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高职教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基于此,分别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韩国永进专门大学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分析和对比,进一步比较总结韩国高职教育学生管理模式方面的优势,从而为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韩高职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韩高职教育论文 篇1:

中韩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脉,韩国“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其创造“汉江奇迹”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中韩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进行比较,针对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出建议,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比较

韩国虽然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贫乏,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并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其秘诀是韩国能够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通过发展职教,培养大量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西方人士将韩国经济起飞的秘诀归为:廉价劳动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而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则归功于高职教育中“产学结合”这种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国虽然与韩国毗邻,交往密切,但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却不及韩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这一重要动脉系统处于半瘫痪状态,尚未被完全调动。因此,通过比较中韩高职教育当前的实践教学模式,发现中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韩国的宝贵经验,从而为我国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建议。

一、中韩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之比较

模式是社会化了的模型,是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事物存在形式和运作机制的一种认识形式。提出一种模式,也就提出来一种范型,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形式”。因此,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来的用于指导实践教学的既简约又完整的范型,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可操作的程序,对于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普遍的、典型的指导意义。一般实践教学模式包含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五个方面的内容。韩国高职教育中最为典型并被广泛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产学合作”模式,该模式也充分包含了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并以这五个方面作为实现载体。最近几十年,我国高职院校在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模式,例如,“工学交替式”、“订单培养式”、“2+1式”等,但究其实质,都是“产学合作”的变体。因此,我们在对中韩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的时候,仍以这五个方面作为比较的维度。

1.中韩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之比较。韩国实施高职教育的机构包括二年制的专科大学(初级学院)、技能大学、四年制的产业大学(开放大学)和可向毕业生授予高级职业学位的研究生院,其中专科大学和技能大学是主体。韩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总规定是:培养具有现场实务能力的人。专科大学是适应韩国高度产业化社会的需要而建立的,培养的是所谓的“中间职业人”。具体要求有:①树立作为中间职业人的素质和明确的职业观;②培养作为健全的民主公民的社会参与姿态;③提高作为产业社会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学术理论;④掌握与职业相关的多种专业技术;⑤培养适应社会变化和技术发展的素质与能力等。技能大学的培养目标也是实用型人才,不过更注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即所谓的“多技能技术者”。

我国早在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但是,这一精神由于诸多因素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教育部《2003一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和提高,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紧缺状况”。

2.中韩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培养模式之比较。韩国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即可就业,能够满足产业界的需求,在充分研究本国经济发展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的同时,还开始实施“顾客导向”(CE)的培养模式,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顾客导向”的模式就是学院将企业作为顾客,与企业在人力、物力资源上合作,改造教育环境,按企业需求人力的数量、规格和具体专业特长培养人才。这种模式由于适合韩国本土的需要,能与其文化社会背景相融合,并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财政支持,因此,长久保存了下来。它深受企业的欢迎,且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近年来在借鉴别国的基础上可谓模式多样,但要举出一个主导的、为高职院校广为赞同的模式则难上加难。我们所实行的模式都是对国外相关模式的简单照搬,并没有将之本土化,没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特点考虑进去,因此,即使是“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得到中国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欢迎,更不可能深入实施下去,这将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中韩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之比较。韩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充分体现了“产学合作”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具体包含以下几点:①开发对“产学”系列有用的教育课程;②开发现实应用性的教育课程;③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和实验实习指针,加强有效率的实验实习及现场实习教育;④加强与“国家技术资格证”获得相联系的高水平的专门教育;⑤加强适应高等产业化社会的职业道德、工作现场应用英语和电子计算机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理论课时量大,内容过多过深,而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技能教学不仅课时少、内容陈旧,而且无专门的实践课程教材,尤其是新工艺、新技术、新的专业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方面更是缺乏。虽然教育部规定,职业教育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但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文化课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课程设置并不能培养学生今后走进社会所必需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走上工作岗位用不上,因而对就业极为不利。

二、中韩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启示

1.深化我国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管国家在对高职院校确立培养目标的时候怎样强调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果高职院校自身没有重视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那么培养目标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起到对高职院校的指导作用。因此,要深化我国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使之明确办学定位,让其明白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内涵式发展。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社会生产手段高技术化,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人才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传统操作型转向以智力为主的技能操作型,即熟悉多种相关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大量技能操作型人才,以满足当前我国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面对目前及今后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高职教育如果不在实践性、专业性方面发挥优势,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毕业生就会失去就业市场,其办学就会缺乏生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学人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真正落到实处。

2.突出学生的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教学虽然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但由于其毕业走向的特殊性,高职院校要不断强调实践教学、精简理论,使两种教学共同服务于岗位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只有加强学生的岗位能力的培养才能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走上工作岗位,并能满足工作中的实践需求。

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术的层面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敬业、执着、投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创新的职业精神。

3.加大课程设置中的实践课程比重。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我国不少新建的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容易犯过度理论化的错误。但是职业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普通教育相区别,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基础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力求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以应用为中心的综合性。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应该是实践实训课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重要比例,设置课程最应该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理论课程向实践课程适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课程设置的选择中,高职院校要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发并设置适应社会岗位、满足企业需求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共建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践训练基地,使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作者:白玲

中韩高职教育论文 篇2:

中韩高职教育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基于此,分别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韩国永进专门大学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分析和对比,进一步比较总结韩国高职教育学生管理模式方面的优势,从而为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韩国;高职教育;学生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不仅反映了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中韩两国在学校交流活动方面也逐渐增多,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起,与韩国永进专门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的伙伴关系,定期互派学生交流学习。通过平时与韩国学生的交流与接触发现,他们与我国的学生存在着差异,从这些差异中可以发现,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不同是导致差异存在的原因之一。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笔者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及韩国永进专门大学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查。通过对以上两所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比较,指出其存在的差异,并提出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宜采取的策略[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韩国永进专门大学在学生管理机构方面的建设

1.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机构设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开展切实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管理机构设置方面,院主管领导主抓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下设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部门,负责制定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并督促执行。各二级学院分别设有主抓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及班主任,负责学生各项工作的管理(见图1)。

1.2韩国永进专门大学学生管理机构设置

韩国永进专门大学由学校主管领导主抓整个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下设学生管理处制定各项学生管理规定,负责招生、就业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同时,下设学生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和提供各种学习、毕业、实习等证明材料,为学生提供服务。另外,各系部设立管理科,由管理科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各系部另设一名助教,管理日常教学、学生的学籍和常规工作,负责实施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其中,在韩国永进专门大学学生管理机构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管理部门,那就是学生会。学生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联系学生和学校关系的桥梁,负责组织各项具体活动,贯彻实施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体现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理念(见图2)。

1.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韩国永进专门大学学生管理机构比较分析

由于中韩两国国情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管理机构设置上存在着不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机构设置实行的是从学校到二级学院三级式管理,充分发挥辅导员及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2]。实行单一的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负责每个班的所有事务,从对学生的常规管理、思想教育到实习就业,集权于一身。而且班主任大多是由校内专任教师担任,专任教师本身就承担了校内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导致了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班级学生的成长。有些专任教师甚至承担的是非本授课专业学生班级班主任工作,对所管理的班级专业缺乏充分的了解,也同样制约了管理的效果。虽然各年级都配备辅导员负责本年级学生管理工作,但辅导员往往只做到了向班主任及学生传达学校精神,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具体在工作任务执行中,还是多以班主任为主。另外,各辅导员同时还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一般关注本班学生情况较多,缺乏对整个年级学生的管理和辅导,没有较好地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目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管理内容相对更加详细,学生管理人员较多,管理机构相对比较庞大[3]。

韩国永进专门大学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从学校到学生的多元化管理模式,通过制定合理、健全、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会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提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相对而言,学生管理机构较简单,管理人员少而精。例如,在机构设置中专门设立了学生服务中心,随时为学生提供各种证明材料及服务,既方便又快捷。而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若要为学生提供证明材料的话,需要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二级学院、学校主管部门来共同完成。

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韩国永进专门大学在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方面的比较与分析

2.1学风建设方法比较与分析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4]。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学习风气、学术氛围、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管理工作对学校的学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把学生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工作,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部门主抓,二级学院领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共同参与建设。通过共同学习建设,使全校上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通过组织实施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韩国永进专门大学在学风建设内容方面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基本是一致的。有所不同的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规模较大、藏书量很高的图书馆,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图书馆是学生学习、查询资料的重要场所。新生入学后,必须修一定的教养课程,教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25%,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依靠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行为的目的。学校通过定期举办各种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及开办各种兴趣教育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高雅志趣及多方位的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建设软环境,营造出文明有序的学习环境。另外,韩国政府也很重视教育,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韩国的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支出中占很高的比例,平均占政府支出的20%~2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3.4%。这也为各学校学风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韩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在教学及学生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严密规范的管理体制[5]。

2.2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方法比较与分析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贯彻实施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切管理行为,包括学生的上课出勤、考勤情况、住宿情况、奖惩情况、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等一切学生管理行为。

目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比较倾向于封闭式管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三年期间,学校对学生一直处于比较严格的管理状态。学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规定,来约束学生在校内外的活动,如考勤管理规定、学生安全管理规定、公寓(宿舍)管理办法等。

韩国永进专门大学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相对而言采用的是比较开放式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住宿问题上,学校不要求学生统一住校,由于学校宿舍(公寓)数量有限,只能给部分学生提供,因此只有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享受住宿待遇,其他的学生都要自己解决住宿问题。虽然是开放式管理,但是对于住校生的管理同样是很严格的。

在学生日常学籍管理工作方面,两校的方式和内容基本是一致的。现已完全采取电子文档管理模式,学生的校选课情况、所修课程成绩等,都可以通过个人账号及密码登陆查询。

作者:卢丽

中韩高职教育论文 篇3:

中韩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比较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对我国和韩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体制、形式、观念及课程模式进行比较,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减少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制约,扩大自主权。陈旧的观念可以桎梏改革创新,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试行新的体育教育形式,建立体现人本主义体育教育思想灵活多样的、多元化的课程模式才能真正与世界接轨。

关键词:中韩 高职院校 体育教育现状 比较研究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5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该文件的下发大大加快了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步伐。据相关数据统计至2014年7月,全国高职院校数已达1327所,这些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学校升级转变的,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方面发挥作用显著。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原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尽快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体育课程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近年来,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型的模式来参考。

1中韩两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主要区别

1.1统一的指导性特征与韩国完全自主性的特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执行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指导性大纲和公认的课程标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学生的体育基础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

韩国大多数发达国家均没有对高职院校制定指导性大纲和公认的课程标准。这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方面我国和韩国的最大区别。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的特征是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制度上,我国设有体育基础课、体育选项课、体育专项课和体育卫生保健课等。韩国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类型系统没有严格限制,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来决定。韩国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在基础教育和高职院校的体育均都没有国家标准。因此,韩国高职院校体育也就不存在统一大纲、课程目标和各类教材存在,充分的自主性是韩国高职院校体育的一大特色。

1.2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在韩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韩国,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体育课,学校体育教育以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形式进行,学生参与各种体育俱乐部活动。在更多的学校,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选修课共同存在,这些体育俱乐部在高职院校的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韩国的体育学者提出,高职院校以俱乐部形式代替体育课具有可行性,他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采用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韩国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势头逐年加大,这种趋势逐步会成为高职院校体育主流。韩国的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有校内和校外形式区分,校内和校外的体育俱乐部不论是高校教师、学生,还是社会其他社会工作者都可以自由参加。韩国的高职院校这种体育俱乐部实质上是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相辅相成的、融为一体的。另外,在韩国学校中,不同层次的俱乐部的参与者,既有现役运动员,也有以健体强身、娱乐身心为目的的一般学生,他们都成为了俱乐部的成员。这种参与形式和我国学校把运动训练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截然分开的组织途径是完全不同的。

2韩国高职院校体育观念的变革是对高职院校体育价值的认识

韩国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价值不是通过强制性行政命令来实现的,它是通过相互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由高职院校师生自觉接受的。归纳起来,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体育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2.1由取向价值观向目的价值观转移

取向价值观是把体育教育作为手段,把体育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体育教育以外的社会目标。也就是以体育教育为手段,实现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在20世纪40年代韩国摆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统治,兴起了体育设施建设的高潮,开展了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使体育日趋普及。强调通过体育提高国民的爱国热情,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国民的身体运动能力等。20世纪70年代末期,韩国的体育力求实现由取向论价值观向目标论价值观的转移,

目标论价值观关注的是体育运动与人运动的价值,其中更注重于提高人的素质,即所谓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韩国的体育教育目标也是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在这一点上是与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通过这种定位更加突出了体育学科自身的特征。学校体育教育在早期关注的是技能的掌握和体能的提高,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曾经一度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念。为终生体育做准备、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和能力,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应对学校体育、生活体育、竞技体育均衡发展。韩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观念均是借鉴了不同国家在实现体育观转移时提出来的新观念。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自发地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培养健全的社会人,使整个社会充满善意和信任。

2.2对现代竞技运动认识的差异

现代竞技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从游戏衍生和发展而来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被使用了几十年。世界各国体育方面的学者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近年来韩国对竞技运动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整合,他们将世界流行的竞技与体育逐渐分离和竞技与体育合并两种思想充分融合起来,针对于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要,对竞技运动项目包括改变运动规则、改变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造,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彰显个性,得到了长足发展。因此,竞技运动仍然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竞技运动的娱乐化,它的理论根据基础和韩国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具体做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模式选择

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上按照国家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内容执行。《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匀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提高运动成绩作为公共必修课的主要目标”。从课程的设置上看,《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科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目。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方式一直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体现出机械单调、循规蹈矩的弊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比比皆是。在体育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导致学生十分消极和被动。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突破“主动教和被动学”的方法体系,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去探索体育科学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现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从“知识教育到行为教育”。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这是当代世界范围体育发展的新潮流。因此,不同的体育观念会形成不同的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理念,而这些观念并非处于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因此,韩国形成了体育课程在不同的设计理念模式共存的现状。在韩国既没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标准,也没有大学阶段的统一要求,体育课程完全有学校自主确定。20世纪90年代,韩国完全按照自己的具体条件和需求,借鉴美国学术界提供的竞技体育教育、健身体育教学、社会责任以及学科联合4种课程模式。

4结论与建议

(1)对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已势在必行。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事业若想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应是转变思想观念。把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学校体育的目标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必须摆脱单调枯燥的以技术和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建立灵活多样的多元化的课程模式,使体育课程成为向学生进行尊重他人、和谐共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方面教育的一种适应社会性课程。

(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文化和体育教育方面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高职院校的体育师资水平和场地设施条件也制约着高职院校体育的发展。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职业教育中“发展”与“补偿”的理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必须从加强学生能力建设和促进个性价值取向形成两个方面着手,形成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课外和校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但是韩国的高职院校实施完全自主的体育课程安排模式十分值得我国高职院校的学习和借鉴,对这些高职院校减少来自行政对体育课程设置的约束,把“开展学校体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制造不顾学习,只重视运动的‘运动机器’”落到实处。制定出更适合本校的实际的学校体育课程,创造出特色,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闯出一条新路。

(3)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体制还尚未形成,在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制试点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尝试,通过选择适合的高职院校进行试点并进行实践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推广。通过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并且能有效的把高职院校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起来,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我们在学习韩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成的模式和经验的同时,还需要探索适合中国教育特色和实际国情的新方法和新体制。

因此,我们既要学习韩国高职院校体育的经验,还要考虑中国的情况,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之路,开创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丁福德

上一篇:数据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任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