]姚建平.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06(7).

[3](英)艾伦·斯旺.英国设计基础教程[M].匡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陈 琛

上一篇:政府部门职位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学雷锋争做好儿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