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特色建设方案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合唱特色建设方案(精选9篇)

合唱特色建设方案 篇1

临河六小 2015年5月

临河六小合唱特色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上学期临河区督导室对我校艺术教育特色项目验收的反馈意见及我校艺术特色总体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创建“全面+特色”学校,培养“合格+1234”的学生,即各科学业成绩至少达到合格,一项体育技能,二项艺术特长,三个良好行为习惯(读书、写字、讲卫生),四种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在去年基础上,我们做了改进和调整:坚持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开展全体师生合唱教学,形成“人人会唱歌,人人爱唱歌”的良好局面。实现“以艺育德、以艺启智、以艺强校”的发展之路,推动我校艺术教育健康、创新、持续发展。

一、开展合唱教学的意义

声乐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艺术。作为声乐作品——歌曲,是语言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语言的特殊音乐。因此,它易学、易记,好的作品朗朗上口,一唱就会。因它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益于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广泛接触音乐,可以使孩子们了解生活,熟悉生活,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并有助于个性的形成,气质的培养。还可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音乐的审美能力,扩大孩子们的视野,了解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扩展知识面;同时能使孩子们思维敏捷,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增强其创造力;也可促进呼吸不断循环,从而使肺部得到锻炼减少冬季感冒;合唱教学及演唱的形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前几年音乐课及合唱兴趣小组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发声方面的知识,并且声音上由于年龄差距不大,融合性较好,所以声音方面比较好训练,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音乐基础知识和唱歌的技能,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但是由于是小学生,音乐修养还比较差,声音的艺术性训练起来比较有难度,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交流,制定与学生的审美能力相符的歌曲。

三、内容及要求

1.内容包括1-6年级音乐教材规定的内容,各班、各年级在校本课程《儿童合唱歌曲大全》、《向儿童推荐的校园歌曲集》中选择合适的歌曲。确定代表本班特色的班歌(可延续唱六年,也可随年龄的增长选择多首。)年级歌曲、全校同唱曲;学生学习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吐字、咬字及音高、节奏训练等。使他们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并自然地运用到歌曲的演唱当中。

2.通过排练好每一首歌曲,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来规范学生的声音、进一步提高演唱水平和演唱技巧。通过练唱少儿合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四、活动安排 1.教师合唱安排

每学期利用两个月的晨读前、放学后时间,随机安排教师合唱团集中训练,由校教师乐队伴奏及指导,其余时间由教师自由学唱歌曲,每学期唱会2首歌。

2.学生合唱安排

每学期初由校领导、音乐老师、班主任、学生代表共同确定班级合唱歌曲1首、年级歌曲2首、校级歌曲2首。由音乐老师利用课内时间教会,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5分钟时间进行练习。校级歌曲要求学生上课间操时集中演唱,班歌、年级歌曲、校级歌曲可在放学路队组织要求学生合唱。

3.展示安排

定于每年五月中下旬开展合唱节活动,进行班级比赛、年级比赛、全校师生同一首歌展示等活动;学生合唱团、教师合唱团要参加每年表彰、庆祝等大型展示活动;利用集会、升旗、放学路队等形式展示各班唱歌特色,并计入班主任考核。

五、活动措施:

1.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音乐老师相互配合,保证每次训练时间。

2.音乐老师在课内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教给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学生声音的位置,让学生区分出大本嗓和艺术嗓的区别。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合唱技巧,使学生的呼吸方法保持统一,达到口型的统一,进而达到声音的统一。

3.班主任与音乐老师配合利用班内媒体定期给学生欣赏中外合唱的名曲,以及名师的讲解,开阔学生的眼界。

4.由校领导、音乐老师、班主任、学生代表共同收集中外儿童合唱歌曲,汇编校本课程。

作为艺术特色项目,我校合唱团一直是兴趣小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参加人数逐年上升,在此基础上由兴趣小组推广到全校同学都能参与的合唱教学,采取“集中教学、分散展示”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年级音乐老师为导演,以音乐课为阵地,每期一个主题,如“感恩励志”、“经典儿歌”、“校园歌曲”、“改革开放”,每年举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全校性合唱节,结合平时上操、升旗、放学路队等展示活动,形成“人人会唱歌,人人爱唱歌”的良好局面。通过听赏、参与童声合唱表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临河六小

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篇2

(2011-06-07 08:28:44)

转载

杂谈 ▼ 标签:分类: 教学一得 在全面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创建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符合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愿望。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其意义在于“以竹文化校本课程研究为载体,实施德智一体化,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特色建设分析

(一)外部条件分析

庙下小学地处龙游县南部庙下乡,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峰峦叠嶂,连绵35万亩竹海蔚为壮观,有“浙西大竹海”之美称。1999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毛竹之乡”。2001年被衢州市政府命名为“衢州市毛竹之乡”。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师资条件分析

我校有一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70%以上,教师队伍比较年轻,教师们富有爱心,教学水平较高。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教学的本领,还能学会育人的本事,这无疑是意见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特色建设定位

(一)学校办学思想

坚持以“竹文化”为特色,树立“育人为本、和谐发展、张扬个性”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为规范、基础扎实、志向高远、体魄健美”的合格少年,实现“创文明环境、树良师形象、育创新人才、兴特色学校”的目标。

(二)学校特色表示

学校特色以“竹”为主体,开展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基础的事业,是对“只有本土的,才是最优的”的生动实践,将协调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它具有挑战传统课程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宽容,相信乡土文化对课程建设的参与,不仅不会对具有主流价值的知识构成威胁,还会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为学科课程添翼。

学校特色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竹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将给学生的一生发展夯实乡土文化根基,给学生打下爱国、爱乡、爱民的情感底色。

学校特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也要依靠家长的关心、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将与家庭成员、竹农、种竹专业人员、竹文化研究人员对话,实地感知、探讨和创新竹文化,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拓宽合力教育的途径。

因此,学校特色的开展将以“竹文化”为切入口,依托前期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采取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方法,通过各学科教学、主体教育活动、竹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活跃。这将改变教师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育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并把经验、知识、技术、思想、理论、方法等文化传给学生,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特色建设目标

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感悟竹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有特长,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特色建设构想

(一)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

1、营造氛围,搜集素材。学生从小生活的庙下山区群山绵延,风光旖旎,竹海茫茫,全国汽车拉力赛赛道穿越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浩瀚竹海当中点缀着古村民居、参天古树、山涧清流,山水田园风光绚丽多姿,灿烂夺目,堪称“花果洞天、世外桃源”。这种天然的氛围使得校本课程素材比比皆是。我们要做的只是如何营造氛围发动学生去搜寻、探访、积累、加工、提炼。开题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型的 “竹乡搜索无极限”亲子活动: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集竹乡名人名事、竹乡诗歌、儿歌、竹乡趣闻、竹乡俗语、歇后语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学校汇总成册。学校建立了“校园竹文化”的研究课题专业网站(网址:http://)。学生所有的资料都可以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由此,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

2、化整为零,建构框架。根据积累的原始素材,我们建立了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竹乡风采:生态竹乡、美丽竹乡、竹之底蕴、竹之运动。竹乡生态:竹经、育竹三步曲。竹乡制品:庙下竹席、翠竹美工艺、竹食品。竹子神韵:关于竹的传说、成语、歇后语中的竹。竹子资源:竹与现代经济、庙下竹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每一单元文本后还有单独的拓展单元“竹海人家”包括:百竹荟萃、竹林园地、竹园论坛、竹海名人。

3、集思广益,积累资料。在框架基础上,2006年6月份开始,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专著,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征集资料。一是向广大家长、所有学生征集。以给家长一封信(附校本课程框架)的形式鼓励家长和子女一起搜集与竹有关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各种资料。很大部分已经收录在各单元中。二是向广大教师征集。通过开展“校本课程金点子评选”也使课题组老师视野大开。三是向本地专业人士讨教。我们邀请了县林业局驻乡林业指导员包乐祥和本地退休老教师叶文标以及当地民间艺人吴德林给课题组的老师作了专门指导。还聘请他们为课题专业顾问,负责教师培训、学生讲座。另外还与专门负责编撰“庙下乡非物质遗产志”的叶文标先生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思广益,累积了大量资料。摘抄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达90多篇;撰写有关论文12篇;完成典型课例6例,典型教学设计6篇;撰写各类典型案例12篇。

4、整理材料,编写样本。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每人负责一个部分内容的编写,经过努力,2007年2月编写出了《浙西大竹海风采》校本课程样本。样本分竹乡风采、竹乡生态、竹乡制品、竹子神韵、竹子资源五个单元。

(二)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实施

1、宣传竹乡竹海。本乡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学生对竹并不陌生,通过对竹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竹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用心体会身边的竹文化。向着这一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校园建设,在“人创造环境”的同时,发挥“环境创造人”的育人功能。

(1)利用宣传窗开设“家在竹乡”专栏。宣传窗中每月一期的“家在竹乡”专栏由全校12个班级轮流刊出。每月一个主题,所有的内容都由学生搜集,课题组教师具体指导。主题多样,有“竹乡名人”,“ 飞雪点竹妆”,“ 翠竹伴我同成长”,“乡竹,乡心”等。少先队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编辑、美工、作者等,教导处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读者奖、金点子奖和“火眼金睛”(找差错)奖,并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公布名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刊出质量,扩大了阅读面。

(2)利用黑板报开设“竹乡风采”专栏。我校每个教室后都有黑板报。两周一期的板报,内容丰富多彩:竹乡逸事、竹乡趣闻、梦里竹乡、我为竹狂、竹海古道、竹海人家等等。每一期的板报都让人眼前一亮。驻足观之令人感叹:身在竹乡,心情欢畅。更为学生迸发出的热情、无限的创造力而惊诧。它为学生架设了亲近竹,了解竹,感受竹,热爱竹的桥梁。

(3)建立校园“竹林馆”。我们先后共引进了15种竹子移栽在教学楼后的“竹林馆”中。每棵竹子上挂有该类竹子的习性、分布、繁殖过程简介。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记观察日记。

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育人,构建了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2、打造系列活动。学生在竹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学习、生活,他们赏竹、论竹、研竹、品竹,在探讨中得到情感的提升,在争鸣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我们适时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研竹的过程中画、唱、写、做,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1)找:成立“笋丫儿科学院”,寻找、收集家乡庙下竹子的种类、面积、历史,编写竹子手册。

(2)画:我们成立了“笋丫儿小画院”,由本校美术专职教师和民间画家何仲寅(县书画协会会员)担任辅导员,利用美术课和第二课堂进行素描和野外写生。家乡的一草一竹、一山一水都成了学生心中的“天鹅”。

(3)写:学校创立了“未来星创作室”,其宗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让孩子们用笔描绘家乡,用心感受家乡竹海的壮丽、优美。由于报名人数众多,我们以自愿申请、现场创作、抽签确定各班6名学生组成创作室班底,再聘请他们为各班的“斑主”,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组建班级创作组。

(4)做:学校成立 “竹艺品工作室”,每个班还设有“竹艺吧”。①训,我们请民间艺人吴德林和美术老师为各班培训了5名骨干,再由他们辐射培训。②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竹制品、竹工艺品,把观察到的画出草图。③做,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和父母一起,但不能由父母代替,用竹子材料制作简单竹制工艺品。④创,在模仿的基础上,我们提高了要求,提倡做有新意的作品。使学生明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情。⑤赛,我们结合县里的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征集创新作品、集体报名参赛。⑥拍,对在县里获奖的作品我们除授予荣誉称号外,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还举行了小小拍卖会,拍卖过程完全由学生组织,少先队提供支持,家长委员会具体指导。

3、营造竹韵课堂。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想更多、更系统的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竹,了解家乡的人。2006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新奇地发现课程表上多了一门课——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当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差异非常谨慎地选取了三——六年级各一个班开始实施这门课程。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实验的基础上,在三——六年级全线铺开,并于2008学年延伸到一二年级,实现每班每周有一节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我们建立了“以活动体验为先导,以课堂实施为主渠道”的体验学习模式。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竹艺术渗透中获得精神的熏陶,在感悟竹的品性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现代意识。

(1)教师培训:2006年2月25日,我们邀请了县教科室副主任商祝泉老师给全校教师作了“校本课程实施,你准备好了吗?”的专题讲座。商老师从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校本课程实施的注意点、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四个方面作了高屋建瓴地讲解,使每位教师茅塞顿开。2007年3月16日,我们还邀请了省小语会副会长、省特级教师、课程专家赖正清老师给每位教师作了课程实施前的最后培训及动员会,赖老师重点作了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和评价的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每位校本课程实施教师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心里有底。2007年11月28日,衢州日报“教育在线”栏目以大幅版面介绍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并就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宝贵建议。2008年4月16日,高启华副市长来我校检查工作时,也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我们适时抓住这些建议、指示对全体教师多次进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再培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实施。

(2)精心实施: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2006学年,我们分别挑选了省、市、县骨干教师钟华伟、方忠伟、叶应珩作为第一批课程实施教师。采用集体制定教学计划、即时交流,课题组成员补充的方式,边实践边交流边反思,举行了三次集体备课,全体教师参与备课,使实施教师得到了提高,又储备了新的实施教师。从2007学年开始,我们每月固定开展一次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补充校本教材,讨论教学方法,交流实施心得。

(3)联动教研:语文组和综合组、数学组的三组联动教研模式是我们的一个创举。各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冷眼看课堂,他们的建议往往使执教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每一次的课堂反思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增强了实施者的信心,更为后来者开拓了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大道。

4、探究竹乡精神。作为竹乡人,竹乡的景,竹乡的人,竹乡的情,一切离学生那么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升华,去提炼把他变为一种精神——一种骨子里挥之不去、一种血液里时时流淌、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忘确的精神——竹乡精神。这种精神在校园里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

(1)校本课程有课外拓展这一版块,我们把它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整合。如全校的“竹乡发展,你我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把全校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分别围绕认识竹子,竹工艺、竹食品,竹神韵,竹经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每组活

动后学校评选优秀实践活动成果。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身为竹乡人竹子与每家每户息息相关。

(2)我们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实现我能行。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如“竹废料的再利用”、“竹叶的再开发”、“庙下竹工业的现状调查”、“ 晓溪农家乐的调查”等。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竹与庙下经济的发展不分不离。

(3)我们开展“三个了不起”活动:竹乡了不起、竹乡人了不起、争当了不起的竹乡人。我们适时举行“竹文化”诗歌大赛、“竹文化作文大赛”、“竹子”绘画比赛、“竹子赞”主题演讲等专题活动。赞家乡、绘家乡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做一个了不起的竹乡人的美好信念。

(4)举办家乡名人在我心中活动:校本课程每一单元都向学生推荐一名竹乡名人。如今,从革命家、著名学者华岗,革命先烈吴雄到全国劳动模范、课题顾问童太科、庙下最大笋竹加工企业老总黄煜俊等学生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五、特色建设

1、坚持整体性原则。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切均围绕着“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的安排,都要反思对此核心特色的意义何在,从而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做到四个结合:(1)研究要与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统一筹划;(2)教育教学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统一筹划;(3)德育与教学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

2、坚持发展性原则。首先,所有的发展,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对现有基础进行总结和反思,不脱离现有基础另搞一套;其次,所有的发展,必须是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再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持续地跟进,更准确地说,特色学校创建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历程,在这过过程中,我们需要包容、接纳和精益求精。

3、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特色就是个性的展现。学校要在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制度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大胆革新,办出特色,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最终打造出庙下小学强烈的个性符号。

书画特色班级建设方案 篇3

书画特色班级建设方案

一、书画教育的实施

(一)抓课堂,夯实书画课堂教育

艺术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我班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教学计划,开齐音、美课程、上足课时,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努力优化教学环节,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二)打造课内外、校内外融为一体的书画课程内容

多形式开展学生乐于参加的书画培训活动,做到人人参加兴趣小组。班级美术兴趣小组带出了一批热爱绘画的小老师,他们通过参加兴趣小组的学习,不仅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实践中,已对不同质地、不同材料、不同性能的工具和不同的设计制作获得了更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直接的体验,合理利用零碎的各种材料,掌握了处理材料的技能,画、剪、贴、刻、拼、摆、烫……一系列的操作得心应手。书法小组也不甘落后,几位热爱书法的同学,利用每天20分钟的写字时间,带出了一批批出色的`伙伴。

我们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参加书画兴趣小组的学习,培养坚韧的意志;定期举办书画比赛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期期创新。这项活动,真正启到了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同时,学科融合、相互渗透。每位任课教师都能根据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把引导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以培养健康、快乐、创新型的人才为己任。

二、、积极开展书画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成果显著

这学期,我班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狭小的学校圈子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1)“贴出我们的画”系列活动:如“创作才艺大比拼”、“作品展示会”等主体性系列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创作的乐趣。今年国庆举行的书画比赛,学生情绪高涨,踊跃投稿,那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赢得了老师、同学、家长的一致好评。

(2)“快乐抒我心”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剪出各种自己喜欢发几何图形,拼成多种多样的物体,吸引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快乐,在体验中享受成功。

(3)“书写我们的童年生活”系列活动:在阳光晴朗的日子里,以水泥操场为画纸,用彩色粉笔书画自己的幸福生活,享受魅力人生。

高中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篇4

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大连市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作意见》和我市《指导意见》,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实际,现就我校特色高中建设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深刻认识特色高中建设的重大意义

——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之所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扩大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特色高中建设就是落实国家规划、实现高中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提升创新素质能力之所需。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特色高中建设就是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可选择的教育。

——与时俱进特色办学之所求。受高考制度的影响,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办学特色尚不鲜明。以先进理念为引领,承担起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双重任务,是促进我校教育规范化、特色化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质特色”为发展目标,以“因地制宜、学用相长、多元发展”为总体思路,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培育“专业+专长”的教师,创建“规范+特色”的学校,促进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用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使“学校特色”成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在提升学校核心价值的同时,创造高层次的附加价值,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校园,获得社会对学校高赞誉度、家长对学校高满意度,成为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示范高中。

——坚持整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教职工,面向学校全面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

——提倡多样。各年级部、各学科、各组室部门,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学校,重在理念、制度、内容、方法的建设,增强学校发展的综合实力,把学校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新阶段、更高水平。

——强化过程。建设特色学校,重在结果,更重过程;重现有条件,更重创新发展。把特色办学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贯穿于互动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

——资源共享。立足学校与驻地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切实让学校建设上水平、学生素质得提升。

三、特色项目建设内容

学校通过“因地制宜、学用相长、多元发展”,建立学生、教师、学校相互依存、互为发展基础的利益共同体;从尊重个性化起点差异、尊重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以学校优势项目为切入点,凝聚学校内部力量,引导学校发展方向,摈弃教育内容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格局,建构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实现教有方、学有长。

因地制宜:立足我校美术等艺术类教学优势,打造以美术特长生为主,兼有体育和音

乐特长的校园项目;立足结合本地区近海的特点,培育发展海上养殖等海洋经济项目;立足本地区服装行业的领军地位,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增设服装设计等实用项目。

学用相长:对应校园项目、海洋经济项目、实用项目,成立以相关教学组为牵头单位 多元发展:特色学校的标志(特色办学附加价值的增长点)

内涵释义:学生的自主发展,潜能和内驱力得到激发,产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设计的主观要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教师的自主发展,教育的创造力得到提升,名特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校文化的自主发展,开辟多种成才通道,形成独特、稳定、优质的“自然和谐、人文关怀”的精神风貌。总而言之,就是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围绕学生自身的特点,构建最适合其发展的通道,从而在不同层面获得多元成功。

评价要素:内涵建设(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研究),多元化评价(学生成长、教师成长),现代化建设,办学绩效、社会赞誉度。

“文理并重、多元发展”特色办学,既是对我校特色教育建设成果的继承,同时也是教育思想、成才观的进一步提升,它从人的生命本质出发,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的高素质现代人”。

特色项目体系

(1)学科教学

科学与人文并重,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大力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建设“生命课堂”,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鲜明的学科特色,全面提升各学科的竞争力。

(2)特长生培育

加强体艺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每位学生至少具备一项体艺特长;体美音组要发扬传统项目优势,发展特色项目,在各类体艺比赛中展现亮点;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对口高校的交流合作,开设体育、音乐、美术培训班,为学生个性特长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特优生培育

传承学校培育优秀生的成功经验,建立特优生档案,采用导师制,进行结对指导,邀请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辅导;强化学科竞赛的组织和辅导;抓好高校生源基地的建设,努力为著名高校输送更多的优质生源。

四、具体措施

1、建立现代管理体系

围绕“因地制宜、学用相长、多元发展”中心内容,打造生命课堂、践行生活德育、培育智慧教师、开展校本科研;建立“生命课堂、生活德育、校本研究、智慧教师”四位一体的现代管理体系。

2、建立特色办学动力机制

确立“特色高中建设是人力资源活力开发”的理念,着力推动教师创造力开发。学校实行岗位责任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推进特色教育工作;改革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努力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建立荣誉通报制度,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内驱力。

3、建立一支专业化骨干教师队伍

确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色办学需要名师支撑,学校要化大力气培养专业教师,要与省内外名校结对,每年派2~3名优秀教师挂职锻炼,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参加省内外短期高级研修班学习,参加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组织的,随名专家、名教授开展的短期访学研修活动。随着《“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规划》的实施,壮大名特优教师队伍,构建骨干教师梯队。

4、建立不同层面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确立“面向全体、发展个性、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学校建立不同层面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在促进特优生、特长生发展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后劲生”的教育,从最后一名抓起,用赏识激活他,用真情感动他,用真诚走进他们的心灵,建立“后劲生”档案,落实助学措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5、建立特色教育研究会,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学校成立特色教育研究分会,对特色学校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指导教改实践;每个特色项目都要有课题引领,每学期组织特色教育专题研讨和成果展示活动;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丰富特色建设研究成果。

五、建设步骤

1.第一阶段 规划论证阶段

规划形成并转化为各部门的建设方案,确定重点,开展试点研究,进行综合论证,为全面实施规划作准备。

2.第二阶段 实施调控阶段。

办学思路和规划进入全面实施、运作并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实践---反馈---调整---实践,使规划建设更符合实际。接受阶段性评估。

3.第三阶段 总结、示范阶段。

继续实施规划,全面取得成果。着手总结提炼和成果展示,发挥特色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接受全国验收。

古溪小学书法特色建设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重点,通过开展“书法特色建设”活动,提高学生书写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引领全校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二、工作目标

学生达成目标:能写一手漂亮的规范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培养目标:通过开展“三字”培训,提高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和指导能力。

学校发展目标:以“书法进课堂”为突破口,到2012年,使学校成为市“三进”工作示范学校。

三、具体要求

学校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书法教学工作正常,学生书写能力普遍提高。学生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能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一丝不苟,工整美观”。学生作业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工整,格式、行款规范,页面整洁。教师批改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工整,格式、行款规范,堪为学生楷模。今年5月份,学校被授予“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的荣誉称号,学校将在巩固已有写字成果的基础上,将写字 1

特色放大。

四、组织实施

(一)健全组织,制订计划。

我校成立“书法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唐锦富副校长任组长,顾赛红、顾小青、顾晓东、鞠晓峰、周琴等为成员。立足校情制订“书法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及具体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保障措施及具体工作,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让全体师生深刻领会“书法特色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我校将通过电子显示屏、黑板报、宣传栏、展示栏、校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晨周会等宣传阵地及媒介的作用,宣讲“书法特色建设”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和基本素质的重要意义,营造浓郁氛围,引导全体师生人人参与到“书法特色建设”工作中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做到家校结合,共同推进。

(三)、明确要求,加强培训。

在写字方面,学校将进一步抓好写字教育的普及工作。强化师生“提笔即练字”意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促进写字整体水平的提高。将着力抓好写字常态课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写字常态课听课、评课制度,在实践的基础上优化“一看二练三评”的校本教学模式,使全体写字任课老师人人能熟练校本模式进行教学。将进一步提高任课老师的写字指

导水平。通过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开展专题沙龙、定期举行写字优质课评比、写字课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四)、纳入课程,实现常态。

一是调整课程安排,确保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课和每周一、三、五中午的练字课。二是教育指导学生课外自主时间适当安排书写训练内容,提高训练的效果。三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已有的书法校本教材《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五)活动推进,稳步实施。

每月举行一次书法竞赛,对学生的优秀作品及时展览,定期对学生进行写字评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每月举行一次写字课研讨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写字指导优质课评比,促进写字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具体安排:

2010年秋学期:

1.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2.组建写字兴趣小组并正常开展活动,培养书法特长生。

3.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中小学生书法展示赛活动。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2010年(下)江苏省写字等级证书考试活动。

5.举行学生写字比赛活动。

6.各年级举行写字验收活动。

2011年春学期:

1.继续开展写字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书法特长生。

2.举行师生书画作品展。

3.师生现场书法比赛活动。

4.校内写字指导课比赛。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写字等级证书考试活动。2011年秋学期:

1.继续开展写字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书法特长生。

2.校师生书法作品展。

3.举行学生写字比赛活动。

4.举行写字验收活动。

2012年春学期:

1.继续开展写字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书法特长生。

2.师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

3.举行写字评段活动。

4.申报市“三进”工作示范校,验收并确保通过验收。

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篇6

2010~2011学

一、总体思路

落实金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关于学校特色建设工作要求,提高学校办学档次和品位,发挥学校高品位文化环境的潜在功能,用高品位文化环境熏陶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学生成长搭设平台,最终实现学生“一专多能”、“合格+特长”,培养高身体素质、高人文修养的现代化中学生。

二、学校特色建设内容

1、发挥学校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资源优势,打造高身体素质、高人文修养的现代化中学生。实现“一专多能”、特长明显、基础厚实、品德高尚的个性发展目标。

2、创建高品位的学校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我校特色建设的优势之一。70多年建校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学校特色建设铺垫了坚定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班级管理文化贴近学生、个性突出。走廊宣传文化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环境建设文化优雅、整洁;习惯养成文化规范、持久;人际关系文化和谐、有好。学生踏入校门就身处于温馨、和谐、人文的育人环境之中,浓厚的文化气息、高品位的学校文化、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的发展起到助推力的作用。体育、音乐、美术教学是我校特色建设的又一大优势。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国家、省、市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学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曾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试点校,为国家、省、市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优秀人才。音乐、美术教学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学校曾是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生源基地。有多名学生考上名牌艺术院校。如今的一专多能、特色明显、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的培养模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实环境育人,打造高身体素质、高人文修养的现代中学生就是学校特色建设最终要实现的培养目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力求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三、实施原则

1、高标准原则

学校特色建设目标要求起点高、硬件建设档次高、思想内容品位高。

2、个性化原则

学校特色建设要突出学校的优势项目,要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思想,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

3、全面性原则

学校特色建设要体现在学校发展的全过程,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各阶段,要体现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要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实施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提高认识阶段

2011年2月24日至2011年2月28日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让教师全面了解特色建设在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师自身素养在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激发教师投身于学校特色建设的积极性。

(二)组织实施阶段

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30日

1、学校各基层部门结合本学年学校特色建设工作计划、安排,制定出各部

门工作计划、确定活动内容和时间。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学科要把发展学生“一专多能”作为工作重点;活动时间:2011.3.1~2011.3.152、举办学校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参加本届艺术节活动的学科有:语文、英语、政治、生物、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综合学科等以上各组要依据学校文化科技艺术节方案中规定的内容、确定时间安排好活动。活动时间:2011.3~2011.12.303、体育传统项目活动

本学体育传统项目活动要与“一专多能”结合,为学生搭设表现或展示平台,具体内容:初

一、初二年级男生“校长杯”足球赛,初二年级男生“校长杯”篮球赛,初一年级学生跳绳比赛,初二年级男生俯卧撑比赛,初二年级女生仰卧起坐比赛,秋季阳光体育运动大会。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达人”表演赛。活动时间2011.3~2011.12,具体时间另行安排。

4、校本课程教学成果展示与汇报

此项活动要把学生在校本课程上学到的技艺、制作的作品、编排的节目以及授课过程中精彩片段向全校师生展示。活动时间:2011.11.1~2011.11.305、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I、更换走廊、正厅、各教室门口宣传板的内容

II、更换校园周边宣传橱窗的设施及内容

III、配备校园内电子宣传屏幕

IV、做好校园绿化、美化管理工作

让校园文化环境、绿化、美化环境再上档次。

五、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特色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杨文森

成员:吕世斌、王正伟、孙秀炬、吴静、张军

2、学校成立特色建设项目工作组

组长:王正伟

I、一组负责人:吴静负责校园文化宣传工作

II、二组负责人:孙秀炬负责学校特长教学的开展工作

III、三组负责人:张军负责校园硬件建设、绿化、美化工作

IV、指导检查组负责人:吕世斌负责指导、检查特色建设各项活动计划的落实情况

3、保证特色建设所需人员、经费、时间;

4、加强活动过程的检、指导、验收。使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六、总结验收

1、对学生“一专多能”项目进行考核验收。记入学业成绩之中;

2、形成总结报告;

大连市101中学

诗教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篇7

——周巷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诗教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是根植于民族精神、民族语言和民族风尚,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这一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文化品质和写作能力,营造和谐诗意的生命世界,我校将创建诗教特色学校和慈溪市级诗教基地。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创建诗教特色学校为契机,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师生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提高师生诗词阅读技能和培养诗词艺术欣赏能力,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工作举措

1、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成立以校长为负责人的诗教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全体教师,认真做好创建规划和落实诗教特色学校。

2、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按照课程标准上诗词教育课,开发诗歌艺术地方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积极开展诗歌教育。

3、因地制宜开展课外、校外诗歌艺术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师资、有制度。成立诗歌艺术活动社团。学校定期举办诗歌艺术节。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艺术节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4、把创建工作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展览、展示以及校园整体打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诗歌艺术环境。要加强宣传,充分展示学校诗歌特色活动。

5、处理好中小学生减负与诗词教育的关系,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压力。

6、接受市诗词学会、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诗歌教育的督促、指导。

三、工作要求

1、落实“五进”。

(1)诗进书册。开发诗词校本教材、出版诗词校园专刊。

(2)诗进课堂。课前三分钟诵读古诗,人人诵诗,班班有诗。

(3)诗进课间。积极利用晨间、午间开展诵诗,日有所诵,日积月累。

(4)诗进画墙。校园有专用词橱窗展览,班级文化墙有诗词专栏。

(5)诗进讲座。邀请专家对教师和学生开设写诗、读诗、品诗等专业讲座。

(6)诗进活动。结合德育活动积极开展诵诗、品诗、演诗、积诗、写诗。

2、坚持“六性”。

(1)全体性:面向全体师生。

(2)位序性:认清在教育及学校整体工作中的补充地位。

(3)长期性:意识到位,运作常态化与制度化,长期存在。

(4)思想性:清廉诗词,弘扬正能量,做好精神内涵的传承。

(5)审美性:引导感受诗歌格式使用、语言表达、情感寄托、人性呈现。

(6)丰富性:多形式、多平台、多渠道开展诗教活动。

四、步骤安排

1、发动阶段(2020.8——9月):营造氛围,基础起步。

统一思想认识、筹建诗墙、编选诗教教材。

2、实施阶段:(2020.10——2021.2)教研深入,活动助推。

常态化运作诗歌教育教学及研究。

3、展示阶段(2021.3——2021.7):活动抓实,特色初显。

开展颂诗、背诗、演诗等多种活动,备战市经典诵读比赛。

4、推广阶段(2021.8——2020.12):持续完善,形成特色。

2015年合唱特色项目申报材料 篇8

根据我校艺术特色总体目标,在去年基础上,我们做了改进和调整,为了更好地实现创建“全面+特色”学校,培养“合格+特长”学生,逐步实现“合格+1234”的培养目标(即各科学业成绩至少达到合格,有一项体育技能,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养成三个良好的习惯,培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四种能力)。本在坚持总目标的基础上开展全体师生合唱教学,形成“人人会唱歌、人人爱唱歌”的校园氛围。实现“”以艺育德、以艺启智”的发展之路,推动我校艺术教育健康、创新、持续发展。为此,我校将特色项目确立为“合唱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特色教育的。

一、师资固定化。

学校坚持以转变教师的观念为先导的策略,积极开展各种有效的学习培训活动,使教师更好地了解、认识和掌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的背景、意义、方向和策略。本着全员参与的原则,我们不仅注重培养有唱歌特长的教师作为我校合唱特色教育的主力军,也注重开发、挖掘其他学科有特长的教师参与合唱特色教育。由陈宏伟校长亲自任教,成立教

师100人合唱团,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此外我校积极引进校外资源,聘请河套大学艺术系师生为我校合唱团的校外辅导老师。目前,我校已逐步建立专家、骨干、兼职、助理四位一体稳定的艺合唱教师队伍。

二、内容丰富化。

在开展全体师生合唱教学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了舞蹈、器乐、绘画、各种球类等共计32个兴趣班,组建了36个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社团,参与人数达到1586人,参与率100%。指导帮助学生基本确定特长发展方向并组织建立社团或兴趣小组,建立学生合唱团、小书法家社团、器乐团、舞蹈团,并以课程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积极开展艺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艺术课的艺术性,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广阔的成长平台。

三、形式多样化。

我校不仅在音乐课上纳入合唱教学的内容,专门开设合唱练习课程,同时跟进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每个社团都有符合本班特色的班歌,每个年级都有符合年龄特点的年级歌曲,每学期都确定一首校歌,本学期校歌为《祖国和我》、《中华好儿孙》,利用放学路队、两操集队进行齐唱练习。一年来,学校多次以教导处和大队部牵头,组织开展合唱节、汉字书写大赛、朗诵、电脑绘画赛、儿童书画赛、故事大王选拔赛等项活动。真正起到以特色活动促特色发展的目的。

并且多项活动在市区获奖,在全区中小学运动会上,我校总分获得了第四名。全区中小学舞蹈大赛上,我校的舞蹈获得二等奖称号。全区中小学合唱大赛上获得二等奖称号,教育系统教师才艺大赛中,我校教师大合唱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这些荣誉的取得,的确与我们扎扎实实的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是分不开的。

四、特色课程化。

加强合唱教学的改革和管理。增加合唱教育内容,每周两节音乐课,要求音乐老师利用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合唱技巧训练;设置合唱教学课程,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进行以班级为社团的合唱练习,由班主任具体组织管理,并进行相应考核。编写高质量的合唱教育校本教材。基本形成适合儿童传唱的《童谣集锦》校本教材并投入试用。

五、环境育人化。

认真做好特色学校宣传工作,在营造“人人会唱歌,人人爱唱歌”氛围方面,建设完成班级文化、艺术长廊,增加利用宣传栏、板报、广播站、家长会等积极宣传合唱特色教育,同时向学生和家长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家长的期望,激发学生对唱歌的热爱。

六、制度保障化。1.成立合唱特色领导小组

组 长:陈宏伟

副组长:李美香、安永贞、马彦国

主要成员:柴建荣、张丽君、李凤仙、刘志艳、陶格斯、赵超、李燕、闫春香、陈敏

2.完善合唱教学的考核和检测机制。制定合唱教学的考核及检测细则,参照国家相关的艺术考试等级方案,适当调整、降低标准,形成适合六小合唱教育特色的、科学的考核检测评价体系。

3.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采取校本培训、外出学习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并充分利用陈宏伟校长在艺术界的影响力和人脉,配置一些专业人才甚至是艺术家,形成六小强大的艺术教师梯队。

4.投入经费、创造条件

学校已购置了1架钢琴、学生用电子琴等一批艺术器材。为确保合唱特色教育的实施落实,在充分利用本校资源的基础上,我校计划争取上级支持,按自治区达标学校标准,建立规范设备设施完善的音乐室、舞蹈室等专用场室。并按要求音乐老师配备电脑、数码相机、录像机等专用器材,以确保合唱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临河六小

临河六小特色项目申报材料

临河六小

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9

为扎实有效推进我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乡村发展与复兴,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共进,立足XX实际,着眼农村发展,为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夯实“XX”的新实践的基础,加快推进全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有效推进我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乡村发展与复兴,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共进。采取上下结合、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主体积极性高、工作基础好、规划有亮点、方案切实可行的村庄开展我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展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XX特色田园乡村的风光。通过建设试点,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多样化的特色田园乡村成果,造就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工作团队,为全市面上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奠定基础。

二、工作思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立足XX乡村实际,优化水系、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在尊重村民意见和选择的基础上,引导村民主动投身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统筹推进村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

三、推进目标

充分利用我镇现有资源,以自然村为单元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体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里下河风貌的特色田园乡村。到2025年,全镇规划建设和选择培育6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建设。争创省市级3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全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形成特色田园片区。

四、重点任务

1.科学规划设计。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实现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做好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发挥乡村建设技能型人才作用,用好乡土建设材料,彰显田园乡村特色风貌,确保新建农房和建筑与村庄环境相适应,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2.培育发展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有优势、有潜力、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竞争力的农业地理标志品牌。完善涉农产业体系,利用“生态+”“互联网+”“旅游+”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市域性农业生产服务中心,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

3.保护生态环境。实施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保护、修复、提升乡村自然环境,促进“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管控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业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农村河道疏浚、驳岸整治,加强村庄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治理,着力营造优美和谐的田园景观。

4.彰显文化特色。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延续乡村和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保护农业开敞空间、乡村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传承乡土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培养乡村技能人才。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繁荣乡村文化。

5.改善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要求,推动义务教育、健康养老、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布局合理、质量相近和方便可达。坚持问题导向,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旅游等配套设施,适当增加休闲、停车等服务设施,同时建立科学管理、持续运营的新机制,努力满足乡村发展需要。

6.增强乡村活力。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将财政项目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增强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真正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成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载体建设,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村组干部、合作组织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自主创业,吸引高校毕业生、城镇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创业。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促进乡村社会全面进步。

五、基本原则

1.规划引领,协调联动。坚持“多规合一”,高起点做好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特色产业规划,严格规划管控,分期分批推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各区镇要加强引导,统筹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协调各方力量,重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形成工作合力和内在动力。

2.把准方向,科学推进。村庄建设方向,在报镇领导组同意后实施规划设计,以利于注重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传统肌理的尊重和保护,避免全新重建、大拆大建。注重以农为本,推动职业农民扎根、特色农业发展,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避免仅仅成为观光休闲的景点。注重集聚现有资源要素,挖掘乡村和村民潜力,同时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避免简单地成为商业开发项目。

3.整合聚焦,重点支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聚焦特色田园乡村聚合使用。使用农村改革发展的试验项目和能够推广的试验成果,聚焦特色田园乡村先行先试。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聚焦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引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特色田园乡村先行一步。

4.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采取上下结合、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主体积极性高、工作基础好,规划有亮点、方案切实可行的乡村,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多样化的成果及经验,以点带面、串点组团、连线成片。通过试点工作的不断摸索和总结,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案,扎实工作、有序推进。

六、激励机制

1.政府资金引导机制。除了整合各级各类资金集中支持外,镇财政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农村道路桥梁、村庄污水治理、河道治理、高标准农田等)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村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引导产业发展和支持集体经济等三个方面。为缓解村资金压力,前期规划设计费用由镇代垫,待项目通过后村转结付到镇财政。

2.人才培育激励机制。鼓励镇农村局、建设局、经发局等相关部门人员,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村担任实职。凡是任职期间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富有成效的,将在考核时予以加分,优先评先评优。对于村(居)书记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优先评先评优。

3.相关项目整合机制。优先安排建设点向上申请各类项目。统筹安排全镇向上争取相关项目,加大资金的整合力度,重点向建设点集聚,促进全面推进和跨越式发展。在符合项目资金用途和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倾斜支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镇各部门对上级村级一事一议奖补、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农村公路、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等专项补助建设项目优先用于建设点。农村环境整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资金向建设点倾斜,以及招商的农业发展项目优先落户建设点。

4.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符合镇村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经批准的建设用地自办或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兴办符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产业规划的企业,鼓励盘活利用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和空闲农房。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应先行办理供地手续,优先安排供地。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公开、透明流动。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由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的XX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镇党政办、党群局、农村局、经发局、政社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执法局、民政办、生态办、水利站、建设局等相关负责人组成,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办公室设在建设局。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相关村要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具体负责项目的推进落实。

2.健全制度,专业指导。建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月报制度,建设村定期上报工作推进情况。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情况、研究政策、解决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取得实效。根据各成员单位职能分工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组织热心乡村建设的团队、志愿者和公益团体等参与建设。

上一篇:爱之链课堂实录下一篇:让语文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