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综述_通用版(精选8篇)
一、引导想象,不断拓展文本意境美的特质
文章的美,还在于通过词语构建的情境,给人创造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在其中获得美的体验,这就是文本的意境美。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受到的约束少。在文本品读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不仅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而且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文时,文章对山里孩子们艰苦的上学环境进行了描写,他们起早贪黑,每天要花很长的时间在上学的路上。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短短的几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和想象,进入文本创造的情境。(1)在上学的路上,山路的情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指出通过“变绿了、变紫了、变红了”三个词,写出了孩子们经过一段很长的上学路,从天黑走到“天空醒来”。(2)孩子们放学回家的路上情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又抓住景物渐渐“变黑”,月亮出来,感受到回家要走过的一段长长山路。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身临其境般进入了文本创造的情境,感觉到孩子们上学的艰辛,然而他们却每天都坚持不懈地走在这样的山路上。通过文本描绘的朦胧美景,又体会到孩子们为了山村美好的未来,以苦为乐的心境,实现了教学的效果。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我通过文中的几个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想象,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创造的意境。在品读中,学生既获得了美的体验,也通过与山村孩子上学的对比,提高了自身学习的目的性。
二、感情朗读,充分体验文本情感美的价值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优秀的文章通过其中的丰富情感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抓住文本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品味其中的情感美,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在品读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中读出情感,提高阅读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平分生命》一文时,本文通过小男孩要与自己的妹妹平分生命的故事的描写,给人展示了一个崇高的孩子形象,描写了血浓于水的情感,催人泪下。在教学中,我抓住这样的情感脉络,通过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品读。(1)小男孩抽血怕吗?为什么?(2)在抽血时,小男孩为什么要微笑?(3)你怎么理解小男孩再次挽起袖子,要抽一半血给妹妹,与妹妹“平分生命”?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合作讨论,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了小男孩身上的那股勇敢、坚毅,对妹妹的爱,懂得了亲情。然后,我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的质量就出来了,实现了美读的效果。文章的情感是隐含在文字后面的,在阅读中,只有入情入境,与文本的主人公、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才能读出这样的情感美。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我抓住文中的几个片段,让孩子们通过问题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美。在他们再次阅读课文时,自然地将文本的情感通过阅读表露出来。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 在其中穿插进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 而且还可以通过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美”, 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 喜欢上古典诗词。现在古诗教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这种潮流, 积极进取, 对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进行深入剖析, 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意境美。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进行古诗词的美育教学。笔者认为古诗词中最具欣赏价值的是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是诗人将情与景交融之后的产物, 所以诗词中作者往往会赋予感情, 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就会被拟人化, 光怪陆离或者空灵幽密。在进行授课时,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以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对诗中的意境产生更深的理解,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教学。
例如, 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种意境, 可以组织学生去亲密接触大自然。杨柳飘摇、细雨霏霏, 刚刚冒出芽儿的绿草被雨水沾湿, 朦朦胧胧, 显示出极淡的青绿色, 再让学生吟这首诗, 此情此景, 仿佛与诗人所处的时空重合, 不仅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给他们带来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诗中的情感美。古诗是诗人情感的表达, 古人的诗中大多夹杂着个人的情感, 而这情感的存在不仅没有影响到古诗的欣赏价值还升华了古诗的内涵。由于古诗距今都有较长的时间, 所以, 其使用的文字对现代人来说都较为生疏, 对小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以理解了。为了让学生领略到古诗中的情感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反复的诵读, 首先要做到熟读, 然后再对诗中情感进行剖析。学生在熟读时很容易就会对诗中的情感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反过来又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这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一个途径。
例如, 在对杜甫的《绝句》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先叙述作者所处的时代, 介绍此诗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对此诗的基本情感有一个把握。教师在进行背景介绍时要着重介绍杜甫报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和安史之乱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让学生明白杜甫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深切同情和报国无门的焦虑心情, 这样就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感情的喷薄做出了解释。安史之乱平定, 战争消弭, 作者回到成都草堂之后写下此篇, 全诗一句一景, 各臻其妙,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感情轻快明亮, 写出了作者对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但是, 随着作者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和江船的出现, 他的乡情被触动了。表面上写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 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 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仕途不达的失落之意, 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全诗言景, 却通篇是情, 将一个一心为国为民却只能在家耕读的寂寥读书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教师通过向学生们分析此诗情感,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明白杜甫崇高的情怀, 最终号召学生向杜甫学习, 关心疾苦, 热爱国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的美育教学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语言美。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我国的古典诗词言简意赅、语言凝练, 字字珠玑, 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因而有“炼字”一说。要想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就要对诗人的炼字有所了解。
例如, 在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就经过了作者的反复研究才得以选用。关于“敲”字的选用还有一则轶闻, 贾岛因苦思“推”字与“敲”字孰优孰劣与韩愈的仪仗相撞, 被押到韩愈面前, 韩愈了解缘由后思考良久, 说“敲”字更好。教师可在课上向学生讲述这则故事, 既加深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告诉学生炼字不易, 佳句难得。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研究
通过生态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植入,我们可以有效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变化在提升人们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我国学术界提出了生态美学的相关概念,并且创建出一些比较独特有效的生态理念和审美理念,对以往的审美意识带来了十分强烈的冲击。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的生态美育资源
生态审美意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事物,所谓生态审美意识,主要就是指在当代经济文化背景之下所产生的相关新型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存在观。从这个角度来讲,生态审美意识可以体现在这几方面:(1)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当是对立的,而应当是平等相待、互帮互助的,因此,人类应当尽全力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首先应当体现出其社会性,只有作为社会人,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3)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应当不断调整自身的情绪和状态,从而使自身能够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自我和谐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三年级下册有一篇精美的文章《荷花》,本文语句优美,能够为学生展现大自然的魅力,让学生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文章中,作者按照科学合理的思路来描述公园里的荷花,并且就欣赏荷花来发表自身的感受。本文不过四百字,却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亲近,并且表达了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因此,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美学态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感受到文章中的精美辞藻,而且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奇特美丽,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又比如,在《搭石》这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呈现出家乡中的搭石之美:“一行人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和有序;踏踏的声音,就像是轻快的音乐;给人画面一般的美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家乡的独特风采,并且感受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美育策略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不但是教学的组织者,而且是教学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揭示出文章中的深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尤其是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更是我们需要格外关注的。
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生态美育,就必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自然美。自然美是十分奇妙的,要想体会到自然之美,就必须反复诵读相关的文章,这与美的语言是分不开的。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把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文字的灵动之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鸟的天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反复复地诵读,从而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美丽河山。首先,学生可以自由吟诵,从而了解鸟儿热闹的场景;其次,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過有感情朗诵来想象一只鸟、两只鸟到无数只鸟的沸腾场面,从而彻底融入文章所描绘的环境中;最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聆听配乐录音,学习朗读示范,从而加深其在脑海中的印象。整篇文章作者用优美的文笔体现出对于生态美的赞赏之情,同时也体现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不但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还能够激发读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通过这种形式的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收获很多,与此同时,他们必然会加深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感悟,并且从心底建立起保护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也能够找到大量关于自然美景的描绘,中国古代先人用优美的词句赞赏了自然,表达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来提升学生的生态美学理念,并激发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为我们描绘出香炉峰高耸入云的壮阔景象,在太阳的照射下,山峰呈现出若有若无的紫色,更添一份美感。在这大山峡谷之中,一条千尺瀑布倾泻而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飞流之下”充分体现出瀑布的壮阔。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而建立起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是极其壮阔的一首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体现出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这首诗,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对于自然的感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态美育是极其重要的事物,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人教版教材中的精美文章,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美育理念,这不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吴素萍.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美育:以人教版为例[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8):8-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改变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倾倒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要增强素质教育的理念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正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将素质教育这一理念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1.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课前如何预习,不认识的生字如何查字典,词语如何正确应用,尝试概括课文的内容,并且理解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借助工具书,自己思考,以及和同学探讨的途径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老师只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归纳,同时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教学外,还应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得到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有高尚的人格。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个人魅力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中。
3.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自身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推动和完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性格特点、理解能力各不相同,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此时接触大量抽象的字词,就需要更多使用联想和适应。因此,语文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加强说话和写字的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沟通、交流、讨论,可以采用朗读比赛、认字游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三、四年级的学生,阅读、写作等成为语文学习的中心内容。此时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积累,同时这个年龄的学生想象力活跃,感情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采用鉴赏会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图片,聆听名家的评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体验课文的情感和思想。此时,教师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对学生要多激励,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因此,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制订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时要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组织一些智力和体力结合的竞赛。教师可以选择特定的题目,采用笔试、口试、体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与各学科交叉、渗透,使语文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计算机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辅助教学,使互联网成为语文学习的另一个课堂,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能力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在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通过图像翻滚、色彩变化、音响效果等给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文内容设计CAI课件,播放视频短片等,将抽象的文字情境,发展为形象具体的图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
利用互联网技术,则可以将语文教学拓展到世界范围,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人群进行语言、信息、文化的互动。利用互联网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沟通,将世界各地的语文资源与课本结合起来,使语文的学习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
四、将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们理应将课堂贴近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沟通,让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感受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周围的人群,深入观察周围的环境,并以随记、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加深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将课文改编成话剧、音乐剧等形式,让学生演一演。通过将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把语言文字转变为生动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走进生活,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引言
学习语文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对于小学语文的教育必须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语言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要素组成,在入学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听和说的能力,而读是写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我们应该狠抓不懈。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只靠“说”和“讲”不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月底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必须重视朗读。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习而言,没有足够阅读量的积累,根本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对于小学生朗读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朗读的时间也一再压缩。小学语文成果是通过笔试来检验。一般来说,我国小学每堂课是40分钟,教师通常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学生的语文分数,一味的抓紧每一分钟灌输需要备考的知识点,致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去朗读。此外,因为小学生心性贪玩,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也导致了朗读成了一纸空文。
朗读过于花哨,流于形式。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别出心裁。对于朗读形式过分倚重。例如,甲同学读一句,乙同学读一句,女同学读一段,男同学读一段,横排挨着读,竖排挨着读,交叉读等各种眼花缭乱的花样,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火朝天,气氛非常浓厚,但是实际上学生只是为了读而读,被老师驱赶着完成一些机械动作而已。这样有口无心,缺乏目的,小和尚念经式的阅读自然起不到朗读所要求的效果,相反只是白白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朗读缺乏科学指导,效率不高。在新课标改革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作用,也试图增加朗读时间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却存在这一些思维误区,有些教师一上课便将大量时间让给朗读,将课堂的主动权让与学生。甚至让同学积极发挥个性,想如何读便如何读,放任自流。这样虽然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因为学生自身学识修养自控力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掣肘,使得阅读漫无目的,毫无目标。自然,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对于语文整体学习也无裨益。因此,在小学课堂上,老师应该予以科学指导,使朗读行之有效。
朗读情节华美,多媒体喧宾夺主。伴随着多媒体的日益壮大,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教育的不二法门,顺理成章,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也日益广泛,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新技术不但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环境模拟可以使小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对于声音图像的利用而是无以复加。在朗读时,不少教师为学生配背景,配音乐,课堂上的泛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字正腔圆的课文录音。粉笔被鼠标代替,黑板被屏幕代替。多媒体课件成了语文课堂上的主人,学生和教师被冷落到一边成了陪衬。这样,使学生逐渐丧失对于朗读的喜好和乐趣。
朗读评价泛泛,缺乏针对性。在新教育理念下,教师为了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学生朗读,通常会毫不吝啬的给予赞美之词。“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读的太好了”等随处可闻。虽然溢美之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是这种泛泛而论,对于学生正真提高朗读能力用处却不大,甚至会使学生以为“朗读本来就这样”,间接助长了不科学不合理的朗读之风。导致小学生忽略正确的朗读方法,我行我素。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朗读与指导相结合,学会精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要选择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精读。首先,老师应该加强指导,在朗读前,让同学充分理解掌握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弄懂文章的深刻内涵,而不是一味追求课堂热闹,流于表面形式。其次,老师可以范读,为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彻底掌握此篇文章朗读技巧。最后,让学生积极主动朗读,并耐心倾听,读完后,针对问题给与悉心指导。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为例,可以先利用课件,通过视频图片
朗读与评价相融汇,学会提升。学生的朗读既要科学规范,也应该注意保留学生自生的个性。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利特。因此,我们在朗读做出评价时,也要因人而异,并不是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一百分。在评价中应注重针对性,例如,“你读出了作者的心情”、“你读出了文章的内涵”、“你读出了自己的观点”等。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也应更开放的态度对待评价,如可以让学生给学生评价,让学生给老师评价等。这样在相互评价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使朗读在小学生中有长足的长进。
朗读与喜好相结合,学会乐读。没有兴趣的朗读犹如爵蜡。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如果不针对小学生的口味随意分派朗读任务,那么很可能引起逆反心理,使小学生丧失对朗读的兴趣,那么在小学生朗读教学中便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中心,课本活教活用,使知识与灵活性相统一,不必强求每个学生将每篇文章都朗读的倒背如流,没有遗漏。
四、结束语
一、在合理的氛围下进行教学,寓教于乐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好的心情,那么做好一件事情的几率就会大很多,那么,教学也不例外。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一个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不拘束的上课环境,更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思考。所以,合理的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背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策略,对于教学有很多的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合理的教学氛围下进行教学,懂得寓教于乐。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那样,不做任何的娱乐活动或者是在上课也没有一点点活跃气氛的行为,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十分的压抑,不自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策略要求的这一点,将能够很好地帮助小学语文教学活跃气氛,例如,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文章是《坐井观天》,讲的是一只没有见识的青蛙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开阔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不要总是沉浸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不能自拔。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将这一课改编成话剧来上,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对于教学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适当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重视提问或者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教师主要负责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圈点出教学重点和认知常识,让学生在盲目的情况下牢牢记住这些重点和常识。到了每学期期末的时候,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考查其记忆情况。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和以往的八股文没什么区别,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中,要求教师改变以前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逐渐通过努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同样是在上《坐井观天》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地教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要明白什么道理。而是在教学之初,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把他们认为的观点提出来,进行班级讨论。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己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教师再出来作适当的引导。这样做。学生在课堂上无论是行为还是思维都会比以往活跃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变得轻松许多,不用一节课40分钟,从头说到尾。
三、走出传统教育的局限,扩展新的教学天地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教学课堂始终局限在一个狭小的教室里,学生端端正正的坐在讲台下面接受教师的教育,而教师努力做好教学前期的备课准备,在上课的40分钟里,努力地讲授该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收到的实际成效是微乎其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中要求适当地加入一些辅助性的室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所以,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主要要做好的事情有以下几点。
(一)将探索性教学纳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往教师总是把讲授作为重要的上课环节,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即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四项全面发展。但是传统教学给予学生的只有阅读和写作,考试的时候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所以常常有教师对学生说,拿阅读和写作者得天下。确实,在以往的传统应试教学中,学生想要取得理想的分数,就必须花大力气在阅读和写作上。但是,小学语文也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一门语言并不仅仅是包括阅读和写作的,以往的教学完全忽视了剩下的两项是不对的。许多小学生在表达能力上都很差,听的能力也不是很强,就是因为这样的偏激教学导致的。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中,要求转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听说两项也纳入到教学之中。我们以小学经典课文《白杨》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白杨》这篇文章的录音版,播放给学生听,专业的播音员在朗读的时候满腹的情绪,对于学生理解文章也是很有帮助的。然后,要求他们展开谈论,看看“爸爸的三次沉思”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沉思等。
(二)适当延伸教学,做到综合教学
一、充分认识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语文美育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和目标。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说:“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条则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各阶段目标中, 《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了以下要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系列目标, 虽主要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但也整合了语文课程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维度目标。概括起来, 小学语文美育的核心目标是感受、欣赏, 以及表现、创造汉语言文字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努力挖掘教材的审美素材
小语教材文质兼美,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教科书, 我们要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引领学生领略教材的内容美, 学习教材的形式美, 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 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 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 如《草原》的风情, 《五彩池》的神奇,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 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 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 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 北京《颐和园》的绝妙, 都给人以新颖的美感。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 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的成就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 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 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 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海滩上》等。这些生活的反映, 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 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 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周恩来, 《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等。这些人物形象, 对于启迪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设计所表达的美, 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 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相应地改变教法, 推陈出新, 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2、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多采用交流式、探讨式的方法, 拉近师生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个性特点, 或开门见山, 烛照幽微, 真诚坦率;或讽喻旁敲, 温情含蓄, 启发等待;或侃侃而谈, 如叙家常。总之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
3、适时地组织创作, 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 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 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 在创作中体验美。
关键词:审美;语文美育;特征;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21-01
一、美育的内涵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博大精深又优美的瑰宝。自古以来,对美的向往,成就了传承中华文明的指引。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审美教育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国家的需要。
二、审美教育得不到重视的原因
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来,美学教育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的,甚至是忽略的很彻底。所以美学教育在小学阶段是待字闺中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的老师对于美育没有准确的把握,认为审美教育在普通文化课的课堂上没有必要实行。因为这项工作是音乐、美术学科进行的。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应试教育阶段,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成绩是衡量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准。所以,虽然在新课改实行的这么多年的今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们只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或者培养学生的技能。
教师的审美素质的局限性。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渗透美学教育。但是,如果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那么在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是无法展示美的。在只注重知识和技巧的课堂上,学生也无法感受美的教育。
三、小学语文美育的特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美育渗透,是要充分认识到美育的特征的。因为什么教育与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所以要准确把握其中的特征:
1、形象性
审美教学离不开鲜明的形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 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所以,具体的形象描述对对他们有明显的帮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这些描述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
2、情感性
即以情动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小学语文课本上提供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感情。教师如果能用饱含感情的语调阅读这些文章,会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动和共鸣,从而达到美育中以情动人的目的。
3、愉悦性
小学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我说,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具着必然的关系。”可见小学语文美育,也是愉快教育。
四、小学语文推行审美教育的对策研究
1、教師作为课堂主导者的作用
新课改的情况下,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中心,学生成了居于主体地位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和引导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只有做到自身美了,才能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提高理论学习,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培养自己广泛的艺术爱好,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遵循美学理念设计教案和教学课件,创造适应小学生接受的美学气氛。
2、利用好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精挑细选而又非常优美的。这美,不是一种,而是给我们了一个美的世界。
(1)、自然景象美
美妙的大自然是作者最为广泛的素材,经过作者优美语言的加工之后,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更美的。如《草原》一文里,作者向读者展示的草原上的风情,就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在作者的笔下,描绘的是一个非常绮丽的世界,通过作者的语言,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情感。
(2)社会生活美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且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材也是源于生活的。教材中许多描写的人物的情节,其实是再现了生活中的情节。所以,有时候,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就体现了真实美。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海滩上》,这些都是生活的再现。通过学习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3)作品语言美
文章的美,还在于作者的功夫,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因为优美语言的表达往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境美。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选用缤纷的色彩,黄鹏、翠柳、白鹭、青天,立刻给学生描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给了学生无尽的美的享受。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综述_通用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10-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综述09-24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s版06-16
人教版小学语文试卷05-23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季11-12
部编版小学语文上册06-07
鄂教版小学语文课本10-09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