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精选8篇)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篇1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 •

成人感的体现 反抗性的体现

(1)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逆反(2)由好奇心引发的逆反(3)由偏见引起的逆反

(二)自我意识增强

• • • • • • • • • • • •

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 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尊心强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一是两面性明显: 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强度常常不一致。情绪表现的隐蔽性和表演性共存。二是消极心境大量出现: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有烦恼、压抑、孤独等

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

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也表现出好感。与异性的交往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恋爱期。中学生正经历的是第二阶段。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 • • • • • •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1)反抗性与依赖性(2)闭锁性与开放性(3)勇敢和怯懦(4)高傲和自卑(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四、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辅导

(一)挫折与适应

• 挫折(frustration)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
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 挫折感指人对挫折的感觉能力。• 挫折容忍力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时控制自己,使自己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容忍力的
大小与挫折感成反向关系。



身体因素、思想境界、人格特征:生活阅历、资源条件、动机水平、对挫折的知 觉判断和心理准备状态以及应对方式,都是影响挫折容忍力的重要因素。挫折适应与辅导 挫折适应是指人在碰到挫折情景时,对引起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

1、提高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方法(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2)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3)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容忍力 2.教会学生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和技术

• • • • •


(1)理智的压抑(2)升华(3)补偿(4)幽默

• • •

• •

(5)合理宣泄(6)认知改组

(二)学习问题及辅导

发展性学习辅导 1.发展性学习辅导的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的开发。2.学习辅导的内容(1)学习动机辅导(

想学)(2)学习情绪辅导(乐学)(3)学习能力辅导(会学、巧学)(4)学习行为辅导(学习习惯)特殊学习问题辅导 学校里的学习辅导除了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发展以外,对部分学生的个别问题也不能 掉以轻心。如学习障碍、厌学症、考试焦虑等。这类问题由于个别差别大、程度较一般 问题严重,涉及的辅导与咨询专业性与技术性较强,所以难度较一般辅导大。对这类问 题,学校心理辅导的任务重在发现和识别,一旦确定,轻微的可和家长、学校专业辅导 员、班主任联合起来,采取措施,进行帮助;如果问题严重,就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或 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千万不可任其发展。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 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记忆 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有21%的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 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 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 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 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 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 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 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 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基于上述原因中学生在 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三)青春期辅导

1、青春期辅导的必要性 青春期,
,又称少年期或“发生期”。它一般指11、12~17、18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

2、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过度关注自我、情绪的两极性、性别角色混乱、人格冲突、人际关系冲突、性心理问题



性教育与辅导:男女学生的“约会”问题、爱抚和性的尝试、抵御“黄毒”、3、青春期教育--青少年的性教育 • 青春期辅导特别是性教育与性心理辅导对于少年是非常必要的。• 性生理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类性发育的自然规律及其本质,克服在性问题上存 在的神秘感和模糊概念;

• 性心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心理变化、性意识的各种不同表现,尤其
是异性交往问题;性卫生教育——使青少年了解性器官的卫生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

• 性道德教育——启发青少年正确处理学习、恋爱和友谊的关系;努力克制自己的性冲动,
将主要精力放到人生远大目标的追求上;

• 性法律教育——引导青少年划清正常的异性交往与性罪错的界限,增强其在性问题上的
受法观念。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篇2

(一) 小学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 (sensery perception) 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开端, 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然而人的感知觉中又渗透着思维的成分, 受思维水平的左右, 小学儿童的感知觉中也体现出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

1. 小学儿童感觉的发展

小学儿童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 感觉有了新的发展, 随意性、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比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快的多。如果一年级儿童对颜色的差别感受性假定为100﹪, 那么三年级儿童的颜色差别感受性平均提高45﹪, 而五年级儿童则平均提高60﹪。小学儿童视力调节能力增强, 10岁儿童的这种能力发展最快。小学儿童在音乐学习和训练的影响下, 辨别音调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同样, 通过学习活动, 小学生的语言听觉和语言运动觉发展也很快, 已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在书写、绘画制作等教学活动中, 小学儿童手部的肌肉、关节、力量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手动作的精细性和灵活性也日益增强。

2. 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儿童入学后, 学习算术、地理、自然、图画等课以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有助于促进知觉的发展。

⑴空间知觉 (space perception) 的发展

(1) 形状知觉 (from perception) 。入学的儿童疏忽客体“形状”的特性, 而注视客体的其他特征。所以在写字时有左右、上下颠倒的错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一个孩子写“都”字总是把左右部首颠倒, 类似这样的左右结构有很多。比如, “陈、阵”不仅有左右颠倒还有就是两个字混淆。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不断学习这种情况也就越来越少, 以后辨别形状的正确率逐渐增强。

(2) 方位知觉 (position perception) 。据调查刚上学的儿童有30%会把左、右转弯搞混;这主要是在幼儿园的时候, 孩子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知觉感。当老师组织孩子做早操的时候, 需要向左右转的时候, 老师就用左右手示意。向左转的时候老师就伸出左手, 向右转的时候老师就伸出右手。7—9岁儿童已能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这个年龄主要是在小学生低年级, 也就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他们基本能够分清左右。这在小学生上早操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有老师在前面喊向左右转的时候孩子们基本都能反应过来。说明他们能掌握左右的相对知觉。9—11岁儿童已能在抽象概况的水平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这个年龄阶段主要是小学三、四年级, 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左右方位和空间知觉都有很好的发展。在孩子们上数学课的时候, 可以证明这些。小学三年级数学课, 有一节课是“位置与方向”, 这时候老师组织孩子们分行进行实际感受方位知觉。从教室出来到电教室的路线, 孩子们个个都兴致勃勃去体验了一把, 回来后把自己走过的路线用图画出来, 最后把自己的路线表述给同学们。结果显示正确率达到97%。这说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对左右方位和空间知觉都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3) 距离知觉 (distance perception) 。小学儿童可以确定空间环境中对象间较近的距离。对较远的空间距离则往往混淆不清。关于距离知觉, 孩子们的上课表现可以说明这一点,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 通过学习“位置和方向”这一节课有关的练习题涉及到距离问题, 当在校园内表达有关距离的问题, 孩子们基本都能说对, 即使说的不准确, 但是也很接近。描述学校到自己家的时候就不能很准确的表达, 具体方位孩子能说明白, 究竟有多远孩子不能很准确的表达。这说明孩子距离知觉还是比较模糊, 有时候还容易混淆。

(二) 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

1. 小学儿童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小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intenional memory) 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兴趣的发展, 学习目的的明确, 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则越来越显著。小学生的记忆和他们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观察显示: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大多数孩子们喜欢的课。上音乐课的时候孩子们特别开心, 每当音乐课的时候同学们都能跟着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当学习一首新歌曲的时候, 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保证能将歌词熟练的背下来, 而且在下课的时候学生嘴里还不停的哼着所学过的歌曲。这说明孩子的记忆和他们的兴趣有密切的关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记忆的就快, 当然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记忆就相对慢了。小学生的记忆已从学龄期的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但是, 小学生很大程度上靠无意记忆来积累知识。

2. 小学儿童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

从机械记忆 (rote memory) 向理解记忆 (comperhensive memory) 占主导地位的发展, 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又一个特点。由于理解意义与逻辑思维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这个主导地位转化的关键年龄, 往往与理解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致, 大致在三四年级。根据沈德力 (1983, 1985) 、陈辉 (1988) 、丁祖荫 (1964) 等人的研究, 在小学阶段, 两种记忆效果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3. 小学儿童的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还不丰富, 记忆和具体形象的联系容易建立, 与形象记忆有直接联系的词 (实词) 其联系也较容易建立。因此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为形象记忆 (imaginal memory) 。在实习期间有这样的记忆实例比较形象有趣, 小学三年级上英语课, 学习家庭成员的时候有men, women这两个词的记忆。老师要求同学们讲述记忆的过程, 问谁有好的办法能够将这两个英语单词一下子记住。一个学生非常有趣的说:“women中的‘w’就好像女人的头发批下来的样子。Women中的‘o’好像女人在尖叫时的口型, 因为女人总是爱尖叫。Women中的‘men’可以解释为:女人必须和男人在一起, 所以就形成了‘women’这个单词”。这个同学的解释把所有的同学和听课老师都逗乐了, 同时老师非常形象的配合着学生的解释做出了夸张的尖叫动作。瞬间同学们在开心快乐的学习中掌握了men和women这两个英语单词。同时激发了同学们对英语单词记忆探索的兴趣, 不同的学生各有不同记忆方法。这一个实例充分说明小学生低年级的记忆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的。根据小学生的记忆特点可以提供老师上课教学的方法一定要得当, 要符合小学生的记忆特点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随着教学的影响、知识的丰富和智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抽象记忆 (abstract memory) 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并逐渐占据优势。当然, 具体形象记忆和词的抽象记忆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 小学儿童想象的特点

小学生想象从形象片段、模糊向着越来越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方向的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 小学生的想象有进一步发展。还是英语课关于men和women这两个词的记忆。不同学生有不同记忆方法, 根据前面有趣的记忆, 一瞬间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 一个学生说:“‘men’可以记做‘门’, ‘women’可以记做‘无门’”。这样的谐音简单好记确实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 这都是学生自己经过想象得出。这也体现了小学生的记忆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 想象也是丰富的, 他们进行想象有时候是不合逻辑的, 但是能够体现出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 思维是活跃的。小学三年级上作文课的时候, 老师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处景色。其中一个同学他没有写什么景色, 但是老师给了很高的分数, 因为他能够抓住所描写的对象进行充分的想象。他把自己楼下小区想象成一个天堂般的乐园。早晨, 那里是老人的乐园, 每当凌晨四点那里有很多老人锻炼身体。中午和下午, 是孩子们的乐园, 在小区里有很多孩子玩耍。晚上, 那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里有隐隐约约的情人漫步。这些话虽然简单, 但是能够抓住小区的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人在那里活动。听了之后让所有的孩子有一种想去乐园的冲动。而且, 写出了乐园适合不同年龄人玩耍, 不愧为孩子眼里是天堂般的乐园。这说明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是发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丰富他们对具体想象的依赖会越来越小, 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间接经验相联系的, 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四) 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 小学生的情感变化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低年级小学生虽然已经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 但是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 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 自我尊重, 希望获得他人尊重日益强烈, 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在整个小学阶段, 小学生道德发展上, 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一致, 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步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在小学道德发展中, 自觉的形成和发展占有很显著的地位, 它是小学生道德知识系统及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 也是小学生表现出外部和内部动机相协调的标志。

有关小学生的情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稳定这一特点, 通过调查得出结果。他们对老师能进行客观的评价, 比如说问小学生:“你喜欢那位老师”?一年级的孩子回答是:“我喜欢我的班主任, 因为她很漂亮”。三年级的学生回答是:“我喜欢某一位老师, 因为她从来不骂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回答是:“我喜欢某一位老师, 因为她工作很认真, 从来不给我们耽误课, 老师批改作业的时候很认真”。通过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孩子回答同一个问题, 但是得到的结果竟然不同, 我们可以得出孩子的情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越来越稳定。

(五) 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 自我评价也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 他们已不在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 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 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韩进之1983, 1900) 研究证明, 这种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进入小学期以后, 小学生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 这也使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进一步发展起来。主要表现: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的初步倾向。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特点, 在孩子生长发育、接受教育关键时刻, 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人们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 父母实际上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又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感情联系。因此, 家庭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家长应该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责任。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 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

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不同表现, 这里简单介绍小学生心理变化特征, 重点介绍低年级儿童和高年级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情感、性格等心理的不同表现。通过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以及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实际案例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1998.5。

[2]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3][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 人民邮电出版社。

[4]王重鸣, 《心理学研究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叶浩生, 《心理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谈中学生性心理发展及特点 篇3

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

异性疏远期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初期。这一时期,由于对性别、性角色心理认同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生理出现了明显差别,使得不少学生对自身所发生的急剧变化感到害羞、畏惧、恐慌与茫然,对异性产生了心理封闭,本能的对异性产生了暂时的疏远,同性交往的趋向增强。例如,不愿与异性同桌,与异性同桌划分“三八线”等等。

然而,由于生理发育的特点不同,男女生在异性疏远期的表现有所不同。就生理发育而言,女生要比男生提前两年,这时男生就会对女生的变化由开始的惊奇、尴尬到后来的逐渐疏远,甚至由此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但是等到男生发育达到成长高峰时,女生又出现一种“相见不相识”的陌生感。男女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是疏远期的特殊表现,一般出现在小学高年级至初中一二年级,持续时间为一年。

第二阶段:长者敬慕期

在青春发育的中期,中学生常常会对周围某些在文艺、体育、学习以及外貌上特别出众者,在精神上引起共鸣,仰慕爱戴,心神向往。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长者敬慕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之所以敬慕长者通常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异性长者比年龄相当的异性有较明显的成熟特征。年龄相当的异性,虽然亦有所表现,但远没有异性长者的外在特征明显。因而,就异性的吸引力而言,异性长者占据着明显优势。二是异性长者对青春期的不安情绪有一定的安抚作用。长者的呵护使不少学生产生了“爱情错觉”,认为这是异性长者对自己的“爱”,以此就对异性长者产生崇拜、向往、倾慕甚至爱恋。

第三阶段:异性向往期

青少年随着身心两方面的不断发育,对第二性征的发育产生了好奇、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渴望了解性知识。表现的特点为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当短暂的疏远与相斥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关注与接近。这一现象在初中二、三年级时逐渐表现明显,此时会表现为刻意修饰打扮自己,并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来博取异性的喜欢。少数大胆者会以写纸条、写信来表示对对方的爱慕。此阶段的少男少女正处于钟情、思春的朦胧状态,其对异性的关注具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交往指向多是泛泛的,多因相互的好感而自然吸引。

以上三点是我对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浅见,接下来我再谈谈初中生性心理的特点。

人类的性心理是在生产实践中由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复合而成,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因此,它在发展过程中打上了很深的社会烙印。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性心理活动留有人类性心理痕迹的基础上,又有与其他年龄阶段所区别的显著特征。具体地讲具有如下发展特点:

第一、中学生的性发育提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性发育的年龄提前了,男生初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女生初次月经年龄平均为13岁左右,比国外中学生相对较迟,但地区差异较大。

第二、接收性信息频繁化、广泛化。当前文化活动方式多样化,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中学生可以从影视、录像、书刊、网络等多渠道接收性信息;部分中学生还进入社会娱乐场所,涉足公开的社交场合。他们对性信息的适应性与敏感性增强,并产生了模仿与亲身体验的冲动。

第三、性心理发展出现前倾迹象。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由于性心理的发展促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异性的吸引。14-15岁的男女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性心理变化急剧,女同学往往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材、体态、容貌等方面,经常会为自己脸上的青春豆、体形的胖瘦感到苦恼,希望通过刻意打扮来吸引更多的异性。男同学为了能得到女同学的青睐,处处对女同学体贴入微,还会时不时地在女同学面前显露一下自己的专长。他们首次出现向往异性、心目中有了特别喜欢异性、关心异性的事情,完全进入从前未有过的,一个新的精神境界。由于渴望了解、接触异性,所以男女同学之间会通过相互追逐、打闹和言谈议论等去满足日趋渴望的好奇心理。

第四、性行为出现早期化倾向。14-15岁男女中学生开始明显地出现性行为现象,如有的中学生会出现“我晚上躺在床上,有时会觉得心神不宁,浑身感到十分燥热,甚至还会做一些‘黄色’的梦。”心理学家坎农曾提出:“性内驱动力是人类基本的内驱力。性内驱动力并非生来就有,它要到个体进入青春期,性内分泌腺发育成熟并开始大量分泌性激素时才出现。性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个体产生性的需要,因而引起性内驱动力的产生。”所以,性梦幻体验是青春期意识发展的心理反应,偶尔出现并不奇怪,问题是随着梦幻出现后的后遗症——想尝试心理。性冲动、手淫、性梦幻等都在这个年龄。要尝试、要体验,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追逐打闹上而会向“早恋”甚至性犯罪的方向上发展。如果正常的心理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容易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能否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鉴别能力、是非观还比较弱,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全社会特别是有关部门对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黄色书刊、电子游戏、不健康网站等不良因素应下大力度坚决取缔,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强大合力。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篇4

1、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 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 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过于现实化,缺乏天 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发现孩子过于务实的表现,家长应鼓 励他出去玩耍。

2、五年级学生一般心理特点是:

1)竞争意识增强。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 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 的同学。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在竞争中伤和气,容易过于疲劳。家长要 注意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增加身体锻炼。

2)敬佩优秀同学。五年级学生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 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 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 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3)自己组织团体活动。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可以自发组 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 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不轻易解散。表现在课堂上也会有受他朋友 影响,互传字条的现象,应注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他人,取长补短,与 他人和谐相处,能辨别是非,不讲哥们义气。

4)不轻信吹捧。五年级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

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孩 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 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 尊重的体现。

5)自制力增强。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对他们学习的指 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对孩子学习的教育要求是: 加强预习。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没有必要进行预习。四年级 学生稍有不同,一些成绩稍差、反应较慢的学生应该进行预习。不过,五年级学生如果通过单元复习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也不一定 要进行复习。接触自然、社会。学习中会遇到许多

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 作经验,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应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自然界的生 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接触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3、教育策略

1、完整地做一件事。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做。无论 做什么,都应该先易后难,彻底完成。如果不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 会出现类似虎头蛇尾的做事习惯。要把将来成为什么人、应该怎么做、不准做什么这样的概念和想法隐含在行为中,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 的过程中去体会。

2、开玩笑的引导。五年级学生嘲弄人的“本事”增长很快。有一句俏皮话开头,后面就会层 出不穷。这是学会开玩笑以后形成的一种语言习惯,引导好了,会形成 许多幽默体裁的“作品”。五年级学生不仅会开别人的玩笑,而且对事情 喜欢用“不正经”的语气描绘一番,自己创作笑话。有时很平常的一件事,到了他们那里则能渲染得天花乱坠。不过,由玩笑引出对他人的嘲弄就 不值得提倡。要提醒孩子:不能因为开玩笑而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身 体有缺陷,体胖或着装等。

3、应对偷窃行为 偷窃行为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始出现。一般人们认为,偷窃行为与个人 的贫穷有关,但是在学生中不是这样。从心理上分析,五年级学生有 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重要的心理基础。但同时,善于夸张,敢于 冒险的个性也开始显露。除了心理原因之外,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 能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致使孩子见到什么新奇东西都想据为己 有,某些家长纵容孩子贪小便宜,也容易诱发偷窃行为。

感知觉属于少年阶段的特点,但相对比较,五年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已发展 到一定水平,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比童年阶段明确,感知事物的精确性也有所改善,因此。身体练习时应相对提高难度和标准。集中注意能力有所发展,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 25 分钟左右。注意分配能力也 有提高,在注意腿的动作同时,还能注意到手或脚的动作,注意上下肢动作的同时,还能注 意到重心的变换。有意记忆在不断发展,开始由教师布置任务的记忆过渡到自觉的记忆。

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 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仍习惯于模仿实际动作。因此,需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比 较、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女生在一起活动开始注意性别界限。男性女性的性别特点明显地表露出来。集体意识 显得强烈,与其他小组的对抗意识越来越强,喜欢与同学协作参加竞赛性的练习,愿意练习竞技运动中的一些基本动作,但仍十分喜欢游乐性、趣味性、活动性游戏。自我评价意识逐步得到发展,愿意摆理由讲道理,智力和体力相结合能力得到发展,对 老师的行为敢提出批评意见,对老师不公正的处理会有不满的表现。不愿违反规则,十分重 视约定事项。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 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品德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 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 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 片面性。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 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和心理健康常识课 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良药,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心理动 态,及时解决一些学习及生活中的琐事,鼓励他们从生活及学习中找到自信及解决问题的方 法,让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学习要领

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 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加强预习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没有必要进行预习。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没有必要进行预习。四 年级学生稍有不同,一些成绩稍差、年级学生稍有不同,一些成绩稍差、反应较慢的学生应该进 行预习。不过,五年级学生如果通过单元复习可以很好地掌 行预习。不过,握所学习的知识,也不一定要进行复习。握所学习的知识,也不一定要进行复习。

接触自然、社会

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 经验,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经验,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应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自 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 接触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接触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

练习写书信

五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写书信。五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写书信。这是一生中运用最频繁的 一种书写文体。一种书写文体。

应注意的问题

完整地做一件事 完整地做一件事 做一件事 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家长要鼓励和支持 孩子去做。孩子去做。我们将展开家长孩子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读完之后,我们将展开家长孩子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读完之后,彼此交流再分别 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 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这一阶段学生的心 理年龄特征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特点:

1、认知的发展。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 认知的发展。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 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 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 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 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 日益增多。

2、情意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 情意的发展。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

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 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 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 显著。他们的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会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 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还不会轻易解散。

3、个性的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 个性的发展。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低年级阶段 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 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 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此外,这一 时期的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 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 身上已经无效了。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 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二、学习要领: 学习要领: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 篇5

摘要:小学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

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新年,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向学前阶段是那样易冲动,易爆发了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感和理智感逐渐发展,逐渐能够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了,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广泛的兴趣。

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应努力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要培养他们调控情绪的能力;升华他们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三、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

所谓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个体的行为方式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性格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

因为处在性格的形成期,小学儿童性格的态度特征不稳定,经常左右摇摆。小学儿童的理智特征在二年级到四年级时是稳定发展,而四年级到六年级时会出现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小学儿童的情绪特征不断发展,其中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发展较快,因为六年级儿童刚刚进入青春期,其行为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从性格的意志特征来讲,小学儿童的自制力和坚持性都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低年级儿童受外部控制,随年龄增长,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减少,但内部控制又还没有发展起来,不足以调节和控制自己。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认知、情绪和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老师都应根据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既不揠苗助长,操之过急,有不不管不问,无所作为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查尔斯·H`卡斯特罗

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版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写组

《社会心理学》

3.宋尚桂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篇6

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

学校心理学是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它对促进学校教育的进步、拓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回顾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概括出了其发展的特点是职业化、专家化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几点启示.

作 者:阳泽 刘电芝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重庆,400715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4(3)分类号:B849关键词:学校心理学 应用性 职业化 学科化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篇7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层次分析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在分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之前,应该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解释心理发展规律。而它涉及的两个主要问题就是,心理学发展的理论问题以及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发展理论指出,按照人的一生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心理生理的发展情况,可以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而在这个理论中,第六个阶段也就是20到24岁时,人处在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的主要任务就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反之,人就会觉得孤独。按照发展理论的观点,大学生正是处在这一阶段,所以在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上,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也就是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二、女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

虽然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的各种性别歧视情况,所以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有更容易矛盾和失衡的心理,而且在心理特点上还存在一些独特点。

1. 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倾向

焦虑是心理学上的名词,是指个体因为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产生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而这种失败感会带来强烈的不安和紧张情绪。据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女性比男性存在更高的焦虑倾向,特别是对学校的男生女生进行比对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例如在各种考试前后,女生的焦虑明显高于男生,因为女生特殊的生理特点,在应对这种焦虑感时,女生的处理能力往往弱于男生。而进入大学时期,女大学生的成就期望值已经远远低于男生,因为女大学生对自己今后成绩的过低期望,使女大学生在各种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不自信和焦虑情况。并且由于受这种不良情绪影响,学习竞争压力更大,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2. 自我意识比较强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分焦虑其实是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这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的女大学生普遍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传统的认知中,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女大学生经过层层的筛选进入到大学中,这已经比许多男性成就更高。而这也是女大学生往往比一般男生更有“求胜”“求成绩”信念的原因,显得颇为“争强好胜”。而且女大学生自我意识在竞争中会得到加强,当然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部分人会因为无力竞争,而放弃竞争。而一部分女大学生却会因为自尊心而加深自我意识。但是,传统的认识和社会上实际的就业情况,却加剧了女大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究竟是毕业之后成为贤惠女子还是拼搏女强人,这是大部分女大学生的选择之惑。

3. 对未来成就的期望值较低

虽然在女大学生不乏一些志向远大的人,但是这与高成就的期望值却不成正比。甚至有人认为,大学奋斗四年,其实面对的是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的未来。这表明大多数女大学生对未来的不自信,即便是自己很努力,但是未必就会有成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现实的社会情况。

4. 自恋与自弱的矛盾心理

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对自己的外貌进行了高度关注,这说明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人对外表的关注度大大提高了,而这在女大学生则表现为一部分人对于自身容貌的高度自恋,并经常性的自我暗示,自己是最优秀的,以体现自身的优越感。而这种高度自恋的背后,却是与自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这一部分人的自恋资本都是自我标榜的,所以一旦被某种外界力量打破,个体往往会出现加倍受挫的情况,从而出现自我认同降低的情况。

三、女大学生的心理层次分析

按照发展心理学,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进行相对应的心理特点分析,女大学生在年龄上,依然可以划分为低年级女大学生和高年级女大学生,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1. 低年级女大学生

低年级女大学生是刚刚进入大学的那一批人,在年龄上其实和高中生差不多,并且由于才摆脱繁重的高考,她们的内心是轻松又迷茫的,并且对生活充满了少女的幻想。但是随着客观条件和自身身份的转变,她们会表现出一种成熟的状态,比如会加倍努力学习,希望能够像高中时期一样,靠学习成绩来取得周围人的认可。但是,这种心理特点并不是成熟,大多数还是因为年龄和家庭原因造成的。

2. 高年级女大学生

差不多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女大学生们就会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并且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心理也趋向于成熟,这时候的女大学生会表现出成人的思维,许多行为和见解也和成年人一样,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是在一些事情上,仍然摆脱不了来自家庭的教导,所以这时候女大学生的成熟只是相对而言的。

参考文献

[1]王英.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05:72-75.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篇8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内心较封闭,自信心不足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他们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当他们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因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纠正和引导,从而导致感情脆弱、自卑、敏感、抑郁、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稍有不顺即触发他们大发脾气、叛逆、怨恨甚至仇视。这些畸形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当他们遇到问题无人倾诉、无人商量,无人宣泄,又不能及时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和依托,久而久之,继而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形成。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认识不足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在无人照看的环境中学习,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又不能及时援助,就束手无策,畏难情绪严重。留守儿童中厌学、逃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成绩也逐渐下降,甚至时有辍学现象发生。

(三)人际交往障碍,难以沟通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但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在最信任的父母中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和疏导,进而导致他们基本的交流能力缺乏,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大多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相比较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比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更为孤僻。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家境不如别人,没有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进而封闭自己,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四)法制观念淡薄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文化层次较低的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都比较溺爱,在物质上从不亏待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则极少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厌学、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部分孩子自控力较差,学习、日常行为相比父母在家时均出现较明显变化,因失去父母监管,少数少年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成为社会隐患。

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健全,父母认知缺陷

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及成员间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儿童是家庭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亲子关系的互动来完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这种不健全的教育方式,导致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

(二)学校评价不当、教师教育不到位

教师的不当教育,也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会投入更多的关注,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很少的机会,或者是一点机会都不给。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长期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和信任,在集体中失去地位,导致悲观泄气,常以“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这种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恶,从而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另外,由于部分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对学生严重不负责任,干脆放任自流,对他们的学习漠不关心。

(三)制度不完善,社会环境不良

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用工制度、就业环境、技能培训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城市学校的高收费、高门槛迫使农民工没能力将子女安排在自己身边就近入学,致使家庭教育的缺位。社会上的不良场所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大量暴力、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进入学生的视野,加之,农村小镇上的一些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招徕在校学生。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监护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加强父母、监护人的跟踪机制,落实责任

父母应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这就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上,更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思想表现,平时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任或科任教师联系,加强沟通,多留意他们的心理变化,跟学校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形成父母或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联系卡机制。让不能尽责的家长曝光,形成社会压力,让社会共同参与监督。这就要求父母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夫妻双方都外出,父母要经常写信或打电话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要正确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要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暂时利益。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各种表现,在监护过程中应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应做好沟通,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的,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嘱咐监护人既不要对孩子娇惯,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这样,使留守儿童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上升到社会层面,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担负起自身应尽的教育义务,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重点工作、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档案,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等,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形成联系卡管理的长效机制。并随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通报给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交流。

其次,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及业务素质,增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定期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定期对问题儿童的教育与疏导进行集体会诊,形成经验加以推广。

最后,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且能从政策、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与歧视,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正常地接受义务教育。城市可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一些免费亲子活动,农村当地政府更可以组织集体探亲等活动,各社会机构可以为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交流提供更多的便利。社会还应加大力度宣传,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成立“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镇政府带头,学校、村委会及退休教师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健康及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要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和责任。政府部门还要经常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游戏厅、网吧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上一篇:“门前三包”集中整治方案下一篇:包装车间工人年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