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咨询个案

2022-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生心理咨询个案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解析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对两位因宿舍矛盾的大学生进行了4次心理咨询,结果来访者的矛盾情绪明显降低,各种相关身心症状得到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以期为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解析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升社会主义接班人心理健康素养的重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和育人效果的要求更高也更具深度。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解析,以期为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建言献策。

一、一般资料

郑某,女,某校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汉族,未婚。刘某,女,某校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汉族,未婚。两人与另外4名同学同住在学生宿舍一间6人间,无宗教信仰。自述性格较为开朗,人际关系良好,有几个关系密切的好朋友,目前尚未结交男朋友。

二、主要经过

从2020年9月由于疫情返校后,双方由于生活习惯等琐事有过几次小矛盾。2020年11月25日中午休息时间,郑某在宿舍制造声响影响刘某午休,双方产生争执,刘某声称,若郑某当晚超过11点未返宿舍,将反锁不给她进门。晚上11点06分,郑某由于宿舍门被反锁未能进入宿舍,敲门10分钟,终于有一舍友开门。郑某进入宿舍后,质问刘某,是否她将门反锁,刘某承认。郑某用手击打刘某脖子。刘某报警。第二天在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协调疏导下,相互道歉。

三、观察和收集的资料

郑某和刘某分别来访,两人身材高挑,面容姣好,衣着整洁,举止得体,但表情略显局促拘谨,眉头紧蹙,坐姿僵硬,态度配合。来访者独自来访,平素体健,无重大躯体疾病,学校体检正常。月经正常;无家族精神病史。神志清醒,未见感知觉障碍,说话有条理,回答切题,思维清晰,语言流畅,表达语速稍快,无特殊兴趣、爱好。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家庭成员、同学、朋友交往正常。

四、评估与诊断

(一)综合临床所收集资料,该来访者记忆力及智力正常,不良情绪控制在初始事件上,无泛化迹象,自知力完整,主动述说,无重大躯体疾病。心理问题的关键点主要为应对矛盾和情绪的方式不当。

不良情绪属于对生活事件的正常应激反应,无明显人格与思维障碍,社会功能尚可,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二)初步印象

一般心理问题:宿舍矛盾情绪。

五、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

1、缓解来访者当前以愤怒委屈为主的不良情绪体验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症状;

2、修正认知偏差,改变其观念中的非理性的成分,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增强其与人相处过程中的自信心,客观地处理人际关系。

远期目标:

1、帮助来访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应對生活中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减少此类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性;

3、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二)咨询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克服关于宿舍矛盾问题的愤怒委屈情绪,缓解各种身心症状,并引导来访者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修正认知偏差。

(1)心理诊断阶段:老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交谈,找出来访者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的具体表现(C),以及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明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某些非理性信念造成的,同时,通过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取得来访者的理解,并能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2)领悟阶段:老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不合理信念,并通过对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帮助来访者分析这些不合理信念与其不良情绪及行为困扰的关系,使来访者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到其情绪问题是由于现在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鼓励来访者应该对她自己负责,即努力改变她的非理性想法与信念。

(3)修通阶段:老师运用包括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自我奖惩等在内的多种方法,使来访者修正或者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信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来访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三)咨询时间、次数和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收费标准:按学校有关规定,免费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咨询次数:初定4次。

附加说明:如在咨询过程中,老师发现来访者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且该问题可能影响咨询具体目标实现的,可修改咨询目标。

六、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的划分:

1、建立咨询关系与心理诊断阶段

2、领悟、修通、再教育阶段

说明:咨询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在上级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20年11月30日)

1、任务: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掌握来访者的有关资料,确定问题的主要性质,介绍合理情绪疗法。

2、方法:倾听、提问、鼓励、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等参与性技术和解释、情感表达等影响性技术。

3、过程:询问一般情况,向其介绍咨询保密原则、心理咨询的性质、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通过真诚、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来访者的信任,运用倾听技术,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机会。咨询者的真诚和尊重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接纳,其紧张程度有所缓解,面部表情放松,调整为一个较为舒适的坐姿。接着开放式提问为主、封闭式提问为辅,较全面、真实地收集来访者的基本资料。然后进一步使用提问、内容反应、情感反应等技术,澄清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并启发来访者自我探讨。运用解释技术,向来访者说明她的不良情绪反应是由她所面临的现实事件所引发的,是正常的反应,其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只要能改变不合理信念问题就能解决,帮助来访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争取来访者的积极配合。最后,确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并取得来访者的同意,和来访者一同确定了咨询的具体目标、时间和方法,并对此次咨询进行总结。咨询会谈摘要(略)。

总结:总结概括来访者的情况,明确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及咨询目的,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确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并取得来访者的同意,布置咨詢家庭作业及说明下一次的任务,与来访者商榷下一次咨询的具体时间。

第二次咨询(2020年12月10日)

1、任务:老师与来访者共同进一步探讨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分析这些不合理信念与其不良情绪的关系,使来访者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到其情绪问题是由于她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2、方法:解释技术。

3、过程:老师解释常见不合理认知的三个典型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然后引导来访者思考自身的问题,是其认识到她的情绪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关。咨询会谈摘要(略)。

总结:通过举例以及具体生活事件的分析使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到其情绪问题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关,并愿意做出改变。

第三次咨询(2020年12月1日)

1、任务:老师与另一位来访者一起探讨不合理信念,使其明确对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反应负有责任,用辩论的方法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产生质疑和动摇。

2、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3、过程:和来访者一起分析造成来访者当前困扰的不合理信念,通过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让其对旧的错误观念产生质疑和动摇;使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使来访者在想象中进入自感无法承受的情境之中并在这种情境下体验强烈的情绪反应,然后帮助来访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最后停止想象。咨询会谈摘要(略)。

布置家庭作业:尝试练习使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改变其他一些导致愤怒委屈的不合理信念。

总结:本次老师主要使用了两种技术,首先通过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让其对旧的错误观念产生质疑和动摇;然后使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后帮助来访者改变不当的情绪体验,并对其情绪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及时给与强化。

第四次咨询(2020年12月22日)

1、任务:老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的差别,以及合理认知方式的积极作用,引导来访者用合理的认知方式取代旧的不合理的任念。

2、方法:ABC分析技术、解释及自我暴露技术。

3、过程:老师运用解释技术向来访者阐述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各自典型的特征以及合理的认知方式对个体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自我暴露的技术让来访者消除疑虑,增强信心。咨询会谈摘要(略)。

最后,老师与来访者在友好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咨询。

七、咨询效果的评估

两位来访者自我评估:经过咨询,我轻松了很多,能够坦然地接受一些事实。我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但我会努力做好自己;能在一个宿舍是一种缘分,相互体谅包容,即使有小矛盾也不激化。今后,我会及时识别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尝试运用合理信念积极地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心理老师的评估:在咨询的过程中,由第一次进入咨询室的紧张拘束到咨询结束时的轻松愉快,来访者的变化是明显的。另外,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来访者已经能够很好地处理宿舍矛盾中委屈愤怒的情绪,重新积极地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八、对本次咨询案例的总结

在本案例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行为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有效地缓解了来访者的宿舍矛盾愤怒委屈的情绪,并引导来访者通过建立合理认知方式主动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通过本案例,老师发现对于普通高职大学生这个群体,文化水平高,领悟能力强,合理情绪疗法疗效显著。今后将继续加强情绪疗法运用的学习和实践,以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蔡蓉蓉,胡继石,邰凯龙.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21(01).

[2]贺泉莉.未来取向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09).

[3]王维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情况及应对措施[J].长江丛刊,2016(28).

[4]冯实.以心育心,铺就阳光成长之路[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0(02).

[5]王欣星,孙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08) .

[6]李丽.高校辅导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8).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与体育类教指委教改项目:社会体育高水平专业群组群逻辑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第一作者简介:黄宇慧(1983—)女,江西,汉族,本科,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

第二作者简介:王梓城(2001—)男,广东东莞人,天津体育学院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第三作者简介:梁四海(1982—)男,副教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黄宇慧 王梓城 梁四海

第2篇: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及教育策略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赏识;关爱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比较自卑、胆怯。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地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谈几点感受。

一、教育案例分析

1. “我当官了”。班上有一名学生辉,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由于贪玩,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因此对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辉当上了“生活小组组长”,这让他激动不已,并有了出色的表现。由此,我发现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学困生群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他,他格外的兴奋,表现更好了。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不守纪律等,使得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在老师和别的同学眼中,他们是“坏孩子”,看到的尽是缺点,没有优点,因此他们经常感到自卑,没有信心。如果老师长期训斥他们,批评他们,那只能是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破罐子破摔,越走越远,最终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问题。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呢,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赏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希望。

2. “妈妈,您在哪儿”。班里婷娟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平时比较孤独、自卑、胆怯。在她的记事中,妈妈总是痴痴呆呆的,更别提对母爱的诠释了。由于父亲忙于生活,经常外出打临工,因此无法在家照料她,懂事的她除了学习还要照看生病的妈妈,帮干家里的农活。生活艰苦的她,穿着比较俭朴,同学都不愿与她交往,甚至都不喜欢和她坐同桌,这使得她总是独来独往,不太合群,感到无比的孤独、自卑。一次我看到了她的日记 《妈妈,您在哪儿》。日记中写道:每到过年时,看着别的人家都开开心心地过年,我心里就非常难过。每次年夜饭只有我和爸爸在一起吃,也没有多少菜,一切显得很冷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问:“妈妈,您在哪儿?为什么别人都有正常的妈妈,而我的妈妈会是这样呢?”虽然内容很简单,还有不少错别字,但使我很感动。

该如何去做呢,我深思。她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的爱,更需要的是同伴的关爱。之所以她是那么自卑、孤独,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来自同伴们鄙视的目光、教师的冷落。我发现后准备为婷娟过一次生日。在我和同学的精心策划下,活动非常成功。我们不仅对教室进行了布置,而且还订了一个大生日蛋糕,每人都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品,还为他们拍了许多照片。孩子们都是很有爱心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让婷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同时也教育了其他的同学。对待需要帮助的同学,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我们的爱心。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的快乐。随后我要求同学们长期地关心她,适时地帮助她。渐渐地,我发现她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在学习上,也比以前努力了。

二、教育方法反思

1. 赏识比批评更有效。有人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看一个人,你便会看到他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便会看到无数缺点”。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尤其是教学中的“后进生”。所有的人都渴望被人认可、肯定、赞赏,更何况是小孩子,不是有这样一句吗,“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辉同学由于得到老师的一次赏识,从此变得格外积极、格外自信。因此,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

2. 关爱比同情更重要。一些同学之所以自卑,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来自于别人对他们异样的眼光甚至包括同情、怜悯,别人认为是善意的言行,在他们心理看作是对方的施舍,这样只能让他们更加自卑。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被关心的同学感受到大家的爱,同时也教育着大家如何学会真正地去关爱别人。施爱者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婷娟同学在大家真诚的关爱下,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3. “放”比“抓”更好。人们都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有时候面对大家都想让问题有个“水落石出”的时候,并且成功仅是“一步之遥”,此时的“放”比“抓”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宽容。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一时的冲动,所犯下的错误,是否让她在一生中都要留下阴影呢?教育学生,应选择一种恰当的关爱方式。“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样效果会更好。

编辑:蔡扬宗

作者:柳永红

第3篇:心理解剖在大学生自杀个案分析中的应用

“心理解剖”是相对于“尸体解剖”的概念而言,通过与死者联系密切的人员进行访谈来分析自杀原因,对于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应该引起高校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普遍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疾患

由于精神疾病原因导致的自杀约占全部自杀的30%-50%。其中,抑郁症是自杀现象产生的罪魁祸首。在最新研究中,重性抑郁症的终身自杀致死率为10%-15%。对于平时表现良好,没有前兆也没有刺激源的自杀案例,我们应该考虑隐匿性抑郁症的可能。

(二)人格障碍

最新研究表明,具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是导致大学生自杀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大约9%的自杀者被诊断为人格障碍,而具有“不正常人格”者高达30%。这些自杀者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强迫性人格等。

(三)不良社会模仿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流行思潮席卷而来。一些反社会、歪曲的、边缘化性的价值取向引起了没有建立任何心理防御机制的大学生们的兴趣,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潮流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能力退化、人际关系紧张,引起人际压力性自杀。

(四)竞争压力

由于转型时期各项社会制度有待健全,一些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很多学生面临着就业、升学、生活等多重压力,加之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似的升学考试制度塑造了学生过分强烈的自尊心,不能正确看待失败。

(五)情感淡漠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分强调效率与收益,导致人际关系冷漠化,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情感需求强烈,在不能够从家庭、学校、社会获得足够的感情共鸣的前提下,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引诱,参加一些非法组织,导致人格扭曲。在社会情感普遍淡漠的情况下,大学生恋爱失败容易造成个体情感的极端失落,产生自杀倾向。

二、核定影响因子,收集自杀个体生前资料

参照以上的诸多影响因子,详细收集自杀个体生前的真实资料,建立自杀个体资料档案。

(一)个体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民族、籍贯、家庭住址、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成员等。

(二)相关社会因子

包括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学习和工作经历、家庭成员情况以及对死者生前的影响、其他相关人员与死者生前的关系、家庭最近的重大变故、家庭所在地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对死者的影响。

(三)心理因素

包括个体生前的心理健康测试数据、心理咨询案例、心理治疗记录等。

(四)死亡记录

包括自杀时间、自杀地点、自杀方式、自杀前的躯体健康状况、生前的心理疾病治疗等。

三、开展相关人员的访谈工作

开展与死者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可以更多地了解死者生前信息,确定自杀原因。

(一)人群选择

患有隐匿性抑郁癥的患者往往采取突然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事前没有思想意识上的准备。这类自杀者生前在与家人及朋友的交往上没有明确的区别,可采取平均择定访谈人群的方式;长期抑郁症积压的患者以及压力型自杀的个体在自杀前往往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类死者极少与家人进行有关自杀的交流。因此,与此类死者的朋友、室友、辅导员老师进行访谈是了解死者生前心理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访谈方式

应采取面对面结构化访谈为主,半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为辅的访谈方式,事先拟好访谈提纲,对于特别重要的影响因子应采取多角度设置问题、反复询问的方式。要设置情景,以谈代问,引起被访谈者的情感共鸣,使其自动参与访谈,主动描述相关事件,避免引起被访谈者的警惕和戒备,影响访谈效果。同时,要采取单独访谈和集体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单独访谈为主,集体访谈为辅。

(三)访谈顺序

根据影响因子合理设置访谈人员顺序以及访谈内容顺序,对于不同影响程度的因子应穿插开来,避免对被访谈人员形成心理暗示,影响访谈效果。应先进行单独访谈,再进行集体访谈。

(四)访谈步骤

(1)说告别词。在被访谈者面前放一把空椅子,让被访谈者面对空椅子向死者告别,采用心理暗示法让被访谈者充分相信死者能够听到他的语言,从而使被访谈者表达对死者的愤怒和爱。对于被访谈者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情感经历。

(2)情绪渲染。访谈者要通过对死者充沛的情感和怀念引发被访谈者对死者的追忆和惋惜。通过对死者个人资料以及生前情况的描述抓住被访谈者的情感纽带,勾动被访谈者自觉回忆与死者生前的交往以及死者自杀原因的线索。

(3)全面记录。将被访谈者的语言进行通盘记录,全面了解自杀个体的生前行为和自杀原因线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记录,避免遗漏细节。为每个被访谈者建立语录档案,对于不同的被访谈者的相同描述要高度重视,用记号标出;对于不同的被访谈者对于同一事件的相反性描述也要用记号标出。

(4)情感疏导。平复被访谈者的情绪,引导被访谈者理智地分析死者自杀原因,正确看待其之前叙述事件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5)解除内疚。访谈最后,访谈者应做如下声名:感谢参加访谈的每一个人,让被访谈者相信他们对于死者的死没有任何责任,应以死者为鉴,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6)比较分析。对于不同的被访谈者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要进行详细分析,必要时可以采用不同描述者集体访谈的方式进行甄别,确定唯一正确的答案。

(7)建立表格。将被访谈者所描述的关键环节(转上页)(接下页)以及与自杀原因紧密相关的因素单列成表。

心理解剖在大学生自杀个案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希望能够得到高校行政人员的高度重视,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薇等编著.心理危机干预概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B.E. Gilliland. R.K. James 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上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付书朋,男,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团委,助教

作者:付书朋

第4篇:中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案例介绍

李某,女,15岁,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缺乏真诚。虽然李某学习成绩好,但同学不太喜欢她。她与家长、老师说话也是咄咄逼人,因此与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神态,难以心平气和地交流。自认为是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她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敬而远之。所担任的班干工作常因同学的不合作而使她不能如愿。她因而情绪极受影响,气哭过几次,辞职几次,甚至想走绝路。 案例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逐渐增强。李某因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加之性格外向,敢说敢做,因而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易得罪同学。她的过于自信使她产生自傲心理,同学因被她瞧不起而远之。她没有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以期获得同伴的认可。所以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都是虚伪的。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荣誉和自尊,以自私、嫉妒的心理,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同学、家长、老师,唯我独尊,而她内心又渴望大家对她友善和关爱。在日记《推荐我自己》中能明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对改变自己无能为力,发出:“还有人喜欢我吗?”的感叹,请求老师帮助她向同学推荐自己。这是优等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辅导方法

1、从家里做起:家里亲人是最能宽容自己的错误和不良态度的人了。要求家长配合,在与李某交谈时,切忌大声争吵。如果态度不平和,提醒她停止谈话,数5-10下后再说话,使她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扩展到与同学交谈时也如此。

2、学会聆听: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这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立即反驳,让别人

2、学会聆听: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这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立即反驳,让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必强加于人接受、赞同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聆听,先从观众做起,就可以让你走近同学。

3、老师助一臂之力:

①认知辅导:让李某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的错误及危害性,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并强烈产生改正错误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辅导并配合。 ②化解矛盾:为她调整了班干工作,避开那些需要较多同学协助的班务工作,暂时减缓她与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

③欣赏他人:让她每天发现本班一位同学的优点、长处,并记下来,改变她

1 总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习惯,慢慢消除她的嫉妒心理。每过1-2周后把她表扬过的同学叫到一起,让他们知道李某赞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对李某有好感。

④学会协作:有目的的分配一些任务给李某与另2名同学,让她在工作、劳动中学会与人协作,改变她孤芳自赏、缺乏与人真诚相待的心态。 ⑤重塑她的威信及形象:因为她本来学习成绩较好,老师给她分配“一帮一”学习互助同学,而该同学在班里属人缘挺好的学生。这样,李某因为与该生关系密切而融入她们的圈内。李某学习成绩好,威信倍增。乐于助人的新形象,使同学们接受她。渐渐她也找到了知心朋友,不再孤独,终于有人喜欢她了。 辅导效果

通过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李某积极主动地参与,经过近一学期的辅导工作,李某与同学们相处和谐多了,朋友也多了,她的心情轻松愉快,对班集体更关心,经常与老师谈论自己的想法,并能虚心接受老师的合理建议。同学们都说:“李某变文静多了,恐惧异性的女孩 案例介绍

李某是一所普通中学高中二年级的女孩,从外表看来,她是一个文文静静、性格内向的女孩子。但是,她对异性有着恐惧感。面对异性的时候,她总是手脚发抖、头上直冒冷汗,不敢看对方的眼睛,而且说话时会出现严重的口吃现象。因此,她总是避开人群。但是,在面对同性时,她却又是一个谈吐幽默风趣的女孩。 案例分析

李某有一个弟弟,她的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性格爆燥,在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偏爱弟弟,总是把弟弟的过错推到李某头上,对女儿经常打骂。久而久之,使得李某对父亲产生了恐惧感,而且不愿意认识异性,接近异性。即使在父亲过世后,她还是不能接近异性,接近人群。

李某的身材偏向于矫胖型,她从小到大没有穿过裙子。在学校时,总是独来独往。有一次,班上男生私下议论李某的身材时,被李某听到。这加重了李某的自卑感,此后更是避开有异性的人群,连走路也是无意识地低着头。 辅导方法

1、首先,培养李某的自信心。李某喜欢打羽毛球,让她参加学校的羽毛球队,每次打球,李某的表现都很出色。同时,挖掘李某的长处,让李某能正视自己,抛弃自卑感。

2、让女同学陪着她,在人群外远远地观察,观察人群中的男性的举止。当远观人群不再有恐惧时,让女同学陪着她,到人群中去倾听他人的交谈,看他人的交往。不久之后,在女同学的陪伴下,她不再害怕人群了。

3、让李某自己到人群中去与异性相处,少了同性的陪伴,李某虽然不再恐惧人群了,但还是不敢和人群中的异性交往。由女同学陪着,让李某与亲戚

2 中的男孩子相处、交往。当李某敢和这些熟悉的男孩子交谈时,由女同学陪着,让她与亲戚中的长辈男性相处。过了一个多月,李某在这些场合不再需要女同学的陪伴了。

4、让李某自己与本班的男同学交往。当李某不再害怕本班的男生时,让李某与本班的男教师相处、交谈。直到消除她对男教师的恐惧感为止。

5、当李某对熟悉的男性不再存在恐惧感后,让她与女同学做伴,与陌生的男性交往。一开始由女同学主导发言慢慢过渡到由李某主导发言。

6、让李某自己与陌生的男性交往。一开始,李某还是很紧张,以听为主。慢慢地,李某也敢发言了,甚至敢看着他人的眼睛说话了。 辅导效果

经过近五个月的辅导、治疗,李某不再恐惧异性,敢和异性交往了。而且开始穿起了裙子,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走路时也敢昂首挺胸了。

她变得较活泼开朗了 案例介绍

陆某,女,18岁,某市某职业高中营销专业学生,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初中毕业后未能参加中考。她性格较内向,智商中等,属于矮胖型身材。父母亲均为个体工商户,照顾她的时间相对较少。她喜欢一个人呆在家,害怕与同学交往,缺少友伴,不愿过集体生活,不喜欢体育活动,陆某属于矮胖型身材,加上学习成绩较差,有较强退缩不合群的心理,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自卑感较重。

辅导方法挺招人喜欢的。”

1、个别谈话:我经常与她个别交谈,并采取信任互敬态度,耐心倾听她的陈述,一开始她由于畏怯,说话吞吞吐吐,不敢直言,我注意鼓励其消除顾虑,以全面了解她内心世界,发现导致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预先布置班干部邀请她参加适合她的节目,并且给她创造成功的机会。如在阅读“光辉历程五十年”一书的读书活动中,我校以班为单位,进行了一次文字的智力竞赛(开卷),我布置她负责为全班查找一张试卷的答案,她挑灯夜战一晚翻查资料,并认真填写,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这样,让她参加集体活动,并且给她担任活动骨干的方法,既能给她带来自信和鼓舞,又能加强与同学的联系。

3、与科任教师多了解情况:有目的地与科任教师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尽量找到学习进步的突破点。如通过了解,知道她对珠算较感兴趣,我就与珠算教师商讨帮助计划,让她与其他珠算较好的同学一起多次进行迎接各种比赛的强化训练,也给她参加校一级的技能竞赛的机会,以此为基础给予她丢掉学习成绩差的心理包袱。还有,针对她不爱体育活动的问题,我根据她的体型特点,要求体育教师注意辅导她投铅球的基本动作,并且在校运会时鼓励她报名参加铅球比赛,尽管,她只取得第8名,但我还是在班会上感谢她为本班争回可贵的一分。

4、与本班团干部一起进行帮助活动:布置团干部们多主动与她接触,并且在学雷锋做好事时邀请她也参加活动,给予她积极要求进步的机会。

5、在操行评语中给予鼓励:肯定她的进步,感谢她为本班连续被评为校级文明班级,被评为98年南宁市先进集体,获得9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集体的称号而作出的努力。让她感到自己是这个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员,作为先进集体的一分子,她拥有的是自豪,而不是自卑。 辅导效果

通过以上的辅导方法和过程,陆某的自卑感有了明显减弱,而变得较活泼开朗和同学们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集体活动也能积极参加,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珠算技能进步最快,在高中二年级最后一次珠算等级定级时,达到能手五级,获得全国珠算等级定级能手五级的证明书。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现在,她白天实习,晚上参加成人高考补习班,为了争取高等教育的学习机会,正在努力。

他对同学们的谈笑不再耿耿于怀 案例介绍

莫某,男,17岁,某职高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皮肤较黑,身材偏矮。父母离异,法院判其随母亲生活,但实际上因母亲收入不高,住房条件差而让他随父亲生活。母亲每月提供一定生活费。莫某在学校各类涉及家庭状况的调查表中从不填写父亲姓名,仅写母亲。在班级中,他缺少友伴,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时他上课迟到,进教室时扭扭捏捏,有些同学笑话他,他就发火。课余时间,同学们在他课桌旁边开玩笑,他就认为同学们在嘲笑他,独自喃喃自语;同学们打闹碰了他的桌、椅,他认为是故意闹的,专门是针对他。 案例分析

因莫某父母离异,对莫某的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因他判给母亲,母亲较关爱他,但由于经济、生活所迫,他与父亲同住,却感受不到父爱,反而有寄人篱下的感觉,父子关系疏远。

由于性格内向,疑心重,且皮肤较黑、身材偏矮,自卑心理较重,缺乏可交流的玩伴,形成不合群的心理,拒绝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佳。 辅导方法

1、 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现莫某家庭状况,与其父母交流,请他们以孩子发展为重。尽管两人已离异,但仍应给予孩子在心理、精神上的关心与支持,不能认为负担其学习、生活费用就足够了。

2、

2、在集体活动中安排莫某担任一定的任务,加深与同学的交流。

3、

3、在班团干中做思想工作,要求他们要主动与莫某交流,关心和帮助他。同时安排一位热情细心的团干与他同桌,形成友好的氛围。

4、

4、阅读指导:给莫某介绍各类有益的有关沟通技巧、促进人际关系的

4 书籍。耐心指导,指导其读书;指导其正确的穿着、打扮;指导其如何发泄情绪等。

5、 举办演讲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对莫某特别辅导,培养其自信心,同时通过演讲活动达到主动交流的目的。 辅导效果

经过教师、家长、同学们的配合及辅导、帮助,莫某与父亲关系逐渐融洽。在各类表格中有家庭情况填写时,能主动写上父亲姓名及有关情况。与同学关系有所改善,集体活动能参加,对同学们的善意谈笑不再耿耿于怀,他走出了人际关系的误区。 自信辅导

他的自卑感减轻了 案例介绍

小彬,男,15岁,市某中学初二(1)班学生,成绩一般,智商中等。父母都在夜市里摆摊,故对小彬关心不够。他常迟到,听课效果差,不专心,或是乱画画或是看漫画书,作业、练习缺交较多。家访得知,他常常晚上玩游戏机到深夜。但他也有优点,即他的闪光点:

勤劳动,不怕脏不怕累。

2、有画画特长,并且得到家长的支持。有一次其父来校,班主任跟他说起小彬画画画得好,其父非常高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案例分析

使用y?g——wr性格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得知小彬的性格类型为b′型。其特征为:情绪不够稳定,有点自卑感,常焦虑不安。对社会不太适应,看问题较主观,不大信任他人。精力较充沛,喜欢参加活动和与人交往,但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使用xyz量表得知非智力因素影响为:学习进取心一般,学习兴趣不够浓,学习自觉性不够稳定,主动性较差,听课效果差,作业、练习水平较低。教育环境则是父母对子女关心不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综上所述,小彬的要害是“自卑心理”。由于他的自卑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不够浓,进取心也一般,上课无心,作业、练习也不做,不主动、不自觉学习,甚至产生了玩游戏机到深夜的过激行为。 案例介绍

小彬,男,15岁,市某中学初二(1)班学生,成绩一般,智商中等。父母都在夜市里摆摊,故对小彬关心不够。他常迟到,听课效果差,不专心,或是乱画画或是看漫画书,作业、练习缺交较多。家访得知,他常常晚上玩游戏机到深夜。但他也有优点,即他的闪光点:

1、勤劳动,不怕脏不怕累。

2、有画画特长,并且得到家长的支持。有一次其父来校,班主任跟他说起小彬画画画得好,其父非常高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案例分析

5 使用y?g——wr性格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得知小彬的性格类型为b′型。其特征为:情绪不够稳定,有点自卑感,常焦虑不安。对社会不太适应,看问题较主观,不大信任他人。精力较充沛,喜欢参加活动和与人交往,但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使用xyz量表得知非智力因素影响为:学习进取心一般,学习兴趣不够浓,学习自觉性不够稳定,主动性较差,听课效果差,作业、练习水平较低。教育环境则是父母对子女关心不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综上所述,小彬的要害是“自卑心理”。由于他的自卑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不够浓,进取心也一般,上课无心,作业、练习也不做,不主动、不自觉学习,甚至产生了玩游戏机到深夜的过激行为。 辅导方法

1、安排担任群众性工作,在接触群众中受教育,消除自卑和焦虑心理。安排他担任美术课科代表,负责课前准备的检查记录及协助美术老师收美术作业及发动同学们制作美术作品参赛。在工作中使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有能力的。

2、发挥其个性特长,吸收他参加班上宣传小组,为墙报画画。鼓励他积极参加市里的美术比赛,“爱科学月”。为他创设条件,使他尝到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

3、举行班级心理辅导课“我已经长大”,每人列出至少五个优点,然后再找出不足之处。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4、对他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如勤劳(不怕脏不怕累)、成绩进步、作品获奖等等。

5、个别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共同商讨如何去克服它,解决它。

6、写周记,老师阅后认真写评语,写自己的看法,同学生交心、谈心。

7、与家长联系,取得步调一致:对小彬以鼓励为主,以表扬为主。

8、期末采用“谈心式”评语,对其多作鼓励性的评价。

9、组成“一帮一,一对红”对子,班上一优秀生主动跟他结对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辅导效果

由于家长、老师的配合以及同学们的帮助,小彬身上的自卑感减轻了。他现在不迟到了,晚上也不玩游戏机到深夜了。上课较用心听课,作业缺交较少。初二上学期被评为校进步学生,’99爱科学月获学校科幻漫画一等校,多幅美术作品参赛参展,参加班上墙报制作三次获三次校级第一名。还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是班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相信自己是优秀的

第5篇: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间: 2012年10月 9日 学生姓名: 王君如 班级: 六年级 性别: 女 年龄: 12岁 辅导缘由:

该生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喜悦的心情,过去很有兴趣去看电影,听音乐,但后来就索然无味。长期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不敢和其他人接触。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在学校不喜欢和和老师和同学接触,喜欢独来独往。

初步分析: 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这是造成该生内向性行为问题的障碍的主要因素。其父亲长期有病,欠下多笔债款,家庭负担非常重,使他们更缺少时间和心情去照顾孩子;再次,其哥哥一向被认为是家里最有出色的孩子,父母的重心自然移到哥哥的身上,她哥哥也长期借口叫她干这干那,一不顺心便殴打她。由此该生感到家庭冷落自己,她增加了自卑的感觉,感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个没有用的人。

(2)学校因素

她在学校中找不到可信任的老师和同学,心中的话无从倾吐,老师不能找到帮助她的根本原因,反而对她的行为感到莫明其妙,对她加以训斥和批评。导致该生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发展到学校里,这包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另外,与同学间的关系不良,班里没有人与她交朋友,这也导致她缺乏温暖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阶段最需要的是同龄人的关心和帮助,但她正缺乏了这样的对象。

故此,她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

(3)社会因素

她家庭的关系,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不良的阴影。导致她长期忧郁苦闷会伤害身体,但又苦于无法解脱,并逐渐导致睡眠不好,多恶梦,食欲不振,有时很悲观,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对人生又有留恋。

解决策略与经过:

对于本案例,可通过谈话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逐步培养起对家庭,对社会的信任感。再次,使她了解自己情况,使其对辅导产生信心,鼓励该生积极配合辅导。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用以下方法进行辅导:

(1)家庭探访,与家人保持联系,更深入地了解家庭背景。结合家庭的教育,对她进行必要的帮助。

(2) 随时观察她的上课情况,有意及无意地让她知道她是被关心和被注意着的。

(3)利用同伴的力量,结交益友,让她感受学校的温暖。

(4)鼓励她应该建立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多体贴父母及家人,不能把父母对哥哥的关心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公平,要让她知道关心她的人是很多的。

(5)教育她哥哥要疼爱自己的妹妹。

(6)建议父母亲带她看专业的心理医生。摸平她留在心理底层的童年阴影。 辅导结果

通过辅导该生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等现象基本消失。

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间: 2012年 9月 4日

学生姓名:张兴斌 班

级: 四年级

别: 男

龄: 10 辅导缘由:

张兴斌喜欢管闲事,喜欢惹人家,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经常受到众人的嘲笑,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就喋喋不休地骂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会发脾气,骂家长,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是讨价还价讲条件。

一次课间,他又去戏弄比他小的同学,同学把这事告诉老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马上情绪激动,暴跳如雷,大嚷嚷起来,还冲着老师拍桌子, 直到老师让全班同学评理,他渐渐冷静下来。事后,老师把这事告诉他家长时,他还要在一旁争辩。

他经常下课大玩特玩,到了上课时间却要求去小便。老师不同意,他就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或是唱歌,吵得大家不能上课。

初步分析:

张兴斌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听惯了好话,习惯了别人让步,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惟我独尊、自由散漫的个性。进入小学后,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他感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老师、同学与家长的批评极为反感,老是怀疑人家说他的坏话。

矫正措施

(1)加强家校联系:我经常打电话或直接与家长交谈,让家长及时了解刘某在校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并严格执行。

(2) 讲究辅导方式: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其沟通。并逐步培养他有话好好说,心平气和地与他人交流的习惯。

(3) 多表扬鼓励:全面分析陈某的优缺点,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机会参加集体竞赛活动,满足他的自尊需求。

(4) 采取行为分析矫正技术,帮助夏霖制定阶段目标,并督促其实现。如有进步,马上给予表扬,推动他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刘某在老师、家长的特别关怀下有了一点儿进步。上课专心时,情绪特别高涨,能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响亮。有时他不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也能虚心接受,表示要改正。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也减少了。当然,夏霖的许多毛病不是一下子都能改过来的,经常还会反复。需要我们耐心帮助。我相信在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问题会得到疏解,他的不良行为会得到矫正。

效果:

张兴斌在老师、家长的特别关怀下有了一点儿进步。上课专心时,情绪特别高涨,能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响亮。有时他不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也能虚心接受,表示要改正。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也减少了。当然,夏霖的许多毛病不是一下子都能改过来的,经常还会反复。需要我们耐心帮助。我相信在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问题会得到疏解,他的不良行为会得到矫正。

第6篇: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张某,初一,学习成绩中下,智力较好,自尊心强,有时又有自卑感,做事很情绪化,好表现自己。逆反心理十分严重,自我要求不严,做事随意性。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经受不起老师、家长的批评。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就会激动,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

有一次在家,因外婆说他拿了她的一百元钱而埋怨他,与外婆吵了起来,还骂了外婆,事后母亲知道了又狠狠地批评了他,结果他因此而几天不理母亲,并且在家不好好做功课。

案例分析

该生的行为一方面是做事冲动,遇事缺乏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原因,怕别人瞧不起他,而经常像刺猬一样竖起身上的刺来保护自己。而母亲也经常忙于工作,与孩子的沟通较少,遇事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二是小学时得了不少奖,以此很自傲,很自以为是,而且没能正确的对待这些荣誉,助长了他的骄傲气焰。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在家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经常鼓励他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使他在学习上有个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初四。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亲人的关心,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让他接受你。张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

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树立起责任心。学习上的进步更要及时地表扬他,使他有一种成就感的满足,同时此时也趁势指出他的不足,让他迎头赶上。 指导张某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张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遇事不再盲目顶撞,保证以后不再犯。学习比以往更认真,上课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语文成绩进步很大。

心理咨询师:欧佳平

2011年9月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小王,初一年级学生,现在除学校正常学习外,请大学生做全科家教辅导。现辅导已有一个学期,小王成绩没有明显进步,妈妈很着急。

小王妈妈是一位个性极强的职业女性,对孩子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孩子中考升入本校高中部,将来出国发展。妈妈总是说孩子很听话,很愿意学习,但不知道为什么成绩总是上不去,因此希望通过心理辅导能对孩子有所帮助。

小王入校时成绩是班级12名,之后成绩下滑,英语成绩一直保持前列。上学期期末35名。学生有提高成绩的愿望,希望通过辅导能弥补所缺知识,在安排家教课程时主动做现在的安排。

学生对现任各科辅导老师很满意,认为对自己学习成绩提高有帮助,愿意接受辅导。咨询师对其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学生也欣然接受。但现在感觉时间安排太紧,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不能出去玩,也没有时间玩电脑,喜欢待在学校,回家就感觉很无聊。

学生现在作息时间安排较合理,学校作业不多,每天睡眠较充足。平时上课时能认真听讲,学科所授知识(学校)约20%听不懂。

引导学生思考:之所以老师讲课有听不懂的地方,学习成绩上不去,是因为所学知识点有遗漏,需要加强辅导,弥补所缺知识,成绩就会相应提高。现在是最艰难的时候,除英语外,三科都需要加强辅导,课时比较多,时间确实很紧,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成绩提高了,听讲效率会提高,学习相应轻松,其他课程会象英语一样,也不必要再象现在这样强化辅导,属于自己的时间会多很多。

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也认可,同时说明:即使成绩提高,妈妈还是会安排辅导,不会减少,因为妈妈强调过初三更紧张。提及此,学生烦燥不安。对期中考试进入前25名,学生有信心,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而期末进入前15名,学生认为可能性不大,觉得自己与排名前列的学生差距较大。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小王是个表面很听话的孩子,妈妈说的从不反驳,但内心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愿表露。小王现在正处于第二反抗期,有独立自主的愿望,但从小妈妈的强势使他没有表露的机会,也不敢表露。

小王现在的学习态度是主动+被动。被动占大半。主动:有提高成绩的良好愿望,并付诸行动。被动:只能听从妈妈的安排,不管是否愿意。目前学生每周七次辅导,加外面两次,尤其周末,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

妈妈很着急,担心孩子成绩上不去,不能升入本校高中部(本班前22名直接升高中)。妈妈将此压力不断地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一方面没有把握进入前15名,一方面感觉成绩提高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目前是在一种无望的心态中学习。表现为:学习不积极,不在乎,如作业有时没完成,考试时因数字难以计算而放弃做题。并且说明,咨询师即使给妈妈提建议也不能改变这一切,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即妈妈的说教。这是学生现在极反感的一件事。

辅导方法

与小王妈妈交流心理辅导详情,给家长如下建议:和孩子平等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给孩子心理减压,并适当承诺,即成绩提高会减少辅导课程,或者取消辅导。强化眼前学习目标,即进入前25名。孩子正处发育高峰期,学校伙食外加强营养。多看到孩子的优点、长处,及时肯定、鼓励,避免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一味指责否定。避免说教。

同时咨询师与各科辅导老师联系,对各科老师提出如下要求:对小王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辅导;把自己在中学时的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将咨询师对学生的引导进行强化;根据学生现在成绩制定出期中考试各科成绩目标,高出学生现在成绩,但不要高出太多,是孩子认为能达到的一个目标。

辅导效果

家长表示感谢,希望能给孩子经常提供心理辅导,家长会尽力配合,共同促进孩子提高。学生心态逐渐放松,学会以平常心面对学习。

心理咨询师:欧佳平

2011年10月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个案情况

小王,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扒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等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我就是读不好书了,我就这样了。”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想发火,时有逃学去打电脑游戏。

分析与诊断

(一)问题诊断

根据小王的表现,我初步诊断为学习无动力,无兴趣,不认真,不努力。学习习惯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没有预习复习习惯,作业拖拉等。对学习有明显的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的心理、行为。其实质就是厌学。

(二)原因分析

从家庭方面来看,其父亲是个体户,母亲倒三班。没有空余时间关心小王。父亲教育方法粗暴简单,而母亲溺爱,使孩子个性倔强又很自卑,对自己评价较低。

从他本人来看,小王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和勇气,环境关系和人际关系导致他产生心理困扰。在学校他认为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故意与他作对,从而导致厌学,甚至逃学。

(三)辅导目标与策略

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

对小王加强对学习的指导。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萌动时期,生理、心理都在急剧变化并趋向成熟,在这一时期,道德的、认识的、情绪的、兴趣的、自我的和性的变化同时发生,而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对人事的片面看法,帮助他们面对纷繁的环境,培养起自主性、主体性的观念。

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

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

学业不良是厌学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针对小王好胜心强和意志力弱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发他的自觉、自制,培养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指导他制订计划,引导他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地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反馈,赋予责任,强化动机,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厌学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辅导过程

(一)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

小王厌学,但电脑游戏很精通,第一次咨询就从电脑游戏开始: 师:“听说你电脑游戏很精通,是玩游戏的高手,跟谁学的?” 小王:“我自己上网玩得多了就会了。”

师流露出赞赏的神态,点头说:“哦,原来你这么聪明呀。” 师:“以后老师不懂的你能教我吗?” 小王显得有点疑惑,问:“真的?” 师看着他,认真地点头说:“真的。”

小王这时显得有点兴奋,话匣子就打开了,从各类游戏讲到家庭环境,从而更了解到他的爸爸只要一听到学习成绩不好或他在学校出事情,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打他。老师用手摸摸他表示同情,又用语言安慰他。

师又问:“那你是怎么看待学习的?”

小王:“我觉得学习没劲,要做很多作业,还要考试,很苦很累,再说我不做作业。有时候也能考出好成绩。还不如有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

师:“你说读书很苦很累,你能说得更具体些吗?” 小王:“我也说不出,反正就觉得苦,觉得累。”

师:“你如果跟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红军相比,你觉得比他们苦、比他们累吗?” 这时小王有点羞涩,轻轻地说:“那肯定比不上。” 师:“你的苦和累是不是指你一看书做作业就觉得头痛?” 小王点点头。

师:“你说你不做作业也能考好试,那你考好了几次,多少分?” 小王这时有点难为情,低下头说:“就一次,语文考了61分。”

接着就给他分析了这次考的好的原因是因为作文切题才及格的,而学习觉得苦累是因为长期不认真学习,沉迷于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了厌学。通过分析客观事实,使小王形成新的正确的认知和情感。后来又继续询问了他和老师同学间的关系。 通过这次交谈,使我了解到父母的简单教育不但没能使他明辨是非,反而使他与老师、学校产生了对立的情绪。这次谈话让他也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非理性信念,只有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并代之以新的想法,才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所以辅导的重点是放在对不合理信念的识别、领悟方面,学会区分理性与非理性信念,逐步建立良性认知模式。

(二)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

如家长过分保护等,认清教育孩子学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构建学习型家庭。

(三)与其他老师沟通

一次在得知语文默写时,我预先告知了小王,要他认真复习。第二天,他的默写得了75分,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同时,其他的任课老师也配合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正确率的提高,使他的学习自信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又与班主任联系,在班级中挑选两个读书好的学生跟他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使他感到同学的可亲,集体的温暖,从而进一步去除他的厌学心理。

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关心下,小王不交作业现象渐渐少了。在家里也会复习功课了。看到他的进步,他父母非常高兴,说将进一步配合老师,使他进步更快。

(二)反思

1、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家庭环境和构建学习型家庭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

2、父母要尽可能多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要多关心,尽量做到每天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心理上有种紧迫感。如果发现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或是出现违纪现象,不能简单粗暴的斥责或打骂他们,而应耐心与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和违纪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危害。平时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班主任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横眉冷对,厉声呵斥,那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应该多与他们交谈,找到他们厌学的根源,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心理咨询师:欧佳平

2011年11月

第7篇:学生心理教育个案

第一次亲密接触

吴旋

我辅导的对象是晏肖肖,是一个活泼好动,面带笑容的女孩,这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在我与她交谈中,我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她的目标是成为画家,攒很多钱。

后来,我到晏肖肖家,与她妈妈交谈后得知:她是从四川转到我们这里来读书的,普通话不太好,数学一般,比较喜欢画画、跳舞、唱歌,对学习不太热忱。母亲去世了,爸爸在外面打工,现在将她过继给了自己的姑妈,也就是现在的妈妈。她的姑妈要照顾自己的外孙比较忙,对她进行家庭作业辅导较少。

在往后的多次家教辅导中,我发现她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情绪不稳定,有些急噪;

二、注意力不集中。例如,她看到朋友正在做一些事,她就放下自己的作业,要去搞一下,或要看电视或和朋友为一些小事争吵(拿铅笔盒比谁的笔多、比谁的笔新、谁的笔尖等等)。还有,别人做完作业,她还没做完就跟着人家去玩。

三、耐性不好。譬如,她叫人拿东西,过一会儿就大叫,说“怎么这么慢的,你干什么的呀!”还有,一有她不会做的题就发脾气要人告诉她答案,否则就大哭。

四、任性,经常以命令的口气使唤别人。

五、学习环境非常吵,且人来人往。

对于以上问题,我依据现实及我的知识采用了以下方法,并且取得一定效用。

1、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儿童都有的,对此就要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措施。因此,首先告诉她在在做作业前或做其他事前,先定一个计划,确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其次,加强素质训练,柯佳欣喜欢画画,我就通过画画或其他她喜欢的小工劳动磨练耐心,养成不急噪的习性。最后,做事始终如一,在家教过程中指导她的言行要一致,做事有始有终。

2、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我就想办法吸引她的注意力。譬如,我告诉她把今天的家庭作业做完我就教她唱歌,做不好或做不完就不唱,这样,她就会集中注意力在作业上。

3、对于她任性、以命令的口气使唤别人,我就从思想上教育她。我向她讲关于做人要礼貌、谦虚的故事,并要她从生活做起。

经过这些方法,柯佳欣情绪、耐性比以前有所改进,注意力比以前集中,能主动地将注意力从别处移向作业,而且还会对朋友说“不要玩了,快写了。”我相信在我的关怀下,肖肖会越来越好的。

第8篇: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心 理 辅 导 个 案 分 析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王某,男,16岁,我校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王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

1 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王某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王某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王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

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王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

初三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一、案例陈述

小王,女,初三学生。她跟我讲了她的烦恼:自从升入初三后,妈妈要求我争取考上重点学 校,同学们都说我很聪明,他们很少与我玩,班主任也把我当成班级的主力,给予很高期望, 我自以为自己理科很好,但最近物理考试都很不理想,开始怀疑自己实力,一上物理课就头 痛,上课走神,遇到难题更是恐慌。晚上睡不着,甚至彻夜难眠,厌食。这样下去已经影响 到我的其他学科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现在我一听到考试就心里害怕、烦躁,掌心发汗。 看看有的同学在超过我,我的内心压力更大,很担心自己因为成绩下降被别人瞧不起,辜负 了父母、老师的期望。我非常想帮助她,她很要强,。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于是我对她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思考。

二、心理问题诊断与透析

考试焦虑是指作为一种科学的结构,指的是在考试或类似的评价情景中伴随着担心可能失 败或消极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组现象的、生理的和行为的反应。

(一)从焦虑程度层面进行分类

1轻度:心里不踏实,随着复习的进展,这种不踏实的心理会消失,但随着考试日期的来临, 又会产生一种紧张感,害怕自己复习不全面等等,但这种焦虑并不影响考生的睡眠、饮食和 身体健康。考试结束,这种紧张也就结束。

2中度:经常感到不安,缺乏自信心,有的会发生失眠,影响正常复习的进行。

3重度: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会有焦虑情绪,自信心差,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食 欲不振,心悸盗汗、脾气不好等症状,严重影响复习和考试成绩。

对照考试焦虑行为特征,结合小王陈述,我认为她的心理属于严重的考试焦虑症状。

(二)小王出现考试焦虑的原因

1、过分看重考试结果。

把学习目的简单看作是为了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自己一切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样考 试就成为她的压力,把考试看得过分重要,导致她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必要的担 忧,脑中总也甩不开一个念头:我能考好吗?考不好怎么办?这种对考试结果的担忧,很容 易导致焦虑的产生。

2、家庭和学校教育影响。

家长以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为有面子,学校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学习不好就会找不到工作”,“怎么对得起关心和教育你的父母”等类训斥,加重了学生内心负担。小江非常要强,不心失败,一旦一次考试失败,就会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和老师,也觉得难以见人,这样越想痛苦,产生考试焦虑感。

3、周围同学关系影响。

自己一心想着学习,忽视了与同伴交流,在周围同学眼中,她是个“重点生”,玩的时候也不去找她。生活中较为“孤独”,成绩一旦不好,就觉得无法面对同学。一想这些,心中自然产生焦虑。

4、应挫意识与应挫能力不强。

她从小学到初三基本上比较顺利,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势,进入初三,课程增多,学习任 务加重,知识难度也在增大,她对初三学习困难估计和认识不足,遇到考试失利就手忙脚乱, 不知如何应对,这使她在有了考试焦虑后无所适从。 根据以上分析,我为她制订了这样的心理辅导方案。

三、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方案

(一)帮助她正确认识考试焦虑、考试目的、他人评价 1全面认识考试焦虑。

焦虑程度过轻过重都会使学习效率下降,可望取得最佳学习效率的焦虑程度应是中等的。 当考试焦虑的程度过低或者过高时,都会影响到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适度的焦虑状态还是 有利于学习的。所以,不要怕产生考试焦虑心理,关键是如何对待和调整。

2、要正确认识考试的目的。

考试只是考查自己过去学习情况,考得好不好并不说明自己的一切。即使反映出一些问题,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弥补缺漏,一次考试挫折也可以成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基石。所以,不 必将考试结果看得过于重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看到挫折可能带来的积极效应,有助 于我们以平和的心理去迎接考试,更好地发挥水平。 3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

小王过于在乎家人、同学和老师的看法,总是担心他们会因自己成绩下降而看不起自己, 心理负担沉重。对于别人评价我们自己也要全面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有利于自己发 展为原则,区别对待。

(二)介绍一些克服考试焦虑技巧 1以积极的自我暗示挑战焦虑情绪。

高焦虑者通常使用的自我暗示往往带有自我批判性质,如喜欢对自己说:“我真笨”、“考试太可怕了”、“我一定考砸了”。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对人产生极大负面作用。这时,我就 必须进行有效的积极的自我暗示,给自己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产生这样焦虑: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我考不好了。”你可以这样反思,给自己加点信心。“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毫无必要。班里确实有比自己更强的同学,但也有不如自己的同学。”然意味着同他人的竞争,我是个怕竞争的人吗?我不仅要战胜别人,还要战胜自己”。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考试态度,增强信心,减轻或克服考试焦虑。 2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学会与人交流。

活动中可以发泄焦虑,可以忘记焦虑,学会与人合作,分享快乐。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去,敞 开心扉,容纳他人,加强交流、合作,拥有同心同德的朋友相助,这样,心灵才能宁静、和 谐、完美。战胜人性中的弱点,要靠实力;克服考试焦虑,根本上还要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还需要从学习上帮助她。

(三)帮助他调整学习方法 1重新制定学习目标。

目标过高就会实现不了,导致目标实现不了的焦虑。应该引导小汪重新定位自己,切合当前 的实际,制定一个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安排好每天具体的学习计划,让他从每天 的点滴进步中获得成功感,逐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2进行有效的复习。

多看基础的东西,争取把试卷上基本的分数全得,这样考试的分数已经相当可观了。在这个 基础上,可以略微做点稍有难度的题,但是量一定不能多,题目也不能太难。在具体科目的 复习上,可以多听取老师意见。 3必须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

考前对考试的范围、难度等最好能有所了解,考试时对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对难题的处理 等都应有一定的方法。遇到难题,要暂时放一放。做完一遍后要注意检查试卷等等。

4、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经常开“夜车”。

长时间地连续学习,会造成心脏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还会影响大脑的工作效率。如果这时

还拼命学习,势必造成大脑皮层功能的进一步减退和损伤。具体表现为记忆力减弱,注意力 不集中,逻辑思维能力下降,还伴有头昏、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现象。另一方面,如果

4 开夜车养成了习惯,那么在晚上的时候就会很兴奋,睡不着,而白天却萎靡不振。上课、考 试也就难以正常发挥水平了。

四、心理辅导的效果及反思

经过连续三个星期,三次的心理辅导,小王的考试焦虑已有所改善,学习效率提高了,自 信心也开始增强。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人的心理变化是反复的。要对学生心理问题给予长 期关注,及时帮助疏导。

在心理咨询和辅导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心理变化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让他们健康成才是社会的心愿,社会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要做到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真减 负,形成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几方面共同努力。

第9篇:大学生人际焦虑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摘要:案例介绍了一位工科专业大二女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女生自小家庭经济状况欠佳,母亲在其10 岁时病逝,父亲娶继母并有一个同父异母弟弟,幼时敏感多虑,脾气差,个性强。家人都迁就她,但学业成绩一直很好,自己认为只要学习优秀就能获得好的工作和他人的肯定。进入大学后由于只顾追求学业进步,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宿舍、班级同学常常发生矛盾,与人交往感到不自在和焦虑,因其人际交往缺陷特征明显,宿舍班级同学都不愿与她接触,认为她“自私”、“性格怪”。经诊断和分析,咨询师采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帮助她改变认知方式,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学习构建人际支撑系统的原则与方法,通过人际交往等实践训练增强心理调控能力。经过四周咨询和心理辅导,来访者认知观念与行为方式有了明显改变,进入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活。 1.个案一般资料

来访者,晓文,女,汉族,19 岁,大二学生,身高1. 60米,体态端庄,眉心略显惆怅。出生农村,家境清贫,母亲在其10 岁时病逝,父亲续娶一后母,育有1 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受成长环境约束,对后母不喜欢,在家中一直脾气较差,但因其学业成绩一直不错,全家都迁就她,父亲长年在外乡工地打泥瓦工,后母在家种田,全家生活、上学等经济来源等主要靠父亲一人供养。进入大学后,老师和同学反映其喜欢独来独往,只顾追求学业进步,自我认为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是浪费时间,不关心周围的人,性格固执并有些“怪行为”:如不顾他人感受常常做出随心所欲影响他人的事情,同学提醒、劝告也不改正。周围人都不喜欢她,久而久之都不愿与其交往。大学二年级开学第四周来访求助。

求助者自述,开学以来明显感觉与意识到大家对自己的回避与厌恶,希望重新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接纳,但自述自己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毫无人际吸引力,自己做的事说的话大家都反感,害怕看到大家看她的眼神,认为“很恐怖”,感受到大家对她的言行举止的排斥与厌恶感。故在社交活动中极度害怕说错话,做错事,与人接触就有焦虑感,一个月来反复出现头痛和失眠现象,感到影响了学习,故求询希望有 改善。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咨询或心理治疗史。无其他不 良嗜好。

心理检验结果: SDS38 , SAS63 , EPQ : N65 、E35 、P65 、L30 2.求助者主诉

主诉:近来焦虑不安,夜间多梦,失眠,白天紧张,焦虑,头痛,疲劳,心慌意乱,虽能控制情绪,内心却十分痛苦,常常在脑中回想自己与他人交往“失败”、“丢脸”的事件,感到自己很孤独,与人交往总是被他人排斥与不喜欢,越来越怕与人交往会发生更不愉快的事,学业受到影响并考虑休学问题。曾多次到医院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

自诉:大二入学一个月以来,发现宿舍与班级同学对自己都很冷淡,对我都不关心,不喜欢我,经常出现以下的情况:当我回到宿舍本来在讲话的同学一看到我回来就停止继续谈话了,我和他们说话也爱理不理我,与大一时关心我很不一样;我曾经尝试在上课时写字条给一些同学,请他们评价我(问他们觉得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好还是不好? 不好在哪里?) ,他们都不愿理我(不回答) ,有些男生还认为我很

怪,常用那种流露出讨厌我的“恐怖”眼神看我,还有人说我“脑子有问题”。我平时不太和同学交流,即使交流也是谈些学习上的事情,除了学习我不知道要和别人谈什么,我认为大学生就应该把学习搞好,大一期末考试我考了高分,我想争取评奖学金,这样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学费与生活费) ,而且对未来就业也很有用。宿舍同学经常说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比如我上完厕所常常忘记关灯,我不是故意的,但是就是记不住;我喜欢学习,晚上常常很晚回宿舍,有时会影响她们休息,但是学习对我确实很重要嘛;她们说的话题我经常听不懂,有些从来都没听过,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回应她们,常常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听;她们对我的一些生活习惯总是看不惯。本来我根本不介意,但是最近我发现大家对我的态度越来越恶劣,我很怕在有人的地方说话,我

感到学习也学不进去了,学了也没劲,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背东西背很久也背不下来了,脑子里老是浮现大家对我的态度,看我的那种厌恶眼神,没人愿意听我讲话,我感到很压抑,晚上睡不好,常常失眠,除了继续学习我就在想怎么办,大家都讨厌我,连老师也不喜欢我,我想是不是该休学一年回家。因为头痛和睡不着觉,老师怕我生病,上周班主

任和我到医院去做脑部CT ,医生说我没有病,班主任建议我到这里来做心理咨询,我就过来了。

特别事件:上周四在实验室做实验,一个女同学想借我的尺子用,因为她曾经借过我的另一把尺子一直没有还给我,我不愿再借给她,所以我就很大声地说:“我不借!”,口气很生硬,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情绪那么坏,当时全班都静下来,大家都看着我,他们都用厌恶的眼神看我,我觉得“恨不得马上钻到地下躲起来”,大家看我那种感觉让我感到很恐怖,紧张头疼,我当时恨不得马上逃走。 3.咨询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长时间低头,说话声音有气无力,语调带有疲劳感,常叹气与沉默。 父母反映:来访者自幼懂事好强,很在乎学习,学业成绩优秀,只愿听父亲的话,很少与后母、弟弟交流,做事自主性很强,自小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

宿舍、同班同学反映:性格上有“怪癖”,不爱和人说话,和人讲话语速很快,好像“打机关枪”一样,说话时常常表现得很紧张,有时大家不愿听她说(说话快、语言表述生硬等) ,她还是自己自顾自地说完。很自我、做事顽固,不合群,不愿参与宿舍的活动,还常做一些影响他人的事情,如:每次关宿舍门用很大力气,似乎宿舍里只有她一人而其他人不存在似的;周末早上大家还在睡觉她就大声地起床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过于粗鲁的动作会吵醒别人;强制要求别人陪她去看病;常常很晚才回宿舍睡觉;雨天鞋子沾满泥巴搞得宿舍很脏也不懂处理,叫她搽干净也不理不睬,只顾学习;洗衣服把洗衣泡溅到别人身上也不懂道歉;常常上课时写字条要求别人对她的某些事做评价;大家对她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看不惯提意见,她好像没听到似的,有时改了,过不了多久又回到原来状态。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喜欢她,不愿和她说话,集体出去搞活动也都回避她。 4.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当前状态评估

生理与外表: 19 岁,青春期后期。身体紧张,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说话声音有气无力,语调带有疲劳感,常叹气与沉默。白天头痛,疲劳,晚上失眠难入睡。

心理感受:焦虑不安,心慌意乱,虽能控制情绪,内心却十分痛苦,与人谈话感到紧张焦虑,学习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自感下降。

社会因素: ⑴生活事件影响。因其人格存在缺陷,只顾追求学业,缺乏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并且常常不顾他人感受做出让同学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在其人际支撑系统中缺乏良好的接纳与支持,远离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受到了较大的人际压力并产生焦虑感。⑵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家庭经济紧张在外打工挣钱,真正的交流与关心不多,原生

家庭的特殊情况培养了求助者自主性强、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格特征。⑶求助者头脑思维清晰,社会认知功能较好。 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分析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相统一,知、情、意心理过程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询行为。人格相对稳定。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求助者病程为一个月,时间较短,学习生活效率虽有下降,但没有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求助者因无法进行良好的人际适应产生的心理冲突明显与现实相关,现实冲突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现实的人际问题而激发,持续时间较短,从她意识到出现问题起至主动求助的时间约为一个月,该问题虽引起求助者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睡眠下降,学业效率下降等症状,但情绪反应还保持在理智控制之下,反应内容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5.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学习与训练相关的人际交往方法与技巧,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减少求助者心理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建立人际支持系统的良好信心。

最终目标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帮助其重整与健全人格,积极重新认知自我与学会被他人接纳与认可。 6.咨询方案的制定

6.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识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求助者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关注学业进步而忽视人际支撑系统的构建,从小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理念与技巧,当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日渐凸现,而自己仍然未改变长久养成的只顾关注学业的观念,与人相处过于自我并不顾他人的感受,被朋辈厌恶并逐渐远离同伴圈。当发现问题时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的方法,不知如何突破并改变现有的被孤立的状态,被此焦虑情绪困扰,不能自行解决,加之其家庭经济、家庭教育、社会与自我期望等多重原因造成她的认知系统、行为习惯等长期存在偏差,人格塑造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帮助,长久积累导致产生情绪变化和躯体变化,因此及时采取目标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进行矫正,将会给求助者带来明显帮助。

6.2双方确定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 7.咨询过程 7.1咨询的三阶段: (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 心理帮助阶段; (3) 结束与巩固阶段。 7.2 具体咨询过程: 7.2.1 来访1 目的: A、了解基本情况; B、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C、确定主要问题; D、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A、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收集、核实相关资料,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B、做SDS、SAS、EPQ 测验。 C、确定咨询目标。

D、与求助者交谈,了解其有关资料,探求其心理状态及改变意愿。 E、反馈心理测验结果,并做出初步分析,让求助者了解原因。

F、布置家庭作业:让其自己上网或通过其他信息渠道,自己思考并寻找10条交朋友的法则和益处,了解人际支撑系统对个人人生全程发展的意义,初步判断自己没有朋友同伴接纳的原因,认知追求学业进步与结交朋友之间关系。 7.2.2 来访2 目的: A、加深咨询关系; B、寻找调整认知的策略; 方法:认知疗法,分析产生焦虑的现象与深层原因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分析原因。

B、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产生人际交往压力的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 C、布置咨询作业:减少对学业目标的过度关注,将注意力转移到周围的同伴中,每天分配一定时间观察1 - 2个同伴(宿舍舍友、同班同学、高年级同学等) ,记录他们与别人交往、被别人接纳与喜欢的原因(自己分析与判断,强化认知系统中人际交流重要性的认识,感受人际交流给个体带来的愉悦感) 。 7.2.3 来访3 目的: A、让求助者合理认知人际吸引力产生的因素,如何构建这些良好的因素等。 B、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压力。

C、提高人际交流信心,增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与之讨论并充分肯定(总结观察记录作业的发现与自我感受) 。 B、分析学会交朋友、融入同伴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人际交往压力与焦虑情绪产生与变化之间关系。分析个体产生人际吸引力的因素,探讨如何构建这些良好的因素,引导求助者对自己处理好学业追求与人际交往做出合理、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C、布置咨询作业,增加人际交往实践活动:制定不同主题人际交流话题练习,记录练习结果及他人的反映与自我感受,增强人际交流技巧的实际体验;学习《谈话的艺术》中人际交流中的注意事项与方法;关心同一屋檐下宿舍同伴的生活,力所能及地参与她们的各种讨论,留心观察如发现她们需要学业、生活等方面帮助时及时提供帮助,对她们反馈的问题及时改正并请她们监督,积极改变自己在她们心目中的不良印象。 7.2.4 来访4 目的:A、巩固咨询效果。

B、探讨人际交往深层策略及个人发展目标。 C、提高人际交流的自信心。 D、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认知疗法。

过程:A、反馈作业,给予肯定与人际交流深层效果的指导。 B、进行EPQ、SAS 测验,并反馈。

C、调整制定人际深度交流计划,指出未来努力方向。 8.咨询效果评估

(1) 求助者自身躯症状消失。经过4周的咨询与治疗,求助者焦虑、自责、头痛、入睡困难等症状已基本消失,整个人开始呈现青年人的活力与朝气。

(2) 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咨询效果已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的心理与躯体症状均消失,能够正常进行人际交往,并初步学会了与他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如平等、相互信任、忠诚等) 和基本方法(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准确表述自我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见与建议、积极适度地涉入他人的生活圈、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长期保持对友谊维护的热忱等) 。

(3) 求助者同伴反应。求助者同伴反应较好,改变较大,如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乐于助人等。同伴们愿意与其交朋友并帮助她继续学习人际交流的方法,愿意将她纳入朋友圈中交往。

上一篇:党委委员党建述职报告下一篇: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