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调查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心理调查(精选8篇)

中学生心理调查 篇1

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在上小学时已开始有独立消费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每月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用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并且对家庭消费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调查和分析中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状态,对企业营销活动有一定参考意义。

最近我们抽样选择市七中、五十一中、二十四中和省实验中学的四个班级为调查样本,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19份。其中初中135份,高中84份;男生128份,女生91份。学生家长的职业和收入呈均匀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本文依据此次调查结果,做下述分析。

一、直接购买行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中学生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的占66%,50—100元的占22%,100元以上的占12%。高中生的零用钱显然高于初中生:初中生每月零用钱低于50元的有79%,50-100元的占16%,100元以上不足5%;而高中生每月零用钱50元以下的占45%,50—100元的有32%,100元以上占23%。考虑到中学生的绝对人数,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不容低估。

中学生个人零用钱的多少除受家庭收入制约外,与其本人的消费观念也有显著关联性。在被问及“你对一个学生经常购买商品做何评价”时,有31%的学生认为是“正常消费”,有24%的学生认为“无可非议”,有36%的认为“不够节俭”,还有9%的认为是“奢侈浪费”。

中学生的消费活动相对集中,其经常性独立消费主要有:购买饮食品(58%,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下同),文具(55%),书籍(51%),报刊杂志(38%),音乐磁带、影视光盘(25%),娱乐(21%),体育用品(15%)等。

高中生与初中生的需求结构有明显差异。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把零用钱用于购买报刊杂志的人数多12%,用于“娱乐”的多9%;而用于购买文具的人数少15个百分点,用于购买体育用品的少11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高中女生中,竟无一人购买体育用品。男生与女生相比,需求结构也有一些明显差异。把零用钱用于“体育用品”的男生比女生多19%,用于“娱乐”的多18%,用于购买报刊杂志的多11%。女生只是用于购买书籍的人数比男生多8%。总体上说,男生的消费愿望显然强于女生。

二、间接购买行为分析

所谓间接购买行为是指中学生需一定程度上借助家长完成的购买活动。单价较高的商品,如衣物、自行车、随身听等,一般需家长出面完成购买过程,但在这种消费行为中,中学生所起的作用往往也是主导性的。

自行车是城市中学生主要交通工具,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8%的人拥有自己的自行车。有64%的学生的自行车由家长购买(或指定),这又分三种情况:10%的人完全没有提出意

见的机会;42%的人可与家长共同协商;另有12%的人“指定品牌”让家长购买。还有34%的学生在家长的参与下,自己完成最终购买。

57%的被调查者的衣物由家长完成购买:没有任何挑选权利的学生占6%;与家长共同协商的有39%;“指定品牌”让家长购买的占12%。还有41%的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实施购买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知,6O%左右的中学生在购买单价较高的、与已有关的商品时起主导作用,他们在家庭中有较高的消费地位和较强的独立性。关于另一个问题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当被问及“购买某种商品的原因”是“自己喜爱”、“受同学影响”还是“受父母影响”时,有85%的人回答是由于“自己喜爱”,只有不到5%的人认为是“受父母影响”。可见,父母做为中学生消费“守门人”的作用被削弱了,有关广告应以中学生本人为主要诉求对象,并以此选择媒体、确立诉求点。

中学生的这种独立性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一,独生子女的地位决定其消费愿望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其二,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屈”;其三,现代家庭观念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愿,鼓励子女发展自立能力。

调查表明,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独立性,而在这方面初中生与高中生差别不大;父母职业和家庭经济收入与中学生消费活动中的独立性关系密切,一般而言,工人家庭的子女在家中的消费地位相对较低。

三、购买动机分析

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求实购买动机最为普遍,37%的被调查者有较强的求实动机,这些中学生购物时注重商品的质量和效用,理性倾向明显。比较而言,初中生求实动机略强于高中生,而女生则弱于男生。

求名购买动机强烈的学生约占24%,这些学生更渴望通过消费行为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个性,更注重所购商品的社会声誉和象征意义。比较而言,高中生求名动机增强,这应该是自我意识发展和独立愿望增强所致;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求名动机,在初中、高中都如此。

求美购买动机占主导地位的被调查者有22%。相比而言,看重商品“美观别致”属性的女生远多于男生。高中、初中的男生都只占16%,没有因年龄产生的差异;而在女生中,有25%的初中生有较强的求美动机,略高于同年龄段的男生,高中女生这个比例则达到38%。这表明女性的购买活动中情感性因素随年龄而增长,把商品对人体的美化、对环境的装饰、对精神生活的陶冶等作用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追求商品美感带来的心理享受。

另有20%左右的学生求廉购买动机强烈。这种购买动机与学生的家庭收入是呈正相关。男生和女生具有求廉动机的比例总体来说相差无几,但有趣的是,初中阶段具有求廉动机的男生比女生多,而到高中阶段却正好相反,女生中求廉动机强烈的人数远多于男生。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增长,女生更能体会家长的艰辛,而男生则比较不愿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有些出乎调查者意料之外的是,中学生消费群的求新动机不强烈。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不到9%的人有较强的求新动机。初中生追求“新潮时兴”的人数明显比高中生多。这可能与学业压力和生活环境有关。

四、名牌意识

调查表明,在实际购买行为中,热衷于追求名牌的中学生并不很多。在被问及“购物时是否挑选名牌”时,有23%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这个比例不算低,但这个数据并不表明另外77%的学生拒绝名牌。

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名牌的中学生远高于23%的比例。对名牌“十分关注”的学生有15%,“一般关注”的有47%,“不太关注”的占24%,“不关注”的占13%。

中学生对日常消费品的识别度很高。被问及“能否识别服装名牌”时,8%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45%的人选择“基本可以”,33%的人选择“能识别最著名品牌”,而选择“不能识别”的人只有15%。被问及“能否识别饮食品名牌”时,13%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53%选择“基本可以”,而“不能识别”的人有13%。这表明50%以上的学生对名牌很敏感,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通过有限的信息接收渠道,形成了较强的品牌识别能力。

众多中学生的名牌意识没有转化为购买行为,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方面。

首先是受购买力制约。调查显示,有63%的学生认为自己“买不起名牌”。调查中发现一些特例,如某学生父母双双下岗,竟还逼使父母为自己购买名牌皮装。但一般而言,中学生的名牌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一旦这一消费群体成长起来,有了独立的消费能力,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求名动机会普遍而强烈。

其次是消费观念影响。中学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隔离,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封闭,而正统教育又不鼓励名牌消费倾向,使部分学生对名牌消费产生消极态度。就服装而言,中学生的名牌识别力很强(如前所述),但被问及“穿着名牌服装的心理感受”时,有41%的被调查者的心理反应是积极的:24%的人认为“(名牌)能保持和改善自我形象”,17%的人认为“能带来心理满足”;另有59%的学生反应消极:41%的人认为“(穿着名牌)没什么意思”,18%的人认为“是追求浮华的表现”。有趣的是,女生持消极态度的人明显高于男生,而高中生明显比初中生持更积极的态度。中学生的这种消费观念更典型地体现在对化妆品的态度上。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极少有人购买化妆品,而自认为对化妆品品牌熟悉的只有3位女生,仅占被调查女生的3%。这种情况对有关商家意味着什么呢?

中学生心理调查 篇2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采取随机取样法, 对我校初一年级新生进行了调查。初一共10个班级, 400名学生接受了本次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8%。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为测评工具 , 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 ,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 (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 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属于中等焦虑水平 ;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 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要有针对性辅导的程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情况 (见表 1、表 2)

注:总分为八个分量表得分之和

注: 统计的人数是各内容量表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者

结果显示, 目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从表1可看出,被调查的392名学生中总分处于低焦虑水平的占51.02%;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占48.47%;处于高焦虑水平的占0.51%。另外 ,表2中的分量表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处在异常焦虑水平。从表2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人际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可见,学习焦虑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应引起家长及教师的高度重视。

从表1可看出 , 在被调查 的392名学生中 ,51.02%的学生有200人 ,分数在35分以下 , 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190人, 占所有被测学生的48.47%,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 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 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有2人 ,占被测学生数的0.51%,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教师制定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重点辅导。

2.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见表 3)

注:统计的人数是各内容量表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者

调查显示女生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得分都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强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的心理反应,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

3. 借读和在籍学生各因子分布情况表 (见表 4)

由表4可看出在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借读生,尤其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人际焦虑四方面。从调查中发现双亲关系和谐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双亲关系不和谐的学生 (包括单亲);双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双亲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但在学习焦虑上,双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学习焦虑程度比双亲文化程度低的要高。

四、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48.47%,个别学生还处在异常焦虑状态, 由此可见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 学校需要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对存在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需要学校立即进行心理治疗,不容忽视。

从男女学生角度看, 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 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次是生理因素, 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 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她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 青春期的女生对生理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 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人际焦虑。综上所述,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显得更为重要。

高职学生自卑心理调查分析 篇3

研究表明,自卑倾向是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并影响学业成绩的第三大因素,仅次于学业压力和社会不良影响。自卑也会对个体的成就目标和学业求助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个体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以合作求生存的社会环境。

自卑感过重的人,常会感到紧张焦虑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本研究以湖南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探讨高职学生自卑心理问题。分析和解决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无疑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有重要意义。同时希望大家能对高职学生这个群体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能理解他们,能正确的对待他们。

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并不是指客观上看来自己不如别人,而是人主观上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不值得别人对自己好,自己一文不值。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本次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从湖南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抽取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763人,实得有效问卷747份,回收率达97.1%,其中男生464人,女生283人,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基本反映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数分布的特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测量工具

大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采用531记分制,测验得分越高,表示自卑感越强,得分越低,表示自卑感越弱。在量表前要求被试填写基本资料。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通过对747名有效被试的答卷进行条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检验,证明该测验各条目与总项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1)。

表1自卑心理类型与得分对照表

注:类型I:环境变化造成自卑;类型Ⅱ: 动机与期望过高引起自卑;类型Ⅲ:过早断定不行造成自卑;类型IV: 性格怯懦造成自卑。

3.测量方法

选定该目标高校,利用晚自习采取随机抽取班级集体发放问卷的形式,统一实施指导语,以保证被试愉悦而规范地完成测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81.26%的自卑是由于动机与期望过高而引起;7.76 %的学生是由于环境变化造成自卑;9.37%的人由于过早断定自己不行造成自卑;仅有12人(1.61%)是因为性格怯懦造成自卑。05级、06级和07级学生在这四种自卑心理中的分布基本持平 (表2) 。

表2自卑心理测量统计

从表2可知,年级对高职学生自卑感强度的影响并不明显,说明不管是新生、老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主要是对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不满意,认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前途渺茫。

类型Ⅰ,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类型Ⅱ,男生所占比例稍高于女生;类型Ⅲ,男生略低于女生;类型Ⅳ,女生所占比例与男生差不多(表3)。

表3自卑心理男、女生之对比

从表3可见,女学生自卑感体验与男学生无显著差异。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进步,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逐渐被“男女平等”观念所覆盖。

类型Ⅰ,服装、模具、水电、导游等专业的学生不相上下,其他专业的学生表现不很明显;类型Ⅱ,水电和旅游专业学生比例比其他专业学生高出较多,服装和模具专业基本持平,而其他专业比例较低;类型Ⅲ,服装和模具专业比例稍微高些,其他的专业比例较低,导游专业的比例很低,水电专业学生的比例为零;类型Ⅳ,各专业比例差不多(表4) 。

表4自卑心理不同专业学生之对比

从表4可见,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如服装、模具、水电和导游的学生在类型Ⅰ和类型Ⅱ的比例反而比其他前景不乐观的计算机专业高;而类型Ⅲ,水电专业的学生比例为零,这可能和这些学生主要是水电系统的子弟有关;类型Ⅳ的12名学生,他们告诉我们说是家长逼着他们选的,自己对选择什么专业没有主见。

类型Ⅰ和类型Ⅲ自卑心理,城市学生比例高出农村学生较多;而类型Ⅱ和类型Ⅳ中,农村学生比例比城市学生高(表5) 。

表5自卑心理城市和乡村学生之对比

从表5可见,城市学生认为湘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来到学校后产生了失落感,显得没有农村学生那么自信,但是在自主选择专业方面显得比农村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多了。

类型Ⅰ和类型Ⅲ,学生干部比例比普通学生高;而类型Ⅱ和类型Ⅳ,普通学生比例比学生干部高许多,尤其是在类型Ⅳ,学生干部没有这种心理现象,而普通学生的人数有12人 (表6) 。

表6自卑心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对比

从表6可见,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要自信和有主见一些。

三、自卑心理形成原因的讨论

1. 社会方面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对高职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培养目标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着歧视高职教育和高职生的现象。在一部分人眼里,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三流教育”。部分用人单位也认为,高职学生在理论水平上不及本科生,在职业技能上不比职中(高)生强,在职业操守及其可塑性方面不及职中(高)生好,从而导致在就业方面的歧视。同时,当前社会上一些对我院的歧视和负面的评价更是给一些高职生的心灵带来浓重的阴影。

2.家庭方面

很多家长把孩子接受高职教育看成是上不了所谓“正规”大学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一些家长更是对子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这一事实不满,认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是个失败者,从而产生自卑,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家长的这种自卑感加重了高职学生的压力。由于家庭内部的这种特殊的伦理关系,家长或亲属的自卑对正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

3.学校方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然而在基础教育体制中,却忽视和无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成绩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单一的评价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调控能力也差,容易产生诸如自卑、抑郁、脆弱、焦虑、嫉妒、攻击等人格方面的缺陷。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学习高度紧张,生活节奏极快,这些问题被暂时地掩蔽下来,进了大学校园,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这些学生面对着崭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这些问题就会因各种因素的诱发,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些学生进入我院进行学习阶段,由于我院组建时间不长,投入与建设方面还有着不到位的地方,在教育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令高职生不满意的方面,从而令一些高职生产生失望、沮丧、犹豫、彷徨、逃避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另外,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个多种文化交汇、碰撞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碰撞和融合。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导致高职生的自卑心理出现。

4. 学生自身方面

高职生成才的欲望很强烈,但自我定位和自我期望值往往偏高,加之心理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非常激烈,强度大、富于冲动性,认知上有偏差,情绪上不稳定,意志力相对薄弱,行为上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当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弱的问题就显露了出来。他们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

四、对策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不给他们鼓励、肯定,而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自我意识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作用。因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战胜自卑的关键。

自卑心理的辅导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或理论所能解决的,它需要综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等多种方法。对待不同的患者,方法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教育工作者要教学生学会爱自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接纳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从而对自己有信心,真正彻底地摆脱自卑。

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 篇4

[作者]  岳秀峰/秦胜   荣成市实验中心

[内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为了全面掌握学生作文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初二和高一两个年级分别进行了学生作文心理调查,结果如下(见附表)。

[附表]类别              项目                      初中       高中作        老师只出一个题目                   6%      2%文        老师出几个题目由自己选            50%   18%题        给材料作文                        14%   38%目        自由拟题                          30%   43%对        写个人的生活志趣                  20%   58%作        写同学间的事                      48%   18%文        写个人家庭的事                    6%

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篇5

题目:关于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初二年(5)班 第二小组

组长:林永源

小组成员:王新王文军陈燕珊柯晴榆郭嘉瑶赵云川

指导教师:缪莉

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中学生如何解决压力大的问题;

2、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调节思路,调动学习积极性;

3、如何使学生培养自主独立生活能力、应付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4、如何调节学生心理状态,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具体设计:

研究方法设计:

1、制作相应的学生学习心理调查问卷,向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并归纳分类;

2、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归类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3、结合实际,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适当的建议。

研究过程:

1、蔡小东同学负责发放调查问卷;

2、胡婉晴同学负责网上搜寻资料;

3、柯嘉煌、王炜耀、龚莉莉同学获得资料后,进行整理,写出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以及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的记录,结合自己在学习阶段的感受和认识,现将此次调查问卷所反映的内容、分析的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生学习的压力状况

学生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各方面的期望、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

1、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关注达73.3%,对于短时间内成绩没有提高而苦恼不已的选择“总是”和“有时”选项的分别达到17.4%和64.5%。成绩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学生对于成绩的关心无不表示强烈愿望和关注,但在与学习个案调查的时候,学生无不表示畏惧成绩的排名,特别是优秀生,这种抗拒感十分强大。成绩排名优秀的学生固然是激励与肯定,同时这也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否则被师长视为不正常;而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更多地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击败,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可见,成绩排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是学习上的,它最大的影响是在心理上。

2、学习的压力也有来自自身的要求。调查数据表明,有65%的同学认为目前的学习压力来自“老师的期待”,32%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自身的期望”则仅仅为2%。关于初中生活的适应程度,71.5%的学生选择“有时能适应”,而只有18.4%的学生选择“非常适应”,这主要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3、采取的对策 初中阶段学生多为14—16岁,属于青春发育期,正处在一个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小学阶段的继续,因而具有许多与小学生相似的特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显得相对成熟、老练些。初中生对未来有无限美好的憧憬,他们想象力丰富但又常脱离现实,他们都期望拥有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我”。这种理想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也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学习和生活具有指明方向和产生动力的作用。但是现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由于期望值过高,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存在着距离,或急于求成,常产生心理挫折感,使自己处于矛盾痛苦之中。久而久之,出现悲观消极的现象。因此,针对上述的情况,我们建议用以下的办法来解决同学们目前的困惑:

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人贵有自知之明,班主任在开展日常的辅导工作中,关键是要做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一个适中的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责任和理想”的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教育学生掌握处理好同学之间关系的技巧。班主任应多到学生宿舍和其他群体活动的地方,密切了解和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消除陌生感,提升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度。

(二)学生学习态度和目标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据问卷统计,只有1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有64.7%的学生要监督才可以自主学习,只有20.1%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有明确的计划,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之间的矛盾,能够认识到初中的知识点是一种理解与记忆相结合的学习,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现阶段的任务和角色的准确定位。但是在本次调查中有几组数据也是不容忽视的,有46.6%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不得不做的事”;有45.2%的学生“经常想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还有18.3%的学生则对“不喜欢的功课放任自流”,这也突出反映了不少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着偏差。

2、采取的对策

对于上述问题,主要是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着手。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也是一样。部分学生之所以认为学习是不得不做的事,其根源在于学生缺乏适应自身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的结果。因此,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向学生点明学习是“马拉松”式的比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一个积少成多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艰巨而辛苦。老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种培养意志毅力的主题班会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树立起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要指出学生认为“学习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种看法本身就是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会给自己造成压力,影响身心健康,是不可取的。

(2)对于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教师不应该嗤之以鼻。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以思想教育为主,帮助学生认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天底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

(三)学生心理压力的调节

分析及对策:A、适度的压力是一种动力,但是目前中学生所遇到的压力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压力。因此,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是很重要的,学生都在以各种方式去减轻或解除、化解压力,如:学生多数

选择向朋友倾诉,这符合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的需要日趋强烈的心理特点,但不太愿意与师长交谈,或许会使学生心理压力的化解缺乏正确的指导。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宣泄压力的方法。

B、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心理档案制度。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隐性问题,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引进一些比较科学的心理测试机制,多深入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

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 篇6

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1

【摘要】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完善、网络营销手段的不断充足和成熟,网络购物已成为当今社会购物的一种时尚,并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走入寻常百姓家。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极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更是带来和促进了网购的热潮。文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成功收集了198位同学网购的状况和态度,分析当下大学生网购的现状和网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性合理消费。

【关键词】大学生;网购;消费;心理

大学生思维活跃、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生活费用,加上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网络普及、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时代,网购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购物的主流形式,在其中,必然也会存在和产生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网购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20××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32亿,较20xx年底增加2962万人,半增长率为9.8%。与20xx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2.5%。与此同时,手机购物在移动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增长率为42%,是网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4.3倍,手机购物的使用比例由28.9%提升至38.9%。网购用户中大学本科学历者占比较高,为35.9%。其次是大专学历和高中/中专/技校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25.7%和23.7%。大学生已经成为网上购物的主要力量。在接受调查的名学生中76.5%的同学表示经常或偶尔进行网购,极少和没有参与过网购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7.3%和6.2%。

二、大学生网购的动机和心理

(一)内在因素:求廉、求便心理。在接受调查的位学生中,绝大多数表示廉价、打折、方便促使他们更倾向于网络购物。据数据显示,由于网店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在巨大竞争下,网络的商品价格比在实体店购物消费的金额要低20%一30%,在生活费用并不高的学生群体中,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时,学生拥有手机和电脑的比例巨大,在信息如此通畅的背景下,学生们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就可以一览当下低价且不失时尚的物品。同时,如网上购票、网上订餐等更是给学生群体带来了诸多便捷和闲适。洒脱而无约束、简单而便捷正是学生群体所追求的。

(二)外在因素:商品多样、商家营销策略的驱动。在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网络购物平台拥有全国各地商家的店铺,商品种类多样、形式多变,更有平时市场上所不常见的新奇物品,在商家的相机下,这些商品显得格外诱人,激发了人们的购买兴趣。同时商家店铺别具一格的装扮、温和亲切的沟通、以及承诺的七天无条件退货退款、包邮、注册会员送优惠券、好评返现等营销策略让学生倍感可信,从而产生购买行为。

三、大学生网购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虽然都到了独立的年龄,但容易人云亦云,辨别和独立能力还相对较差。在选择商品时,容易被商家的巧语所打动、被买家所谓的“好评”所蒙骗,购物渠道选择缺乏多样性、购物结构不尽合理。在购物遇到欺骗和不合意时不善于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权利,容易造成利益受损。

在接受调查的198位学生中,网购月消费在300元及以上的达到了13.2%,据了解,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大多在1000元左右,300元以上的月网购消费很明显较大的限制了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花费支出。这可能影响到学生们的正常生活和交往。

同时,66.5%的学生经常网购的物品为服装、鞋子、化妆品上,花在购买书籍上的只有13.5%,出于某些诸于担心食物变质和质量的原因,只有1.1%的学生选择经常在网上购买食品;有18.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可见衣着服饰在学生群体当中的吸引力和关注度,据20xx年2月27日淘宝数据盛典显示“每分钟卖2358件衣服,全年出售衣服连起来的长度可以往返月球两次”。

可见在对网购前景的预测中,有52.3%的同学认为网购的发展空间很大,会被人们所接受;35.5%的人认为网购发展前景不好说,毕竟存在很多问题;4.7%的同学认为网购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发展;还有7.5%的同学表示并不关心。如此显示,在多数学生学生看来,网购拥有很好的未来,从心理层面讲,他们对网购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认可,甚至走向依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网购时考虑的多是购物的便捷性和求廉、享受的心理,其在购物结构和花费上需要做些调整。同时,从大学生自身而言,在网购时要摆好心态,不能一味的求廉,要增强辨别能力,在权利受侵害时要有维权的行动,才能更好的进行网购活动。从社会来说,要加强网络监管,保证网购的交易安全和及时处理网购中的纠纷,保障物流的安全和速度,服务好网购人群,推动网购健康发展。同时,从学校和家长而言,要加强对学生消费的指导和理财教育,让学生知道钱来之不易,理性合理消费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服务社会。

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2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他们的视野比父辈们更为开阔,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他们的消费更为超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社会对教育投资的重视,使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某些偏差。针对就中学生消费情况随机调查了100名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6岁。本文就调查的情况对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初步对策。

一、中学生的不健康消费心理

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某些商品的消费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他们虽然没有工资收入,但已经是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大多数中学生在消费上倾向于追求知识、追求科学、追求文明、追求自然、追求美感,体现出健康积极的消费心态,但是不可否认,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亟待疏导。

1.追星心理。和成年消费者不一样,中学生特别崇拜偶像和明星,具有从名的消费心理特征,这时期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探险家、社会上层极为关注,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韩”、“哈日”族。

2.求新心理。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具好奇心的成长岁月,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心智、生理尚不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求新求异猎奇的消费心理非常普遍。

3.攀比心理。中学生本是纯消费者,但令人困惑的是许多中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攀比。在这种心态引导下,表现出人家有的我也要有、人家好的我还要更好的攀比消费心理倾向。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与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经常表现在个人的欲望和受到限制的心理矛盾冲突。

4.虚荣心理。部分中学生怀有自我价值显示消费心理,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支付、审美等能力称赞,以得到高档、名贵商品为荣耀,显示其生活的优越感,表现为名望型消费。有些中学生非常崇拜影视明星的消费方式,以获得“明星风采”之满足感,其实都是虚荣心作怪的结果。

5.宣泄心理。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由于心理尚未成熟,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诸如成绩不理想或是遭同学误解,无法消除人际冲突等,都会引起焦虑、空虚等情绪。此时,有的学生进网吧上网聊天,在网上寻找安慰;有的学生吸烟解闷,借酒浇愁,进歌舞厅求解脱。他们通过这些不正常消费来宣泄心中的失意、愤懑、烦躁。

二、中学生的不健康消费行为调查表明

中学生消费总的趋势是:消费观念多样化,消费手段成人化,消费水平超前化。

1.时尚性消费。毋庸置疑,生理的渐趋成熟使得中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中学生想引起他人特别是异性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特别符合中学生的消费需求。构成中学生高消费的又一个层面是娱乐消费,不仅娱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消费数额相当可观。

2.新奇性消费。中学生消费行为常常受猎奇心理影响,往往会被一些新产品、新食品,商店及摊头上五光十色的小玩意儿、图片、图书、服饰所吸引,总会不知不觉地“掏口袋”。追求个性化、新奇性,已经成为一些中学生消费的一大特点。调查发现,如今中学生消费的新三样分别是——手机、文曲星、mp3。

3.超前性消费。如今的中学生已开始有独立的消费行为,有了经常性地独立购买活动,并且对家庭消费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们从父母那里得来大把大把的钞票,又毫不吝惜地掷向商店、酒楼、网吧。他们对品牌特别重视,表现出强烈的超前消费。被调查的121名中学生有82人对名牌持肯定态度。他们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

4.模仿性消费。中学生是注重自我形象和最具摹仿力的群体,他们往往依照自己崇拜的形象来塑造自己。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尤其是一些影视片中有意无意的错误导向,使学生极易产生盲从的言行。一些影视明星的举止、服饰等,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导致一些中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模仿大款讲排场摆阔气。

三、矫正中学生不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对策

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反映着人的文明教养程度。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欲望,而当这种不健康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往往会诱使其误人歧途。我们要重视和引导中学生认识物质生活对人的发展具有利与弊的两重性,使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1.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社会都要把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引导到合乎社会文明风貌的方向上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消费分为生存性、享受性和发展性的三个层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

2.把对中学生开展勤俭节约、正常消费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消费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要形成制度并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一要选编传统美德故事进课堂,教育中学生俭以养德。二要教育中学生树立适度消费观。学校德育的目标,应该考虑适度消费思想教育在学生品德结构中的深层效应。适度,就是适应家庭经济条件的度,适合中学生正常需求的度。三要对中学生开展审美教育,防止盲目消费。要大力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在消费中要引导中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从而促使他们对消费教育内容的自觉内化。要让中学生懂得流行的不一定是美的、好的,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误入消费歧途。

3.对中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要拒绝、要批评、要引导。高消费、超前消费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里的奢侈风。拜金思潮的泛滥,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此外,高消费、超前消费也极易诱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这类事件并不鲜见。因此,建议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少领孩子到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为了防止中学生追求奢侈、怕吃苦,父母要正确引导中学生适当地利用假期到工厂、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吃苦”实践,让中学生了解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劳俭朴的品质,使中学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经济况境中,同时在不断出现的外界新事物的影响下,现今中学生的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不大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尤为显著。现在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份,但是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有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研究一番。人要生存,就要通过吃、穿、住、行等消费行为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旦人们满足生存上的需要,就会对精神上的要求更高。这样就会进行消费,所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至关重要。

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3

xx世纪90年代出生的90后青少年,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伴随着春天的故事不断成长起来的时代宠儿。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物质环境,中国特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宗耀祖的家教理念,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融和碰撞,媒体网络的大发展等,使现今90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就尤为显著。现在,90后青少年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当今青少年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

一、实践目的和调查背景

1、实践目的: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发人深省,我们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形式确定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为课题的社会实践,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研究、分析,做出分析总结规划,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消费状况,为大学生消费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案。

2、调查背景:大学生,自古以来都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不同的 朝代称呼不同,但其在社会上永远是群众关注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估计掌握好自己的消费能力,以及维持合理的消费水平何其重要。

二、实践内容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2.调查方式:有纸质资料发放和网上答做,网上资料为49份,纸质资料发出11xx份,有效回收1xx0份。

3.调查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中的一个非凡群体,有自身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并在参与消费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对于研究消费经济和市场需求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治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其正确消费,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之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4.调查时间:xx1xx年xx月xx日至xx1xx年xx月xx日

xx.分工:首先由顺宜和丽珠将问卷打印出1xx0份出来,拿给我们班的同学以及其它班的同学做。另外,由水妹与梅浪将问卷发到网上,邀请同学与好友做,其中网上有效答卷时间为xx天,xx后,嘉欣和美梅将纸质的问卷和网上的问卷进行汇合,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最后我们全体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总结。

6.调查内容:(1)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2)是否有记账习惯;(3)大学生的消费观念(4)大学生的消费方式;(xx)大学生的消费行为;(xx)大学生的消费倾向;(6)对品牌的观念。

7.问卷样式:见附件一

8.统计结果:见附件一

9. 调查过程:活动计划、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三、调查情况

总体情况:根据附录一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是属于中等小康水平的,他 们的消费会根据自己本身的实际生活需求而进行的,理性度较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个人消费主要包括:伙食、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带来的消费及恋爱中的开销。大家购物时,总会选择实惠的小店选购,对于流行新产品,会在自己的消费水平限度内选择性购物,并没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另外,同学们对名牌产品的消费普遍较理性,不会盲目跟风或者攀比。同学们在伙食方面的消费较高,大多数集中在每月xx0400元左右,而学习、恋爱、旅游、送礼和装饰等方面的支出较少。而且大部分同学并不支持追求潮流、时尚和名牌。绝大部分学生的消费都是来源于父母,少部分同学会选择打工、做兼职或创业等自主方式换取生活费用。 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较少部分90后大学生的消费具有无计划性、冲动性,观念矛盾且不成熟,消费状况中存在攒钱观念淡薄、经济独立意识较弱、过分追求名牌和时尚、消费的选择力较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不协调等问题。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原因分析:

(1)消费来源单一。根据调查结果得知,87%以上的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造成此结果的因素有二:一方面是受到现阶段我国的封闭性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对父母过于依赖的因素。

(2)理性消费是主流。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大部分大学生在购物时,首先考虑的是商品的价格。多大87%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这些大学生大多数来自贫穷家庭;而6.1%的大学生则是通过兼职等形式换取生活费和2%的大学生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奖学金来补助生活。

(3)消费无计划性。仅有xx.2%的大学生能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进行消费,同时,40.8%的大学生很少有记账的习惯,14.3%的大学生向来没有记账的习惯。

(4)储蓄观念淡薄。

2、大学生消费心理及原因分析:总体健康,部分异常。当前大学消费心理主体是健康的,但其中出现部分消极消费心理,主要表现在: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

(3)社会原因:

①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其他一些消费文化的入侵,一些人开始追求享乐,事事讲排场讲面子,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甚至有些人把节俭视为见不得人的事,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少的大学生也开始随大流,赶新潮,节俭实惠等传统的消费取向在他们的头脑中存留很少。

②媒体的不良诱导。大众媒体是现代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其特有的轻易让人理解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现代的广告大多只注重物质文明宣传,不重视精神文明引导,这种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形成了不良的影响。

③家庭原因。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对于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4

一、主题:大学生消费心理及状况调查

二、目的: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并分析相关的消费心理及暴露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三、方法:问卷调查

四、对象: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所受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等原因,使这个群体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我们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消费状况调查以及对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的特点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线索。

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象

大学生月消费额在350—500元的占7%,500—800元的占27%,800—1200元的占50%,1200元以上的占12%。消费的主要项目中,伙食费用占每月消费总额的93%,交通、通讯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8%,购物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5%,娱乐占每月消费总额的52%,学习费用占每月消费总额的47%,交际占每月消费总额的28%,其他类别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就每月花在娱乐方面的费用而言,13%的大学生的花费在50元以下,30%的大学生的花费在50—100元,24%的大学生的花费在100—150元,15%的大学生的花费在150—200元,18%的大学生的花费在200元以上。每个月的情感投资费,或者说谈恋爱浪漫气氛“制造费”中,花费在100元以下占10%,花费在100—200元的占9%,花费在200—400元的占4%,花费在400元以上的占3%,另外本次调查中单身的大学生占74%。大学生每学期学习方面的花费(包括考试、考证、文具、书籍、复印、培训班)中,花费在200元以下占47%,花费在200—300元的占20%,花费在300—400元的占13%,花费在400—600元的占11%,花费在600元以上的占9%。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等)、休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等几个方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消费还是用于基本生活的消费(伙食、交通、通讯),购物(服装、饰品)消费所占的比例也很大,其次是娱乐、学习的消费,最后才是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购买的商品的选择,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理智的,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判断能力,对自己的需要定会做出满足相应需要的行为。但仍有小部分的大学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些盲目

而就购买商品时注重的问题而言,大学生重视质量与功能的占调查人数的46%,重视实用性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1%,重视美观别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5%,重视价格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重视新鲜感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重视品牌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据此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消费结构总体上是合理的,他们能够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出合理的消费行为,大部分的大学生购物时都会考虑商品的质量、实用性,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虽仍会有一部分大学生会更看重品牌新鲜感,外观,但质量还是最关键因素。

就在物品选择的标准上,对名牌(比如:鞋子、衣服、手机等)持的态度中,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占48%,持无所谓态度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占29%,认为只是要几件名牌撑场面就行了,当代大学生热衷,只爱名牌的只占总调查人数的6%,可以看出对于名牌,很少有大学生会刻意追求,很多人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

认识过程:即消费者对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等活动对商品属性以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情感过程:在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高兴或不高兴的心理体验,构成有特色的对商品或劳务的感情色彩。大学生充满激情,热情奔放,道德感也比较完善,拥有较高的审美观。感情力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薄弱。多数大学生能理性地思考和行动,调节自己的冲动,理性地消费。

意志过程: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有目的,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既定购买目的过程。

(1)消费的不平衡性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由于性别、年级、学校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家庭收入状况等各方面的差异都对其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行为有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学校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家庭收入。据调查研究显示,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会有不同的消费水平。其调查中,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4%,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4%,来自城乡结合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2%,其经济状况处于中等地位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5%,较为发达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3%,较为落后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3%,落后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大学生月消费额在350—500元的占7%,500—800元的占27%,800—1200元的占50%,1200元以上的占12%。

(2)消费的主导性针对是否有记账这个习惯,35%的大学生很少有记账的习惯,32%的大学生向来没有记账的习惯,22%的大学生对一些比较大的支出有记帐的习惯,11%的大学生基本上对所有支出都有记帐的习惯。

大学生在消费问题上,除了必要的生活支出外,还有学习、娱乐方面的支出。学习支出是为了自我发展的需要,娱乐的支出是为了放松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需要通常包括要求别人承认自己,得到他人的好评、尊重,渴望得到相应名声和地位的成就感等。而要获得这种尊重就有许多条件,其中漂亮、美貌、健康和年轻是重要条件之一。这点对女性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女性获得他人和社会承认的一些必要条件。因此女大学生也开始注重美容包装,这也就增加了美容方面的消费。

(3)消费的合理性对于选择购买商品的直接因素,大多数人会先考虑价格,其次是朋友或家人的推荐,再次是商品的品牌,最后是商场的火爆、促销活动、明星代言。

(三)、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的冲动性就购物时是否会有快感这个问题中,57%的大学生认为会产生快感,43%的大学生认为不会产生快感。对于心情不好时是否会以购物、大消费来发泄这个问题,79%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发生这种情况,21%的大学生表示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据此显示,大学生在购物时会存在一些冲动,会有部分同学通过购物来调节心情,享受消费带来的快感。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会有些超前消费的意识。也有些同学会通过找兼职来缓解消费带来的压力。

(2)消费的盲目性就大学生消费时是否有记账的习惯,35%的大学生很少有记账的习惯,32%的大学生没有记账的习惯,22%的大学生对一些比较大的支出有记帐的习惯,11%的大学生基本上对所有支出都有记帐的习惯。而大学生对于生活水平满意度,60%的大学生认为一般,正好够用,27%的大学生很满意,还有少许盈余,12%的大学生认为勉强可以,咬咬牙能熬过,1%的大学生。不满意,总是在预支下月生活费,拆东墙补西墙。并就认为周围的同学的消费观而言,81%的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观是有时理性,有时盲目,10%是理性的,7%是相对淡薄的,2%的大学生是虚荣攀比的。同时据调查,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是有时理性、有时盲目,2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理性的,1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消费观念是相对淡薄的,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是虚荣攀比的。对于自己的消费情况的认识,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消费很少甚至不会有记账的习惯,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和周围的同学的消费都是有时理性,有时盲目。他们对自己的消费也认识的并不清晰,有时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3)消费的不均衡性伙食费用占每月消费总额的93%,交通、通讯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8%,购物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5%,娱乐占每月消费总额的52%,学习费用占每月消费总额的47%,交际占每月消费总额的28%,其他类别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据此来看,大学生还是以生活所需为主,但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的投入远远不够。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缩减饮食支出却用于娱乐购物方面,其结构更为不合理。

(四)、建议及对策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教育

大学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讲座、课程来进行财商教育。教育大学生学会理财,加强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优化消费环境

社会各界要努力树立健康的消费风尚,企业要进行正确的宣传,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大环境。

(3)提高精神文明建设

引导大学生注重精神建设方面的消费,在物质消费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提高精神文明建设。

(4)大学生加强自身消费教育

大学生应该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学生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自觉增强和完善自我意识水平。提高文化底蕴,知识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作有头脑的消费者。自觉学习一定的商品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财商。

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5

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

古人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有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有道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青少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家长,家长应负起管教指导责任。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并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消费观念教育,灌输“量入为出”的用钱方法,通过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责任,力戒享乐奢靡陋习,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6

大学生是大众文化及消费的排头兵,研究和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拥有着先进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受家庭因素、地方习俗、知识构成、学校环境以及同辈群体的影响,会形成一定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消费心理特征。积极向上的理性的消费观念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极其重要的,其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而青年时期的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将对人的一生的品德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此,本研究小组针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这一课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概述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掌握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并分析影响消费现状的因素和现有的消费行为,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山东省青岛市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且均为介于1825岁的在读大学生,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强烈的消费需求。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方式采取的随机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密集处发放问卷,如图书馆、自习室、教室、学院商场等地,采用发卷填写后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110份,收回105份,有效问

卷100份。

(四)调查内容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包括消费来源、消费方式、消费能力;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现有的消费心理导致的消费行为;问卷共设置了20个题目,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与简单题三类题型。(详见附件一)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小组问卷于20xx年11月发放,当时回收完毕。用时一周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分析图见附件二),结果总结如下: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大学生消费中的农村城镇的地域性差异逐步淡化,基本上无明显差别。男女大学生在消费方面也各有特色例如女性大学生偏重对名牌服装、化妆品的消费而男性大学生则偏重与恋爱人情、电子产品的消费。总观,大学生消费中70%主要用于基本生活方面,20%用于休闲娱乐方面,10%用于学习方面。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用途多种多样,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消费的能力,用于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学习方面所占的比重过小,基本生活方面和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远远超过了学习方面。这是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严进宽出政策所导致的一个普遍问题,某些大学生将大学看成了一个混文凭,玩乐享受的场所,将学习排到了最后一位,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没有为学习提供很好的支撑,过于注重物质和精神享受。

大学生消费总额中有80%来自于父母,仅20%来自于勤工俭学,奖学金或其他,其中月消费总额300-400的占16%,400-500的占33%,500-600的占28%,600以上的占13%。就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能力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偏高。主要可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在校大学生较多为独生子女又远离父母,家长为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往往在生活费方面有求必应,即使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不良的消费习惯。也正是由于经济来源的稳定性,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养成了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甚至举债消费等不良习惯,追求名牌、追求潮流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重点对象,父母总是会尽力满足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他们的高额消费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了误导作用,易引起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交差的同学的攀比。

2、地方习俗。通过调查,我们会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消费习惯上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表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消费时更加理性,他们相对于城市学生更懂得合理消费,而生活在相对富裕的城市的学生消费比较随意,用现在的流行词汇解释就是不差钱。

3、知识构成。大学生的知识构成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愈多,消费的时候就会愈加趋于理性,这一类学生善于在消费时精打细算,让自己的消费更加合理。相比之下,其他大学生的消费就相对随性。

4、学校环境。现如今的大学校园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环境,因而当代大学生会容易受到社会上流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品消费等的不良影响。而学校内部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又会造成攀比消费的大趋势,与此同时,团购群体也渐渐形成,由此学校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5、同辈群体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会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平日中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班同学,通过各种社交活动也可以结识自己的同学。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家庭,有着自己的消费观念,他们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例如通过调查个别小宿舍群体发现,宿舍购买东西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当宿舍80%的同学买了笔记本时,剩余同学往往也会积极购买,而忽略了自身的经济条件。

(三)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导致的消费行为分析

1、炫耀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即由于对自尊的需要,过分地注重自身的形象,过分表现自己而引发的消费。主要表现为通过

购买名牌、奢侈品、贵重商品来达到宣传自己、夸耀自我的目的。如部分大学生以拥有各类国内外知名品牌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提升自我价值和自我满足感。据调查,在消费品选择方面,34.4%的大学生注重商品是否为品牌,21.7%的大学生注重商品是否符合流行趋势。另外,30.3%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购买过名牌服装、箱包,2.5%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购买过电脑,55.5%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购买过手机甚至还有1.7%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购买过所有以上列举的较为贵重的物品。大学生自我意识渐以成熟,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美化无可厚非,但过度且盲目则是不可取的。许多大学生不顾及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惜举债消费,甘做月光族也要跟随潮流,追求一身名牌,这给自己和家庭都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2、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出于群体归属的需要,大学生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希望融入到大的集体当中,其消费心理便会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而与群体的消费习惯一致。如男生为了装出自己有男子气质,随波逐流,抽烟喝酒,女生则表现为对名牌服装、化妆品的过度消费。这种群体模仿性消费在大学中也相当普遍。据调查,如果有90%的舍友都购买了某商品,那么有52.3%的大学生会选择购买,不会购买的人数仅占10.7%。大学校园中形成的生日热、旅游热、追星热、哈韩流哈日流考试热等现象都与从众心理有密切关系。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即在群体活动中,总是想超过

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引发的消费行为。在群体模仿消费中出现的压倒对方以,是大学生强烈好胜心的副产品。反映在消费上就是追风赶潮相互攀比,力争主宰校园消费文化。过分重视名牌效应而不顾自己的人格塑造。据调查,有75%的大学生有过用于恋爱及人情方面的消费,有52.3%的大学生会选择购买大多数同学都有的商品,不会购买的人数仅占10.7%。在青岛的各大高校,同学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都要请客,可以说是5天一小庆,10天一大庆,此种你来我往的人情风的蔓延,80%的大学生认为已经给自己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但85.4%的大学生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必要的,有利社交的消费形式而且大家都在请客自己不请会便被视为不够交情,。此种畸形心理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结论与建议

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1、社会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当前大学生身上存在种种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交往活动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文化方式的引导。大学生对消费的认识及消费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片面性、极端性等特点。大学生阶段正是增长知识和养成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社会各界要努力树立健康的消费风尚,企业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倡导文明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通过倡导消费文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大环境。

2、学校要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观的内容,普遍缺少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学校首先要注重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对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全面、客观。要加强基本国情教育,提倡适度消费,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促进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的形成,另外,可开设理财相关课程和讲座,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学校应加强超前消费的风险意识教育,开展消费道德及理财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环境,帮助引导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形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在学生自制力有限的情况下,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为他们提供一个理性消费的氛围。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引导他们走向合理、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

3、家庭要为培养学生合理消费心理打好基础。家庭消费观念对大学生消费心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或无形地反映出来,父母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少家长自己节衣缩食,却给孩子设计了吃的讲营养,穿的要漂亮,玩的要高档,用的要排场的理想模式。孩子们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成了家中的太阳,以超前消费为特色的生活方式误导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助长了大学生不良的消费行为。作为父母应该首先培养自己的正确消费观念,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引导,懂得合理消费的重要性,给予孩子一定的消费自主权的同时要注意家情的教育,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加强劳动教育,促成勤俭节约消费观的形成。

4、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消费技巧。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应该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大学生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会对超前消费说不。自觉增强和完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客观地自我评价,加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做有头脑的消费者。自觉学习一定的商品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财商。从表面上看,大学生的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当代大学生得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是一种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体现。

作为一个决定国家未来的社会群体,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推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民族文明进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7

调查者:

学号:

班级:

报告日期:

一、调查背景

为了更好的让在校学生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知道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使用的信息来源和对废旧品的处理方式,进一步规范学生们的消费习惯,所以展开此次调查。

我们受相关单位委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信息来源和对废旧商品的处理的调查,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大学生多数是自进入大学开始,才更多的拥有选择消费的自主权,有了更多消费自由的

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将影响整个大学生活。消费的安排直接影响生活的质量,毕竟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长,基本都是限定的。不合理的消费会打乱个人的生活秩序,影响学习生活。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直接体现了其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展开此项调查尤为重要。

二、调查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基本消费情况,通过调查他们购物的主要信息来源来大致了解影响他们购物的因素,通过对废旧品的处理情况的调查来了解他们对日常废旧用品是否能合理的利用,减少浪费。通过这项调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消费建议,帮助他们更好的规划日常的消费习惯。

三、调查内容

该项调查主要设有如下问题:性别,购买洗发水的来源,到餐厅吃饭的信息来源,理发的信息来源,购买运动鞋的信息来源,对于旧书籍是怎么处理的,对于不穿的衣服是怎么处理的,对于喝完的易拉罐是怎么处理的,对于用过的手机怎么样处理,一共9题此次调查将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此次一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调查的结果来全面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针对他们的一些消费习惯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日常消费建议。

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性别:男性占59%;女性占41%

2、购买日用品的基本信息来源,主要的来源分为报刊杂志、广告广播、随意购买、推销员介绍、亲朋好友介绍,看环境购买,其他等。

3、对废旧品的处理方式,主要的处理途径有:当垃圾丢掉、赠送他人,留起备用、当废品利用、不管不顾、其他等。

四、调查方法

(1)调查类型:展开此次项目的调查类型是属于描述性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消费习惯。

(2)资料采集的方法:此次调查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问卷已被编入附录。

(3)抽样方法:属于随即抽样,在网上发布问卷,让被调查者随机填写。

(4)实地工作。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的按时回收,进行准确的分析整理。

五、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在网上一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率为百分百之百。此次调查的主要问题有:性别,姓名,购买洗发水的来源,到餐厅吃饭的信息来源,理发的信息来源,购买运动鞋的信息来源,旧书籍、不穿的衣服喝完的易拉罐、用过的手机怎么样处理。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

(1)性别的调查结果中,男生占59%,女生占41%,被调查的男生人数稍多于女生,

(2)你购买洗发水的信息来源哪里?

由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广告广播来购买洗发水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到了54%,在校大学生受广告广播的影响较大。通过其他人员介绍、受报刊杂志等的影响也较大。

(3)你到餐厅吃饭的信息来源哪里?

从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受广告广播影响的比例占到了61%,而视环境选择,亲朋好友介绍等的影响影视相对来说较少。

(4)你理发的信息来源哪里?

理发的信息来源受广告广播的影响人数也是最多的,占到了51%,受报刊杂志影响的人数较少,只占了18%。

(5)你在购买运动鞋的信息来源哪里?

从统计结果来看,受广告广播影响买运动鞋的人数仍然是最多的,占到了55%,然后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占到了41%,随意购买和经推销员介绍的都占到了30%以上。

(6)对于你的旧书籍你是怎么处理的?

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将旧书籍当废旧品买掉和自己保留的人数是最多的,分别占到了34%和36%,赠送他人的人数占到了17%

(7)对于你不穿的衣服你是怎么处理的?

将不穿的衣服捐赠他人的人数较多,放起备用的人数也比较多,其他选项的人数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少。

(8)对于你喝完了的易拉罐你是怎么处理的?

通过卖掉的方式来处理废旧的易拉罐的人数是最多的循环利用的人数也较多,占到了33%,其次是随手丢掉的人数占到了16%

(9)对于你用过的手机你是怎么处理的?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将废旧手机留起备用的人数较多,占到了总人数的44%

2、分析总结

通过对所购物的信息来源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很多消费习惯受广告广播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废旧物品的处理方式是属于节约型的人数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多的。

六、调查的局限性

此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发布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这种调查的方式所获取的结果本身就有很多局限性。而且这次问卷调查的人数比较少,问卷调查的问题设置的也比较少,可能导致调查问卷的结果不够全面,调查问卷所获取的信息也不全面。另外就是此次调查的对象都是本校的学生,代表性可能不是很强。还有一点就是此次问卷统计分析的方式没有用到交互分析的方法,在结果分析上以及建议上也存在局限性。

七、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对所购物的信息来源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购物信息来源受广告广播的影响是最大的,受身边人的影响也相对较大。由于现在的电视媒体越来越强大,各种信息传播得越来越迅速,大学生们对广告广播越来越关注,因而很多的消费来源都是受广告广播的影响。

对于废旧物品的处理方式,大部分的学生都做得比较好,知道要尽量减少浪费,很多学生都知道要变废为宝,将废旧物品变卖或留起备用,再或是赠送他人,这种做法既节约自己的财务也节约资源。

2、战略性建议

针对于在校大学生比较喜欢关注广告广播这一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我们可以加强对广告广播媒体的管理,投入一些公益性广告,引导在校大学生理性消费,也可以在学校开设理性消费、合理理财的讲座,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消费习惯。借助校广播台来播放一些引导性合理消费的短文。

八、附录

亲爱的同学:

你好!

为了更好的让在校学生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知道消费者购买商品是时所使用的信息来源和对废旧物品的处理,所以开展本次调查。衷心的希望你真诚的配合,你的信息将会为你保密。谢谢!

关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信息和对废旧商品的处理

1.您的性别: [单选题] [必答题]

A、男 B、女

2.你购买洗发水的信息来源哪里? [多选题] [必答题]关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学调查问卷

A、报刊杂志 D、推销员介绍 B、广告广播 E、亲朋好友 C、随意购买 F、其他

3.你到餐厅吃饭的信息来源于哪里? [多选题] [必答题]

A、报刊杂志 B、广告广播

D、哪里方便选哪里 E、看环境选择

C、亲朋好友介绍 F、其他

4.你理发的信息来源于哪里? [多选题] [必答题]

A、报刊杂志 B、广告广播 C、亲朋好友介绍

D、随意 E、看环境选择 F、其他

5.你在购买运动鞋的信息来源于哪里? [多选题] [必答题]

A、报刊杂志 B、广告广播 C、随意购买

D、亲朋好友介绍 E、推销员介绍 F、其他

6.对于你的旧书籍你是怎么处理的? [单选题] [必答题]

A、当垃圾丢掉 B、当废品卖掉 C、赠送他人

D、自己保留 E、不管不顾 F、其它

7.对于你不穿的衣服你是怎么处理的? [单选题] [必答题]

A、当废品丢掉 B、捐赠他人 C、放起备用

D、当废品利用 E、烧掉 F、其他

8.对于你喝完了的易拉罐你是怎么处理的? [单选题] [必答题]

A、随手丢掉 B、卖掉 C、循环利用

D、创意制作 E、其他

9.对于你用过的手机你是怎么处理的? [单选题] [必答题]

A、丢掉 D、留起备用 B、卖掉 E、不管不顾 C、赠送他人 F、其它

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8

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在小学就开始有独立消费的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花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例如购买衣物:饰品、音像制品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上网交友娱乐等方面,虽然高消费的学生并不多,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不强,在一些变味的人迹关系的影响下,难免会模仿。因此,良好的消费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生消费心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

学生干部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者

选择上海海事大学2008级经济管理学院和交通运输学院学生干部(包括班长、团支书、辅导员助理)64人为学生干部组调查对象,随机剔除获得有效问卷60份,并从两学院随机抽取2个班的普通同学作为普通学生组,随机剔除获得有效问卷70份。基本情况见表1-1。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SCL-90作为研究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SCL-90即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 List.90)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定。该量表由90个问题组成,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测查心理健康的10个方面,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饮食及睡眠(本文不研究“饮食及睡眠”项)。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刻画自觉症状和变化程度等优点。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5分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将属于每个维度题目的得分相加并除以题目数,即得到该维度的得分。

1.2.2 数据统计

在实验数据统计分析中,利用SPSS15.0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实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显著性差异用多变量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总体之间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Wilk’s(魏克斯)=0.930, pillai’s trace(皮耐轨迹)=0.033, P=0.046,两组间多因素整体差异显著。两组间单变量方差分析显示,如表2-1,敌对、偏执两因子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各因子平均分除恐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分均是学生干部得分高于普通学生。

*表示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2 不同性别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与普通男女学生的比较

男女干部之间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Wilk’s=0.865, pillai’s trace=0.127, P=0.038,两组间多因素整体差异显著,在强迫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还显示,男干部与普通男学生之间,女干部与普通女学生之间多因素整体差异均不显著;各组间单变量方差分析显示,如表2-2,男干部与普通男生在各因素上的得分只有偏执因子达到显著性水平,女干部与普通女学生在各因素上的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从各对比组各因子平均分来看,男干部在各因子得分上均高于普通男生,女干部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惧5因子得分上均低于普通女生。

3 讨论

3.1 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显示,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干部敌对、偏执因子的得分显著地高于普通学生;且多项因子的平均得分高于普通学生。这些结果表明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普通学生,这与高玲(2007)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据调查,全国“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其中包括相当部分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平时在校园生活中相对活跃,一般很难把他们与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但当走近他们的生活,焦虑不安、情绪大起大落、偏激、冲动等情况却屡见不鲜。这折射出他们心理方面的某种倾向。

*表示与男学生干部比较,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学生干部作为公众人物,他们时刻关注自己的成绩和表现,尤其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学生干部在“光环”的下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的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由此,各种消极情绪在内心的堆积,就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学生干部敌对和偏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原因可能就在于此。一向被众星捧月的“优秀”学生,进入大学,既要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课余又忙着社会工作,高强度的校园生活节奏,使一部分学生干部身心疲惫。“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意识,加之喜欢夸大自我,在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往往很固执,与同学缺乏了解和相互支持,这些都使他们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当脆弱,在与同学交往中容易产生摩擦,与普通同学关系紧张,直接影响到日常工作和学习,在学生中处于孤立,使其距离学习和工作中的理想目标越来越远,久而久之,其精神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负面情绪积累,造成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

3.2 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及与普通学生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干部强迫、人际关系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干部,这似乎提示男性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及女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发展的结果,男性相对争强好胜,比女性干部可能更加在乎自己的官职和地位,体验到的压力更大。黄希庭等曾指出“强迫意向的核心是指完美主义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也不同程度地追求完美。但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就很容易带来适应的障碍。学生干部身份特殊,在老师和同学的期望和监督下,不少学生干部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事的目标,力求尽善尽美,学习上也渴求得到好的分数。这种完美倾向可能是学生干部强迫因子得分高的直接诱因。当“完美”要求得不到满足,或是遭受挫折,就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对自己产生怀疑,在与同学相处时丧失信心,也因此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

研究结果还显示,男干部与普通男生在偏执因子得分上达到显著性水平,男干部在各因子得分上均高于普通男生,而女干部在躯体化等5个因子得分上均低于普通女生,这说明女干部比男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高,这一结果已有研究证明。男性干部与普通学生差距较大的原因正如上所述,与社会对男性角色期待本身就高有关,男性易冲动易激怒,再加上学生干部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面临更多的问题,承受更多的压力,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4 小结

综上所述,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比普通学生优秀,甚至不如普通大学生,其中以男学生干部尤甚,女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干部。这提示我们应重视学生干部,特别是男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教师要特别注重与学生干部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干部在担任职务期间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打开工作局面;其次学生干部应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根据组织或他人评价和通过深入的内省分析这三种途径,获得较为全面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从而获得自我认同,发掘自身优点,认识自我潜力。再次,在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时,应充分考虑、衡量职位要求与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的切合点,选拔适合职务特征的学生。切实推进职位说明制度,清楚定义学生干部的职务、任务,减轻因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问题给学生干部带来的压力,以科学方式对学生干部进行考评。

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不容忽视。重视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心理预测——咨询体系,将成为新形势下各高校搞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容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高玲.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法制与社会, 2007 (4) :650~651.

[2]王铁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日报, 2006-05-30:3.

[3]黄希庭, 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1.

医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 卫校学生 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中专学生,更是心理问题多发人群,有关调查显示,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社会同龄青年,为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心理健康是医学生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重视学生心理辅导,建立规范的学校心理辅导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做此调查研究,以期为同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分层随机抽取某卫校学生380名,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96.05%。其中男生160人,女生205人;一年级学生132人,二年级学生125人,三年级学生108人。

2. 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共有90个项目,1~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说明心理水平高,以因子分≥3分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学生独立填写SCL—90问卷后当场收回,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 卫校学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1):表1显示,卫校学生SCL—90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经检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2. 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见表2:表2显示,卫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等(检出率1.92%~13.33%)。有1项或1项以上≥3的症状人数共87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3.84%。

3. 年级比较:不同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比较:一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二、三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除焦虑、抑郁、偏执因子外,其余因子分均高于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抑郁、强迫、人际关系、偏执等;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强迫、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发生率一年级学生最高,其次是二年级学生,最后是三年级学生。

三、讨论

1. 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卫校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SCL—90因子分≥3检出率1.92%~12.33%的调查结果远高于上海1.46%~10.06%的报道,与我国常模比较显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卫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等;另外,调查显示 , 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23.84%高于全国大学抽样调查结果20.23%,心理问题发生率存在年级差异。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 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多数青少年都曾梦想着一天离开父母,自己一人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但是他们离开父母到外求学,大都经历思念父母的感情体验,他们感到心理上的空虚与孤独,信心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依赖性更加增强。二是与学生对其前途的担忧程度及专业热爱程度有关。医专学生就业面较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找到理想工作,因此学生对前途甚忧,不热爱本专业,心理空虚,因而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三是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父母关心不够、纵容等;学习不能投入,耐心不够,生活上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发脾气;部分学生情绪抑郁、沉默寡言、孤独自卑,行为退缩。

3.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辅导与服务,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官永玉. 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调查. 职业与健康 ,2011, 27(16):1866-1867.

[2]王挺,等.江苏省大学生SCL-90常模修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8(01):1009-3222.

[3]郑延平,等.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6):272-274.

上一篇:2022年春快乐校园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