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形式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中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一些研究者指出:“我国的传统媒介长期以来宣传、教化色彩浓重,使得受众对媒介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他们习惯于灌输式教育,被动接受媒介提供的信息,而缺乏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篇1:

媒介素养教育:语文素养教育的时代延伸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为了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实现 “语文素养”培养的时代需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素养”与“媒介素养”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版“大纲”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比过去的“语文能力”范围广,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体现了现实能力与前瞻能力的综合性追求。

“素养”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①那么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平时在媒介方面的素养,是“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获取、解读和使用的能力”, 还包括对各种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与使用等能力,包含了品德与审美的修养,是语文能力在信息时代的延伸。其中媒介信息,包括传统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文本,和以现代各种电子媒介设备为载体的信息文本。简言之,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在信息时代的扩展与补充,包括学习文本载体与知识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媒介素养”是“语文素养”为时代需要的延伸。

二、“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素养”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媒介素养”却是舶来品,它是英文词组“media literacy”的译文,也有研究者译为“媒介素质”。在香港被译为“传媒教育”,在台湾被译为“媒体识读教育”、“媒体素养”、“传媒素养”或“媒体(公民)教育”等。“Literacy”一词的英文本义为“识字”“有文化”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文字和印刷传播时代,它是社会文化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后指人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它包括 “屏幕素养”“图像素养”和“电视素养”“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等概念。随着更多新媒介的出现,新媒介的素养也包含在媒介素养的概念中②,是指信息时代的人们在具备读书写字能力的同时,对于各种媒介信息所具有的正确的认知、解读和运用的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媒介素养的核心能力。媒介素养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即指导其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③这种教育,一方面培育他们成为具有健康的批判能力的媒介消费者,另一方面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传播过程,做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能动的传播主体,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借鉴前人研究,笔者认为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媒介信息层面,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二是制作使用媒介的能力。中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区别于职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学阶段以第一层面的媒介素养内容的教育为主,其教育的载体就是各种形式的媒介文本。

三、媒介素养教育是语文新课程时代性的内隐趋势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被形形色色媒介信息所包围,如电视、电影、电台、报刊、网站、手机、BBS、QQ等等,信息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人们对媒介的认识、选择与接触,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以及对媒介的使用等,就直接关系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质量,尤其是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当代人所应具有的素质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和延伸。中国传媒大学张开副教授认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④

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当代人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即:具备信息时代的新素质——媒介素养,对教育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内容——媒介素养教育,为语文教学适应时代的需要指出了新的思路——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语文教学之中。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对课程理念的具体阐发中特别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审美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等。可见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要求和中学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紧密结合当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通道”。⑤

今天的语文教育应教给学生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基本的视、听、读、写、说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而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以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四、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实践的国际视野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E 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发表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Awareness)。该书指出,媒介素养教育旨在保护本国的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学会批判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虚伪性。⑥

1982年,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学校媒介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日本等。⑦198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省份;1999年9月,媒介素养教育正式成为全加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一部分,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⑧目前,加拿大各省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整合为学校的核心课程——语言课的一部分。1995年英国教育部修订的国家课程框架要求2000年以后的英语教学必须增加动感图像文本的学习内容。目前,美国各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均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定。⑨我国港台地区还有第三世界的印度也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而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实践研究尤其缺乏,尚没有一所中小学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教学内容。

鉴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与其母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母语教育是信息时代世界母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站在国际教育的平台上,我们会发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平台,也是实现“语文素养”教育时代新要求的最佳途径。它必将带给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一个崭新世界,让我们的语文新课程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时代要求。

注释:

①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J].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

②③张洁.高中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④迟蕊.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2).

⑤赵渊 林玲.媒介素养教育: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视界[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8).

⑥刘伟国.本土视野下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D].兰州大学,2006.

⑦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⑧张毅 张志安.加拿大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新闻记者,2005,(3).

⑨张帆.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初探[D].浙江师范大学,2006.

(陈淑慧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作者:陈淑慧

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篇2: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当前,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形式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中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一些研究者指出:“我国的传统媒介长期以来宣传、教化色彩浓重,使得受众对媒介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他们习惯于灌输式教育,被动接受媒介提供的信息,而缺乏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1]现实的呼唤和理论的缺失都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笔者就以湖北崇阳县第一中学为例,浅探媒介素养教育在选修课程《新闻阅读与实践》中的创新运用。

一.信息传媒时代语文教育的新内容——媒介素养教育

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国家将媒介素养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中国传媒大学张开副教授认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2]

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3]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信息传媒时代语文教育的新内容。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正是中学生应当具备的语文素养。

二.新课改下选修课程《新闻阅读与实践》——媒介素养教育的必然性

2003年颁布的《普通中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明确将新闻规定为语文课程的内容之一。人教版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程安排了一个新闻单元,相关的拓展阅读(以《语文读本》为主)也配套有相应的新闻内容;选修课程则安排了《新闻阅读和实践》模块。新闻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进入语文课程,可以说是与时俱进。

作为选修课程的《新闻阅读与实践》,其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让学生了解新闻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它的多种传媒形式;其次,从人文性与工具性两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综合的语文素养;再次,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身边的生活及其发展变化,积极交流,以期在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有所裨益;最后,指导学生勇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有所用。[4]

本课程设课的宗旨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新闻,并不是简单地要求他们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使用、批判、创作媒介信息的能力。因此,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三.《新闻阅读与实践》教育原则与方法初探——以崇阳一中教育模式为例

(一)坚持整合性原则,配置先进的新闻媒介设施

为适应新课改的形势,我校大力加强硬件建设,配置了一系列先进的新闻媒介设施——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尤其是今年,学校更是加大投资力度,在校园安装了大屏幕,在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媒体教学设备。这一切为我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媒介强大的资源优势,整合媒介素养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料。

1.整合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的特征、新闻的要素、新闻的结构、新闻的价值、新闻的体裁等。

2.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

3.广泛搜集新闻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开设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

英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恩·马斯特曼指出:“媒介教育重在积极参与,进而推动教学方法更加开放和民主。媒介教育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发挥更多的主动性,担负更多的责任;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制定教学大纲并对自己的学习做长期的规划。”[5]这就告诉我们,媒介素养教育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于是我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

7:00-7:30 早读半小时

10:00-10:30课间研究性学习半小时

18:30-19:00晚读新闻(包括纸质新闻和视听新闻)半小时

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明确:媒介素养教育不是教他们简单地在教室使用媒介,不是使用媒介文化光碟、电影、书籍或者其它课程材料作为代替物来教授他们批判性技能,不是用他人(教师的、媒介评论家的等)观点来代替他们的观点。学生对媒介进行分析时需要这样认知:

1.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构建”的。

2.每种媒介都有不同的特性、优点和独特的构建“语言”。

3.媒介信息是为了特殊的目的而产生的。

4.所有媒介信息都包含其内含的价值和观点。

5.人们使用他们的个人技能、信念和经验来根据媒介信息构建他们自己的理解。

6.媒介信息可以影响人的信念、态度、价值观、行为,以及社会的民主进程。[6]

对于媒介信息,引导学生询问以上五个基本问题,以培养明智的、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积极参与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表格中设置的问题只是一个模型,有些问题可能并不会应用于每种媒介信息,有些问题可能会有多种答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适当的修改。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批判性的调查研究和对话的学科,通过这种调查研究和对话,学生和老师能动地创造新的知识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重视合作、探寻、重述、质疑、互动和创新的作用,尊重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发挥更多的主动性、担负更多的责任,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更加开放和民主。同时,要强调以互相学习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中心,因为个人学业的进步,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对整个团队的知识和资源共享的结果。

(三)坚持创造性原则,提供广阔的实践交流平台

选修课程《新闻阅读与实践》各章的结构包括“导引”“阅读”“实践”三个部分,这就告诉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闻知识,学会阅读技能,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以写作为主,但又不限于写作,其中还涉及一些与该体裁密切相关的活动,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为了能让学生很好地投入创作实践活动之中,我校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交流平台——校报、广播、展览橱窗、校园滚动大屏幕、崇阳一中网站,还不定期召开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社会中去采访,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要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强调新闻写作的格式和要求。新闻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性,有一定的格式和写作要求,因此,掌握新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并不是说掌握知识是最重要的和终极的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调良好的新闻态度和作风培养。新闻是严肃的,它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不是随心所欲的文字创作,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态度和作风,是非常重要的。

3.强调让学生认真观察、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总之,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一堂课,一个简单的活动,一天或者一周、一个月的参与,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在这个知识、信息、媒介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时代,我们只有保持“终身学习”,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

注释:

[1]邱沛篁、蒋晓丽、吴建《媒介素质教育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2003,1.

[3]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6.

[4]王本华《〈新闻阅读与实践〉编写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莱恩·马斯特曼(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原则》.

[6]Andre博客《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译)》.

陈丽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崇阳。责任编校:剑男

作者:陈丽明

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篇3:

新媒体环境下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新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教学领域中,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提升语文教师的媒介素养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进而提出语文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以期对语文教师提高媒介素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媒介素养;语文教师

从教师职业特点来看,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其综合素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老师,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提高信息筛选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良好的媒介素养,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以视频、音频的方式将课本内容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过硬的媒介实操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可见,提升语文教师的媒介素养意义重大。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

促进媒介教学的良好开展,首先就要提高语文教师对媒介素养的意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媒介技术的认识多停留在对文字和图片的简单复制上,制作简单的课件用于教学,很不利于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形成。教师应该意识到媒介教学在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合理利用各种教学媒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课件中,教师可以融入声音、动画、视频等,开展趣味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还可以灵活运用各类读书软件,提高學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完善语文教师媒介素养培训机制

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职业培训是教师重要的学习手段,目前我国师范生所接受的技术教育相对少,尤其是语文学科,师范生接受到的教育多为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对于教学媒介的操作技能要求很少,即使开设多媒体教学课程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媒介素养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在进行职业培训时要重视培训工作的系统性,保证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同时,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培训平台,整合校园教育资源,营造科学的学术氛围,每学期开展媒介教学公开课,促进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

(三)增强语文学科与媒介的融合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利用媒介教学时,要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前提,用媒介为语文课堂赋能。首先教师要有信息整合的能力,根据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语文素材,例如在讲授古诗词时,学生往往难以深刻领悟意象蕴含的深意,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等,将抽象的古诗词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将昨夜听到的风雨声入词,主要表达词人对好花无常和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之情。如何使学生走进词人内心,达成情感共鸣,进而体会词人所要表达意境,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师便可以采取静、动结合的教学方式,寻求风声、雨声等声音素材,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春风细雨使学生联想到海棠花屹立于风雨中的画面,进而体会诗人的悲春怜花之情,既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要更新阅读方式,培育学生跨媒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进而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功底。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媒介意识,充分认识到媒介教学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运用媒介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刘文强

上一篇:房屋建筑学实习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航运物流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