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0篇)

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过程方法:

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学习难点: 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回忆一下欧姆定律的内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怎样的?这三个量中如果已知两个是否可以求得第三个?

欧姆定律I=U/R的变形公式有几个?

一个是U=IR,一个是R=U/I,对于后者,可不可以说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而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也就是说,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导体的电阻R就会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会越小?

学生回答

〖师〗电阻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是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的,和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电压多高,以及导体中是否有电流,电流的大小都没有关系。电阻只与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所以对于变形公式R=U/I,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伏安法测电阻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某种灯泡的电阻是多大,该怎么办呢? 【设计方案】

我们只要能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变形可得出灯泡的电阻值。

1.如何能测出灯泡的电压值? 2.如何能测出灯泡的电流值?

3.欲使灯泡连接在电路中,应该再加一些什么器材?

4.要多测几次,观察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阻值是否相等,如何才改变其电压值?接入什么器材好?

与学生一起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回答电路的设计应该是怎样的,最后确定实验电路如下图。

【注意事项】

①注意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线处,如果不在,还要注意先调零; ②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③如果使用的导线芯是多股细铜线,连接时要将其顺时针缠绕在接线柱上,这样拧接线柱时会越旋越紧。

④合上开关前,滑片应该在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以防止电路中电流突然过大。

⑤读数时,眼睛正对刻线,确保读数正确。【进行实验】 将数值填入表格内。

【评估与交流】:

你能从这些数值中看出还有什么规律吗?

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 篇2

1实验部分1

1.1改性载体及催化剂的制备

改性载体以GL - 03为原料,在65 ℃ 的水浴中打浆、搅拌3 h,在此过程中将磷酸溶液匀速地滴加到浆液中。打浆结束后对浆液进行抽滤, 先在100 ℃下烘干12 h,后在550 ℃ 下焙烧4 h, 可制得含助剂P的改性Al2O3,记为P - GL。按上述步骤,将打浆过程中滴加的溶液依次更换为硼酸、硫酸钛、氯氧化锆溶液,可制得含助剂B, Ti,Zr的3种改性Al2O3,分别记为B - GL,Ti-GL,Zr - GL。采用混捏法制备 γ - Al2O3载体。 先向改性Al2O3中加入黏合剂、分子筛、田菁粉, 然后混合、挤条、干燥并焙烧,可制得复合氧化物载体。

催化剂以W - Ni为活性组分,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出含不同助剂的催化剂,分别记为CB,CP,CTi,CZr。 催化剂中 助剂的质 量分数为3% 。

1.2催化剂性能评价

催化剂活性评价在固定床连续流动微反装置上进行,反应器上下两端装填石英砂,中间恒温段装 填经过研 磨处理的 催化剂,装填量为10 m L。

预硫化硫化油中二甲基二硫的质量分数为2% 。预硫化采用两段升温流程,第1段为在230 ℃ 下恒温4 h,第2段为在320 ℃ 下恒温2 h。

活性评价反应压力为4. 0 MPa,反应温度为320 ℃,体积空速 为2. 0 h- 1,氢油体积 比为1 000,采用正十二烷为模拟化合物。

1.3γ-Al2O3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

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生产 的ASAP 2420型物理吸附仪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容。 采用日本理学公司生产的D/max 2500型X射线衍射( XRD) 仪表征分子筛的相关性能,管电流80 m A,管电压40 k V,选用Cu Kα 靶,入射波长154. 05 pm。采用美国尼高丽公司生产的IR 56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 表征载体及催化剂的相关性能,波数为400 ~ 4 000 cm- 1。采用美国麦克公司生产的Auto Chem 2920型全自动化学吸附分析仪表征载体及催化剂的相关性能,升温速率为10 ℃ / min,从室温升温至900 ℃,样品用量为50 mg,还原气体采用H2体积分数为10% 的H2/ Ar混合气,气体流速为30 m L / min。

2结果与讨论

2.1改性剂对γ-Al2O3物理性质的影响

改性前后Al2O3的物理性质如表1所列。由表1可以看出,与未改性Al2O3( GL - 03) 相比,引入助剂可改善Al2O3的比表面积,P的改善效果大于Zr,Zr的改善效果大于B,B的改善效果与Ti相近。引入P可使Al2O3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均获得显著改善,其原因可能是在改性过程中,P元素进入了Al2O3的表层晶格,占据了 γ - Al2O3的四面体空位,对Al2O3相变时的阳离子重排过程产生了位阻效应,一方面提高了Al2O3的热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扩孔的作用,从而使Al2O3的比表面积和孔容 增大。添加Zr能使Al2O3的比表面积显著提高,这与文献[6]的结论一致。B对Al2O3比表面积的改善效果一般,可能是在焙烧过程中有B2O3生成,并且生成的B2O3堆积在孔道内部使孔道堵塞,使Al2O3的孔容降低。Ti对Al2O3比表面和孔容的改善效果与B相近,使Al2O3的孔容降低。在Ti改性过程中,Ti不但以羟基取代的方式在Al2O3表面进行负载,而且是先取代四面体配位的羟基[1],也就是说Ti先进入Al2O3的骨架中,然而并不是所有的Ti都能够形成羟基,因此有部分Ti O2会堵塞孔道,使孔容下降。

2.2改性剂对WNi/γ-Al2O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2.1晶相

由图1中可以看出,改性前后WNi/γ - Al2O3催化剂的XRD谱图基本一致,改性后催化剂的特征峰没有发生拓宽现象,催化剂结构的有序度也没有发生变化。改性后催化剂仍保持了其典型的骨架结构,晶体结构未发生显著的变化,未发现其他氧化物的晶化峰,这表明改性剂在催化剂体相中为非晶态或高度分散在催化剂表面,达到了改性的目的。

2.2.2酸性和酸量

改性前后采 用FTIR表征获得WNi/γ-Al2O3催化剂的酸量如表2所列。

* : 大于 450 ℃ ; **: 250 ~ 450 ℃ ; ***: 160 ~ 250 ℃ 。

催化剂的酸性来源于不同氧配位数的Al原子,催化剂的酸类型、酸强弱取决于Al原子的氧配位数[7]。在Al原子数相同的情况下,高配位酸中心随着Al原子配位数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的酸性也随之增强。据此可以推测,引入硼有利于六配位的Al原子形成具有正八面体结构的酸中心,导致酸量显著增大。P改性催化剂的总酸量明显比未改性催化剂的总酸量低,可能是助剂P与Al2O3相互作用,在Al2O3表面生成Al PO4覆盖在载体表面,湮没了催化剂表面原有的部分酸中心,或者是P堵塞了载体的部分微孔,导致酸量显著降低。这与文献[5]的结论一致。在Ti改性过程中,氧化钛能与Al2O3在载体表面的羟基发生缩 水反应,形成Al—O—Ti键,嫁接到Al2O3表面,Ti不但会先取代弱酸性四面体配位的羟基[8],而且会对中强L酸位有影响[1],导致弱酸量降低而中强酸量显著增多。添加助剂Zr可以降低催化剂的酸性,这与文献[10]的考察结果一致。

2.2.3活性组分的还原性能

改性前后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 TPR) 曲线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温度由低到高出现2个明显的耗氢峰。由于Ni O在Al2O3上有2种分散形态[4],所以在低温区( 低于670 ℃) 和中温区( 670 ~ 900 ℃) 附近均有较宽的耗氢峰,分别对应着Ni O与八面体( Ⅱ型) 、四面体( Ⅰ型) 的Al2O3配位的还原峰[9,10]。与中温区对应的Ⅰ型Ni - W - O相为单层结构,硫化后不饱和程度较低,加氢活性不高。Ⅱ型恰好相反。由图2还可明显看出,添加B,P,Zr的催化剂不但还原峰封顶温度升高,而且助剂加入后低温耗氢峰的面积明显增大,说明加入助剂可使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降低,其中加入Ti后还原峰向低温移动的幅度最大,中温峰的面积也减少得最多。由于助剂改性均会使四面体配位的镍离子减少,阻碍了四面体结构Ni Al2O4尖晶石的形成,形成的多为八面体尖晶石,这种结构比四面体尖晶石容易还原,所以使催化剂的还原温度普遍降低。用质量分数分别为0,0. 08% ,0. 12% ,0. 14% ,0. 16% 的氧化钛对Al2O3载体进行改性,Al2O32个晶面上存在着四面体空位和八面体空位,分散态的Ni + 首先进入八面体空位,且随着氧化钛质量分数的增大,还原温度移动的幅度就会越大。由于本工作所用助剂的质量分数均为3% ,所以CTi还原峰移动的幅度较大[5]。

2.2.4活性和选择性

为了考察这4种助剂对WNi/γ - Al2O3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本工作以正十二烷为原料,在固定床微型反应装置上对催化剂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3所列。

由表3可以看出,Zr改性催化剂的C4 ~ 8选择性最低,因为添加Zr主要能够明显提高催化剂对C≥5的选择性[11]。催化剂的加氢选择性随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12],由于P添加量为3% 时酸性较低,所以催化剂的选择性高达97% 。硼酸改性改变了Al2O3表面酸性和酸量的分布,使中强酸 ( 尤其是L酸) 含量增加。由于L酸中心对加氢反应有利,所以催化剂的活性提高。在Ti改性催化剂中虽然中强酸量较高,但B酸居多。当反应温度由523 K向623,723 K升高时,Ti改性催化剂的活性单调降低,也就是说向催化剂添加Ti助剂后,对低温活性的提高更为有利。Ti改性催化剂的活性还 与H2S浓度有关,当H2S浓度为0. 5% ~ 10% 时,催化剂的活性基本保持不变[13], 如表3所示,Ti改性催化剂的选择性与没加助剂的催化剂相近。

3结论

P助剂能显著提高Al2O3的比表面积。在助剂用量为3% 时,改性前后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地变化,可能是高度分散所致。引入B助剂有利于六配位Al原子形成正八面体结构的酸中心,导致酸量显著增大。由于Ti在Al2O3表面以特殊羟基取代方式负载,所以Ti改性催化剂的还原温度显著降低。4种助剂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催化剂的性质,单从转化率和选择性来看B的改性效果相对较好,但助剂含量、目标产物不同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导致不一样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归纳。

摘要:采用表面浸渍法用B,P,Ti,Zr4种助剂对Al2O3表面进行化学改性。采用浸渍法将活性金属负载到改性Al2O3载体上,获得WNi/γ-Al2O3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程序升温还原等手段表征了改性γ-Al2O3和WNi/γ-Al2O3催化剂的性能。以正十二烷为原料,考察了4种助改性剂对WNi/γ-Al2O3催化剂加氢裂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助剂的改性效果不同,P改性Al2O3的比表面积比其他3种改性剂改性的比表面积大,改性前后晶体的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改性WNi/γ-Al2O3催化剂的总酸量显著降低;Ti能够大幅度降低WNi/γ-Al2O3催化剂的还原温度;Zr改性WNi/γ-Al2O3催化剂的转化率显著降低。

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 篇3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四篇关于“真情”“爱心”的文章,已经对“感恩”有了铺垫性的认识,能够理解感恩的意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感恩”的含义,写出真情实感;

2.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学会感恩;

2.写出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测试卷、歌曲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我们学过《真情回报》这一课,大家有什么看法?

师:对,真情一定能得到回报。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有关“感恩”的随笔化作文课。

2.板书:感恩_______

二、调查问卷

1.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答卷。(问卷内容略)

2.教师小结:选A得10分,B得8分,C得5分,算算自己的得分,如果你的分数越高说明你的感恩意识强,分数越低说明你的感恩意识有待提高。

三、真情感受

1.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2.播放歌曲《感恩的心》,讲述感恩的真实故事。

故事内容: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3.教师小结

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又怎能不常怀感恩之情呢?谁能说说你感恩谁?为什么感恩?怎么感恩?

四、说感恩

1.小组内说感恩,然后汇报交流。

2.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它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感恩所有对我们好的人。感恩可以用语言来表示,也可以付之于行动。请你们拿出笔记录一下你认为印象最深的感恩故事吧!

五、写感恩

写作要求:要写出真情实感,句子通顺、完整。

六、品感恩

学生读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自评、组评、桌评的方式对作文进行评析。

七、改一改

师: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大家的建议,把自己的文章改得更美一些。

八、教师小结

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觉得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如果我们曾感动于羔羊跪乳、落红护花,那么,你的生活是多彩的,是幸福的。

3._一分钟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钟、零”等生字,会写“欠、元”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估计时间的能力,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中导入新课,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估计时间的能力,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情感目标:

在实际操作及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理解、感悟一分钟的重要。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使学生由此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读识字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闹钟,让学生闭目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一分钟很短,但对每个人却很重要。

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就迟到了20分钟呢?

3、老师板书课题《一分钟》,齐读课题。

4、请同学们快快打开课文,大声读课文,想想: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5、师提出读书要求:一是遇到你觉得难懂的句子或者长句子,一定要多读几遍正去读正确、读流利了。二是读书时身子坐正,左手压住书本,右手拿笔随时标段,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解决它。(学生自由读书时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的读书姿势。)

二、合作交流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书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展示一下我们的读书成果。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主识字。向大家介绍好的识字方法,共同讨论,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如:

(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

(2)熟字换偏旁识字:快一决、海一悔。

(3)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

(4)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哈、叹、钟、迟、悔

3、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三、词句引领读中感悟

1、分自然段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3、汇报读。指名读全文。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清字形,指导书写。

元、欠:上窄下宽。

包:将“巳”写在“勺”内,写紧凑。

钟、叹,哈:都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第四笔为点。

闹:半包围结构,“门”里是“市”字,写时里面部分要写得紧凑。

2、教师范写,学生评说。

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 篇5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

2、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由情景引入及实验探究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乙酸用途等的学习,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乙酸的酸性;

2、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实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学生实验】鸡蛋入瓶

【讲解】鸡蛋能入瓶的关键是用溶液把蛋壳泡软,所用的溶液是这节课的主角——乙酸溶液。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它,食醋是3%~5%的乙酸溶液,故乙酸也称醋酸。

【板书】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展示】无水乙酸样品(常温下的乙酸和冰冻过的无水乙酸)【提问】根据观察和查阅资料,请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3.沸点:117.9℃

熔点:16.6℃。

【板书】

一、物理性质

【讲述】当温度低于16.6℃时无水乙酸易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思考】如何从结冰的冰醋酸中取出乙酸?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乙酸的一些外观特征,那么乙酸分子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总结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板书】

二、分子组成与结构

【质疑】乙酸可以看作是甲基和羧基组成的,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性质。那乙酸具备什么化学性质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

三、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一】设计实验来验证乙酸的酸性。【学生】可行方案:

1、往乙酸溶液中加石蕊试液;

2、将镁条插入乙酸溶液;

3、往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加乙酸溶液; 【学生实验】动手做上述实验

【提问】请一位同学叙述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乙酸有什么性质。【学生】把紫色石蕊试液滴入乙酸后,乙酸溶液变红。把镁条插入乙酸,产生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氢气)。把乙酸加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溶液颜色变浅,这些都说明乙酸有酸性。

【师】这三个反应都是酸的通性的表现,所以乙酸有酸性的结论是正确的。【提问】那么乙酸发生化学反应可能在哪些部位断键?

【讲述】断羟基中的氢氧键,羧基在水溶液中有部分电离产生H+ 【实验探究二】设计实验来验证乙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

【学生】可行方案:向一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试管里,加入乙酸溶液。【教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就可以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学生】试管里有无色、无味的气泡生成。

【归纳】通过这几个小实验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能与活泼金属、碱、碱性氧化物、某些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投影】乙酸除去水垢的原理:

2CH3COOH + CaCO3=(CH3COO)2 Ca + H2O+ CO2↑ 【板书】1﹑酸的通性,酸性: CH3COOH > H2CO3 【过渡】乙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什么其他化学性质呢?

【教师】厨师煮鱼时经常加点醋和酒,这样做出来的鱼不腥,更香醇。那醋和酒能够反应吗?

【实验探究三】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提问】装有碳酸钠的试管里有什么变化?生成物的色、态、味怎样? 【学生】出现分层,有不溶于水,具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生成。【讲述】实验证明: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的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酯化反应的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学生归纳】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备的问题:

1、反应物的加入顺序;

2、浓硫酸的作用;

3、饱和Na2CO3溶液有什么作用;

4、导管不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的原因。【小结】课件展示乙酸的思维导图

【板书】

四、用途

【学生展示】乙酸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课件展示】喝醋的好处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练习【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醋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醋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

B.冰醋酸是无水乙酸,不是乙酸的水溶液。

C.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D.发生酯化反应时,醋酸的羧基中的氢原子跟醇分子的羟基结合成水。2.某同学拟用厨房用品进行如下化学实验,你认为他不能实现的是()A.验证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

B.用白酒和食醋制取少量乙酸乙酯 C.利用化学方法除去菜刀上的铁锈

D.用纯碱和食醋制取CO2 3.实验制得的乙酸乙酯中混有少量的CH3COOH,应选用下列哪种试剂洗涤除去()

A.乙醇

B.饱和Na2CO3溶液

C.水

D.NaOH溶液 4.下列有关生活中对醋酸的应用,其中主要应用了醋酸的酸性的是()A.醋酸一定程度上治疗手足癣

B.熏醋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感冒

C.醋可以除去水壶上的水垢

D.烧鱼时加醋和酒,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

【课外作业】

1、完成乙酸学案的练习;

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课后思考:红壤酸性强、土质粘重、含有机质少等,请找出有何改良办法?

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例: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0;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另一方面,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例1:改造农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

(教材图5.3A)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用于蔬菜、花卉等,近几年温室无土栽培的生产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且多采用塑料大棚。

例2:改造地形因素。

(教材图5.6)修筑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分布于我国东南丘陵以及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分布广泛。

例3:改造水分因素。

实施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我国西北地区,如无灌溉,不能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例4:其他: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的改良、沿海滩涂盐份的改良、红壤 改良等。

注意的问题: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

如随坡度加大,修筑梯田的工程量会逐渐加大,而梯田面积会逐渐减少,耕作难度也加大,所以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我国政府规定坡度大于25度不宜修筑梯田。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是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它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例如:

1、城郊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2、市场需求的变化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该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缩小。

例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价格大跌,还出现严重滞销局面。

因此,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的可能变化作科学预测。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例如① 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热优势,重点发展蔬菜、花卉,供东北部工业区。

我国北方冬季也从南方的四川、广东等省大量调进蔬菜。

② 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商品粮食生产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

乳畜产品供应

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

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鲜花王国”荷兰(教材图5.8)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大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读图要求:在世界地图上,熟悉以上国家及地区、我国主要地形区等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四、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广播、电视和移动通讯,体验现代应用科技的价值。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无线电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过程。教学难点

了解广播、电视和无线电话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基本过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问】课前大家已经查阅了很多资料,那么,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什么传过来的呢?

【生答】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电磁波传过来的。新知介绍

1、无线电广播的接收与发射 【图片展示】

展示一台多波段收音机,播放广播节目,说说你观察的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答】

利用收音机可以接收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广播信号。

【师问】阅读课本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无线电信号是从哪里发射的? ②声音信号是如何发射到空中的? ③信号是如何接收的?

④收音机接收到手信号如何变成声音的?

【生答】

通常收到的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再被收音机接收,主要分为两个过程。信号的发射:首先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音频电信号;由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电磁波,通过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最后通过天线把载有音频电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信号接收:收音机的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利用调谐器选出我们所需频率的电磁波;从高频信号中取出音频信号,放大后送到扬声器;利用扬声器把电信号转化成声音。

3)【师归纳】 无线电广播主要是由信号发射和信号接收两部分组成。

我们可以把广播信号类比成信件的书写、传递和接收。利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与写信相似;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邮差;调制器的调制就是把信件交给邮差。天线相当于驿站;选台相当于信件的分捡;解调就是把信件从邮差身上解下来;扬声器就是阅读信件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那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的又是怎样的呢?

2、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图片展示】展示电视机,给电视机接上天线,利用电视机播放某一电视台的节目。

【师问】电视接收的图像和声音,电视信号是如何发射和接收的呢? 阅读课本有关电视的发射和接收的内容,学生思考问题: ①电视信号中图像和声音信号是如何发射的? ②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有哪些异同?

【生答】电视机天线把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和声音信号取出来放大,由显示器显示图像,喇叭发出声音

3)【师归纳】电视信号包括了声音和图像信号,声音信号的产生、发射、接收与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相似。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流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到空中。

4)【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利用移动电话拨打另一电话。移动电话是如何把信号传递给另一部电话的? 移动电话

【引入】利用移动电话拨打另一电话。移动电话是如何把信号传递给另一部电话的? 【师问】阅读课本有关移动电话的内容,思考一下问题: .①移动电话是如何把信号发射出去的? ②移动电话是如何接收到对方电话的信号的?

【生答】移动电话既是信号发射台又是信号接收台。移动电话相当于是无线电台,它将用户的声音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捕捉空中的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

【师问】移动电话既是一个信号发射台又是信号接收台,为什么广播电视塔要建那么高大,而移动电话只要这么一点大呢?

【生答】手持移动电话的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因此,它跟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基地台)转接来达到通话的目的。

4)【师问】在我们家中就有一种可以移动的叫作无绳电话的移动电话,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生答】无绳电话的主机和手机上各有一个天线,它们是通过电磁波来工作的,主机接在电话网上,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无线电台。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1.转动收音机调谐器的旋钮(A)A.选定某一频率的电台信号 B.调节收音机的音量

C.把音频信号转换成声音 D.把声音 信号从高频调制信号中检出来

2.能把声音和图像转化为变化的电流的装置是(A)A.话筒、摄像机 B.话筒、显像器

C.扬声器、显像管 D.扬声器、摄像机

3.现代战争应用电子干扰战术,电子干扰战术就是破坏敌方的信息传递。电子干扰具体的做法是(D)

A.对敌方发射很强的电磁波 B.对敌方发射电磁波

C.对敌方发射频率很高的电磁波

D.对敌方发射与敌方设备相同频率的高强度电磁波,并施放反射电磁波的干扰片

板书

频率越高,天线发射电磁波的能力越强。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都需要天线。

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 篇8

Teaching aim: Grasp the usages of-ing form and use them freely I.Preparation for grammer before class.STEP1.[自学探究](SB P21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1.v.ing 做定语

▲动名词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作为定语,表示该名词的用途或有关的动作。walking stick 手杖

printing shop 印务馆

dining room饭厅

reading room 阅览室

swimming pool 游泳池

washing machine洗衣机 a waiting room(= a room for waiting)候车室 a walking stick(=a stick for walking)手杖

▲现在分词做定语,说明所修饰名词进行的动作。a waiting man(=a man who is waiting)正在等待的男人 a sleeping child(= a child who is sleeping)正在睡觉的孩子 2.v.ing 作表语

▲动名词做表语是对主语内容的解释,这时主语与表语位置可以互换。Its full time job is laying eggs.他的专职工作是产卵。

Our job is playing all kinds of music.我们的工作就是演奏各种音乐。Playing all kinds of music is our job.演奏各种音乐是我们的工作。

*现在分词做表语,表明的是主语的性质与特征,主语与表语位置不可互换。The music they are playing sounds exciting.他们演奏的音乐是如此令人兴奋。The task of this class is practising the idioms.这节课的任务是练习这些短语。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My work is looking after the children.我的工作是照看这些孩子。3.v.-ing作宾语补足语的用法

v.-ing 形式主要用于以下两类动词后构成宾语补助语。

⑴表示感觉和状态的动词,如see, hear, feel, smell, watch, find, notice等。例如: I heard Mr.Smith singing in the next door.我听到史密斯先生在隔壁唱歌。I felt someone patting on the shoulder.我感到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

⑵表示“指使”等意义的动词,如have, set, keep, get, catch, leave等。例如: We won’t have you doing that.我们不允许你这么做。

I’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long.对不起,让你久等了。II.Make a thorough inquiry during class.Teacher and students work toghter.STEP2.精例点拨

1.The salesman scolded the girl caught _____ and let her off.A.to have stolen B.to be stealing C.to steal D.stealing [解析]本题考查动词非谓语形式在句中作宾补的用法。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非谓语形式是解此类题的关键,另外,解这一题目也要用还原法,即catch the girl stealing,若没有把catch the girl stealing 还原,也是很难找出本题的答案的,因此,解题时,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解题技巧。本题旨在考查catch sb.doing sth.(发现某人做某事)这一短语,故先排除A、C两项,由于girl与catch之间是被动关系,因此需要用catch的过去分词形式作后置定语,stealing所作的只能是定语中的补足语,故本题最佳答案为D。

2.In the study, I found my son ______ at a desk, with his attention ______ on a book.A.sitting;fixing B.sit;fixed C.sitting;to be fixed D.seated;fixed [解析]此题考查不定式与分词作宾补的区别以及短语fix one’s attention的用法。解答此题时,应特别留意不定式与分词作宾补的区别;第二应注意倘若逻辑宾语提前,则with+复合宾语中宾补应用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因为强调found的动作与sit同时进行,而省去to的不定式sit作宾补表示动作的完成,但sitting和seated皆可。第二空中,attention原为fix的逻辑宾语,所以应选fixed作宾语补足语。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III.当堂达标

STEP3.Ask students to finish with 7minutes given 单项选择

1.I don’t mind her_________ jewels at the party.A.wear B.to wear

C.wearing D.worn 2.After her famous husband’s death, Eleanor Roosevelt continued ________for peace.A.working

B.work

C.the working

D.to working 3.Mark often attempts to escape _________whenever he breaks traffic regulations.A.having been fined

B.to be fined

C.to have been fined

D.being fined 4.Ann never dreams of _________ for her to be sent abroad very soon.A.there being a chance

B.there to be a chance C.there be a chance

D.being a chance 5.— What made him so unhappy? — _______ the ticket for the football match.A.Having been lost

B.Lost

C.Because of losing

D.Losing 6.After _______for the job, you will be required to take a language test.A.being interviewed

B.interviewed

C.interviewing D.having interviewed 7.I don’t know what illness he suffered from, but I do remember he mentioned _______ in hospital last year.A.to have been

B.to be

C.having been

D.being 8.I still remember you, as a student, _________ sweetly.A.to sing

B.singing

C.being singing

D.sing 9.The boy’s _______ school late again and again caused the teacher to wonder why.A.to come

B.coming

C.being coming

D.come 10.— Why do you think of the film Harry Potter?

— Oh, excellent.It’s worth _______ a second time.A.to see

B.to be seen

C.seeing

D.being seen 11.These young scientists succeeded _________ the new software.A.produced

B.to produce

C.in producing

D.produce 12.— I apologized to you ________ your dictionary for so long.— It doesn’t matter.A.to keep

B.for having kept

C.of keeping

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

湘少版四年级下册unit3 A、C部分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新单词及词组:making a kite,baking a cake,making a pie,making a mess。

2、能理解并复述课文A部分内容。

3、能运用句型Are you doing ….?询问或描述正在做的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新单词make,bake,pie,mess,boat。

难点:正确使用I’m making …./You are making …./He(She)is making….。

四、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录音、音箱、单词卡片、纸张、小船等。

五、教学步骤 Step1.Warming up

1、师生问好。

2、唱(播放)Are you sleep? Step2.Pesentation and drill

1、出示动词卡片

run jump swim fly write eat open….让学生做这些动作,然后指名学生作动作。

T:Are you running? S:Yes,I am.……

2、教学A部分(1)、出示小纸船。T:What’s this? S:This is a ….师板书并带读:boat T:Please make a boat.Who can try? 发放纸张,给会折的学生。T:What are you making? S:I’m making a boat.T:Yes,you are making a boat.(2)游戏猜猜猜。

教师做动作,学生用句型“Are you…?”回答。T:What am I doing? S:Are you…? T:Yes,/No,I’m baking a cake.板书并带读:bake(3)出示甜馅饼图片。T:What’s this? S:…

师教读并板书:pie

T:Are you making a pie? S:No,I’m not.(4)叫一个学生把自己书包里的东西胡乱摆在桌上。(事先安排)T:What is he doing? S:捣乱。

T:Yes,he is making a mess.板书并带读:mess(5)小结刚学过的单词及句型。

(6)教读A部分内容,引导理解。听录音跟读3遍。(7)用图片提问。

T:What is Mum/Peter/Mingming doing? Step3.Practice

1、游戏猜猜猜。

仿照课文C部分进行猜画游戏。一人上台画画,其余人猜。如画dog,bird,fish,cat,flower…..2、分角色表演A部分。Step4.C Consolidation

1、抄写本课新单词5遍。

2、听录音,熟读课文A部分。

3、学折小船

板书设计:

Unit3.Are you making a kite?

making a boat?⑴

baking a cake?⑵ Are you

making a pie?⑶

making a mess?⑷ making a kite?⑸

3._各具特色的民居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0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五、教学重难点: 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八、课后反思:

1.2了解土壤(24-2)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2、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六、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1、2、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 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② 倒入相同的水。

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3、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

(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1、2、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实验册

八、课后反思:

1.3肥沃的土壤(24-3)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2、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 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1、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2、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四))课后作业 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

八、课后反思: 1.4土壤的保护(24-4)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2、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教学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四))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

八、课后反思:

2.1果实和种子

(24-5)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 皿。(每组一套)

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八、课后反思:

2.2根和茎(24-6)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及作用。教学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根须根的植物、盆栽植物、课前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或芹菜茎、刀片等。学生自带两种带根的蔬菜。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谈话: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

2、汇报小结: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

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在书67上)

4、学生按要求活动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讲述: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茎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见下资料)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同时简要板图。

(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1、谈话: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汇报现象,小结: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四)巩固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浸泡在红水中,一半浸泡在蓝水中,观察现象。

2、完成科学实验册。

八、课后反思:

2.3叶和花(24-7)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到不同植物的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知道花的构造。

2、知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能够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学会观察和解剖一朵植物的花 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叶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讨论:种葫芦的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交流观点

3、提问:你知道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二)展示课前采集的叶子,观察叶子。

1、对植物的叶子你还有哪些了解呢?课前大家采集了不少叶子,组内展示。布置任务: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2、汇报观察结果。

3、小组活动:观察更多的树叶,从颜色、形状、大小、品种等不同的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采集的叶子。

(三)研究关于叶子的问题

1、关于植物的叶子,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出示研究问题一: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对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吗?找几个同伴,课后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植物的叶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

(五)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 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 吗?学生说说。

雄蕊

花药

柱头

花丝

雌蕊

花柱

子房(胚珠)

3、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油菜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4、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5、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完全花有这四个结构。

6、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7、这些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来吗?出示备选答案

(六)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解:植物花朵里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可能结出种子。

2、花粉成熟以后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七、课后反思:

2.4植物和我们(24-8)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准备: 图片,一些食物。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1)问:我们平常吃什么?(2)生回答

(3)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新授:

(1)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 C:大组交流 D:小结:

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

(2)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C:大组交流。D:小结:

土豆是吃的茎,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青菜是吃的茎和叶,山芋吃的是根。

(3)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A:出示:一棵植物图

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并进行记录。C:大组交流: D:小结:

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作业:

1、2、七、课后反思: 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完成实验册

3.1认识固体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过程与方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9)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第二课时(24-10)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认识固体。

(二)新授

1、继续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

七、课后反思: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在水中沉浮和溶解的特性。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时数:二课时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11)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第二课时(24-12)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新授

1、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2、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三)总结

七、课后反思:

3.3认识液体(24-13)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 样的方法。

七、课后反思: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24-14)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 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七、课后反思: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24-15)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教学时间:一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2.用实验验证猜想。(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七、课后反思:

4.1今天天气怎么样(24-16)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交流讨论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学生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教学重点: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天气符号的课件,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谚语、歇后语课件。学生:彩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两则谜语,咱们一起来猜猜!

2、小结:刮风和下雨是最常见的两种天气现象。(板书“天气”)

(二)感受不同天气,产生问题

1、课前,同学们有没有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2、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三)、自主发现,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

(四):自主发现,获得和创新气象符号。

(五)、对比教学,现代和古代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

11、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我们很容易知道天气的变化,但是,气象工作者丛中做了大量工作,请同学们看书43页。

(六)、开拓视野,强化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

1、你在生活中关心天气吗?在什么时候你特别关心天气?

2、还有哪些人关心天气呢?为什么?

3、我国西南部的干旱天气当地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七)小结:谈一谈学完《今天天气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反思:

4.2气温有多高(24-17)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 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6.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7.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8.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9.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10.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七、课后反思:

4.3雨下得有多大(24-18)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五、教学准备: 塑料瓶、剪刀、尺子、透明胶带等。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

1.导入:今天天气怎样?前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经常下雨,你知道雨下得有多的吗?

2.有什么好办法测量雨的大小吗? 二.制作雨量器 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告诉学生测量雨的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有毫米(ml)作单位。(板书)2.大家想不想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

3.出示课件,指明读一读。学生对照制作步骤,进行合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简单评价做得好的小组。2.雨量器做好了怎样使用呢? 出示问题,指明读一读。

3.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齐读。

友情提醒: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4老师来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会使用雨量器了,取三只做的好的、口径不一的雨量器,..教师模拟降雨。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么办?

(四)鼓励学生实际应用

1.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我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试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注意什么? 3.坚持测量,并把结果按p77的要求记录下来。

(五)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如何划分等级的吗?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明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24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3.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五)了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2.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七、课后反思:

4.4今天刮什么风(24-19)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

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

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五、教学准备: 《风力等级歌》图、自制风力计、风向标(材料袋),皱纹纸带(50厘米长、1厘米宽)、有烟蚊香或熏香、1~2米长的竹竿若干根、一周风向风力记录卡。

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师生共同补充评价)

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

3学生回答(可以观测风的级别、风力„„)

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

(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

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4教师板书:测风向:问题方法;测风力:问题方法。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下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预测)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用打印好的纸贴字,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也行)。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 1选择地点测量。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六)室内汇报与发现 1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2教师把数据板书填写在表格中。

3观察记录表,并出具当天本地气象站天气预报的风向风力; 4提问:为何我们今天观测风的结果与气象台的不同? 5学生汇报。

6师生共同评价这次测量活动。

(七)提高与延伸

1继续完成一周的风向风力测量,并对照天气预报,调整自己测量方法和提高测量水平。

七、课后反思:

4.5 气候与季节(24-20)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教学重点: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五、教学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7.小结。

(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巩固所学,课外拓展。)

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七、课后反思:

5.1观察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重点: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五、教学准备: 显微镜、放大镜、听诊器、四种茶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21)

一、用感官观察事物

1、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2、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

3、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观察一种盛在黑袋子里的水果,说说自己怎样观察它? 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5、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二、用工具观察事物

1、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4、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5、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三、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1、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2、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3、全班交流汇报。

四、观察四种茶叶

1、老师将给大家提供四种茶叶,结合我们本节课的主题---观察,各小组制定自己的观察计划

2、交流观察计划,互相补充。

3、点拨:先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手感、口味特征。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开水泡开后,再次观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五

1、总结观察的方法

2、布置作业:观察一粒大米。

第二课时(24-22)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参考资料:

弗莱明观察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七、课后反思:

5.2测量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学情分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

教学重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五、教学准备: 秒表、烧杯、量筒 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4-23)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

2、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3、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4、板书:测量

介绍用工具测量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认识常见测量工具

1、你已经认识哪些测量使用的工具?作个简要的介绍

2、要想进行精确的测量,还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介绍教材59页的测量工具,一一介绍他们的使用范围。

3、实践操作:测量一杯水的多少。(1)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2)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3)预测一杯水的容积(4)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

讲述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变化经历,让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测量的精确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正不断提高。

三、介绍估算测量法

(一)估算面积的测量

1、测量正方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2、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3、测量五边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4、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从规则的形状到逐步不规则的形状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通过变通的手段可以测量面积。

5、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6、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第二课时(24-24)《测量一炷香的燃烧时间》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探究,学习运用工具测量,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优劣。

主要教学环节:

一、介绍古人用香计时间的由来

二、探究怎样用一炷香测量时间

1、全部烧完一炷香

2、烧一半

3、烧一定的数量计算

4、怎样烧香比较合理:

5、(1)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6、(2)测量要分成几段比较精确

7、(3)怎样点火?不能点火就烧的一大截。。。

三、学生分组探究

四、全班交流

七、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珠峰测量:

珠峰,藏语全称为“珠穆朗玛”,意为“女神”“圣女”尼泊尔叫她“萨迦塔”,意为“地球制高点”的意思。

珠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发现珠峰是近代的事,清代1717年的《皇舆全览图》中就有珠母朗玛阿林(即珠峰)的记载。而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则是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探险队在1852年首次确定的。

上一篇:大学生资助申请书范文下一篇:今后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