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2篇)

中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1

踏进汤中莫名的有些许亲切感,心中涌起了当年做出那份抉择时的情景,如果那时没有选择读师范,那我将是汤中的一名学子,而今我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到此,觉得与汤中还真有些缘分!

走进读书会的教室,突然间感觉自己是一名学生了,角色的转变让自己有些生涩,通过抽签来到了自己的组别,就这样我和另外5个学校的老师组成了一队。在组织老师的引导下,每组成员在自己组内完成自己抽签时的摸到的工作,在上次C证的考试中了解到,这应该是辅导之前的放松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轻松愉快地在组员之间有了亲密接触:如抱一抱组员、给我敲敲背、帮我倒杯茶、和我比比谁的个子高等,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还进行了自我介绍。我们的组员中大多是中学的老师,而且是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对于此心中对她们有了崇敬之情。

在接下来的读书交流环节中,徐峰老师分享了《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该如何找到平衡点》——《心理学与人类困境》第二部分,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讲述人类的困境,比如孩子举手状况的思考(我们在平时的交流中经常会提及为什么一二年级时举手很积极,而越到高段孩子们就都不举手了?);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丧失不是应试教育导致的结果等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后又由我们同组的启明学校的赵翔老师分享了《初探办法构筑法》,从题目看就比较专业,虽然很认真地听着,但还是很难理解,只是听她们说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辅导模式,“焦点”模式。

中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1月—2010年1月我校心理测查异常发热学生300例。其中男200例, 女100例;年龄16~25岁, 平均21.3岁。

1.2 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 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 进行心理干预。

1.2.1 心理测查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 在发热初期及痊愈后, 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及分析。异常心理判断标准: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3分;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

1.2.2 一般心理护理

(1) 发热学生由医生和护士介绍病区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防护, 以稳定情绪。 (2) 提供正确的信息, 使学生能够了解客观信息, 增强判断力及治疗信心。 (3) 医生及分管护士真诚地接纳学生, 多与学生谈心, 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 对学生不适当言行给以包容、理解, 随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支持和安慰。 (4) 为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1.2.3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人格理论及心理治疗方法。由医师干预发热学生, 1次/d。第1天, 让学生找出产生异常情绪的诱发事件, 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 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第2天, 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 异常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 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 最后, 不再受异常情绪的困扰。

1.2.4 放松训练

采取集体或个体放松疗法。准备工作:安排1间周围无噪音、光线柔和、安静整洁的房间, 说话声音要温和、轻柔、低沉, 学生舒适地靠坐在椅子上, 闭上眼睛, 对学生进行全身肌肉放松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全身每个部位的肌肉都得到松弛, 从而达到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作用。

2 结果

治疗前抑郁自评量表评分55分, 治疗后35分;治疗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60分, 治疗后40分。

3 讨论

中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3

1.德育教育贯穿教育始终。影响人的因素有多种:一是先天遗传因素;二是后天环境因素。几千年的优良的民族传统是中国的特色,不知有多少外国友人被吸引。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夜生活增多,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更多的学生不会、也不懂得怎样爱集体(包括班级、学校、家庭),怨恨声越来越大,一个连自己“父母”都“嫌弃”的人,何谈爱家、爱国、爱社会。所以“拾金不昧”“敬老爱幼”“谦让礼让”的精神要发扬。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在学生中提倡“手拉手”活动,对于克服“独生子”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劳模座谈会”、到贫困地区参观、社会调查、观看爱国影片、阅读爱国书籍、开展爱国故事演讲、定期进行学雷锋个人表彰会等,这些都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夯实了基础。

2.意志品质的磨炼。具备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优越的生活条件,学生很难理解家长的辛苦。“自古英雄多苦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在烈日炎炎之下饱受饥饿之苦的沙漠使者,最懂的清水的甘甜、野草的芳香。在假期中进行徒步漫游;在试验田里进行挖地、除草等锻炼;在劳动课上体会工人、警察、教师、售票员等工作中的苦辣酸甜……由于在各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也使他们的耐挫力和承受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教师严格要求与学生自己管理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锻炼,学生生活的群体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教会学生适应能力,这是一种抗挫力的教育。因此,日常生活的种种问题成为学生们承受力的一道道管卡。

“提倡学生自己管理,老师辅导为主。”在遵守校规和班规的前提下,班里形成以班长为核心的干部集体,并把干部解决班级问题的成功作为考核班干部和年终评选优秀班干部的一个标准。在这其中不忽视教师的作用,学生的思想工作,包括学生中出现的思想波动和出现岔道都要求班主任眼勤、嘴勤。在与学生冷暖大战中,适合学生心理要求,求得信任,做好思想工作,以保证班长在具体工作中较进行顺利。

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命运。要实现以德治国,必须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美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加上父母和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会成为中学生培养和提高承受挫折能力的推进剂。

【精华】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篇1

大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冲突调适不当。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对产生的心理冲突进行调适或调适的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

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

(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

(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

(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3月31日下午,我有幸在82中报告厅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林雅芳博士的讲座。讲座的主题是:《中小学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策略》。

讲座开始了,先从马斯洛夫的需求理论开始,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学生所缺少的是: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尊重需求。对于教师而言我们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投入学校学习当中。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求和教育方法也是不同的。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多提正向要求,并且要学会重复。3-6岁和13-16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表现为爱撒谎、吹牛,对于这一现象不要急于揭穿,要慢慢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三年级及以上学生这时期自尊心较强,应该避免当众对其进行批评。初中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这时就可以对于背诵方面提出较高一点的要求,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不同年龄段注意的稳定性也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怎么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呢?1、减少无关干扰;2、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3、课程中设置适度大脑休息;4、不断提问等等。在最后设置的游戏环节,进一步说明了绝大部分人的记忆范围都是7加减2个。同时,林博士还向我们简要介绍了记忆的原则:首要原则、最近原则、组块原则、记录原则、联结原则、重复原则、突出原则。

此次培训,使我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给我的教学也带了一定的启示,使我受益匪浅。

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在上了大概一学期的大学心理健康这门课,我觉得对我们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会我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影响自己成长的主要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提高,适时调整。它鼓励我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走进外面那个纷繁复杂的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我性格上太过于执着近乎偏执,在这门课程的指导下我避免了走向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误区。以前我总是缺乏独立性,经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遗弃,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通过这门课程我学会了几种解决方法。习惯纠正法。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所以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白作决定的。比如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

xx国散文家作家、诗人xx说过“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其健康的含义也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也应包括心理等方面的健康,而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也没有绝对的.心理不健康,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首先,它帮助我树立了自信和信心,以前我总是认为高职大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一定不会比本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那么耀眼,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之后,我才明白事实并不是这样,而作为高职大学生的我们,又为什么要自暴自弃,而不引以为自豪呢!xx也曾多次讲:“职业教育怎样重视都不过分。”由此足见大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这说明我们高职大学生也有坚强的后盾。

其次,它帮助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高职大学生任重道远。在未来职业人生道路上要大显身手,必须抓住黄金般宝贵的大学时光全面发展自我,做到不虚大学之行。要达到此目的,首先得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是高技能人才,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否则就会片面地认为高技能人才就会仅有技能的“人才”,在校期间只要学好技术、练好技能就行了,其实,这样的人才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乐观接纳我们所在的高职院校,认可我们高职大学生的这种心理。

最后,它给我在人际交往方面和环境适应提供指南,xx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我们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这样的一个角色转换,不仅名称改变了,而且周围的环境也随之改变了,环境包括学习、生活、人际、校园文化等环境,其中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新的人际环境,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来自全国各地、兴趣爱好各异、生活习惯不同的同学共同生活,难免会产生矛盾。大学生交往不再受父母老师的限制,交往的范围扩大,但是心理的闭锁性特点使得大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不如中学融洽,处理人际关系相对困难,同时,恋爱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同学的恋爱以及自己面临的恋爱,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对于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第一,克服面子心理,同学中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本来只会引起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关系僵化。第二,克服冲动心理,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自制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像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有的人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搞糟,第三,对别人常怀宽容之心。同学之间坦诚相待,互通有无有利于增进彼此的友情,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冲突,第四,克服封闭心理,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最重要的是努力改变自我,自强不息,主动与人亲近。

总之,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一大指标,作为高职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加强自我培养,纠正错误心理的意识,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人。

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师生关系、家长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不协调是导致当今中小学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当前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异化,要克服这些我们应该做的措施就是调适好师生关系,按照人际关系中的互动的规律去做。其中,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而人类的心理变态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失调。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去入手:首先是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是人偏好正性刺激,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心理明白是假的、虚的,还是喜欢听。所以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措施,比如赏识、赞赏。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就是因为赞赏可以改善机体气氛,有利于搞好儿童教育,提高教师的领导艺术,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但前提这些赞赏必须是真诚的、是被在意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就是自我性,通常情况下人都是在利益相关的时候为自己考虑的多一些,不过这也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还有就是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嫉妒之心,这是很不好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观察了解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否则有的后果会很严重。还有一种就是就是羡慕之心,这是产生在一种美好基础之上的。

还有就是心理归属感。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很惧怕孤独、希望能够远离孤独,尤其是差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及时地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自己也是这个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从它的闪光点出发,逐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觉得孤独。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情感被共享、被分担,同时也希望自己在不幸或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人相信。

之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现在有很多学生跳楼自杀的、离家出走的、误入歧途的这些悲剧发生。我也在想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能够及时地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多关心他们、去教育他们,也许就会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了。

通过今天上午李教授的讲解后,让我明白,学生出现逆反、任性等问题,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并非故意和老师作对。而且,出现问题的孩子正是需要我们的包容和帮助,我们老师不应该嫌弃他们,就像医生不能嫌弃病人一样,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当我们把问题学生当成一个个研究对象“对症下药”时,就会觉得有乐趣在其中了。我真得很庆幸能够有这么好的机会去学习,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最后几天的学习中,我一定会好好珍惜的!

20xx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在学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后,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以前在我心中大学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殿堂,刚入大学时也十分兴奋、愉快。但兴奋和激动之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原来是如此的平淡、枯燥,“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日复一日无限循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心理冲突。其次,大学培养目标的“高”与“空”使我对目标难以把握,觉得很困惑和迷茫。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可我却感觉目标的内容比较空洞,目标的阶段性也不明确,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标来设计和规划自己。刚开始面对这一切,我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它教会我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不能单靠被动地顺应环境,须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保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一个人要能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然后,客观认识个人能力的优势和劣势,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既不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过高的估计自己,尽量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会我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影响自己成长的主要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提高,适时调整。它鼓励我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走进外面那个纷繁复杂的“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正视人生舞台后面的许多真实情景,领悟人生的哲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会 篇5

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感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感悟

姓名: 专业:班级:学号:得分:

成为一名大学生是每一名学生的梦想,而我有幸的成为一名皖南医学院的学生。在这里,我学习到知识,认识许多关系要好的同学,同样还过着自己在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过,每一位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里都会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给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条了解自己,改正自己不良习惯并获得自我提升的途径。学习这门课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使我有很多体会和感悟。

在第一次上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内容。这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过去和这些内容有关的课是非常少的。此后老师们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我体会到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随着课程的继续,我又了解到了许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十分贴切大学生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大学生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从而避免很多事情的发生。

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小嗜好。但这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适合的。比方说我就有几位喜欢晚上在宿舍熬夜打电话或者干其他事情的同学。他们经常在夜里弄到很晚都不睡觉,还发出很大的声音。这种行为其实会影响到同寝室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休息。但由于既是同学又是室友的关系,其他室友又不好意思提出意见。结果导致他们一直忍受着学习和休息受到影响的折磨。其实他们的做法都是错的,我们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保证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生活在同一个寝室中,大家享有共同的空间,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仅仅只关乎我们自己,更关乎别人。所以,我们日常在寝室里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室友们的感受,尽可能不去打扰到别人。而室友们一旦受到了别人长期的打扰,也不能总是忍气吞声,忍受折磨。而是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向打扰到大家的同学提出意见,帮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不仅会带给大家一个舒适的学习与休息的环境,同样会让大家知道尊重他人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加强寝室里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我想,这一点我们作为和别人共同生活在一间寝室的大学生都要做到,尊重他人,同时也善待了自己。

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会体验到不同的情绪,以及不同的情绪所带给我们的影响,情绪犹如温度计,能使人沸腾,也能使人冷却。对于我们大学时期的青年人来说,情绪正处在一个丰富多变、相对不稳定的时期。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情绪能够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样也会影响到别人。我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焦虑和恐惧也许就是表现的最多的两种情绪。而当这两种情绪表现出来时,如果我们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就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通过课上的学习我了解到我们可以通过眼泪、运动、或者找人倾诉等途径来进行宣泄。而我们同时要注意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宣泄,不能因为自己情绪不好而影响甚至伤害到别人。我想,这些方法和建议在我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能够用到,我将会最大化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适当宣泄自己的正常情绪,不因为自己的情感变化而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没有公民道德,社会就会灭亡;没有个人道德,他们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对一个美好的世界来说,公民道德和个人道德是同样必要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要注意自己的道德现状。

而在我的身边就有许多违背道德的现象时常发生,有些事情甚至触犯了法律。在我的宿舍楼层的走廊里,时常可见有人随地吐痰或者乱丢垃圾,还有人半夜12点在宿舍楼里发出很大的声响,吵得大家都得不到休息,有时即使很多人发出意见甚至破口大骂,发出不必

要声响的同学也不管不顾,依然我行我素。在操场打篮球时,经常有同学有东西被偷走,我的一位室友就在最近被偷走了一部手机。我想这些行为都是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良心的自律以及舆论的监督来保证自己的道德不丢失,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触犯法律。努力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康道德和心理的大学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除了几小时的睡眠外其余70%以上的时间花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上。由此可见,人际交往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人际交往中是有许多规律和技巧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掌握。我们要经常换位思考,这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同样我们要善用赞扬和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批评时应当注意场合与环境,应对事不对人,不能对一个人做全盘否定,这样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应就现在的一件事而不是将以前的事情重新翻出来,措辞与态度应是有好的、真诚的。同样主动交往,帮助别人,选择适当的交往时机及场所也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当我们通过做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与他人交往时,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同样会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

压力同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问题。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我们前进,而压力一旦过度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学会控制和恰当的释放压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学生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压力就是学业上的压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仍是一项重要的事情。而伴随着学习,压力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要注意适当放松自己。从而减轻自己在学习上的压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这门课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掌握了很多在我以后日常生活中能用的到的技巧。当我以后遇到一些情况时就能及时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来解决问题,同样能够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为和谐的生活氛围做出一些努力和贡献。从而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最大的作用。我想,这一学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我也将会一直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不断使自己获得提升。

在此,我感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的开设以及老师们对于我的教导。

注:文中部分语句引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一书。

篇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佟银凤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已经开展了好长时间了,对于一名非专业人员来说,我有点力不从心,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创设育人情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和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了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疏导。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空,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高一二班学生某某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

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不能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材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篇三: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凉州区清水乡张清小学叶开平

2013年的4月22日至4月26月我有幸参加了凉州区教育局组织的清华伟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在此期间,学习了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概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施途径和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全体学员和老师都普遍产生共识:通过培训在思想认识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很有帮助。本次培训时间虽然极其短暂,却撬开了我们广大教师的心灵之门,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完善自我的平台。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感受颇多。我将本次学习的感悟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重要。

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

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病学者麦灵格

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这也表明在教学中只讲生理卫生是不够的,对学生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

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积极健康的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

理品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四、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一个人如果有再健壮的体格,可心理不健康也只能是行尸走肉。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个性、工作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人人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主要内容。在学校里天天和同学在一起学习,与舍友之间一起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一起探讨和研究,同时这也促进了学习的进步;生活中遇到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开心的时候有人分享,难过的同时也有同学一起分担。所以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以及情感的分享等等;如果我们学校很少跟同学说话遇到不懂得问题也不能够及时的解决,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这也会使我们产生厌学,导致学习退步。但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也只能憋在心里,这也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人际交往不良可能会引起我们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学业。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才能让我们自我完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健康者与外界正常交往的结果,是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的结果。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对不一样的事物和环境会使我们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就像刚入大学的时候,生活环境的变化,使我产生了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第 一,在高中,每个班都是固定,学的课程是固定的科目。而在大学是不一样的的课大都要换教室,有专业课、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不同,每门课考试的方式不同,每门课 的学分也不同,这些变化令我摸不着头脑,很是焦虑、烦躁。第二,大学里再也没有人跟在后面督促你干这干那了,而是有大量的“自由时间”。真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不知图书馆、机房、自习室去哪,往往一个学期就荒废了感到很迷茫、恐惧、失落。第三, 觉得进入大学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已感到筋疲力尽,认为进入大学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于是失去了奋斗目标,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内心却无比的空虚和失落。总总的不良情绪不仅仅影响学习和新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及时的调整。当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我们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排解内心的焦虑、烦躁、郁闷或其他不好的情绪。一旦出现焦虑、烦躁、情绪不安等症状,要学会向朋友、同学倾诉,或者转移关注点。我们也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感觉比较舒适的方式,或坐或卧,慢慢地通过调节呼吸或放松使心情平静。积极乐观的情绪使我们充满信心,精神充沛,能够良好地适应周围新的环境。反之不良的情绪使我们焦虑、烦躁、郁闷、易怒、从而导致不良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产生。善于到生活中去发现新意,和同学去操场散步,聆听鸟儿的歌唱,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为生活增添活力。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段温馨的音乐,也足以让你新的生活充满惬意和浪漫。

人与人需要交流,有好朋友才有好健康。人类本来就是群居性的。亲密的朋友会使我们生活充实,让我们在孤独和脆弱的时候找到精神的依靠。友情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让我们不会被困难击垮,勇敢面对挑战和考验。另外要确定适当的目标。过高的要求会使自己丧失前进的动力,屡次失败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和激情。建立适当的目标,让自己取得一定的成功,使自己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建立良好的情绪。

中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7

一、要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倾听, 在反思中探索学生的心理轨迹,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的平台, 在活动之前, 教师要确定好活动的主题。确定主题要贴近学生实际, 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 他们才有话可说, 产生共鸣, 课堂气氛活跃, 辅导的效果就能水到渠成。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首先要真诚, 要做到与学生推心置腹, 要面带笑容地参与其中, 让学生感到你不仅仅是他们的老师, 更是他们的好朋友, 这样学生才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 产生共鸣。在“一个真实的‘我’”的活动中, 我首先敞开心扉, 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 指出了自己的优点, 也不隐瞒自己的缺点, 虚心接受指正。这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纷纷大胆发言, 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 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在活动中, 我提出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如:“你有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吗, 你是怎么想的?”、“你与同学闹没闹过矛盾, 你的心情会怎样?”等, 让学生历经内心的思考, 有感而发, 反映出真实心态。活动中, 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 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问题不妄加评判, 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活动结束了, 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 相反更具体细致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教师要及时总结每一次活动, 从活动中剖析学生的心理, 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

二、师生平等相待,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 还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如果能经常从心理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将大有裨益。一些老师认为, 要提高学生的成绩, 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 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 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 才能压住课堂。对犯错误和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喝斥, 大量调查表明, 这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课改环境下, 要求教师转变心态, 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 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 缩短师生间的“心距”, 学生在这样一种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 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疑问。这样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才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证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的心态?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 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 心灵得到沟通, 理念得到认同, 情绪得到调节, 行为得到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 从而能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 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 他们就会走近老师, 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 为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诚信、公正, 师生在理解中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 最讲究诚信。诚信, 是做人之本。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 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的某些事情, 过后又不认账;有时在学生面前随意许诺, 却又迟迟不兑现……这些都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产生疑问, 造成信任危机, 也会让学生觉得, 老师都可以不守承诺, 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尽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 但对于老师的一言一行、每一个决定, 甚至是一个细微的动作, 都会有一个或认同或否定的评判, 所以对学生不只要讲诚信, 还不可有私心。这里的“不有私心”指的是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 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 但是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爱他, 甚至作出不公平的决定;同样也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差或者不守纪律而给予他不公平的待遇。这是做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忌。

成年人渴望理解, 学生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 深入地理解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老师不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 不与他们真诚地相处, 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 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着, 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都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惟有积极探索, 适应新情况, 敢于面对新问题, 才能不断地发现学生心理的最新动态, 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教育观认为, 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 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式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 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 导致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 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用真诚换取真诚,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你是他们的朋友, 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成长。

四、倾注真心真爱, 促进感情内华。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情感的和谐, 也是爱的投入。师生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特别是对待那些存在各种缺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情感上的交流、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 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家庭的依赖性等, 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 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 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 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 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如何消除学生种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我认为,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 及时与学生, 进行沟通、交流、谈心, 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进而开导学生, 用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学生, 让学生的心灵有所寄托、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 教师要毫不犹豫地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 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产生自信, 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社会的发展, 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学校教育这个主战场上, 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 使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 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参评成果

摘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新课程中,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体会 篇8

现阶段复杂的社会形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电视、电脑、手机以及网络环境所传播的内容已经超过了小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的范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控制社会形势的改变给小学生心理所带来的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必须探究出一条新的教育路径。本文将对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体会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一、运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增添了教育工作的新形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差,这就使得教师必须探究出一条新的教育路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固定模式,使教师们的工作开展更顺利。

2. 转变了以教师为本的教育重心。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明确了教师并不是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重点,更不是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人。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里的教师仅在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学习中起着管理作用。作为引导涉世未深的儿童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思维接受能力的教育模式来开展工作,着眼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为小学生个性形成保驾护航。

3. 提高了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现如今计划生育政策已开展了多年,家里这一根独苗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长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也有了新要求,这就表示教师得严格要求自己来提高教育的工作能力。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教育模式,它融于教师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课堂上一句话,说深了就会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说浅了达不到教育效果。这时,教师就要背负起培养学生坚强、塑造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教育实践者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渗透式心理健康的方法

小学生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使之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1. 营造渗透式教学环境。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营造出渗透式心理健康教学的环境。以往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多采用说服教育、树立名人榜样、确立行为规范等传统教育模式,其授课内容的传达主要是以教师为本的。

营造以学生为本的环境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比如,校园走廊设置宣传板报、开展国旗下讲话选拔,中午的校园广播也可以通过一些寓言故事、学生优秀事迹等正能量内容,使学生们不仅仅在课堂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净化学生们的心灵。积极向上的校风油然而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学生们心理健康成长。

2. 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渗透。针对小学生自制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的普遍特点,可以开展课间活动,以使同学们团结向上、勇于进步的思想品质得到锻炼。比如,不定期开展各年级间的拔河比赛。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参加,既增加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又触发了每个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这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爬山远足等户外运动,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培养其坚持、耐心、克制、勇于挑战以及正视失败的心理素质。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老一辈革命者的不屈精神,既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还为其提供了众多坚毅精神的榜样。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益的知识不间断地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们在教育活动中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并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3. 丰富课堂上的渗透方式。通过互动的形式使课堂上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从而更好地进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举出一个案例,把学生们分组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问题出现在哪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此类情况,都是怎样处理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都有什么收获?下次遇到这类问题要如何处理等等。以抛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并从自身角度出发去理解教育内容,使学生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4. 重視家庭资源渗透。学校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回到家里,在不同家庭背景下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就出现了问题。

以某小学四年级一名女同学为例。一节数学考试课上她趁同座女生不注意把人家文具盒扔出了窗外,当女生发现文具盒不见了,只能借别人的笔来答题。文具盒丢失事件结果调查出来,原来是这名女同学嫉妒同座数学成绩好,所以把其文具盒扔出了窗外,不想让她答题。教师通知了这名女同学的父亲,随之就招来了一顿毒打。仔细分析,这名女同学只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并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教师可以通过和女生的交谈了解情况后,悉心指导,再告知家长事情的前因后果,并说明孩子只是好胜心强才用错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家长就不会对孩子进行体罚等极端教育方式,小女孩也会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在进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家庭资源的利用。因为学校并不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家庭才是伴其一生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9

在几个周日上了好几节课程之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是深有体会。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对于初入大学的我们更是必不可少的优良素质。

心理和生理是构成自然人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附、彼此制约、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首先健康的心理来自于健康的体魄,和谐的环境,正确的疏导和科学的诊治。

健康的体魄则要求我们勤加锻炼,合理膳食。和谐的环境不仅需要个人做到慎独慎行,更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参与。正确的疏导则要求个人在遇到烦躁不安的事情的时候,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适当缓解情绪,或是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科学的诊治则需要个人在遇到迈不过去的坎儿,如长期抑郁,或是有外向孤独症的前兆时寻求医学上的帮助。

记得老师还提到了爱情学习以及个人成就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意见。

爱情上要求我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正常的积极向上的恋爱;学习上要求我们在完成个人学业的同时积极进取而不是在四年过去后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个人成就感方面建议我们无需刻意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以此心情会变得沮丧失落,建议我们与过去的自己比较,有进步则有成就;还要求我们建立健康的价值观,谋前途念未来,而不是所谓的什么都无所谓的“佛系生活”。

还有最近面临的期末考试,老师要求以客观的角度看待,尽力去复习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心理健康也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 篇10

2010年9月25日学校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听了黄向敏老师精彩而生动的讲解,不仅提高了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调节能力。

作为正处于青春期未涉足社会的我们,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之娇子的我们,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消除我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又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金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

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不断的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健康。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听了黄老师的讲座在座的我们都受益匪浅,他不仅从心态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决定作用、心理压力的来源、大学生心态调整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还分析了大学生在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矛盾,对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了指导。通过对这次讲座的学习对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态调整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今后我们哟更加注重对自己的心理保健,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

中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11

几年来,我校在市教委和市进修学校的关心指导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率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深,逐渐形成了一种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思路。

一、加强“心育”环境创设

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校建校四年来,一直着力于美化校园环境,抓好学生常规教育,添置了各种现代的教学设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重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善,尊重学生,逐步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地改善了育人环境。去年三月,我校以高分通过了省“示范小学”的验收。为了进一步加强“心育”工作,学校成立了“心育”领导小组,以行政推动为手段,以科研为先导,组建“心育”课题组、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悄悄话信箱”、设置心理健康知识专栏。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优化了“心育”环境。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训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以,对教师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学校多次派教师外出参加业务学习,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并把这项工作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项目,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淡化自己优越的身份感,摒弃“师道尊严”思想,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心育”教材,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总结经验并撰写心育论文,现已有数篇经验总结和论文在报刊上发表。

三、开设“心育”课程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今年初,我校在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开设心理健康课,每两周上一节,从班队活动中安排。这一学科的教学,由班主任老师担任,以便有利于促进和加强这项工作的开展。实践表明,由班主任担任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能够发生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主要以活动课为主,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注重指导学生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增强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

四、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咨询与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在三至五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心理和学习问卷调查》,同时在校门口挂起了“悄悄话信箱”。对学生反馈的问卷和来信,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分类、整理,有些普遍性问题就在“心育专栏”给予解答。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就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做到教育与咨询同步,有效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五、注重德育、“心育”结合

德育与“心育”工作相结合,可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今年初,我校被市委宣传部确定为“思想政治工作试点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些教育既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有不少是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两者交叉结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有力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

六、抓各科教学的渗透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科教学的渗透,做到全员参与,多途径,多形式的进行。在这一方面,我校特别强调所有的科任老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造条件,自觉渗透“心育”,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抓好各科的课堂教学渗透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注重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完善人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七、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心理教育,从“心育”的角度来说家庭的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同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在现实中,有些家庭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关心。心理专家对小学生心理测试结果表明,现实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普遍较重。为了使家长重视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中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在千军万马挤中高考独木桥、无暇顾及分数之外的一切的今天, 汇文中学为何猎奇般地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呢?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 又经历了怎样的摸索和实践呢?笔者深入学校数次, 与专业研究团队促膝交谈, 在大量的研究案例佐证下, 渐渐复现了汇文中学的探索之路。

一、校长发起研究倡议, 成为探索的缘起

汪祯学校长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 早在别校任校长期间, 他亲自处理或协同处理过多起发生在花季少年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他认为, 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 已经不能用简单的“青春期叛逆”来解释, 他们的孤独, 他们的自私, 他们对他人的轻慢, 对先进的嘲笑, 以及对集体和社会的不满甚至仇视, 都让他感到不寒而栗。尽管, 他所在的学校还没有发生过更恶劣的事件, 但是, 他敏锐地注意到: 有些学生个性过强, 只能捧着夸着, 却批评不得;有些学生个头超过一米八了, 还动辄哭鼻子, 情感极其脆弱;有些学生换同桌像走马灯似的, 却总是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有些学生总是独来独往, 没有同伴, 没有朋友……在大量的案例面前, 他彻底认同了专家们提供的调查结果: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他们的心理障碍率越来越高, 全国有高达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 中小学生中心理障碍者为21.6%-32%, 中学生抑郁的占22.3%, 且这一数字正呈现上升趋势。最让他震惊和痛心的是, 全国各地不时有青少年学生或自杀, 或杀人, 或伤害同寝室友甚至于杀害自己亲生母亲等相关报道。在他万分悲愤的时候,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新东方第二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说的一番话, 彻底颠覆了他的教育理念。每一位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去上名牌大学, 但不知, 北大、清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非常高, 达到30%, 有人认为不止30%。现在北大、清华学生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所以自杀率也比较高。汪校长扪心自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建设者的重任, 其中精英人才固然重要, 但是, 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劳动者才是首要的。如果一定要为青少年的培养目标排序的话, 第一是健康, 第二是心理, 最后才是成绩。从此, 在汪校长的教育思想里, 深深播下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种子。于是, 在当时的学校, 他首开创建学生心理咨询室的先例, 汪校长为咨询室取名为“心灵驿站”。“心灵驿站”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以聊天、谈心的方式, 为有需求的同学做问题解答, 缓解情绪, 有力地配合了班主任的工作。

到了汇文中学, 学校的现状更引起了汪校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全校现有三十个教学班, 1586名学生。如果按照调查显示的最低比例计算,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342人, 患不同程度抑郁的人数为354人。事实正是如此, 他发现汇文学生与千千万万独生子女一样, 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学习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很多心理问题如厌学、自闭、焦虑、情绪波动大、心理脆弱、任性、偏激、冷漠、自私、嫉妒、胆怯、自卑等, 几乎成了通病, 即使是正常的孩子也会相应地存在抗挫折能力差、合作意识差等诸多问题。教育者的良心使汪校长下定决心并在全校公布: 一定要花大力气, 加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并将此纳入学校重点工作来做,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上下合力创建研究团队, 踏上探索之路

在汪校长的倡议下, 汇文中学的教职员工们掀起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热潮。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老师们一致认为,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中学生教育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课堂教学、游戏、活动和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 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 唤醒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意识, 并为已经出现心理偏差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 是十分必要的, 是可以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展,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如果老师、父母及更多成年人从现在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胜于关注学生的成绩, 关注学生的幸福感胜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功, 那不仅意味着我们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更意味着我们将会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的未来。全校教师达成共识后, 汇文中学踏上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之路。汇文人坚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是正确的, 便以坚忍不拔的毅力, 坚持研究不放弃。大家一路摸索着, 一路收获着, 苦得其所, 乐在其中, 倾心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 感受着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一) 高度重视, 加大投入, 搭建规范的心理教育平台

2012年3月, 汇文中学成立了由汪祯学校长任组长, 教导处、政教处、科研室和各年部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特色工作领导小组, 不仅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常课程中, 而且还纳入到学校“十二五”规划中, 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 学校斥资20余万元进行高标准的硬件建设, 配备沙盘室、绘画心理室等, 着力搭建一个功能齐全、资料丰富、设备先进、水平一流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为预防、诊断、矫治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排解其心理困扰, 指导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合适场所, 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沙盘室, 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一双双嫩偶般的小手触摸在裹挟着海水味道的细细的软软的金色的沙子上, 孩子们闭了眼, 脸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笑容。一缕阳光透过纱窗, 洒在孩子们的身上。“一天中难得有一小段时间像现在这样安静下来, 用心去体会沙子带给你的感觉, 想象着你来到了海边……”随着心理老师细细的柔柔的声音, 孩子们似乎瞬间回到了童年。这是心理教师在给孩子们上沙盘课。从布置任务、研究对策、进行游戏、经验分享, 每次直到下课, 孩子们都还是意犹未尽。孩子们称它是“我们的幸福课”。孩子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让汇文的领导和老师们更加坚信, 他们的研究之路走对了!

(二) 专兼并用, 倾力打造, 组建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

一项工作的推进关键是人。建立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 是保障特色创建的关键。为此, 汪祯学校长把原来与自己配合过的徐淑清老师“挖”过来, 由这位有着丰富班主任经验, 著有《我与学生手牵手》一书, 并具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行为训练师资格的教师牵头, 成立了“八人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其他兼职成员有班主任、政治教师、体育教师、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 通过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 解决了学校心理教师不足的难题。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 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且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和高度责任感的老师。而班主任教师的介入, 则是考虑到了班主任兼心理咨询师的共性, 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团队成立之初, 为了让心理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了解国内心理教育的现状, 学校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 加速对团队进行专业打造。为此, 学校一方面组织心理教师陆续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观摩, 聆听专家讲座, 学习元认知干预技术、沙盘技术、绘画技术等。一方面在校内开展集体备课和心理研究活动沙龙, 积极开发校内资源, 互助学习。同时,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 奖励学习优异的学员, 全额报销学费。三年来共投入培训费达十万元。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团队成员的专业成长。目前, 团队中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7人, 国家心理行为训练师2人,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CETTIC认证的中级沙盘游戏师2人, 绘画心理咨询师一名。这些数字在大连市的初级中学心理教育团队中可谓首屈一指, 成为汇文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宝贵财富。

(三) 分层教学, 多措并举, 促成心理健康课程系列化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根据可操作性的原则, 学校对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心理教育教学目标, 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 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 把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教育目标内化为可以观察评定和可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 将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课程内容来表达。最后, 根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 从学生的天性出发, 设计了以游戏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初一开设了沙盘游戏课, 初二开设了心理拓展活动课, 初三则以元认知干预技术为主。教师精心设计课程游戏的内容, 形成了系列化课程, 学校则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常规教学计划中, 保证学时。这种有计划、有保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更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1.以体验放松为主的沙盘游戏课。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适应中小学的衔接。这种适应更多地表现在对新的班级的各项规定、老师的教学风格、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初中学习方法等不同方面的适应。于是, 很多学生在与老师的接触、同伴的交流中出现了问题, 与老师顶嘴, 和同学缺少默契, 在团队中表现出任性、自私等。“沙盘游戏课”除了能够满足学生们对沙和沙具的天然的情感, 还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有效表达和释放情绪的途径。他们通过玩沙子、沙具模型, 不仅可以宣泄消极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 而且可以通过沙盘重新建构自已的意识或无意识认知, 激活自身具有的健康与治愈因素, 从而获得心性的修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教师在课程中间, 通过对学生在沙盘游戏中的表现, 解读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 并通过一定的数据, 给予班主任和家长一些合理化建议, 这对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过沙盘课的学生们逐渐有了这样的变化:责任感和班级荣誉感不断增强, 小组竞争与合作意识逐渐提高, 融洽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班集体的凝聚力凸显。班主任老师也欣喜于学生们的变化, 他们希望这样的课程能够再多一些, 让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多了一份丰富的体验而更加健康和阳光。

2.以游戏放松为主的心理行为拓展训练课。

进入到初二年级, 大多数学生渐渐地适应了班级的集体生活, 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身体开始更快地发育, 也敢于面对挑战, 发挥自己的潜能, 进步神速。但是这个时期两极分化现象也出现了:一小部分学生仍然适应不了学校的生活, 在学习、纪律等方面屡受打击, 表现出意志不坚定、自卑、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严重者甚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针对初二学生特点开设的心理行为拓展训练课, 旨在开展游戏的同时锻炼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并尊重同伴, 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并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 在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等方面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 “紧急运输, 团结铺路”活动让学生知道“失败后的总结是通往成功的铺路石, 总结与随机应变能力能够祝你走向成功”。“蛟龙出海”活动让学生明白了“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 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团队就好比一个木桶, 团队中能力最薄弱的人决定了这个团队能走多远”。“无声数字”中学生们那种有条不紊, 有效沟通的能力和自信自控力让所有观摩的教师赞叹不已。

3.以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为主的元认知干预技术。

初三年级由于课程增加, 难度加大, 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和毕业考试等新的心理焦虑和情绪波动。这时, 心理教师们给学生做的除了心理上的正常减压, 还辅助以元认知干预技术。简单地说, 就是教给学生们自己能够对自己实施心理干预的技术。徐淑清老师在心理咨询室刚建成的时候, 就为一个学生做了心理干预, 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效果。那是一个劳动态度非常积极的学生, 但提到学习成绩便一脸无奈。经过谈话, 徐老师发现了这个同学由于成绩不理想, 有一定的焦虑情绪, 常常无名火起, 甚至撕毁书或作业本。结果, 越是暴躁不安, 成绩越是下滑。针对这个情况, 徐老师及时为他运用了元认知干预技术。在舒缓的音乐声中, 运用恰当的干预指导语, 引导学生渐渐进入了放松的状态。经过几次干预之后, 这个同学的情绪得到了良好的缓解, 学习状态得到了改善, 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还有更多学生的心理细微变化被细心的老师们关注到, 予以及时的干预后, 都有不同的收获, 学生们因此而变得健康、积极、向上。

当然,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渠的, 除了正常的授课内容, 学校还为问题学生设立了心理健康档案, 邀请家长来校与心理健康教师一起共商教育良计, 帮助问题学生舒缓情绪, 消除心理障碍, 矫正行为, 让他们从心理困惑和阴影中走出来。

(四) 依托学科, 全方位渗透, 提升心理教育实效性

课堂教学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现在, 尝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甜头的汇文人越来越重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帮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数学学科通过游戏、小组讨论、猜想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语文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与刻画;音乐教学结合音乐来演绎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生物教学结合学生对生命起源、生命现象等问题非常感兴趣这一特点, 将自我教育、生命教育融进课堂。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 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了发展, 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与满足, 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令人欣喜的是, 当汇文中学的学科知识传授不再是以牺牲学生人格为代价的时候, 他们恰恰收获了孩子们学业质量的大提升——2008年汇文中学重点高中上线率还只是38%, 到了2011年, 上升为50.2%, 而2013年, 达到了51.5%。其中, 董文毅同学以总分658.5的优异成绩, 勇夺2011年区中考状元, 2012年, 陈彦如同学再以652分的优异成绩夺冠。现在的汇文中学, 已经跻身甘井子区和大连市知名学校行列, 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三、成果初显, 形成“发展、普及、矫正”的心理健康教 育模式

(一) 心理健康维护意识不断加强

两年来, 汇文中学一直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初步形成了“发展、普及、矫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 先后接待市、区兄弟学校观摩学习20余次, 受到业内人士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越来越多的学生、老师、家长认可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 主动联系专业教师进 行咨询辅 导。汪校长谈到学生现状时, 不无自豪地说:“现在看我们汇文的孩子, 阳光 , 自信 , 让人喜欢。”家长们聊起自 家孩子也少了往日的焦灼和苦闷, 纷纷表示, 孩子变了, 比以前懂事了。

(二) 心理健康 教育方式不断创新

早在研究初期汪祯学 校长就说 过, “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学习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我们要以科学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同学们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两年过去了, 汇文中学始终立足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角度, 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积极思考, 不断创新, 努力使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跃有效。2014年新学期伊始, 他们打造的“五个一”健心工程正式出台, 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 即:一堂课——心理健康课, 一个室——心理咨询室, 一幅画——校园心理绘画, 一个感受——心理活动反思, 一封信——致家长的一封信。这作为开展研究与实践载体的“五个一”, 在以往, 汇聚了汇文人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所有智慧与汗水, 在未来, 更将承载着汇文人的不懈努力, 达到促进所有学生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春节旅游作文300字作文下一篇:亲子的运动会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