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范文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范文(精选8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范文 篇1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中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热议的话题,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非常重要、非常迫切。本文结合中学教学工作实际,浅谈对中学生健康问题的思索和对策。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有效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述

不同的时代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不是有疾病。

中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情绪良好稳定;三是人际关系和谐;四是适应环境能力强;五是人格健全。很多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都能自信而快乐地成长,并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固有能力,能够独立克服困难与承受挫折并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能力和准确及时把握机遇实现人生价值。绝大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是能够很好的调解压力,健康成长的。但也不乏一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有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因素也有家庭原因以及个人心智的因素。中学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焦虑和恐惧;二是易怒和不信任;三是同伴关系不良;四是注意力不集中;五是攻击和破坏行为;六是亲子交流不良。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

(一)学习类心理问题

学习类心理在绝大数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症,害怕考试不及格或考不出好成绩,过分焦虑,心情低落恐惧,有些中学生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等状态,还有就是厌学症。由于自身基础差或学习能力不强,以及性别、族别、智商等差异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有一部分人开始厌学甚至逃学,容易患上厌学症,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也是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强,家长、老师对中学生的期望值又很高,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备受各种压力,有些心理脆弱的中学生就会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健康成长以及正常的学业。

(二)与发育有关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生理迅速发育但心理还比较稚嫩没有完全成熟,对性有好奇和神秘的感觉,这时候就会出现早恋的现象,早恋,也有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

(三)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处于逐渐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出现自卑、猜疑、自我中心等心理问题,很容易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健康受损。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那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那门课成绩就不好,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所以正确处理

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中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针对学习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学习困难是众多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鼓励中学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家长和老师要给中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能低估学生的自身能力,淡化考试成绩、注重学习的过程。不断采取各种办法减少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再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同时培养中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的能力,积极开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厌学及逃学的不良习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使厌学的孩子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多用鼓励的办法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针对青春期发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1.提高认识,注重疏导,不可盲目的批评和粗暴的干涉。

“单纯地表示好感其实不值一怪”,很多老师如是说,这样的交往不像成人般复杂。但在中学生的头脑中那种朦胧的两性概念,却能导致他们做出“出格”的行为。因此,面对中学生“早恋”行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家长都应该加以恰当的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健康的“爱”。

2.家校联合,加强沟通,生活和感情上给予尊重和关爱。

在发生早恋的中小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涉及问题家庭。有的家庭父母离异,有的家庭存在暴力,有的家庭婆媳关系紧张,等等。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上享受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宽容和关爱,感情上缺乏温暖和尊重。大人们疲惫于生活,繁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需要,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问题。于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非常渴望有人分担他(她)的心事,有人给予他(她)理解和抚慰,而此时,异性同学就成了最好的倾诉对象。当孩子把老师和家长当作自己的朋友,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他交流时;当老师和家长成为孩子亲密的朋友,成为他们信赖的人,能理智地帮助他们分析利弊时,早恋的害处就不会很严重了。

3.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开导中学生正确与异性交往。.预防早恋现象的发生仍然是开展针对性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积极倡导孩子们同异性伙伴之间的健康交往。有很多事例以及调查结果表明,广泛的、有距离的同异性伙伴的交往有助于满足他们对于异性的专注与好奇,能够减少“早恋”的倾向。

(三)针对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问题对策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知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才、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上课认真听讲,把老师留的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

2.同处在一个班级,学生的人际状况却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内心里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要想人缘好必须做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于同情心;热心班集体的活动,对工作负责任;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具备了以上的个人品格,中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就会非常轻松愉悦。

3.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年龄及阅历的差异会出现一些隔阂或冲突,这时候作为父母要平等交流,多关心体贴孩子,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正确的解决和疏导,多鼓励少无端指责,减少唠叨和过多要求,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

四、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途径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开展心理辅导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一)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二)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是指对情绪危机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电话服务形式。学校心理热线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实践证明,校园心理咨询电话具有超越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等优点,容易为来访学生接受,也是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有效平台。

(三)设立心理辅导匿名信箱。心理辅导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

(四)注重引导,改变评价方式。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淡化考试成绩,注意教育方式,多以鼓励的话语来帮助中学生树立信心调动积极性,帮助其健康成长。

(五)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

[2]教育文摘周报.201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范文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策

作为一个迅速壮大的特殊群体——高职大学生, 有着不同于其它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总体而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并波及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亟待关注和解决。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征

相对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而言,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共性的一面, 更有特殊的一面, 主要表现为:

1. 自卑, 易产生挫折感

自卑是指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 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 胆小怕事, 缺乏勇气和毅力等。高职学生大多属于高考中的“落水者”, 往往有无能感与失败感,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 他们又正处于青年时期, 也有积极向上渴望成功的愿望, 但有时急于求成、脱离实际, 当遇到困难导致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 较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如对人生的思考、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就业的无着落等均可能导致自卑和挫折感的产生。

2.逆反, 缺乏责任意识

部分高职学生在遭受挫折后, 倾向于把原因更多地归结到学校、社会和家庭, 产生不信任的逆反心理, 甚至用对立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越是家庭、学校、社会提倡或要求做的事情, 一些高职学生也就越反对;相反, 越是家庭、学校、社会不主张甚至禁止做的事情, 一些高职学生偏要去做, 以致纪律松散, 家庭、集体和社会责任感欠缺。比如, 学校有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及行为规范, 然而并非所有的学生对于这些制度、仪式、规范完全遵从, 某些学生充其量只是部分接受, 甚至有的学生公开拒绝并表现出相应的逆反行为。

3.焦虑, 难以迎接挑战

高职学生刚入校时, 很多都心怀憧憬, 希望在三年的学习中, 扎实地学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取得各类职业技能证书, 获取学习优秀奖学金。最终, 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成才, 考取专升本或在社会上谋求到一个理想职位。然而, 在学习的过程中, 部分高职学生逐渐感到, 由于以前基础差, 学习比较吃力, 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此外, 高职学生对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困难的实际问题也有所耳闻, 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 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与就业的焦虑及恐惧感。

4.困惑, 陷入交友困境

成双入对、牵手相随已构成了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 情感话题也已成了高职学生学习之余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心理的不完全成熟, 部分高职学生开始与异性交往, 有的为了排除孤独寂寞, 有的为了得到呵护与关爱, 有的则是顺从大潮流。这种寂寞期恋爱、痛苦期恋爱、攀比性恋爱, 一般都容易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与异性交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而痛苦、陷于多角关系而不能自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5.消沉, 迷恋虚拟世界

很多高职学生由于学校档次低, 学习成绩不理想, 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冲突, 而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特别是一些遭受挫折和性格内向的学生, 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 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追求成功、获得尊重、找回自我”, 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不少学生就是这样逃避现实, 把自己局限在电脑这个虚幻的世界里, 饭不思, 夜不寝, 成了一只可怕的网虫。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引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界的客观因素, 也有自身的主观因素。归纳起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同度仍不高

尽管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但是, 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一些人的眼中仍然属于“另类”教育, 有人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低层次教育”, 甚至有人认为“上高职学不到本领、高职学生就业没有出路”, 等等。种种对高职教育的错误认识, 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进高职院校学习, 已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 多数是因为考分不高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在很多场合下都不愿意提及自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2.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仍有限

长期以来, 高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学生日常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上, 普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薄弱, 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近年来, 尽管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重视, 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但学校所能提供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场地仍不足, 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仍很缺乏。并且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在校学生大量增加,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更加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3. 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客观影响仍存在

子女是家庭的细胞, 家庭的看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子女。有的家长认为子女考上高职院校很没面子, 认为高职生毕业后社会地位较低, 容易使学生感到读高职低人一等, 由此产生自卑感。有的家长则是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呵护、娇惯、溺爱, 对其行为放任, 很可能使他们产生承受能力脆弱、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此外, 部分不和睦家庭的学生, 则容易受到家庭内部矛盾的影响, 出现烦躁、抑郁、苦恼等消极心理。

4. 个人的心理认知和调适能力仍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 生理已基本成熟, 他们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 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因缺乏各方面的阅历, 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模糊, 自我评价不恰当;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对社会持怀疑、矛盾的认知倾向。学生在碰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 往往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应对, 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在学习方面,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一旦学习压力增大, 容易导致学生认知偏差, 无法适应新的要求, 丧失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 放松自我要求, 在学业上出现令人失望的事情。

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卡耐基曾指出, 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中, 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因此, 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服务和引导工作, 努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重新确立人生目标

学生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受挫感是心理不适应的主要表现, 这些情绪是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辅导员和全体教师要从社会角色、生活、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一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有一流的基础科学水平, 更要有先进的技术科学和工艺技术。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是适应这一需求, 为社会培养应用性、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开始实行“双证制”, 通过学习, 高职学生将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 又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这必将提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 其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二是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评价自己, 了解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 充分发挥优势, 不断地增强自我。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 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 抛弃自卑与失落情绪, 恢复自信, 发展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社会。

三是引导学生重新确立人生目标。要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 根据个人的能力、志向、兴趣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 分清轻重缓急, 把握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目标上,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不断充实生活, 提高效率, 积累知识与经验, 将来的发展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2.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 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努力营造氛围,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 自觉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掌握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完善自我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是要继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网络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学校、学院、班级结合的纵向工作, 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对学生的问题要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需要校咨询中心、学院领导和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和寝室长等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工作,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必须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共同关注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其次, 应结合高职院校新生心理特点, 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心理讲座、心理沙龙、拓展训练等活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最后, 可以通过海报、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网络等阵地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三是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对于大一新生, 应通过新生心理普测工作建立好心理档案, 同时开设以新生适应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大二学生, 工作中心要及时转移到对学生日常心理问题和行为的辅导上, 通过讲座解决同学们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时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同学及时进行干预;对大三毕业生, 则应重点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通过讲座、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合理定位, 同时给予求职技巧指导和心理援助。

3.努力营造和谐文明校园环境,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个乐观、友善、宽容、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环境是和谐文明的, 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

第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感情、意志品质的发展, 教师要努力提高师德师风和教育水平, 提倡民主管理,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 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会积极促进每个成员健康成长。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 使班级成员增强集体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

第三、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会激励每个学生奋发向上。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校园文明建设, 营造一个环境优美、沁人心脾的生活环境, 同时营造一个学风优良、文明高雅的精神环境, 激励每个学生奋发向上。

第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养。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激发同学们施展才华, 增强竞争意识, 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 建立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 增长个人素质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以及整个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 帮助高职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而且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薛德钧, 田晓红.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丽丽, 张桂苓.加强挫折教育, 关爱高职生心理健康[J].西北职教, 2007 (2) .

[3]马骏.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广东教育, 2008 (12) .

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思考 篇3

摘 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其中心理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笔者就高校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自身工作情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压力;对策

“压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HansSelye提出的,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应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所谓`压力',事实上是指`压力感”,心理压力是指由生活中各种事件导致的生理反应及内在体验,它由事件、应激生理反应和情绪的紧张与烦躁不安等三种成分构成。

一、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危机

目前高校学生的压力反应以及心理活动的动向大致分为健康型、亚健康型和心理危机型学生健康型学生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和心理健康亚健康型学生,是介于健康学生和心理严重危机的学生之间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在数量上占有很大比例。心理危机型学生,是心理遇到困惑超过内心承受程度的一类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在人数上占少数,但却在逐年增加往往伴随过激行为,出现心理危机,影响身体机能的变化,引发身体疾病,身心受到伤害。

1.沉重的学习压力

现代的大学生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挣学分、拿学位成了首要任务。在学习上,大学的学习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与中学相比,学习环境与方法差别大,学习压力和竞争加重。此外,大学生往往一边要忙着完成专业课的学习,一边还要不断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每天学习持续时间过长,使大部分学生感到睡眠不足,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不高,各种紧张症状随之产生,势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另外,考试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面对考试,较多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激症状,其中以睡眠焦虑症状为典型特征。“考前忧郁症”,“考试综合症”等随着压力的产生而诞生。

2.环境适应的压力

大学生的成长正处于“心理断奶期”,离开父母的精心呵护,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告别紧张忙碌的高中时代,进入“自由自在”的大学校园。一切的一切,如同180度的转变,给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大学生们带来了空前的压力。而在生活上,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加之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照顾能力差,环境适应性较差,甚至对于洗衣服、打扫卫生等日常小事往往都无法适应,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的压力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大学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朝气蓬勃,渴望学习新东西、交往新朋友。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个人喜好等,使大学的人际关系变得较为复杂,而大学生往往又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矛盾心理。另外,随着市场经济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冲击,大学生方方面面竞争的加剧,原本单纯的同学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因此,不少大学生为人际关系而苦恼,常常抱怨“太累了”。如何更明确地表达自我,与他人和睦相处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高校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的措施

1.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当前在校的每位大学生都会有心理压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不应该对此采取回避,甚至是漠然视之的态度。据笔者调查发现,大学生保持一定量的压力是必要的。作为学校,应该认真探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努力改变他们的压力应对方式,让他们能变压力为动力。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大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减压环境,让他们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2.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一是学生认识压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压力是一种认知过程,主要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引起。意识到压力的存在,对压力的来源,压力的性质进行判断。调整压力,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积极应对压力。正常情况是最后压力消失,有时候由于调整不当,压力长时间存在,致使身体机能出现反应,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二是学生感知压力。人的身体和心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人的身体出现疾病的时候,很容易让一个人心理出现波澜,进而影响病情。相反,当一个人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也会导致厌食、暴躁、失眠、拖垮身体等现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感知压力是解决自己压力的首要方面,只有感知到了压力的存在,才有可能去解决压力。心理的压力则可以通过心理学上的自评量表、他人帮助等手段获取压力分析结果。

3.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目前的90后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社会隔衣绝,导致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狭隘。由于家庭和学校给他们创造了过于优越的环境,造成他们认识的社会和身受的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不适应、怀疑、对抗等等现象层出不穷。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科学、民主和开放的教育方式,引导子女正确认识压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释放压力,帮助他们轻轻松松迎接新的挑战。同时,家长自身应不断提高素质,学习有关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与其不断交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意志坚强,同时,家长还应与学校经常联系,知晓孩子的状况,对症下药,采取有力的措施帮助他们积极释放各方面的心理压力。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立心理咨询室

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普查和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同时也可以采用心理调查问卷、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情绪等各方面进行有依据、有重点的调查,对调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并定期做再测试,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心理异动,针对不同个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另外,学校需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的丰富多彩,如组织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文体活动,安排志愿者服务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改善和锻炼适应能力,拓宽视野,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5.加强网络建设

学校应切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进程,使课堂、校园等传统阵地面貌一新。通过资源整合,学校还可以统筹协调校内心理宣传文化阵地,加强校报、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建设,开辟心理健康宣传橱窗、艺术长廊等阵地。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与当地手机运营商合作,基于学生手机信息平台,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手机传播心理健康文化知识,传递校园心理新闻。

参考文献:

[1]祁梦迪.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测试分析[J].求知导刊,2015.

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与思考范文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部或者仅限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就业难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绝不能因此把高校扩招错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今天毕业的大学生当年不去上大学,是不是就不存在就业的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校作为生产大学生的“工厂”,从根本上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就读,是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这样,在看似“过剩”的假象下,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社会和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牵涉到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

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上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45.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3、高校扩招的影响。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为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而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2009年有高校毕业生23.26万人,比上年增加1.77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则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17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85个。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27.7%。实践表明,第三产业越发达,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就业岗位就少,就没有发达的经济。我国的第三产业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增加就业岗位,使就业人员的就业权得以平等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发展。2010年国内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我国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加大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拉动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应该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三)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开发岗位资源,优化供求通道。高校要主动敞开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关系。企事业则应积极与高校密切合作,开辟企业在高校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产品设计规划到培养使用实现高校与企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四)学生既要理论水平高又要实践能力强。以上讨论了提升就业率的基本条件,实际上都是外因性基本条件。这些外因条件还等待和依靠内因条件才能起作用。这个内因条件就是学生自身。现在普通高校的学生学风问题不容忽视,不少学生畏难、浮躁、厌学、逃课、甚至贪图享受,其结果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能达标。所以,一定要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既要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参与实践,学以致用。

(五)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发展,需要择业人员的思路更加灵活,尤其是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要及时转变。灵活就业方式,既有利于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避用人风险,也有利于择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增加职业技能和知识才干,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与发展。同时,要完善灵活就业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完善劳动就业的保障法律制度,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灵活就业发展,使灵活就业更加灵活,以此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权。在目前就业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有企业才算正式就业,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才属于真正就业,要求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大学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期望。在现实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应当更加宽容,只要有就业岗位和劳动收入就可以选择就业。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劳动就业,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一是选择到基层去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里的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里蕴藏着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选择到西部去就业。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到西部去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非公有制企业雇佣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实现就业会比较顺利;四是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就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范文 篇5

方强劳教所心理矫治科金 萍

【摘要】:本文是一例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因前女友举报其骚扰而入所,而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情绪异常。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经过四个阶段的咨询,帮助求助者识别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同时,协助求助者对咨询效果进行巩固。使得求助者在情绪方面的问题基本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学员丁某某,男,1985年3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赣榆县,汉族,小学文化,农民,未婚。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

二、【求助者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心情压抑,烦躁,内心苦闷,爱发脾气6个月。

个人陈述:半年前因为骚扰其前女友而入所,自己对此有强烈的自卑心理,认为其他学员也看不起自己;入所后自己在在社会上最好的朋友在来看望他的途中出车祸死亡,对此有强烈的自责心理,看谁都不顺眼,也不愿和别的同教罗嗦;感到改造没目标,出去也丢人,生活没有目标。

近四个月来,自己感觉心情压抑,看什么人都不顺眼,和其他同教相处得也不好,自己好冲动,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容易产生暴力行为且不考虑后果。民警带其到医院检查脑电图以及心电图,都没有发现问题,后请求民警带来作心理咨询。

三、【观察和别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丁某某自知力较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在提及自己的朋友出车祸时伤心落泪,逻辑思维正常,思想略显偏激。

(二)陪同来的劳教所民警反映:丁某某容易被激怒,情绪较难控制,有暴力行为,有 1

时为了泄怒,会用手捶打墙壁,平时爱一个人待着,不喜欢搭理人,觉得他挺怪的。

四、【心理测验】

SDS标准分60分;

SAS标准分58分。

五、【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评估、诊断:

根据丁某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其反映的材料是真实可信的。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丁某某本人对症状自知,有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可排除丁某某有精神病。丁某某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于骚扰其前女友入所;入所一个月其好友出车祸去世,在所内和其他学员不能正常相处,其冲突具有现实意义,痛苦的情绪反应强烈,已达6个月,不良情绪已泛化,对社会功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经过检查无器质性的病变,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引起丁某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物因素:不明显

2:社会因素:

(1)自小娇生惯养,父母溺爱;

(2)骚扰前女友入所;

(3)入所一个月最好的朋友出车祸去世;

3、心理方面的认知因素:

(1)该求助者自小时,父亲和母亲就对他极其溺爱,造成了他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怎样和别人相处,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2)思维方式单一,遇到问题时,往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导致暴力行为;

(3)由于对人或事物的看法比较偏颇,骚扰前女友而入所,感觉比较丢人,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意向下降,兴趣下降,但皆因内心冲突引起,是由于受入所不适应、好友出车祸的现实刺激所致属心理冲突的常形,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存在抑郁、焦虑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功能,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一般心理问题鉴别:由于该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较长,已经有六个月左右,而且情绪反应强烈,有泛化现象,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也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改善抑郁、焦虑情绪,调整认知方式,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观念。

(二)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建立良好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注释1)。

(二)双方责任与义务

按照心理咨询的制度要求明确咨询师以及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告知。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告知。

(三)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7次.(四)咨询收费:50元。

八、【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首先咨询师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现了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阐述了咨询师以及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咨询过程的保密原则,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然后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并形成了初步诊断;(第二次)在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最后,咨询师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第二阶段:(第三次)咨询师通过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其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第三阶段(第四次):这是合理情绪行为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此阶段中,咨询师首先检查了求助者的家庭作业,完成较好。咨询师主要利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第四阶段:(第五、六次)在本阶段中,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咨询师运用“黄金法则”,让求助者明白“如果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先去这样对待别人”,以此来改善他在劳教所和其他同教的人际关系,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除此之外,咨询师还教给求助者一个简单的放松训练(遇事时深呼吸),帮助他在遇到事情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焦躁情绪,提高应付负面情绪反应的能力。(第七次)最后暗示求助者要结束咨询,求助者内心和行为较平和,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压抑情绪有所减轻,通过咨询,感觉心里轻松了许多,也觉得心情比较畅快。

咨询师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求助者能坦然敞开心扉,说至动情处潸然泪下,对咨询师建立了较高的信任感,在与咨询师进行不合理信念辩论时有所感悟。

所在劳教所民警评估:能够和他犯相处,但情绪有波动,自控力有所增强,改造与以前相比较积极。

心理测验评估:

SDS:52分;

SAS:52分。

咨询小结与体会:

1、建立咨询关系是很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是每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是很强的;二是咨询师完全接纳与理解求助者是件困难的事;三是与人沟通是件困难的事,不能深入求助者的内心世界,不能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仅就事论事对求助者进行讲道理,是没有多大效果的,求助者道理都懂,就是不改变。

2、平时求助者没有机会倾诉,只有建立情感的氛围,他才可能在这种氛围中探索自己,触摸自己平时不敢触摸的心灵的痛楚,咨询师不是灵魂的修理匠,其职责是“助人自助”,让求助者自己做自己心灵的向导,所有的一切都靠自己领悟。

3、在咨询过程中,容易建立咨询以外的关系:一是由于多年的管理教育学员,容易在咨询中产生解决求助者的实际问题;二是不能理解咨询关系,容易把咨询关系转变为管教关系。这些都是应该坚决杜绝的。

4、许多学员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认知或认知障碍,如不良的认知品质、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认识,等等。在对学员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伴随着学员原有错误认知的牢固性,对咨询师的要求很高,咨询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反复,需要从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制定方案、咨询过程等各个环节都认真准备,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注释: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汪道之编著、《心理咨询》、北京市、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5.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范文 篇6

近几年来,我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中,不断扩大民主,立足机制创新,从建立制度和健全机制入手,把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对干部的考察、提拔、使用和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进行严格把关,使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严格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实施监督的良好氛围和比较完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工作监督机制。但是,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工作效力不高和效果不明显等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干部选拔过程及任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和探索,在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工作的监督方面,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根本上还存在监督缺失和监督不到位的情况。

(一)思想认识滞后,观念陈旧。一些单位和部门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摆到应有的位臵和提上议事日程,思想观念还停留在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老框条里,认为考察任免干部是组织部门的职责,监督是组织、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抓不抓问题不大,从而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能。

(二)监督不够到位,力度不够大。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组织部门系统外以及广大干部群众中具有神秘的一面,特别是一些关键的程序和环节,例如民主推荐结果的使用、考察对象的确定等,是“保密的”。这种“在一定范围内”的操作,就是监督的真空。而知情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者,有铁的纪律要求,对相关情况往往讳莫如深,局外人则道听途说,议论纷纷,导致外界有一种“公认”:干部人选早就定了,推荐、考察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履行程序而已。为此,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部分人心中失去了严肃性,不愿监督和没必要监督成了大家的惯性认识。

(三)监督方法不够多,针对性不够强。近年来,虽然一些监督方式,如经济责任审计、任前公示、政绩公示、诫勉谈话、绩效考核等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研究探讨得不够,手段不新,措施不多,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各种信息,从根本上扭转干部监督信息来源窄、途径少、管理分散、监督滞后的被动局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如何实行符合其特点的监督,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在对双重管理干部的监督上,作为主管的上级领导机关来讲,平时接触比较少,对其工作情况,特别是生活圈、社交圈了解的比较少;而作为协管的组织部门来讲,平时掌握了解的情况比较多,但缺少有效的制约措施。

(四)监督的内容与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目前建立的监督制度,有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规定和措施相对滞后;有的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全面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还有的对干部提出正面要求的多,具体实施细则少,与制度配套的相应的奖惩措施跟不上,以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执行效果难以进行评判。可见,现有的制度执行不力,已成为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不力的客观原因和关键所在。

(五)监督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理想。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县已建立起一整套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较为完善的网络,既有党内监督,又有党外监督;既有人大、纪检监察、统战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又有干部群众、新闻舆论的监督;既有上级、同级的监督,又有下级的监督,党员干部已处在全方位的监督之中。这些监督,较为有效地防止了党政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但是,目前这个监督网络中各监督主体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监督主体之间在工作上的联系和联合还不够紧密,影响了监督网络整体的发挥。

(六)监督的大环境、大气候还没有形成。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少数一些主要领导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还不够强,一提监督就认为“跟自己过不去”,是有意找毛病,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逃避监督。作为一般干部群众来讲,有的碍于情面,不愿监督;有的害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知情较少或不知情,无法监督。尤其是单位的主要领导,集人权、财权、物权于一身,权力太大了,群众不愿监督、更不敢监督。

(七)监督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贯彻党纪条规的严肃性不够。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和完善补充,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己经比较健全,任期审计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均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造成了一些不该有的“漏洞”。在党纪条规贯彻执行中,一支敢叫真、敢碰硬的执纪队伍还不强大,遇到权力、人情关系等干扰时,党纪条规常会偏离正常轨道,严肃性被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

二、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根源

造成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工作监督缺失和不到位的原因有多方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究其根本,还在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意识不强、体制不合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

(一)监督意识不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贯彻不够到位。当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理解不够、政治责任感和自觉监督意识不强,认为监督是组织、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导致监督意识有偏差;有个别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贯彻不够到位,班子成员之间、成员与“一把手”之间,构不成强有力的内部约束。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畅。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特别是“下”的机制还不健全,如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干部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等,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高效联动的全程监督运行机制,有时监督没有到位。群众监督条件不完备,渠道不通畅,监督保障体系还不能有效保护群众监督的合法权益。

(三)协作不到位,监督合力发挥不充分。从干部管理监督的体系来看,有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组织部门作为干部管理监督的主体力量,与各有关监督部门普遍建立了工作联系制度。但在实际运做过程中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往往是单打独斗,信息成果不能共享。

(四)平时监督与任前监督不协调。对选拔任用的干部考察往往时间短、任务重而难以深入,组织部门平时掌握情况偏少,特别是对干部“八小时以外”情况、对社交圈、生活圈了解不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督约束力发挥。

(五)制度落实不够,监督氛围不浓。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规定措施已经不少,但缺乏后续措施。在调研中,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制度不落实关键在党政一把手,“没人愿意往自己头上戴紧箍咒”!不利于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

三、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学习《四项监督制》和本次的专题调研,我局认为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既要达到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又保证干部队伍肌体纯洁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从坚持标准和条件入手,强化学习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1、要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的学习。一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干部监督的有关文件规定,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了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有关规定、程序和要求,营造一种全员参与监督的氛围。二是要始终坚持把反复学习,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作为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中心组学习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并定期监督考核,紧密结合干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四项监督制》的要求,查找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三要以党校、党员活动室、会议室等为主阵地,开办专题讲座,坚持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列入对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和组工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采取专门培训、开设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进行学习,强化学习培训。四要利用班子考核和干部考察的机会,向干部群众宣传干部监督的有关规定和知识。要通过强化宣传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党政领导干部主动监督、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

2、要始终不渝地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规定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坚持按标准选人、按程序和规定办事,选贤任能,从根本上说,要靠制度。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符合干部工作实际情况和活动规律,使干部工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运转。要健全完善干部管理监督制度。抓职位变动监督,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重要部门和岗位定期交流轮岗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全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使领导干部在任职的全过程中都受到有效监督;要实行谈心谈话诫勉制度,对新提拔的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对有轻微问题的干部进行提醒谈话;要实行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和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下发诫勉通知书,促其限期改正错误,克服缺点;要坚持干部监督联系通报制度,做到有规必依执规必严。

3、要以推进干部规范化为途径,加强程序的监督。在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中,一方面要高标准要求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坚持不折不扣地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规定的原则和条件,以严密程序、强化监督为根本,把监督的关口前移,树立全过程监督的意识。必须牢固树立严格按程序办事的观念,对干部选任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四项监督制》规定的程序执行,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使其公道正派,照章办事。另一方面要坚持凡没有经过规定程序的,一律不考察,不研究,不呈报,真正做到履行程序环环紧扣,一步不缺,一步不错,使程序成为不正之风不可逾越的屏障,以保证干部工作的正确方向,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二)坚持从完善监督体系入手,努力推进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规范化。

1、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制度和方法。干部工作如果没有规范和程序,制度就等于虚设。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要坚持把考核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同考核工作实绩结合起来,不仅考察干部本人是否清正廉洁,还要考察其家属子女有无利用干部职权违法违纪问题。二要不仅了解干部在本单位的表现,也了解干部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不仅了解同事和上级的意见,也注意倾听少数知情人的意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考察,切实做到考察符合实际,集中体现公开的原则和群众公认的原则,能够准确反映干部的德才情况和工作实绩。

2、要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做到领导干部的任用都要有规范的推荐程序,从根本上杜绝一些领导干部口头推荐、临时动议和点名推荐的不良现象。二是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考察,每一个程序、每一项考察工作都要有详细的记录,每一个结论都必须签署考察责任人及考察组成员的姓名,以便实行责任核实和责任追究,做到环环有人把关、事事有人负责。三是对干部的任免,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办事,切实做到个别酝酿、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会议决定,不搞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四是要做到谁推荐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四项监督制》规定的原则、条件、程序和纪律选拔任用干部的,要严肃查处,问题严重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3、要切实发挥组织部门的监督职能。强化组织部门的监督,应突出自身特点,切实在以下几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建设,选准配强力量,要进一步细化组织部门干部监督职责分工的规定。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提高工作效率。要紧紧抓住信息运用这一关键环节,发挥信息网络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作用,信息收集的途径主要是从来信来访、群众举报、干部考察、执纪执法部门提供和干部公示等渠道,因此在收集整理、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要认真进行整理归纳综合。三是要把组织部门的干部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转化为组织监督的优势。重点要根据干部的表现和工作需要,通过对干部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干部职务的升降,实施对领导干部更有力、更有效的监督。

(三)从保障群众“四权”入手,努力提高监督实效。

1、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制约作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要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真正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推荐、考察、决定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提供标准和武器。二要大力构建群众实施有效监督的“平台”。要建立完善有利于实施民主监督的好制度好做法,完善民主推荐、民意调查和民主测评等制度,积极推进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政绩公示、试用期制等,为群众监督经常化、全程化、制度化提供保障,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掌握党的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具体规定、纪律,引导人们关心和积极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及其监督工作。三要把群众监督贯穿干部推荐、考察、任用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举报和案件查处工作。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一定要有说法,凡是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作为考察对象,凡是多数党委成员不同意的,坚决不予任用,使群众感到他们说的话、提供的情况“管了用”,受到了重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对群众举报的情况一定要做认真分析,防止对干部的诬告陷害行为。

2、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一要将监督的着力点放在对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权力上,以保证用《四项监督制》规定来规范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行为。二要把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作为干部监督的重点。三要重点抓好民主集中制和民主生活会制度的贯彻执行。特别是要加强对乡镇、县属各单位和部门“一把手”选人用人工作监督。重点要会同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做好巡视工作,通过有效监督,弱化、制约“一把手”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过于集中的权力。四要重视群众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注意发挥舆论监督在干部监督中的作用。五要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透明度,拓宽识人、用人渠道,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避免在干部问题上少数人说了算或“暗箱操作”问题,使选拔任用干部全过程工作处于群众监督之下。

3、要从提高监督质量入手,提高监督工作的实效。一要在增强各个环节的公开性、规范性和合理性上有所创新。对一些不够明确、细致的方面做出规定,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着重在科学性、准确性上下功夫,缩小弹性,强化刚性约束。要注重其适用范围和操作程序上的严密性、合理性、规范性,避免形式的单一化、简单化;二是要注重静态监督与动态监督相结合,侧重于平时监督,对适用于量化的监督的事项,尽量分析评价,尽量扩大干部群众知情内容、范畴等;三是要注意处理监督领域的拓宽与监督内容扩展之间的关系,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要善于引进、借鉴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四)从理顺监督体制入手,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三个重要关系。一是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扩大民主与党管干部的关系。既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动摇,始终把握扩大民主的正确方向,以党委的提名权、考察权、决定权和监督权的落实来保证和促进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落实。既不能将扩大民主绝对化,用群众意见去取代干部标准,取代组织结论;又要注重群众公论,尊重民意,让群众尽可能多地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防止把发扬民主当摆设、走过场。二是要正确处理依靠群众与引导群众的关系。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必须立足群众、面向群众,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切实尊重民意,注重群众公论。必须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广泛深入地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干部政策和《四项监督制》规定,让群众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并帮助广大群众正确理解和认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三是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扩大民主与依法办事的关系。一方面,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强化群众观念和民主意识,充分扩大民主,尊重民意,将扩大民主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干部和群众的法规意识,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四项监督制》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事,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依法发扬和扩大民主,把民主意志体现于程序、法规之中,在严格依法办事中把握扩大民主的正确方向,将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工作中的民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7

通过给中职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 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 阅读学生的课后感想, 并与个别新生交谈, 结合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笔者发现中职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归结如下:

1、自我认识: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过度自卑, 认为自己哪方面都不行, 以至于自我封闭;盲目自信, 瞧不起同学及老师等。

2、学习方面:缺乏学习动机和目标, 因目标缺失导致的迷茫;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不知道怎么学;对专业缺乏了解, 不知道学什么。这些可以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可导致学生厌学、上课秩序差、晚自习混乱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给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显得尤为重要。

3、生活方面:心理未“断乳”, 适应能力差。主要表现:想家、一点小事 (如感冒、饮食不好、和同学发生点小冲突等) 就给家长打电话或者回家。

4、人际方面:自我封闭, 不愿意与人交往;自我为中心, 同学关系不和谐;对老师刻板印象, 师生关系不融洽;攻击性人格, 容易与师生发生冲突;拉帮结派, 讲义气等, 这也是导致学生退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5、情绪情感方面:不少学生情绪不稳定, 易冲动, 常感情用事, 有时出现一些过激行为, 如打架等;在情感方面, 由于性意识迅速觉醒, 渴望与异性交往, 但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 易出现网恋、早恋等, 但在情感上又经不起大的挫折, 一旦受挫, 如失恋, 容易出现偏执行为如攻击他人、自残等。

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生理原因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也是继婴儿期后, 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在这个时期, 个体性发育成熟, 已经可以生育。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 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此时期, 中职生从儿童的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 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 更为接近成人。这些迅速的变化, 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 甚至产生不良行为。

(二) 心理原因:

1、由成绩偏低及缺乏关注造成的自卑感与渴望成功或被认可之间的矛盾心理显著;

2、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有强烈的

成人感, 渴望独立, 但是又带有盲目性和封闭性, 希望得到父母及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3、性意识迅速觉醒, 渴望与异性交往, 但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 易出现早恋或惧怕与异性交往等;

4、认知能力大大增强, 喜欢独立思考、争论, 但是容易固执己见, 强调片面, 怀疑一切, 产生偏执心理;

5、情绪情感不稳定, 易冲动, 常感情用事, 有时出现一些过激行为;

6、意志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但经受不起大的挫折, 一旦受挫, 容易出现气馁、退却等消极行为。

(三) 社会原因:

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很重要的社会原因, 首先,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就业压力、生活压力逐渐增大, 这种社会形势对中专生容易形成心理负担, 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其次, 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不可小视, 盲目崇拜、相互攀比、追求金钱、追求高消费、游戏人生、读书无用等风气影响甚广, 对于模仿力强、自控力弱的中专生造成很大冲击, 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再次, 由于多数学生住校, 平时和家里人交流少, 再加上家长工作忙等因素, 致使家长对孩子成长、尤其心理成长关注较少, 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溺爱, 使得不少学生产生自我中心, 受挫能力差等问题。最后, 教育体制上的不足导致成绩较差学生在中小学就缺乏关爱和关注。

三、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的思考

(一) 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

他的成长经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问题的形成经历了很长时间, 大大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超出了学生管理者的职业能力范围, 且这些心理问题一旦出现外显行为, 如攻击性人格导致的打架, 不少家长却把原因归到学校, 给学生管理者及班主任造成了很大心理压力。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不仅会出现职业倦怠, 还会由于长期压力过大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心理上出现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问题。

(二) 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同于

思想教育工作, 它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干预、咨询和疏导, 需要长时间的尊重、理解、温暖和倾听, 因此心理专业人员需要付出大量业余时间。而学生管理者做这个工作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且这些工作显然比教给他点文化知识重要的多, 因为它可以预防或减少了学生事故的发生, 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三) 学校已经作了一些心理咨

询、问卷调查、心理讲座等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由于还担负许多其他学生管理工作, 以及学校专业师资缺乏、投入不够等原因,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完善。

(四) 中小学为追求升学率重智育

轻德育的做法和教师对学习较差生的冷落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缺失和自控能力的下降以及行为的偏执。即这些学生在中小学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缺乏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这些中小学缺失的课程需要我们给补上, 但是长期形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只靠中职学校两年的教育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 而渴望让学生好好听讲、认真上晚自习, 提高学习成绩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范文 篇8

摘要:本文主要从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心理问题 焦虑心理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社会岗位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一些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认真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制定有效解决措施,对于大学生实现就业意义重大。本文就当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的主要就业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1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直以来,就业就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选择之一。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因无法承担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压力,产生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其顺利就业,还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总体来看,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1 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大学生就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以前,毕业生普遍都有急躁情绪。有的学生因自己的毕业院校知名度不高、学历水平层次较低而导致其就业信心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尤其是就业受挫后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严重者甚至一蹶不振,放弃就业;有的因学业成绩不突出或综合能力一般而感到焦虑,无法承担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压力;有的因用人单位门槛较高而出现恐惧心理,担心无法顺利就业;有的抱有过于乐观的就业期望,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他们一味追求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更不愿意下基层,回农村。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不能实现他们上大学最初的愿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情绪紧张、意志消沉、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对前途没有信心的心理状态。

1.2 自卑心理

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能认真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致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失去自信心,对那些稍加努力完全能够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一些毕业生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害怕就业竞争和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没有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此外,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因不善言辞,就业信心不足,在实际应聘过程中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或因过于谦虚,将自己的能力说得平平,无法取得面试官的信任,最终丧失原本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害怕失败,导致其在择业中丧失就业良机。

1.3 自负心理

从心理学上说,自负就是与自卑相对的、心理不健康的一种重要表现。自负心理就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不切实际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以致失去自知之明。主要表现是,自我感觉良好,自视清高,自我评价较高,存在个人主观化、理想化倾向,在求职择业时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一些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工作,同时过分重视物质利益,这种就业观念对其就业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另外,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对工资待遇期望过高,所提要求不切合实际,往往失去了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1.4 依赖心理

依赖的表现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别人为自己作决定。时时处处被动、依赖、消极、等待,难于以一个独立的人立足于社会。需要独立时,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时间一长或稍遇挫折,易出现焦虑症、恐怖症等情绪障碍或身心疾患。随着大学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逐年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独生子女大多家庭环境优越,与同伴交流娱乐时间较少,这就容易导致其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依赖性较强。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不知如何适应就业环境,赢得就业机会。同时,在就业时,他们往往抱着消极等待心理,将就业寄希望于家庭或社会关系,缺乏就业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旦就业遭遇瓶颈,他们就会丧失信心,甚至愤世嫉俗,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2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大学生应实事求是,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要想赢得就业就会,实现顺利高效就业,就必须积极提升其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不断增加其就业优势,提高其就业能力。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要把握好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进一步强化其学习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不太成熟,必须实事求是,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

此外,各高校应加强就业教育与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就业知识与政策,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感受就业形势,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教育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立足基层,踏踏实实工作,克勤克俭生活。

2.2 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长效工作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高校必须逐步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指导工作,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有效消除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此外,学校还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长效工作机制,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是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辩论、讲座等。

二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队伍,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心理救助及时与保障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追踪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2.3 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引导树立科学的就业发展理念

大学毕业生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缺乏就业经验。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引导其逐步树立科学的就业发展理念,正确认识自我,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发展目标。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服务,积极打造就业信息平台,使学生将眼光放长远,逐步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3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就业难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今后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琼.心理健康: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容忽视的问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杨明慧,江华林.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刘桂华.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与教育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3).

[4]黄群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12).

基金项目:本文来源于2010年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S1002)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我的老师读后感下一篇:大学团员年度总结