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学生个案分析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教育学生个案分析(精选10篇)

德育教育学生个案分析 篇1

孙志虎,男,九年级(4)班学生。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虚荣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经受不起老师的批评。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上课故意讲话,做小动作,不交作业。是个让老师十分头疼的学生。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在长期的观察中,我发现他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他不知道什么是学习,认为读书是为了老师或者是家长,当他看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了大钱的人时,更是迷茫,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样也导致了他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针对他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他单独交谈,了解他的情况,让他充分地发泄内心里与学校与老师的不愉快记忆。刚开始他闭口不语,我就避开主题,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谈起,并多次强调会为他所说的话保密,后来他终于开口了。在交谈中,我还了解到他爱好打篮球。

第二,要坚持疏导教育。我们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其他人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这样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第三,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他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及意识到自己还是有学习的潜力。

第四,要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尤其是减轻他的心理压力,然后逐步培养他学习的兴趣。

德育教育学生个案分析 篇2

1. 案例分析

一次语文课上, 一位名叫肖晓 (化名) 的同学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产生了质疑, 向我发问。当他听完我的解答之后, 似乎有点不服气的样子, 刚一坐下, 班里的“淘气大王”突然张口说道:“肖晓, 你明白老师的意思就好了, 干吗那么抠字眼呢?”肖晓马上暴跳如雷, 大吼道:“你给我出去, 这个班有我没你, 有你没我!”“淘气大王”哪里会怕他, 马上回他一句:“大家都希望你走, 还是你出去吧!”肖晓听了, 顿时流下了眼泪, 打开教室门就冲了出去。

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状况, 在意外之余, 我见识到了这帮学生居然敢不分场合地争吵。更让我不可理解的是, 在这群小小的学生中间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大的矛盾。来不及多想, 我急忙走出教室, 唤回肖晓, 打算下课后和他谈心。可是, 在我的办公室里, 肖晓一直保持沉默, 眼泪却一个劲儿地往外涌。除了安慰他, 我什么也做不了, 因为从他的口中我几乎得不到任何信息。无奈之余, 我从班里其他学生的口中了解到, 学生们都认为他太较真了!慢慢地, 我发现, 学生们的评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确实很难接受别人和他不一样的意见, 而且情绪很容易失控。后来我几次试着和他谈心, 都是无果而终。

通过观察和多方了解后发现, 肖晓的心理问题是几年来积聚形成的结果。每一次和同学发生冲突, 都会激起埋藏在他心底的“仇恨”, 从三年级开始, 他们之间就发生过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些小恩怨一直压在他心里, 慢慢地, 他与同学的交流就减少了, 往往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说不对就会马上爆发。长期如此, 肖晓慢慢地成为离群的“孤雁”。

2. 教育对策

为了解决肖晓的问题, 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目的是希望他重新回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和同学们建立新的友谊。

首先, 关注肖晓的情绪变化, 并及时让他宣泄自己的坏情绪。古人云:“导人必因其性, 治水必因其势。”意思是说, 教导人一定要依据人的性情, 治理水必须根据水的流势。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我们必须因势利导, 只能“疏”, 不能“堵”。所以, 一有机会, 我就会找肖晓谈心, 听他诉苦, 尊重和理解他的感受, 对于他的点滴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并总在不经意间向他提起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和帮助, 让他看到一些现实中的美好, 使他的心灵不断产生触动。

其次, 帮助肖晓改变阅读习惯。在了解了肖晓的心理问题之后, 我开始慢慢观察他的行为。下课后其他同学都去玩的时候, 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 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课外书。原来, 肖晓从幼儿园起就是个“小明星”, 他爱读书, 并且小小年纪读的书涉及各个领域, 虽然还不可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是却能理解学者们的观点。在同龄人中, 他算得上是“小百科”了。或许正是觉得自己课外知识丰富, 他总是爱钻“牛角尖”, 爱与人抬杠, 以此表明自己的观点标新立异, 他觉得同学的想法幼稚, 而同学觉得他的行为怪异, 到最后, 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相处了。于是, 我和他的家长联系, 将肖晓喜欢看的书做一个重新筛选, 为他挑选了一些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看的书籍, 包括自然科学类、文学名著,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 知识渊博, 又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 鼓励肖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 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怀和鼓励。离群之马不一定就是害群之马, 我们不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逐渐让他们重新融入集体中来。上学期末, 班里要组织新年联欢会, 我特地分配肖晓负责费用预算, 为他提供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也是一次给他增强自信的机会。事实证明, 我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后来他的妈妈告诉我, 那段时间他连续几天都在商店对比商品质量和价格, 为的就是能让班里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

3. 经验总结

通过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肖晓同学慢慢发生了变化, 变得活跃、快乐起来了。下课后, 他会和同学一起玩耍, 看待问题时, 他的观点也不那么偏激了, 朋友多了, 笑容也就多了。看到肖晓的改变, 我也深刻地明白了, 不能总是将目光放在开朗活泼的学生身上, 那些躲在角落里默不作声的孩子同样期待着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德育教育学生个案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家庭教育 成长经历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1

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交叉、渗透影响。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的家庭教育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深深感受到大学生的行为品格、心理健康与其家庭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特举些许案例加以说明,希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1 案例举例

案例一:学生甲,2006年入学,自大一入校就经常旷课,沉迷网络游戏,辅导员教育无果,最后挂科太多导致留级;第二个大一,他开始承诺要好好学习,但没坚持多久,又变回之前的模样,辅导员屡次跟家人沟通并教育他,但还是以失败告终。该生继续留级,且因旷课太多受记过处分。家长十分焦虑也特别的重视。但家长双方都是公务员没办法过来监督他,就让年纪大且身体不大好的外婆过来陪读,每天叮嘱他认真学习,不允许玩电脑。这第三个大一,在家长和辅导员双方的监督下,他开始不再旷课,且考试门门都及格。

案例二:学生乙,2008年入学,自大二以来迷恋网络游戏,辅导员多次与其谈话无果,遂联系其母,希望家长配合教育。岂料其母反映冷谈,似对老师“告状”一举不满,简单敷衍了事。之后,该生对辅导员心生恨意,竟发恐吓短信。第二日玩“失踪”,躲在中学同学家.该生仍然断断续续旷课,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受记过处分。

案例三:学生丙,2008年入学,大一上学期一次生病回家,病愈后不肯回校,辅导员到其家中劝说后返校。大一下学期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经老师、家里亲戚多方劝说无效,其母为其办理休学。该生父母在其10岁左右离异,随母生活,他对母亲一直有偏见,常故意惹她生气,在家不上课也是为了激怒母亲.辅导员曾介绍其母亲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但学生不愿意去,故作罢。休学期间该生回老家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性格渐变,逐渐恢复开朗。09年九月办理复学手续,与09级一同学习。09年11月有次感冒回家后,老毛病复发,又不回校。原来他想搬电脑到学校,其母不同意,遂以此行为抗议母亲。后来还是母亲妥协,方才返校上课。10年1月的期末考又因与其母闹脾气,2门课缺考,直接重修。

2 案例分析

从案例一可以看出,学生到大学脱离了父母的约束后,盲目贪图所谓的自由,而迷失了自我。疯狂的旷课和玩游戏,最后使自己陷入连留两级的悲惨命运里。显然,孩子并没有做好大学生活的充分思想准备,独立性和自制能力太差。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独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现在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大多数父母过于宠爱子女,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太强。他们没有想到,雏鹰总要展翅,不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长大了怎么独立走上社会,怎么面对生活?

案例二中,家长存在“孩子上了大学一切教育都是学校的事”的错误认识,刻意忽略了自身的教育责任,并且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忽视了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家长们要知道,孩子上了大学不是进了“人才保险箱”,还需要家庭和学校进行多方面合作,尤其家庭教育还需要发挥自己在血缘关系方面的独特作用来培养教育孩子。

案例三中,家长由于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心怀愧疚,从而在成长教育过程中盲目地迁就孩子,造成了孩子的娇纵和无理取闹。父爱的缺失也使孩子性格中缺乏坚强、理性的一面。性格的内向使得孩子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没有走出自己的世界,只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而看不到所拥有的,也看不到母亲对他的爱。他认为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毫无感激之情。

这几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对经常旷课、补考科目较多、留级学生的管理中,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具有独立性、自制力较差的特点,无法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学习目标不明确,陷入迷茫无法自拔,且交际能力较差,不爱与同龄人沟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思想风貌、理想和信念、道德品格、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相互之间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态度、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一切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和世界观的建立,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长把大学当做教育的“终点站”,认为考上了大学就不用再管了。离开了家长的约束,孩子们如同脱了缰的野马,荒度光阴不知惜殊不知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考已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早已不是中学老师、家长向孩子所灌输的没有压力的“天堂”。

3 探索有效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新模式

3.1 提高家长认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次数不少,对学生补考、旷课的情况均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但有的家长反应冷淡,有的知道了也没有办法管教自己的孩子。大学生入学年龄基本在18岁左右,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有的“问题学生”进入学校后,不配合学校各项管理,学校要教育起来十分困难。社会应通过媒体信息渠道进行宣传,广播电视可以开辟相应的栏目,让家长多了解大学生活,知道自己怎样做,哪方面要和孩子多沟通,并主动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联系,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十分落后,这与我国全民素质和教育意识有关。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问题学生”往往出在家长的教育方法上,不是管得过严就是不管。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升监护人自身的素养,对于下一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3.2 增进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高校—家长—学生彼此之间沟通不畅,学生从其原生家庭中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或人格缺陷,辅导员并不能完全知晓,而家长更少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与家庭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缺乏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意识,有的甚至有隐瞒学生入学前生理、心理问题的倾向。

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状况、兴趣爱好,家长是最为熟悉的。每位家长不仅具有对其子女进行有效教育的优越条件,同时也应负起教育子女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进行成功的教育。

总之,缺乏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孤掌难鸣,学校教育必须得到家庭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发挥作用,相互配合, 才能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罗良针,姜超,张伟娟.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实证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82-84.

留守中学生个案分析(德育论文) 篇4

一.学生基本情况

周××,女,九年级一班学生,家住中原镇联合村三组,家里刚刚建起新房子,欠有外债,父母去浙江宁波打工,他们本来文化程度不高,根本无法照顾她的学习生活,她在家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十岁时就开始担负起了个人及奶奶的生活,可以从她的日常行为中看出她的成熟,能够熟练处理家务。但是由于她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她身上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经常出现厌学现象,首先表现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一言不发,很难沟通。其次是懒散的心理,害怕动脑、动口、动手,迟早在想随心所欲地玩。再次表现在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对班级活动中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她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与别人交流。

2、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不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遇到事情不与教师联系。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作业不按照要求完成,甚至抄袭作业。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针对她平时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平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如下:

1、缺乏父母的爱,缺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思想,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

2、她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导致很多人对她的不了解,这样她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并逐渐远离班集体。

3.、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她的观察也不够细致,对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帮助她及时改正错误。这些不良行为很快被社会上不良青少年所利用,逐渐产生心理不健康问题。

三 对学生基本指导思想

1、通过思想教育让她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她学习基础不牢,再加上不能主动、积极的学习。因此,我们通过视行为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对她进行思想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没有知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报效社会,才能回报家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其次,通过尹本梅、肖阳成绩逐渐提高的事例,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增强她的进取心,让她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我能成功。科任教师要求她要拟订详细的学习计划,特别是对自己学习中的的薄弱环节(科目)要加以突出。帮助她改正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成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自信心也有了,课堂上也能积极回答问题。

2、加强人际交往,促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加强对她进行引导和教育。

进入初三阶段以后,加上学习基础差,同学们不喜欢和她交流,又由于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让他担任思想品德课代表,并要求他把每个学生作业统计好,督促他人按时完成作业,并且把他们的作业表现一一列出来,以及个人意见记录下来,向我汇报。这样,促使她主动与其他同学建立联系,增强交流。很快取得了其他同学的信任;别的同学就主动与她交往。 在此基础上,我又逐步培养她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她与别人合作。逐步提高了学习成绩和科学素质。

四、教育和引导方式方法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12月份,由于她奶奶摔跤,不想上学了,于是我到她家进行家访。经过询问了解,我对她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做了详细地了解,并与她进行了交谈,让我充分认识到影响孩子教育因素很多。在后来我总结到,学生受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各个方面对他们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又由于她的识别能力比较差,不能分清是非,在一定的范围内导致了她的行为上的片面性,出现了所谓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同家庭联系,共同寻社会的帮助,通过同步的关心,引导她,逐步达到转化目的。

2、树立典型事例,促进她的进步。

我在班上定期开展评“五角星”活动。如评“纪律模范”,评“学习标兵”、“三好学生”,对在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及时表彰,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设制“综合素质评价A”等。让她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特别是“纪律模范”,对她的要求放宽松,只要她在一周内有较好的表现,如认真做作业、乐于帮助他人等,都有机会评上,通过对她的教育感化,在毕业综合素质评价中取得了“综合素质评价B”优异成绩,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

3、充分利用“班会”、“主题班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等,使她提高了心理素养。

在目前教师紧缺的情况下,班主任承担了所有的责任。班主任要走进她的生活学习中,要成为她的朋友,然后教育她怎么做,什么不能做,从而提高了她的心理素养,如:如何面对待困难与挫折,如何与他人交往等。同时也相应地开展了以“留守中学生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让她感受到同学与老师的关爱,并产生与他人交往的意识。这样,她就能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增强了自信心,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4、从生活中小事做起,逐步提高

我们还要把她的注意力集中到到学习中来,明确地告诉她: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最起码的任务。我们可以和她共同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小目标,例如:每天坚持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不说闲话;每节课至少发言一次;每天至少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等等。这样,她的成绩慢慢地提高,也一步一步的提升自己

五、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她的父母的密切配合及她本人的努力,她现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虽然在生活学习上有所依赖,但是她一直都是自己主动的、积极的努力去做。

2他也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尽管他的作业的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是她尽力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3现在经常能看见她与同学们交流,活泼好动的身影,听见她说笑的声音。

孙义坤

学生心理教育个案 篇5

吴旋

我辅导的对象是晏肖肖,是一个活泼好动,面带笑容的女孩,这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在我与她交谈中,我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她的目标是成为画家,攒很多钱。

后来,我到晏肖肖家,与她妈妈交谈后得知:她是从四川转到我们这里来读书的,普通话不太好,数学一般,比较喜欢画画、跳舞、唱歌,对学习不太热忱。母亲去世了,爸爸在外面打工,现在将她过继给了自己的姑妈,也就是现在的妈妈。她的姑妈要照顾自己的外孙比较忙,对她进行家庭作业辅导较少。

在往后的多次家教辅导中,我发现她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情绪不稳定,有些急噪;

二、注意力不集中。例如,她看到朋友正在做一些事,她就放下自己的作业,要去搞一下,或要看电视或和朋友为一些小事争吵(拿铅笔盒比谁的笔多、比谁的笔新、谁的笔尖等等)。还有,别人做完作业,她还没做完就跟着人家去玩。

三、耐性不好。譬如,她叫人拿东西,过一会儿就大叫,说“怎么这么慢的,你干什么的呀!”还有,一有她不会做的题就发脾气要人告诉她答案,否则就大哭。

四、任性,经常以命令的口气使唤别人。

五、学习环境非常吵,且人来人往。

对于以上问题,我依据现实及我的知识采用了以下方法,并且取得一定效用。

1、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儿童都有的,对此就要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措施。因此,首先告诉她在在做作业前或做其他事前,先定一个计划,确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其次,加强素质训练,柯佳欣喜欢画画,我就通过画画或其他她喜欢的小工劳动磨练耐心,养成不急噪的习性。最后,做事始终如一,在家教过程中指导她的言行要一致,做事有始有终。

2、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我就想办法吸引她的注意力。譬如,我告诉她把今天的家庭作业做完我就教她唱歌,做不好或做不完就不唱,这样,她就会集中注意力在作业上。

3、对于她任性、以命令的口气使唤别人,我就从思想上教育她。我向她讲关于做人要礼貌、谦虚的故事,并要她从生活做起。

德育教育学生个案分析 篇6

南航附属初级中学 陈鸣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今特殊家庭(指离异、贫困、犯罪等家庭)子女成为班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多数的问题学生都来自于这些家庭。在社会观念上,人们习惯把犯罪、离婚这些家庭贴上异常地标签,造成这些家庭学生心理上地焦虑、压抑感。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认可,往往会使得他们产生自卑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素质教育在逐步推进,课程改革也在深入进行,对特殊家庭问题学生进行赏识性教育,充分照顾这些学生的自尊心,照顾他们的人格尊严,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1、赏识教育的本质: 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2、现今特殊家庭(指离异、贫困、犯罪等家庭)子女成为班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多数的问题学生都来自于这些家庭。在社会观念上,人们习惯把犯罪、离婚这些家庭贴上异常地标签,造成这些家庭学生心理上地焦虑、压抑感,也就是说,家庭因素确实给学生造成了不可弥补地损失。

3、个案研究是以某个学生的特殊的问题行为为对象,搜集与其有关的情况,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缜密的分析,诊断其问题行为的原因,提出处理问题的详细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以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对单一的人进行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个案研究是一种研究的类型。它不强调个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是涉及特殊性;它通过众多的个案研究,比较分析,推出一般;它是纵向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目标:

1、研究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功能作用、心理机制等;

2、研究特殊家庭与问题学生产生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重点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特殊家庭问题学生如何进行赏识教育,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前两项是研究的基础,后一项是研究的重点)

(二)理论依据

1、在每个孩子小的时候享受的都是赏识教育。他们学走路的时候,会摔倒,这时每个家长,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不要放弃,继续的努力,正是这样我们才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

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著名的皮克马力翁效应也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的人成功的信心会促进其成功。

赏识教育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它不属于知识的教育,而是一种兴趣,情感的教育。它是一种发现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是家长、老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一种能重塑学生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浅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4、心理学品德态度形成与改变原理。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有“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而形成与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赏识是肯定性压力。

四、研究的阶段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份进行课题申报、立项,查阅,积累相关资料

2、实施阶段: 5月 确定研究对象的症状。3、6、7月 收集和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

4、8月 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拟定赏识教育过程步骤和方法的实施方5、9、10月 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

6、、总结阶段:

11、12月,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

(二)研究方法:

a.访谈法:通过访问个案的父母、亲友、老师获得资料。

b.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其生活情况及社会情况。

c.观察法:观察本人在各种情景中的反应。

d.测验法:用心理测验与标准化测验考察其智力、性格、兴趣及学习成绩等。e.评估法:由教师与其父母评判其性格。

f.文献分析法:对其本人的周记、日记、作文加以分析。

五、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是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十分关注,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并且对《教育学》《心理学》都经过系统的学习,这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为研究本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2、研究者是教育情境中人,研究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研究的是教育情境。对于赏识教育,研究者已经有了深刻体会,有了一定的经验,也经过了一定的思考,因此,本课题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3、选题新颖实用。赏识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种,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但是,现在对问题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采取的往往是批评教育。研究赏识,可以有效地弥补“批评教育”的不足。

德育教育学生个案分析 篇7

一、个案基本信息

案主名叫小P,男,18岁,智商程度为51,中度智力障碍,行动较为迟缓,虽然能够与人沟通,但是沟通能力较差。该学生比较喜欢画画,目前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八年级,主修餐饮服务课程。小P的家庭相对比较贫困,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妹妹。父母对小P的职业期待不高,希望通过学校的特殊职业教育能够为他寻找一份工作,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为小P今后的生活提供帮助。

二、个案发展状况

在课堂上,教师发现小P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广度不足,容易被身边事物分散注意力,其灵敏度与灵活性也较差,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经常自言自语、思想跳跃、走神等。此外,小P的认知水平较弱,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较慢,在掌握一项技能时往往需要教师反复讲解。比如,在学习餐巾纸折花时,该生大约花费了4个~5个课时,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遗忘现象,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但是该生在情感上比较丰富,有着自身的兴趣爱好,会经常在课堂上开小差画画,不能专心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针对个案学生制定的教育方法

1. 明确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方向

教师在为智障学生制定教育方法时,要明确学生的教育方向,针对个案的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满足他们今后的生活需求。比如,针对本案小P,教师就可以选择适合他的教学引导方式,从画画角度入手,逐渐将其带入到职业课堂上学习餐饮服务技巧。此外,由于小P情感比较丰富,教师也可以从情感方面着手,拉近与他的距离,让他愿意敞开心扉进行交流,进而了解他的职业愿望,明确他的职业教育方向,为他以后的生活提供良好帮助。

针对智障学生,教师还要制定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其掌握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职场适应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比如,针对小P的餐饮服务教育,教师就制定了六个短期目标,每个短期目标在1个月内完成,以提高他的学习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小P的服务用语学习效率较快,但动手能力不强,于是教师便调整了完成短期目标的时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餐巾折花、餐具摆放教学中,以提高该生的职业水平。

2. 做好学生职业技能教育评估

做好学生职业技能教育评估是特殊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不能进行科学评估,将会影响到职业教育质量,不能帮助智障学生准确把握职场技能动向,更不利于他们的就业。做好学生职业技能教育评估,第一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如智力水平、情感状况、学习能力、模仿能力、交流能力等,只有做好全面评估才可以把握学生的状况,调整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环境。第二要科学利用评估结果,并寻求更好的职业教育方式,以增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帮助智障学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本案中小P就是在职业技能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如通过智力测试、情感测试、学习能力测试等来了解他的情况,结合他的表现,大部分人认为他适合餐饮服务教育。这是因为他的情感比较丰富,在语言学习上有一定的优势,能够高效率掌握相关职业技能。

3. 做好学生职业技能心理疏导

部分智障人士受到不公平待遇后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尤其是在职业心理方面要加大疏导力度,端正他们的职业态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比如,小P在学习餐巾折纸这项技能时,由于自身原因学习效率低下,一段时间内不能集中课堂注意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并产生抵触心理。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变引导型教学为游戏型教学,鼓励小P参与折纸游戏,改变他原有的学习心理,从而达到职业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针对智障学生教学时需要制定科学的方法,明确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方向,做好学生职业技能教育评估并给予一定心理疏导,以激发学生参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面对不同的智障学生,教师还要耐心指导,提高他们的专注度,使其熟练操作相关技能。在特殊环境下,教师与父母还要多给予智障学生精神、物质激励,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与家庭的温暖,以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胜,张福娟.促进智力障碍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家庭支持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07).

学生偏激心理个案分析 篇8

学生刘某,10 岁,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较懂事,内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和注意。四五年级时曾有几次因各种原因背着书包要回家,不想读书了。在未教他之前,我就对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气大,容易做出格行为。本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该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将家长让他上交给老师的晚托班费“弄丢 ”了,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过生日,家长未买蛋糕而向任课老师发脾气。平常喜欢说谎,自然地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无错可改。

案例分析

我认为,学生刘某从心理成因来讲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

常见的偏激主要有3方面的特性:1.认识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2.情绪上的冲动性: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3.行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学生刘某不管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由于学生刘某是独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较关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来弥补所谓做父母的责任。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学生孤单,生活无目的性,迷恋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就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地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刘某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刘某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他人因素。由于学生刘某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使其他学生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该生气量特别小,看到别人受表扬就揭短,看到别人挨批评就幸灾乐祸;没有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所以学生刘某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地“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辅导策略

1.拉近距离,实施关爱

由于学生刘某偏激的言行,使他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较远,也经常受到歧视而自卑,最终表现出自傲和偏执甚至对立情绪,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告诉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师的好学生,你是同学们的好同学,你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事,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表扬。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使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友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圆珠笔,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地對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矫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标,让学生刘某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已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师生努力,促使改变

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学生刘某的闪光点,对其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他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改变。

4.沟通家长,健康成长

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作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

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两个多月的辅导,学生刘某已经能和父母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几乎没有了。

个案思考

1.作为一名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

2.教师要多学知识,除了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合现代教学的老师。

3.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4.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如何做好老师,必须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利用学校主阵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教育,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苏宁小学)

编辑∕高 伟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方案 篇9

问题的提出:

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道德品质差、行为习惯不良、心理不健全、表现明显异于同龄人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纪律涣散,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成绩差,有自卑、戒备、逆反、冷漠,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等心理问题。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擂肥逃学等也常常是问题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导致恶性刑事犯罪,让社会和家庭都为之忧心忡忡,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我校是一所城郊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纷扰,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2003-2006年,为了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开展了“城郊中学生心理障碍调查分析与学校辅导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针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的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在家校协作层面,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很好的与学校教育实现整合,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受到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极大困扰。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在最近十年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由于问题学生得不到科学的引导和教育最终导致违法犯罪几乎成为社会公害。党和人民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寄予厚望。在这样的情势下,学校和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教育问题学生的重任。然而,事实表明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尽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但也是困绕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曾经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对问题学生教育开展过方方面面的研究,包括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但是从近年来问题学生不断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升高的严峻局势看来,问题学生的帮教和感化工作成效有限,没有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因此,继续开展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深入探索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与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成因,非常有现实性。作为初中学校也急需有新的思路和对策研究解决此类学生的教育问题。

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使本校更加深入系统地关注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这对于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探究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研究这一课题将提高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1、政策依据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当前末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由此可见,研究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初中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2、理论依据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问题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在其家庭教育中找到依据和成因。其中14-17岁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高发期,最容易导致违法犯罪。初二和高一年级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两成以上的问题学生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半数问题学生的家长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七种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一是管理上的简单粗暴型,对孩子非打即骂;二是教育素质不高型,有的家长学历不低,但教育方式过于平淡,有的还易走极端;三是放纵型,对孩子基本不管;四是溺爱型,凡事都护着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评价过高;五,有的家长自身道德修养差、文化素质低;六,隔代教育型,父母外出谋生,家中老人只能让孙儿吃饱穿暖,无力担负教育重任;七,父母离异等造成的问题家庭也对许多孩子有负面影响。

3、理论假设:由于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其心理和行为异常之间有这很强的关联性,而不同的问题学生其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具体表现又不尽相同,因此,开展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就有可能深入揭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从而找到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确立学校教育干预其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

三、研究目标:

1、揭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及其缺陷,探究问题学生身上的心理和行为异常与其家庭教育特殊性之间的关联性。

2、寻找加强家校协作,利用学校教育干预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形成问题学生的学校辅导策略,促进问题学生健康成长。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本校初中生中的问题学生及其家庭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参考外地学校对同类问题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观察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记录其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其心理和性格特点。

②个案研究法:搜集和整理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通过对问题学生与非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的对比研究、以及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之间对比分析,寻找心理成因。

③文献法: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开阔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

④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开展优等生、中等生以及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特征对比研究,寻找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共性。

五、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将首先通过教师访谈,结合在校学生行为和心理表现,从全校1200多名学生中确立30名左右的问题学生,然后再深入学生家庭调查走访,记录和搜集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的个案资料,洞悉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在亲子关系、习惯养成、目标引领、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特点,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并掌握其家庭教育的类型、倾向和缺点,进一步探究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特征,其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轨迹。其家庭教育方式在其心理发展上起到何种消极作用,其家庭主要教育方式存在什么问题。还将深入研究网络成瘾,行为暴力,心里偏执,纪律涣散等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以及行为懒散,虚荣轻浮等问题女生的家庭教育缺陷。从而寻找利用学校教育积极干预家庭教育,更好地整和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表现特征和存在的缺陷,以及学校教育干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做好本课题课题组成员必须深入每一个问题学生家庭,真实准确把握每一个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失策、失当之处,从而探寻学校教育干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正是研究本课题的难点。

六、研究步骤与计划: 本课题研究预计分四步走:

第一步:确立课题组组成人员,明确职责分工,申报本课题为市级重点课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确立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2007年5月30日前完成。责任人:付玉华、姚鸿斌。

第二步: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访谈,确立本校各班问题学生名单,建立问题学名录,(保密),全校20-30人,课题组成员、班主任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调查走访,每名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调查走访不少于五次,并填写好每次调查走访记录作为研究资料。撰写《问题学生XX的家庭教育个案分析》。2008年10月前完成。责任人:课题组成员。

第三步:在数十份《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参考相关文献,找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寻找有学校教育干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撰写《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缺陷与对策分析》、《学校教育干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论文。2009年8月完成。责任人:付玉华 姚鸿斌。

九、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质量和成果水平,如期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实现按时高标准、高质量结题,决定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研究补助如交通费、外出调查补助,培训经费,及时拨给小型会务费。保证各种文件的打印费。

2、纪律保障:课题组成员要服从分工,积极参加每一次课题研讨会议,认真、及时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确保研究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定期接受课题主管部门对研究过程的检查。发现弄虚作假、敷衍差事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学生个案分析 篇10

李某,男,14岁,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考试几乎都是班上最后一名。性格上,胆小、多疑、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说话,曾经因学习上的事对老师撒过谎。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李某的家离学校比较远,他属于寄宿生。他的父母都是开出租车,平时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李某交流沟通。唯一的交流就是问考试成绩,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长期这样,李某也不再有实话对父母讲。总之,这是一个缺少爱与沟通的家庭。

二、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李某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这三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的原因:父母期望值过高;集体的排斥。因此,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三、矫正措施

(一)劝父母降低要求,增加与孩子的沟通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劝说李某父母为孩子减压,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我把李某近一段时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李某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克服望子成龙的急切思想,要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同时,我还和李某的家教老师经常联系,调整对他的辅导方法,建议他根据李某的现状确立辅导目标,减轻他的心理压力,为他能轻松地面对学习,面对交往奠定心理基础。通过给家长写信,学校联系薄等方式,建议家长对他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李某营造一个温馨、合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钟泽泉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李某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二)促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李某交往自信心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帮助他在集体中找回自信,学会交往。

首先为李某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他的同桌。这样当他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李某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其次,我还鼓励“环保假日小队”的队员们吸收他参加假日小队,发挥李某在小队活动中的作用,让李某爱劳动这一优点得到大家的认可,帮助他找回自尊,恢复信心。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个体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通过激励的方法,发挥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帮助李某树立交往的自信心。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李某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有一定的自觉性,对父母不再报“喜”不报“忧”。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他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毕业考试,语、数、外三门均获得了“良”,一举从差生跃入中等生行列。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俞某,男,小学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多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我认为应这样处理: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上一篇:37中国文字博物馆有感下一篇:千字文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