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为视角,从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和对外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等教育实现途径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篇1:

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研究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这是各高校领导充分重视的结果,也是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多年来从事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们辛勤劳动和探索的结果。然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否赶上了全球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班车?本文基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了南京几所著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遇到的瓶颈,探讨了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以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人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信息化建设 现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我国未来大学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主动的进行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发现借助学科合力是提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随后,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诸多学者研究也表明,艺术教育在培养人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擬的作用。同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要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各大高校又纷纷加入了信息化建设队伍中,最鲜明的就是随着新媒体的潮流,不断涌现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向非专业类大学生传授单纯的艺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是否也紧跟信息化潮流,不断自我创新和提升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学术趋势分析,共计有1124篇文献,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有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以倍速增长,国内学者从起初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解读到后来有关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必要性、有效性、课程等进行了探讨,近几年又对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路径和改革创新,相关研究涉及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审美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艺术社团、课程建设等,大多数都是出于理论探讨阶段,对于各大高校实施现状与效果没有加以探讨且研究范围没有较新的扩展,这影响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体系的完整性和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因此,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有利于解决研究瓶颈、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对南京9所著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调查

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选取了9所南京著名的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分别是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进行实地走访以获得最真实的调查结果。本次调研主要对各高校的文化艺术部门设置,人员构成,工作职能,经费支撑和课程信息化建设几方面进行了实际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能较全面地了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而为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二)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调查结果

1.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隶属于校团委,人、财、物相对独立,目前有工作人员6人:主任1人(副教授),专职教师5人(均为音乐专业)。负责指导学生艺术团、举办文化讲座、组织各项文艺实践活动等工作,活动经费为每年150-170万元。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负责。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是挂靠在艺术学院的副处级部门,目前有工作人员4人:中心主任1人(由艺术学院副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1人(正科职),专职教师2人。负责指导学生艺术团、举办文化讲座、组织各项文艺实践活动等工作。专项行政经费每年5万元,其他活动打专项申请报告,若无校庆、艺术展演等大型活动,每年活动经费约40-50万元,艺术展演专项经费根据作品数量而定,每届约30万元(省赛+国赛)。学生参加艺术团排练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学分,每学期1分,每学年2分。艺术类公共课程由艺术学院开设。

3.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艺术与文化素质教育部为独立的副处级部门,目前有工作人员12人:部长(副处级)1人,办公室主任(正科职)1人,军事理论、文化、艺术类教师共10人。负责指导学生艺术团,开设公共选修课(含军事理论、文化、艺术实践等课程,均为2个学分),组织演出活动、文化讲座、各级别比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部门经费由学校拨款,每年45万元,其中行政办公经费5万元,国家大学生文化教育基地专项10万元,艺术团专项20万元,艺文馆活动场地专项10万元,艺术展演专项经费根据作品数量而定,每届约15万元(省赛+国赛)。

4.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隶属于校团委,目前有专职教师4人(音乐专业2人,舞蹈专业1人,美术专业1人),负责指导学生艺术团、举办文化讲座、组织各项文艺实践活动等工作。文化艺术教育中心行政办公专项经费每年5万元,艺术活动专项经费每年15万元,其他活动经费(如校庆、新年晚会、迎新晚会等)由校团委统一支出。文化艺术教育中心老师开设部分公共艺术课,影视、戏曲等课程由中心外聘教师开设,课酬统一由教务处按校内标准发放。

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办公室是隶属于校团委的正科职部门,目前有工作人员1人,负责大学生艺术团日常工作,活动经费由校团委支出,每年约15万元,艺术展演专项经费每届10万元。公共艺术类课程由传媒与艺术学院开设。

6.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教研室是隶属于校团委的正科职部门,目前有工作人员5人:主任1人(正科),专职教师4人(音乐专业3人,舞蹈专业1人),负责开设音乐类通识课、指导学生艺术团、举办文化讲座、组织各项文艺实践活动等工作,活动经费由校团委统一支出,每年约20万元。艺术教研室的教师开设音乐、舞蹈类公共选修课。美术、设计类公共艺术课程由艺术设计学院开设。

7.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与校团委合署办公的正处级单位,人、财、物相对独立,下设办公室和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办公室2个正科级岗位。目前有工作人员5人,主任1人(正处级),行政人员2人(正科级),专任教师2人,负责指导学生艺术团、举办文艺讲座、组织各项文艺实践活动、组织参加各类艺术竞赛等工作,每年的校行政拨款20万。全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由校教务处统筹开设。

8.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是独立的正处级部门,下设艺术教研室和实践部。艺术教研室目前有教师3人,负责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实践部有音乐、舞蹈专业教师各1人,负责指导学生艺术团、举办文艺讲座、组织各项文艺践活动等工作。艺术团团员参加排练课程可冲抵通识课学分(每年2分,三年共6分),学校每年为团员发放排练演出补助、比赛奖励约6000元/人。每年活动经费约为 111万元,其中专项演出专项30万元,讲座专项4万元,“五月的鲜花”专项20万元,日常办公经费37万元,艺术展演专项20万元。

9.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艺术专业的师资力量分散在校团委和文化艺术中心两个部门,没有统一整合。文化艺术中心隶属传媒与艺术学院且相对独立,现有副主任1名,专职教师3名(音乐专业2人,艺术理论1人),主要负责全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面向全校师生举办高水平美术展览、音乐会和艺术讲座;指导该校大学生艺术团参加高水平竞赛;编创艺术作品,组织在校生排演,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专场演出,多维度普及公共艺术,繁荣校园文化。校团委有一名专职艺术教师,负责管理大学生艺术团,各团指导教师均为外聘教师。文化艺术中心每年由教务处划拨文化艺术教育专项经费5万元。大学生艺术团没有专项经费,江苏电信每三年五十万元的赞助费只能维持艺术团业务培训等日常开支。如果与省电信的合同到期,团内将无法进行正常训练和演出交流等工作,会直接影响到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本次关于各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主要基于中国大学MOOC网上的课程资源,调研显示,9所高校中仅有2所高校拥有公共艺术课程的资源建设,分别是南京航空大学的《物理与艺术》和南京邮电大学的《“爱上广告”——广告艺术鉴赏》。而整个中国大学MOOC网中有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资源基数也较小,仅277门课程资源,这相比较一些理工类课程就是凤毛菱角少之又少。由此可见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亟待加强。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藝术教育地位重视度不足——部门隶属等级不一

经过调研可以发现,各个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地位的重视度略有不同,这主要体现在部门隶属关系上,在调研中发现,个别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属于独立部门,有自己的运作体系,不论是从日常运作还是人员管理上,都相对于那些隶属于艺术学院或者校团委的更加易于管理。

(二)已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多以“说课”形式进行,缺少师生互动与交流

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各大高校都已纷纷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课程种类也丰富多样。在调研的过程中,作者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已开设的课程中,发现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的都是“埋头苦干”的“说课”形式,授课内容也仅仅是简单的PPT放映、影音观看,缺少必要的师生交流;同时,未曾发挥出公共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未能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潜能。

(三)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工作内容缺乏针对性

调查结果显示,各个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教师一是人数匮乏,二是专职教师专业分布不均。公共艺术教育旨在向学生普及艺术知识,而艺术则是多姿多彩的,它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可以囊括的,术业有专攻,需要更多的专职教师来普及公共艺术教育。

(四)经费保障不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运转吃紧

充足的资金流转是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日常教学和艺术团活动正常开展的坚实基础。而实际调查显示,各高校之间的经费差异巨大,有充裕的150万-170万的东南大学,也有拮据的5万的南京邮电大学,经费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效率与质量,高水平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需要基本的资金保障。

(五)公共艺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与精品课程基数小,开展力度不够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优化升级而不断的改革创新,传统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在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现实需求面前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提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MOOC全球化的发展,各个高校也在如火如荼的推进MOOC课程的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各个专业精品课程越来越多。而公共艺术教育在信息化课程建设方面却未能紧跟潮流,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2所高校拥有MOOC课程,总览中国大学MOOC网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也仅有277门,基数较小,各大高校还需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

三、关于有效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建议

(一)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形成独立完整的运作体系

高校文化艺术中心发展的首要前提在于对公共艺术教育地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要从思想重视走向行动重视。要建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给公共艺术教育一定的地位,使其师资力量、教育场地、教学设施得到保障,明确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职责。公共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高校要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对文化艺术中心教学条件优化,并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绩效考核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二)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与校团委合署办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与校团委有效整合,校团委负责管理指导大学生艺术团、学校各类艺术社团、组织开展各项艺术实践竞赛和活动;公共艺术部门挂靠传媒与艺术学院,在享有艺术学院现有师资和硬件,促进全校艺术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负责全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文化艺术类讲座,举办高水平美术展览和音乐会。两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划拨独立经费,以供各项实践活动和课程的顺利开展

调研结果显示,充裕的经费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经费是否充足不仅会影响日常艺术活动和教学工作的进行,而且还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热情,进而间接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为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划拨专项经费是必要且迫切的。

四、结语

本次调研可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教育信息化总目标尚且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高校师生继续共同努力,加快步伐追赶。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只有积极地响应时代的号召,紧随科技发展的脚步,才能够在教育改革中走在时代的前沿。因此,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高校必须要充分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了解公共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大优势,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因地制宜地找出优化方法,并最终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尔.杜威晚年的教育思想对于改进高校艺术教育的启迪[J].艺术百家,2017,33(03):97-100.

[2]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6,(01):113-115.

作者:宋琴琴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篇2:

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现途径

[摘要]本文以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为视角,从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和对外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等教育实现途径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民族地区 普通高校 公共藝术教育 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胡映(1972- ),男,四川南江人,西昌学院团委,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四川 西昌 615013)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认为,艺术让人类摆脱了动物的特性,开始进入了高级的生活状态。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也指出,艺术通过一定的形式深深地启示了心灵的幽韵、生命的境界、精神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普通大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的重要形式,对培育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文艺素养;培养艺术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受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学校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发展相对滞后,学校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与教育环境也相对滞后。再加上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生源很大一部分来自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或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艺素养也相对较差,这些特殊情况都让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困难重重,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显得任重而道远。所以,因地制宜选择有效、合理的教育途径是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

一、夯实好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

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教育落后的农村和边远的民族地区,艺术素养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没有多少文艺基础,更没有听过交响乐,基本上不识简谱或五线谱等,因而还必须从艺术基本知识的学习入手。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就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有效激发各民族大学生艺术兴趣、切实提高艺术素养的主渠道。当然,由于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绝不能好高骛远,还必须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和学生艺术基础差的实际来进行安排和课程设计。

第一,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的制度设计上,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措施,保证公共艺术教育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如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纳入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严格规定学生一定的艺术类必修学分。在资金上,提供公共艺术教育专项资金和改善教学的环境与条件,若存在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要让艺术教育的教学设施合理布局。建立操作性强的公共艺术教育监管和评估制度。在科研上,设立专项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和学生对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趋向和特点深入研究和分析,切实探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现途径和发展规划等。

第二,在公共艺术教育课教学管理上,一方面,课程的具体设计要力争涵盖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美术、影视等主要的艺术类别,尽量兼顾理论、技巧、赏析等多方面的内容,让不同层次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艺术的迷人魅力,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格陶冶、思维训练、知识传授等多个层面的教育作用。当然,教学上不仅是简单的艺术知识概论或技能培训,更不能媚俗化为装饰性的休闲娱乐课,而要通过雅俗共赏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技巧,让大学生在接触中被感染和熏陶,使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能领悟到艺术的美,情感在学习中得以陶冶,精神在感悟中得以升华。课程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学校特色和地方人文风情。实践证明,多层次、立体化的艺术课程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坚定的人生信念、高尚的人格、健康的身心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执行过程中,既要严格管理,让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设计落到实处,防止流于形式,又要推陈出新,让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花永不凋零,避免因公共艺术教育的艰难而逐步磨灭。

第三,在公共艺术课教师队伍建设上,必须建立教育目的明确,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具有创新意识,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有着满腔的热情,并心甘情愿为艺术教育而挥洒汗水和贡献青春的教师队伍,这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以真正落实的基本条件,也是让普通大学生对艺术持续保持热情的力量源泉。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积极性差等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学校要立足现有教师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艺术专业老师的特长,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其教学水平,充实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并在学校每年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引进一些艺术专业或具有艺术特长的青年教师,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后备人才。二是通过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内部的教师职称晋升、学术梯队人选的评定、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及薪酬待遇的合理提高等方面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三是要把教育资源延伸到广阔的社会文化资源中去,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文化艺术资源比较丰富的有利条件,可以通过聘用客座教授授课或临时举办讲座、沙龙等形式,从而有效缓解高校艺术类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并有效拓展在校大学生艺术学习的视野和眼界。

二、利用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千千万万的当代大学生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感受文化艺术魅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这一重要载体,让艺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交融,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感悟,艺术修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提高。

充分考虑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环境和学生艺术素养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校的文化艺术活动要充分依赖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这一重要的活动形式。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属于高校广大学生能够普遍参与的大众性活动,参与门槛低,学生积极性高,辐射面广,受益人多,在广大学生中影响力持久,相对其他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而言,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这正好与高校非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目的不谋而合。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艺术的群体性活动要在大学生参与面的发动和活动的组织上下功夫,既要避免学校无论什么文娱活动总是“少部分文艺积极分子固定在演,大部分大学生被迫在观看”的现实状况,又要避免因组织不得力而让好的活动形式流于形式,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可以采取“班—系(学院)—学校”的梯级组织模式发动广大学生广泛参与,让文化艺术的魅力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要注意让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褪去功利化的色彩,少一些利益性的评比,多一些大众娱乐的精神,让每一位大学生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另外,高校校园文化艺术群体性活动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动脑筋,保持对大学生群体中不同文艺爱好者长期的吸引力。如建立“艺术节”制度和定期开展文艺活动,内容广泛涉猎美术、戏剧、影视、音乐、书法、舞蹈、戏曲等多方面的范畴,通过班内活动、院系交流、校际展演等群体性文化艺术形式,同学们激情互动,让观众与参与者都融入融洽的活动氛围之中,让广大的观众仿佛自身也成为表演中的一员,自己不再是局外人或配角,而是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让广大学生对艺术的羞涩和距离感慢慢地消失,鼓舞着更多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不断投身到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良性发展的态势,也使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旋律得到充分的弘扬,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强化好公共艺术教育的锻炼平台——学生艺术社团

学生艺术社团是大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欣赏文化艺术,展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课堂”,在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参加艺术社团完全出自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点不同,學习的心态和状态自然会有较大差异,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艺术社团活动的开展,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和活动场地,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相互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艺术才能充分地施展,尽情地表达,不断使自己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当然,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如更新社团建设的理念,让艺术社团走精品与普及、专业与娱乐、学校与社会“三结合”的道路,学校在经费、基础设施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社团的管理上,应根据艺术社团的特性实行柔性化的管理,以广大学生艺术修养切实提高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根本,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教育双方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当然,在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组织者和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大学生,学校也要从制度上确立发展的渠道,比如专门设立相关的学分奖励制度等。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艺术社团广泛参与社会性的各类活动,因为艺术只有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艺术对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也才具有持久性。

四、拓展好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渠道——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璀璨夺目,是中华文艺殿堂中的瑰宝。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而大放异彩,这实际上为民族地区高校提供了浓郁的地方社会文化艺术氛围。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立足于校园内,更不应该孤立于课堂教学,而应该主动走出校园,加强与地方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学习渠道,向地方特色民族文化艺术学习,让大学生在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精神信念的目的和作用。当然,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学校有组织的文艺活动的学习和交流,也有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大学生艺术团体的对外交流学习;既有参与地方群体性的民族特色活动,也有对民族文化共同保护、发掘的研究性活动;既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既有文化艺术与市场结合的形式,也有对文化艺术真谛的纯真追求等。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让年轻大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地方民族文化的魅力,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战略任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实现途径的探讨,既有利于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整体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也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促进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秋萍.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2]王长喜,陈磊.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3]徐红.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规范化建设刍议[J].高教探索,2008(2).

[4]胡映,刘轶.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艺术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6).

作者:胡映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篇3:

基于素质培养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摘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知识、人格和人文精神为目标。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其中,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其关键环节之一。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落实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

【关键词】综合素质 公共艺术教育 课程建设

引言

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普通高等院校中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以提高人文艺术内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综合性艺术理论和实践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育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学习和艺术技能训练,也不是仅仅为了培养一般艺术感受力,而应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智慧、人格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激发创新、创业和创造精神。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呈现出一些突出特点。

(一)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发展大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并非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旨在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艺术品味和人文素养;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课程,并不仅是为了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技能而加以传授,而是更强调艺术的教化和引导功能。

(二)综合性公共艺术课程成为必然趋势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不同学科和课程之间的融合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艺术课程也在探索以综合、整体的特征体现其学科价值。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综合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一是将各门艺术课程进行整合,强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及影视媒体间的联系;二是强调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综合艺术与其它学科的课程。这两个方向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关联互补的综合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不仅能极大地满足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素质培育的需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艺术表达和评价能力,还能使学生整体思维与通感能力获得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改变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条块分割单一教学模式。

(三)课程设置要遵循艺术教育的内在规律

艺术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好艺术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其中,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是艺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个基本教学步骤。“感知与体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创造;“创造与表现”是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进一步激发其艺术欣赏或是艺术创作的热情,培养艺术欣赏和实践能力;“反思与评价”意在将前两个阶段培养起来的审美感知能力升华为大学生综合审美素质。这三个基本教学步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现状

完整的课程体系包含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要素。课程建设与实施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尽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断发展,但仍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就课程建设方面而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普通高校一般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教学力量等办学条件来开设相应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使得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高校课程开设较全,基本覆盖教育部有关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方案(2006)中所规定的八大限定性选修课程,结构布局也比较合理,课程开设连续;多数高校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局限,并未切实按照国家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要求来实施,课程门类较少,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直接影响着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二)课程设置系统性不足

由于受条件所限或者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多数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也就只能由艺术系院的教师兼任。相应地,根据艺术系院专业教师的现状去开设相应的公共艺术课程,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去开设。艺术课程一般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及美学四大部分,但在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并未完整涉及到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公共艺术课程在各大高校都逐渐地增加,但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艺术欣赏课程。

(三)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

由于多数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估体系。实践中,一般高校多将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而开设,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此外,学习成绩评定标准也较低,一般情况下,上了课、交了作业的学生即可通过。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配备、教学设施及教学活动等方面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实际效果。

三、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应定位在普及和综合层面上,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综合审美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能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人格陶冶等多方面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要在明确公共艺术教育意义和培养标准的基础上,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综合艺术修养,而不是像艺术专业教育那样侧重艺术技能的培养。

具体而言,一是要根据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将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第三,将艺术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在课程内容上,要尽量覆盖音乐、美术、影视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兼顾理论、欣赏、实践等多个层次,做到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在课程形式上,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二)以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为指导,强化课程内容建设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课程,意在通过相关课程的实施,引导健康的价值导向,促使学生不断思考生命的价值。由此,公共艺术课程的全面性、综合性十分重要。综合性课程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同一艺术门类中的不同类型课程的综合,比如综合性的音乐作品赏析课就应融合基础乐理、主题视唱、音乐赏析、音乐史等相关课程内容,将基础理论、技能实践、作品赏析和文化史论的学习融为一个整体,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音乐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是指不同艺术门类课程的综合,比如综合性的文化史论课就应融合音乐、美术、影视、摄影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赏析,使学生在多角度思考中提高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在综合性的艺术课程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综合多种艺术门类进行教学。实践中,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探讨不同的课程设计体系。目前,不少高校正在探索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学科中的某一门作为主要内容,适当兼容其他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内容,实现艺术教学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这种正在发展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在综合的同时侧重于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教学活动找到着眼点,由点及面地展开综合艺术教育;二是充分考虑到我国高校现有师资的状况和他们在音乐或美术等某一方面基础较扎实的学科背景,使不少教师都可以比较轻松地根据自身能力和现有教学条件去实施综合艺术教学。

(三)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有序规划和实施课程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与专门性、知识性与体验性的融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侧重,可大致分为艺术基础、艺术欣赏、技能实践三大类,结合本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师资情况,划分为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和艺术类系列专题讲座三种形式,分层规划和实施。使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使得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更加规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个性发展。

基础理论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在艺术审美时所必需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感受能力,起到指引大学生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作用。艺术欣赏课侧重于通过引导大学生鉴赏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提升艺术鉴赏能力。这两类课程,一般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课目一般选择各主要艺术门类的导论或鉴赏课程,如《艺术导论》、《音乐鉴赏》、《戏曲鉴赏》等。课程定位在以技术基础理论和作品赏析为中心,以培养审美能力为目标,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技能实践课意在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艺术实践,激发兴趣,加深理解,提升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技能实践课主要是为已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或在艺术方面有所追求的高年级学生而开设,课程性质一般设为艺术任选课。当然,为了分层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各高校应在综合化原则和分层实施手段相结合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结合本校实际去具体操作。

(四)立足于多元化视角,科学构建教学评估体系

现阶段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认识上还没有达到高度一致,教学评价上也不尽合理,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障碍。从艺术教育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应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学生,不仅应对其艺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更应注重对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综合评估,把教学结果与课程实施评价相结合;对于教师,应以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开拓,教学方式是否善于创新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应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相融合而进行综合评价,逐步建立起能促进教师和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际运作中,各高校性质和教学条件有较大差别,要实现综合性的公共艺术教育,光靠各高校现有的教学力量是不够的。还需在认清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整合地区高校的资源优势,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资源共享和教学合作,才能保证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规划得以有效实施;此外,除了有效的课内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及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也对达成公共艺术教育目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健全的艺术设施、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为学生艺术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浓郁的艺术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实施应做到课程目标科学化、课程内容规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只有从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完善教学评价这三个环节入手,落实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才能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最根本的是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及个人综合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永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新探——综合性艺术教育的运用[J].艺术百家,2006(2).

[2]张晓红.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性模式的构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3).

[3]朱苏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构想[J].江苏高教,2012(2).

作者简介:

曲琳琳(1981-),女,中国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管理。

作者:曲琳琳

上一篇:政府机关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单位培训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