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语文论文(共8篇)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问题;规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变化,其中包括教师的备课。确定并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不可或缺的工作,它是教师备课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想情况等。由于广大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掌握得很熟练的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表述思路和方法,在新课程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目标表述语的主语混乱。如,“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使学生喜爱春天这个季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表述,反映了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有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既用“学生”做主语,同时又用“教师”做主语。如:
1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观察周边的环境,作适当的调查访问,并查阅一定的资料,进行思考,为写作准备素材。
2指导学生根据所获得的素材,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不同形式的作文,拓展作文的题材和形式。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并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2、“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两方面目标的表述多数比较准确,但不够具体明确,表现在行为动词的运用不够准确和没有具体的表现程度上。如,“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这一句中的“理解”“培养”笼统、模糊,缺少表现程度的规定。又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表述《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
1了解小艇的特点,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域中的作用。
3了解小艇同威尼斯水域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目标的表述不少是“正确的废话”,似有实无,无法监测评估。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对小学生学习《爬山虎的脚》提出“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内在美”的目标。有的目标表述简直成了“教学法”类的话语,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目标的表述内容不全面,存在重“知识和能力”,轻“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现象。又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有的课时目标在实质上与课改前没有两样,回到了老路上——只有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如:
1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有创意的理解图画的意思。
2根据图意,自拟题目,奇妙构想,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这个目标表述中就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且存在上述第二点所讲的问题。再如一位教师对《月亮湾》的目标表述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
2理解课文,感受月亮湾的美。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这个目标表述中,没有“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无法检测。
二、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学 生 能 在5分钟内,朗 读 完课文,做到 正确、流利。
主 体 条 件 动 词 程 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
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3“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那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单靠一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养成”习惯的。
另外,这个目标的表述还存在条理混乱不清,有语病等问题。
除了上面讲到的外,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师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必要时,要写出达成目标的行为条件(不是每个教学目标都要有它)。如,“允许查字典”,“在课文中用线划出„„”,“在5分钟内能默读完„„”“在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对„„的见解”等。
2、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一堂课后学生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可以从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该“学会”的就不能写成“运用”。也可以把表现程度描述出来,如,“至少会用„„造三个句子”,“80%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等。
3、表述的条理要清晰,可以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次序逐条表述,也可以表现程度的高低依次表述。
4、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在表述目标的句子中出现错别字和病句等。
一、创设课堂内外沟通情境,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 我大胆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对于识字教学, 我不再是呆板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中要认的字, 而是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认字记字。如和父母出去吃饭、旅行、去游乐场商场的过程中都是学字认字的大好机会, 让学生随看随记, 课堂上我及时鼓励;遇到有趣的人或事让学生随笔写下来, 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父母外出想念时给他们写几句话, 既解了相思之情, 又让学生有了情感的释放空间……本来无趣的文字在学生兴趣的滋养下, 变得鲜活, 变得亲切, 因为喜欢, 学生爱上了语文。
二、激发学生参与性, 让学生自主进入教学情境
课堂上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描自述, 并通过与别人交谈, 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经过不断的说话练习, 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协作, 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凡是在生活中能捕捉到的所有影像, 都让学生一一呈现, 或写或说, 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去学习新知识, 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兴趣盎然地品味自己的收获。如学习《影子》一课时, 我让学生自己到操场去捕捉自己和同学的影子;学习《童年的发现》时, 让学生也写写自己生活中的发现;在习作课上, 我让学生把蔬菜主食带入课堂, 并请父母参与, 一起体会劳动的乐趣……只要我们把握好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就能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三、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寻找情感共鸣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 要它漾起涟漪, 泛起微波, 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如在讲《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 伴随着低沉的音乐, 我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听着老师的朗读, 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送别的片断, 情难自溢, 此情此景触动了他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使他们的感情产生共鸣, 得到升华。又如在讲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 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深入文本, 与文本对话, 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同时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 如:“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通过反复阅读感受, 让学生体会到了德国的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显然,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是点燃学生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温和的口吻、可亲的笑脸、满腔的热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愉快的教学情境,要让自己的微笑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进而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师生情感交融,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此外,语文教师还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天职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相反,教师讲得嗓子冒烟,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效果一定不会好。
首先,教师要有过硬的素质。“亲其师,信其道”,如学生对他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被他渊博的学识所折服,为他精湛的教学技巧所吸引,学生自然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甚至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进而使你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偶像。所以,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师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增强自己的吸引力。
其次,以情激趣。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是调控好自己的教学态度,要饱含真情,充满爱心,用温暖的情怀去融化他们,要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对待特殊生,更要以博爱宽厚之心理解他们,原谅他们,关心他们。只有用真诚友爱去感化他们,方可净化其心灵,规范其道德,陶冶其情操,方可使他们的心扉为你敞开。任何用命令强迫手段使其服从自己的做法都是心腹之患。所以,语文教师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用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学生,亲近关心学生,做到以情激趣,寓教于情,才能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使最佳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一种持久性的心理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受用的”。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应当先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优化引导,提供时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自身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周边的环境及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的教学成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先学后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基础,可采用下面几种自主的学习结构:迁移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扶放式——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堂信息有效地引导,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由扶到放自主探究;尝试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不断尝试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有效的课堂还有很多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多种方法、策略的综合运用。
三、读写结合,指导方法
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1.坚持自主性阅读,熟读自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范读、领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默读和快速读。要把讲析的时间省出来供学生读课文,力争让学生有时间多读几遍,使其在多读中悟情,在多读中明理,在多读中得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辐射结合,鼓励探究性阅读。由读向述、唱、画、演、问、比、思、写等方式辐射,并把他们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读述结合、读唱结合、读画结合、读演结合、读问结合、读思结合、读比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
3.交叉结合,推进批判性阅读。单一运用一种方法未免显得枯燥,结合具体课文,根据需要,把各种阅读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使课堂教学在变化中去单调,组合中见新异。诸种方式的组合交叉、综合运用不是为了表面热闹,而是为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达到读得轻松、悟得迅速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阅读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学生读了一篇课文,不断摈弃旧的,吸收新的,每个学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汲取与扬弃中,重新树立对自我的信心,自觉地变换思维模式,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实践表明,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展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新、引导质疑、敏于点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原创】
一、关于说课的起源、地位及作用
说课这种创新的教研形式起于1987年河南省新沂市红旗区教研室,1994年江苏省在苏州中学举行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把说课纳入比赛内容,1996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数学专委会把说课纳入了首届初中优秀青年数学教师评比与观摩活动。
由此,说课成为了进行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实验课、汇报课等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晋职、学校录用教师、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通过说课来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已成一种趋势。各种教育教学刊物均开设了“说课”栏目,说课是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为什么如此热门?说课能检测执教者是否熟悉教材;能否驾驭教材;是否明白重难点及教学目标;是否理会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通过说课能体现执教者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先进,学法指导是否得当。笔者就此参阅有关书籍,结合我市实际,就如何写说课案谈谈自己以下肤浅的观点,旨在抛砖引玉。
二、关于说课的基本概念
所谓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把自己上课的程序,运用的教学方法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说给其他教师或评委听。是说课教师结合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向听课教师或评委将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形式。
具体地说,说课主体在备好课的基础上,面对受众,根据组织者规定的时间与要求,依据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运用教学的相关理论、教学的基本要素,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教学设想,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实情的分析,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把握,教学程序与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板书的设计与教学设备的准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引导、帮助、促进、合作角色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发挥,主动性的体现与展示,结合运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对教学整个构思与设计过程,用口头(说)语言为主要表达工具,述说的一种形式。
说课主体:授课教师
说课受众:同行、教研员、专家
三、关于说课案与教案、说课与上课的异同
(一)说课案与教案
1、相同处:
(1)主要任务相同。(2)主要内容相同。(3)研究方法相同。
2、不同处:
四、关于说课的板块及内容
(一)说教材
(三)说教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手段
(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练习设计
五、关于各板块说课内容、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说教材
1、要点:
(1)授课内容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常见问题:
(1)曲解编者意图;
(2)对文本主旨理解牵强附会;
(3)对授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模糊;
3、应对策略:
(1)说清楚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的特点(2)说清楚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3)说清楚学情
(4)说清楚所教内容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案例1:《观潮》
教参简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
教材中配了两幅紧扣课文内容的图片。第一幅图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水面上的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第二幅图片,则是另一番态势,我们看到的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这两幅图片为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提供了凭借。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说课设计: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说学情16_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确定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案例2:山雾
说教材:《山雾》是西师版课标教教材二上课文第二课,是一篇文字清新,语言优美的儿童散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以充满童趣的语言把山雾在清晨由山下渐渐升腾,并在山林中弥漫以及太阳出来以后,变成露珠的整个过程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山雾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识字写字;二是学习朗读,在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阅读习惯尚未养成,有一定的阅读困难,对大自然的美感悟能力差,需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阅读理解。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助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把课文内容与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和感受山雾顽皮、可爱、神奇的特点,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和感受山雾顽皮、可爱、神奇的特点,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说教材这一块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依“标”扣“本”,不要脱离教材。
2、要正确理解文本主旨,不要牵强附会。
让我们来再看一组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秦兵马俑》──“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虽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决不会变成彼拉多。因此,教师既要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又要引导学生尊重人文主旨并追求共通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要求与多元解释、个性解读与文本原旨领会、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要求。
3、要恰当制定教学目标,不要拔高降低。
无论是一篇课文的还是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符合年段目标的,三个维度整合的,简而明的。
(1)要把握住阅读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2)要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更要突出语文能力。
崔峦老师于今年暑期在贵阳举行的第五届阅读观摩研讨会上说: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3)要提出“三维”整合的、简而明的教学目标。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如,中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
案例3 《亡羊补牢》
一、说教材
《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安排在《揠苗助长》之后的一则寓言故事。安排本课教材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寓意包含的深刻道理,拘于本课教材的安排别巨匠心。根据中年级儿童的心理及素质的要求。我把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寓意作为本课时教学的重难点。立足教材的特点及新大纲的精神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就及时改正。
4、通过分小组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交际合作的能力,形成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荣誉感。
案例4:《十里长街送总理》
说教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叙述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第二课时要学的第二、三段是课文抒发感情的焦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方面:
1、读中体会人民群众怀念、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并体会随着时间迁移这种感情的升级;
2、通过读表现这种思想感情;
3、抓“不约而同”、“慈祥”的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为第三课时这两个词的造句作铺垫。
(二)说教法
1、要点:
(1)采用什么教法(2)教法分析
(3)确定某种教法的理由(由教学内容及学生客观现状分析)。
2、常见问题:
(1)生搬硬套,穿靴戴冒(2)滥用教法,不讲实效(3)堆砌术语,云里雾里
3、应对策略:
(1)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生年龄等特点选择较法;“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做到:因文而异,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说清楚教法的选择和为什么选择这种教法;
(3)说清楚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教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常见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或模式:
1.以培养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学、导、练”教学模式;
2.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训练朗读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教学模式;
3.以方法指导为核心的“方法渗透、领悟、小结、运用”教学模式; 4.以获取信息、积累语言为核心的略读课、自主阅读课教学模式; 5.以体验、探究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
(三)说学法
1、要点:
(1)说明学法指导及理由(2)掌握何种学习方法(3)促进有效学习的措施
2、常见问题:
(1)忽视教学内容及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联系;(2)滥用学法,不求实效;(3)教法与学法割裂
3、应对策略:
(1)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说清楚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何种学习方法;
(3)说清楚准备创设何种教学环境和条件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案例1: 《春天的雨点》
《春天的雨点》是义务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人记叙文 教法:以读代讲法,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方法。
学法:指导学生学会在自学基础上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思考、讨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及带题求解自学法(谈谈、划划、议议、读读)。
案例2:《十里长街送总理》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读为突破口开展训练。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同学读的积极性,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读好,我采用了以下手段:
1、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当年万人泪下的十里长街;
2、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不约而同”、“牵动”这两个词的意思,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意思、表现、程度等方面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想说些什么?”从而懂得“牵动”这一词语的丰富内涵;
3、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删、换词句加强比较朗读,促进体悟;引导学生归纳一段的学法,造成迁移。案例3:《月光曲》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有机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案例4《科利亚的木匣》 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案例5:《将相和》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说教学手段
1、说清楚教学准备,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
2、说清楚主要手段和辅助手段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设计)
1、要点:
(1)为达成教学目标,其教学步骤是什么(课前、课中、课后);(2)时间分配;(3)预设与生成
(4)简述为什么此过程符合认知规律,此过程能发挥教学的传授、培养和发展的三大职能作用。
2、常见问题:
(1)环节紊乱,条理不清(2)过程与目标错位
(3)内容与教法、学法两张皮
3、应对策略:
(1)说清楚每一步骤的意图
(2)说清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程序模式: 叶老: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 宁鸿彬:熟读──质疑──解疑──总结──应用;
顾黄初:定向──自读──研讨──归纳──应用──反馈; 烟台:自学──指导──练习;
崔峦说精读课文的教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上述教学思路不尽相同,其共同点是:加强自读;抓住重点、疑点进行研讨;重视应用。
案例1:《十里长街送总理》。各位老师:
我说的课文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作者以凝练如诗般的语言描述了1976年1月11日,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长安街,哭别总理灵车的动人场面,抒发了人民群众沉痛哀悼、深切怀念总理的强烈感情。全文虽仅600余字,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之令人情不能已,哀恸欲绝。
评:开首即直入主题,分析教材,简洁、明了。但除了课文内容、中心及文章的语言表现特色以外,还应揭示文章的结构,说说课文由几段组成,每一段都讲了什么。因为这里说的不是整篇课文,而是其中的一段。不如此,就难以评价说课者教学内容取舍的恰当与否,也无法将说的内容放到整体的背景上去思考评析。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先谈的是我对教材第一段的理解。文章开篇的景语描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更烘托了人们当时的悲痛的心境,好似“天人同哀”。接着,用“挤满”极言人之多,用三个“都”强调人心齐。最后又由“面”到点,推出三个典型性的特写镜头。特别是“焦急、耐心”一对反义词,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对总理的无比深厚感情。评:在对整篇教材作了剖析以后,现在又接着解剖所说课时的教学内容,很好。但由于上面说教材时没有说清课文分几段,所以这里突然说“先谈的是教材第一段的理解”,听者会感到惘然。如果能在上面“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这句话之后,加上“现在说的是第一课时,这课时准备教学课文的第一段”,听者就会清楚得多了。(但前面自然还得对课文分几段,每段讲什么作出交代)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五个教学目标:
评:应说清“大纲要求”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实际”是个什么样的实际。如果太笼统了,“根据大纲要求……学生实际”之类的话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说了,其实也等于没有说,这是希望引起注意的。
1.学会第一段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里含义深刻的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细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等灵车”时的感人场面,激发学生热爱并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4.学习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
5.指导感情朗读。
评:严格地讲,教学目标不能和教材理解、教学程序并列地单独作一块内容,教学目标是教材理解中的一部分。就像教学重点、难点隶属于教材理解一样,所以实际上本说课稿,只有教材理解和教学程序两块内容,这从总体上看,似过于简略了。
其中体会悲痛心情,指导感情朗读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评:用“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这样一句话,将说课由说教材转入说教学过程,转得十分自然、简洁,这反映了说课者良好的说课功底和自如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借助画像,哀乐等手段努力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意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这样做,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评:先分析学情,再说根据这个学情打算怎样教,接着说这样教的好处,如此一步步,逻辑严密,是科学的说深思路之一。
第二步,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接着,我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并让学生思考课文记叙了长安街上的哪几个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理清了文章脉络。
评:“紧接着”这个词用得好,把第一个教学环节与第二个教学环节紧紧联在一起了。但教学过程只交代了范读课文和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两个内容,后面的学生书面练习,练习后的反馈、交流,最后的分好段落(这些内容在教案中都有),都没说。这就使得教学过程残缺不全。试想,如果按说课中的第二步内容来评析这个教学环节,那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
第三步,品析赏读,学习第一段。
先安排自学,自学后的检查反馈分两步走:先检查字词,突出“槐”的声,“妻”的形,而词义较浅显,不做逐个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加强发散求异的思维训练。
第二环节在学生进入情境后,我紧扣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自由鉴赏、品析朗读,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体作用,而且在说、读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教学时,我始终牵握“爱戴、怀念”情感线,做到“拎一点,带全面”,第一层抓2、3两句体会人多,第4句体会人悲痛。第二层还通过练习题____的____,____地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到来,引导学生推敲“焦急和耐心”。重点扶学“老奶奶”一句,放手自学写“青年夫妇”和“少先队员”两句,最后抠挖“……”延伸为“万众一心”,这样的设计,能很好地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和层次。
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感情朗读,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我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或配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我在教学中,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第三个环节是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此处还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议论解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一步,对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全过程,总结归纳学法,为下文的学习作迁移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评:先分析学情,再说根据这个学情打算怎样教,接着说这样教的好处,如此一步步,逻辑严密,是科学的说课思路之一。这一段教学过程说的内容比一、二两个教学环节具体,在陈述“怎样教”的时候,还能结合说说为什么这样教的理由和好处,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说课与课堂教学也统一了起来。但我们将说课和与教案对照起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漏掉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如学法的归纳、电教媒体的运用、生动的课堂讨论、相机的板书等等,这样也就使得说课中的课堂教学变得干巴巴的,无法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同时也让人无法认识到某些教学过程,原本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教案中的概括第一段大意,是分三步走的,很有层次感和艺术性,而说课时仅只用了“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一句话。如果我们不看教案,光凭说课中的这一句话,就无法分辨出包含在这个训练过程中的设计者的独特匠心。
车老师的课上得十分精彩,以上说课的总体思路也没有什么大不当的地方。《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车老师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处理教材,在说课中也注意突出和体现了这一特点,并且说课的语言平实、口齿清楚、功底扎实。如果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除了上面的说及的一些以外,主要是说课的内容还欠全面一些,说理也是这样。再还有,由于教学过程也是采用客观介绍的方式,所以,教学过程这部分也说得尚不够具体和清楚,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说课的整体效果。
(六)说板书
1、要点:板书是将所教学的内容系统地、有序地设计好、规范地、简明扼要地展示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对文本的感悟。
2、常见问题:一空,二满,三乱,四散,五潦草,六差错
3、应对策略:
(1)说清楚板书设计的理由(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艺术性原则);
(2)说清楚板书与教学及学习的内在联系。案例1:登山
“不必走”
“仍旧走”
列宁
为什么? 登
“往回走”
向前走
自觉
怎么?
山
“不能走”
跟着走
锻炼
结果?
“太危险”
“就走”
意志
此板书设计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课题左边是学生质疑内容,也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线索。中间部分抓住巴果茨基和列宁对话的四个关键点(语言文字训练点),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体会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右边部分高度概括了学生体会到的本文的中心思想。
特别提出的是,要发挥板书的多功能作用,充分利用板书为教学服务。如可用左边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串问题答案的方法来抓主要内容。又如利用中间部分的板书,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自选一组内容,说说列宁是怎样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意志的。不仅体现了从整体着手的思路,而且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案例2:
28.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
受过箭伤还在作痛
一声弦响
嘣的一声
拼命高飞
直往上飞
一只大雁
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伤口裂开
拍两下翅膀
边飞边鸣
掉了下来
直掉下来
(观察)
(分析)
(推理)
(实情)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说课各板块网络结构图:
开场白→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结束语 说目标 教师准备 说板书 重点 学生准备 练习设计 难点
六、关于说课的语言
说课着力点在“说”和“课”字上,说是表述形式,课是表述内容。说课的三种语言:
1、陈述性语言
适用范围: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程序 操作部分、理论依据部分 要 求:言简意明、有条有理
2、课堂语言
适用范围:教学程序环节
要 求:说课与上课角色的切换,上课语言力求现场性,注意语调语速的调控,使受众身临其境。
3、肢体语言:课堂语言是用来证明说课的理论根据的要适时而用。适用范围:整个说课过程
要 求:做好眼神交流、不溺不久倦、不媚不冷、在平等中交流。
4、说好开场白,说好结束语。
mangreng
2008-10-06 15:11:07
楼上说的好!
复选框
2009-07-28 14:11:20
一、阅读教学的任务与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专门提出阅读教学的任务,却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中阐明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毫无疑问,阅读教学也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是阅读教学的任务。那么,培养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以及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总目标第7条一开始就明确说:“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过去一提起阅读能力,老师们就会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也就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
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看来,我们在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仅仅说“读懂课文……”是不行的,应该说“喜欢阅读课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级还应该有“欣赏……”。另外,不论是否明确表述出来,教学目标都应该按照不同年段有“评价……”的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把“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这种表述不仅仅有知识与技能,而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含有过程与方法,是三维一体的目标表述。从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要求:
——不同方式的读书:朗读、默读和诵读,背诵和复述,精读、略读和浏览;
——词句的学习;
——篇章的学习;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随课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语感;
——广泛的阅读兴趣,广泛的阅读面和一定的阅读量。
二、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变化。
与传统阅读教学“教学目的”设计相比,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阅读学习,读懂一些生字、新词、典型的句子段落的意思;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他们了解一些词句、句子段落的表达特点;完成对语言的积累。
2、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了解文本所承载的主要信息,包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3、学会如何识字、如何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如何把握全篇所要向读者介绍的主要意思、如何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如何观察体验生活、表达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如何搜集积累知识和相关的资料、如何运用资料等等。技能目标即包括一般性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做),还包括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写作学习技能(能够在实践中做)。
从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形成终身读书能力的角度来分析,读书技能目标是阅读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读书、形成读书能力。
(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较之传统意义中的“道”有了很丰富的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教材所选文本所承载信息中能够使学生感悟、了解、明确的“道”——思想意义;对文本所介绍人物、事物、道理的价值认识和体验;
2、学生从教材所承载信息中所能体验、感受到的情感态度信息;由此引起的对人物、事物的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
3、学生在文本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包括对“语文知识技能”积极的价值认识和体验;
4、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积极地人际交往的情绪态度体验;对学习、交往的意志、性格方面的积极体验;学习以后的成功感等等。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只要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实现前面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经历的过程,所要采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文化,自主建构、全身心参与到学习过程、经历体验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合作攻关、民主对话。主要强调两个方面:
1、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经历学习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这些目标要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实践过程,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不是由教师传输给他们
2、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探究、合作研讨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指导、点拨学生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根教材进行民主对话,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个性化的自主建构。
(四)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来确定,但,他们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不是线性或者面状排列,而是以立体交融状态存在形成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是“并生”的。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目标,需要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引用学习方法,在经历过程、实践方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同时,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从而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三维目标是统一在以“求知”、“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为主导方向目标的学习过程中的——
1、学生为了“获得基本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要经历扎实、有效的学习过程,主动地投入学习实践;
2、在学习实践中学习、运用各种基本的阅读学习策略、方法,形成基本的阅读学习技能;
3、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践过程,获得基本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同时强化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验。三维目标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三维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或相互促进或相互抵制、削弱。积极的情感态度会促进学生“投入地”对过程的参与,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价值体验,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掌握;深入、扎实的过程,会使知识染上个性化的情感和背景色彩(认知图式),以利于今后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的认知,会强化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的。反之,则会相互抵触、削弱。
三、谈谈阅读教学的备课
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离开了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后面的几种对话就会落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也就会落空。语文教学中剥夺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们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备课的角度讲,阅读教学的备课实质上就是备对话。首先是我们自己和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吃透教材,更要努力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和作者的心相通。这是备好课的前提。我们要教学生学语文,自然少不了备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备我们自己怎样和学生一道和文本对话,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确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教学流程的设计。
过去,我们确定教学流程,是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读书思考回答问题。这样的设计,往往学生还是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问题回答对了,教学环节也就结束了。这样的设计,不能够很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因此,我觉得,设计教学流程不应该是以问题为线索的,而应该是以任务为线索。我觉得,实现目标就是任务。但是,这些任务不是分散的,是整合的,是整合在“读懂内容”、“体会情感”“积累”这三项基本任务之中的。1.读懂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内容,低年级可能是零散的,详细地,到了中高年级,逐步变成了比较概括的。所以,阅读教学的第一个要引领学生完成的任务是“读懂内容,把握内容”。完成了这个任务,学生的阅读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完成读懂内容,需要识字、需要读懂词语、需要读懂句子和段落,需要学会概括,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同时落实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练习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激发学生“对读懂基本内容”的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就需要学生去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已有的阅历、经历与文本建立联系......这些,都是为“读懂基本内容服务”的,可以将“以读懂内容为基本任务联系起来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成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主动资助的状态下,切实经历好“读懂词语、句子、段落、概括“等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会读书。这是第一项任务。很重要的任务,为体会感情,做好积累打好基础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识字,需要读懂词语,需要读懂句子和段落。因此,为了完成“读懂”任务,首先要让孩子们完成读懂字、词、句、段的任务,要查字典,要反复读书,要结合句子、上下文、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那些读不懂就先读懂那些,根据学生的实际,老师给与必要的指导。这些,都是老师应该做好准备的。
这是第一个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有一些“子任务”,老师要进行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思考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思考完成这些任务在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怎么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些过程。读懂内容,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来看,表现为不同的状态:
低年级,能够通过度,把课文中意思部分地了解下来(我知道了这些、我知道了那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内容连接起来,做到了解的完整一些。中年级,读完以后,能够比较细致地、复述性地对了文内容进行表述。高年级,能够对内容进行概括,从而抓住主要内容。
例如:根据一篇课文的具体特点设置具体情境;而不是一般性地“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所联系的内容,要能够与课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任务,具有明确地指向课文。
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罗寒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教师要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感悟文本深层涵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捕捉课堂生成,珍视学生独特感受;教师要强化语言积累,凸显课堂教学语文味。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多学科的交融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科学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要感悟文本深层涵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局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珍视学生独特感受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课堂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本文,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的,而不说灰色的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当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己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课堂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洁,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欢庆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要强化语言积累,凸显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比如在《欢庆》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XX”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己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己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己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摒弃以往比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观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贴近,课上还要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积极的影响。
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对各种新鲜的事物非常敏感、好奇的时期,从学生这一性格特征出发,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的思考和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之后借助现代多媒体所具有的优势,给学生播放一张带有狐狸和乌鸦的图片,结合多媒体画面,使学生很快对教学情境有深刻体验。这种手段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看完图片之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请问同学们狐狸和乌鸦有哪些区别呢?”学生陷入沉思当中,之后有的学生说通过仔细观察图片,从狐狸和乌鸦的外形方面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说乌鸦是会飞的,而狐狸不会飞。我又继续提出问题:“狐狸和乌鸦之间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此时课堂上出现少有的安静,所有学生都开始进入思考状态,我顺势导入新的课程内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更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主张小学语文教学摒弃以往比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指导作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疑问:“请问同学们小鹰是怎样学飞的呢?”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将班级里的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之后三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最后三个小组的代表将小组中学生的想法说出来,我鼓励学生要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我认为,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不同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比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文章主要是通过问和答完成的,文中所说的小松树,主要象征着生活中骄傲自大的人,而文中的大树,主要象征着生活中脚踏实地努力的人。从小松树的言语和行为中,可以看出小松树常常自认为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文章寄予的哲理性很强,为了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化,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象,并在语言上加以润色,这样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所获取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长点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指导生活实践。
比如,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留意观察生活、书写感受的方法。例如,给学生留写作作业时,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敬老院、图书馆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然后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只有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留意观察、思考,学生才会在写作文时快速挖掘到写作素材,将真情实感真挚地表达出来。
五、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双向互动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办法。
在课堂上,我在讲课过程中,会用眼神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此外,还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设置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之后我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作出评价,通过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之处,通过互动,可以让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所掌握,还能使整个课堂学习和讨论环节的气氛更加活跃。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方法是要求在尊重学生主体性,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采取使学生自主体验的方式, 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主要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与能力。本文在分析体验式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础上, 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和建议。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容构建
1.确立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目标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引导者而不是全能的管理者, 体验式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体验式教学要求摆脱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灌输方式, 让学生亲身参与, 通过亲身体验与情感体验, 来获得语文知识, 增强学生自我感悟与自我探索, 乃至发展创新的意识。
2.重视课堂情境的构建
情境构建是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通过现实的、模拟的或者虚拟的情境构建, 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激发他们的兴趣。现实的情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现实的环境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素材, 这些可以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和感受。例如在小学语文学习有关季节或者雨、雪等语文内容时, 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季节的变化, 让他们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去真切地感受语文就在我们身边。通过现实环境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结合, 使小学生能够从心灵深处, 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更容易转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
模拟情境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利用一些重要的情境构件来达到模拟现实环境的目的。通过模拟可以创建一个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让小学生能够感觉到仿佛就在其中。例如:《会走路的树》一课的教学,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想象大森林的场景, 将森林的小花、小草、小树制作成道具, 具化森林的形象。课前可将动物头像的玩具挂在教室的周围, 教师声情并茂地引导大家观察被布置成为森林场景的教室。这样一来, 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中的场景, 理解课文内容, 帮助学生转化文意为自己的体悟。虚拟情境与模拟情境不同, 虚拟的往往要求学生去想象与推理。这是一种通过语言描述的一种情境, 虚拟情境更多的通过大脑的想象与感受来达到。虚拟是模拟的更高阶段, 也是体验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3.注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体验式教学方法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必须注重灵活安排语文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注重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如果和其他的教学形式一起应用, 就更能发挥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将课堂问答和体验式方法结合起来, 将探究、合作方法同体验式方法结合起来。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大互动力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通过进行交流或者辩论来使他们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有些学生零参与的现象, 也增强了学生体验的兴趣。
4.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交流环境, 锻炼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必须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愿, 鼓励小学生们通过互相鼓励、支持与帮助, 增强他们合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视小组建设, 通过小组建设可以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并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 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展现自身的特点和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使每个学生都感受体验式的快乐, 从而培养小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5.要重视课堂效果展示与评价总结
效果展示与评价总结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个总结。根据学生的后续表现, 来评价以前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是否运用得恰当, 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效果的展示与评价, 及时发现在教学中的问题, 并根据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从而可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如在《<莫高窟>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中, 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并且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手抄报、绘画摄影作品册, 去社区调查访问等活动。以朗诵会、故事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摄影、绘画作品等形式来展示学生的成果。同时教师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给予极大的鼓励与理性指导。最后, 根据评鉴结果, 颁发了“优秀组织奖”“积极参与奖”“最佳效果奖”和“最大进步奖”。通过这种展示与评价, 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更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自信和意愿。
二、结束语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差异,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观念, 有效激发学生自我感悟与探索的能力。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一种教学理念, 必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慎英.返回“体验学习”[J].教育科学, 2008 (3) .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学形式非常单一,但大部分教师由于深受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对学生始终进行灌输式教学,这就严重降低了小学生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和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将课堂当作主线,以教师引导为依托,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追求的永恒话题,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营造出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才可以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活跃、更加自主。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整合教学内容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创造性”的外延是多么广阔无边,它教我们插上翅膀带孩子快乐地飞翔,开心地去采撷教材之外的丰硕知识之果。课文《升国旗》一共才三句话:“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教师若仅仅着眼于孩子近期的考试,那么教会孩子认读书写生字,能朗读并背诵课文就行,最多再让孩子知道升国旗时的礼仪就行,我看了一下教师用书,大概教学内容也就这些了。或许是刚教完一个大循环,送完六年级,深感课外知识的积累,情绪体验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现在下来教一年级,在设计教学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将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伸展,去拓宽,深度并不会去挖,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在教这一课时,我把“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这几个国家的国旗图片带进了教室;我在课堂上播放国庆升旗仪式录像,让孩子们感受升旗仪式的盛大隆重和庄严。当然最重要的是我把中国的国旗和国歌带进了课堂,让学生用心地欣赏,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当我在办公室忙于搜集这些资料时,有同事这样说:“讲这些,看这些有什么用啊?没有效果!考试又不考这些,浪费时间!”很显然,我们两个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的目标具有不同的理解。一个着眼于近期的考试成绩,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我在关注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想象表达等,更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全面发展。
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小学语文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09-21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措施论文11-11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07-10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10-04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10-10
202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06-28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新05-26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09-23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06-26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