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论文: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精选7篇)

语文教学论文: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 篇1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历来主张把养成良好习惯摆在极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有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述,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可见他把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良好习惯摆在多么重要的地位。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量要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习惯 支点 学好语文

一、知识方面

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在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扎实而全面的执教基本功,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学进去,因此,具体分解开来,叶圣陶认为要学好语文,至少要让学生尽早养成以下基本功的好习惯。

(一)专心“听话”的好习惯

“听”,听懂别人说话是一种能力;“听”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是须臾也不能离开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活动的使用频率,得到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人们求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靠“听”.叶圣陶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的要旨,不发生误会。又能够加以评判,对或不对,妥当或不妥当,都说得出个所以然。”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的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在“专心”两个字上下功夫,并时刻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地域、学识等差异,分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就一般而言,应遵循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等原则,使学生听话能力的诸要素都得到全面提高。到那时,学生养成了专心听话的好习惯,听话的质量必将大大提高,在听话方面形成的能力就可真正享用一辈子了。

(二)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读”是要读出文章的情、理、意来。叶圣陶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万百计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阶段练习自己读书,在课内的讨论阶段又得到了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才能尝到阅读书籍的甜头。

(三)认真说话的好习惯

“说”这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重的基本功。早在1924年,叶圣陶就专门写过一篇题为《说话训练》的文章,把训练儿童说话一事看得极为重要。所以在学校里,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说话的严格训练,否则的话,“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终身不善说话。”现代语言学家把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定自能力、编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音调控能力和态势配合能力等五种。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内可采用诵读、复述、发言、讨论等形式;还可结合作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先说后写,写后评说和口头作文等。至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进行说话训练,如慰问、接待、致辞、演讲等。当然最好都有教师的指导,指导得法,学生不但能提高说话能力,而且交际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也都能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随时写作的好习惯

写作是一门技能,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叶圣陶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令人可喜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按照叶圣陶的设想去进行作文教改的试验,让学生认真地多写多练,养成随时作文的良好习惯,写作水平都提高得相当快。

(五)自改文章的好习惯

文章写完之后为什么要修改?因为初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或差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只有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和修改,才能不断完善起来。为什么自己修改比让教师或他人修改好?因为只有自己修改才是主动的,才能得到实际的锻炼。为此,叶圣陶极为反对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精批细改”,而提倡在认真审阅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千万不要把本应由学生做的事情包揽过来,弄得自己疲于奔命地搞无效劳动,学生却永远不会修改。

(六)规范写字的好习惯

中小学生能否规范写字,与教师的关系甚为密切,教师的板书和评语至少应该做到端正清楚,笔顺正确。如果教师本人都不把规范写字当回事,学生势必会跟着不规范,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叶圣陶1972年9月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回信中说:“我要给你提个小意见,字要写得端正清楚些……学不好不要紧,笔划不清楚,叫看的人费心力眼力,就不合乎群众观点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改变字风,规范写字作为一功重要内容。我们高兴地看到,已有不少中小学生能写一手好字,但是字写得潦草以及写错常用字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仍占想当高的比例。所以,一定要通过教师及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加强训练,逐渐形成字端正清楚,先对后快,既对又快的良好习惯。

(七)常查词典的好习惯

众所周知,任何一本高质量的词典都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所能编撰完成的。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可购到不同版本的词典,但需要甄选其中的珍品。有的人没有搞懂“东山再起”、“万人空巷”、“不刊之论”、“美轮美奂”、“差强人意”等成语的真正含义,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就闹出了不少笑话,有时甚至还会把自己弄得很尴尬,所以这些,其实只需一查词典,就全都明白了。经常查阅词典,就等于生活在一大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专家身边,随时可以请教,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

(八)善于自学的好习惯

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在学校里有老师指导,但人的一生在学生度过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时间不是在学校里。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主要应靠自学。实践证明,通过自学而掌握的东西点点滴滴在心头,往往更有利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善于自学的好习惯不应该等到离开学校之后才去培养,必须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而且越早越好。

叶圣陶所提出的种种学语文的好习惯,全都与青少年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提高密切相关,所以,他的一系列正确主张,绝大多数都已被教育部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之中。我们希望所有教语文的老师和语文的学生都要十分重视语文习惯的培养,因为只有养成了这些好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少、慢、差、费”的沼泽,尽快进入“多、快、好、省”的担途。

二、认识方面

(一)自我认识

学生认识一个学习对象,总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把学习对象分成若干部分或者若干层次分别加以认识,以区分对象的本质与非本质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然而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功夫,舍弃那些非本质、偶然的、外部的东西,掌握那些本质、必然的、内部的规律。因此,这里所说的自我认识是指指导学生学会“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二)自我注重个性发展认识

所谓的自我注重个性发展认识、实际上是指导学生首先要有思维、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力性认识的人。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体验获得个性发展认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告知学生现成的认识的结论。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认识情感的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懂得了注重个性发展的认识,会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如学语文和学习基本方法有:朗读法、默读法、背诵法、复述法、揣摩法、摘抄法、编提钢法等等。这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应由学生具有个性去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信心迎接新课程知识的挑战性认识。

(三)自我学生创造认识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活的人才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因此,从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可见是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认识能力。同时,学生也应学会自我创造认识的能力。如: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还有多向思维,遇事不拘泥于一见一法,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多种观点,多种方案进行优选的创造关点。

(四)自我反思认识

在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下,语文教学中及学习中,需要教学者和学习者不断学会自我反思意义,因为,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它要求把自己看做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而学生呢?学生是学习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通过自己不断的自我反思,并重构自己对学习知识的理论及实践的过程有明确的认识。

总之,自从新课改以后,语文教学是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目标。因而,语文大纲的制定必须以培养一定规格的人作为其宗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等等。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廓清了语文的内涵,将语文课程定位于既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从而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表明了语文既有使用功能,又有教育和发展功能。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学会养好“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

参考文献: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文集》,1928年4月

《说话训练》,《教学与管理》1985年04期

养好习惯,学好语文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的习惯;写的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46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老农,临死前,把几个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跟他们说,祖先留下了一大笔财富,就保存在自己家里的几亩田地里。说完之后,老父亲就过世了。几个儿子对老父亲的话将信将疑,但是,万一真的有这么一笔财富呢?于是,几个儿子为了获得父亲所说的这笔大的财富,天天到田里去找,几年下来,财富没有找到,但是有个事情令他们眼前一亮,原来,经过几个儿子勤劳地耕耘,自己家里的庄稼却比邻居家里的旺盛许多,产量也高出很多。聪明的几个孩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对自己的所说的一大笔财富就是指勤劳。故事中的父亲无疑是聪明的,利用了几个子女爱财的特点,顺势引导孩子们通过寻找财富的过程告诉了几个孩子勤劳这一习惯的重要性,使得孩子们最终明白勤劳的习惯就是最大的财富,父亲终于可以瞑目了。由这个故事,笔者想到的是习惯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耕作来说,还是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来说,习惯都非常重要。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就来说说养好习惯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俗话说,好习惯受益终身,坏习惯贻误一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语文学科来讲,笔者想最主要的习惯就是读和写的习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和其他语言学科一样,首要的就是要重视读和写的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养成读和写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学好语文

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讲,读是非常重要的。在功利主义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要求把学生用在学习上,课外的东西一律不准碰。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听过一个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可是他的写作能力十分不理想。通过笔者的了解,家长告诉笔者,孩子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写作时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追问其原因时,家长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未来的竞争怎么激烈,于是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孩子身上,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于是每天晚上爸爸妈妈都轮流照看孩子的学习,看着孩子完成各项作业,然后自己又找一些试题来让孩子做。本来家里有很多杂志,考虑到学习的压力这么大,索性把这些杂志都锁进了箱子里。孩子所能接触到的东西就是课本和试题。笔者听完家长的讲述,也终于弄明白了孩子写作成绩差的原因了。古语说的非常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语又说,“唐诗读了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这两句古语都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广泛阅读对于写作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笔者还听过这样一件事,就是文革刚刚结束时,某个学校的师资十分匮乏,尤其是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当时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已经十分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个班的语文课怎么都不可能再安排有教师来上了,怎么办?当时的校长出于无奈,最终决定,这个班的语文课时间就交给学生自己到图书馆里去看书。经过一个学期后,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了,大家都以为这样的状况下,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应该差的不得了,都不敢去想象。但是怎么样?事实上却相反,这个班的语文课成绩处于整个年级的中游,甚至超过了一些班。这个故事也同样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语文学习来讲,阅读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来讲,笔者总是教导孩子们说开卷有益,多读一些好书,并且给大家经常推荐一些好书,比如四大名著等等。有时候在笔者的课上,笔者有意识地去讲一些故事,同学们被笔者讲的故事吸引住了,就问这些故事是从哪里来的,笔者就告诉他们这些故事的出处,于是很多孩子在课下就让家长去购买相关的书籍来读,这样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孩子们的阅读量是非常大的。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习惯养成以后,不仅仅对于今天的学习是有用的,即使对于孩子们的未来也是十分有好处的。

二、培养学生写的良好习惯,学好语文

除了读的良好习惯以外,写的习惯对于学好语文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培养这一良好的习惯来说,记日记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从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开始,笔者都要告诉大家写日记的重要性,让大家坚持写下去,可能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的时间里看不出什么来,但是经过更长的时间后,这一良好的习惯就会展示出良好的效益来。

从写日记的内容来看,笔者引导孩子们把每天感兴趣的事情写下来,一定要从内心来讲认为是感兴趣的,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物。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要求呢?一是很多学生在记日记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兴趣,因为把记日记当作了一项十分乏味的工作来做,当然记着记着就坚持不下去了。因此,笔者就教导大家一定要记下自己认为最快乐、最有趣的事情。二是之所以这样要求是为了培养孩子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感受的心灵。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无数的事情,如果我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那么,一切的一切都会变得十分平常,因此,对于一件事情的发现能力和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生活中并非总是缺少有趣,或者缺少快乐,而是我们失去了发现的能力和感知的能力。因此,笔者就教导孩子一定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趣味、发现快乐,培养自己健全的心理,养成快乐的心态。

另外,引导孩子们写日记,笔者一般很少做出字数方面的规定,都是让孩子们十分自由地去写作,想写到哪就写到哪,笔者非常反感给孩子们布置这样的作业,写一篇三百字的日记。很多孩子记日记的兴趣恰恰就是从这三百字开始被我们抹杀了。笔者经常说,文不贵长,而贵精。因此,在字数上,笔者通常不做要求。在我们的努力下,很多孩子爱上了写,养成了写的良好习惯,语文成绩也就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高二学好历史要养成八种好习惯 篇3

一、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习历史要养成八种好习惯

一、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个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环节。认真听讲就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听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释。老师讲课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就是学生学习方法。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习惯。

要全读就是阅读教科书中所有的内容,如课题、子目标题、正文、注释、插图、思考题、练习题大事年表等。这是对学习历史知识的总要求。要通读就是将教材中零碎、局部的历史通过阅读融会贯通起来。这就要求在读书时要前后联系,因小而大,把局部的知识投入到某章、某单元的大范围内联想和梳理。要略读就是在全读之后,在笼统地游览一遍教材内容,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一个粗线条的知识体系。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和记教材中的目录、章题、节题和子目。要精读就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进行字斟句酌地推敲和理解,明确教材中所含的主要观点以及说明这些观点的失事,了解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要异读就是在阅读时要把相近、相似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鉴别,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从而达到准确历史知识的目的。要做记就是在阅读教材时,要做好读书笔记,把动口、动脑、动手结合起来,调动各种器官的能动性,使大脑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的是通过查工具书来解决的。中学生应查阅《历史词典》《历史成语词典》等。勤查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扩大知识面和视野,不断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思索感悟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学与悟是不能分开的。学与思好比车的两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有了链子,才能共同发生作用,车才会不停地前进。学与思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把这项工作放在预习、学习、复习的全过程中去完成,从而使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革命老人徐特立非常推崇这种学习习惯。“动笔墨”在这里或指做笔记,或对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画点勾画,或是读而有感、感而有记、随时记录下点滴感受、思想,或是进行摘录,记下自己喜欢的名人睿语、新颖的观点。这种习惯对于提升筛选能力、分析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六、养成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

先复习后做作业,先仔细审题后作解答。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改正错误,书写要工整规范。

七、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

记忆与遗忘是一队孪生兄弟,而“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不能一劳永逸,要“学而习之”,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复习包括整理笔记,补充完善课堂笔记,加上理解性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复习。

八、写考后记的习惯。

考卷拿到手后,常常见到一些同学,只注重考卷上的分数,得了高分就兴高采烈,得了低分则闷闷不乐,有的竟把考卷扯得粉碎或揉成纸团。后来,他们发现,很多考题是以前考过的题,或者略作引申,相差无几看起来似曾相识,做起来照样出错。学生应对每次考试进行认真总结,注意作好考后记,下面就结合历史材料来谈一谈这一问题。

①记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每次考试后,我们既要弄会每一个题目,又要着眼于把握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材料解析题、问答题、识图题等主观性试题,因其灵活多变,更要注意总结他们的解题方法。一般而言老师在讲评时总会介绍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我们还要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总结,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②记典型。试题多以教材重点,难点而设,也有些试题是教材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点。这些问题考过了以后还会再考,并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在笔记本上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记录考卷中出现错误的典型例子,然后加上注释,说明错在那里,应如何修正,并记下出现错误的原因,对某些典型的错题,也要收入“错题集”,以免下次再重犯类似错误。

③记新知。考试也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试题本身会蕴涵新知,另一方面,老师也会结合某些试题介绍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

语文教学论文: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 篇4

1、做题不在与多

其实很多学生学习数学靠刷题,但是很多学生都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刷题越多考试越有把握,其实做题要靠的是质量不是数量,你做完题还要思考这道题目是否有什么其他的答题思路与方法,而且做题最好选择历年来各省各地的高考真题和一些比较典型的知识点考题来做,这样提升才会大。

2、分析试卷

很多学生考完试就把试卷丢一边,其实成绩好的学生却不是这样做的,而是再对试卷进行分析,分析自己答题错误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犯错,还有就是如何改正错误和答题的思路。因为试卷是检验你知识掌握牢不牢固的一个手段,所以从试卷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改正,下面次考试你犯错的可能性就越低了。

3、练好的做题习惯

考试的时候先整体的看一遍,确定考试的难度如何,然后将简单的题先写,比较困难的题就放最后,而且审题的时候一定要慢,不要最求速度就一目十行的审题,一些重要的条件要用笔划出来,这样你看起来才不会马虎。

语文教学论文: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 篇5

自读课的学习要求是: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总结了“四步八字”自读法。四步:读中找问题,问中受启发,总结中提高,练习中求深化。八字:圈点、问启、思结、练评。

先说四步:

1.读中找问题

自读课文,首先自己阅读,在阅读时既读课文,还要读“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和“单元知识和训练”。读“自读揭示”和“课后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难点、特点,读“单元知识和训练”意在把自读课文放在单元中审视,阅读时细心体味,研究自读在单元中的地位,及其编辑思想,以学过的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及其编辑思想,以学过的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章法和语言特色。同时记下尚未理解的内容。

2.问中受启发

在课堂上,学生首先谈对课文基本精神的理解;其次,广泛地提问题。尽可能让学生都发言,质疑问难,问题摆出后,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归纳大类再找出问题的主要方面,抓住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各抒己见,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展开讨论,以便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3.总结中提高

学生总结的过程,是不断求同弃异的过程。最后要使学生的认识达到统一或基本一致。在弃异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许多“异”,同时指出学生思维中的缺陷和不足。在“求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偏狭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更高的层次上取得共识。这个过程,既是对自读课文的总结过程,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4.练习中求深化

学在于用,自读的目的,是要把讲读课中掌握的知识运用于阅读过程中。通过自读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语体、语言、修辞等知识向应用上转化、迁移。只要完成了转化,便能达到新的高度,这便是对学习的深化。

以上四步,前后两项在课外完成,中间两项在课堂进行。课堂讲授又会专门指导和讲读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后者。

下面再说“八字”:

(1)“圈”和“点”。“圈”指圈出重要内容,以便理解。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圈出:

①“自读揭示”中揭示文章中心、特点、写法、题材、体裁的字、词、句、段。

②“思考和学习”提出问题角度的字、词、句、段。

③“单元知识和训练”中与自读课文相关的字、词、句、段。

④在以上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出课文揭示前三项要求的重要内容和句、段。

前三者为理解文章的线索,以控制自读时漫无边际,过于偏狭,不得要领。第四是圈的重点,也是自读关键的一环。这一环如果粗疏,下边就无法进行。

“点”就是点评,自读时,应把自己的感想用简练精当的几个字,几句话记在课本的空白处。点评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学生有所得的,一类是有所疑的。一般要求将有所得的附写在课本上,存疑的可在书中作标记,将疑问归纳成条记在笔记本上,以供课堂发问。

(2)问、启、思、结。“问”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都提出来,以供其他同学和老师作评价。问的内容一般归为结构、语言、主题三大类,各类可附设小类。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相互启发,寻找通途,这就是“启”和“思”。此后,进行“结”,即根据学生对课文理解及存在问题,教师再指导学生归纳,化多为少,舍次抓主要,梳成辫子,理出头绪后,再由学生讨论,并提供给学生思考方法。

问、启、思、结虽说各为一方面,实际应用中往往很难分得开,四者互相紧密结合,实为一个整体。

(3)“练”和“评”。主要指学生练习,可分为说和写两个方面。说,主要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自己即兴归纳课文中心、思路、论证方法、语言特色等等;写,根据自读课文某一特点,拟题练习,自测互测。

浅谈学好高中语文应培养的习惯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95-0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任务。习惯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头脑这部机器就会持久的运转起来,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1 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省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語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

2 阅读的习惯

2.1 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 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高考不考诵读,诵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实际上,语文试卷中的许多题目,并不是凭理性的分析而是凭借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出来的。有些选择题,你做对了,但问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来,这并不能说明你凭运气做对了,实际*是凭语感做对的,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呢?从诵读中来。

2.2 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各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2.3 泛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读了《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就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的朦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恬静,觉得有那么几分相似,由是而到画面所显示的凄婉的美。

2.4 勤动笔。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点评式的阅读,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古代有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现代有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3 写作的习惯

3.1 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行动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

3.2 善于思考。有的同学作文总是简单地叙写身边琐事、没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新颖见解,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精深的思考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没有精思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精加工,就无法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要学会从小处入手,向深处开掘。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剖析开掘,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以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于细微处体现伟大的精神。

3.3 抄写范文。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首先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即探照下面讲的三条来抄写:一是选合适的范文,例如,报刊上比较好的散文,或同学中的优秀作文;二要成句的抄写,不可看一两个字,抄一两个字,要做到看一句,抄一句,而且连标点也不要抄错;三要坚持,如果每天抄一千字,那么至少坚持两个月,即可有显著效果,如果坚持半年,那么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比看任何写作方法之类的书都管用。

3.4 勤于练笔。“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的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让好习惯为学好小学数学奠基 篇7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地生动有趣。所以,数学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把学生们的学习用具收集在一起,模拟成一个小超市。然后让学生们轮流做售货员与顾客。如买一支铅笔0.2元,一块橡皮0.3元,一支水笔1.6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如果给你5元应找回多少钱?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优胜者可以做下一轮的营业员或顾客。这样,就让学生能够认真地倾听老师的讲解。实践证明,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就会在倾听中提出疑问,在倾听中分析问题,在倾听中不断积累,从而养成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专心听讲,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学习数学离不开阅读课本,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完成想象、概括、总结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就会在很多地方表现出其弊端。如练习时不会审题,读完题目后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独立地概括题意,从而不能正确独立地解决问题等。例如:测验中有这样一道题:在给出的方格中画一个直角,标出各部分名称。结果很多学生没能完成标出各部分名称,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题目读完就开始动手做了。很多小学生不认真审题,仅凭自己的感觉就开始做题了。这样,势必造成结果的错误。

三、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认为,个体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参与、引导、调节,在课堂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大胆的发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营造宽松氛围的办法很多,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在此过程中提出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境结合到一起,激起学生从心中产生疑问,从而养成学会质疑的习惯。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我们不妨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在交换后会惊奇地说:“为什么与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奥秘?”然后教师创设情境来解释学生心中的疑问,让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养成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相互协作,培养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共同学习,是最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习惯。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主观意识较差,对问题缺乏主见,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相互合作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例如:在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思考与交流合作的情境,要求学生统计视频中某个时间段内过往的车辆有多少货车,多少轿车,多少农用车?当第一遍放完后,很多学生觉得没有来得及统计出数量。于是再次播放,播放结束后仍然来不及记录。于是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两次都不能清楚地记录下来数量呢?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数量记录下来呢?通过这样的启示学生就想到了分工合作,于是有的专门负责记录轿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农用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这样,当多媒体视频播完后各每个小组都有了正确的统计结果。通过这样分工负责活动,大家都明白了有的问题是需要小组合作的,从而体会到合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不把动作与思维联系起来,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认知过程中很难把得出的结论有效地形成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出应用性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动手测算一下自己的课桌、黑板、教室的面积。这样的活动不仅实现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灵活运用,还为以后学习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不仅如此,还可以开展数学兴趣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学“平均数”后,就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测量并计算班级中每个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等。这样,学生们在合作中动手操作,很快就理解了“平均数”这个概念,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突出对学生应用性操作的训练,如学习乘法数量关系后,可让学生帮助家长购物,根据单价自己计算价钱。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总之,小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容易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所以,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就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小学生们的今后学习与工作都大有裨益。

上一篇:交通工程概论报告下一篇:经典的唯美古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